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宋代的经济达到了巅峰,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市民文化也越来越丰富,所以宋代的社会风俗呈现出了其独有的时代特点。自古以来,中国统治者也相当重视社会风俗对于政治统治的影响,宋代统治者也更加重视社会风俗,实施了很多政策措施使得宋代的社会风俗呈现出了新的特征。尤其是两宋时期经济上商业的繁荣和政治上文官掌权、科举制度的影响,使宋代社会风俗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这篇文章以宋代的婚姻风俗和节日风俗为范围来映射出宋代社会风俗的变迁结果及变迁后对宋代以及后代的影响。
关键词:宋代婚礼制度;节日
前言
社会风俗自古来来就被中国所重视,很早之前古人们就对社会风俗有所观察研究,甚至把社会风俗的地位提高到了“治国安邦”的高度。“为政必先究风俗”。宋代的社会风俗经过了南北的融合,不同民族的交流之后,在沿袭了前代以往的社会风俗之上,变得更加丰富。而且宋代的社会风俗对于当时以及后世风俗的形成和演变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如宋代婚姻上重财已经选婿重进士的观念就打破了以往婚姻门阀制度的限制,其实更加注重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宋代的节日也会是更加贴近民生,增加了很大的娱乐性,使节日更加丰富和活跃。这种风俗一直充斥着礼的束缚。中国也在长期的封建社会生活中创造了丰富而又灿烂的古代文化。在传承古代文化的过程中,我们要去除封建糟粕,吸收精华部分,要发展民族新文化就必须提高民族自信心,但是不能无条件的兼收并蓄。宋代的社会风俗就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文明的进步。
一、宋代社会发展的概况
历代延续下来,约定俗成的礼节、习惯就形成了社会风俗,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宗教信仰,婚丧嫁娶和节日风俗等方面。在《说文解字》中说:“俗,习也。”[1]这里的俗说的便是人们长期养成的一种习惯。社会风俗也有其特定的文化范围以及地理区域,而且社会的风俗对于社会中每个阶层的人都有影响,不管男女老少,有文化的知识分子还是不识字的文盲,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渗透在每个人的生活之中。在宋代,社会风俗在一定区域内也呈现出丰富性和多样性。那么影响社会风俗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比如经济的发展,政治政策的改变,文化教育的提高都对一个时代的社会风俗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以宋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为背景分析宋代社会风俗的变迁。。
(一)经济发展变化
宋代是中国封建时期的中期,社会经济以及生产关系得到了适当调整,处于缓慢而又稳定的发展中。由于唐朝中后期到宋代,均田制被废弛,土地私有制形成,大量的国家土地转化为私有土地,使得土地流动性增强,因此宋代社会各阶层的身份和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此同时,宋代对商品经济的抑制政策放宽,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城市的人口也有所增加,坊市的规格被打破,形成了店,肆和作坊,宋代的商业活动便扩大了,东晋南朝以来的草市和墟市在宋代发展很快,形成比较繁华的小镇和小市。这些作坊和草市交织起来形成了地方性的商业网络模式。在宋代影响很大的四大发明技术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宋代社会经济向前发展,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社会文化与风俗便有了自己的时代特色。宋代商业的发达使得市民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提高,也使得市民的精神文化繁荣起来,而市民文化的最直接体现便是社会风俗。经济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封建政治对于社会风俗的功能。与唐代的浪漫与奢华相比,宋代的风俗便多了一份理智与生活。
(二)文化发展变化
古人就说过,一个良好的社会风俗是万世基业的基础,可见风俗对于社会的作用之大。宋代的统治者也开始认识到,社会风俗对国家的富强兴衰有大的影响。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窃以国家之治乱本于礼,而风俗之善恶系于习。……是故上行下效谓之风,熏蒸渐渍谓之化,伦胥萎靡谓之流,众心安定谓之俗”。[2]所以统治者们认为治理国家,移风易俗也相当的重要。宋代立国之初,不仅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更值得一提的是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科举制度在唐代初步形成,在宋代进一步扩大与完善,科举制的发展使得朝廷人才来源更为广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整个宋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文官在朝廷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加上宋代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使得宋代的政治和文化和前代有了很大的不同,也产生了更广泛的影响。
在众多社会风俗种类中最能直接反映宋代社会风俗在经济与政治文化影响下发生变化的是婚俗和节日风俗,所以这篇文章就婚姻风俗和节日风俗的基本概况,并结合一些史实展开讨论,总结出宋代社会风俗的变化特别,以及宋代社会风俗的时代特征。
二、宋代婚姻风俗和节日习俗的基本概况
(一)婚姻风俗
随着宋代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的不断发展,它的婚姻风俗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了它自身的一些特点。中国自古以来一直遵循自己的婚姻大事都是由父母做主,完全抛开当事人的意愿,来完成传统的婚姻目的,也就是包办婚姻。正如《礼记·昏义》中记载:“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3]把男女之情爱排除在外,只是一种以封建礼仪维系起来的契约关系。古代的婚姻不仅受血缘。伦理上网制约,更会收到双方在社会上的经济以及政治地位的约束。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对于婚姻的观念也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有着不一样的表现。因此对于宋代婚姻风俗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中国风俗的特点,也能深入了解中国古代人们的社会。
中国古代从汉到唐以来,对于婚姻的观念都是严格要求出身门第的对等,形成了所谓的门阀制度。在门阀制度的影响下,禁止良民与贱民、官僚与平民、地主与庶民通婚。唐中后期以后,由于变乱,藩镇势力的崛起,一些大族没落。宋初,唐代时期的大族已经绝无闻人。在此期间,科举制度也逐渐发展和完善,使身处小地主阶层的士人更多的走入仕途从政,社会地位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种情况下,门阀制度逐渐被破坏甚至逐渐消失,依附于门阀的婚姻与经济关系也逐渐瓦解。南宋著名历史学家郑樵分析说:“自隋唐而上,官有薄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薄状;家之婚事,必由于谱系。……所以,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门阀,故其书散失,而其学不传。”[4]这段话就说明门阀制度的衰落,人们的门第观念也随之淡薄。那么,在宋代,婚姻不论门第等级,那又论什么呢?概括而论,第一是财阀,第二个是选婿看中进士
1、不顾门第,只求财产
在中国长期以来的封建社会中,宋代的经济可谓是登上了一个巅峰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的社会财富积累,经济市场也显得十分活跃,这进一步刺激人们的物质需求,对婚姻的思想观念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使经济成为影响宋代婚姻的重要因素,所以这个时期的婚姻更加注重财产,司马光指出:“今世俗之贪鄙者,将娶妇,先问资装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在福州的地方官员蔡襄曾曰:“娶妇何谓,欲以传嗣,岂为财也,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从上引的司马光和蔡襄的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宋代,婚姻论资财的观念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已经形成了宋代这一时期的社会风俗,不论是在民间还是在朝廷,这种风俗都已经很普遍了,在妇嫁女时,都要看对方的家庭财产,注重婚礼中的聘礼和嫁妆能有多少,甚至会选择财产丰厚的家庭联姻。在庆历年间,身为馆阁清贵之职的凌景阳就选择了酒店富家女孙氏结婚。由于当时婚姻注重钱财而轻视门阀,为了在婚礼中得到更多的财富,很多官员不顾自己的尊严与颜面,抛弃了封建道德的约束,做出了许多丑事,为了财产,堂堂朝廷命官争取寡妇,私底下同居在一起,这也很难能说明在当时士大夫中婚姻论财产的风气很盛行。婚姻不求门户,只求财产,不仅在士大夫中流行,就连皇族宗师女择婿时也表显得比较明显。宋初,朝廷也是有规定说嫁女要选择所谓的门当户对,但是很多的宗室为了得到更多的财富,全然不顾朝廷规定,甚至“宗室女当贾,皆富家大姓以货取,不复是铨择”。不仅如此,还有的宗室为了财产,不惜自己的身份地位,与杂类通婚。杂类便是社会中地位最低,出身最低贱的一类人,朝廷也做出严格的规定,士族与宗室不能与杂类通婚。到了北宋后期,宗女与工商杂类结婚的更是很普遍了。
虽然《袁氏世范》中也告诫人们:“男女议亲不可贪其阀阅之高,资产之厚,苟人物不相当,则子女终身抱恨”。[5]但是这样的引论理念并不能引导改变人们在婚姻上对于财阀的看重。随着宋代婚礼论财产的风气盛行,在婚礼的过程中,都崇尚财阀,在婚礼中的花费也相当巨大,场面显得十分奢华。虽然宋代婚礼和前代相比它的程序有所缩简,但仍旧非常繁琐,而且整个婚礼过程,与“财”联系的更为紧密。在双方议婚之时,提前拟写好草贴和正贴,不仅写上双方年龄,生辰以及父母的封号官职,男方还要标明聘礼,女方要写清嫁资。在当时,这已经是一种通行的风俗。
宋代聘礼的名目也很繁多,在一般的婚礼中首先是下定礼,然后下聘礼,最后还要下财礼。朝廷官员除了昂贵的销金服饰外,还有钱五十万贯,银子一万两,金器一百两,锦、绮、绫罗一千五百三十匹,彩一千九十匹,羊一百头,酒一百壶,茗百斤。“其宗室子聘财皆减半,远属族卑者又减之。”一般富贵人家的聘礼也很丰富,要送以珠宝、首饰、金器、缎匹、茶、羊、酒等物。最轻的聘礼也要送绢一、二匹,银锭一、二封。除了这些宋代民间嫁娶也对媒人有很重的报酬。这对于婚嫁时候的聘礼上,先秦时期以雁为重,象征着对婚姻的美好祝愿。魏晋时期,受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影响,婚嫁聘礼有所减少。在唐代聘礼中,很大程度上沿袭前代,如《九阳杂俎》解释的“九事”寓意,阿胶象征着婚姻关系的稳定,蒲苇预示着心胸狂广。然而到了宋代人们对于婚嫁中聘礼的描写就显得很浮夸和奢华。尤其是在宋代的聘礼中流行以茶为聘,茶在宋代逐渐成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以茶为聘体现了宋代聘礼注重实用性已经超过了象征性的特点。可以看出宋代婚礼在风俗上慢慢向财富性转化。由于论婚先论财的风气之盛行,婚礼上的攀比与炫耀之风也很严重。所以婚事操办上过于奢华,一般家庭为了给子女完成婚事成了一种负担。也正是因为这种重聘厚嫁越来越盛行,使得很多贫穷家的子女很难在合适的时间嫁娶。对于这种现象,有很多世人发声劝阻,抑制这种风起的增长,然而宋代婚礼重财的社会不仅没有制止,反而更加严重。
2、择婿看中进士
宋代婚礼除了不看门阀而看重财礼之外,也更加注重进士。这是科举制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很大发展和完善的结果。首先,在唐朝时期,科举制尚未完善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所以对社会的影响也极其有限,宋之后,科举制度才逐渐被完善,唐朝时期经常在考场上出现徇私舞弊的现象,很多寒门弟子落榜,豪门贵族子弟中举。而宋朝通过实行殿试,封弥,锁院等一系列措施来改善这一现象,与此同时也扩大了科举制度的录取人数。宋代还提高了进士的待遇对进士授官起点提高,往往一旦考中,便会飞黄腾达。宋代的皇帝赵匡胤也是在朝廷上重用文人,推行文人职官掌权的政策,可以说在宋代就是文人的黄金时代,这就是宋代文人辈出的原因之所在。比如,唐代宰相科举出身的只占到49%,而宋代宰相90%都出身于科举制度,于是科举制度之下产生的人才可谓是一日中举,身价瞬间增百倍,而且前途无限光明。在这种风气影响下,很多人嫁女也是选择进士来满足自己的荣誉心。
当时宋代有个“榜下择婿”之说,就是专门说在揭榜之日,很多富豪人家都会全家出动,纷纷争选登第士子作为自己的女婿,那一天的景象可谓壮观,简直可以说是抢亲活动。这种现象也说明了在宋代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富裕的平民也渴望进入上层社会。有个故事说道:在宋代,有个人刚刚中榜就有人前来提前,问他多大年龄,他作了一首诗说:“读尽文书一百担,老来方得一青衫。媒人却问余年纪,四十年前三十三。”他的回答可谓是幽默至极。这位宋代进士在七十三岁时仍有人前来提亲,真的是莫大的讽刺呢。这都能说明宋代的婚姻择婿是非常看重进士。“榜下择婿”选择的不仅是一个考中的进士,更是选择了自己的家族的前途命运。因为一个女儿出嫁她代表的并不是自己的意志,而是联系两个家族之间的纽带。更加彻底的冲击了门阀制度下的婚姻观念。
(二)节日风俗
在众多社会会风俗中,节日风俗有着对社会的特定影响力,所以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宋代的节日有很多,节日内容也丰富多彩,在继承了很多前代所原有的节日风俗特色外,也有了自己的创新。由于商品经济的影响,宋代节日风俗增加了很大的世俗性和娱乐性,减少了很大的宗教祭祀成分。通过在节日中举行有象征性,有意义的活动来实现统治者的思想教化和对于民风民俗的引导。这篇文章我们就以宋代官定的节日为例,根据宋代节日中人们的社会活动和人民对节日的态度为切点,来感受宋代节日风俗的氛围以及节日所具有的时代特点。
1、元宵节
元宵节一直以来被我们国家所重视,在宋代,过元宵那是非常隆重而又热闹的节日。唐代在元宵节也会放假三天来庆祝,而在宋代对于元宵节更是重视。宋人庞元英的《文昌杂录》记载到:“休假岁凡七十六日,元旦、寒食、冬至各七日,天庆节、上元节同。”[6]就是说一年中官定假日是七十六天,其中春节、寒食节、冬至各放假七天,天庆节和上元节也就是元宵节同样放假七天。由此可见,宋代对于元宵节甚是重视。
我们现在元宵节都会吃汤圆,那个时候的元宵节人们也会吃汤圆,不过那是的汤圆被叫做“浮元子”,做生意的人图个吉利就称作“元宝”。元宵节怎么会没有赏灯观灯的活动呢,这个习俗起源于汉代,汉明帝下令要在正月十五的夜晚放灯礼佛,后来流传在民间成为一种习俗。在唐代发展为空前盛况,而到了宋代元宵节灯会的样式和规模都超过前代,活动一直持续五天。据记载:“上元燃灯,或云沿汉祠太一,自昏至昼故事,梁简文帝有列灯,陈后主有光壁殿遥咏山灯诗。唐明皇先天中,东都设灯。文宗开诚中,建灯迎三宫。是则,唐以前,岁不常设,本朝太宗时,三元不禁夜,上元御乾元门,中元、下元御东华门,后罢中元、下元而初元游观,冠于前代。”[7]由此可知,宋代元宵燃灯已成定制,而且比前代的时间都要长。在当时的诗中有记载:“至三日未厌,则五日,或七日方散归。上元则入城市关灯。呼郡县官曰大官。欲人谓已为足下,否则怒。”[8]到了明代,赏灯时间要连续十天,这在中国可算得上最长的观灯时节了。而清代虽然赏灯时间只有三天,但是规模比以往的都要大。元宵节后,在宋朝又有一种娱乐活动,那就是猜灯谜。人们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彩缤纷的彩灯上让人们猜灯谜。在这过程中充满乐趣而又彰显智慧,所以受到社会各阶层人们的欢迎,一直流传至今。在这一天,彩灯把夜晚照的像白天一样通明,平常不出门的妇女也会趁机把自己的打扮的精美漂亮出来走走,由于这样精美刻意的打扮可是吸引了很多男子爱慕的眼光。而在元宵节的夜晚是没有任何顾虑的,由此产生了不少爱情的萌芽。除此以外,宋代在上元节还会放烟火,有记载说:“宫漏既深,始宣放烟火百余架,于是声乐四起,烛影纵横,而驾始还矣。”[9]由此可见,在宋代的元宵节之夜,或燃放大量的烟火来渲染节日的气氛。
英国的一个史学家就说过,如果让他选择,他会选择生活在宋代。也许是为了乘着有华丽装饰的宝贵名车,载着美丽的人儿在路上行驶,香气弥漫整个街道的盛景,也许是为了街巷河桥边浓郁的柳枝飘拂的诗意。所以在元宵之时,能在宋代去体会一番也蛮有意思。
2、寒食节、清明
寒食节又被称作是禁烟节、熟食节、冷烟节等。时间就是清明节前三天,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寒食节的第三日便是清明节,寒食节和清明节原为两个不同的节日,但由于时间很接近,所以在宋代时期就正式合为一体。宋人称之为“百五节”“一百五”。
寒食节家家禁烟火,都吃冷食,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但因为国人对先贤的追缅,唐代皇家认可并且参与其中,从南北朝代唐朝寒食节扫墓祭祖被视为“野祭”。后来唐朝之后便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祀孔庙和先祖,百姓则上坟等。宋代之后由于纪念的先贤里人们越来越远,所以寒食节就失去了原有的纪念意义,与清明节一起承担起了节日的功能,成为一个系统性,多元化的综合性节日。寒食节前,宋人家家折柳插门,江淮之间尤盛。由于寒食节期间禁火,所以人们在节日来临之前准备好食物。但大多数都是冷食,比如干粥。隋唐时期又在粥中添加了杏仁,因为干粥是前一天熬制而成,所以唐时期人们又把冷食称之为“熟食”。人们食用这样的食物后经常会导致体弱多病,所以在宋代在寒食上做了很大改变,食品既有营养,种类也增多。比如大麦粥,糕饼,还有乳酪。因为寒食期间不用生火做饭,所以妇女们都比较清闲自在,所以民间有句俗语是“懒妇思寒食,馋妇思正月”。通过寒食节的不断变化,我们可以看出各个朝代对于社会风俗改进的过程。
寒食清明上坟扫墓是我们传统的节日活动,在唐代的时候寒食祭拜已成定型,
在宋代这一传统活动也被继承,而且皇室朝陵的规模也相当庞大。有记载:“禁中前半月,发宫人车马朝陵,宗室南班近亲,亦分遣诸陵坟享祀,从人皆紫杉,白绢三角子青行缠,皆系官给”。[10]到了南宋时期,基本也遵循北宋时期的礼制。寒食清明,正是初春时节,探春出游成了宋代人们喜爱的活动。而且还会有很多的娱乐活动,比如蹴鞠,《清明》诗中说:“军中踏鞠人穿域。”由此可见,清明的时候蹴鞠活动很是流行。
3、冬至
中国有二十四节气,而冬至使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个节气,在中国古代一直以来都很备受重视。在宋代,冬至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这一天,城内的人们都换上新衣服,做很多美味佳肴,宴请好友前来聚会,彼此送上最真挚的祝贺。而且开封城内所有的店铺都关门停业。《增补武林旧事》中说:“南宋过冬至更盛于北宋,都人最重一年贺冬,车马皆华整、鲜好。五鼓已填拥杂沓于九街,妇人小儿服饰华丽,往来如云。岳祠、城隍诸庙烧香的人更盛。”如此可见,人们很重视冬至,甚至把冬至看作像是过年一样。
宋代冬至最重要的活动就是祭天,皇帝每过三年都要去南郊祭天一次,而在民间,冬至的时候则有祭祀先祖的习俗。北宋时期过冬至的时候可是不吃饺子的,而是吃馄饨。当时的富豪人家把馄饨做成不同的馅和不同的颜色,称之为百味馄饨。宋人很是崇尚敬老和孝道,所以在冬至这一天设置家宴,像自己的父母行礼。俗话说“冬至如大年。”冬至的时候大家相互祝贺吃喝玩乐,到了春节之时,经济条件稍微差一点的在财力上就显得比较吃紧。所以当时人们就有“肥冬瘦年”之说。
三、宋代社会风俗(婚俗、节俗)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过程中,宋代的社会风俗在传承前代已经自己创新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大的变革,对于宋代人们的婚姻观,生活观,经济观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而使宋代的整个社会都呈现出具有近世社会的时代特征。
宋代开始打破了以农耕文化为主流思想的文化氛围,以经济发展的规律塑造了当时社会风俗的主流,并且一步步探寻着社会文明的阶梯,因此宋代的风俗文化更具有中国的传统本色,其思想也超越前代。宋代社会风俗的发展与变化是对前代的继承与创新,它的变化体现了社会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宋代的社会风俗的很多新变化刚好反映了宋代经济的变化及内在要求。自从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社会文化盲目的西方化,我们研究古代社会风俗有助于推广及宣扬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增加大家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从宋代的节日活动中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到宋代社会生活,因为节日它已经不仅是生活的一个装点,而是人们生活水平以及经济实力本身的体现,我们从节日习俗的变迁感受到社会生活的变化。宋代节日的风俗变化丰富了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以及活跃了节日的文化气氛,有益于文化的继续传承,也是当今社会的主要精神动力。节日中的人们都很愿意在节日中去消费,就像我们今天平日里很少买的东西在节日的时候总想热热闹闹的过节,所以在过节的时候花钱消对人们来说是乐意并开心的事情,有记载:“小民虽贫者,亦需新结衣服,把酒相酬尔”。“不论贫富,游玩琳宫梵宇,竟日不绝。家家宴饮,笑语喧哗”。[11]人们所从事的各种活动都需要经济的支持,所以节日活动的丰富也带动了经济的发展,而各种节日风俗的变化也体现着当代人们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
由于宋代的厚嫁之风盛行,在婚礼中女方的嫁妆便在婚姻中有了一种特殊的经济意义。厚嫁之风盛行,所以女方的嫁妆往往会有很多,对于刚成立的小家庭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撑,这样就提高了女子在婚姻家庭中的地位。宋代科举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打破了门阀制度的束缚,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再看中门阀出身,取而代之的是以考中科举为划分身份的依据。而宋代的“榜下择婿”使很多人为了得到婚姻最重要的资本而刻苦攻读,为了不分散精力,很多人也是立了“非第不娶”的誓言。但是能中举的又有几个人呢,这种情况下,科举制度和婚姻紧密相连,使很多人错失婚娶良机。有个学者名叫孙复因为多次考试不中举,就一直退隐住在泰山,一直到都没有婚娶。这种现象在当时还比较多,而且女子又会选择进士,进士又很少,所以造成很多女子迟迟不能出嫁的局面。
总的来说,宋代风俗的变化是时代的一种进步,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下的产物。比起前代,宋朝之后的风俗文化更加的世俗化,更具有娱乐性,使人们的社会意识更贴近现实。
结语
宋代社会风俗在前代的基础上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完善,体现了宋代的时代特征。当然风俗的变化要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比如政治政策、经济发展、文化氛围等,而宋代注重文治,科举制度在此时得到了很大程度而发展和完善,商品经济也迅速发展起来,使宋代的社会风俗奠定了中国近代的年基本框架,婚姻观念冲破门阀制度的束缚,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节日活动庆祝内容也被基本定型。比如元宵节的吃元宵,观灯猜灯谜等,在今日也被我们所继续发扬传承着。
宋代的风俗活动,节日氛围都具有十分明显的世俗化,所以宋代社会风俗更加的具有娱乐性,减少了很大的宗教色彩因素,不像以往的节日主要目的以及活动就是祭拜神灵。人们也开始追求节日的娱乐性和观赏性,更加注重去享受节日。官方的对社会风俗施加所谓的能动作用,积极地参与到社会风俗的变化引导中,在这一过程中,体现了宋代朝廷对于传统的认同和顺应,也体现了朝廷认识到社会风俗对于政治统治的作用。所以利用对社会风俗的引导达到自己巩固和维护权利,稳定XXX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湖南:岳麓书社,1975:165.
[2]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3]郑玄注.礼记·昏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郑樵.通志·氏族略[M].北京:中华书局,1987.
[5]袁采.袁氏世范[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
[6]庞元英.文昌杂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
[7]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8]陆游.老学庵笔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8.
[9]周密.武林旧事[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10]吴自牧.梦梁录[M].陕西:三秦出版社,2004.
[11]孟元老.东京梦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82.
[12]秦永洲.中国社会风俗史[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8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