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音乐类真人秀节目的策划和发展—以《中国新歌声为例》

  摘要

音乐类真人秀是近年来我国兴起的一种新的娱乐模式。该节目通过海选寻找优秀的音乐人才和出色的演唱技巧。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当今媒体时代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到目前为止,我国音乐真人秀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从早期的“中国好声音”到更著名的“中国新歌声”,它经历了更多的变化,在促进我国音乐文化发展的同时,为广播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本文中对音乐类真人秀节目发展中的几点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真人秀节目;发展;音乐类;思考

  引言

《中国新歌声》原名是《中国好声音》,名字变了,可是换汤不换药,或者熟悉的舞台,熟悉的人。在当今日益创新的时代,节目始终无法带来新颖的效果,再次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只是盲目地强调创意,但实际的表现却大打折扣。目前,音乐选秀节目已经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关注,但同时,观众的审美观也在逐步提高。然而,我国音乐文化界的问题层出不穷,需要我们克服。

  一、音乐类真人秀的兴起与发展

  (一)平民音乐真人秀

民间音乐真人秀的发展也可以追溯到2004年在湖南台举办的“超级女声”,这也是中国第一个平民音乐真人秀。例如,2013年夏季,最热门的音乐真人秀《中国好声音》、湖南卫视《中国最强音》、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黑龙江卫视《歌声嘹亮》、东方卫视《中国梦之声》等。平民音乐真人秀是以平民为对象的节目。它的目的是为那些有着歌唱梦想的普通人搭建一个展示自己、实现自己成为明星的梦想的平台。这类节目的观众规模庞大、年轻,节目中插入了基层音乐故事,全民参与,为全民创造了一种明星氛围。但这种程序的模式比较单一。多年来,它仍然是超级女的模式,没有太多的创新选人模式方面比较单一。

  (二)明星PK真人秀节目

草根音乐节目已经流行起来了,节目的无限扩大刺激了观众的审美疲劳。中国新歌声是在历史性的时刻产生的。节目一播出,就受到观众的欢迎,引起了许多相关的话题。邀请了一批知名歌手参加比赛,重新激发了观众对音乐真人秀的兴趣。此外,无与伦比的音效和超大规模的现场管弦乐队配置使观众耳目一新。各种乐器和改编也给观众一次又一次生动的音乐识字课。例如,安徽卫视的《我为歌狂》也是明星的主角。与明星基层互动节目不同,这种节目完全缩短了明星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星星不再在别人的头顶上闪耀。他们被化身为参赛者,草根观众负责生死的力量来决定明星们是否会留下来。这样,对明星的压力会急剧增加,他们会努力向观众展示他们在音乐方面的最佳实力,给观众一种全新的感觉。因此,节目的模式和音乐的主体都突破了以往的节目类型,为音乐真人秀注入了新鲜血液。

  二、《中国新歌声》节目的模式创新方法

  (一)《中国新歌声》节目的核心装置创新

长期以来,酷炫设备在许多音乐选秀节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电视界的大多数设备都是进口产品。无论是灭火灯、落坑、转椅、开门、电梯或传送带,它们都是不可避免的“外来来源”。《中国好声音》中红色椅子的转动是一种经典的人类思维。学员的姿态充分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共同思维模式。人们自然会对新事物产生怀疑。《中国新歌声》中的滑跑动作让教练热情而迅速地放下,让人感觉教练必须在几分钟内拥抱舞台上的学生。成员们也使导师和节目更加亲切,更容易赢得年轻观众的认可。另外,自主开发的导师车更注重装置与节目过程和氛围的融合,不仅促进了情节的发展,而且赋予装置情感升华的功能。一方面,当教员按下按钮时,座椅以适当的速度冲出声门,增强了程序的形式感,增强了教员选择的心理描述,大大增强了视觉刺激。另一方面,导师战车完成了心理变化的可视化和项目情感变化的可视化。这也是突破中国超级季节广播节目原创设备发展的第一步。

  (二)《中国新歌声》节目的模式规则创新

在高度固定的模式基础上培养新的优秀音乐人才,是新歌声、好声音等音乐真人秀版权模式的生命力。其中,值得称道的是,“新歌声”学生选拔制度,从最初的推荐制度到邀请制度和全球海选制度,每期50人被选入“导师选拔”环节,经过重新筛选,只剩下6人。要记录的每个问题。精心挑选的制度为新歌手和优秀歌手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另外,“新歌声”是指“好声音”的“导师制”的一般模板。在“导师选拔团队-导师培训-导师领导团队对抗”的一般环节基础上,创新和改革,增加了“组建第五战队”“鸟巢总决赛”等环节,从而使两个节目在主体结构和整体内容上有较大的差异性,避免了因实质性相似而侵权。

  三、音乐类真人秀节目中存在的不足

目前,音乐真人秀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国外音乐选秀类节目发展时间较长,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节目类型,因此其相关研究较多,音乐真人秀与大众审美的契合度逐渐提高。然而,由于我国音乐真人秀发展时间短,模式比较单一,仍存在一些需要克服的问题。

  (一)造星的成功率变低

这可能是以歌唱为核心的实况剧的共同缺陷。首先,这是一场素食选秀。每年对选手的需求量都很大,这是保证项目质量的基础。其次,音乐的成功率不高。虽然超级女声和快男歌手已经产生了一系列高质量的歌手,但他们似乎在早期仍然很活跃。与近年来流行的“中国好声音”相比,它更是少的可怜。也许最受欢迎的是吴莫愁。竞争对手消费量大,直接导致成功率低。节目的表演是他们唱得不好,没有吸引力。所以即使你增加了更多的手段,你也不能留住观众。综上所述,一旦各方面要素融为一体,就会导致音乐才艺表演的衰落。

  (二)节目传播渠道单一

当前的新媒体背景对音乐真人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这种单一的传播方式也将制约音乐真人秀的发展,缩小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另外,对于单一的传播渠道,人们对这类节目了解较少,使观众对音乐真人秀的好处不甚了解,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很难赢得观众的青睐和支持。这些情况一方面缩小了音乐真人秀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使这一新事物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成为制约我国音乐真人秀发展的主要因素,应该多渠道进行潜移默化的传播让更多大众接收音乐给人带来的精神上的满足。

  (三)真人秀节目缺乏生命力

第一,缺乏地方文化内涵。很多真人秀都不是原创,只是盲目模仿和复制,内容与当地文化不符。这就是常说的“水土不服”,只是简单移植,而不是倾注于我国的人文风格。一是严格的模仿很难反映出原产地的风俗习惯,二是公众不能完全理解和接受外来文化,自然是不可能的存在长远的发展趋势。
第二,我们应该重视娱乐,而不是公共福利。目前,各种大屏幕上活跃的明星大型真人秀,让观众感受到明星们在吃喝玩乐。这真的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新奇感,扩大了我们的知识,甚至刺激了一些人自己去体验。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加上节目赞助商的激励,也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没有产生太多。在当前的价值体系下,社会效益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第三,真人秀节目广告出场方式直接口述这是一种硬推销,应该改变广告入场方式通过一些实物和语句来把广告带入会更好一些,内容方面要多元化,也可以向大家传授一些音乐基础知识来让大众更加接受音乐喜欢音乐和参赛选手产生心对心的共鸣。

  四、音乐类真人秀节目的发展策略

  (一)加强对音乐类节目的创新力度

音乐真人秀是一种新型的娱乐节目。在其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改进,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在创新的过程中,音乐真人秀要坚决避免模仿等形式,以确保节目的设计符合大众的口味,并能给观众一种明亮的感觉,提高节目的知名度。在当前国内音乐真人秀中,有一种非常严重的抄袭现象,如“中国新歌声”火爆后,其他各种节目逐渐出现,如“中国新声音”等。这些音乐类节目层出不穷,势不可挡节目在形式和内容上有更大的限制,制作流程已经让观众感到审美疲倦从而影响节目的收视率。

  (二)充分利用全媒体的时代优势

真人秀的受欢迎程度一方面取决于节目本身的制作,另一方面也取决于成功的营销。目前,在整个媒体时代的背景下,能否充分利用整个媒体的优势,决定着营销的效果。
全媒体都是所有媒体的融合。电视真人秀节目利用各种媒体手段,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目前,最常用的手段是在线投票、广告、微博、微信等公共平台。它们覆盖了广泛的领域,并且媒体的势头已经到位。
全媒体并没有抹杀各种传统媒体的原始单一表现形式,其主要目的是相互补充,即综合利用各种媒体。例如,在互联网上直播很受欢迎,而且通常是主持人展示他的个人生活。它受到高度赞扬,影响广泛。事实上,真人秀也可以这样结合。目前,真人秀规模很大,但也有拍摄小道消息和录像机,节目组可以选择主题,安排嘉宾与网友的互动,然后编辑和组织主题。这种方式非常适合公益性真人秀,如2016年联合义卖慈善之夜的连续播出,如果能融入真人秀,反应会更好,只要节目的编排能将两者有机结合达到更多方面融入真人秀,增加真人秀的生命活力,也可以参赛后嘉宾到直播平台直播来增加和大众的互动,增加亲密感。

  (三)自我提升增强生命力

创新是一切进步的源泉。所有的突破都来自于创新。要想在文化市场上生存,就必须从自身做起,提高竞争力,利用创新实现自我飞跃。要在广大人民中站稳脚跟,不仅要在形式上扎根,还要扎根于变化迅速、容易消亡的现代文明的碎片中。只有立足传统基础上进行内容形式上的创新,我们才能永葆青春。
目前,真人秀节目普遍过于重视游戏和娱乐,其本质就像娱乐设施和快餐一样。虽然它能满足当时人们的需要,但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没有长期的影响。真人秀应该尝试一些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身心的东西。例如,我们可以尝试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一个人们不经常接触,但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范畴。从形式上讲,它可以被设计成一种生存体验的模式,以确保真实性,同时保持趣味性,让歌手在探寻环境中区创作与大自然的音乐相结合,也可以通过后期的编辑来确定目标。效果会比一般纪录片好得多。

  结语

音乐几乎是每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人们的精神食粮,音乐可以让大众放松缓解压力,而屏幕上的音乐真人秀更是进行的如火如茶。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他们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中国音乐真人秀的发展过程中,必须真正认识到我们在创新上的不足,平衡节目的经济利益与审美价值之间的矛盾,在传统的思维方式上,不断反思进步,为观众提供真正有益的娱乐精神。

  参考文献

[1]冯哲辉,刘堂春.海外引进模式节目的本土化创新策略研究——湖南卫视真人秀节目提供的镜鉴[J].教育传媒研究,2018(06):92-96.
[2]姚尉.音乐类真人秀节目《跨界歌王》的创新与思考[J].新闻战线,2018(20):128-129.
[3]张美瑞.音乐类电视真人秀节目发展的未来之路[J].新闻战线,2018(18):88-89.
[4]王飞宇.音乐类电视真人秀节目的文化局限性[J].新闻战线,2018(14):94-95.
[5]董燕娜.音乐类真人秀的传播价值与社会影响研究[J].传媒观察,2018(07):99-104.
[6]资媛.从《跨界歌王》看音乐类真人秀节目的创新与发展[J].当代电视,2018(06):27-28.
[7]邓新华,彭庆禹.从阿多诺的音乐批判理论看中国当代音乐类真人秀节目[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8(02):82-86.
[8]董燕娜.传媒文化的发展对音乐类真人秀节目的影响[J].音乐传播,2017(04):104-107.
[9]罗明.中国音乐真人秀节目本土化的问题和研究——以《我是歌手》为例[J].艺术科技,2017,30(06):121.
[10]陈紫郡.浅析内地音乐真人秀节目的发展现状[J].新闻传播,2017(20):27-28.
[11]刘蓓蓓.音乐真人秀节目在新媒体时期的创新发展——以《中国新歌声》为例[J].传播力研究,2017,1(10):83+85.
[12]孟喆.从《我是歌手》看电视音乐真人秀节目在新媒体背景下的创新发展[J].新媒体研究,2017,3(14):83-84.
[13]靳婷婷.对明星真人秀节目的思考[J].中国报业,2017(12):29-30.
[14]何凤先.民族音乐视阈下的歌唱类电视真人秀节目研究[J].中国电视,2017(03):109-112.
[15]高茂梅.“昙花一现”还是“经久不衰”——对国内几档音乐类电视真人秀节目的思考[J].新闻传播,2017(04):80-81.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9009.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2月25日
Next 2022年2月25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