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们处于一个精神文明发达的时代,人们的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尤为强烈。自媒体发展迎来了顶峰时期,每个人都有发光和表达的权力,摄影艺术逐渐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拿起相机,手机通过图像影像,借此来表达自我。但铺天盖地的影像冲击着我们的视觉,审美疲劳和视觉疲劳随之而来。摄影作为新兴的视觉艺术,需要更强烈的视觉表现形式以及更有趣更吸引的内涵。超现实主义与摄影的结合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20世纪30年代兴起了一种摄影流派,它吸引了许多年轻艺术家的注意,即超现实主义摄影,它的出现使审美越来越多元化,越来越宽容,少了框架的束缚,诞生了许多今人眼前一亮的优秀作品。它的意义不仅在于作品的艺术性,更在于给人们灵感和勇气去表达、大胆的创造。它的表现形式是怪诞的,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这与传统摄影带来的视觉冲击大不相同。本文从视觉心理学的角度切入对超现实主义摄影的研究,探究什么是超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摄影产生的社会背景,超现实主义摄影中的视觉心理学,超现实主义摄影作品中如何运用视觉心理将作者的潜意识以及隐喻的意义表达给观众,其中的主要的几种情感意象以及超现实主义摄影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超现实;摄影;视觉心理;潜意识表达
引言
在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各种理论和学说层出不穷。在这些思想和学说的影响下,艺术领域的艺术家们也通过自己的作品传达了他们对时代的思考。因此,在各种人文思想的影响下,在这些思潮的指引下,产生了一批风格各异的艺术作品。超现实主义揭示了人类深层的内心世界,潜意识中的图像世界。受到这一思想的影响,早期的超现实主义作品充斥着性,死亡,变态,非理性这些主题和元素,随着时间的打磨,如今超现实主义作品更是一种语言,用来揭示人性,隐喻,批判,或讽刺。超现实主义突破我们常规的逻辑思维和现实,真正揭示人类内心深处被压抑和躲藏起来的意象,打破常规与意识的牢笼,是潜意识的自由释放。
视觉心理学主要是指外界刺激通过视觉器官到达人脑,引起人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和知觉甚至是生理反应。这一过程是复杂且难以定义的,因为外界的刺激是非常丰富多彩的,而人类的心理过程也是复杂多样的。不同的人,其知识经验不同,思维观念不同,看待世界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如此一来,每个人在收到外界视觉刺激时,即便是相同的刺激,也会有不同的心理过程与觉知。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下的人们,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或反应,但在人类之间一些基本的事物又往往存在共性,比如看到明朗的色彩和画面,会令人心情愉悦,感到轻松,而暗黑,超出人类常规伦理道德的画面则会令人不适,甚至感到压抑,这也使得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艺术欣赏的共性。当然每个人又存在着自己的思想和独特审美,这正是艺术,美的奇妙之处,千人千面,才使得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让人热爱并追求。超现实主义摄影作品天马行空,除了前期的拍摄设计,后期再创作同样占了很大的比例,视觉传达了怎样的观念对于超现实主义摄影来讲有很大的意义,怎样的画面,构图,构思,给人的视觉怎样的冲击,从而带来什么样的心理知觉和情绪。
不同的种族和国家在从前文化各异,各有千秋,随着时代发展,互联网遍及,如今全球逐渐趋于融合,超现实主义也快速影响着国内的思潮,且国内的作品也影响着世界,现今中国的摄影作品在国际市场也是十分受欢迎的,其中最受欢迎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超现实主义摄影作品,有着我们中国传统特色文化的符号,以及一些研究超现实主义摄影的著作也如雨后春笋。国内的年轻艺术家以及一些爱好者,他们思想自由浪漫,不受禁锢,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超现实主义摄影,自由大胆的创作和表达,如80后摄影师任航,他的作品超现实主义特征明显,以潜意识下的思想为主,其作品十分有辨识度,令人印象深刻。
不同于绘画,摄影早期以纪实为主,只能记录真实的,实际的场景或画面,说是一种艺术,更不如说是一种记录方式或工具,后来随着摄影艺术的发展,摄影师们不再满足于客观记录所看到的世界,而是想要表达出自己的内心世界,甚至于自己的梦境,因此一些有趣、荒诞且耐人寻味的作品应运而生。摄影师们通过曝光、后期等手段进行创作布景与光影控制,利用视觉心理、视觉错觉来进行情感表达,带给观者新鲜又值得玩味的画面和意境。虽然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很早就出现了,但超现实于摄影来说是一种新题材和思想,引起了摄影艺术家们的创作灵感和艺术追捧。创作者通常利用视觉的错觉,视觉心理来达到超现实主义表达的目的。
超现实主义摄影究竟是如何给人带来各种神奇的感受,其视觉冲击对观者引起怎样的心理共鸣或其他感受,本文将从视觉心理学理论切入对超现实主义摄影进行研究和探讨,在超现实主义摄影的情感意象中,结合一些超现实主义摄影作品案例进行分析,以及对超现实主义摄影的现实意义的探讨与看法。
1超现实主义摄影概论
1.1超现实主义摄影产生的社会背景
首先要谈论的“超现实主义”,这个概念起源于法国文学领域。它的倡导者是法国作家布列东,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在军事精神病院服役,或许是那时的所见所闻给他的身心带来极大的影响,并因此成为当时流行的达达文学运动的一员[1]。后来,他受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哲学的影响,在文学创作中引入并运用了他们的潜意识理论和内心体验理论,创立了超现实主义文学流派。
1924年,布列东发表了第一份超现实主义宣言,他认为超现实主义是一种纯粹的精神和无意识的活动。由于其真实的表达过程,无论是口头、书面还是其他方式,人们在不受任何理性控制的情况下,在不违背破坏美学和道德的情况下,都可以自由的作为。
超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思潮正式确立,超现实主义化解了梦境与现实的冲突,达到一种真实,一种超越现实的真实。当我们谈论到超现实主义,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布列东也曾受到弗洛伊德有关无意识的精神分析观点的影响,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意识分为无意识,潜意识和意识水平,我们被压抑的记忆、性、欲望、情感,以及本我的内在驱力,会通过潜意识以一种看似不相关的方式进入人类的行为。
而超现实主义摄影也起源于20世纪上半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资产阶级的年轻人对当时社会的不安与恐惧,他们通过超现实主义的艺术作品去表达、去宣泄,这些年轻人崇尚自由,反对战争[2]。超现实主义摄影是一种艺术创作,也是一种视觉语言,通过画面和摄影作品去表达内心的感受,最真实的,不受教条束缚的自由思想。
国内的超现实主义要较西方晚一些发展,20世纪后半叶超现实主义进入国内摄影界,受到摄影师们的喜爱,摆脱了传统摄影以纪实为主的枷锁,不得不说是里程碑式的发展,充满想象和自由的作品出现,更加丰富的展现了作者的思想,没有思想注入的摄影作品是没有灵魂的。
1.2超现实主义摄影的思想基础
辩证法以及直觉主义是超现实主义的哲学基础,黑格尔认为“一切人类思维和行为的结果都不具有终极性,而绝对真理只体现在认识的深度上”,真理是相对的,每一个时代的发展和认知不同,从某个角度来说,没有绝对真理或者说没有永恒的真理,时代更迭,或许很多事情和大众认知都会发生质变[3]。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看,在宇宙的绝对发展中,每个事物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所以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某一发展阶段具体过程的认识也具有相对性。
柏格森的“生命冲动”说认为生命冲动是文艺的心理基础,提倡直觉、心灵感应等非理性表达[4]。另一个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是关于人类被压抑的本性,对梦的解释。
1.3超现实主义摄影的创作主旨
超现实主义摄影的创作打破常规,看起来是不现实的,是荒诞奇怪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却是比现实更加真实的反应人类本性内心的,最原始最真挚的东西。如摄影师JohnDykstra的作品,他的作品是前期完成,没有经过电脑处理的。在他的第一个幻觉作品《惩罚盒》中,他强调说,许多人的内在界限是内在的,但这只是一种幻觉,换一个角度他们将完全摆脱束缚。如图1.1所示。
古典艺术往往注重画面以及表达的完整性,与古典艺术不同,超现实主义更像是奇幻又充满不羁魅力的碎片。人们的思维有时候是超越常规现实生活的,就如很多人都会有奇特荒诞的幻想,和艺术一样,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包括梦境,千奇百怪,光怪陆离的梦境,它源自于我们的潜意识,源自于我们压抑或忽略的记忆和经历,甚至可以说我们倘若不加注意,根本意识不到其存在。
超现实主义摄影的创作是不受限制的,超现实主义在有些人眼里或许是不可理喻的,有人曾称其为疯子的艺术,艺术,它也受限于每个人的认知与生活态度,在浪漫主义者的眼中,超现实主义摄影作品却是十分迷人的艺术。
2超现实主义摄影中的视觉心理学
视觉是人们了解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对人能感知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人类获取知识经验,认知世界的过程中,百分之七十到百分之九十的信息都来自于视觉[5]。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颜色,超现实主义摄影作品中,有些利用颜色对人产生的不同感觉来营造氛围,例如暖色营造柔和,温暖的氛围,而冷色调往往让人觉得疏远而清澈。而颜色主要取决于进入我们视觉的光波的波长。以及明度和饱和度带给我们视觉上的不同而引起的不同心理感受[6]。
白色和灰色同时呈现时灰色较深,但相反,灰色和黑色同时呈现时则显得浅了许多。另外,光在时间上的分布也能给人带来奇特的视觉感受,如视觉后像,当较强烈的刺激作用与视觉刺激突然消失后,人的感觉却并不会立即消失。
长久以来引起研究和探讨的还有视觉中的错觉,时空因素,由光刺激分布到不同的空间而引起的视觉经验[7]。图中的水平线都是互相平行的,但我们看来却并非如此,这就是视觉错觉的魅力。如图2.1所示。
超现实主义摄影作品中利用后期处理技术对画面进行的视错觉安排,也会产生类似的效果,只是前者属于生理上的刺激,而后者则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反应[8]。
如来自瑞典的摄影师和修图师ErikJohansson的超现实主义摄影作品,他擅长把日常照片变成超现实主义的照片,利用视觉错觉的效果,抓住人的眼球。桥上还是桥下,屋外或是屋内,给观者想象的空间。他的作品取材于现实的生活场景,但作品却超越现实。如图2.2、图2.3所示。
除了利用后期处理,还有一些畸变的镜头形式,特殊的构图,如错位等等,特殊的曝光,都可以带来不同的艺术效果。
超现实主义摄影构图上,如何构图会引起如何的视觉冲击从而带来如何的心理感受,也是摄影师传达给观者的重要信息。
3超现实主义中的情感意象以及案例分析
3.1荒诞
作为一种艺术手段,“荒诞”的最大特点是整体荒谬,细节真实。艺术手段的夸张转变是对极端主题的需求,而更本质的真理是通过“陌生化”手段达到的正是由于工作的总体情节是荒谬的,所以细节是真实的,需要一步一步来。每个角色都必须严格遵守与自己真实身份相一致的生命逻辑,才能揭示生命的矛盾性[9]。
如来自瑞士的摄影师Alex和Felix的摄影作品,他们的作品荒诞怪异,充满了想象力,看似荒诞,但作品中始终有着他们想表达的思维和东西,而并非是为了荒诞而荒诞,作品不受传统审美的限制,绚丽的色彩,夸张的角色造型和神秘的场景充满了神秘,让人们的眼睛在图片中不断寻找信息,试图解释照片中的故事。如图3.1、图3.2所示。
KyleThompson的创作主旨是荒诞的超现实主义,他的作品更像是在诉说着故事。如图3.3、图3.4所示。
3.2梦幻
梦幻是超现实主义摄影中的重要元素,是一种重要的创作灵感表达方式,摄影师通过精神变革来改变世俗偏见[10],为了对抗枯燥的客观表现,通过发掘无意识和非理性的表达实现一种超脱现实的美感和梦幻。
如X的年轻摄影师亚历克斯·柯里的超现实主义摄影作品,他从15岁开始做自由摄影师,用摄影作品编织了一个又一个奇特的超现实主义梦幻世界,从他的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少年的梦幻世界,他的作品多是丛林中的新鲜生命,他们忧伤、富有幻想、快乐并年轻,与大自然的结合让人感受到鲜活的生命,梦幻又真实。如图3.5、图3.6所示。
3.3潜意识
弗洛伊德将意识分为意识水平、潜意识和无意识三个层次,我们意识到的部分如同冰山一角,更多的是存在于我们的无意识和潜意识中。潜意识藏于人类心灵的深处,是隐私的,没有美丑善恶之分的,是本能的一部分[11]。超现实主义摄影作品中往往运用到潜意识对人的心理影响。
潜意识并不总是与意识保持一致。很多时候,潜意识和意识冲突,人们无法在梦中控制自己,因为它不受人类意识的控制,而是受到意识和冲突场景的深刻影响。因此,超现实主义可以激发一种非常强烈而原始的感觉和经验。
SilviaGrav是一位年轻的西班牙摄影师,出生于1993年,她用超现实主义摄影作品诉说着她的情绪,似真似假,如梦如幻,扭曲的躯体和面容,纯粹的黑与白,给人强烈的冲击,让人仿佛知道作品中的欲言又止,仿佛看到潜意识中的野兽冲破牢笼,给人无限遐想。如图3.7、图3.8所示。
另外,来自X的年轻摄影师BenZank的超现实主义摄影作品,他善于运用荒诞、自由的超现实元素拍摄,而且作品中的模特一般都是他自己,穿着整洁的衣服,看起来沉默又有张力,作品中似乎表达着某种与什么对抗的情绪。在Ben的大多数作品中,角色的脸部通常只有一个轮廓,因此你永远不会知道镜子里人们的欢乐和悲伤。如图3.9、3.10、3.11所示。
3.4隐喻
隐喻是一种将一件事投射到另一件事上的修辞手法,巧妙又含蓄,耐人寻味[12]。隐喻作为一种认知现象,对人类的思维,艺术创作,语言使用等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隐喻现象的性质和功能的进一步了解将摄影的镜头语言有着积极的影响。
如姚璐的作品《中国景观》,这一组摄影作品乍看之下是宋代风格的山水画,具有中国古典特色,但是仔细端详,就会发现不同之处,画面中的青山是建筑用的绿色防尘布以及建筑工地的材料,以及“游山玩水”的建筑工人,这些诗情画意的图画,隐喻反映了各地当前的建设现实。
这是一种隐藏与暴露之间的紧张状态,似乎是一个不揭露现实的寓言。如果我们揭开这层绿色,我们将揭露现实的细节。如图3.12、3.13所示。
也许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是,隐藏是现实的本质。如果现实不被掩盖,现实本身就没有魅力,生活本身就会失去想象力[14]。在这一组山水画中,总是有意料之外的事情暴露出美的虚伪。从远处看,整个画面很和谐,但从近处看,却处处表现出一种软弱。它揭示了贫困和基本需求的覆盖[13]。也正是在这里,人们发现,隐瞒已成为现实中不可或缺的手段。
我们可以将摄影称作是一种视觉语言,那么超现实主义摄影就是一种包含隐喻手法的奇妙语言,有趣又令人深思,更多的是去体会,不同的人由于经验和认知的差异,甚至会有截然不同的体会,至于作者本人的隐喻是什么,更有趣的则是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15]。
4超现实主义摄影的现实意义
4.1超现实主义摄影对年轻一代的影响
超现实主义摄影对年轻摄影师及艺术家的影响颇大,而年轻一代的艺术审美意味着未来社会审美的发展方向。80及90后的摄影师尤其热衷于这种浪漫,不受常规束缚的,自由有趣的艺术形式。全球各地都有年轻人创作的摄影令人惊叹,网络的发达使得这些优秀的作品互相交辉。
超现实主义摄影带给年轻一代的影响不仅仅限制于审美,艺术这些方面,对人们的知觉,认知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时代造就人,人也改变时代,超现实主义正是符合时代的发展趋势[16]。这是一个充满创意且尊重原创的时代,各色思想融汇,却又不同于百家争鸣时期,这个时代更加柔和,客观和包容,所以这是超现实主义摄影发展的最好时代。
如伊朗年轻摄影师HosseinZare的超现实主义摄影作品,他出生于1992年,自学摄影和后期,他的作品是极简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相融合,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体验,画面干净简洁,却富有情绪。如图4.1、4.2、4.3所示。
4.2超现实主义摄影在商业中的应用分析
摄影作品除了作为艺术品存在,同时也具有商业价值。其中最主要的是广告摄影[17]。广告设计同样是创意的产品,越来越多的广告设计受到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将超现实主义摄影作品融入到广告中可以起到很好的视觉效果,也可以对潜在消费者产生吸引,这是艺术与商业的融合。由于超现实主义摄影起源于战争之后,以及受到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梦以及潜意识源自人们内心压抑的黑暗的本能的东西,是不被大众所接受的,早期的超现实主义作品充斥着怪异,暗黑夸张的元素,是人们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一种反抗和宣泄[18]。但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超现实主义作品已经不限于早期的主题和形式,很多超现实主义摄影师更愿意打造一种梦幻,令人快乐舒适的艺术氛围,这些变化也是时代变迁的结果,受大时代背景的影响。于是广告,装饰等商业化的领域开始运用起来超现实主义摄影的元素,巧妙又让人回味。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普通广告,这种形式的广告是单一的和过时的,使得人们过眼就忘。这些落后保守的设计无法撼动人们日益麻木的神经,广告追求的是创新,只有对人们的神经产生足够的刺激,才能在市场中站稳脚跟[19]。
如可口可乐的超现实主义摄影的广告海报,在城市中的海洋,钓起的却是一瓶可口可乐,整个色调是暖黄色,虽然是城市,还有海洋,给人的视觉感觉却像是沙漠,加上广告中的模特的穿着,和城市的太阳,高楼大厦,让人感觉炎热干渴,可口可乐作为主题颜色对比更强烈,让人瞬间解渴和倍感凉爽。画面是违反常规的,但其超现实主义色彩带来的效果令人赞叹。如图4.4所示。
如果可以根据消费者的心理需求适当地设计广告,则可以在营销产品时事半功倍。如何利用人的潜意识去吸引人,是超现实主义摄影的独特贡献。超现实主义广告通常可以处理得更接近消费者心理的真实状态,所以更有可能引起共鸣,达到“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最佳心理效果。
超现实主义广告所倡导的独特的精神气质和表达语言在现代广告中非常流行[20]。因为它们符合现代设计的许多特征,而不再是曾经那种强行洗脑又没有创意的,呆滞的广告形式。
如超级胶水产品的广告,一般来讲胶水的广告必然是宣传其粘合力,可是这组胶水广告却另有高明之处,通过营造人们迎接过去的老旧玩具回家的温馨场景,告诉消费者胶水可以黏合心爱之物失而复得的心境,而不仅仅是黏合一件物品,一位办公室里的老人紧紧拥抱胡桃夹子,孩子们迎接归来的机器人,一位中年人与陶瓷少女起舞,他们相拥的是情怀,是美好的旧时光。标语“欢迎回来”和图片一起生动地表达了胶水给破碎的东西带来的心灵安慰。如图4.5、4.6、4.7所示。
除了广告之外,摄影也广泛用于室内装饰,人们的审美水平日益提高,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得人们更追求生活的品质和形式,有内涵有趣又充满艺术价值的摄影作品成了人们所喜爱的装饰画[21],而超现实主义摄影作品则十分符合这一特点。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在这个视觉刺激丰富多彩的时代,加上数码产品的发展,摄影逐渐大众化,但这也对摄影作品的质量要求更高,只有足够出彩,有思想的摄影作品才能脱颖而出,思想和意义给摄影作品注入灵魂。超现实主义摄影的发展给人们带来惊喜,其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更加值得深入探究。超现实主义摄影的早期便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作为理论思想,与心理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其实摄影本身也受视觉心理学的影响,不同的作品表达内容不同,构图,色彩等的不同,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体会到不同的情绪。
无论是在艺术领域,还是商业领域,超现实主义摄影都意味着更加丰富完整,更加出彩的意义。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类的需要分为七个阶段,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接着是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在这些满足的情况下,人们有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是一个相对自由的发达的时代,大多数人的基本需要都能得到保障,于是这个时代的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尤为强烈。受众对摄影艺术的喜爱是由于摄影作品带来的美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超现实主义摄影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带来奇特的视觉感受和艺术价值。虽然国内的超现实主义作品相对较少,新一代的年轻摄影师以及艺术家展露头角,超现实主义摄影在国内的发展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英]金·格兰特.超现实主义与视觉艺术[M].杭州:浙江美术出版社,2007.3:37-69
[2][法]皮埃尔·代克斯.超现实主义者的生活(1917-1932)[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2:16-35
[3]陈建军选译.新锐影像艺术[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8:23-34
[4]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125-209
[5][英]诺曼·布列逊.注视的逻辑[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8:38-57
[6][法]乔治·塞巴格.超现实主义[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9:45-78
[7]林路.摄影思想史[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8.3:23-46
[8]顾铮.视觉文化读本[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15-46
[9]韩丛耀.图像:一种后符号学的再发现[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8:27-58
[10]马永建.后现代主义艺术20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1:23-45
[11][美]阿瑟·阿萨·伯杰著.眼见为实[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10:12-35
[12][俄]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2:34-78
[13]郭伟.论超现实主义艺术隐喻世界的生成机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8,(02):130-132
[14]吴晓娟.超现实主义摄影的经典之作[J].美术大观.2009,(05):80
[15]石凯.论超现实主义艺术[J].科学之友,2007,(08):131-133
[16]李美萱.超现实主义摄影于当代数字化课程建设的应用性探究[J].大众文艺,2020(09):206-207.
[17]周桢翔.超现实主义摄影的审美倾向评析[J].西部学刊,2019(17):116-119.
[18]智英斌,施柏铨.超现实主义摄影在现代平面广告中的应用分析[J].包装工程,2016,37(10):182-185.
[19]廖颖.构造梦境的超现实主义[J].美术教育研究,2018(09):61.
[20]于洋.浅谈视觉心理学[J].西部广播电视,2016(05):88-89.
[21]夏杨福.摄影构图平衡的视觉心理分析[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4(03):87-90.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39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