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质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农业农村工作的战略定位、总体要求、方法路径以及主要方向,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有着重大意义。一方面,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简称“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体制的重要基础。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农业的富强,国家的现代化更难以建成;另一方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乡村振兴;小康社会;两个一百年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但农村人居环境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党和XX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先后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人学习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报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方案》等相关文件。因此,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已经成为我国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迫切要求和必行之路。
但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环境治理难题,制约着美丽乡村的建设步伐。本文以笔者居住所在地贵阳市息烽县大山村为例,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大山村在环境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人居环境治理的建议,以期改善大山村环境卫生状况和人居环境问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美丽乡村,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
第1章息烽县大山村人居环境治理现状
大山村位于贵阳市息烽县,辖总面积约0.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65人。大山村位于养龙司乡人民XX西部,北与茅坡村相邻,西与小寨坝石桥村相邻,南与小寨坝排杉村相邻,东与遵义县核桃村相邻,距乡人民XX10公里,离贵遵高速公路5公里,辖6个村民组,总户数355户,总人口1065人,耕地面积为1525亩,其中田347亩、土1218亩、荒山1700亩、林地1420亩、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群众收入主要以种养植业为主。
近年来,大山村始终坚持以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X总X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市、办事处关于农业农村各项工作的指示精神,以实施乡村振兴为抓手,立足本村实际情况,全面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活动,大力推进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以及环境建设,着力打造出干净、整洁、美丽、有序、舒适的人居环境。连年来,大山村多次被委、街道评为“先进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被定为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2010年被评为市文明村和广东省卫生村。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上取得了初步成效。
1.1建立领导机制
一是建立组织机构。村两委会在街道办事处的引领下,相应成立了大山村实施振兴乡村战略领导小组、“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和村庄清洁行动指挥部,落实了人员和工作制度。二是制定方案,明确目标,落实工作责任。制定了《东阳街道大山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东阳街道大山村推进“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专项行动工作计划》、《东阳街道大山村“厕所革命”专项行动责任落实管理办法》,村两委干部分片负责、并成立专业队伍检查存在的薄弱环节,积极推进“创文创卫”和“三清三拆三整治”专项行动,认真开展综合整治工作。三是宣传发动,营造整体氛围。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决战决胜贵阳市龙石国考断面达标攻坚行动,、街道、村分别召开环境整治工作宣传动员会和推进会,印发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宣传横幅和海报,教育干部群众进一步增强文明意识和环保意识。
1.2规划建设基础设施
大山村重视美化村居环境,构建了“公园式”村庄,全村所属道路两侧全面植树绿化、房前屋后空地规范化建设花圃。现阶段,全村绿化率达70%以上,实现村庄全面绿化。已实现全村通自来水,投资370万元全面更新村内自来水管道,加强供水管网升级改造,接贵阳市第二水厂自来水,切实提升供水安全水平,保障村民饮水用水健康。全村村道实现水泥硬底化,全村道路四通八达,全面实现硬化亮化,保障道路整洁畅通。配备3个垃圾收集点,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并定期收集运转。在人流量较多的地方建设3个公厕,全村无害化户厕普及率达100%。
1.3打造人居环境的幸福地
为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山村兴建并完善了各类文体活动场地。第一,兴建了3万多平方米的生态健身公园,通过利用辖内砂母岭山坡地,对山坡地固化、绿化、美化,并配备了8只乒乓球桌、约50套健身器材,成为村民和周边群众休闲娱乐健身活动的热点中心;第二,构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有社书屋、广播室、电子阅览室和文化活动室等,配套了舞台音响设备,并完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设备器材,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第2章息烽县大山村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大山村人居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
为了解大山村在环境治理方面所采取的工作实施方案和遇到的问题,本人通过对部分村民和村委会分管干部进行详细访谈和调查,发现近年来,大山村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和指导下,为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治理虽然取得了较好成效,但距离省市整治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人居环境整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仍然还存在着一些亟需重视和研究解决的问题。
2.1.1大山村个别地方环境卫生问题仍较突出
大山村虽然每天有多名清洁人员打扫维护公共环境卫生,但村道公路店铺周边环境不达标,垃圾乱丢、占道经营、车辆乱停的现象比较普遍,脏乱现象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砂母岭健身公园和其他村民居住处还存在很多卫生死角,道路上的落叶堆积,清理不及时。目前,大山村在辖内共投放了70多个带盖垃圾桶,但仍无法满足需求,有的垃圾桶旁边仍堆积了很多垃圾。垃圾收集设施配备不足,生活垃圾未被有效处置,保洁员将生活垃圾收集后运送至垃圾转运站,因垃圾量大,出现偷偷焚烧的情况,污染空气。现垃圾转运站规模小且外露,未能完全做到密闭运营,垃圾暴露在大众的视野,生活垃圾收集清运处理存在一定问题。
2.1.2村民参与环境治理意识淡薄
近年来,全市都在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创文”“创卫”活动,村民的思想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变,但有些村民存在“各扫自家门前雪”,自主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还不是很强,这是人居环境整治和农村建设无法更加深入开展的关键制约因素。村民对环境污染的潜在危害了解还是不够充分,受传统文化习惯和农村固有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有不少村民的陋习仍根深蒂固。在实地调查中,有78%以上的村民不能正确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有的村民为了自己省事,垃圾未能准确投放入垃圾桶便走,垃圾乱堆乱放现象未能得到改善。对村庄整体环境的维护,很多村民认为是XX或村的事情,群众存在“等”“靠”的思想。
2.1.3资金压力大
2018年开始全域推进干净整洁村、美丽宜居村创建工作,至目前已有三年时间,但上级财政资补资金没有按序时进度下拨。例如,2020年大山村雨污分流项目总造价为120多万,仅收到财政拨款45万,大部分资金主要是施工队先行垫资投入,导致进度缓慢,加之村组集体经济较薄弱,资金缺口仍比较大。省、市要求到2022年年底前60%的行政村要达到美丽宜居村的标准,届时资金的投入量将会更大,财政资金支持还需进一步加大力度,否则资金扶持将与美丽宜居村建设时间、进度不能够相匹配。经济支持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的推进和实施。[4]
2.2大山村人居环境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大山村人居环境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村组织的原因,有村民的原因,也有XX的原因。本文将从多角度对大山村人居环境治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
2.2.1村组织工作推进不到位
大山村基层组织建设仍不健全,示范引领带动不够。现村“两委”干部年龄差距大,平均年龄50岁以上,老干部存在用“老思想”“旧方法”对待处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坐等上级指示,任务落实不彻底。年轻干部对自身应该承担的职责认识不清,对整治工作没有自己的规划、没有长远的打算。有的工作走过场,例如:对老旧垃圾坑搭“遮羞墙”,垃圾转运站未被有效规划管理;村巷道乱搭乱建的现象还未完全根除。有的工作存在敷衍应付的思想,在“三清三拆三整治”专项行动工作中,对于拆除后空出的地方,并没有得到很好地改造或利用,以致于村民有怨言。目前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主要还是依靠以上率下、组织推动式的展开,村环境整治、后期管理维护等方面工作村干部没有做到位。
2.2.2村民参与配合意识缺乏有效引导
村组织对创文创卫、保护环境、加强治理整治工作的宣传只局限于粘贴宣传海报,派发宣传单,宣传力度还不够。长期以来乡村发展缺乏有效引导,是造成村民参与度不高非常重要的原因。其中,最突出的是在“三清三拆三整治”专项行动工作中,村民认为拆除违建违搭、拆除危房旧厝是损害了自己的利益,不愿配合。
2.2.3环境治理长效管理机制尚未健全
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发挥作用,需要充足的政策、资金以及技术方面的扶持,落实人员、设备、制度、经费等保障措施,深化综合治理。当前,大山村整治工作在村庄绿化、道路硬化亮化、路面清理打扫等层面花了不少人力物力资金、下了不少功夫,但对于生活垃圾及建筑辅料废物清运、住房安全、污水处理等方面的长效管理机制尚未健全,“重建轻管”的现象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砂母岭生态公园的健身器材大多因年久欠修已破损无用;部分建设项目没有落实经费,特别是雨污分流项目、村道修整等建设缺乏稳定的经费来源,影响了全村环境整治的持续性和可行性。
第3章乡村振兴背景下完善息烽县大山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对策
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而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乡村建设的痛点和难点,如何使乡村成为农民美好生活的环境,实现乡村生态文明,是每一位农民的期盼,也是每一位乡村建设者必须思考的问题。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我国广大乡村地的乡村建设提供了总体政策和行动目标,在乡村环境治理中,应当走中国特色乡村环境治理之路,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使环境治理绿色化、可持续发展化。
针对大山村目前在人居环境治理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实地调查和查访相关资料,本人有以下对策建议。
3.1完善监管机制已确保监管到位
首先,应根据环境整治中管护项目的专业性和操作难以程度,明确管护责任,并将强化督促考核,推动形成各司其职、齐管共护的工作格局。其次,应强化人员配置,设立村级环境卫生巡查员,加强环卫保洁工人部署,进一步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强化日常生活垃圾巡查。再次,应强化监督和实施,设立投诉热线、开设微信群等方式,及时曝光和受理农村人居环境管护不到位、行为不文明等情况。另外,采用明察与暗访相结合的方式,定期评估人居环境管护效果,并将评估结果与具体管护人员的工资奖金挂钩,促进在人居环境管护工作方面不断取得新成效。除此之外,农村环境保护涉及农村污水处理、垃圾、农村能源三个方面,管理薄弱是制约农村环境保护的一大难题,农村垃圾处理工艺落后,加之大量城市垃圾违法违规向农村转移,而目前的监管力量难以覆盖到农村地,一些地方偷倒垃圾的现象难以根本杜绝。[5]因此,提高监管力度势在必行。
3.2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治理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不仅是农村最大优势,也是非常宝贵的财富。而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仍然存在,最直接的表现是生活垃圾乱堆乱放,这个也是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突出问题,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变得日益重要。X总X高度重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
要推进生活垃圾的治理,应遵循分类指导。根据本村居的基础情况、人口规模、位特点、文化特色等方面的差异,借鉴其他村居的成熟经验和做法,做好垃圾分类前端的分类、分拣、收集和运输工作,因地制宜开展专项行动,总结经验,探索由点到全面推广的路径。
大山村可通过反复宣传垃圾的分类处理,对可再生资源尽可能回收,有毒有害垃圾单独回收。对于经济效益强的垃圾,可以直接变卖;对于经济性较弱的垃圾,进行强制分类。交通便利且转运距离较近的村庄,生活垃圾可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方式处理,其他村庄的生活垃圾可通过适当方式就近处理。[6]当前,大山村亟需重视的是应做好垃圾收运设施规划、建设问题,重新规划山坡处的垃圾中转站,使垃圾运输做到密闭运营、不掉落、不异味。
3.3探索增强农村治理的长效机制
人居环境整治涉及面广、持续性强,必须讲究方式方法,健全完善大山村环境卫生的长效管理机制,落实人员、设备、制度、经费等保障措施,推行市场化模式,深化综合治理,逐步实现农村环境的有效管理,确保整治效果能够长久保持。
3.3.1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为契机,助力厕所革命
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全面加强厕所革命组织领导,深化探索创新,把厕所革命工程作为民生实事办实办好,从而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一方面,狠抓厕所“存量”优化。对全村户厕、公厕和景点厕所进行全面摸底,对问题厕所逐个分批分次推进升级改造。可经村统筹、村民自筹资金,全面科学制定村内厕所改造计划,强化厕所改造质量监督,确保厕所升级改造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另一方面,狠抓厕所“增量”扩容。聚焦村主干道及生态公园等人流密集场所,准确分析新建厕所的需求,推出新建厕所项目,大力推进村内厕所全域覆盖。
3.3.2立足长远发展,打造休闲综合体
现代生态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文化、技术、经济、生态等各个方面入手,把短期的农村环境美化和长期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要解决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必须从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入手,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
3.4强化村民主人翁意识和环保意识
农民是农村人居环境的建设者、受益者和维护者,整治农村人居环境,离不开广大农民群众的深度参与。[7]
要强化村民的主人翁意识,把整治工作变成村民自己的事,使村民更加珍惜爱护参与建设起来的设施和环境。不断加强宣传力度,在村民代表大会、村务公开栏等渠道推广和宣传本村人居环境工作,营造全民知晓、全民参与、全民共同维护环境卫生、关心和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良好氛围。通过环境整治开展,进一步改善村居环境,使村民满足感和幸福感进一步提高,从而引导群众珍惜环境整治成果,推动群众自觉遵守村规民约,拥护环境治理。发挥村民理事会、乡贤理事会等群众组织作用,可在大山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或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利用节日或专项活动,开展有历史传承、群众接受的载体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家园,引导全村村民参与,增强群众保护人居环境的荣誉感。鼓励和引导群众积极发现环境问题,形成公众参与和社会共治的良好格局,不断提高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度。
3.5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的具体要求,农村应积极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而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需要资金的支持和保障。[8]
一方面,希望财政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使资金扶持与美丽宜居村建设时间、进度能够相匹配。另一方面,大山村可通过制订村规民约,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等方式,组织村民参与项目的经营管理,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筹集部分资金,集中管理使用,解决村环境治理中卫生保洁等费用。第三方面,大山村可通过吸纳社会力量,实现村庄环境治理由XX主导转变为XX支持、市场化运作、农民投工投劳的新模式。
3.6继续抓好群策群力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离不开党委、XX的重视与支持,更离不开群众的参与和配合。可以通过党建引领、模范带头及协同作战等方式,让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走上共建共治共享的良性发展轨道。
第一,要加强党建的引领。把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努力为基层党的建设创造新的基准,通过党的建设促进执政和服务,推动农村振兴和人居环境的全面提升。第二,强化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可设立党员公示牌,鼓励党员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结合人居环境整治考核要求,将环境整治任务细分到干部个人,促使村“两委”干部及党员主动抓好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营造赶超学习的浓厚氛围。第三,要加强协同作战的模式。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村级开展的一系列重点工作统一谋划,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升城市品质、水污染治理、网格化管理、文明城市创建等工作紧密结合,与基础整治、设施建设、项目运营、日常管护等环节紧密结合,积极协调上级部门,建立健全有效的城乡协调机制,实现人居环境整治与各项工作的协调运行。
结束语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到一个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于我国乡村发展、实现乡村繁荣具有重要意义。大山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以来,全村环境显著改善,为该村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呈现出产村融合的良好态势,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生动案例。所以,还应继续加大治理力度,逐步建成一个“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促使全村村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姜德波,彭程.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衰落现象:成因及治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视角的分析[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18,15(1):16-24.
[2]X,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xxx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xxx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年2月4日),新华社,2018.
[4]鞠洪良,孙钰.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2010(11):67-70.
[5]郭红.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现状及建议[J].经济管理,2019,29(4):74-76
[6]冷国山.鸡新城疫疫苗饮水免疫方法[J].湖南农业,2014(11):8.
[7]王中阳.古城开封:如何扮靓美丽家园——开封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启示[J].农村·农业·农民,2015(4):18-20.
[8]鞠昌华,朱琳,朱洪标,孙勤芳.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配套经济政策不足与对策[J].生态经济,2015(12):155-158.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98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