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有效解决贫困问题一直是国际社会研究的重点,近年来,众多专家学者开始探索旅游对缓解贫困的作用。最具典型意义的,是英国国际发展局于1999年提出的PPT(pro-poortourism)战略,它意在通过旅游业的关联带动效应,加强贫困地区自身发展的能力,最终进入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而使贫困人口受益和发展。这种绿色的“造血式”扶贫作为我国攻坚扶贫的重要手段,被认为是解决贫困的有效途径。
六盘水市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但尚处于发展战略转型的过渡期,旅游扶贫还处于起步阶段,总结这一实践在现实运行中的可借鉴性和存在不足,还为时过早,且理论研究成果也较少。因此,本文立足于六盘水以乡村旅游扶贫作为扶贫的重要手段,对众多国内外旅游扶贫理论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扩充了旅游扶贫的内涵,另外通过理论借鉴,将相关理论与六盘水乡村旅游实践相结合,通过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来使其完善旅游扶贫工作机制、推进乡村旅游扶贫模式的创新,提高旅游经济发展效益。
关键词:六盘水市;乡村旅游;旅游扶贫;模式研究

第1章导论
1.1研究背景
1.1.1贫困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贫困始终是一个亟待消除的重要难题。“贫困”这一社会现象广泛的存在于世界各地,它不只是一种相对于“富裕”的物质生活状态,更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结构现象,牵涉到政治、文化、环境等方面。因而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经济,增加收入只是改善了贫困状态的一个方面,只有让贫困者自身具备创造收入的能力和机会,才是根本上扶贫。
1.1.2旅游扶贫被证明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有效手段
经过考查发现,我国许多贫困地区有一个相似的特点,即经济欠发达、旅游资源丰富。根据这一特点,国家扶贫战略一直将旅游扶贫作为解决贫困的重要手段。事实上,“旅游扶贫”可行并具有很大的后劲,如往日的大理、丽江、张家界等比较贫困的地域已挣脱贫困,发展为著名的旅游胜地,并成为其他贫困地区能够效仿学习的依托旅游脱贫致富的现实楷模。
近年来,国际社会始终致力于发掘和探究旅游业在解决贫困问题上的潜能。英国国际发展局于1999年提出了著名的PPT(pro-poortourism)概念,它被解释为“使贫困人口受益的旅游”,该理论在推进旅游扶贫开发方面作用明显。随后,世界旅游组织提出了ST-EP(SustainableTourismandEliminatingPoverty)理论,“利用可持续旅游来消除贫困”,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国内外众多实践研究证明,旅游扶贫是地区消灭贫困的有效手段,对贫困区域实现脱贫致富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1.1.3六盘水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条件
国家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xxxx将六盘水列为资源富集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的机遇,为六盘水发展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六盘水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域”为主旋律,站在旅游发展的新起点,大力加快推进“吃、住、行、游、购、娱、文化”等旅游要素建设,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助力,促进经济增长。
贵州旅游发展新定位提高了六盘水发展旅游业的预期。“十二五”期间,贵州省旅游业将处于加快转型的关键时期,为把贵州发展为旅游产业大省,XX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方针举措,召开旅发大会、实施发展政策、加大设施建设,明确提出将贵州打造为全国重要原生态民族文化国际旅游目的地,全国重要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因此,六盘水旅游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必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1.2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目前,关于旅游扶贫的研究内容非常丰富,但关于贫困地区依靠乡村旅游扶贫的专门研究较少,特别是旅游扶贫中社区参与现状、贫困人口在旅游扶贫中的感知与收益等微观层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本文立足于微观层面,将社区参与旅游和旅游扶贫两大理论相联系,对六盘水乡村旅游扶贫的理论依据和特征进行分析,选取六盘水积极探索旅游扶贫的思路、措施和近几年取得的成效进行现实考察,探索如何形成较为规范的乡村旅游扶贫体系,对丰富和发展乡村旅游扶贫理论、构建和改进六盘水旅游扶贫战略体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1.2.2现实意义
六盘水旅游资源丰富,而且资源品位高,地理区位条件优越,交通环境的改善使其可进入性进一步加强,这些条件使发展旅游业成为六盘水脱贫致富的最优选择。但近年来,部分地区由于缺乏对旅游扶贫内涵的深入理解,易将旅游扶贫简单地认为是旅游开发。旅游扶贫不等于旅游开发,其理论核心旨在贫困人口的受益和发展,是以让贫困地区居民自身获得创造财富的能力和机会的“造血式”扶贫,与那种以投资金、给项目的旅游开发有着明显的不同。鉴于此,本文对六盘水以乡村旅游扶贫作为经济发展重要手段进行了实证研究,将相关理论与六盘水旅游实践相结合,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创新乡村旅游扶贫模式,保障六盘水扶贫工作的合理化、科学化方向,充分发挥理论对扶贫实践的指导性意义。
综上所述,六盘水乡村旅游扶贫模式课题的选择不仅对六盘水旅游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其他贫困地区也有示范借鉴的现实意义。
1.3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1.导论。导论部分简要介绍了选题背景、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意义,目的是论述研究的重要性;文献综述中对国内外旅游扶贫以及乡村旅游的相关理论和研究进展进行了理论分析和逻辑归纳。
2.关于乡村旅游扶贫的理论。本部分在对旅游扶贫的研究进展和相关理论做了归纳分析的基础上,对乡村旅游扶贫理论进行了阐释,并对目前常见的乡村旅游扶贫模式进行了分析。
3.六盘水乡村旅游扶贫的现状及问题分析。本部分主要通过实例分析和经验分析的方法对六盘水旅游扶贫模式进行现实考察,在分析了六盘水的内外部环境条件的基础上,系统总结现行乡村旅游扶贫发展现状、扶贫模式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探讨其原因之所在。
4.六盘水乡村旅游扶贫模式的创新。本部分在对已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进行充分吸收和借鉴,针对六盘水现行现行乡村旅游扶贫模式的局限与不足,吸纳社区参与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六盘水旅游扶贫模式的创新思路进行探索性研究。
5.推进六盘水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创新的对策建议。本部分结合前四章提出的研究结论,立足六盘水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创新的思路及要求,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来推动乡村旅游扶贫战略目标的实现。
1.3.2研究方法
一是文献研究法。本文通过归纳总结众多国内外文献,对乡村旅游扶贫模式进行研究,利用Internet、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等渠道收集相关期刊、博硕士论文以及著作进行阅读和分析。
二是归纳分析法。本文对乡村旅游扶贫的研究进展和相关理论做了归纳分析的基础上,对一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加以吸收和借鉴,以六盘水为对象,提出针对性的扶贫模式和发展策略。
三是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量分析比较精准,但不易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定性分析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及方向,但缺乏精确性。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应重视定性与定量分析的相互补充作用,以定性分析为基础,以定量分析为手段,用定性分析指导定量分析,以定量分析来支持定性分析,正确把握贫困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现状与特点。
四是系统分析法。系统分析方法是一种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内部结构和变化规律的思想方法,将研究对象看成为具有一定层次结构的系统,以整体的观念,对系统要素进行分析,找出各要素间的逻辑关系,并探讨各部分彼此间的联系和整个系统的协调与改良。本研究在对社区参与系统的分析中运用到系统论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并对社区参与的利益主体进行分析,尝试性的提出基于乡村旅游扶贫的社区参与机制。
五是实证研究法。本文以六盘水市为实例,参考相关规划资料和研究成果,与实地调研情况相结合,通过对实证的研究和分析,提出符合六盘水实际情况的旅游扶贫模式和策略,改善六盘水贫困现状,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1.4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由于国外研究旅游扶贫起步较早,在乡村旅游以及社区参与旅游的研究方面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对指导旅游业发展的意义较大。而国内旅游扶贫的研究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广度,但研究的深度有待提高,整个领域没有形成自身的理论体系,对特定区域旅游扶贫的指导作用不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扶贫对象、目标不够明确;缺乏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对扶贫机理的作用论述不够充分;对扶贫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认识不足等。
可以看出,随着乡村旅游活动的逐步发展促使相关研究不断深入,研究上也主要受有关学科理论及自身发展程度的影响。因此,国内外乡村旅游的研究存在许多不同,这往往决定于不同的乡村特色与旅游发展的独特实践经验。但是,正如何景明所指出的那样,国内乡村旅游研究虽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但不够深入,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可操作性不强;二是宏观的思考、对策比较多,具体的研究实例少,特别是缺乏持续的乡村旅游实例追踪研究。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大部分研究处于纸上谈兵的状态,没有形成乡村旅游的系统理论,对指导乡村旅游发展作用不大。所以,必须通过学习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及其研究方法,以此来完善乡村旅游研究体系,提升理论深度。
第2章旅游扶贫相关概念及理论
2.1旅游扶贫
一直以来学界不断对旅游扶贫的内涵进行探索和延伸,但主要争论的焦点在旅游扶贫的目标地区、目标人口及旅游业的地位等问题上。吴忠军(1996)认为旅游扶贫就是通过开发贫困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兴办旅游经济实体,使旅游业形成区域性支柱产业,实现千家万户和地方财政双脱贫致富。这是最早的我国学者对旅游扶贫内涵的研究初探,标志着学者正式将旅游扶贫这一实践性极强的扶贫手段纳入研究范畴。高舜礼(1997)认为,旅游扶贫的对象主要是指具有一定旅游发展基础的相对贫困地区,既包括国家界定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也包括虽已脱贫但经济仍欠发达的地区,旅游扶贫方式则是通过保护性的开发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来帮助当地财政和居民拜托贫困生活,有效解决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问题。周歆红(2002)认为,旅游扶贫的目标人口是个重要的技术概念,扶贫的目标定位于贫困人口的受益和发展,“贫困人口”概念的含糊使用会导致扶贫系统机制失灵或“瞄不准”的问题。
综合以上观点,可以得出:真正意义上的旅游扶贫是指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旅游发展潜力的贫困地区,通过特定的旅游扶贫方式发展旅游业,并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使贫困人口在获益的同时,自身获得创造财富的能力和机会。
2.2旅游扶贫理论依据
(1)可持续发展理论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认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的需求,又不对后代的需求造成危害的发展。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则是指以不损害资源和环境为前提,改善旅游业的经营机制,保持旅游者、当地居民以及旅游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均衡状态,最终实现社会、经济、环境效益三者协调统一持续发展。可持续旅游原则突出强调让旅游相关部门及相关利益群体平等参与旅游规划的重要性,而现阶段,我国所追求的社区开发目标仍然是以广大社区群众的生存和发展为中心。因此,如何有效协调环境、旅游者和当地社区三者间的利益关系是尽快实现旅游扶贫的有效途径。社区的旅游扶贫不仅面临着经济增长的压力,还面临着环境保护的压力。社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加强社区的资源保护和旅游环境,我们应该加强重视社区旅游的环境容量控制,特别是在旅游旺季时,应加强管理者和旅游者的环境保护意识,并提高他们尊重社区文化传统的意识。
(2)乘数效应理论
旅游乘数理论是研究旅游活动在旅游目的地经济中影响的一个关键性的理论,它可以客观地反映旅游活动所产生的经济作用。根据英国萨瑞大学阿切尔教授的定义,旅游乘数是指旅游花费在经济体系中导致的各种衍生变化与最开始的直接变化本身的比率,一般包含三个阶段:一是旅游者通过直接消费环节,使得关联部门获得初步收益。第二步,这些关联部门通过再生产活动,使其他部门获得再分配收益。第三步,再分配中获得的收益再次投资,实现更多企业和部门的发展。如此,旅游收入通过多次的分配与再分配,对国民经济各部门产生连锁经济作用。这不仅为社区居民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更为本地产品降低了机会成本、拓展了销售渠道,并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一般来说,经济规模越小,当地经济的自给程度就越小,相当一部分旅游毛收入就要再花费到当地之外的地方去,因而旅游乘数就小。乘数效应还受地区经济的内部结构和旅游收入在各经济部门间的分配方式的影响,部门间的内部关联程度越大,要从地区之外获得商品和服务的供应的可能性就越小,旅游的乘数就越大。
(3)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外部管制型为主要公司治理模式的国家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与传统管理方式相比,利益相关者理论以企业的长期利益为目标,对企业牵涉的各方利益关系的考虑更加系统化。它的本质与旅游可持续发展所追寻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该理论很快被专家学者运用到旅游活动研究领域中。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旅游发展要综合考量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共同发展,要重视利益相关者在旅游业中的作用,并提高他们参与行为的有效性,推进当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旅游活动中的利益主体是指旅游活动中对活动的目标和结构施加影响或被影响的群体或个人,具体的有当地XX,当地居民,甚至旅游开发商、经营者等,XX和企业可以是扶贫主体有时候也是扶贫客体,旅游者是潜在的扶贫主体,社区居民是扶贫客体。在旅游扶贫开发的过程中,扶贫主体和扶贫客体之间经常会在谋求资金和优惠政策方面存在博弈行为,扶贫主体通过制定政策、确定和扶持优质旅游项目,扶贫客体则希望从扶贫主体方面谋求尽可能多的资金和优惠政策,这是旅游扶贫活动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
(4)社区参与理论
旅游活动的社区参与是指在旅游发展中,社区居民通过各种方式和行为,积极、主动地参与或消极、被动地参与旅游发展的相关环节或相关层面,并且在其发展中获取相应的利益。社区参与理论主要强调的是,要实现旅游的健康发展,必然要有社区的参与。贫困地区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应该更多考虑社区的因素,作为参与主体,社区应该参与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并承担相应的风险和责任,这样才能保证通过旅游扶贫带来政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各方面利益的公平分享,从而解决贫困问题、促进贫困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5)比较优势理论
1815年托伦斯(Torrens)在《国外谷物贸易论》一文中明确阐述了相对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任何国家或地区都有自己相对有利的生产条件,生产同类商品在各国的生产费用是不同的。如果一个国家以低于其他国家的机会成本生产最利于本国的商品,以这种商品出口换取在本国生产相对不力的商品,将使各国都获得“比较利益”。比较优势原理在旅游经济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不同国家或地区有自己独特的旅游资源、特殊的产业政策以及不同的产业基础和环境,在开发旅游资源时,凭借相对有利的条件,生产出最有利于本国或地区的旅游产品,满足国内外的旅游市场需求。在乡村旅游扶贫过程中,区域与区域之间的比较利益是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经济进行合作,并扩大交流的根本动力和基本条件。
2.3六盘水乡村旅游扶贫机理
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由于乡村旅游在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在缓解贫困方面的作用,因此乡村旅游也往往被认为是乡村扶贫旅游。但严格地讲,乡村旅游与扶贫旅游还是有所不同,前者仅限于乡村或农村这一特定区域,而后者还包括城市地区的扶贫内容;另外,乡村旅游的主要动机是为当地居民创造收益和就业的机会,而后者包括更广泛的经济内容。但在六盘水开展的乡村旅游中,有许多理念和措施与扶贫旅游有很多相似之处,包括开展乡村旅游就是要使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带动整个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是农村反贫困、全面实现小康的现实之路”,认为应站在反贫困的战略高度,对待开发乡村旅游,将其作为“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重要举措”,认为“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同反贫困的任务目标联系起来”,提倡开展“参与式乡村旅游”等,这些思想内容本身就是“旅游扶贫”含义,如把乡村旅游的主题确定为扶贫,那么其追求的目标就不仅仅只是“经济收入”,而是更广泛的内容,正如钱津所说的,“乡村旅游的反贫困作用并不仅仅是可以增加贵州农村人口的经济收入,更重要的是可以从根本上将贫困人口从贫困状态下解救出来,这是贵州开展乡村旅游的根本意义和重大意义,也是贵州旅游产业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作用,对全国的反贫困工作也具有典型引路的示范效应”。因此,六盘水凭借自身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扶贫目标的有效手段。
2.4乡村旅游扶贫的常见模式
一般而言,作为最大受益者的乡村旅游开发经营主体,主体的不同,往往给旅游地社区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就不尽相同,而这又无疑将对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同影响。因此,在对乡村旅游开发考察时必须将开发经营主体和各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并具体分析,从而更好地推动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
2.1.1个体农庄模式
该模式是在小规模农村个体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通过农户对自己经营的农、林、牧场或水域进行改造和建设,使之成为一个旅游功能完整、游客满意的旅游景区。但这种模式很难持续经营,属短期旅游经济行为:乡村旅游开发受“旅游个体户”影响,容易导致旅游形象定位不准、抗风险能力低和管理混乱等后果。
2.1.2“农户+农户”模式
这是乡村旅游发展初期阶段典型的经营模式。这种模式下,乡村民俗文化保留较真实完整,所以游客能体验到最淳朴的本土文化和习俗。而且一般散落在城市周边,交通比较方便。因此,是一种很受欢迎的乡村旅游形式。但由于游客数量有限,管理水平较低,资金投入不足,使得旅游带动效应有限。
2.1.3“公司+农户”模式
该模式是目前很多地区较为常见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是对那些具有一定旅游特色的村镇,通过引进有经济实力和市场运营能力的企业,改造公共基础设施,美化乡村旅游环境,并结合当地居民自有的住宿接待设施,组织村民开展民俗风情旅游活动,形成具有浓郁特色和吸引力的乡村旅游产品,吸引和招徕国内外旅游者。
2.1.4“公司+社区+农户”模式
这一模式是“公司+农户”模式的延伸。一般情况下,公司不直接与农户合作,而是通过当地村委会组织农户参与,公司负责旅游专业服务培训及相关规则的制定,这样不仅可以优化乡村旅游资源配置,还可以使其更具特色和吸引力。湖南浏阳市的“中原农庄”主题农庄就是旅游公司负责旅游活动策划和相关专业培训,村委会在此基础上组织村民参与实践。
2.1.5“XX+公司+农户”模式
从目前一些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状况来看,这一模式是指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由各级XX和旅游主管部门按照旅游市场的需求和地区旅游总体规划,确定开发时间、地点和内容,发动村民实施开发,并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形成以XX引导的“公司+农户”。
2.1.6“XX+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
该模式的特点是能够有效发挥乡村旅游产业链中各环节的优势。XX承担乡村旅游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旅游环境;旅游公司负责经营管理和商业运作;农村旅游协会负责组织村民参与旅游开发实践,协调公司、旅行社和村民的利益;旅行社则负责开拓市场,招徕游客;村民负责开展农家乐、导游、制作工艺品、提供餐饮住宿服务等。
这一模式下各主体能够合理分工并利益共享,保护本土的民俗文化过度商业化,并增强当地居民的参与意识,从而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贵州安顺市天龙屯堡就采用的是这一模式,使当地乡村旅游业得以成功启动并获得发展。
2.1.7“股份制”模式
在开发乡村旅游时,通过采取国家、集体和个体农户组成共同管理机构的一种合作模式。这种模式下各利益主体将自身的资源优势转换为股本,采取按股分红和按劳分红相结合的方式分红,实行股份合作制经营。其中,农户以土地、技术、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直接参股。公司利用自有资本或采取融资的方式对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和维护,同时运用经营管理优势完成扩大再生产和旅游资源的保护与恢复。而XX或社区则是通过公益金的形式投入到乡村公益事业,通过股金分红支付股东的股利分配。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理论模式有待不断完善与发展,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股权股利设置分配不合理的问题。因此,理顺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是XX的必要工作,通过相关制度来规范和保障各主体的权益,尤其是保证社区居民的权益。
第3章六盘水乡村旅游扶贫的现实考察
3.1六盘水发展乡村旅游扶贫优势分析
3.1.1六盘水气候优势明显
六盘水市位于贵州省西部,地处长江上游和珠江上游的分水岭。全市总面积9914平方公里,辖六枝特区、盘县、水城县和钟山区4个县级行政区。六盘水气候宜人,最高海拔2900.6米,最低海拔586米,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六盘水常年无夏,春秋相连,是消夏避暑的胜地,2005年六盘水被中国气象学会授予“中国凉都•六盘水”的美誉。
3.1.2旅游资源结合较好
六盘水旅游资源丰富,自然资源品味独特,部分资源堪称绝品,主要包括: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玉舍森林公园以及5个贵州省风景名胜区,即盘县古银杏风景名胜区、盘县大洞竹海风景名胜区、盘县坡上草原风景名胜区、六枝牂牁江风景名胜区、水城南开风景名胜区。
同时,六盘水具有深厚的、主题鲜明的文化旅游资源。从北向南,喀斯特地质文化、古人类文化遗址、30多个民族灿烂的民俗民风和民间文化,是旅游者理想的探寻文化、亲近自然、休闲度假之地。古夜郎文化、六枝梭戛长角苗国际生态博物馆、盘县大洞、水城野钟黑叶猴自然保护区、以盘县会议会址为核心的红色旅游、三线建设博物馆,犹如颗颗明珠镶嵌在乌蒙大地。
3.1.3旅游规划体系逐步健全
六盘水已初步建立旅游规划体系,完成了部分旅游区的景区规划,成功申报了一批国家和省级旅游资源等级,建成和开放了一批可供游览的旅游景区,旅游服务机构不断增多,旅游基础接待设施不断,使得乡村旅游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和环境。
3.1.4交通便利
六盘水市地处川滇黔桂结合部,随着国家铁路“三线一站”的建成,水黄高速公路的交付使用,这里的交通区位优势已体现出来。境内贵昆铁路横贯全境,南昆铁路穿越六盘水有8公里,株六复线、内昆铁路、水柏铁路、西南较大的南编组站,形成了西南地区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同时,六盘水月照机场已建成通航。贵阳至广州、昆明、重庆等一批快速铁路的修建,缩短了六盘水与上述城市的距离。此外,黔中水利、北盘江流域等重点水利工程也正在筹建中,交通的改善和优化将极大的促进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使六盘水成为贵州西部的中心城市。
3.2六盘水乡村旅游扶贫取得的成效
3.2.1乡村旅游扶贫已取得明显效果
经过不懈努力,六盘水现已形成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49个,乡村旅游业农户300余户,验收并授牌43户。直接吸纳就业人数1500余人,间接就业人数6000余人。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六盘水乡村旅游已累计接待游客211.53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直接收入6734万元,旅游综合收入9619万元,创税432万元,较好地发挥了旅游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以旅助农、以旅兴农、以旅富农”和旅游扶贫作用,带动了农村住宿、餐饮、运输等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就业率,在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3.2.2景区基础设施取得突破性进展
以交通为重点的景区基础设施取得突破性进展,旅游可进入性得到初步改善。建成了通往部分重要景区的公路和游览步道、厕所、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小城镇建设成效显著,全市建成32个示范小城镇,新增省级示范小城镇1个,建成月照、玉舍、柏果、岩脚等一批主题鲜明、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山地特色小城镇。
3.2.3区域旅游联合开发取得新的进展
在云贵川渝四省大区域旅游合作协议的框架下,积极推进与贵阳市、安顺市、毕节地区等周边地州市开展旅游合作。其中,与毕节地区签署了共同推介“贵阳——黄果树——六盘水——威宁草海”贵州西部特色旅游线路和共同开发韭菜坪景区的合作协议,并取得实质性进展。同时,六盘水还与重庆市、昆明市、毕节地区、泸州市等13个地州市共同签署了《金沙江流域(下域)旅游合作发展协议书》,与这些地区形成资源互补,实现区域大旅游共同发展。
3.3六盘水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3.3.1缺乏整体的战略意识和合作协调的机制
旅游业是一个关联带动性很强的产业,六盘水要把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发展,XX必须从全局的高度出发,从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战略上提高六盘水乡村旅游扶贫的地位;要强调XX各部门的通力协作,共同推进旅游扶贫的进展,从社会、行政、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从财政、金融、交通、农业等部门共同合作,从法制、体制和机制上共同协调,才有可能达到乡村旅游扶贫的最大效益。而从目前六盘水的实际情况看,显然未达到上述要求。
3.3.2传统产业发展惯性大
六盘水乡村旅游起步晚,旅游产业链不完善。六盘水是传统的以工业为主体格局的能源原材料城市,传统发展惯性大,产业结构矛盾突出,旅游业未能真正确立作为后续支柱产业的地位。目前,六盘水旅游业开发模式较为单一,以纯自然观光为主要类型,其他的旅游产品较少,且特色不鲜明,缺乏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不能满足客源市场的旅游需求。
3.3.3旅游开发缺乏可持续性
在实践中存在着诸如“将旅游扶贫简单地等同于旅游开发”、“急于求成的心态”、“旅游扶贫开发的城市化发展模式”以及“把陋习当作特色来开发”的现象。应该指出,乡村旅游扶贫作为一项新方式,新事物、新举措,在实际开发中会存在许多的问题和不足,但只要把乡村旅游扶贫作为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通过XX、企业、专家、社区共同策划、规划和部署,就可以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即使出现也会受到遏制和纠正。
3.3.4景区管理组织的缺失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发展旅游业对于贫困地区而言是一个新事物,贫困地区缺少相应的旅游管理部门,制定旅游发展规划和监管社区旅游发展进程的工作往往就由地方XX代劳,或许在旅游开发初期问题较少,地方XX能够较好地协调解决。但随着景区旅游的深入开发,失地农户和利益相关者不断增多,各种纠纷随之而来,这时就迫切需要社区内部管理组织的出现,协调景区旅游开发秩序。六盘水要通过乡村旅游实现脱贫致富就必须将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
第4章六盘水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创新
4.1参与主体分析
4.1.1XX
六盘水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一项全新的扶贫举措,也是XX的一项政策,一项工作。要求XX和旅游部门参与执行,具有政策性的特点。因此在开展乡村旅游扶贫的过程中,XX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最为核心的外部利益参与主体。发展乡村旅游,即要改善当地的旅游供给,又要进行保护性开发,这就需要XX组织相关人员拟定旅游业的发展战略和规划,保障社区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尽管在旅游业发展初期XX表现出的主导性地位,但是随着市场需求及旅游业的关联性,必然有其他利益主体参与到旅游开发中来。而各利益主体都有自身的利益诉求,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利益矛盾,此时XX为使各利益主体协同合作就必须充当利益关系的协调者。
4.1.2企业
旅游企业是指依附于旅游资源,凭借旅游基础设施为旅游者提供服务并满足其各项需求的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个体或组织,如旅行社、饭店宾馆、交通公司以及其它从事旅游服务的相关企业。旅游企业通过自身的资源服务于旅游者,满足其旅游需求,组织协调旅游活动,在社区参与旅游开发活动中扮演着比较重要的角色。同时,作为市场运行机制的代表,旅游企业必须和社区协调配合才可确保社区参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1.3社区
旅游扶贫是为了实现贫困人口的受益和发展,而社区参与旅游开发是实现扶贫内涵的根本途径。由此可以看出,社区居民不只是当地旅游发展的主体,也是旅游发展受益的客体。从旅游的角度来看,社区可分为社区居民和社区组织。社区组织代表社区的利益。社区居民可分为从事旅游业的社区居民和非从事旅游业的社区居民。贫困地区的旅游资源往往是最原生态,未经人工雕琢的,且大部分位于社区居民的生活区内。因此,社区居民是旅游地的核心主体,是社区旅游活动开展的主要人力资源供给者,得不到社区支持的旅游扶贫是注定会失败的。
4.1.4旅游者
旅游者,是直接参与旅游活动的消费者,也是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外部利益相关者。旅游的过程就是旅游者花费一定的金钱购买满足其需求的旅游产品,并获得相应的体验及服务。随着旅游需求日益复杂多样,促使社区不断开发新的旅游产品,这是社区旅游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因而,要实现旅游业的发展,没有旅游者的参与是不行的。
一方面,XX、旅游企业、社区居民、旅游者等这些利益相关者在社区旅游发展中都充当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协作直接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这些利益相关者之间都会在不同领域中存在各种尖锐的矛盾,要想扶贫旅游获得可持续发展,那么就必须合理化解和协调出现的问题冲突。
4.2模式构造
4.2.1组建旅游开发公司
实行联合开发经营模式,让旅游企业与农户组成具有清晰的权责关系的乡村旅游开发经营利益共同体,进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在这一模式下,旅游企业负责开拓客源市场,农户则主要负责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通过让农户尽可能地参与到旅游开发中来,使当地社区闲置的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不仅使农户增加了收益,还丰富了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同时,由于旅游企业的规范化管理使得农户的服务意识和社区的管理水平都得到很大程度地提升,避免不良竞争对乡村旅游的发展造成危害。
4.2.2旅游区开发管理采取开发区模式
为进一步完善旅游管理体制,应按属地管理原则设立各级旅游管理委员会,负责景区的开发建设、经营管理。正是由于在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是一项新举措,随着旅游景区的深入开发,各种问题随之而来,这就更加需要景区管理组织的出现,提出针对性地旅游发展规划,协调景区旅游开发秩序,加强社区旅游监督管理,实施保护性开发策略。
4.2.3成立旅游控股公司
通过XX授权经营旅游国有资产,如将景区的开发建设、经营管理交给旅游控股公司,按照旅游规划组织开展景区建设。由于六盘水传统产业发展惯性大,旅游企业规模小、实力弱,通过推介旅游企业实行现代化管理制度,实现跨领域的横向联合和集团化经营,组建多种形式的旅游企业。
第5章六盘水乡村地区旅游扶贫的对策
由于六盘水尚处于战略转型期,传统发展惯性大,乡村旅游扶贫不可能在全市普遍同时开展,应该有策略地逐步开展和推进。就旅游扶贫角度看,它也不是脱离其它旅游形式而独立存在,任何其它的旅游形式都可以扶贫,关键是其扶贫的核心是否实现真正意义上“使贫困人口收益和发展”。在六盘水,旅游扶贫更多的要把它融入到乡村旅游的形式中去,因为这是其优势所在。
5.1XX层面
5.1.1进一步发挥XX在乡村旅游扶贫中的主导作用
XX对旅游活动的干预手段通常包括制定政策、战略规划、监督管理和直接投资四个方面。XX通过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指导社区的土地利用规划,推动其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财政调控和投资管理影响扶贫地区经济发展。因此,XX部门必须加快建立健全市、县两级旅游发展领导组织,提高自己在开展乡村旅游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的认识,要像抓农业、抓工业和抓其它产业那样,把抓乡村旅游扶贫工作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中,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有行动、有检查、有落实地开展工作。
5.1.2加强部门协调推进旅游业发展
XX部门要创建在六盘水开展乡村旅游扶贫的良好平台和优越环境,在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政策、方针、法律、法规中体现有利于开展乡村旅游扶贫工作,提高部门协调能力。这其中旅游部门要充分发挥行业管理、综合协调职能,做好旅游发展规划、标准实施、宣传推介工作;交通、水利等部门要支持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农业部门要扶持和促进“农家乐”,指导乡村旅游区申报省、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和农业旅游示范点;文化部门要做好乡村民间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工作;其他部门积极配合做好旅游业发展工作。
5.1.3乡村旅游扶贫政策和法治的保障
旅游扶贫的稳定发展离不开健全的产业政策,政策环境是否公平合理,对旅游业发展有重要作用。为更好实现旅游扶贫目标,要推进旅游业相关政策的制定,包括对参与旅游扶贫的企业给予财税扶持政策;由XX出资的教育培训项目,保证旅游业可以与其他产业公平竞争;支持旅游业的推广活动,在财政上做适当倾斜。另外,旅游业涉及多个利益主体,旅游法律法规的约束和规范,是这些利益主体关系的确定和协调所依赖的重要工具。通过建立完善的旅游立法保障,改变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原先无权利、无法力的状态,发挥其旅游调控作用。
5.2旅游企业
5.2.1帮助旅游企业树立社会责任感
旅游企业对开展乡村旅游扶贫、推动旅游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重要的参与主体。应该通过XX的宏观指导和执法监督作用,使参与旅游扶贫的企业积极承担他们的社会责任,在旅游开发中不仅要对游客负责,更要对当地的居民负责,确保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扶贫工作多做贡献。此外,通过支持旅游企业规模化、品牌化经营,促进生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旅游龙头企业,同时注重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户的加快发展,充分发挥企业在扶贫中的市场运作作用。
5.2.2积极发挥市场运作作用
创新旅游投融资体制,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加快旅游项目建设,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投资旅游项目,形成XX推动、市场运作的招商机制。此外,旅游企业通过在旅游开发中与当地社区保持联系,最大程度地使用当地的旅游产品供应及人力资源,提高居民组织化程度,实现联合经营管理,共享旅游开发的基础设施和主要设备,尊重和保护当地传统的民俗文化内涵,保证“贫困人口受益和发展”战略的实施。
5.2.3企业塑造旅游整体形象
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等高新手段打造“中国凉都”品牌,通过多企业、多地区的联合促销加大宣传力度。同时,六盘水的旅游企业应当明确企业形象定位,将多民族特色文化、自然资源特色以及集团公司自身的优势定位相结合,作为企业形象定位的“市场”基础。
5.3农村社区层面
5.3.1优化社区人口素质结构
乡村旅游规划是否可行,除了XX、法制和财政等方面的原因,与社区居民的参与也有密切关系。针对目前六盘水社区参与层次较低的问题,关键在于发展旅游教育及相关技能培训,优化社区人口的素质结构。一方面,社区居民应增强参与意识,解放思想,增加对乡村旅游扶贫开发的认识和理解,不要将参与旅游发展规划和决策误以为是一种政治行为,是XX、村委会该操心的事,与自己无关。另一方面,社区还应该努力学习有关旅游开发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介入旅游开发工作以及代表社区利益谈判的能力。
需要明确的是,旅游教育是实现贫困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在驱动力。扶贫工作中除了对旅游相关从业技能的培训,基础教育也是一项重要内容,增加教育资金的投入,从年轻一代抓起,改变受教育水平低的现状,在中小学教育课程中适当加入旅游相关知识的内容,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此外,XX、社区要积极改善当地发展环境,以优越的福利待遇吸引高校毕业生来此发展,逐渐形成人才聚集地。
5.3.2优化社区居民参与机制
在乡村旅游开发的实践中,社区居民由于自身能力限制,往往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因此,若要乡村旅游的扶贫功能充分发挥,就必须优化社区主体的参与机制,确保居民能从中真正获益。细化到构建有效社区参与机制中,XX应通过采取激励措施,与社区居民建立利益相关联的经济共同体,加强与社区的沟通协作,保障贫困人口受益。如加大资金的扶持力度,设立社区经济专项发展资金,给风景区也划拨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金融机构,尤其是农村信用社可将扶持农村第三产业综合开发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对旅游开发过程中涉及出让土地,XX必须采取相应的土地扶持政策。对于社区新开发建设经济项目,工商部门应优先办理营业执照,并实行财税扶持。
5.3.3优化社区组织结构
社区行政组织结构出现中空的特征,即庞大的群众基础层的意见无法有效反馈给上级决策层,或者说在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过程中没有贫困人口的参与,这时就需要培育贫困人口的组织力量,来优化社区组织结构。分散经营的个体农户可以通过协会组织在一起,对社区餐饮统一定价和管理,在旅游旺季互帮互助,分流客源,既避免了行业价格战又可以联合应对外来大资本的排挤效应。在制定相关发展规划时,农户便可运用组织的力量去表达自己的意愿,参与社区旅游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因此,培育社区居民的组织力量是优化社区结构的有效途径,不仅能改善社区居民分散、凝聚力不足的现状,还可以帮助其争取到更多的利益,培养他们自立、互助的精神,在社区导向的旅游扶贫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5.3.4优化社区监管沟通机制
实际上,由于我国旅游扶贫开发的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健全,尤其在贫困地区,法制建设落后,群众法制观念淡薄,这使得社区监督权力并没有得到保障。因此,XX、企业、社区应该针对实际情况,逐步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和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加强监管,规范旅游开发过程中各利益主体的行为。六盘水旅游行政部门在依据现行法规的基础上应灵活制定现阶段的旅游法规,实行监督对象多元化,并建立相应的监督机构,加强旅游行业的监督管理。另外,要想旅游扶贫功能得到有效实现,就需要建立完善的沟通机制,形成信息共享、团结合作的良好软环境。
5.4旅游行业组织
5.4.1进一步明确旅游行业管理部门的职能
市、县两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是六盘水旅游行业的归口管理部门,在统一领导,属地管理的原则下,应有效规范部门职能:通过制定和实施旅游发展规划,指导景区开发建设;加强行业监督管理,完善旅游法规体系;组织旅游宣传推介活动,树立旅游品牌形象。
5.4.2规范建立各种旅游行业协会
推动旅游开发区建立旅游行业协会组织,充分发挥监督管理作用,实现六盘水乡村旅游扶贫可持续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旅游企业的行为需要旅游行规来规范,旅游企业的诉求需要旅游业协会来传递,旅游行业的合法利益需要旅游业协会来维护,旅游市场秩序需要旅游行业规范来自律管理,因此,各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充分认识旅游行业协会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强组织领导,为六盘水旅游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5.4.3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社会中介作用
作为社会组织,六盘水的地方旅游行业协会与全国其它地区一样,其所起的作用往往被忽略,但从长远的角度看,旅游行业协会必须很好地发挥作用才能有效实现旅游扶贫功能。行业协会可以参与对当地居民的技术培训和知识能力的培训,对当地旅游发展规划、乡村旅游开发项目及产品进行评估和监督等。因此,协会要充分发挥协调作用,规范旅游企业的经营行为,尽可能发挥行业的整体优势。同时,通过协会将旅游企业联合起来,共同宣传六盘水乡村旅游形象,提高品牌知名度。
参考文献
[1]Goodwin H.Sustainabletourismandpovertyelimination.DFID/DETRWorkshoponSustainableTourismandPoverty,1998.
[2]Leai.TourismandDevelopmentintheThirdWorld[M].London:Routledge,1988.
[3]Weaver,Glenn.TourismDevelopment:APotentialforEconomicGrowth.InNewDimensionsinRuralPolicy:BuildingUponOurHeritage,SubcommitteeonAgricultureAndTransportationofTheJointEconomicCommittee.U.S.Congress,1986.440~444.
[4]Jurowski,Claudia.TourismMeansMoreThanMoneytoTheHostCommunity.ParksAndRecreation,1996,31(9):110~118.
[5]MurphyPE.Tourism:ACommunityApproach.London:Routledge.1985.
[6]ReidDG,CommunityTourismPlanning——ASelf-AssessmentInstrument[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4,31(3):623–639.
[7]高舜礼.旅游扶贫开发的经验、问题和对策[J].旅游学刊,1997,(4):8-11.
[8]蔡雄,等.旅游扶贫的乘数效应与对策研究[J].社会科学家,1997,(3):4-16.
[9]阳国亮.旅游投资的乘数效应与旅游扶贫[J].学术论坛,2000,(6):83-85.
[10]郭清霞.旅游扶贫PPT战略及其特征——以湖北省为例[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110-113.
[11]胡锡茹.云南旅游扶贫的三种模式[J].经济问题探索,2003,(5):109-111.
[12]肖建红,肖江南.基于微观经济效通过应的面向贫困人口旅游扶贫(PPT)模式研究——以宁夏六盘山旅游扶贫实验区为例[J].社会科学家,2014(1):76-80.
[13]周歆红.关注旅游扶贫的核心问题[J].旅游学刊,2002,(1):17-21.
[14]林红.对“旅游扶贫”论的思考[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5):49-53.
[15]邓祝仁,程道品.旅游扶贫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J],社会科学家,1998,(2):46-54.
[16]单德启,王小斌.风景区生态园的规划设计理念探索——兼论欠发达地区的旅游经济扶贫[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74-78.
[17]李佳,钟林生,成升魁.民族贫困地区居民对旅游扶贫效应的感知和参与行为研究——以青海省三江源地区为例[J].旅游学刊,2009,24(8):71-72.
[18]胡卫华,等.“农家乐”旅游开发探析[J].城乡建设,2002,(8):62-63.
[19]卢世菊.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考[J].理论与实践,2005,(8):70-72.
[20]王旭.贵州民俗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5,25(6):83-87.
[21]邱云美.乡村旅游发展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互动关系研究[J].农业经济,2005,(12):39-41.
[22]何景明,等.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经济,2004,(7):36-38.
[23]刘纬华.关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若干理论思考[J].旅游学刊,2000,(1):47-52.
[24]唐顺铁.旅游目的地的社区化及社区旅游研究[J].地理研究,1998,17(2):145-149.
[25]罗永常.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研究——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郎德村为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23(4):108-111.
[26]杨桂红.试论社区居民参与旅游业发展对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以碧塔海旅游景区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01,(11):124-126.
[27]毛勇.农村旅游扶贫的适应性条件及应注意的问题[J].农村经济,2002,(10):63-65.
[28]周歆红.关注旅游扶贫的核心问题[J].旅游学刊,2002,17(1):17-21.
[29]邱云美.社区参与是实现旅游扶贫目标的有效途径[J].农村经济,2004,(12):43-45.
[30]胡锡茹.云南旅游扶贫的三种模式[J].经济问题探索,2003,(5):109-111.
[31]郭清霞.旅游扶贫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地理,2003,23(4):558-560.
[32]何景明.国内乡村旅游研究:蓬勃发展而有待深入[J].旅游学刊,2004,19(1):92-96.
[33]吴忠军.论旅游扶贫[J].广西大学学报,1996,32(04):18-21.
[34]高舜礼.对旅游扶贫的初步探讨[J].中国行政管理,1997,(07):22-24.
[35]周歆红.关注旅游扶贫的核心问题[J].旅游学刊,2002,17(01):17-21.
[36]佟敏.基于社区参与的我国生态旅游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5.
[37]马彦琳.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贵州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景和方向[J].旅游学刊,2005,(1):63-67.
[38]王旭.贵州反贫困重在乡村旅游发展[J].中国西部科技,2004,(11):6-7.
[39]钱津.贵州乡村旅游发展与反贫困战略[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5,(2):61-65.
[40]郑群明,钟林生.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旅游学刊,2004,(4):33.
[41]钱津.贵州乡村旅游发展与反贫困战略[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5,(2):61-65.
[42]郑群明,钟林生.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旅游学刊,2004,19(4):36.
[43]罗明义.云南发展乡村旅游的特点和模式[J].旅游学刊,2006,21(5):9.
[44]方世敏,廖珍杰.长株潭旅游景区群落结构优化研究[J].城市问题,2008,(7):24-27.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