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众所周知,高血糖的主要疾病机理为胰岛素抵抗与体内胰脏中产生的胰岛素不足,它所表现的糖代谢异常也是丰富多变:有的以空腹情况下的血糖上升为主,有的则以饭后血糖上升为主,但更多的则是在空腹情况下与饭后血糖均上升。本篇对于糖尿病的联合治疗的方案主要分析了磺脲类、双胍类、胰岛素为主的药物治疗方法以及带给糖尿病患者的益处。
关键词:糖尿病;联合治疗;分析
1.绪论
本文围绕糖尿病病人的药物治疗为主,研究药物联合治疗方案下分析适用的病人以及采用药物联合治疗的好处。目前国内采用一定程度上的糖尿病药物联合治疗引进临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弥补了单一药物治疗对于病人治疗效果单一以及治疗效果不佳的问题。本文对常见的药物联合治疗的方案进行了分许。不同类型的治疗药物进行配合产生了不一样的治疗效果。
2.糖尿病的原因和症状
2.1.糖尿病的概念
高血糖是一个由各种因素所造成的代谢性病症,其特征为慢性高血糖。这主要是由胰岛素在产生与应用方面的不足所引起的。碳水化合物、脂类和蛋白质代谢中的慢性紊乱可引起身体各系统损伤,并引起了慢性进展性疾病、运动功能减退和眼、肝、神经、心肌和血管等重要组织和脏器的功能衰竭。而一旦发生了剧烈的应激,如高血糖酮症酸中毒和高渗血糖综合症,就可能会发生了急性或严重的代谢障碍。
2.2.糖尿病产生的原因
2.2.1一型糖尿病产生原因
这种疾病的发生是由遗传效应引起的。糖尿病不仅具有遗传效应,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还与环境中的病毒感染有关。由于特异性细胞抗体和细胞免疫异常引起的独特自身免疫特性,也可能导致糖尿病。
2.2.2二型糖尿病产生的原因
二型糖尿病也与遗传和环境等因素相关。其次,还和胰岛素抵抗以及细胞功能障碍相关。在某种程度上,也与胰岛细胞的功能障碍与胰蛋白酶分泌不足有关。肠道因素也可能导致糖尿病。
2.3.糖尿病的症状
高血糖患者突出的临床表现为血糖过高,同时尿量过多,消瘦。通过长时间诊疗,患者可以发生更广泛的微毛细血管和大毛细血管损害,从而严格危及患者安全。所以,在高血糖的医学诊疗上,应该使人体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下,以降低新陈代谢紊乱结合征的发生率,并养护肝、眼、足等重要区域,以提高药效。对长时间应用非胰岛素的病人,当遵守调节体重的膳食计划后,血糖浓度仍高14mmoL/L者,应指导服用抗糖药。磺脲类、双胍类和葡萄糖甙类控制剂所组成的三个类别的服用降糖药。
3.药物联合治疗方案的优势
3.1.什么是药物联合治疗
联合药物治疗是一种复合用药来达到更好治病效果的方法。采用的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剂量,口服用来控制血糖的药物。早期服用降血糖的联合疗法,是主动治疗血糖和降低二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最有效方式。
3.2.联合治疗常用方案
3.2.1.达美康+二甲双胍缓释片
达美康是磺脲类药物,能够提高人类胰岛素的释放作用,从而提高人类社会组织对胰岛素抵抗的敏感性,进而提高人体内对葡萄糖刺激物质的摄取与使用,并且目前尚有研究这种药品可以减少血小板治疗积累,从而改变血浆的高凝状况,进而达到减少或推迟高血糖等各种慢性毛细血管疾病的出现。达美康适合于对单纯食物治疗方法不满足的2型糖尿病人。一型糖尿病人和严重高血糖患儿在遇有病毒感染、应激、手术、酮症酸中毒等情形下,不宜应用这种药品。2型高血糖的常见形成机制为人类胰脏素释放作用缺陷与胰岛素抵抗。磺脲类降糖药能增加人体胰岛素分泌水平,而二甲双胍则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发挥了增加胰脏素的调控作用功能。二者联合应用于对患者身上的二种原因病机的科学合理配置。二甲双胍对过重或肥胖症的高血糖患儿具有非常好的疗效。如果二甲双胍单用对患者控糖效果没有明显的疗效时,建议联合搭配磺脲类的降糖药一起使用。对于并不超重也不肥胖的糖尿病患者磺脲类降糖药的治疗效果更为明显。当治疗一定时间后单纯一种磺脲类的降糖药对患者治疗效果并不明显时,建议加入二甲双胍类的降糖药进行一定的辅助治疗。
二甲双胍也是双胍类药物,能够控制肝脏细胞对葡萄糖的合成化和分解,进而提高人体骨骼肌和脂类细菌对葡萄糖的有效利用,进而推迟小肠对葡萄糖的食物消化吸收率,进而明显降低人体血糖。作为一型糖尿病人的辅助疗法。将以上二种用药结合能够提高降糖效果,适合于单用一个药品治疗效果不理想的高血糖患者。
3.2.2.格列吡嗪+拜糖苹
格列吡嗪亦是磺脲型的降糖药物,降糖机理为提高胰岛素的释放,从而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度,提高身体对葡萄糖的利用,因此适宜于对单纯饮食治疗不满意的二型糖尿病人。拜糖苹又称阿卡波糖,可以降低类淀粉、麦芽糖、蔗糖等分解为葡萄糖的速率,进而降低对葡萄糖的消化吸收速率,所以主要降低患者饭后葡萄糖值,因此拜糖苹适宜于严重肥胖的轻至中度高血糖患者,尤以饭后葡萄糖值增加而空腹血糖增加并不明显的二型高血糖患者,但禁用于胃肠吸收作用功能阻碍者、妊娠、哺乳期女性以及少年儿童,对肝肾机能不健康者谨慎应用。拜糖苹和格列吡嗪联用可提高降糖疗效,并降低了单一药物用量,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药物副作用,是一对黄金的搭档药物。
3.2.3.二甲双胍缓释片+拜糖苹
二甲双胍与拜糖苹降糖的机理已如上述,故在此不再重述。这二个药联用一般治疗肥胖症的二型糖尿病患儿,能同时降低空腹和餐后血糖水平,而不致出现低血糖反应,降糖疗效也比较理想。
3.2.4.糖适平+二甲双胍+拜糖苹
糖适平即格列喹酮,是磺脲类抗糖药,但与其他药有所不同的是糖适平百分之九十五由胆管排除,有百分之五由肾功能排除,故对于老人和肾功能受损害的患者应用糖适平为首选用药。以上三种药品共同应用于单用,或二类药品共同应用对抗糖疗效并不满意的中老年或二型糖尿病患者。
3.2.5.罗格列酮+胰岛素(1型)
罗格列酮可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度,是胰岛素增敏药,能降低高胰岛素抵抗,好处是对肝副反应较小,但有慢性肝病患者以及心功能分级不全者则不能使用,其与胰岛素抵抗共同应用主要于对胰岛素剂量变化很大的高血糖患者,但由于它能降低高剂量,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高胰岛素抵抗对身体的危害。
3.2.6.拜糖苹+胰岛素
拜糖苹可以减少餐后血糖,所以将拜糖苹和胰岛素抵抗共同应用于单用胰岛素的减糖方法疗效并不理想,但尤其是对于餐后血糖水平较高的病人,将二者结合可以降低胰岛素的剂量,从而使得患者在任何时期的血糖水平都控制得理想,从长期疗效上来看还可以降低慢性并发症。
4.药物联合治疗方案的好处
众所周知,2型高血糖的主要病理机制为胰岛素抵抗与体内胰脏素产生不足,它所表现的糖代谢异常也是丰富多变:有的以空肚葡萄糖值上升为主,有的则以餐后葡萄糖值上升为主,但更多的时候则是在空肚与饭后葡萄糖值均上升。
客观地说,目前还未有哪一类的降糖药物可以对付各种致病关键,并且缓解各种糖代谢失常。所以,在许多情形下,要更好地调节血糖、降低药物的副作用,人们常常都必须进行调整配合药物,而并非一味地单打独斗。
4.1.联合治疗的益处
(1)与功能机理不同的药品结合,才能扬长避短,增强降糖效力,降低或抵消副作用。
(2)合并用药可使各单药的用药剂量降低,并防止了由于单药物用量过大而造成的副作用。
(3)可以降低对胰岛素抵抗,维持并提高胰岛b细胞的功能,从而缓解对口服降糖药的继发性损害。
(4)能够使血糖水平及早调控与达标,从而推迟或降低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出现与进展。
按照降血糖用药机理的不同,服用抗糖药目前一般分成双胍类、磺脲类、马格列奈类药物、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DPP-ⅳ抑制剂、SGLT2抑制药等七大类。
在诸多服用降糖药物中,二甲双胍凭借其突出的抗糖效果、优良的稳定性、卓越的性价比、可以减轻体重和产生良好心血管防护功能等多重优点脱颖而出,被国内外指南机构共同推举为二型糖尿病起始患者的优选用药和全程药物。
4.2.双胍类和磺脲类联合运用的好处
磺脲类药物也能够提高人体胰岛素作用;二甲双胍能够提高对胰岛素抵抗,并大大减少了肝糖输出和糖异生,所以,两药结合堪称是对付二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问题、以及功能机理互补的最理想配伍。不但能使病人的空腹葡萄糖值、饭后血糖及其糖化血红蛋白水准都明显降低,同时二甲双胍还能有效对抗单用磺脲类药物所引起的重量增长,从而缓解了脂代谢紊乱。
适宜证:对于长期单用双胍类药品血糖调节不好的二型糖尿病患儿,可与磺脲类药物联用。
4.3.双胍类和格列奈类联合运用的好处
格列奈类药物(如瑞格列奈、那格列奈)属餐时促胰脏素产生药,有效应速度快、效应持续时间短、快进快出的优势,能够高效地控制饭后高血糖且不宜诱发低血糖;而双胍类药物则对空腹血糖水平的影响更强。二药联用能使血糖水平监控正常且不明显地提高病人重量,同时低血糖发生的危险性也较与磺脲类药物和双胍类似联用时明显降低。
适用证:当二甲双胍联合磺脲类用药低血糖水平的发病风险较高时,可参照选用二甲双胍联合格列奈类用药。
4.4.双胍类和α-糖苷酶抑制剂联合运用的好处
二甲双胍则侧重减少空腹血糖;Α-糖苷酶抑制剂则着重减少餐后血糖,两药结合不但能够同时兼顾空腹葡萄糖值与饭后葡萄糖值,还能够明显降低重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餐前低血糖的危险性。但应注意,这二类药品均有一定的肠胃刺激,且联用后可能会加重病人肠胃不适感。
适宜证:此办法较为适合于体型肥胖症、主食时以碳水化物居多、空腹和饭后葡萄糖值均高的血糖儿童。
4.5.双胍类药物与噻唑烷二酮类药联合使用的好处
尽管这二类药物均能够提高胰岛素抵抗,但其作用机理却并不相同。二甲双胍类主要促使肝胰岛素抵抗,以控制内源性葡萄糖的激发与形成;而噻唑烷二酮类药主要促使骨骼肌胰岛素抵抗,以提高葡萄糖刺激摄取与使用。二药联用,能够提高机体对胰岛素作用的灵敏度,从而提高了降糖效果。另外,二甲双胍还能有效对抗由噻唑烷二酮类物质所引起的体重增加和低密度脂蛋白的增加。
适宜证:本方法尤其适用于有重度胰岛素抵抗的高血糖患儿。有心力枯竭、活动性肝病,以及重度骨质疏松和骨折病史的儿童禁用本办法。
4.6.双胍类和DPP-Ⅳ抑制剂联合运用的好处
DPP-IV抑制剂由于控制二肽基肽酶-4(DPP-IV)对胰高糖素样肽(GLP-1)的分解作用,提高了血浆中GLP负一的程度,GLP-1可以采用葡萄糖浓度依赖性的方法提高胰岛素释放,从而控制了胰高血糖素释放,进而起到降糖效果。
DPP-IV抑制剂单用降血糖的效果稍弱(可以减少糖化血红蛋白0.5~百分之一),但一般偏重在减少饭后血糖,将DPP-IV抑制剂和二甲双胍结合,能够更有效调控空腹时间和饭后血糖变化,因此低血糖危险性较小,也不会明显增加体重,且具有潜在的提高β细胞功能的效果。
适宜证:单用双胍类药物治疗血糖水平控制不良的二型糖尿病患儿。
4.7.双胍类和SGLT2抑制剂联合运用的好处
SGLT2控制剂主要依靠控制肾对葡萄糖的重消化吸收,提高尿对葡萄糖刺激的重排泄来控制血糖,并且不致产生低血糖和体重的增加,并且有心血管防护功能,与二甲双胍结合后能够持久、高效、稳定的降低血糖。因为,SGLT2抑制剂的降糖效果有赖于足够的肾脏,所以,不宜用于肾小球滤出量较低的糖尿病患者。
适应证:由于以上二类用药的降糖效果都不取决于胰岛素,所以该联合可用于二型糖尿病在自然病程的不同阶段,也可用于一型糖尿病。
5.药物联合治疗方案的改进
为提高药物的临床医疗有效性,医疗人员应当给予血糖临床病人规范化管理,先设置个人保健文档,详细记载病人的家庭生活史、过敏史、计划生育时、行为等方面的参考资料,特别是血糖变化状况、药物情况、医生访视记录等。同时,将采集病人的身体健康参考资料记录电脑并进行管理,以引导病人做好对血糖、降压、体重等基础指标的检测,以仔细了解临床患者对病情方面的问题,并严密检查临床患儿的病情发展和疾病情况,并作记录入档。最后进行糖尿病康复教学管理工作,向病人仔细地介绍关于血糖的基础知识,如诊断方式、医疗效果、诊断意义等,并设置糖尿病康复教学表格。医务人员对病患做好心理引导后,给病患提出科学合理的诊断方法、饮食方案、锻炼方法等,增强病患医疗可靠性,促进病情的控制,改善病患预后状况。
6.结论
至于降糖药物的应用,目前并不主张一味地单打独斗,在常规剂型的单独药物仍无法使人体血糖水准获得满意控制时,就必须尽早进行合并药物。二甲双胍在口服用降糖药流程中非常百搭,可和其它各种降糖药物结合,既能大大提高降糖效果,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对抗吃药的副效应,不失为糖尿病临床治疗的理想之选。目前,由于GLP负一和胰岛素类似物等新药品的出现,新型的医药结合使用的方法也在进一步探讨当中。安全性与增效是合作用药永恒的基本准则,也唯有在这种基石上,药品合作的灵活有效使用才具有现存的含义。
致谢
通过这次毕业设计,论文作者基本上掌握了糖尿病病人药物联合治疗问题处理的基本思路和实施步骤。在设计和论文写作的整个过程中,指导教师在各方面都给予了全面的指导和帮助。导师的精深渊博知识、求实创新、勤奋严谨的治学风范、忘我的工作作风时刻熏陶着我;导师的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的授业精神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将使我受益终身。
在校期间,得到学院各级领导和辅导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无私的培养,使我在学习的过程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在此,我要向他们道一声声:您们辛苦了!感谢老师们多年以来在学习上给予的热情关怀、指导与帮助。另外,互联网上一些朋友也给我完成设计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无私的帮助。这对我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在此对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特别感谢我的同学们对我的默默奉献,在学习上的理解和大力支持!感谢父母及家人多年来的在生活和学习上的鼓励和支持!
参考文献
[1]桂金华.糖尿病的药物治疗现状及发展状态[J].中国保健营养,2012,14(26):2505-2506.
[2]王华.糖尿病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11(3):123-124.
[3]张兰,洒晓亮,姜维娜等.早期糖尿病肾病中医治疗用药规律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2,04(4):25-27.
[4]宣吉明,程玉松,高静等.糖尿病治疗中多肽类药物新型缓控释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J].药学实践杂志,2012,12(1):14-18.
[5]韩旭亮,王晓雯,郑艳侠等.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进展[J].西北药学杂志,2012,13(6):616-618.
[6]柯俊,汤文璐.2006~2010年上海市口服抗糖尿病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11,21(6):351-356.
[7]赵诚,曹烨民.糖尿病足中医外治法溯源考[J].中医外治杂志,2012,21(1):64-65.
[8]耿乃志,郝娅妮,初云海等.对糖尿病肾病病因病机的再探讨–栗德林教授辨治糖尿病肾病的学术经验总结[J].中医药信息,2012,29(1):68-69.
[9]杨群娣.上海市社区管理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与药物治疗现状[D].复旦大学,2010.
[10]丁全.糖尿病住院患者的重点药品集中监测及相关安全性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2.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01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