网络表情符号在人际传播中的演变与作用

摘要:网络信息技术在如今的社会中已经开始迅猛发展,它进行传播的特点是虚拟性和跨时代性。主要是以文字为载体传播的,其中还包含着很多的符号元素,随着网络的需求不断提高,这些符号也越来越丰富。从简单的线条框架发展为各种复杂表情,从单一的几何图案发展为动画图像,使得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具体,更加有趣味,同时也体现了人类从原始到现代发展过程中的创新与超越。所以在发展互联网的同时也要探究网络符号表情的演变,这对于发展和推动符号表情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网络表情符号;演变;发展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背景

大家都了解到,如今人际交流最普遍的方式就是网络,其中的网络表情也已成为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表现方式,而且它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有数据显示,人们利用网络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进行人际交流,为了这一目的会出现依赖虚拟网路,沉迷于网络的现象。所以,在网络对于我们生活越来越密切的影响下,对于各种丰富的网络表情符号与人际的传播必要关系要有一定程度的研究和了解,不能忽视他们间的联系。
网络表情符是人们在表达感情时要用的一种生动的图像。它用英文表示是Emoticon,是Emotion和icon的结合体,用日语来说是“颜文字”,意思就是用符号组成的图案来表示使用者自己当前的心情与感受。所以说表情符的特点是具象性,是传达内心情绪的一种特殊工具,与描述物体的文字是不一样的。
一般表情符号的制作是利用键盘上的各种符号和在制作效果不一样的文字或文本时所需要的进行插入的符号,现在还存在一些静态的或是动态的由互联网通讯商所研发出的还有广大的网民自己动手做的一些更为厉害的是汉字的象形的利用。再者,现实生活中的网络的传播过程中不仅使用那些非语言符号也大量的使用语言符号,这些语言符号包括语音、视频还有最为原始的文字语言;非语言符号就是那些需要意会的图片和音频;两者本是独立的存在,直到网络表情符号的出现将两者的界限打破,两者混合体就是网络表情符号。对于其的研究意义重大。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网络表情符号的广泛应用之后,对于其的研究就没有间断过,大体上集中分为几个方面:一,语言学方面。其本身隶属于大的网络语言类的体系之中,学者认为其在传播中所起到的实际作用是达到了一种网络交际的作用,它的出现使得交流更加的生动形象。但是,网络表情符号的火速蔓延,迅疾地大肆传播使其发展千变万化,针对其的研究成为了一个问题。
二,符号学解读。一些研究者从这个角度出发指出:归属于“任意性关系”的表情符号有象形文字符号,而这个关系是由索绪尔所提出。归属于“肖像性关系”的表情符号有实物形象、模拟脸谱以及动漫立体符号;但是在这种解读方式下存在着偏差。同时还有其他研究者持有不同的意见,人们使用网络表情符号太过于随意,这有可能为网络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人们还是对从符号学角度对表情符号进行研究抱有期待,但是到现在为止仍然未有应用成功的案例。
三,传播学研究。一些人从这个角度对网络表情符号进行了研究,他们使用了一些传播学角度的理论知识来对案例进行解读。此中有个名为李菲的研究者在前人罗森格林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当做她的模板进行了她的调查,她采集了大量使用网络表情符号的资料,包括一些高校学生,然后成功建立了自己的关系模式,它是lM(即时通讯)背景下的网路表情符号使用与满足的一种模式。除了这些模式,还有鲁瑶与吴佳妮研究成果的也有一定的价值,也为网络表情符号的发展提供了案例。上述等人的研究都有共同的特点,采用量化研究手段来对其使用特点进行分析。而这些结论能为传播学在理解表情符号的应用有一定的作用。
四,艺术设计及美学领域的研究。有些人认为网络表情符号应该划分为艺术,因其本质与艺术相差无几。若是这样,我们便能从艺术的设计和图像学角度丢表情符号的生成特点进行研究,从而对表情符号的技术和美学特点进行一定的分析,来对表情符号的意义有一个更深的了解。

  (三)研究意义

据现有的研究资料表明,学者对于符号的研究采用了不同的角度,他们分析表情符号的内涵、形式结构及使用特点,或者从其他方面着手,来对表情符号的发展做了一定的探究。网络语言中,所有的语言类别皆是一样,都是经过共时和历时两种发展历程,表情符号也不例外。它们之间互有关系,各为系统。所以如表情符号的历时性是不可以忽视的,若是忽视,则会对它的探究造成一定的影响。所存在的现在的现状是,网络语言的研究存在着很大的混乱,原因无出其外:随着网络时代的进步,网络语言也日新月异,这种潮流的冲击下,我们总是忘记网络语言也有着其他的作用,例如推动人际传播发展。但是我们并没有深入探索。所以,作者想要对人际关系传播在网络表情符号的发展与演变的作用有下一步的探索,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两者的关系,进而使两者更好的进步

  第二章网络表情符号与人际传播的概念

  (一)网络表情符号的概念

经过对网络表情符号的不断深入的研究,从不同的文献中可以得到不一样的解释,就顾宇蓉文学作品——《网络表情符号初探—以QQ表情为例》给出了对于网络表情的精准的说法,其只是一种表达形象的符号,它有自己的英文描述单词:Emoticon,这是一个组合型的词语是情绪emotion用图标icon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另外其用日语的表述是“颜文字”,意思是使用者用一张带有文字的图片表达自己目前的情绪。具体的关于这方面的探索,有一本余光武和郭妍参与其中的研究作品《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表情符号初探》。余光武等的观点是是网络表情符号只是一种网络交流的简单载体,而郭妍则说:存在的网络表情符号的意义就是人们交流的形象符号用来替代文字的一种表达。还有曹进的《网络语言传播导论》也对其的形成的具体的步骤给予了说明:一般表情符号的制作是利用键盘上的各种符号和在制作效果不一样的文字或文本时所需要的进行插入的符号,现在还存在一些静态的或是动态的由互联网通讯商所研发出的还有广大的网民自己动手做的一些更为厉害的是汉字的象形的利用。再者,现实生活中的网络的传播过程中不仅使用那些非语言符号也大量的使用语言符号,这些语言符号包括语音、视频还有最为原始的文字语言;非语言符号就是那些需要意会的图片和音频;两者本是独立的存在,直到网络表情符号的出现将两者的界限打破,两者混合体就是网络表情符号。这就是郑玮的《解读网络表情符号》对于网络表情符号的见解。最后我们从李菲的《网络表情符号的使用与满足》中学习到网络表情符号的整个的运行过程:全方位的定位和概括网络表情符号,这是一种非语言可以经过网络传播的符号,使用者的目的是在CMC中表达自己的个人情感。
针对具体的网络符号的定义,国内外的学者目前尚未达到共识,总的来说,国内的研究学者对其的理解分为三类:第一是其制作和使用的载体是计算机;第二是其在传播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达使用者的情感以此来省略文字的表述;第三是它主要的存在形式是属于非语言类的,本文对此的总结是:一种表达使用者的情绪,由计算机产生和传播的非语言符号。

  (二)网络人际传播的定义

其具体的解释说明是:这是由两个人或多个人,这些人大多数都是彼此的陌生人,因为某种需要交流的目的而聚集在一起使用现下所使用的聊天工具进行聊天所建立的人际传播。身份的无法确定所建立得到人际传播就是我们常说的陌生人传播。这种关系的建立带有屏幕保护性,在一个虚拟的世界得到多变性的陌生人人际传播,激发人们的倾述欲。现如今,网民的网上活动基本上就是努力建立这种人际并积极交流。主动出击是获得人际关系的起点。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语言的使用频率正在不断的提升。我们要提出的是就网络语言本身而言,它们带着强烈的网络色彩飞速的产生和传播。它的一个源头就是网民本身,网民想在网络中实现自我价值,他们就会把自身的才能、创造力、个性最大的发挥出来。网络空间是一种不受他人控制的、能够最大发挥个体自由的开放环境,网民在这样的环境中是一个独立的主体。其次就是网络空间标新立异。现如今,许许多多的年轻人想要彰显自身的个性,现实生活多多少少会让他们在过程中受到阻碍,有别于现实生活的网络以及与众不同的网络语言受到了大多数年轻人的青睐。网络语言自身可以说就是一种使用者的网络身份,它是网民自己创造出来的,受网民自身支配,这就会削弱在网络中使用者与陌生人交流的危险性和不确定性。所以我们可以说网络语言就是作为在网络人际传播中的一种有效并且特殊的身份证明。
想要打开网络传播的大门,网络表情符号的使用不可或缺。相同的语言行为可以产生强大的凝聚力,方便在网络陌生人中找到能够交流的人并顺利实现网络传播。

  第三章网络表情符号的产生与演变过程

  (一)网络表情符号产生的原因

1.网络技术因素。杨小卫认为,互联网传播的特点是快捷性、即时性、同步性,即时通讯软件实现了信息的即时交流和反馈。而网络表情符号的突出特征为即时性、同步性,互联网通讯工具恰好满足其交流的需要。因此网络表情符号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
2.心理因素。即人们在网络交流过程中的情感需求和娱乐心理。陈原在《遨游辞书奇境》一书中说:“现代社会生活的某种特殊场景,不能使用或满足于使用语言(有声语言和书写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常常求助于能直接打动(刺激)人的感觉器官的各种各样的符号,以便更直接,更有效,并能迅速的做出反应。”王欢从大学生使用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网络表情符号的流行主要原因是大学生自我意识提高的重要表现。而自我意识即是对自己的身心特点,社会角色、地位、作用等的认识。
3.网络交流的跳跃性。鲁瑶认为,网络交流中需要通过某些介质来完成话题的过渡。在网络人际交流中,人们可能没有固定的或者主要的话题,时常需要跳跃到其他话题,这时网络表情符号可以化解无话可说的尴尬,向对方表明自己在倾听。
4.商业化操作的推动。鲁瑶认为,在许多独具特色的网络表情形象风靡网络之时,众多商家看准这一巨大商机,对网络表情形象进行商业推广,从中赚取利润。
5.人为因素。笔者认为,在计算机技术成熟的背景下,网友将技术与创意完美结合,制作出网络表情符号。最初他们利用标点、数字以及其他特殊符号组成网络表情符号,而现在则是通过图片、视频编辑将其发展成为动态图像,使得网络交流更加贴近于面对面交流。
总而言之,以上5种因素均是网络表情符号产生的外因,李佳则从模因论的角度分析了网络表情符号产生的内因。一是长寿性。网络表情符号产生于网络信息时代,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而发展,而网络是信息化不可缺少的,这就使得网络表情符号能够保持其长寿性。二是多产性。网络表情符号最初是由简单的键构符号组成,网络惊人的发展和传播速度使得网络表情符号被广泛使用。但是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己不再满足于这些简单的表情符号,这就促使网络表情符号不断进化,不断有新发展,这就是网络表情符号强势模因多产性的表现。

  (二)网络表情符号在人际传播中的演变过程

第一阶段:符号构图阶段
人们利用键盘上的不同符号如线条、数字、字母等组合成各种图形进行表达如:一)表示最普通的笑,一表示微笑,:-D表示开怀大笑,8一)表示睁大眼睛笑,:一(表示皱眉苦笑,(—)表示神秘的笑,0一一<表示面无表情,目光呆滞;:P表示调皮等这些表情符号逐步发展产生了更为复杂的字符图形,甚至是图景、动作,如(改>>一一一>表示一束玫瑰;<·=卜><表示鱼儿;@一@表示高度近视,戴着眼镜这些图形符号的使用使呆板的书面语言变得生动活泼,具体直观,增添了交际场的愉悦氛围,有利于信息的传播与接收
这一阶段值得一提的是网民利用文字编排上的技巧创造出的一系列符号,如:“不不”,通过几个句号联想到声音的断断续续;丁,用字母谐音表示哭声;22222-一,用连续的特殊符号“一”把打呼噜的声音形象化;有意大写HOWCANYOUSAYTHAT?引起注意,表示警告或叫喊,以泄愤怒;有意间距“我要去!”,通过字与字之间的间隔与停顿表达语气的强烈;还有的通过重复某一个符号达到某种修辞效果,如’你你你你你你你你你你你你你你你你你你……’几十个“你”,形象地表达了某人的急切心情这种表达在规范的语言中不常见,但在网络交际中司空见惯,而这种表达直抒胸意,拉近了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融洽了感情
第二阶段:描摹图画阶段
这一阶段,丰富多彩的静止的图形图画占据了绝对优势,替代了键盘敲打的简单符号,这也是当前运用最广泛的符号形式与早期的简单符号相比,这一阶段的符号样式更具有生动性、丰富性、形象性,色彩鲜明,便捷好用,所不足的是仍处在静止、固定的状态主要的形式有:
1、表情图:人类的表情丰富细腻,X体语研究权威“伯德惠斯特”在1970年说,光人的脸,就能做出大约250000种不同的表情,再加上头部、四肢、身躯,人体语言所能传递的信息难以计数腾讯q之的面部表情图就丰富多彩,或发怒、或疑问、或偷笑、或正受到折磨等,这些图画通过色彩、眼神、嘴形以及眉形的变化表现不同的情感世界最初人们可用的表情图只有软件中预定设置的固定的少量图形,自从碳软件支持自定义表情后,各种表情图形的创造如雨后春笋般飞速增加,之后通过下载表情全集U5.0版等,人们又可以收集到近五千个表情图形,这进一步方便了网民的选择和使用
2、体态图:这是通过人的身体姿势,肢体动作来传递信息的符号样式网络交际与日常交际大致相同,网络中的体态符号实际上是日常体态语的书面化和网络化如腾讯QR的图画,食指和中指组成“V’形表示胜利或赞成,两手抱拳表示感谢或敬佩,握手表示友好;挺胸并双手展开表示拥抱或热爱,网民通过这些体态或动作表达即时的情绪以及某种意义,含蓄且韵味无穷
3、实物图:网络人际传播中有许多描摹实物的具体图片,如送上一片鲜红的西瓜,送上热气腾腾的咖啡,请吃正冒着热气的香喷喷的白米饭,请接受可爱的玫瑰花等等这些色彩鲜艳、具体可感的实物图片代替文字语言的表达,更加直观,同时达到谐趣的特殊效果在某些文字无法完成交际的特殊场合,实物图片的替代就显得尤为可贵比如“表达爱情又羞于开口时”网民往往发送一颗“心”形图,双方都能接受并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如何回答对方,如果女方接受可能回复玫瑰花儿,如果不同意回复“用锤子敲打头”的图形,如果双方关系非常熟悉甚至可以回复“带血的小刀儿”,表示爱恨交加
第三阶段:变幻的动漫阶段
这一时期的符号形式呈现出动态化、复杂化特点,它主要是用FIASH作而成的让视觉造成连续变化的图画,或描绘一个动作的流程,或描绘一个情节,即使是生活中的静态实物,也可以让它在屏幕上“动’起来,如用两只企鹅舞动表示愉悦与轻松的心情;为了引起对方注意抖动对方的窗口这些动态的图形、动作还常常与文字符号紧密结合,深受网民的青睐,如“一只胖嘟嘟的可爱小猪荡漾在秋千上”,配上竖行的文字“很闲’极为有趣
审视这些符号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是一个回归的过程,现代媒介逐步回归到人们最初的交流方式,只是这是一个模拟状态而已人类最早的传播形式是“两个人之间的面对面的人际传播,这种传播方式的主要特征是“一对一”,“看得见、听是见,甚至摸得着、嗅得着”,网络中各种符号元素的不断增加和壮大,强化人们这种感官的体验,强化了直接交流感觉,逐步趋向传统的原生态的人际传播。

  第四章网络人际传播中网络表情符号的作用

网络人际传播文字是信息的主要载体文字是人类自身创造的、约定俗成的记号,表达意义明确、逻辑井然,但抽象,单一,缺乏想象的空间;符号更多地显示一种朦胧的主观印象、情感、情绪绝大部分符号是人在自然界中对人、物、事的一种本能反应,几乎是人类先天具有的能力,如伤心就会流泪,高兴就会手舞足蹈,符号的使用让网络虚拟的人际传播环境显得更自然、真实,意义延伸,贴近内心律动符号在网络人际传播中的外延与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蕴涵深长溢出画外

符号常常表达符号本身之外的意义符号蕴涵着强烈的个人色彩,除了传达符号本身的意义更传递某种即时的态度、情绪变化符号交流有时比信息交流的本身更具有吸引力,常在符号之外延伸着亲切感、期待感或信任感等例如我们在腾讯qq之流的起初首先发送一张“流眼泪”的图片,这会让人想象对方遇到了难以解决的事,也表明对方对自己的信任,希望得到慰藉或帮助等等,哪怕没说一句话,信息就已开始源源不断地发出,并被对方所感受到;如果是交流的最后发送这张图片,含义就可能不一样,可能是表示依依不舍,表示思念,文字交流停止,但交际并未马上停止,目光语停留,感情仍在延续、回味,双方仍处在难舍难分之中,可能在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我们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其内涵无限延伸,蕴涵深长,意义溢出画外,而这又正是文字所缺乏的外延的张力

  (二)声情并茂,轻松幽默

网络中的表情符号本身具有直观动态的特点,形状和样式多样,是情绪的自然的、无意识的流露网民相对年轻化,他们苦心创制出许多生动、可爱的表情、动作、姿势和视频,立体地、动态地展现,有声有色,有情有趣如“楼上的,我死定了~~~’连续的附加符号表示声音的拖长摇曳,把说话者痛苦的神态惟妙惟肖地勾画出来,简洁含蓄,意味深长,具有文字表达所没有的魅力冰冷的计算机本身有些枯燥乏味,这些可爱有趣的符号元素的出现使网络人际交往具有了近距离沟通效果,直接刺激受众视觉器官,消除了交流的障碍,营造出轻松幽默的交际氛围,使得虚拟网络生活充满活力

  (三)察而见意,一睹便知

符号具有显现性,表意直接、生动,察而见意一睹便知它能代替繁琐的文叙述,独立表达意义如#~表示一夜没睡好觉,眼睛皱成一团了;?一?表示目瞪口呆,一脸茫然;:-X表示封住嘴巴;:一)8表示打着领结的笑脸如果这些意思用文字来叙述,既不方便又繁琐乏味如果想回避话题,也可以用符号来委婉拒绝如当对方唐突地询问年龄,可以用一个笑脸或一朵鲜花来回避表示不便于告之符号也常和文字一起表达意义,以补充或强化文字信息,让人迅速准确理解对方的意图比如在同一句话后面加上不同的表情就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产生不同的交际效果如:你不理我(难过脸谱);你不理我(惊讶脸谱);你不理我(委屈脸谱);你不理我(愤怒脸谱),当人们看到“你不理我’后面的脸谱就可以立刻判断对方的情绪,准确理解对方的意思符号有时可能具有表意的模糊性,如:一(可以表示伤心也可以表示生气,而(:一&可以表示生气也可以表示结巴,这时只要依据具体语境来理解,意思就一目了然了。

  (四)信道多元,冲击视觉

网络中的文字与符号动用的都是视觉,但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视觉冲击文字实际是语言的记录,是一句一句说,一个一个词吐,严格按照语法规则排列,单通道、平面传播,绝不可能在同一时间里写出两个字而符号则迥然不同,它以其立体、可感、动态方式构成一定的立体图像传递信息,可以同时刺激传、受双方的多种感官,调动双方的触觉、嗅觉、味觉等多种感官参与如表示“欢迎”,用文字表示只能局限于有限的词汇:“欢迎’或“非常欢迎’,;符号则可以同时通过体态、道具、色彩、音响、抖动等多手段复合,整体联动同时表示欢迎之意不仅可以用鼓掌表示“欢迎”,还可以同时附加上鲜花、掌声、歌曲、狂舞,立体的,多通道的,众头并举的表达欢迎之意正是因为符号这种多渠道性决定了符号表现力强,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

  结论

麦克卢汉曾说过,“我们塑造了工具,此后工具又塑造了我们。”人们在网络沟通过程中创造了一系列符号作为交流情感、表达意义的工具,许多人甚至放弃使用文字,而青睐于符号毋庸置疑,符号更具现实感和互动性,网络符号沟通方式将不断发展,成为网民在网上进行交流的重要方式,从而丰富人们的情感生活和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伦琳琳.茶馆室内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运用[J].福建茶叶,2016,(12):67-68.
[2]甄伟肖,甄慧霞.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6,(23):82-83.
[3]崔茜.浅谈室内设计中的地域文化[J].现代装饰(理论),2016,(11):47.
[4]韩芳.地域文化在室内装潢设计运用探讨[J].科技展望,2016,(31):253-254.
[5]田圣庭.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新问题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6):58-62.
[6]周静.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探析网络表情符号[J].出版广角,2016,(18):77-79.
[7]魏然.网络表情符号的视觉修辞分析[J].东南传播,2016,(10):107-111.
[8]夏筱川.探讨地域文化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J].现代装饰(理论),2016,(10):49.
[9]庄华.浅析文教空间内环境设计的地域文化识别性——以龙岩博物馆室内设计为例[J].低碳世界,2016,(29):167-169.
[10]王松华,祝群英,智晓芳.基于地域文化的黑龙江省室内冰雪景观设计研究[J].艺术教育,2016,(10):171-172.
[11]吴志强.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领域中的应用[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4):91-93.
[12]诺明真.司法体制改革视角下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完善[D].内蒙古大学,2016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8890.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1月27日
Next 2022年1月27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