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自理能力的提高对于培养当代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及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小学教育所探讨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具备的一项生活技能,但目前对于小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缺乏一定的关注和认识,因此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让家长老师们及社会的群体更加认识到自理能力的重要性。本文是在分析以往对低年级学生自理能力培养的研究的基础上,对目前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对低年级学生自理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分析,并提出了低年级学生自理能力培养的对策。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分析本文基于什么背景下写出的以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并查找资料分析国内、国外的一些现状,最后说明研究内容及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相关概念界定,介绍低年级学生自理能力培养概念,第三部分写低年级学生自理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认为存在的问题有:在家庭方面主要是家庭成员的意识薄弱和教育理念存在差异,在学校方面主要是教师对自理能力的关注度不高和学校没有做好幼小的衔接工作及缺乏相应的活动,第四部分写提高低年级学生自理能力培养的对策,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低年级学生;自理能力;培养
1绪论
1.1研究背景
自理能力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掌握的一项最基本的生活技能,这种技能应从家庭学校中一点一滴去渗透,需要家庭成员及学校的老师进行配合,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及学习自理能力对今后的生活、学习、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成员溺爱孩子,对孩子的一切进行包办,这就导致了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较差,过度强调学习也是因为家长和老师的教育观念存在错误。家长和老师要明白不重视孩子自理能力培养的危害,可能会出现由于不能生活自理从而被劝退的情况。
本文在当前背景下针对低年级学生自理能力培养的问题上做了相应的研究,在小学阶段对于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是家长和学校、老师要相互配合共同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因此希望通过这次的研究,能让家长、学校、老师和更多的群体关心这一问题,并通过努力使当前的一些问题得以改进。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研究目的
自理能力是每一个人都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对于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抗挫折能力、生活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儿童教育是整个人生教育的启蒙点,所以我们必须注重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这为学生将来的学习生活及自身发展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但如今我们的学生自理能力极度匮乏,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因此,开展小学低年级学生自理能力现状的教育对策研究,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对策,将引起人们对小学生自理能力现状中存在问题的重视。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阐述学校、家长与培养学生自理能力的关系,结合现阶段小学生自理能力现状,找出低年级学生自理能力差的原因,对其进行分析,提出应对策略,从而提高低年级学生自理能力。
1.2.2研究意义
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及习惯是个体自立的起点与基础。自理有利于生活态度、习惯、生活技能的形成。因此本文具有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在其理论意义上来讲,本文将视角聚焦为低年级小学生,在分析低年级小学生自理能力培养成因时将详细的从学生家庭、学校等几方面去剖析学生自理能力差的原因,所以本文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完善了有关小学生自理能力的理论研究。在其实践意义上来讲,做为新一代的教师和家长应当熟知并了解学生自理能力培养的意义及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水平,以便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一方面本文可以帮助家长、教师更为全面的认识低年级学生自理能力养成的原因,进而为其提供可操做性的改进策略;另一方面也能够帮助家长、学校、社会对小学生的自理能力有更全面的认识,并据此改进家庭教育方式和学校管理方式。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国内研究现状
本研究以低年级学生、自理能力、培养等关键词检索有关低年级学生自理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的研究,发现国内不同学者的关注视角不同。首先郑燕妮在2015年发表的《小学低中高段学生自理能力现状分析及培养建议》一文中提出小学阶段能否重视对孩子各方面能力习惯的培养,决定着今后的学习、生活状况乃至步入社会的生存状态。自理能力的培养对儿童将来的学习生活及自身发展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让孩子能在家长、老师的引领下,主动构建自己的能力[1]。其次,张鹤馨在2009年发表的《小学生自理能力现状及培养策略的个案研究–以天津市和平区某小学为例》一文中提出自理能力是现代社会每一个人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知识经济社会的今天,小学生是否具备初步的自理能力,对国家未来的建设,对他们将来走向社会独立生存和发展,都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小学阶段要培养健全的人格,要提高孩子自理自治能力,就必须要培养良好的自理习惯,这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任务[2]。另有学者张凤丹2016年在“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表的《基于微视频培养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教学研究》中提出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现状,揭示小学生生活自理教学弊端,以提高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为目的,提出利用微视频来培养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微课教学新方案,最后为培养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提出参考建议[3]。
1.3.2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方面虽然已经取得一定成就,但是对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和重视程度却丝毫不减。在发达国家,人们也在不断进行着关于学生自理能力如何培养的尝试与研究。在X,2012年在路上在“中华家教”发表《X孩子的家务清单》中提出家务活清单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X的父母认为,孩子在家做家务,不仅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还能促进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从小树立劳动意识。根据孩子年龄阶段的特点,他们分别为不同阶段的孩子设计了适合他们的家务活[4]。在日本,学校在设置课程时,充分考虑到对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小学各个年级的课程大多数围绕生活来设定。其内容主要包括家务劳动和一些生活技能的学习。在日本无论天气好坏,家长都敢于、并放心地让孩子独自自己上学和放学回家,这无形中也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在德国,培养孩子独立精神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孩子能独立完成的事家长决不包办。德国法律明文规定,孩子年龄达到14岁后,就应该和父母一起承担家务劳动,从力所能及的事做起,体会到自己是家庭的一份子,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
1.4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研究内容
本文以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自理能力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书籍、期刊等资料进行分析与探索,绪论部分主要写小学低年级学生自理能力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背景,其内容主要围绕着小学低年级学生自理能力存在的问题如家长的溺爱包办、学生的依赖性较强,家长的教育观念、老师对于学生自理能力的认识不足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其具体原因,同时根据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小学低年级学生自理能力培养的解决策略,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自理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1.4.2研究方法
利用学校图书馆和网络数据库,查阅了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期刊和硕博士论文,通过论文检索,搜集并整理了自理能力的相关研究,了解和掌握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和理论依据。笔者有机会去到小学实习,深入到班级中,观察学生的自理能力以及根据笔者身边的一些真实情况,在实习的过程中与学生接触,了解了学生的自理能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相关概念的界定
2.1低段年级学生
低段年级学生即指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六岁到八岁,他们生性活泼爱动,要让他们安静地、有目的的学习存在很大的困难,学生大都会因为所处周围学习压力环境或多或少出现一些行为上的问题,这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5]。由于刚开始上小学,学生的自理能力稍差,这就需要老师和学校与家长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学生的自理能力。
2.2自理能力
黎屏雅(1993)认为:自理能力是指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料理服务能力及在集体生活中的自我管理能力[6]。本文认为,自理能力是在日常生活中独立料理自我的能力以及在集体生活中自我管理的能力。自理能力是人生存的基本能力之一,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人的自理能力的内容也被赋予了时代色彩,作为一名当代的小学生,主要应具备的自理能力有: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自理能力这两个方面。
2.3培养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培养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以适宜的条件使其繁殖,第二个意思是教育;训练;使其成长。因此培养在本文中取第二个意思,学生的各种能力大多数是在学校中培养的,学校与家长相互配合使得学生更好的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更容易培养自理能力,在学校老师在每一件事情中教育学生,在家里家长给予学生锻炼的机会,共同使学生成长、进步。
3独生子女家庭低年级学生自理能力存在的问题
3.1家庭方面
3.1.1家庭成员的溺爱包办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贯彻,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在农村家庭中大多数也只有一两个孩子,都是家里的掌上明珠、心肝宝贝,家长对其溺爱程度随着经济的发展有增无减,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更是如此。孩子成了整个家庭的中心,家长把孩子看的相当金贵,可谓是捧在手里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因此,很多家庭都实施溺爱的教养方式。由于部分家长对自理能力的认识、关注度不够,也可能由于家长也是第一次成为家长,不知道怎样做一个合格的家长,所以片面的理解为对孩子的爱,就是让孩子享受好的物质生活,不让孩子受到委屈,孩子只管学习其他的什么都不用想不用做,其余的一切都由家长包办,认为这样就是对孩子的爱、就是疼爱孩子的最好的诠释。长此以往,家长也就不会让孩子承担任何的劳动和责任。许多家长过分的心疼孩子,不舍得让孩子做家务,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不要孩子做,学习用具的整理、收拾书包、在上学放学的途中书包也不需要孩子背,让他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殊不知,这种“变质的爱”会把孩子推到无知无用的境地,“四体不勤,五体不分”孩子不仅缺乏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意识,而且也会让孩子变得懒惰自私、抗挫折能力差、怕苦怕累、没有责任心。毋庸置疑,家长眼中的“大爱”最终会变成孩子迈向成功的“大碍”[7]。
3.1.2家庭成员意识薄弱
王正山在《浅谈小学低年级儿童自理能力的培养》一文中阐述:家庭教育方式影响了孩子[8]。家庭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使家长一方面尽量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另一方面也尽量承担着料理孩子的一切琐碎事务,正所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每一位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很高,认为孩子一定要成绩好有个好大学是孩子步入社会的敲门砖,理所当然地家长认为学习是重中之重,所以,家长包揽了家中一切的事务,包括孩子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及自己学习用品的整理,孩子们只管学习,把一切心思放到学习上,到最后有一个优秀的成绩。这样的结果其实是非常不好的,让孩子失去了劳动意识,使得孩子在生活中的自主意识变得十分薄弱,孩子们会越来越依赖父母,在生活中的这种依赖也会转变到学习中,使孩子在学习中产生依赖、懒惰,遇到难题不加思考,回避退缩。
3.1.3隔代教育理念的差异
在当今社会,大多数的父母双方都有一个稳定的工作,正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不想耽误工作还想照顾孩子这种两全的事情是不太可能的,面对这样的情况,一些父母不得不把孩子交由老人照顾,一到孩子放寒暑假更是交由老人看管,俗话说隔代亲,老人对孙子孙女的爱已经演化成溺爱,所有的事情都给孩子做好、饭都摆在面前,孩子要什么给什么,想看电视就看电视,也不会要求学习上的事情,只要孩子开心高兴,做事随心所欲,孩子们少了父母的监督,少了约束,可以尽情地玩耍,看电视,玩游戏,因此,孩子们也愿意待在老人家,等父母有空将孩子接回家管理孩子慢慢教育的时候,就会发现孩子变得自由散漫,身上有了许多坏的习惯,纠正起来十分不容易。
3.1.4家长没有树立良好的榜样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行为习惯、举止、语言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绝大多数家长对孩子都抱有殷切的期望,他们经常片面地认为考上理想的大学才是真正衡量孩子是否成才的标准,因此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努力的为孩子添砖加瓦,报各种班学习各种东西,就连寒暑假孩子也是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学习,在孩子想动手做家务时,家长也不允许,从而打消了孩子劳动的积极性,除此之外,家长在家也不经常做家务,长此以往,在孩子的心中会认为这些都不重要,那在今后必然会引发一些问题,孩子不仅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一些影响,如果不及时纠正这些错误的想法,那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
3.2学校方面
3.2.1幼小衔接不够紧密
孩子在幼儿阶段,主要是以玩乐为主,但幼儿园也很重视对孩子的养成教育,并且大多数幼儿园实行午托制,孩子在幼儿园吃午饭、睡午觉,这样便于幼儿园统一管理,也有利于孩子习惯的养成,但是到了小学阶段,就会发现小学与幼儿阶段是不一样的教育模式,学生的重心不再是以玩乐为主而是转移到了学习上,而且会发现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明显下降了,学校没有把学生在幼儿时期养成的良好习惯一以贯之,继续培养。
3.2.2教师对学生自理能力培养的关注度不够
对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是所有老师共同的事情,应形成全员培养的氛围,各科教师通力合作才能达到效果。然而许多老师认为这是班主任的工作,比如上课铃响以后,学生要坐好、书本拿出来、保持安静等这些重任都落在了班主任的肩上,在学校中,大部分的老师对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的意识较差、关注度不够,认为把自己的课讲透、学生听懂并且会做题运用就可以了,而不在教学中、在课前渗透对自理能力的培养,而班主任更多的也是关注教学,关注学生能否掌握知识点,对其他事情的关注度不太高,班级中力所能及的事情也不要求学生必须做,长此以往,对学生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3.2.3缺乏相应的组织活动
长期以来,我们实行的都是应试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只重视成绩而忽略对学生其他方面的教育,为了保证学生学习的时间,减少或不上劳动课,这在无意中忽视了对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精神的培养也不够,学生们在学校里就是学习,在期末或关键时期连体育课等副科课也会不上,锻炼学生自理能力的活动几乎是没有,长此以往,学生的思想就会产生一种错误的认知,学生家长、老师也只关注成绩的高低,对学生劳动观念和自理能力的培养也有所放松,这样学生的自理能力就会比较弱。
4提高独生子女低年级学生自理能力的对策
4.1家庭方面
4.1.1家庭成员避免溺爱
“可怜天下父母心”,家长疼爱孩子没错,但是不能一味溺爱孩子,要把握好爱的尺度,采取正确的方法去爱孩子,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的书包自己背、学习用具自己整理、自己的衣服自己穿等。“教育之父”夸美纽斯曾极力倡导:“聪明的家长们不但提供其子女以生活之资,占有充足的资产,而且也必须使他们尽其一切手段来劳动,如此,他们的心灵就充满智慧[9]。”放手让孩子做一些家务劳动,是培养他们独立做事的能力,锻炼他们坚毅的品质和勤奋的精神。家长不能一味地帮助孩子做一些本应该属于孩子自己做的事情,要给孩子独立做事、锻炼的机会,在家里,父母和孩子一起做家务,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艰辛,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克服困难和动手能力,改变“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这才是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
4.1.2家庭成员增强学生自理能力培养的意识
自理能力是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每个家庭都是培养孩子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的实践场地,每个父母都是孩子的指导老师。家长要认识到自理能力对孩子的影响,过分溺爱孩子的家长们要认识到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奏效的,而是长此以往的。在寒暑假家长可以为学生布置特殊的家庭作业—–动手做一做。一是必做作业:让孩子每天收拾自己的房间一次,自己叠自己的衣服、被子,自己穿衣。二是选做作业:帮妈妈择菜、洗碗、晾衣服等。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学生自主意识增强,在家里不仅自己的事自己做,还能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养成独立生活的自立能力。克服依赖父母的习惯,学会照顾自己的生活、做生活的主人[10]。
4.1.3家庭成员要统一教育观念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最好是由父母两人共同教育,虽然现在大多数的父母双方都有自己的稳定的工作,但是家长也要尽可能的抽出时间来陪伴孩子、教育孩子,这样也有利于孩子各方面习惯、能力的养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需要由老人照顾孩子,就一定要和老人做好沟通工作,把对孩子的一些要求告诉老人并讲清良好习惯、能力的养成的重要性,让老人认识到自理能力的培养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会影响今后的学习和工作。让老人尽量严格要求孩子,不溺爱孩子,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家长要和老人协调一致。
4.1.4家长要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所有行为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孩子就像一面镜子,模仿着父母的一举一动。因此父母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特别是在孩子在低年级时,所以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家长要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在家中,与孩子一起做家务、劳动,在劳动中成为孩子的榜样,要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就要做到身体力行,在双休日安排“家务劳动日”的活动,一起打扫家庭劳动和卫生,让孩子感受到家务劳动是大家的事情而不是家长的事情,家庭成员人人都有责任,这样的活动也有利于孩子自觉地培养自理能力,总之,家长要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做,做的不对的加以指正和教导。凡是孩子自己能够做的事情尽量都让他们自己做,家长不要帮忙,即使是做错了,也应该告诉孩子怎么做,让孩子自己去纠正。长此以往,孩子变养成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锻炼了孩子的自理能力。
4.2学校方面
4.2.1搞好幼小的衔接工作
由于幼儿阶段和小学阶段的教育理念不同,所以在孩子升到小学时要有一个衔接工作,需要幼儿园与小学进行过渡衔接,让幼儿园的小朋友在进入小学后,能更好的适应小学生活,并且将在幼儿园养成的自理能力保持下去并得以提高。小学低年级段的老师,尤其是准备迎接一年级新生的老师们,更要做好准备工作,了解学生在进入小学之前在幼儿园的一些行为、习惯,以便老师更好的教育孩子、管理孩子,更好的扬长避短。
4.2.2教师提高对学生自理能力培养的关注度
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不是一个人或是一个家庭要做的事情,也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情,而是需要家庭、学校、教师共同配合、相互协作。把自理能力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在教育活动的引导下,让学生认识到劳动光荣的真谛、改变轻视劳动的观念,进而热爱劳动,也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班主任在课前和讲解内容时可以纠正学生的一些不足,时时刻刻渗透着对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在课间或午休时,让学生扫扫地,拖拖地、把自己的课桌,学习用品整理好,学生有做的不尽人意的地方不要批评,要有耐心的告诉怎么做,教师应该要赏识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由于其处于特殊的身心发展阶段,具有明显的向师性,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他们心中的圣典。因此,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的进步,表扬学生能干,然后再指出不足,提醒下次注意。到下次做时,学生肯定会做得更仔细、更起劲。长此以往,学生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自理能力也有所提高。
4.2.3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校外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比如:带领学生参加一些社区的服务活动,楼道清扫以及给老人送温暖等,也可以在植树节时带领学生去植树,在雷锋纪念日时带领学生在学校附近的场所开展清洁活动,墙上贴的广告、地上的垃圾以及写的一些没用的字清理干净等。也可以在劳动节、儿童节等节日组织学生参加郊游、参观动物园等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科学知识也锻炼了学生的自理能力。
学校在校园中也可以组织一些活动,比如:开展“生活小能手比赛”,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也可以经常举行各种学生生活自理技能的比赛,如系鞋带比赛、穿衣服比赛、“我最讲卫生”、“我的书包我做主”等比赛,由于学生亲身体验了成功、体验了合作,享受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使自身生活技能得以提高。
结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对社会上的每一个个体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还要求具备一定的生存能力和自理能力,劳动素质和自理能力与学习科学知识是同样重要的,不可厚此薄彼。要从小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劳动,然后才是学会学习。要注重培养孩子从小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依靠任何人,养成良好的品格和精神。平时在家或在学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也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寒暑假也可以参加夏令营冬令营等一些活动来学习一些生活技能并锻炼自己坚强的品质和顽强的精神。
学校和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教师在学生入学的时候就有意识的把自理能力渗透到校园中的每一件事情上,在校园、班级中学会一些能力,比如教师安排值日表,学生轮流值日,在比如自己的课桌及附近整理的井井有条,再比如把自己的学习用具摆放的整整齐齐,不丢三落四,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学校为学生提供各种活动、锻炼的机会,一些自理能力,生活动手能力的锻炼机会已是迫切所需,让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服务于自己,也应该注重综合课的开设,开设一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活动课,综合课和数学语文课的地位是一样的,不应该只重视主科课而忽略副科课,在综合课中渗透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
家长也要改变教育观念,不要只关注学习也要关注其他,孩子能做的事情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忙做,其他的事情学着做,让孩子在劳动中得到锻炼。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过程,是培养他们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进行思考的过程,也是培养他们良好意志,品格的过程。如果不从小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会有很大的影响,也会产生自卑感且失去信心。
小学生的自理能力需要培养才会提高,因此,需要创设一些良好的环境。学校的老师及家中的成员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良好的态度并做好榜样。家庭、学校要通力合作,互相配合,共同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必须有一个完整的知、情、意、行的发展程序,自理能力的培养也是一样,从“明理”到“导行”反复教育,反复锻炼。
致谢
时光荏苒,在论文的顺利完成后我的四年大学生活也即将结束,回想这四年的生活及学习过程,自觉收获颇丰,思想观念有了明显提升,学会了太多的知识与技能,要感谢许多老师和朋友,是你们的默默耕耘使我们成长,还有陪伴我四年的同窗好友们,是他们帮我度过了一个个难关,在此向他们表示真挚的谢意!还有感谢我的家人,在此期间给予我的包容、关爱和鼓励,是你们无私的爱领着我向前走。
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XXX老师,从论文的立题到论文的撰写直至完成,老师无不悉心指导,反复推敲,及时指正,甚至牺牲了很多个人休息时间,在整个过程中无不浸透着老师的心血,也正是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这篇论文得以顺利完成,在此对老师致以深深的谢意。老师广博的学识,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灵活的思维方式,耐心细致的言传身教深深感染激励着我;但生活中她却是平易近人的,对学生关怀备至,这份师恩令我永生难忘!最后由衷的感谢论文评审和评议的专家在百忙之中为我评审论文。
参考文献
[1]郑燕妮.小学低中高段学生自理能力现状分析及培养建议[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2]张鹤馨.小学生自理能力现状及培养策略的个案研究–以天津市和平区某小学为例[D].云南:云南师范大学,2009.
[3]张凤丹.基于微视频培养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教学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10):45-46
[4]在路上.X孩子的家务清单[J].中华家教,2012(12):36-36
[5]李云鹏.小学生校内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个案研究[D].云南:云南师范大学,2016
[6]黎屏雅.培养小学生自理能力的实验研究[J].现代教育论丛,1993(05):26-30
[7]张荣钢.当前家庭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1
[8]王正山.浅谈小学低年级儿童自理能力的培养[J].山东青少年研究,1994(04):31-32.
[9]夸美纽斯.教育学原理[M].1789(6):23-26
[10]林瑞兴.在品德课教学中培养低年级学生自理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7(28):86-87
[11]黄祥祥,杨翠娥.谈小学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报,2004(02):73-75.
[12]刘政智,舒瑜.浅谈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J].科学咨询,2005(04):34-34.
[13]马媛媛.我国小学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缺乏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4):104-105.
[14]吴洁.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和案例分析[J].科教导刊,2016(36):54-54.
[15]于瑞娟.家校社共育培养小学生自理能力[J].科学咨询,2007(12):75-75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94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