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的防治

摘要

非洲猪瘟(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在家猪、野猪体内繁殖引起猪类产生一系列不适表现,如发热等。其病势凶猛,是一种急性、死亡率、易传染的疾病。2018年8月以来该疾病首次进入我国,为给我国反应时间就迅速扩散,给我国生猪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使我国生猪的产能急剧下降,我国生猪市场发生巨大变化。通过多方的努力使非洲猪瘟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非洲猪瘟也在我国”扎下了根”,非洲猪瘟防控成为了持久战。现阶段针对非洲猪瘟的防治办法主要以病原学检测的技术手段来进行防控,迄今为止,尚未开发出有效的疫苗和治疗药物

 关键词:非洲猪瘟病毒非洲猪瘟现状传播途径防治措施非洲猪瘟疫苗

1前言

非洲猪瘟(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在家猪、野猪体内繁殖引起猪类产生一系列不适表现,如发热等。其病势凶猛,是一种急性、死亡率、易传染的疾病。其主要分为四种类型。其一是急性型,也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其余三种分别是最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非洲猪瘟的宿主主要有家猪和野猪两种,不同的宿主潜伏期也不同,非洲猪瘟在家猪体内的潜伏期为4-19天,而在野猪体内的潜伏期为15天左右,这也代表不同种类的猪的隔离期不同。感染了非洲猪瘟的猪会出现全身系统表现得症状,如持续发热不退,皮肤黄染,呼吸急促困难;消化不好,没有食欲,腹泻便秘或便中带血;全身皮肤会出现斑点、淤血;严重者直接死亡。据大数据统计,病猪往往在发热后第七天死亡,或仅一、二天便死亡,病死率接近100%,对全球的猪养殖业造成了巨大损失,猪肉短缺、减少的仔猪等问题接踵而至,导致猪价的升高。非洲猪瘟传播途径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一不注意就会使猪感染上非洲猪瘟,主要包括生物媒介传播、接触传播、跨界传播等,也可能是双链DNA病毒中唯一由节肢动物传播的,同时由于猪肉需求量庞大,各国间的贸易频繁,是一种贸易性传播疾病。非洲猪瘟病毒对外界环境有很强的抵抗性,能在各种严峻的条件先存活数月。在几摄氏度的环境可以存活上百天,30℃左右、病猪粪便可存活几周,在未熟的相关猪产品中可存活数个月甚至更长,-20℃以下可存活数年。至今为止,全球仍缺乏有效的疫苗和具体的防治措施,现主要从传播途径和有效快速的检出发病猪来降低非洲猪瘟对我国经济造成的损失。非洲猪瘟首次报道是肯尼亚在1921年时发现,之后的时间里主要在非洲、拉美和西欧各国,在发现时,非洲猪瘟大多都被及时消灭。从2007年以来,非洲猪瘟则开始在全世界蔓延,出现在了许多以前从未有过的国家,特别是俄罗斯及其周边地区。2018年8月2日我国首次发现了第一例非洲猪瘟病毒并迅速在全国各个地方蔓延,但都没有很好的办法控制住非洲猪瘟在我国的蔓延。世界各国都在大力进行非洲猪瘟疫苗的研究,但目前并未取得良好得成果,这对于非洲猪瘟得防控极其不利。

 2非洲猪瘟的现状

  2.1国外非洲猪瘟现状

非洲猪瘟首次报道是肯尼亚在1921年时发现,但基本上都得到了控制,并未出现大范围传播的现象,从2007年以来,非洲猪瘟则开始在全世界蔓延,出现在了许多以前从未有过的国家,越南、韩国、等亚洲国家首次发生,并大多因没有防治经验而全部沦陷,对本国市场经济产生了很大得影响。从1921年到2021年,全球共有15个国家和地区发生了701起家猪和2537起野猪的非洲猪瘟的疫情,许多还未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得国家都开始防患于未然,加大了防止外来疫情蔓延至本国的防控力度,许多国家一旦发生非洲猪瘟,因为缺乏经验或未足够重视等原因导致疫情在全国迅速蔓延,使得整个国家的生猪养殖和相关产品的销量经济一落千丈,亏损严重,深圳一蹶不振,但是在面对疫情时有许多国家还是顽强的战胜了它,恢复了相关行业的正常运行。当我国面对非洲猪瘟疫情时,有许多国家成功的经验还是很值得我们参考学习。例如:法国的生猪养殖产业和防控体系已经成熟,产业高度集约化的布局和自动化生产能够最大限度减少生猪与外界的接触,有利于各种预防疫病措施的实施,法国养猪行业得以在此次疫情中未受太大影响。西班牙在1960年出现非洲猪瘟,花了整整35年时间才将其扑灭扑灭,这主要归功于在1985年西班牙实施的非洲猪瘟根除计划,仅仅两年时间西班牙就实现了96%的地区无非洲猪瘟临床报道,不过类似的计划并不适合我国实行。俄罗斯及其周边地区的疫情发生离我国较近,其防控情况对我国也有一定的影响。俄罗斯的防治理论为抓小放大,隔绝疫情,俄罗斯猪场生物安全等级划分系统,明确了不同等级猪场之间猪只流动的规定。

 2.2我国非洲猪瘟现状

距离我国国内的第一例非洲猪瘟发生已过去四年之久。非洲猪瘟在我国从辽宁蔓延至黑龙江、河南、江苏等地。截至2019年的1月份,全国各地总共上百起非洲猪瘟疫情,家猪的集中饲养导致疫情较野猪严重,我国23个省份以及72个市,共扑杀了85万头左右的生猪。在这些省份中疫情较严重的有16个省份,较轻的有7个省份在。以现在的调查数据来看,我国应对非洲猪瘟以有初步成效,我国对非洲猪瘟已经有了成熟的防控体系,同时也在加强生猪养殖户对非洲猪瘟的认识,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在研究疫苗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也在紧密的进行着。

3非洲猪瘟病毒检测方法

  3.1病毒分离

我们需要在患病猪身上采集组织样本,如血液、脾脏、淋巴结等,将易感的猪源原代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等提取出来,再将组织样本接种到上述细胞中,观察细胞变化而检测。当样品中确实含有非洲猪瘟病毒时,该病毒会在细胞中快速复制,数量骤增直至产生病变,这也是为什么不能直接检测组织样本的原因。其中还有一种十分有趣的现象被称为“玫瑰花环”,即猪红细胞与非洲猪瘟病毒之间产生的红细胞吸附现象,该现象只有组织样本被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后才可能出现。则需要用另外的检查方法进行确认。如果是非洲猪瘟病毒首次出现的地方,在用PCR或者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后的结果都是阳性的话,我们还要再进行红细胞吸附反应的实验来确诊。

 3.2抗原检测

  3.2.1免疫荧光法

免疫荧光法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所推荐的。该方法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来标记脏器涂片或者薄层冷冻切片等中的抗非洲猪瘟病毒特异性抗体,以此来检测。这种检测方法主要是鉴别不产生红细胞吸附试验(HAD)的非洲猪瘟病毒毒株感染,还可以用来可以红细胞吸附阴性的白细胞,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所推荐。免疫荧光检测法对于荧光抗体试验对非洲猪瘟急性期的检测非常敏感,用来检测急性非洲猪瘟感染的时效极高,但是对于检测亚急性或者是慢性感染的就不那么迅速了,这与感染组织可能已经异变成抗原抗体复合物阻止了非洲猪瘟抗原表位簇与标记荧光素抗体的结合,导致该试验的敏感性会降低。

 3.2.2ELISA法

ELISA检测法较适合大规模检测,Wardley等用抗非洲猪瘟病毒的特异性血清IgG作为包被蛋白检测,其对于非洲猪瘟病毒抗原检测浓度为50-500HAD50/mL。Vidal检测P72病毒衣壳蛋白,抗P27单克隆抗体的双抗夹心ELISA法灵敏度更强,可检出的最小抗原浓度为0.05g/mL,远远小于使用多克隆抗体获得的0.6g/mL。该方法对相关设备要求不高,操作流程简单,成本低廉,性价比高,快速市场流通,但是在灵敏度、准确性、特异性方面存在不足,还有待提升。

3.2.3免疫层析试纸条法

免疫层析试纸条是一种不需要专业的精细的设备和操作简单的方法,主要由抗VP72蛋白单克隆抗体经过一系列加工制成。对比多次的实验结果,试纸条可以检测的病毒含量不少于104HAU的样本,临床试验表明,PCR与试纸条、间接ELISA的检出率相比是最高的,其次就是试纸条的60%检出率,间接ELISA试剂盒准确率仅有48%的。张鑫宇等人研究试验表明,在用胶体金检测方法时,检测非洲猪瘟病毒p54抗体仅需要5-10min左右,时间短,试纸灵敏度达到200ng/mL,相对较高。经过这些年的实践显示,在进行ASF检测时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因为其操作简便、设备简单已经成为进行最广泛、最成熟的方法,但是灵敏度不足的缺点依旧没有弥补。近几年,有关与免疫学的新技术在不断发展,非洲猪瘟病原检测免疫色谱试纸条已经面市,这是以乳胶凝集和荧光微球技术为基础研发的,该方法能够极大地提高非洲猪瘟病毒检测的灵敏度,应用前景广阔。

 3.3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3.3.1常规PCR检测法

常规PCR检测法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推荐的检测方法,主要选择猪的唾液、血液、组织等进行检测,该方法对于非洲猪瘟病毒最多能检测几十到上百的DNA数值,样本中有足够的非洲猪瘟病毒是检出阳性的关键,PCR则可扩增病毒数量,极大的提高检出率。常规PCR检测法可以检测到非洲猪瘟病毒的浓度0.12HAU50,所需浓度小,特异性好。常规PCR检测法可用于单独检测非洲猪瘟病毒,随着科研的进步,多重PCR技术可用于检测多种猪病,如可同时对狂犬病病毒、非洲猪瘟病毒、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和猪瘟病毒进行检测,但敏感性比单一常规PCR降低10倍左右。

 3.3.2荧光定量PCR检测法

荧光定量PCR检测法的优点相对于常规PCR检测的更多,基因片段的扩增所需更短,能快速反应、更加灵敏,检测范围更广,最低可以检出几到几十个拷贝的DNA模板。另一方面,荧光定量PCR检测法的整个操作步骤都不需要开盖,极大避免了交叉污染的可能性。据2019年6月农业农村部公布的第二批检测试剂名单中,80%的产品所用的方法都是荧光定量PCR检测法,是现在非洲猪瘟病毒检测中频率最高的方法。

例如:用94头正常猪只和10头异常猪只用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如下。

3fa4bf807ba8b6f85be5ce1dfd0ef1c4  实验数据表明,94头正常猪只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100%为“阴性”

a951cf2a188a5230789330937df90058  实验数据表明,10头异常猪只检测结果90%为“阳性”,10%结果为“阴性”

  3.3.3恒温扩增检测法

近几年,分子诊断方面的研究越来越成为重点,尤其在恒温扩增检测技术方面。恒温扩增检测法与荧光定量PCR检测法其优势在于不需要较昂贵的实验设备,可以降低成本,更适合条件并不是很好的基层实验室,不用通过造价较高的热循环设备,只要有恒温水浴设备就可以进行测试,而且反应迅速;在检测时科通过肉眼直观的分辨染料色彩变化或者时试纸条上检测线来判断结果,该方法可当场得出结果,当其敏感性和特异性相对上述两种方法较低。

4非洲猪瘟病毒传播途径

  4.1生物媒介传播

生物媒介传播主要是由于某生物携带了非洲猪瘟病毒,该病毒是一种DNA病毒,主要由钝缘蜱、蝇等传播的。在非洲猪瘟传播过程中软蜱科纯缘蜱属作为重要的一环,当蜱叮咬感染非洲猪瘟的猪后,患病猪的血液就会进入蜱身上,非洲猪瘟病菌会随着血液进入蜱体内,同时蜱经过一代代的交配繁殖,蜱后代身上同样会携带非洲猪瘟病菌,当其他健康猪被这些蜱叮咬后,非洲猪瘟病毒会经血液传播至健康猪的身上,病毒在健康猪体内不断繁殖,使其出现非洲猪瘟的表现。蜱不仅扮演着病毒携带者的角色,还是非洲猪瘟的病毒宿主,非洲猪瘟病毒可蜱体内维持长达5年之久,故猪场中蜱的存在是一个极大的隐患,这是非洲猪瘟难以得到真正根治的重要原因。

4.2接触传播

接触传播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接触传播,另一种是间接接触传播。非洲猪瘟病毒在空气中的传播受到限制,传播的距离也有限,主要是靠直接接触传播。指健康猪和感染非洲猪瘟病毒的猪之间的直接接触感染。间接接触传播是由于非洲猪瘟病毒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强,可以长时间的在外界环境存活,导致患病猪的饲料、排泄物、未曾处理的泔水、饲养设备或者运输工具被病毒感染。当健康猪接触到这些东西时,也可能感染上非洲猪瘟病毒,其中饲料在传播中起到关键作用。饲料作为贸易物在各国之间往来,加大了非洲猪瘟传播的风险,另一方面在运输的过程中需要接触多个环节,如运输车辆、搬运人员、储存地方等,凡是之中的任何一个地方接触到了非洲猪瘟病毒则都有可能导致饲料中带有非洲猪瘟病毒。主要是通过直接接触。直接接触传播是间接接触传播是由于非洲猪瘟病毒在国外的高生存能力

 4.3跨界传播

如今各国家之间贸易往来频繁,交流密切,其中中国作为国际上养猪及猪肉需求大国,不可避免的与许多国家有猪肉和整猪有贸易的往来,这也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非洲猪瘟传播的主要因素。

 5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

  5.1消毒技术

消毒技术是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在保证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原性的基础上消除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毒性。由于目前还未有针对非洲猪瘟病毒的有效疫苗,所以主要依靠消毒检测的方式及时发现病毒并消灭,防止病毒大肆蔓延。目前的消毒方法主要分化学、物理和生物消毒法以及生态修复法。

高温消毒法和紫外消毒法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两种物理消毒技术,紫外消毒法主要是利用紫外线能够破坏病毒的核酸从而杀死病原体。紫外线消毒法是目前最常用的方式之一,但是紫外线波长短,穿透力弱,且对人体有损伤作用,甚至可以致癌,所以用紫外线消毒时应严格控制人员进入消毒区域;由于非洲猪瘟病毒耐低温不耐高温的这一特性,高温消毒法被广泛应用于感染猪群的清除,如焚烧病死猪体,Mazur等根据数据统计预测非洲猪瘟病毒在零下二十摄氏度能够存活的时间至少是353天;在四摄氏度可至少存活35天;二十三摄氏度则大约能够存活十四天左右。在火焰温度下非洲猪瘟病毒粒子可瞬间被灭活[16]。除了以上两种常见的物理消毒法外,1983年γ射线被证实了具有消灭病毒微生物的作用[38],且γ射线与紫外线相比具有穿透力强、灭活速度快且不会对病毒的免疫原性和反应原型产生影响的优点。

 5.2做好猪场管理工作

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能力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如湿度、温度和空气等因素,不同的因素使得其传染范围有所差异。在养猪场的日常管理中,要在养猪场的清洁、卫生、定期换气、灭菌方面做好工作,避免交叉感染。定期清理残留的食物垃圾和猪饲料,定期检测猪的心率和体温,以避免非洲猪的疫情蔓延,增加防控难度。当发现猪有发烧、四肢无力、食欲减退等与非洲猪发烧有关的症状时,他们必须检查动物饲养场进行记录,并找到专家进行报告。另外,蜱虫作为重要的生物传播媒介,定期驱虫和杀虫,避免发生非洲猪瘟时疫情的快速传播。每过一段时间对猪场进行全面消毒,不同的消毒对象选择的消毒液也不同,故要选择合适的消毒液,如养殖户可以选择草木灰和石灰石联合消毒杀菌,尤其是在气温较高的季节。在猪场要求员工严格执行消毒任务,应用消毒剂的过程中,不仅要对猪圈、饲养的器具进行喷洒,还要直接对生猪进行喷洒,做到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确保做到全方位消毒,这样才能使消毒的效果最大化。动物预防中心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普及动物传染病防控知识。

 5.3市场监管工作

XX在本次疫情中起到重要作用,XX应加强对市场上流通的生猪及猪的相关产品进行严格的检查,制订或参与制订有关市场管理的方针,提高市场对非洲猪瘟的重视程度,防止非洲猪瘟通过市场进入各个地区。同时在市场进行相关的宣教,避免过度恐慌,非洲猪瘟值得高度警惕,但过于恐慌,过度渲染疫情甚至传播谣言,也并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正常的行业学习和交流还是要开展。

 5.4提高防控意识

猪场的老板和工作人员的防控意识对于非洲猪瘟的防控十分重要,管理层和工作人员不重视,那么国家在怎么努力都没用。XX部门可以通过宣传海报,定时对乡下猪场走培训,提高人们对非洲猪瘟的认识。

  5.5对于疑似病例的处理

非洲猪瘟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和几乎100%的致死率,当有猪出现非洲猪瘟的相关症状时,需要及时处理,立马将其进行隔离,隔离的地方得远离健康猪群,同时对猪场的其他猪进行检测,并将这种情况向上级部门报告。一旦疑似病猪确诊为非洲猪瘟,则要对其进行立即扑杀,避免其成为感染源,立即对病猪进行深埋或者焚烧处理等无公害处理,防止非洲猪瘟的进一步蔓延与传播。

 5.6无害处理

无害处理在非洲猪瘟的防控中十分重要,需要根据相关的规定和要求做好无害处理,对病猪不合理的处理会导致其成为新的传染源,若疫区内的活猪、猪肉或猪肉产品流出,很容易造成疫情扩散。在其他方面,被污染的饲料也要进行无害化的处理;污水在排放时必须进行净化处理,在净化达到上级规定的要求后才能排放;交通工具、猪舍等都需要彻底进行消毒处理。这些措施为了从源头上断绝非洲猪瘟的传播,极大程度的保护了猪场的安全。

参考文献

[1]贾曙霞.浅谈饲料中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风险[A].山东畜牧兽医,2021,42:60-61.

[2]王彬彬,林坚.关于对非洲猪瘟防控的几点思考[J].畜牧兽医科学,2019:151.

[3]支玮.浅析非洲猪瘟产生的原因及防控措施[J].畜牧兽医科学,2020:133.

[4]王业明.生物安全措施是保障猪场非洲猪瘟防控的重点[J].

[5]冯旭森.非洲猪瘟疫情传播与防控对策[J].养殖与饲养,2021,3:68-69.

[6]吴春红.基于非洲猪瘟研究现狀下的风险防控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20,36:128-128.

[7]苏明华.浅谈当前非洲猪瘟防控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9,18:59-59.

[8]非洲猪瘟的流行特点与基层防控对策探析

[9]安一娜,杨静静,高敏,董彦君.非洲猪瘟病毒编码蛋白功能及疫苗研究进展[A].养殖与饲养,2021,20(10):107-114.

[10]宫婷.非洲猪瘟病毒检测方法研究进展[A].山东畜牧兽医,2021,42(12):54-59.

[11]马玉腾,韩玉莹,金鑫,李永锋,仇华吉.非洲猪瘟疫苗研究进展及其难点和突破点<B>.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21,43(2):219-225.

[12]吴慧如,梁晓磊,邵洋洋,谢青梅,李鸿鑫.非洲猪瘟疫苗研究进展[A].畜牧与兽医,2021,53(9):130-134

 致谢

本论文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从论文的选题,开题内容的设计,制作都给予了认真的指导和关注。导师的为人师表,严谨治学的工作作风使我受益匪浅。感谢老师一直以来的悉心指导,也谢谢同学们的帮助,还要感谢教过我的所有老师们,你们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

非洲猪瘟的防治

非洲猪瘟的防治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4年1月20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92161.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4年1月19日
Next 2024年1月20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