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源远流长,56个民族在历经数千年的时间长河洗礼与积淀后,迸发出了意蕴深厚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逐渐衍变成了民族文化,而民族音乐文化是其丰富多彩的一个篇章,各民族人民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这章多彩的音乐文化,又以独特的音乐体系和丰富的内涵,体现出其鲜明的地域和文化特点。本文从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发展方向出发,对民族音乐产业创新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民族音乐;产业创新;器乐
一、研究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念和影响,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精神面貌。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的不仅是一场制度上的变革,更是思想观念上的革命风暴。在传统观念中,民族音乐与产业不可相连,作为音乐的连续应是音乐“事业”,民族音乐的服务性、非商业性,民族音乐是生活而不能成为商品是传统共识,然而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民族音乐的市场功能和产业性质日渐显露,民族音乐也应当成为产业观念现已成为了新的共识。
我国民族音乐是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的变化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化的逐步深化,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也在发展中随着市场化的大潮而逐渐走上了产业化的发展道路[李丽.浅析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J].中国民族博览,2017(8):113-114.]。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民族音乐的文化价值,极大地促进了民族音乐产业化的发展。民族音乐产业化发展迅猛,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创新和发展,为民族音乐文化市场的繁荣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
二、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
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艺术文化的结晶,它植根于中华民族上千年文化的土壤中,造就了中华民族特有的音乐色彩,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就是祖辈在生活、繁衍中创造的中国特有音乐文化[张瑜.浅析民族区域音乐的风格特征及形成因素[J].明日风尚,2017(24):136-136.]。21世纪中国独具风格的民族音乐进入到了发展的高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社会环境的开放,民族音乐流行现象,绽放着经久不衰的独特魅力。也让中国民族音乐从最初的小众、人才匮乏的状态渐渐地发展成中国当今生活中最具特色及影响力的一种音乐文化。
2.1民族音乐的特点
中国民族音乐的形成代表不同民族、不同风格、不同作用等各具特色的音乐形式构成,无论是乐器、民歌、还是戏曲都是伴随中国人生活了千百年的音乐产物[陈月红.浅析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创新对策[J].北方音乐,2017,37(20):227-227.]。它们有共同的特征,都反映出特色中国民族音乐所表达的文化传统。
从民族音乐的本体上来看,世界上最有特点并至今流传范围最广之一的就是中国具有的五声调式的特征音乐,据考证西方的七声调式是在中国五声调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民族音乐的语言常用线条性手法进行描述,讲究旋律的乐句划分及单音色的韵味,讲究形散神不散是民族音乐最重要的内涵。
但全球化的影响,随着西方作曲技法传入中国,越来越的作曲从业者以西方现代手法创作中国民族音乐作品,风格独特、新奇,让民乐开始变得复杂化,简单优美的旋律线条和音乐曲调在作品中的地位越来越难以体现,误伤了观众对民族音乐的热情,使民族音乐内容脱离了受众。
2.2民族音乐发展概况
1.市场意识淡薄
民族音乐在传统意义上的制作主要依赖于国家的扶持,其自身发展模式也是服从文艺行政部门的程序化管理,最终通过公益性的方式进行表演,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利于民族音乐的传承,但这种形式的副作用也同样显著,许多音乐团队形成了极强的依赖性,只管投入没有产出,淡化了自身的市场竞争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下也影响了资本进入民族音乐市场。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传统的音乐制作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发展的基本需求。商业化和市场化运作的过程中,民族音乐只有不断发展,推陈出新,才能更好的拓展投资渠道,吸引更多的企业和社会群体以及个人进行投资,从市场的角度推动民族音乐产业的发展。
2.民族音乐作品匮乏
民族音乐作品在今天严重匮乏,或者说能够成为精品的音乐创作实为稀少。中国民族音乐产业化发展,其核心还应在民族音乐作品本身深做文章。至今能够被观众所熟知的依旧是多年前的经典曲目,民族音乐不再是生活艺术,反而被划分到了高雅艺术领域。这是民族音乐独特的内容、特殊的技法、承载的历史文化所决定的,无可厚非,但民族音乐同时也是民间传统发展而来的,民族音乐作品的创作也应走下神坛,融入百姓,才是它的根本所在。
3.民族音乐传统的传播效果滞后
现有的民族音乐作品普及度不高。民族音乐经典又由于它独特的历史原因,未能形成很好的系统乐谱体系,多数作品是依靠口传心授的方式存在的,导致许多民族经典作品面临着流失的局面,只有少数民乐作品通过传统媒介得到了很好的传播。
另外,除去民族音乐原有作品,民族音乐的新作品的普及度亦是如此。民族音乐新作品现在仅在专业院校之间得到了小部分的传播,新兴作品第一发布的地点是在各个专业院校的音乐厅内,作品内容束之高阁,仅在专业领域流通,这里不仅仅是作品创作者的问题,也折射出民族音乐出版领域或者说民族音乐传播的滞后导致了民族音乐新作品的普及度低下。
都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指的是具有鲜明特点的艺术才能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占据一席之地。中国民族音乐的民族性、艺术性自是不必说。但面对市场,基于民族音乐的发展考虑,想要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更多的受众,更好的传播效果,必须要具备创新的思维,推陈出新,以产业化的思维推动民族音乐产业的发展。
三、民族音乐产业的创新
3.1创新
所谓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民族音乐产业的创新,是基于民族音乐本体的基础上,结合新技术、新思维、新内容,在市场化的体制中,逐渐与各个领域相互融合,以“民乐+”的观念,有效的进行民族音乐传播就是民族音乐产业创新的体现[邸璐.浅析如何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文化[J].艺术科技,2017(12).]。而这种体现,在今天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此实践,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3.2民族音乐产业的技术创新
我国的民族音乐产业起步比较晚,但是受开放的市场经济带来的多元社会思潮的冲击,很快就步入市场化的经营发展轨道,产业化道路促进了音乐的分工更加明确细致,利用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创作技法、与其他艺术门类相互融合等手段,使民族音乐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
四、结论
在今天,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是今天我国文化建设的主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一方面,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产业蓬勃发展,逐渐实现多元化和大众化的产业模式,使得民族音乐在发展中,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另一方面,以民族音乐为产业生产和传播的主要载体,在创新和传承中逐步实现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协同发展也是今天文化界的主流思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民族音乐产业创新的道路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催生的必然选择,本文从民族音乐现状入手,梳理民族音乐产业中的创新,从新观念、新技术、新形式等方面,多角度的探寻民族音乐产业未来的创新发展以及在创新过程中,怎样更好的实现经济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李丽.浅析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J].中国民族博览,2017(8):113-114.
[2]张瑜.浅析民族区域音乐的风格特征及形成因素[J].明日风尚,2017(24):136-136.
[3]陈月红.浅析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创新对策[J].北方音乐,2017,37(20):227-227.
[4]邸璐.浅析如何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文化[J].艺术科技,2017(12).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1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