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的创新路径研究

 摘要

近年来,随着文化情感类节目的兴起,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部分文化情感类节目由于“跟风”现象的存在,缺乏创新、内容晦涩无趣、同质化严重、节目形式单一等问题,给观众造成了审美疲劳,且节目收视率低,影响力小,带来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也不容乐观。本文以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为例,对该节目在互联网环境下一经播出就取得了高口碑和高收视率的原因进行分析,通过分析该节目的制作,包括节目的定位、环节设置、专业的灯光和舞台效果。以及节目的传播策略、线上线下的传播方式的不同,找出该节目的创新之处。节目用文字和朗读者的个人经历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使得节目风格更接地气更容易让受众接受这种情感。利用原创影响力,让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实现持续性的传承和发展,不仅满足了受众的文化需求也丰富受众的精神需求。

  关键词: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新媒体传播

 1绪论

  1.1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研究的目的

近年来,随着社会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日渐重视,大众对于文化内涵丰富的节目需求,不断的在提高,这就要求文化情感类节目要紧随时代发展,努力创造内容新颖、丰富的节目。一方面,在新媒体、网络环境发展变化的冲击下,观看文化情感类节目的人越来越少。另一方面,部分文化情感类节目由于“跟风”现象的存在,缺乏创新、内容晦涩无趣、同质化严重、节目形式单一等问题,给观众造成了审美疲劳,且节目收视率低,影响力小,带来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也不容乐观。央视播出的综艺节目《朗读者》自开播以来,创下多个新媒体传播现象级表现,并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本文以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为例,通过对该节目的定位、环节设置、灯光和舞台效果的结合、主题词的选择以及传播形式进行分析,找出该节目在文化传播方面做出的创新之处。

1.1.2研究的意义

在当今高度弘扬文化自信的背景下,由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受到舶来文化的冲击,观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逐渐下降,所以互联网环境下文化情感类节目的如何更具有创新形式是笔者此次研究的目的。本文以《朗读者》为研究对象,该节目具有优秀的文化宣传作用和社会教育作用。不仅具有丰富、深刻的文化内容,同时也兼顾观众的视听感受。从其丰富的节目内容、创新多样的节目形式展开研究,做到了真正的寓教于乐,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研究分析得出互联网环境下文化情感类节目的创新发展启示。

 1.2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研究内容

本文选取了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互联网环境下对于文化类节目的创新,以《朗读者》为对象展开分析,并进一步对文化类节目发展、节目定位、环节设置、灯光和舞台效果、主题词的选择以及传播形式等这些方面进行了研究。

1.3.2研究方法

文献法:观察和分析相关的文化类节目,并对相关文献著作、杂志、期刊等相关研究进行搜集整理,以为文化情感类节目创新奠定基础。

个案分析法:以《朗读者》为例,从节目内容、节目形式的创新入手,找出节目内容创作、传播方式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分析其成功的主要原因。

 2《朗读者》的节目制作及传播策略

  2.1《朗读者》节目的制作

  2.1.1节目的定位

《朗读者》通过将人生阅历、个人成长、内在情感和中内外名学著作、个人作品进行结合的方式。有朗读者个人的情感,用极具感染力的文字,朗读出文字背后存在的意义。不仅为观众带来朗读的魅力,还能在听文章的同时感受文字带来的力量感及感受朗读者在朗读中及背后所蕴含的情感、情绪及故事,可以起到文化感染、情感启发的作用,可以一段文章的朗读能体现有血有肉、真实可观的人物情感。最为动容的是,斯琴高娃在朗读《写给母亲》时的情感流露,让我们可以从她的阅读中感受到她对母亲的爱及怀念。

文化类综艺节目《朗读者》总共有三季。第一季是以“访谈+朗读+轻解析”的模式,嘉宾围绕当期的主题词进行分享自己人生的一个故事,可以朗读经典名著、名家散文,也可以是书信、诗歌和唱词等,把观众带入情景之中。第二季中对于朗读嘉宾选择的范围更广,既有科学家、艺术家等,还有在各个领域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甚至还有一些平民百姓。还有在第三季中涉及的话题,不仅会延续到每一期中预定的主题词,还有很多当前社会上备受关注的话题,如器官捐献、艾滋病防护等话题[6]。

第二季在第一季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的朗读形式的尝试。突破舞美定式,尝试和动物保护专家的跨时空朗读等形式。在第三季,更是创新出新的节目样态,一是“一平方米”,即朗读亭直播;二是“一万公里”,即使节目组从演播室走出去,向着广袤大地而迈进,去聆听他乡的朗读声。其中,“一平方米”作为第三季中“一大两小”内容布局思路下的衍生节目之一。基于新媒体技术的创新,第三季已经实现了从一个人,一段文提高到了“读天地人心”的高度,同时实现了单向传播模式调整成双向互动模式,可以使普通人生活变成可以朗读的读本,让任何人皆可成为朗读者[7]。

《朗读者》打破了我们以往的朗读类综艺节目的局面。作为一档文化情感朗读类电视节目,以“朗读打动人心”为口号,并且以文学方式再次走近大众,唤醒情感记忆的新传播方式及新的影视表达方式,以一种文化传承类的综艺新形态正在悄然形成。

图2-1朗读亭

7f52f04749f157231a117eebe1bf5a2d  2.1.2节目的环节设置

高质量的电视节目需要一个好的的电视节流程策划,这些环节巧妙地链接在一起,以便能更好地吸引观众,持续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以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为例。第一、第二季以及第三季的流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季和第二季是在演播室内进行录制的,它们的流程大致是一致的。节目的开头是以一段短片的播放开始的,点出了本期的主题词。短片是由主持人董卿录制的,用不同的镜头的展现以及主持人董卿给观众朗读一段精彩的文字,最终引出本期的主题词。例如第一季的主题词有遇见、陪伴、选择、礼物等。

在短片的导入之后,会有一段一直不变的特效画面,最终呈现出朗读者三个字。期间会插播几分钟线下朗读亭的朗读的画面。当节目开始后,镜头会随着舞台中的大门而动,只见主持人董卿以其优雅、端庄的脚步从大门后走出,走到舞台中间。主持人先是介绍自己,然后通过一段话将该期的主题词引出,之后欢迎嘉宾的登场。

图2-2《朗读者》播放短片分享主题词

d09bd74375c36eaa6720ebfb18b85249  开场白介绍完之后,就到了嘉宾情感访谈的环节。在这之前会先介绍嘉宾的背景,随后镜头会直接从节目现场朗读者的舞台切换到采访过程中,该采访空间的布置如同一个大客厅,营造出温馨、自由的空间氛围。当董卿走进来时,嘉宾正在门口等待主持人董卿的到来,两人彬彬有礼的握手。

两人相对而坐,屋内设计简单大气,让人瞬间觉得清新透彻。在简单介绍之后,董卿会问嘉宾对于这一期的主题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与感情,由嘉宾分享出自己生活中的故事,在嘉宾分享的故事中,有快乐,有怀念,有幸福,有遗憾等,主持人倾听和提问,由嘉宾讲述自己的故事,也正是一个又一个的故事令无数观众所动容。在采访中都以大屏幕来播出的,从而为嘉宾提供一个很好的情感表达空间。然后嘉宾对自己准备的读本进行介绍,分享自己为什么会选该读本朗读的原因。其中,嘉宾所选择的读本文体不同,有的是一篇散文,有的是写给亲人的一封信、有的是名著上的一段文字等。

图2-3《朗读者》嘉宾访谈

0c55429c20ee82d60e1c5fa089786b04  接下来就会插播一段专家对于文本的解析内容。专家对于文本解读多数是在嘉宾朗读前进行解读,然后在进行切换。该环节的比较简短,但却非常重要。节目总导演刘欣认为通过“轻解析”,可以让观众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让观众可以更好的了解嘉宾多读文本的背景信息。

图2-4《朗读者》嘉宾朗读文本

14b2906558aacb1db4adac7a6f332004  然后才是文本朗读阶段。“文化+情感”就是《朗读者》最根本的目标定位,若嘉宾访谈环节属于感情表达的环节,那么文本朗读环节就属于文化弘扬的环节,两种之间的结合就是《朗读者》节目价值的最好体现。

嘉宾在进行文本的阅读过程中,其阅读情绪除了能体现出朗读者的情感,还能体现体现了文本原作者创作时的心理情况,可以使每一位现场观众都为之动容。虽然文字都有自身独有的魅力,但在文字背后还隐藏着各种情愫,若是结合朗读形式,能够自主直抒胸臆,能给观众的心灵带来震撼感受。还有就是嘉宾在进行文本的阅读过程中,匹配和文本内容相适应的背景音乐,使嘉宾所朗读出的每一句都更具有情感,更容易使观众产生共鸣。事实上,这样的环节是其他电视台文化阅读节目中所不具备的。

最后环节就是由董卿进行总结。在嘉宾完成朗读之后,董卿会回到舞台中,先是感谢嘉宾的朗读,然后询问嘉宾此时的内心感受。很多时候,主持人会将自己听完朗读后的感受分享给朗读者及观众,并进行总结和启发。在这个环节中可以对观众的内心情感进行再次冲击,给观众带来新的启发,使观众可以通过节目获得思考、感悟及进度。

图2-5《朗读者》主持人总结升华

3307125702593ae6c739edd164fe4f82  第三季的流程和第一、第二季的流程大有不同。在第三季,更是创新的节目样态,一是“一平方米”,即朗读亭直播;二是“一万公里”,即使节目组从演播室走出去,向着广袤大地而迈进,去聆听他乡的朗读声。其中,“一平方米”作为第三季中“一大两小”内容布局思路下的衍生节目之一,通过朗读者的讲述,使观众可以从文字上见天地,见众生,让任何人皆可成为朗读者。

第三季中在北京、武汉、厦门都开设了个人朗读亭,然后在北京设立主直播间,由主直播间对三地朗读亭的信号进行实时接收及画面的切换,中视广信为节目全程提供技术支持,三天不间断72小时的直播,超远程低时延多人连线直播系统表现稳定,为节目增添了更多样化的展现形式。

 2.1.3专业的灯光和舞台效果

朗读类综艺节目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更加专业的制作团队,舞美设计更为巧妙。首先是节目的场景设计。《朗读者》利用不同的道具来搭建舞台场景,从而营造出不同的情景。

舞台的布置只为了能更好地将节目主旨给体现出来。节目的舞台和观众席如同是一个大剧院,庄重典雅,又蕴含艺术品位。舞台上的图书馆设计和“朗读”主题是相当契合的。庄重的欧式古典书架能够让观众联想到图书馆,图书馆的舞台布景也强调了朗读不分国界,国际化的视野是大势所趋。舞台和氛围和功能不一样,可以提升节目的层次感。当嘉宾进行朗读过程中,主持人就会和观众一样以聆听者的角色去倾听,感受朗读背后所蕴含的故事。

图2-6《朗读者》舞台

5b4c8d18046e008318317beb30190834  在灯光设计上,则是要结合节目的视觉、功能等方面的需求,合理设置灯光形式,同时于舞台上方设计几何结构灯位,和整个舞台造型之间形成相互呼应的效果。根据节目内容可以将舞台划分为中央舞台和采访间。舞台的灯光设计,还需要结合舞台气氛、人物形象、表现力进行相应的设计。同时结合每一期的节目内容设置相应的灯位、组合,以确保不同的人物形象都可以在与其相符的情境中成功塑造出来,从而更容易让朗读者和观众之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图2-7《朗读者》灯光

3e7ac55daed4dc59f5d5837db28729fa  3.1.4节目主题词的选择

《朗读者》第一季到第二季,在每一期节目中都一个词作为节目的主题。从“遇见”、“陪伴”到“初心”、“故乡”等主题,都是由嘉宾结合主题思想去讲述人生的故事。每一个主题词看起来都比较普通,但是仔细品读,仅仅两三个字却是人生状态的丰富呈现,这些简简单单的文字,关乎爱与恨、悲与喜、生与死、豪情与希望,呈现生命之美,启发观众共同思考。

同时,每期节目开始前,主持人董卿都会围绕这个主题词设计一段开场语,所选择的嘉宾身份和背景都与节目的主题息息相关。如在第一季第6期节目中,选择的主题词是“眼泪”。邀请的嘉宾有科学家张鲁新、导演陆川、演员斯琴高娃、普通人赖敏、抗癌勇士张家敏等嘉宾。印象最深刻的是斯琴高娃的分享与朗读。斯琴高娃回忆自己和母亲吴云在生活中的一些经历、一些片段,讲述母亲的性格、母亲一些流泪的经历以及目前和自己在工作、生活的一些片段,讲述了母亲对于自己爱的方式。斯琴高娃为母亲献读了《写给母亲》,这个读本本身就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情感,通过斯琴高娃深情的阅读,感人的文字,动情的眼泪,令主持人和观众为之动容,潸然泪下。通过朗读蕴含情感的读本,不仅能传播文化,还能为节目情感表现营造很好的气氛。

《朗读者》选择“主题词”的标准,并不是追求一种低级的情感共鸣,而是一种能抓住人们心灵的、普世存在的情感需求。它从观众的角度出发,更加便于与观众之间产生交融情感的效果[8]。主题词的选择都是和每个人的生活以及经历息息相关的,会引起我们的共鸣。这些主题是在我们的文学创作中出现的一些话题,让每个朗读者与其相关的经历结合在一起,让它们以朗读的形式展现出来。

主题词的存在也使《朗读者》的价值导向远离了当下同质化、低俗化、娱乐化等倾向,使节目减少了媒介市场调节变化所带来的种种不良影响,也成为了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新向标。《朗读者》每一季的主题词都是不同的,第一、第二季共有二十四个主题词。每一季所选择的主题词都是相关联的,每一期的主题词都有不同的嘉宾朗读,讲述着他们和主题词相似的故事。每一位嘉宾,虽然主题词都一样,但每一段经历都不一样,给朗读者的记忆以及给观众的感受都不一样,背后都是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生。

9d8524cbc9facc9119ddabf30673500c

6189bc8d4276b988cde7761a36827bf9

f7ba22320fd19669674e65da7d889950

30a053c6bf10c9d4b718648fb20cdd52

 2.2《朗读者》节目的传播策略

  2.2.1倾力打造明星主持人

在《朗读者》节目中,主持人董卿用她专业的主持能力和丰富全面的文化素养以及具有能够掌控现场气氛的能力,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从而提高了观众对节目的认知度。董卿她的主持风格和节目的契合度高,给其它文化类节目带来有益借鉴。《朗读者》作为一档以语言交流、情感交流为主的文化类节目,无论是对于主持人的个人气质,还是主持人的文化功底,都具有非常高高的要求。而董卿是一个具有温文尔雅的个人气质,且文化素养非常高的主持人[9]。在每一次的开场白、嘉宾访谈或者是节目的最后的总结升华中,她都是出口成章,有时会直接引用经典典故或文章。这和她从中学开始广泛阅读中外名著是分不开的。董卿既是节目的主持人,也是该节目的制作人,董卿比较知性、温柔。在《朗读者》节目中,每一季的每一期都是全程参与。更重要的是,董卿与《朗读者》整个创作团队始终都在探索和拓展节目的新样态,所以在第三季才会呈现出一个不一样《朗读者》,董卿的每次参与节目,在节目中表现很高的文化素养。

图2-8主持人董卿

9718ff2c6e63f7accf8e79841754d8c0

董卿的主持风格大气端庄、优雅从容,尤其是在节目中能一直保持微笑,而且在动容时的泪光,再加上她的博学多才,每一点都显得弥足珍贵,与《朗读者》的节目风格是非常匹配的。使《朗读者》节目有了更好的宣传作用。

2.2.2传播优质文化满足群众需求

节目中先是由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相互沟通,并将亲情、爱情、爱国之情等都蕴含在文本之中,然后经过嘉宾的阅读及专家的轻解析,将文化从书籍中回归到生活中,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模式来获得观众的认可。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知识的传播,既能保证节目的收视率,还能让观众在生活娱乐中学习到更多的文学知识,有利于提高个人的社会认同感。值得一提的是,传播效果是指受众群体在获取信息之后的回应。《朗读者》在2017年2月首播之后,仅仅在半年后,全网播放量就超过了10亿次,对于在微博平台的“#《朗读者》#”话题的关注量超过了13.4亿;超过200篇关于《朗读者》的公众号推文的阅读量达到10万以上。不难看出,《朗读者》确实是一档具有现象级的节目,具有现象级的传播效果[10]。

在目前信息爆炸时代,人们更乐于接受的是泛娱乐化、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更多热爱文学的人都希望通过有内涵、有深度的节目滋养自己的心灵。直到《朗读者》的惊艳登场,以朗读的名义,将一段段文学作品化作一股清流,滋养着人们的心灵,这是难能可贵的。在喧嚣的时代里,在提倡“娱乐至死”的电视节目中,《朗读者》是经典又是创新;是传承又是弘扬;是在讲朗读者的故事,又仿佛是让观众者感受到自己的故事。通过一个个人生故事,一段段经典文字,让观众的心灵更加充实。

 2.2.3综合利用多元媒体

《朗读者》在央视一套首播,同时在电视、网络等多媒介进行传播,得到观众的高度认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同时电视台看一档节目,不仅要固定的场所与固定的时间,存在非常大的局限性。如今年轻一代早已没有坐在电视机前守候一档节目的耐心,往往都是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来观看节目。所以,《朗读者》节目不仅在央视一套和央视三套播出,而且和多平台联播,让节目被更多人看到,通过更多的网络平台来实现。

央视网是央视开发的新闻网站,打造一个以新闻为主体,以视频为重点的资源共享平台。《朗读者》在央视网上可以随时搜索观看,央视网并不是把中央电视台上所有的节目直接复制粘贴过来,而是全方位地对央视节目进行内容上的整合与分类,这就不仅可以充分利用节目内容,还拓宽了播出渠道[11]。

节目在播出之后,节目组还和两大网络视频平台腾讯、爱奇艺进行合作,以便在每一期节目播出时,平台可以将《朗读者》都推送到首页,以吸引更多观众的观看。每一期节目在电视上播放之后,各个平台都会立即更新和推送,保证及时,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和喜好,这也对在线收视率的上升带来积极的影响。

社交媒体的使用也是最快最有效的通讯方法。新媒体最大的优势就是“快”,传播速度远远快于电视、广播等。尤其是年轻群体,更多的是使用新媒体,微博、微信的使用量非常高。节目首播当天,微博上关于《朗读者》话题的阅读量就高达4.4亿,微信上的相关文章也层出不穷。微博、微信的出现让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而电视节目利用这些社交媒体进行宣传也是最有效且最快的渠道。《朗读者》刷新了多种传播记录,微信公众号上阅读超过10万的文章超过300多篇。音频的收听量也高达4.25亿,用户在微信上的搜索量最高已经到达2400万,《朗读者》充分运用了新媒体的传播。《朗读者》还在微博建立了自己的官方账号,已有粉丝46万,共有微博1553条,在整个节目播出时间段,官方微博长期宣传,2016年12月28日,官博发出第一条微博,简单介绍节目性质以及播出时间,为后期节目的播出做宣传,通过图片、视频、文字等各种方式对节目进行推送,官博还及时更新节目制作前期情况,提高观众对节目的期待值,节目即将播出之前,官博也会进相关的预告,网友可以在底下实时评论,进行互动,实现与观众的友好交流,观众的评论、讨论热点对后期的节目制作也由借鉴作用。

综合运用央视网、腾讯、爱奇艺和新媒体的运用等。使《朗读者》节目被大众广泛接受。不同的传播形式有不同受众的人群。以这样的方式打开了中国文化情感类节目新的传播形式。

 2.2.4线下联动渗透基层

目前,电视节目要想获得更多的关注,仅仅是通过网络宣传还是不够的。《朗读者》还有一大创新就是在国内的几个城市中都设立了朗读亭,这种线下宣传点的设置,不仅是电视网络媒介宣传的延伸,更是一种“以点及面、以小见大”的低成本、高效益的宣传方式。

朗读亭的设计为高3米,总占地2.5m2,亭子虽小,且能让一个人找到最好的阅读空间。亭子外观古朴别致,上方还写着“朗读亭”三字。在亭子内有设有两台GO PRO摄像机,还有一套录音设备,朗读者在走进朗读亭之后,只需对着麦克风进行朗读即可。而在亭子之外的人员可通过遥控操作设备,使亭子外在的玻璃转变为毛玻璃,使朗读者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可以读出自己的情感,读出自己的心声。《朗读者》三季节目中都出现了朗读亭,但朗读亭主要在第三季展现出来。朗读亭也是《朗读者》最大的标志点,既是根据节目定位进行设计的,也是结合观众需求进行设计的,以满足不能电视节目现场去朗读的观众的朗读需求。

第一季和第二季的朗读亭的出现都是在片头的时候开始的,插播几分钟朗读亭的镜头。《朗读者》第三季是直播朗读者们在走进朗读亭中进行朗读的场景,真正做到人人朗读的目的,这样的线下传播让《朗读者》被观众评为最接地气的节目之一。

《朗读者》的热播,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注意到朗读亭,而且在各大城市还掀起了一阵看书、读书的热潮。同时在北京、厦门等城市都设立了朗读亭,朗读亭的形式不论是那个年龄段的人都可以走进了朗读亭进行朗读。在朗读亭里的几分钟就是朗读者自由发挥的时间,他们不用想生活带来的不愉快,只要享受属于他们的那几分钟的朗读时间。把朗读文化带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朗读亭提供了向大众表达心声的空间和文化体验[12]。

第三季中,节目把话语权交到普通观众的手上,这时朗读亭就变成了朗读与交流的重要场所,让朗读者们在里面可以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说出属于自己的话语。对于小小的朗读亭,董卿如此说到:“朗读亭,它很小,小到只能容下2到3个人;但它又很大,大到里面可以容得下所有的情感。”

《朗读者》掀起了阅读的热潮,各地方台也纷纷开展相应活动。以河北电台为例,按收听率划分的话,可以分成两个梯队,音乐、交通、新闻属于第一梯队,剩下的则就是第二梯队。为学生群体开展的活动主要是故事广播主办的“朗读河北”活动,为社会各界人士开展的主要是文艺广播主办的“朗读者”活动,这两个节目帮助平台提高了收听率,分别以2和3名位居当月排名之中。在各地XX部门的支持下,各地区级别的朗诵艺术家协会如雨后春笋相继成立,朗读专场演出、讲座、培训、比赛活动越来越多。

线上宣传加上线下朗读亭的宣传,真心掀起了一阵朗读热潮,就算是平时不习惯上网的老年人,通过朗读亭也能感受《朗读者》带来的心灵冲击。随着朗读亭在更多的城市,更多的高校中设立,将会再掀起新的朗读热潮,让读书变成一种习惯,将读书变成一种爱好,帮助每个人在朗读中提升自我,最终实现朗读亭存在的价值。

3《朗读者》节目对互联网环境下文化情感类节目的创新启示

  3.1创新节目传播渠道

  3.1.1拓展媒体宣传渠道

“节目创新主体应当拥有与时俱进、持续不断的自我更新能力与动力,才能促使节目创新不断升级,且保持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13]。在新媒体下,微信,微博、秒拍、快手、以及各种新闻客户端也在快速发展成形。通过这些多种类别的平台,利用多种途径融合传播,使传播范围和影响力也都进一步加强。《朗读者》是采用多渠道、多样式、多角度传播的特色文化情感类节目。被安排在央视的黄金档首播,随后又在其它频道重播。

在新媒体平台中,《朗读者》同时聚集了各大网站视频完整播放版权、微信和微博的“文化网红效应”、节目内容载体多元化,这几大技术资源优势。从传播时间与点击量的角度看,《朗读者》比同类型的节目更具优势。从传播时间与点击量的角度看,从节目传播载体的角度看,《朗读者》通过央视主流媒体发声,凭借传统的书籍、广播、有声阅读来扩大影响力,用开放的方式进行对接,不拘一格,对文化的表达力求开放与多元化。

 3.1.2引导受众参与网络话题

阅读不仅是个人情感与作者情感融合的工具,既强调合理思考能力又强调情感共勉能力。对于一个节目而言,观众的体验对其制作极其重要,制作者需要以文学内核为基础展开探索,才能让节目与观众更好的产生共鸣,这样的共鸣其实是基于情感上的,而非表面。当《朗读者》开播之后,微博、今日头条、腾讯网等门户网站都对节目进行各种讨论和评价。对于这种完全由观众自主开展的讨论,可以更好的吸引其他观众对于《朗读者》的关注,进而提高节目知名度及收视率[14]。还有,节目组应当做好对各个平台观众对于节目反馈的收集,既要和观众进行互动,还应评估观众的建议是否可行,从而为节目的策划提供一些参考。

  3.1.3重视线下体验式传播与互动

电视节目的创新发展不单单体现在内容上,也可以体现在形式上。节目创办方应更加注重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特别是针对当前青少年教育,实施教育者结合线上、线下模式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地方电视台的影响力范围内,可以将其视为开拓受众市场的有效途径。对于一个电视节目的推广不能安于现状固步不前,要学会运用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营销渠道,特别是各种社交媒体,可以让节目获得更多宣传的机会。同时要走到线下和观众面对面,使观众真正感受自己作为嘉宾时的感受,使节目与观众拉近距离。

 3.2打造特色化节目品牌

  3.2.1通过社会影响力形成节目文化品牌

电视节目应该有自己独特的组织文化,并以此文化为创造点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能和其他节目属性之间形成明显的差异性。尤其是当前节目同质化频繁出现的今天,电视节目想要获得更多受众的青睐,就必须要节目的独特性。随着电视节目越来越细化,特别是一些小众领域的节目,更是要将节目做好、做精,让观众可以更好的看到民族文化的优越性、包容性。因此,节目形式既可以对古典诗歌文化的传承,还可以在民俗文化、地方艺术、饮食文化、医药国粹等领域去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自己的品牌节目。

打造一个节目,需要有多方面的体现出一个节目的自身的特色。节目的灯光、舞美和主持人都是一个节目该有的特色,只是该节目表现出的形式不同与其他节目。比如主持人,一个优秀的主持人会成为电视节目的一张名片,文化情感类节目具有因其具有的文化属性对主持人的要求更高,不仅要具备一般节目主持人的主持功力,还要有丰富的学识和文化气质,恰当的主持人元素的策划,会成为文化情感类节目的代言人,也会使节目打出独特的形象品牌[15]。

在融媒体时代,传播的媒介不同,传播形式也会发生变化。如节目可以借助网络、电视等媒体进行宣传,要求节目和媒体应加强合作,且要重点把握利用移动媒体的便捷性和普适性等方面的特点。比如《朗读者》中的朗读亭,就是通过线下朗读的方式来加强文化情感类节目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从而利于节目文化品牌的形成。

 3.2.2提升节目品味

文化类节目应当以传承中华文化为己任,只有输出优质的文化内容,才有利于节目品牌的建设。每一个节目的受众年龄段都不同,如古诗词类节目的受众多是青少年,如国家宝藏类节目,受众更多的是老一辈,其次是年轻一代,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无比喜爱。所以说,制作方如果要做好节目,既要做好对受众的定位,还要提升节目的品位,在节目中融入新思维,以满足观众的需求,唯有这样才能打造出一档经典、有内涵的节目。

 3.2.3利用原创影响力

《朗读者》在2017年首播之后,曾一次又一次的掀起全民朗读热潮,实现破圈传播,并传播到海内外,在世界各国都获得了美誉。节目中通过邀请各行各业的嘉宾来分享生活中的经历、故事,并通过一个个人生故事,一段段经典文字,使节目呈现出文学的美感、生活的美感、生命的美感。该节目就是利用原创走向大众,让观众感受到了节目的亮点,以及不一样的原创,给节目带来很大的影响力。

从《快乐女生》到《我是歌手》再到在暑期综艺档展开正面较量的《爸爸去哪儿2》与《中国好声音3》,内地综艺市场最为火爆的几档综艺节目,九成以上是引进或者改编自港台、欧美、日韩的节目。所以很多节目几乎都是外来节目,引用他们的节目结构和节目内容,最后播出到我们的平台上面,但是这样的节目大多数都不适合我们国家的观众需求和审美。所以原创对与我们来说很重要,原创的影响力也是非常大。打造合理的节目舞美设计,包括舞台、灯光、背景配乐等等,这些是最基本的内容。每个场景的设定可以根据节目的风格、节目理念进行针对性设计。在《朗读者》节目形式中,朗读本身不仅是一种表达的方式,它也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宣讲仪式,在这种仪式的传播效果的影响下,现在达到一种共同的观念、信仰,从而使传播效果也得到了强化[16]。利用原创可以推动节目的发展。

 3.3配合适合的节目播出策略

  3.3.1节目播出的流程规划

一个成功电视节目离不开周全的节目流程规划。一方面,要着重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如要求明星代言,同样还要做好宣传片在各大平台中的宣传;另一个方面,必须要提前设定好节目内容,尤其要加强和各个媒介之间的关系与互动,使有共同爱好的受众提前参与进来;还有就是做好赞助商广告,以帮助电视台获得更多的广告效益。所以,对于节目播出流程必须要合理规划,做好广告投放,才能在提升节目收视率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广告收益。

  3.3.2节目播出时间的选择

电视节目播放时间应该根据观众的收看习惯来设定,以避免与其他综艺节目发生冲突,这将也有助于节目拥有更多的观众数量。《朗读者》的首播时间为每周五晚上,在这样的黄金时段中播出,说明电视台对于这档节目报以足够的厚望,认为这是电视台中精品中的精品,以吸引更多的观众的注意,从而提高节目的收视率。而且一档收视率高的节目,在黄金时代的播出,所带来的广告收益同样也是最为理想的[17]。但是每个节目应该找到适合自己播出的时间段,利用好播出的时间段,也是推动节目传播的另一个途径。黄金时段是稀有资源,十分有限。

当然,除了利用电视传播节目以外,节目组还联系互联网平台,实现了节目在线同步播放,增加了受众接触节目的机会,收视率和点击量也顺势明显提高。

 3.3.3利用片段精华线上导流

《朗读者》节目在视频网站上,观众可以参与评论和点播,通过实时弹幕进行互动。视频网站也会筛选出节目的精彩片段,比如对采访嘉宾的故事挖掘、主持人在访谈室的幽默谈吐、嘉宾的精彩朗读片段等。12期节目每期的卷首语、主持人董卿的开场白等都被做成了短视频,在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等视频网站上播放,这满足了受众的碎片化需求。大多数观众会在观看完短视频后,去回看完整节目。节目的最后还会制作出精编版,更利于让观众去回顾这些经典的镜头。同时,节目还将朗读内容投放到喜马拉雅APP上,观众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随时随地的收听。这样节目组借助多平台联动既增强了传播的便捷性,又增加了受众参与节目的积极性,使得节目得以进一步推广。

3.4抓住时代和群众需求,塑造文化传承

  3.4.1不忘初心,传播能量

文化类节目的成功,离不开这两点:一是要始终坚持原创性,通过一种全新的朗读方式,让观众可以看到朗读背后的故事,可以感受到文字所带来的力量感;二是在这样喧嚣的环境中,一段故事、一段美文,能让我们停下脚步,以平静的内心去感受文字的魅力,感受故事的哀乐,感受人生的跌宕。同时,节目还通过无声、微妙的形式,传播核心价值观。这就是为了把我们经典的优秀文化传播给大众,特别是青少年,提高对我们文化的自信心,作为新时代的电视节目,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3.4.2把握情怀,传递情感

电视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其有义务为大众进行正确的引导。《朗读者》节目把人物、文字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可以呈现出具有冲击力的节目效果。现如今,人们在面对生活、工作压力时,内心往往会缺失精神动力,无法为个人的发展提供方向。《朗读者》节目将人物、文字、故事结合起来,把嘉宾最真实的情感展现出来,让每一位观众都能感到这一种情感带给心灵的冲击,可以将嘉宾的人生阅历、生活态度以及阅读文本的文化内涵、价值体现都传递给观众,使观众可以获得心灵上的启发。

3.4.3满足文化需求,丰富受众精神需求

高质量的文化情感类综艺节目传达出的家国责任符合受众的传统价值观,满足了受众的精神文化需求[18]。如《朗读者》中,嘉宾在访谈环节中分享自己的个人故事、人生阅历、生活状态等,可以让观众真正地去了解、去认识这位嘉宾的人生态度和生活状况,从而更好地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嘉宾通过分享自己的真实故事,并结合自己的故事朗读出经典的文学作品,可以使朗读的内容,使整个节目,都更具感染力和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吴亚超.融媒体时代下文化情感类节目的创新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8.

[2]刘笑霓.语言文化情感类节目探析[D].长沙:湖南大学,2015.

[3]张文芳.谈融媒体时代文化情感类节目发展现状及策略[J].传媒论坛,2020,3(14):33+35.

[4]黄婕.新媒体时代文化类节目创新与发展的策略[J].新闻研究导刊,2018,9(22):111+115.

[5]孙鹏.新媒体环境下文化情感类节目的创新传播[J].西部广播电视,2018(24):22-23.

[6]汪涵.传播仪式观视角下央视《朗读者》节目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8.

[7]于兴子.慢直播与综艺节目融合的新突破——以《朗读者》第三季“一平方米”活动为例[J].新媒体研究,2021,7(04):116-118.

[8]苏瑞星.《朗读者》节目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9.

[9]冯译萱.电视节目主持人文化形象塑造——以《朗读者》董卿为例[J].戏剧之家,2019(18):238.

[10]徐晶.浅析社会化媒体对电视节目创新营销的作用——以《朗读者》为例[J].声屏世界,2017(09):44-47.

[11]王日尧.以受众分析视角探究文化综艺节目的发展策略[D].长春:长春工业大学,2020.

[12]李艺璇.诵读类文化综艺节目的品牌构建研究[D].贵阳:贵州民族大学,2019.

[13]杨乘虎.中国电视节目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22.

[14]拜伊春.文化类综艺节目中红色文艺经典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文化产业,2021(03):58-59.

[15]赵梓含.文化情感类节目创新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9.

[16]米斯茹.朗读:文化研究视域下的现代声音书写[J].编辑之友,2018(09):5-10.

[17]李芙蓉.电视文化类综艺节目创新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8.

[18]高雅.中国文化情感类综艺节目创意研究[D].海口:海南师范大学,2018.

致谢

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四年的学习生活使我受益匪浅。感谢学校能为我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我们能够在此专心学习,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谨向我的指导老师XXX老师表示感谢,感谢XXX老师的热情关怀和悉心指导,在我论文撰写过程中,从选题到查阅资料、论文提纲的确定及中后期论文的修改格式等方面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并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改善性意见,随着时间的推移,本篇论文也近完成,我的大学生活也将画上完美的句号。回想起来从刚入学时无知年少,到现在逐渐走向成熟,这无不预示着我将离开母校走向社会,在此之际越发发现母校的美好,母校的经历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我要感谢我的母校—贵州师范学院。在我这四年大学生活中的陪伴,为我今后的旅程打下了基础。

感谢教研室的所有老师,给予我毕业论文撰写及其它方面的帮助,对于我遇到的难题能够及时进行解惑。此外,还要感谢在我论文写作过程中,参考文献中的作者们,使我通过查阅文献对课题研究有了很好的出发点。感谢所有关心、支持、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感谢所有授我以业的老师,没有这些知识的积累,我也没有完成这此论文的能力。感恩之余,诚恳地请老师对我的论文进行批评指正,使我更加完善其不足之处。我将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加努力,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

最后,向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对本文进行评审并提出宝贵意见的的各位老师表示衷心地感谢!

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的创新路径研究

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的创新路径研究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4年3月2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99591.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4年3月2日
Next 2022年8月2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