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春秋战国时期,墨翟先是学习儒家思想,后来他从当时社会经济中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出发,自立学派开创墨学一派。从创立之初到墨学衰微,墨家学派为我们留下了大量文化和思想巨作。同时,墨子以其自身所处的阶级及独特的思想出发,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出现的为社会下层劳动者利益发声的人,他以独创性的精神创建了与主流相对抗又相融合的多个独立的思想体系。在此基础上,从这些思想中总结出墨子的独立精神,对这些独立精神进行深刻的分析和研究,对墨子思想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同时概括出墨子的独立精神中的负面效应。学习和发扬墨子的独立精神,借鉴其负面效应,以史为鉴,使得墨子的独立精神与时俱进,更好的指导人们的学习与生活。
关键词:墨子;独立精神;负面效应
引言
墨子是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创建墨学一派并使之发扬光大。他的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科学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并续至今。在他这些诸多思想中蕴含的独立精神是本篇论文研究的重点。
本文从墨子的独立思想出发,继而从其思想中探讨他的独立精神。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墨子独立精神的探讨。首先介绍了本篇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然后将墨子的独立精神做出具体的解释,最后对墨子独立精神的研究现状进行说明。第二部分是对墨子独立精神的具体阐述。首先是从墨子弃儒创墨这一行为上进行说明,从侧面说明他具有这种创新和独立的精神。然后,以《墨子》这本墨家经典为切入口,从墨家思想中探寻墨子的独立精神。墨子的思想也是着重从“墨学十论”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则是对墨子对立精神的负面效应的分析。一方面,墨子的独立精神是在战国时期针对当时的社会现状提出来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墨子的独立精神也逐渐显现出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另一方面,墨子这些思想中也存在着相互矛盾的方面,这些矛盾方面对墨子的独立精神也构成了局限性。
一、墨子之独立精神的探索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在先秦诸子中,墨子的思想具有深刻性和广博性。以墨子思想为基础的独立精神,对当代的发展有一个很好的指示作用。其独立精神中包含的非攻,如果有效运用,有利于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兼爱,有利于当今的人道主义的颂扬;强本节用思想有利于促进当代经济的发展与社会水平的认知,尚贤观念有利于当今人才的选拔。【1】他的各个思想在当今因此,认真研究墨子的独立精神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
(二)独立与独立精神
1、独立
是与主流立场相对立的自由立场,而这一自由立场所依托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则是“民间”。这里的“民间”是指处于权利边缘化的弱势的一方,表现的是个人的、民主的、人道的立场。而个人立场就是指坚持自己的主张,不依附他人。民主的立场就是反对统治者压迫,为人民争取幸福公正的权利,最后,人道的立场就是对于人民生活的的苦难和不幸始终存在一颗悲悯同情之心。
2、独立精神
独立精神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独立并且不依附。物质决定意识,作为意识的独立精神相对于物质来说是一种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通过人具体表现出来。【2】它是一种个体意识觉醒与个体价值的表达。是在一个时代或是一个阶段内,与主流的统治者或者贵族阶级的精神形成鲜明对比,时而与之相对抗,时而与之相融合的一种精神,另外,在其所代表的阶级立场上,根据自己的思想主张,提出了与其他阶级截然不同的精神主张,并且该主张具有独特性,是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一方面,独立精神必须受制于外在条件的限制,所以要保证这种精神能够突破一定的思想和物质条件,使这样的精神不受制于统治阶级、经济条件、政治背景、思想文化的制约。另一方面,对内来说,这种精神本身能够被人们接受并发展,并开创出属于自己的独立学派。
(三)墨子介绍
1、墨子生平
鲁国人,亦有人称墨子为宋国人,但是从“其后在于鲁,墨子学焉。”【3】及《慎大篇》中来看,墨子为鲁国人更为客观一些。在《淮南子·主术训》中说“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3】从这可以看出墨子师从孔子,在接受其思想后,因为不同意孔子的“从周”、赞扬“文武之政”,因而自立门户,开创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而他的主张则体现在“背周道而用夏政”,赞扬“禹之道”。在《墨子》多篇文章中赞扬讴歌尧舜禹,称其为“举天下之仁义显人”。
2、阶级代表
墨子是小生产者利益的代表者,平民出身,地位低下,有着精湛的手工技艺。在《墨子•贵义》中,他说:“上无君上之事,下午耕农之难。”【4】说明他既不是官员,需要处理朝政,也不是农民需要从事农活,因此他不直接参加生产活动。《鲁问》中道“上说王公大人,次及匹夫之士”。【4】从这可以看出,在春秋战国时期他和孔子的身份一样,凭着自己特有的知识与主张,从事教育和游说活动,希望可以充盈自己学派的力量,以此来使的自己思想和精神能够得到更多的人的接受。他真正关切的是人民的现实利益,因此,在他的思想主张中,现实因素占着更重要的地位。
(四)墨子的独立精神:
作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具代表的一派,墨家学派的诞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创始人墨子思想主张中大多与其他各派有着很大的差别甚至是相对立,也是这种差别和对立使得其思想与精神具有一种相对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则表现为不依附于战国时期的统治者和权力代表者所在团体。墨子作为小生产者利益的代表,他从现实环境和条件出发,在征伐战乱、骄奢淫逸、人民流离失所的现状中,开创墨家学派,他在《鲁问》中说到教导弟子“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憙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即语之兼爱、非攻。”【4】这些思想中所表现的精神我们便称之为墨子的独立精神。
(五)研究现状:
1、春秋至汉
春秋末战国初,墨子创立墨家学派,在墨子的极力主张下,墨学成为一大家,据记载,墨子有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当时所在团体也非常庞大,因此与儒家并称为“显学”。到了汉代,儒学独尊的局面和墨学自身缺陷的逐渐暴露,使得墨学日渐式微。
2、晋到清
从晋到明朝时期,墨学的研究一直处于低谷期,有名的人物只有晋鲁胜,唐乐台,元陆友,明傅山、焦竑。也正是由于这些人的努力,使得《墨子》得以流传。到了清代,由于对外的发展,经济、政治、文化都在发生变化,清代著名的墨学研究者当推毕沅、孙诒让。民国时期,梁启超、胡适。他们对墨子思想及精神都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对弘扬和继承其精神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3、建国至今
建国后,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处于相对的混乱期,人民内部矛盾相对来说比较严峻,学术研究在政治大背景下也随之放缓。从1949年到1976年,墨学研究进入滞缓期,由相对独立的研究变为现实政治生活中的区域化研究。【5】后一时期,由1977年至今,墨学研究进入全面爆发期,与前一时期不同的是,墨学研究不再局限于统一的领域,而是各个层面、观点全面爆发,形成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
二、墨子独立精神的具体说明
(一)独立精神在弃儒创墨中的体现
从《淮南子·要略篇》《吕氏春秋·当染》及《墨子》一书中引用《诗》、《经》其中也多次提到孔子主张的概念和范畴中可以证实墨子曾师从孔子。并且而后因其主张与孔子的“复周礼”相违背,故在对儒学做出批评后并提出新的立论,自己创立墨学,这是具有开创性的一步。提出了《节葬》、《非儒》、《节用》、《兼爱》、《非攻》、《天志》、《明鬼》等著名的言论。孔墨所在时期,随着公室诸侯的日趋没落,封建制萌芽。孔子作为没落的封建贵族,主张阶级制度克己复礼,三纲五常,有阶级的仁爱,厚葬等观念,而墨子针对这些观念,提出兼爱的民本思想,非攻的平等观念,非命的命运论。弃儒创墨这一做法从本质上来说也是墨子独立精神的一方面表现。【6】
(二)独立精神在《墨子》中的表现
精神作为意识形态,本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征,它需要一个承载体,而这一承载体便是墨家的著作《墨子》。在先秦诸子中,墨子可以说是最博学多思的一位,墨子建构的博大而庞杂的思想体系,集中表现在记载墨翟言论和墨家学派思想资料的总集《墨子》中。与《论语》相似,他并不全是墨子自著,而是由西汉刘向根据墨子的徒弟记录其言论而写成。《墨子》一书,内容十分丰富,而墨子的独立精神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方面
春秋战国时期,墨子在受到夏、商、周崇信天与鬼观念的影响,有着强烈的天本情结和尊天心理。在《法仪》中,墨子认为“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4】而法仪的最高准则就是“莫若法天”。在墨子看来,天能够兼爱全天下的人民。最后,在文末举出例子,圣王禹、汤、文、武能够率领天下百姓尊天事鬼,所以上天降福于他们。而桀、纣、幽王等率领天下人垢天辱鬼,上天则会降祸于他们。
《天志》中说天创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是上天意志的展示和实现,他将自己的主张上升到天的高度。“天欲义而恶不义”,“义者,政也,无从下之政上,必从上之政下。”【4】从这里可以看出墨子的分层治之的思想,最终说明天子仍要顺从天的兼爱众生、利众生最高的意志。
《明鬼》中墨子认为鬼神是真实的存在的,鬼神的存在能够赏罚世间善恶。要使国家得到治理,就要虔诚的敬祀鬼神。这一主张是因为鬼神对验证利的存在以及对人民有着一定的警示作用。鬼神在人和天之间起着连接的作用,上天通过鬼神来对人民行为的反映,继而对人民做出管理。【7】由于身份的限制,墨子所宣扬的思想不能被当时的社会阶层接受,于是他才将思想寄托在鬼神身上,以此借助超人间的权威限制当时的统治集团。
2、经济方面
墨子以“费财劳力,不加利者,不为也。”借此来反对贵族的奢侈浪费,享乐腐化。《三辩》中讲求“圣王无乐”对于音乐的享受要有个度,以简为主,要乐但不滥乐。在《非乐》篇中墨子强调“仁者应该为天下人考虑,不应只想满足口腹之欲,一己之私”简而言之,他对“仁者”的定义是要兴天下之利,是为了天下人着想,而不是满足人自身的欲望。在《辞过》中“节俭则倡,淫佚则亡。”反对大兴万乐,无功富贵。《非乐》墨子从仁者所为与所不为出发,反对当时贵族阶级奢侈腐化的享乐生活,表现出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温饱问题的强烈担忧,他认为天下士君子要心怀天下,禁止享乐主义。其站在贵族阶级的对立面,大胆而尖锐的提出这一论题,“乐”的无节制地运用,不仅要厚敛万民,无助于百姓的基本生存要求,更使得人玩物丧志。百姓生活要好,就要靠广大劳动者生产物质财富,统治者必须关注身份低微的直接从事劳动的人民,给他们创造安定的环境和富足的生产资料,过度的铺张只会使得人民流离失所。因此,这一思想的提出是对他独立精神的充分论证。
《非乐》《节葬》《节用》等是限于当时的社会物质经济条件,从物质利益的角度去衡量的结果,《墨子•节用上》“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足以倍之”。【4】从这里可以看出墨子认为只有节约物质材料,实行节用,才能够使得国家能够更好的发展。
同时,墨子注重实物,倡导自苦的精神。在他看来,人应该为自己心中的信仰而奋斗,即使不眠不休使自己的身体非常辛苦也不能退缩。这与他倡导夏政是完全分不开的。在这一点上,与当时的社会现状就拉开非常的差距。
再者,墨子主张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人口的增长。他在《节用》中指出:古代圣王制定法则,男子二十岁之前要成家,女子到十五岁不能不结婚。他对人口的增长有着严格的要求。
3、政治方面
在墨子看来,“尚贤”是政治的根本,他提出要举荐有能力的人来担任职务,没有能力的人就应该为有能力的人让位。凡事都应该要为人民的利益考虑,而不能只讲求私利。他自己从一个手工业者上升为一个知识分子的“士”阶层,他希望通过举贤这条路能够改变下层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这一观点主张刚好与当时的血统制相违背,有力的抨击了奴隶制。在《尚贤》中篇,墨子提出“贪于政者,不能分人以事;厚于货者,不能分人以禄。”【4】主张给予贤人爵位、俸禄和权力,通过这些条件才能够笼络天下贤人。
《尚同》中他主张上天能够统一人的意志,“察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天子唯能一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4】《兼爱》中强调的爱是无差别的爱,在他看来人与人之间如果能够相互爱护,就能够创建和平友好的社会。因此他也是第一个提出利他精神的思想家。
4、哲学方面
《非命》是墨子独特思想的代表之一,他否认“命定论”,主张人要靠自己的意志及努力去改变生活,反对儒家提出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说法,这一论断的提出是他民主思想的反映。“官无常贵而民无常贱”《尚贤》。高扬人的自觉能动性,通过对圣王的赞颂,对当时的统治者有着有一定的教导意义。《非儒》中墨子提到儒家的“固有天命,不可损益。”与“人之知力,不能为焉。”这些命定说辞,都是墨子在《非命》中否定的。《非儒》针对儒家的礼义思想,根据儒家礼义,更加深刻的批判了儒家的厚葬,滥乐,浪费,有阶级的仁爱思想。虽然其中掺杂了儒墨两家观念不同所带有的辩论色彩,但是也表现出墨子脱离儒家后的独立意识的深化。
《大取》《小取》用哲理论辩的思想观念来对“伦列之爱己,爱人也。”的兼爱观,以及节葬、节用的思想。
同时,墨子开“辩”之先河。以辩论来分辨是非。《经》上下篇,《经说》上下篇。墨子对“名”与“实”的看法,实是客观事物存在的实体。名是人主观看法下对物的称谓,实决定名,从这我们可以看出墨子对人作为认识主体与客观事物的关系的看法。
《鲁问》中的哲学思想,“凡入国,必择物而从事焉”与他的思辨性相呼应。
5、墨子的义利观
在《贵义》中,墨子倡导“义”是所有事情中最重要的。从他老友的口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当时的社会,很少有人在倡导义的重要性,而墨子却笃行之,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劝他不如停下。但面对天下没有人倡导义的情况下,他依旧保持本心,坚决的主张“义”。
他所认为的义是一言一行都要有利于百姓。是以仁义来作为衡量一切行为的准则。并且在他看来,义和利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并且二者也是相通的。
从墨子的阶级性质出发和思想来源于实践的理论依据,可以看出,墨子的思想具有人民性。正因为如此,他的思想不仅切合实际,更有利于国家的发展。但是,也正是基于这一点,它的批判矛头不仅指向奴隶制更是由此制造的一切不合理现象的批判,对主流的上层阶级思想才会产生对抗,使上层阶级不满,因而也凸显了他的独立精神。
在《公孟》中,墨子对智者的定义是“作为有智慧的人,必须要尊敬上天,侍奉鬼神,爱众生和节约用度”从中体现出天志、明鬼、节用的思想。从“儒以天为不明,以鬼不神。”体现对儒家的批判,由此体现他的天志与明鬼思想。同时通过墨子与其他人的对话也体现出非命、节葬、的观点。
《鲁问》继续墨子与人对话的方式,提出他明鬼、兼爱的主张。从“吾愿主君之上者尊天事鬼,下者爱利百姓。”中体现出来。阻止齐国攻鲁,鲁国伐郑。“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憙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即语之兼爱、非攻。”【4】这一席话简明扼要的概括了墨子的思想,也正是由于这些思想的独特性使得墨子与其他各家明显有着不同。
《公输》中墨子将生死置之度外止楚攻宋,以求得两国的和平,是在用生命主张兼爱非攻。《备高临》中墨子破解“羊黔”这一攻城战术,展现他惊人的智慧的同时也体现出他高超的制作工艺,他是一个手工业制造者,也是一个和平爱好者,更是一个军事家。《备突》虽是讲述如何防御敌人的攻城战术,但是“使度门广狭,令入门中四五尺”这是科学在具体实践的表现。《迎敌祠》虽是墨子探讨城池防守的篇章,但是其中对鬼神、巫师、卜师的态度表现他的天志明鬼思想。
墨家的防御体系是一个巨大的军事体系,这一防御系统的思想也是墨子独立精神的一个重要表现方面。
6、军事学说
(1)从兼爱思想出发,建立平等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国家之间不相互攻打,整体的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局部的发展,家庭与家庭之间也能安定,进而形成天下人能够团结相爱的平等局面,希望安定的环境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建立强大的防御体系,维国家的安全,防止被攻击。各诸侯国要树立同忧、同救的观念。在《备城门》《备水》等多篇文章中都强调防御的重要性。后来墨家演变为一个强大的社会团体,与墨子的防御思想具有非常深厚的关系。
(3)《非攻》的提出是墨子针对各路诸侯的相互兼并,战争频繁的现状所提出的,其中,他强调的是人民的利益,如若符合人民的利益,则是正义的诛,若是不符合人民的利益则是不正义的攻。他清楚地以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有义征不义,战胜非正义战争。在当时墨子已经有了“攻”和“诛”的区分,在《非攻》中就有了明显的表述,虽然没有具体的称谓,但是思想上已经有了具体的区分标准。
(4)重视科技,善于制作,实施科技强军。在《备高临》中,墨子强调城台、羊黔,强弩、技机、连弩之车,这里提到的技机和连弩车都是墨子自己所制造,用以备战的武器。墨子在手工制作方面有着非常高的造诣。
7、教育观念
(1)《贵义》篇讲“万事莫贵于义”,墨子注重对学生德行的培养,《修身》中“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才学与德行相具备,才能成为贤人,治家理国,将所学运用于处理国事。墨子以“义”来要求墨家弟子,《公孟》:“口言之,身必行之。”
(2)《墨子·经上、下》篇中,里边包含数学、力学、光学、辞学等科学知识。在器械制造、城池防御方面都将这些科学知识运用于其中。墨子更加注重对自然科学的学习,以及增加一些实践课程,手脑并用。
三、墨子独立精神的负面效应:
凡事必有对立面,墨子的思想也是一样的,根本的、完全的独立精神是不存在的。墨子的独立精神也存在诸多负面效应:
(一)阶级局限性
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他既为劳动者利益发声,但又奢望全社会同利,从这可以看出在他的潜意识里虽然强调兼相爱,无差别等级的爱,可是,不可避免的是他还是从自身阶级出发,具有一定的偏向性。这是现实,同时,他的理想色彩又要求他提出全社会同利的美好愿望。《兼爱》中墨子认为人民之间相互攻伐全是因为不相爱,虽然这一主张能够反对贵族等级观念,但是,还是带有一定的理想色彩,他没有认识到阶级社会的根源本是侵略和相互争夺。
(二)平等与等级的矛盾
平等互助观念与等级观念又同时存在。墨子也主张维护等级制度,在《尚同·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墨子主张复夏,是在“圣王”存在的前提下实行等级制度。
(三)科学与迷信的矛盾
就是他虽然一面讲求科学,实际,可是,另一方面,又富于幻想,相信鬼神。在《明鬼》中“若莫闻莫见,则鬼神可谓有乎?”这一说法本不能使人信服。通过传闻及《商书》《禹誓》等古籍的记载来证明鬼神存在,这些论证显然是不符合真实性的。
《非命》中虽然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人们认识到自身努力的作用,但是却过分夸大了人的能力,他认为“圣王”造就了“天下之治”的局面,统治者的主观努力对天下的之乱起决定作用,这犯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同时,《非命》主张无神论,但另一方面又宣扬“明鬼”在这一点上,墨子的思想也具有矛盾性。
在《耕柱》墨子与巫马子的对话中,墨子对鬼神的称赞远高于对圣人的称赞,并且采用神话传说的方式来论证,这一做法与他所推崇的科学相左。
《公孟》中墨子说“天神不说,此足以丧。”这一说法过分夸张天的作用,与客观规律不相符。当别人质疑其明鬼的思想时,他不能给予一个合理有效的解释,所举的例子不仅牵强更有诡辩之嫌。在对话中,站在小生产者的利益基础之上因为他们这一阶级属性的关系,他不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享用者,因此他更多的从实用角度出发,他更倾向于实物,只要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就可以就此止步。虽然对当时骄奢淫逸的统治者来说是一种劝勉,但是,从长远的眼光来看,这样的主张并不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四)思想上的保守性
从战国时期的具体情况来看,他极力反对孔子的复周,主张用夏政,这与社会的发展是脱节的。尧舜禹时代的正义的诛、自苦精神追求一方面在平民阶层看来是对他们有利的,可以限制贵族,但是,各国诸侯的崛起,争霸已成主流,大国兼并小国,战争无可避免,墨子的思想对于统治者来说根本不能解决关键问题。与时俱进的思想才能发展壮大,而墨子的精神在这一时期明显不能为政所用,保守性显现出来。
(五)重物质,轻精神
重视物质资料的建设,忽视人的精神追求。“亏夺民衣食之财。”《非乐》中过度的批判音乐,甚至直指要取消音乐,这是因噎废食的做法。剥夺了人的精神享受。
(六)过度的博爱
墨子独立精神的体现最大的一部分是在他的博爱天下的思想之中,他的“兼相爱,交相利”爱的是天下人,无论是任何阶级都享有的爱,可是,正是这种博爱的精神最大程度的导致了墨学的衰微。一个理论体系或是一个学说,它代表的必定只能是一部分人的根本利益,更何况是在战国时期群雄争霸,新与旧的过渡时期,士、农、工、商
逐步兴起,任何一个阶级都在扩充自己的实力,妄图拥有更大的权利,但是墨子的兼爱思想却是希望在对抗性阶级的阶级社会中要求社会同利,正是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的博爱精神虽然看是伟大,但是却像是空中花园,可望而不可即。
结语
本篇论文通过对墨子思想的探讨,分析墨子的独立精神。分别从墨子的行为和思想上进行了分析。其中着重对《墨子》一书进行研究,从墨子的思想中概括墨子的独立精神。从着手准备论文到初稿完成,不断的查阅资料和文献,这是一个不断学习和认知的过程。论文结束,但是对墨子的研究并没有结束,墨子的思想和精神传播了几千年,虽然中间也有间断过,但是经过岁月磨洗又能重新发光的思想必定有它深刻的价值。因此,继续研究和学习墨子的精神,对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人道主义关怀,法制等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子宗、李权兴等《墨子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45-48
[2]汪振军《独立精神的坚守与失落-四五十年代知识者题材小说研究》河南大学,2003.3-5
[3]方授楚《墨学源流》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8-18
[4]墨翟《墨子》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版24-342
[5]张骏翚《五十年来墨学研究综述》[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36-43.
[6]孙中原《墨者的智慧》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35-69
[7]魏义霞从利的角度解读墨子思想的内在统一性和逻辑构架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1):28-32.
[8]王艳.先秦儒墨法和谐伦理思想析论[J].齐鲁学刊,2013(6):22-26.
[9]孙理兴.论孔墨“爱人”伦理思想之异同——兼谈现代伦理建设[J].道德与文明,1999(4):26-29
[10]周世兴.先秦儒墨法家义利观与社会主义义利观[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7-11.
[11]周典德.墨子出身小手工业者说辨析[J].辽宁师院学报,1981(6):41-45.
[12]石晶.孔墨文艺观之差异及其后果[J].唐山学院学报,2004(1):62-64.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9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