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佛教自西汉传入中国以来,一直呈上升发展趋势。虽然期间的三武一宗灭佛事件使得佛教受到严重打击,但宋朝建立以后,佛教再次得以迅速发展,并对宋代女性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以宋代妇女为研究对象,考察其信仰佛教的原因,论述了宋代妇女信仰佛教的派别、阶级构成以及具体表现,并探讨了佛教对社会各阶层妇女在物质、精神生活方面带来的巨大影响,以及宋代妇女信仰佛教对社会产生的反作用,以期对宋代妇女的佛教信仰做一个较为全面的呈现。
关键词:宋代妇女;佛教信仰
前言
宗教信仰属于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宋代不仅经济发达,文化领域也是包容并蓄。其中于唐代末期衰落的佛教就再次重生并得到发展。信仰佛教的妇女也越来越多。虽然学术界关于宋代佛教的著作比较多,但是对于宋代妇女的佛教信仰研究相对来说比较少。因此本文将以宋代妇女为研究对象,对宋代妇女信仰佛教的情况进行全面论述,以全面深入的了解宋代妇女信仰佛教的具体情况。
一、宋代妇女信仰佛教的原因
(一)佛教的发展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汉朝传入内地。佛教自传入后不断发展壮大,在唐朝发展到了巅峰。这一时期,佛教宗派数量与之前相比有了大幅增长。中外交流也极其频繁,日本空海法师来唐,大唐玄奘法师前往古印度交流学习。同时大量的佛经被翻译,这些现象都标志着佛教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唐武宗和周世宗的灭佛行为使得发展到顶峰的佛教受到打击并一度沉寂。而宋代使得佛教再一次发展。这一时期,诸宗的发展以及汉译佛典刻印尤其突出。唐代产生的宗派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禅宗、净土宗因为其教义和修行方式通俗易懂简单易行,相对其他派别发展的更加迅速。正是由于这种改变,使得佛教出现了平民化、世俗化的趋势。宋代的印刷术也极其发达,这就为大规模的印刷佛教典籍提供了技术支持,从而有利于佛教的进一步传播。
世俗XXX对佛教的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宋太宗赵光义曾经对佛教有过这样的评价:“浮屠氏之教有裨政治,达者自悟渊微,愚者妄生诬谤,朕于此道,微究宗旨。”[1]其实这段话已经表明了统治者对于佛教的态度。认为“浮屠氏之教有裨政治”也就是说佛教会对国家统治带来积极影响。国家可利用佛教控制人服从国家统治,从而加强中央集权。而宋朝统治者也确实实行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佛教发展。如:
1、《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宋太祖提到:“诸路州府寺院,当废未废者,存之。”[2]也就是停止毁坏寺院。
2、加强对外交流,《宋史》卷二《太祖本纪》中写道:“遣僧人行勤等157人游历西域。”[3]
3、971年太祖派遣官员张从信去益州雕刻大藏经版以及982年太宗设置译经院。[4]
正是由于佛教的进一步发展及国家统治阶级的支持。从而为妇女信仰佛教提供了合理的基础。
(二)社会的动荡
社会的动荡也是宋代妇女信仰佛教的一大原因。仔细回顾宋代历史,会发现宋代始终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宋之前为长达几十年的混战,之后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并总结唐末以来战乱不断的主要原因是藩镇割据。因此在军事方面宋高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杯酒释兵权;同时夺取将领的军队领兵权以及建立守内虚外的军事战略来保护国家内部安全。在政治方面则对宰相的权利进一步分割,削弱其政治势力。在地方上则大量增加官员数量来扩大统治阶级。在经济上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过一系列的改革确实达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同时宋朝的经济实力也空前强大,但是一系列措施同时也带来了“三冗”的现象,即“冗官”、“冗兵”、“冗费”,这就使得宋朝的军事实力极其虚弱,在同周边的少数民族斗争中始终处于下风。大部分战争都以宋朝的失败而告终。
如:
1、公元979年宋在与辽的高粱河战役中大败,辽史中记载“宋主仅以身免,窃驴车遁去。”[5]
2、公元987年宋在与辽的岐沟关之战中,宋军大败,宋史中记载:“溺死者不可胜纪。”[6]
3、公元1082年宋在与西夏的永乐城之战中宋军死亡数万人。
4、公元1127年发生靖康之耻,太上皇宋徽宗赵佶及皇帝宋钦宗赵构同时还有大量的官员被金人押送到金朝,期间更是死人无数。
连绵不断的战争导致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当然妇女也包括在内,对于那些在战争中或由于其他原因失去丈夫的妇女而言生活更是艰难。所以这些生活极其艰难同时内心极度痛苦的妇女,便选择信仰佛教这种方式来缓解痛苦和压力。
(三)理学对妇女的压抑
宋代理学及其所产生的社会陋习对妇女的压抑又是妇女信仰佛教的一大原因。
我国古代一直都是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妇女相对于男性来讲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并不重要,只需在家做饭相夫教子即可,故其地位一直比较低。正统儒家思想都对妇女有偏见。如汉代儒学家董仲舒为了加强对人民思想的控制而提出“三纲五常”。其中的“夫为妻纲”便提出了对妇女的要求。字面意思是妻子要听丈夫的话,服从丈夫的决议。这其实无形中已经对妇女个人意志及人生自由进行了限制。即便如此,宋代之前的妇女还有一定的自由。就拿唐朝来说,还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唐朝同时在婚姻上也是比较开放。在《旧唐书·诸帝公主》中记载,宫中公主有212人,出嫁的123人中,再嫁23人,三嫁者4人。[7]但是到了宋代,随着理学体系的建立,社会对妇女的束缚与要求也越来越严苛。就连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司马光都对妇女抱有偏见。他在《家范·治家》中指出:“夫治家莫如礼,男女之别,礼之大节也。故治家者必以礼为先,男女不杂坐,不同椸枷不同巾栉,不亲授受,嫂叔不通问,····姑姐妹女子,已嫁而迫,兄弟毋与同席而坐,母与同器而食。”[8]也就是说司马光认为男女有别,妇女要从生活的方方面面遵守这个礼节。由此可见妇女受限制之多。这仅仅是对普通妇女而言。对于那些丧夫的妇女而言,还有更折磨的规矩,那就是“守节”。
所谓守节就是指妇女在丈夫去世后不得改嫁,坚守贞操,同时要承担起照顾孩子、抚养老人的义务一直到死。守节的妇女会被称为“节妇”而受到赞扬。这种守节观念在宋以前已经存在但是并不流行,真正成为习俗是经理学家宣扬和提倡的结果。这种习俗虽然符合了封建社会所提倡的伦理道德。但是这对妇女而言无论从精神上还是肉体上都是不公平的。在这种“不正常”的摧残人性的封建伦理道德的压迫下。一部分妇女开始信仰佛教,企图转移注意力来减缓自己的痛苦。如《宋史》卷二四二《周贵妃传》中宋仁宗之妃在仁宗死后:“日一疏食,屏处一室,诵佛书,困则假寐,觉则复诵,昼夜不解衣者,四十年。”[9]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在宋仁宗死后按照当时的纲常伦理妇女是不允许改嫁的,皇帝之妃更是如此。于是周贵妃通过信仰佛教长达四十余年来缓解自己的痛苦。
如果说“守节”是一种精神折磨,那么缠足就是一种肉体折磨。所谓缠足就是利用裹脚布把除大拇指以外的四个脚趾压到脚底。同时让脚弓断裂从而达到使脚变小的一种方法。对于缠足这种陋习何时产生,学术界目前尚无明确定论。但是这种陋习逐步形成于宋代这是毫无疑问的。宋代作家洪迈曾在其作品《夷坚志》中有过对缠足的记载:“我以平生洗头洗足分外用水,及费缠帛履袜之累,阴府积秽水五大瓮,今日饮之。”[10]这种近乎变态的陋习对女子的身心是极大的考验。缠足的女子往往整晚因疼痛难以入眠,如果偷偷拆下裹布,结局往往是一顿毒打以及裹布更紧的缠绕。
正是在宋代理学及其所产生的社会陋习的摧残下,使得一部分妇女身心俱疲,从而开始信奉佛教来减轻自己的痛苦。
(四)妇女个人因素
妇女个人原因也是信仰佛教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妇女信仰佛教的原因各不相同,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健康原因:疾病是对人类健康最大的威胁,到现在仍有不少疾病无法治愈。对于一千多年前的宋朝人而言,疾病更是影响生命的重要因素,往往一个小病就会致人死亡。对于普通家庭妇女而言,最大的愿望就是自己和家人身体健康。在当时医学条件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往往寄希望于神灵来治病保健康,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大量的妇女通过信仰佛教,来求得自己和家人的平安与健康。
2、现实原因:我国古代是一个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国家。人民主要通过种地来生活。但是古代的农作物产量低,如果遇到灾荒往往颗粒无收。而佛教寺院则有大量的土地,同时人们给予的布施也是佛教寺院的收入。一部分妇女在家庭情况难以为继的情况下,迫不得已会选择当比丘尼以此保命。还有一部分人信仰佛教是由于看惯了世界的人情冷暖。在其人老珠黄没有利用价值以后往往会信仰佛教来寻求解脱。
二、宋代妇女信仰佛教的具体研究
(一)宋代妇女信仰佛教的派别
世界三大宗教的发展史上有这样一个有趣的规律。即宗教在被创立后并不会形成一个庞大的系统,而是会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人类社会阶级等一系列条件影响下创立属于自己的宗教流派。佛教也不例外,佛教在进入中原后,通过吸收本土文化,创造出了属于中原本土的特色流派。比如唐代有玄奘及其后人所创立的唯识宗;法藏所创立的华严宗;以及惠能所创立的禅宗。此时的佛教宗派可以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来形容。但到了宋代以后则是一枝独秀。禅宗兴盛起来并成为佛教的主要流派。秦艳女士曾在《从墓志看宋代女性的佛教信仰》一文中统计到宋代女性墓主信禅宗的有20例,占全部信佛墓志的9%,远远超过信其它派别的次数。[11]由此可见当时妇女主要以信仰禅宗为主。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宋代之前的三武一宗通过没收寺院财产、强迫僧尼还俗等一系列灭佛行为沉重的打击了佛教,使得一些佛教宗派发展艰难,甚至一些宗派都已经衰亡或者接近衰亡。
2、禅宗是唐中叶由禅宗六祖惠能所创。它与其它宗派相比有以下优点
第一:禅宗的教义与其它派别相比更符合本土习惯。禅宗的教义是在吸收了中华文明的基础上提出的,因此更容易被接受。而唯识宗等派别的教义则是完全根据印度佛经而来,没有考虑本土人的现实需求,因此并不受欢迎。
第二:禅宗与其它派别相比,简化了佛教理论。禅宗的主要教义可以归结为“即心即佛”说和“顿悟成佛”说。“即心即佛”就是只要本心虔诚,通过修炼即可成佛。“顿悟成佛”即不需修炼通过顿悟即可成佛。这种教义与以前相比大大降低了理解的难度与修行难度。通过这种方式就使文化水平并不高的妇女也能够更加容易的信佛与修佛。
正是由于这两点使得禅宗在宋代成为佛教的主要流派并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当然也得到了广大妇女的信仰。
(二)宋代妇女信仰佛教的阶级构成
妇女信仰佛教的原因其中有佛教教义的完善及统治者的支持。这是最基础的条件。正是由于这个基础,宋代妇女信仰佛教的阶级范围很广。上至太后,下至平民妇女都是忠实的佛教信徒。在史书中也有不少记载。总体来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第一类:贵族阶级妇女,这里的贵族阶级妇女指与皇帝有关的妇女,如太后、妃子等。在《宋史·后妃传》中宋太祖赵匡胤的第二位皇后孝明王皇后就是一位佛教信徒。书中记载孝明王皇后有“晨起,诵佛书。”[12]的习惯。之前文中所说仁宗之妃周贵妃也是一位佛教信徒。这类妇女不仅仅是单纯信仰佛教,还有保全自身的目的。周贵妃在仁宗死后通过信仰佛教这层外衣,从而可以在宫廷险恶的斗争环境中保全自己。
第二类:与知识分子有关的妇女。在很多文人墨客的作品中记载了不少与知识分子相关的妇女是忠实的佛教信徒。这类妇女往往会受到信仰佛教知识分子的影响从而开始信仰佛教。比如我国历史上的大文豪苏轼的侍妾王子霞就是一个佛教信徒。苏轼在其书中写道:“盖常从比丘尼义冲学佛法,亦粗识大意。且死,诵《金刚经》四句偈以绝。”[13]我们可以从中知道王子霞虽然知识水平比较低,只能识佛经教义大概,但是在其将死之际仍然诵读《金刚金》。可见其对于佛教的信仰之深。再如黄庭坚的妻子谢氏也“常修禅定而不废女工”。[14]而苏轼和黄庭坚都是虔诚的佛教信徒,可以想象苏轼和黄庭坚的妻妾信佛多少还是受到了其丈夫的影响。
第三类:平民妇女阶级,这类妇女反而是信仰佛教基数最大的一类。但是这部分妇女信仰佛教的目的比较单一而且具有功利性。大都是因为有现实需要从而信奉佛教以求得保佑。如为保佑自己和家人的身体健康。在《夷坚志》中有不少类似例子。如甲志卷10《欧十一》中村民欧十一因为误杀人而发配广中,其妻:“在家斋素,日诵观音”。[15]欧十一的妻子为了丈夫能够少受苦从而日诵观音求得保佑。再如《佛还钗》一文中平江民徐叔文的妻子在金人破城后逃跑的途中:“唯诵观音佛名。”[16]以求得到保护。
第四类:信仰佛教的当然还有出家的比丘尼,比如真如尼姑,早年被选入宫,以自己的才能被选为内夫人,后“与大慧(即宗果)老师泉南小溪、云门法会”[17]因此而得悟。
与贵族统治阶级有关的妇女,知识分子有关的妇女及平民阶层妇女,还有出家的比丘尼构成了宋代妇女信仰佛教的基本阶层。
(三)宋代妇女信仰佛教的形式
之前的内容对宋代妇女信仰佛教的原因、妇女主要信仰佛教的宗派、妇女信仰佛教的社会阶级构成这些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论述。那么宋代妇女在信仰佛教之后在生活中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呢?这正是这部分内容所要叙述的。宋代妇女的佛教活动可大致分为普通妇女与比丘尼两类,所谓普通妇女可以理解为非出家妇女。这部分人往往由于现实原因没有出家的条件。其包含的范围很广,有皇后、嫔妃、公主、与知识分子有关的妇女以及普通妇女。而比丘尼就是指出家的妇女。下面将从这两方面入手进行分析解读。
1、普通妇女
(1)布施
普通妇女信奉佛教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布施。布施是一种佛教用语,主要指人的一种行为方式。南怀瑾先生的《禅宗与道家》一书中曾对布施的有过详细的解释。书中把布施分为法布施、财布施及无畏布施三种。[18]所谓法布施,即凡是别人所不知道但是又想去学习的,只要自己会便毫无保留的去教。所谓财布施,主要指将金钱、物质等实体东西施予他人。所谓无畏布施,指他人在有困难时给人以安抚,使其脱离恐惧,主要是精神方面。对当时的妇女来讲,由于其自身素质及文化水平较低,因此一般来说只能达到财布施的级别,很少有能达到佛教所说的无畏布施和法布施。本文所说的以财布施为主。南宋词人韩元吉在其著作中有过这样的记载“闻郑夫人欲饭浮屠氏且千万,久而未尝。夫人曰是亦吾夫之愿也,顾不能遽集。因以田施疏山白云僧舍,俾收岁租以为饭僧之数,凡六年而后毕。”[19]可从中知道郑夫人通过收的税租为僧人提供食物长达六年之久。这是一个典型运用“财布施”来践行佛教的例子。从这个例子也可知郑夫人信佛之深。通过布施的方式确实是妇女的一种信仰佛教的实践活动。但是这种方式一般来讲只有家庭经济情况比较好的妇女或者贵族阶级妇女才有能力进行实践。对于那些家庭情况贫困但又深深信奉佛教的妇女,她们又是通过哪种方式来践行佛教的呢?
(2)诵佛经
对于那些家庭经济不好而又深深信奉佛教的妇女,其实有一个更好践行佛教的形式。那就是诵佛经。这种方式是最简单、最便捷、最便宜的实践方式。
说其是最简单的实践方式因为只需识字即可进行实践,即便目不识丁,也可跟随他人进行学习。
说其是最便捷的实践方式是因为妇女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诵读佛经。对于宋代妇女来讲出门的机会并不多,大部分时间只能在家相夫教子,更不用说去寺院。但她们可以在茶余饭后诵读佛经,随时随地的进行学习从而践行佛教。
说其是最便宜的实践方式是因为佛经的价格并不高,宋代发达的印刷术已有能力大规模印刷佛教经典。因此可以很容易很便宜的买到佛经。
正因为它是最简单、最便捷、最便宜的方式,所以这种方式也是妇女普及最广应用最多的方式。当然在史料当中也有不少记载。如宋代杜范所写《清献集》卷十《徐夫人墓表铭》中记载徐夫人:“日诵浮屠书,侍内外宗族,莫不以义。”[20]由于她如此虔诚的践行佛教因而也得到人们的赞许与敬佩。还有宋人杨万里在《诚斋集》中的《夫人刘氏墓铭》中的刘氏也是不管天气状况,十分虔诚的诵读佛书。书中写道:“刘氏诵佛书,不避寒暑。”[21]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徐夫人与刘氏都是佛教的忠实信徒,她们整日、不分寒暑的诵佛书,可见这种方式的普及性。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提一下妇女所读佛经。之前所说宋代妇女主要以信仰禅宗为主。因此妇女所读经典也大都为禅宗经典,如《金刚经》。
(3)供奉与持戒
刚才所述妇女信仰佛教的一种实践活动是诵读佛经,这是妇女比较普及的一种践行佛教的形式。妇女还有一种践行佛教比较普及的方式方法。那就是供奉与斋戒。
供奉:宗教不仅仅有教义,还有信奉的神。这些具体有形的角色与教义相结合从而构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佛教所供奉的神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为佛,第二大类为菩萨,第三大类为罗汉。这些神灵各各有特点与功能。比如供奉释迦佛有使家庭财富增长的说法,文殊菩萨对于学业、官运及商人的财富具有作用。人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的供奉神灵。对于信仰佛教的这些家庭妇女来讲,她们无非希望自己和家人能够身体健康、幸福快乐。宋代妇女主要以供奉观世音菩萨为主,供奉可以分为在家供奉和在寺院供奉。比如在《夷坚志》甲志卷10《观音匡臂》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湖州的村妇手臂上患上了疾病并且久久未愈。她在一天夜里梦见一个白衣女子对她说自己手臂上也患病,如果村妇能帮她治好病那么村妇的手臂也会好。村妇梦醒后前往白衣女子所说地点发展竟然是一尊观音像的手臂在施工期间受损,于是村妇出资修好了观音手臂。最后:“佛臂既全,媪病随愈。”[22]这属于在寺院供奉。 再如徐熙载的母亲程氏,虽然年过七十但是每天鸡叫就起床不论寒暑“炷香持诵,而瞻奉观音尤极诚敬。”[23]这属于在家供奉。
持戒:伟大的释迦佛为了让没有条件或者没有机会去寺院的普通佛教信徒能够践行佛教,提出八条严格的戒律。它们分别是离杀生、离不与取、离非梵行、离虚诳语、离饮诸酒、离深饰香鬘及歌舞观听、离食非时食。普通人要通过这些戒律来约束自己。对于妇女来讲比较普及实践的是第八条离食非时食。妇女不仅能够遵守这条,还能通过吃素食更进一步践行这一戒律。在王安石所写的《临川文集》中他写道她的妹妹:“晚好佛书,亦信践之,衣不求华,食不厌疏。”[24]
(4)死后火葬
信仰佛教的妇女不仅仅在生活中践行佛教,甚至在她们死后,也坚持践行佛教所提倡的方式。
我国对于已经死去的人一般用土葬。在民间俗语中有“入土为安”的说法。但佛教倡导在人死后进行火葬。因为佛教在生死问题上强调轮回。认为人死只不过是身体的死亡,灵魂是不死的。事实上那些佛教史上的著名人物也确实亲自践行了这一理论。如在我国陕西的法门寺就有释迦摩尼的真身骨舍利,还有杰出的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也是火化的。在佛教的提倡下,信仰佛教的妇女在其死后也会通过火化的方式来践行佛教的教义。比如吴自牧所著《梦梁录》中曾有这样的记载:“昔,蔡汝撥庶母沈氏平,·····父用火葬。”[25]或许蔡汝父亲火葬其母是由于家庭贫困等原因,但是佛教在其中多少有些影响。
2、比丘尼
之前从诵经、布施、供奉与持戒以及死后火葬四个方面叙述了普通妇女对于佛教的实践,除了普通妇女还有一类人对佛教进行实践。那就是比丘尼。在于国华先生的《佛禅与夷坚志》一文中曾经写道:“天禧五年(1021)已经有僧976515人,尼61240人。[26]由此可知比丘尼的数量在当时是比较多的。而对于比丘尼而言,践行佛教的形式有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受具足戒。所谓具足戒,就是妇女在出家后要遵循的一系列戒律。比丘尼的具足戒有348条。这与普通妇女的斋戒、诵经等要遵守的戒律相比,显然要求更多,戒律也更为严格。
第二:云游四方。这也是禅宗所推崇的一种实践佛教的方式,女尼通过遍访高僧来进行学习交流。如女尼妙道,出家后:“遍竭诸名宿”[27]来进行学习。
第三:开坛讲法。当女尼修行到一定程度后,不会仅仅满足于自身得道,会开坛讲法来影响众人。如女尼佛通在其觉悟后开始讲法最后:“得法者众。”[28]
比丘尼和普通妇女对于佛教的实践相比而言,她们对于佛教的实践形式更多、内容更深刻、对于社会的影响也更广泛。
三、宋代妇女信仰佛教所产生的影响
(一)妇女对佛教本身的影响
民间有这样一个俗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也就是说当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其实就决定了一定会有结果。其实妇女信仰佛教也是这个道理,少数妇女信仰佛教或许不会对佛教产生什么影响,但是宋代妇女信仰佛教的人数是很多的。所以妇女信仰佛教必然也会对佛教产生影响。那么宋代妇女对佛教本身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第一个影响是使佛教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三武一宗灭佛对佛教进行过扼杀。这几次灭佛行动大大损伤了佛教的元气,但是宋代以后经过统治者的政策支持以及佛教自身吸收了儒家和道家的理论使得佛教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里面也有宋代妇女的功劳。首先妇女信仰佛教规模扩大,之前提到宋代有僧976515人,有尼61240人。女尼人数算下来大约占僧尼总人数的百分之六。这仅仅是女尼的人数,还有大量未出家而信仰佛教妇女没有计算。因此大量的妇女信仰佛教扩大了信佛人的基数,这是对佛教十分有力的人力支持。
第二是妇女的布施对佛教的发展起到了影响。佛教活动处处需要经费,如佛像与寺院的修葺、救济穷人的食物费用、传播佛教等都需要经费作为支持。而佛教并不是一个盈利性的组织。这时妇女布施这种实践形式对佛教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经济支持。妇女所捐布施可用于佛像与寺院的修葺、可作为传播佛教的经费、也可作为救济穷人的食物费用。而佛教的这些行为对于其发展和传播都有积极影响。如若没有妇女的布施作为支持这将是比较难以实现的。因此妇女对于佛教的发展可以说间接的做出了支持。
在这两个措施的间接帮助下,佛教在三武一宗灭佛之后再一次发展起来,并且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妇女信仰佛教对社会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巩固社会统治:妇女信仰佛教对社会也有着影响。提起宋代大部分人可能会想到它发达的经济。虽然宋代经济发达,算得上当时世界的头号“经济强国”,但是由于军事实力的衰弱,宋代与周边的辽、金、西夏签订了一系类合约,通过缴纳大量“岁币”来求得安定。同时宋常年打仗,需要大量的军费开资。宋朝内部如山东宋江、四川王小波等人不堪国家剥削有过起义行动。佛教教义中有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之说,认为这辈子的痛苦是由于上辈子做了坏事导致的,所以要求人们多做好事。这种说法其实具有麻痹人们精神意志,安心忍受痛苦的作用。在这种理论下的影响下,信仰佛教的妇女一般都会安心念佛、践行佛教教义。而不是去做反抗国家统治这样大逆不道的事情。这其实就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国家的统治。
(2)提高土地利用率以及减少疾病传染:如果把我国自秦朝以来各个朝代的疆域面积作一个比较(不包括五代十国、南北朝的各国),就会发现宋朝的国土排名是最后一位。再把各朝代的人口数量进行对比,会发现宋代人口的数量最多时已经超过了一亿。在国土面积如此小的情况下生存着如此多的人。这对国家和环境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到了南宋之后国土面积进一步缩小,随之而来生存压力也越来越大。而宋代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在死亡之后都希望能入土为安。当国土面积很大的时候这并不是个问题。可宋代本来面积就小,当人死后墓地又会占据大量土地,这就导致耕种面积会进一步减少。从而增加生存压力。同时尸体在土中腐烂,这更易导致疾病的传播。而佛教强调轮回,认为身体死而灵魂不死。在人死后倡导火化。所以妇女践行佛教教义在其死后通常会选择火化,这样一来就使得墓地的面积减少而增加了耕地面积,也有利于减轻生存压力。同时尸体火化从而减少了尸体腐烂从而增加疾病传播的风险。因此宋代妇女对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减少疾病传染间接的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3)对儒家文化进行冲击:我国古代历来以儒家文化为正统进行统治,宋代也不例外。随着佛教在宋代的发展,其影响也越来越深。一部分出家的女尼或者信仰佛教的妇女往往不按传统儒家文化所设定的妇女形象而生活,而是以佛教来约束自己,从而成为不受传统伦理所约束之人,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儒家文化。
2、消极影响
导致社会不良风气的形成:之前在讲宋代妇女信仰佛教的原因时还提到一些歌妓或者妇女看惯了人世间的人情冷暖或者由于年老色衰而出家。但是这部分人往往并没有诚心皈依佛门,在出家后还与世俗藕断丝连。比如宋人张先就与尼姑私混,并且写词进行了记载。再如词人吴文英在词《声声慢·赠藕花洲尼》和《醉落魄·题藕花洲尼》中写道文人与女尼的私情。这就形成了一种不良的风气,对于佛教的名声也有一种消极的影响。
(三)信仰佛教对妇女自身的影响
1、提高自身思想文化水平:本文第二部分宋代妇女践行佛教形式中讲到妇女践行佛教其中一种方式就是诵读佛经。佛经内容一般来讲晦涩难懂。要想读懂晦涩难懂的佛经对于文人墨客也非易事。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的妇女而言更是困难重重。要想会读并且读懂佛经,就需要不断努力的学习,这样妇女就间接的在学习佛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质。对于信佛妇女来讲,更重要的是思想方面的提升。佛教强调因果、强调轮回、强调善恶……因此当妇女无论遇到快乐也好遇到挫折也罢总是能坦然面对笑对人生。这就是一种无形的进步和提升。
2、有利于身体健康:对于那些信佛的妇女和女尼而言,实践佛教还表现在食物方面,种类主要以素食为主。常年累月吃素食其实有益于身体健康,素食中往往有各种维生素和有益菌,可以提前预防疾病。在诵经念佛方面还可以锻炼身体;同时可以澄清杂念,使精神始终保持在平稳的状态。这样从食物方面、身体方面、精神方面都得到了提升,自然有利于身体健康。
3、保命的方式:之前在讲宋代妇女信仰佛教提到一部分妇女信仰佛教有时候是迫于生存压力。因此信仰佛教对妇女而言还是一种保命的方式。宋代在其三百多年的历史中几乎都伴随着战争。有些妇女因为战争原因生活而不能维系生活。有时为了保命从而信仰佛教,因为佛教是一个独立的运行体系,它有自己的土地,同时还有布施的收入,因此在寺院可以得到一碗粥,从而得以暂时保住性命。
结语
宋代,佛教的进一步中国化,对当时社会的上上下下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宋代女性对佛教的信奉不亚于男子,她们的佛教生活在宋代社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宋代妇女对佛教的信仰既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社会的广泛传播,也促进了自身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精神生活的革新。
参考文献
[1]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0:55.
[2]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M].北京:中华书局,1995:17.
[3]元·脱脱等.宋史卷二·太祖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7:23.
[4]高慎涛.论宋朝对佛教的保护和限制政策[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1):48.
[5]元·脱脱等.辽史第九卷·本纪第九·景宗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3:102.
[6]元·脱脱等.辽史第十一卷·本纪第十二·圣宗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3:122.
[7]陆小蕙.略谈唐代妇女的地位和作用[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3):24.
[8]钟年、孙秋云.肉体与精神的双重禁锢-宋代的妇女生活[J].文史杂志,1996(1):43
[9]赵友琴.中国宫廷的饮食卫生[J].医古文知识,1994(3):12.
[10]王美玲.从缠足看中国古代女性角色[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11][14]秦艳.从墓志看宋代女性的佛教信仰[J]晋阳学刊,2009:87.
[12]元·脱脱等.宋史卷二四二·列传第一·孝明王皇后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7:8608.
[13][19]金建峰.论宋代妇女与佛教[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2(6):394.
[15]宋·洪迈.夷坚志·甲志卷第十·欧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1:89.
[16]宋·洪迈.夷坚志·甲志卷第十·佛还钗[M].北京:中华书局,1981:89.
[17][27][28]邵育兴、张付海.宋代高尼事迹研究[J].黑龙江史志,2014(15):18.
[18]南怀瑾.禅宗与道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23.
[20][21]光晓霞,宋代妇女的慈善活动-以墓志为中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26(4):84.
[22]宋·洪迈.夷坚志·甲志卷第十·观音医臂[M].北京:中华书局,1981:88.
[23][26]汪芳.宋代妇女宗教信仰与性别角色[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
[24]徐苹芬.宋元时代火葬[J].文物参考资料,1956(9):23.
[25]于国华.佛禅与夷坚志[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6.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8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