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园林小品是指在园林中能够提供休息、照明、展示、装饰以及方便游人使用的小型建筑设施,一般造型别致、体量小巧。中式园林小品主要是在此基础上填入中国元素,不仅在造型、色彩、质地上独具特色,其内涵也能通过设计手法生动表达。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审美观的提高,作为城市绿化中重要元素的园林小品,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本文以中式园林小品为研究设计对象,对中式园林小品在园林中应用的相关理论和设计手法进行分析,比较出现代中式园林小品和西式园林小品在意境、审美、技术、功能、环保等方面的异同,提炼出中式园林小品的设计原则;以苏州留园园林小品为实例,利用分析法、对比法、增减法等对园中的座椅、指示牌、园灯、垃圾桶和装饰类小品等在造型、色彩、体量、环保和材质上进行改造,在造型上运用中国特有的传统符号和现代技术手段,彰显中式风格;在色彩上,指示牌与花盆打破传统单一沉默的色彩,大胆运用湖蓝和皇宫黄;在体量上,园灯的设计有不同体量的变化,同时对于指示牌的设计,利用实物夸大化,加大体积,增强视觉效果,加深游人记忆;在环保上,垃圾桶和座椅的设计迎合国内外新趋势,注重绿色生态,减少资源浪费,配合生态环境的需要;在材质上,廊亭围栏、园灯的设计材料一方面尽可能的就地取材,另一方面使用新材质,将其融入周围环境,更好的与传统古典园林相结合,进而展现现代中式园林小品独特的风格与意境。
通过对留园园林小品的座椅、指示牌、园灯、垃圾桶和部分装饰类小品等的改造,使得园林小品节约了空间资源,小品材质更为耐用,科技的运用提供人性化服务,环保的意识也融入传统园林,尤其是深化了中国元素在留园中的主题。
关键词:中式园林小品;设计手法;留园;改造;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众所周知,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包括深刻的哲学、悠久的社会历史和朴素的思想道德等等。历史上东方最早园林的发源地莫过于中国,这里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渊源,这些文化与艺术的精髓都在造园艺术中被生动的表现出来。“囿”可谓是最早园林出现的一个雏形,它的发展从秦汉热衷的“苑”,魏晋南北朝追求的自然山水,唐宋盛行的诗文意境,一直到清末时期崇尚的写意。“崇尚自然,师法自然”这一亘古不变的原则是中国古典传统园林所一直秉持的[1]。中国传统园林讲究的是人与天地共生共存,即天人合一。在造园的过程中主张结合现有的自然条件,将有限的空间最大化的利用,模拟纯天然的景色,然后进行精心加工提炼,将人的巧夺天工与自然的鬼斧神工相互统一,从而创造主题意境[2]。中国古典传统园林的精髓就在于擅长托物言志,情寓景中,设计师们往往将具有中国特色的元素运用在园林中,从而创造出诗情画意的意境。而中国人善于将其精髓以不同的事物形式表达出来,这也为社会的进步也起到推动的作用[3]。
我国的园林景观从深层次的思想到具体的表现形式,包括手法和寓意,这些都是中国古典文化精髓的内在体现,用思维创造形式,用形式表达意境,用意境赋予园林的内涵和灵魂。它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出彩和新颖,有亮点才有品位,追求自己的特色一直都是发展园林的前提,任何一种事物的发展,没有创新都将会面临被淘汰[4]。在20世纪60年代西方园林景观思潮丰富多样,受西方影响,中国结合国内实际情况也将其融入中国园林。过渡照搬西方园艺这种舍本逐末的行为,从而导致我国传统的园艺无人问津,被迫停滞。现代中式园林将我国为人处世之道融入到园林设计中,内敛谦虚却不失端庄典雅,追求自然宁静清新的古典风格[5],现代中式园林日渐成熟,是中国园林景观上的一个里程碑,为本土特色景观设计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发展方向。
1.1.1国内现状
1.1.1.1当代中国园林小品形式的多元化
历史的发展与转折总是给予新行业更多的发展空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
经济与政治的发展,使得园林景观与设计接轨,中西文化相互交流,西方园林小品的文化、设计不断的影响中国的园林及园林小品。园林景观小品也越来越多受到人们的关注,促使大批的设计师广泛的设计与实践,不断地更新着中国园林小品的种类样式,丰富了小品的设计语言。现实主义、极简主义、生态主义等一些西方新型设计思潮不断注入中国园林小品,为其带来新的活力,促进中国园林小品的多元化发展[6]。
1.1.1.2多学科交叉融合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使得各行各业的联系也越来越多,所涉及的主题和手法也日益丰富。而园林小品也在园林景观多专业、多系统、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下得到更多的发展,知识的延伸渗透、交叉融合及双向思考,在园林结构层次的细化叠加与理论知识的全面完善中,寻找新的机遇、创造新的技术、总结新的方法[7]。从建筑学、心理学、文学、历史学等学科中给园林小品的设计增添更多的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丰富完善了现代园林小品的体系。
1.1.2国内发展趋势
我国传统园林在园林小品上的渲染烘托是非常丰富和巧妙的,但对园林小品的设计手法还是相对单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外一些优秀园林小品设计手法的涌入,利用高科技,新手法,新素材来设计表现园林小品的多样性。目前我国的园林小品设施基本齐全,单个主体能够有机的组合,也为游人提供了一个较为舒适的休息娱乐场所。但是中式园林小品的发展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四化趋势:
(1)人性化中式园林小品的设计在满足人们实际需求的同时,还需要更进一步的解析内心深层次的追求,追求人性化发展也是这个时代赋予园林的主题,在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人们的心理需求更要使园林设施富有人性化,使其具有主动性。同时对待不同人群也要采取更多的人性化设计元素[8]。
(2)科技化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使得世界各国经济文化政治相互交融,中国各地域文化也在其中不断的更新壮大,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中国园林不仅是局限于人工制造单一化,增加新的科技元素,让色彩、造型、材质、功能等都趋于多样化,智能化。新观念新技术的植入使得园林小品使用率和功能性等都得到大大的提高。
(3)艺术化任何一件事物都具有自身的艺术性,包括园林小品。人的审美往往先从整体出发,所以园林小品不能单独的个性化存在,它要融于周围环境,同周围建筑群,街道,河水等一起体现地域特色。善于运用美学原则,将个性化,艺术化,在整体上统一渲染,并能够在形式,结构上立其新意,尽可能的就地取材,运用水、土、木材、植被等营造一个质感的空间,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回归自然[9]。
(4)综合化简单来讲就是将其具有综合性能,不再是单一的片面的存在。同时也要与其它环境要素结合在一起追求最大的综合效益。比如座椅不仅仅可以用来休息,也可作为装饰,也可与花台、地灯组合在一起,即观赏与使用功能于一体。
1.1.3存在问题
1.1.3.1历史地域文脉的缺乏
在时代的推动下,社会在进步的同时,园林小品也在不断的发展更新。而传统的独具特色的中国元素却在不知不觉中消失殆尽,大批量的设计需求让设计师们对于园林小品自身所富有的内涵和对整个园林的营造缺乏思考和研究,单纯的对景观的表现作出认识,而忽略园林景观内在的含义[10]。园林小品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没有得到有效合理的解读和利用,最终会导致园林小品设计的平庸化、同质化和工具化。而外来的各种园林小品设计风格疯狂的席卷着中国园林小品设计模式,更使得其历史文化日益消迹,表面化、概念化、复制化的的景点随处都有。中国园林小品讲究的是内在的,以传统的文化作为园林小品的内涵,融入当地特色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一步步的形成最具自身特色的文化底蕴,而不是一昧的崇洋媚外和生搬硬套[11],丧失自已原有的主题。
1.1.3.2园林小品理论体系的不完善
园林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练,也不断的形成新格局。当中国古典园林在借鉴西方国家园林的优秀理论时,使得中国园林不仅在理论上得到更系统的完善,在设计手法上也日益丰富起来。虽然我国园林开始逐步发展,但是园林小品却常备忽略,甚至没有一套完整的真正属于自己的体系[12]。大多数的现代园林小品中,设计上忽略传统元素,过度的照抄国外设计理论和手法,但有一些理论原则并不适用于中国园林小品的存在和发展,若是不顾后果的将其套用在中
国园林小品之中,则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1.1.3.3园林小品的批量化生产
园林景观的发展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社会需求量的加大,在利益化的驱动下,园林小品的设计实践必然受到负面影响[13]。这就使得一部分设计者在最短的时间,以最少的成本和最简单的设计手法去争取最大的利益,同时为了迎合业主或大众的喜好,抛弃设计理念、手法,偏离园林场所的实际情况,无视园林环境的主题,没有融入设计的思想,地域特色,园林主题,甚至是设计师自己表达的情感,大批量的生产,材质上的偷工减料,一昧的对成功案例进行复制抄袭,各个地方园林中的小品如出一辙,必将园林小品带入恶性循环,毫无创新[14]。
1.2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研究内容
本文以中式园林小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国传统园林造园的总结,设计与之相协调的园林小品。在考察和分析留园的园林小品基础上,主要是针对留园的园椅、指示牌、园灯、垃圾桶和部分装饰类小品等分别从材质,色彩,体量、造型和生态环保上做出不同样式的设计,使之更有效的节约资源、符合现代人审美以及与当代绿色主题相统一,从而更好的符合现代中式园林的特点。
本文对中国古典园林小品的起源进行研究探讨,了解中国园林小品的形成起源和发展过程,然后了解现代国内目前园林小品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即当代中国园林小品形式的多元化发展和多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使得园林小品不断地向人性化、科技化(智能化)、艺术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分析现代中式园林小品所存在的问题并对研究内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技术路线,让中式园林小品在现代园林小品中更完善和丰富。在上述基础之上,着重对中式园林小品进行概述,包括对园林小品的分类、功能、设计原则、中式园林小品的设计特点、设计要素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全面详细的整理探讨。中西方园林小品的比较,是从中西园林小品定义区分到建造风格和小品艺术上的对比,最后列举中西方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具体园林小品逐一分析比对。通过对留园的园林小品进行实地考察,对当代小品设计手法和现代设计手法的不同做出
比较,从体量、色彩、材料、造型、生态、环保以及经济价值等方面考虑,采用分析法、对比法、增减法等进行设计,使当代园林小品在具中国特色的同时能够更具实用性和观赏性,以烘托中国园林小品的意境。
1.2.2研究方法
(1)文献查阅
以查阅文献为出发点,阅读国内外现代主义园林小品的设计风格、中西方园林小品比较、中国古典园林小品意境表达以及极简主义园林小品设计风格等相关文献,并对一些较成功的案例进行研究,充分了解园林小品的不同风格、设计理念与设计手法,并时刻关注其发展动态。
(2)案例分析
对苏州留园进行分析比较,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加深对现代中式园林小品风格、特征及要素的理解。
(3)总结归纳
对所研究的案例结果进行分析,对现代中式园林风格的设计手法,设计思路,设计理念以及中国园林发展的后续道路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归纳。
(4)设计实践
通过实地调查,拍照取材,然后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园林小品的现状,分别对古典园林(留园)和现代园林的不同做出比较,总结出不同类别园林小品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最后找出留园园林小品所存在的问题,做出合理的改造方案。
1.2.3技术路线
1.3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研究目的
园林小品是园林景观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它的功能不仅体现在园林中,对城市景观的修饰、加强和衬托都起到一定的效果,陶冶情操,提高人们的审美观,更重要的是在城市文化职能中,在城市文化的传承上、地域的特色上、城市文脉的构建上起到展示作用。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和整理,实地调查苏州留园现状,归纳总结出中国园林小品的设计方法,并结合研究理论,利用科学的方法对留园园林小品进行设计改造,使其满足生态环保、审美意境、历史人文、商业造价等需求,成为苏州留园园林的一个亮点。同时,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现代中式园林小品的设计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和借鉴。
1.3.2研究意义
园林小品以其“小”的特性存在于园林绿地之中,相对而言其作用亦小,但是绝非可有可无。它在园林中的作用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丰富园林绿地的观赏视角,充实观赏内容,可助游兴。二是点睛之笔的作用。三是衬托作用。一些好园林小品摆放在园林绿地中,会更加衬托园林绿地的景观美。四是均衡作用。园林绿地中的园林小品因其配角的地位,所发挥的是一种不对称的均衡作用,体现出创造性的人文艺术,反映出人类追求合谐、平衡、创造的精神。现代中式园林小品的设计改造研究有助于古典园林小品在现代园林中的科学发展,对园林小品的中式化也有利于加深和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的与传承。优化传统园林小品,提高园林小品质量,提升园林环境的整体意境,对促进园林小品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园林具备旅游、休闲、娱乐等资源,这在一定意义上为园林小品的设计提供了经济便捷的基础条件。
苏州留园园林小品通过科学的设计,根据现状情况,在保护原有古典建筑的前提下,合理的对留园小品进行归类,在尊重苏州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的基础上,设计不同改造方法,科学的进行环境配置,为人们在园林活动中提供各种需求,从而设计出留园小品的代表性景观。
第2章当代园林小品研究现状
在我们的日程生活中,园林小品是指是园林中供休息、装饰、照明、展示和为园林管理及方便游人之用的小型建筑设施,造型别致。园林小品既能美化环境,丰富园趣,为游人提供文化休息和公共活动的方便,又能使游人从中获得美的感受和良好的教益[15]。园林小品在园林中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它们不仅在提供使用功能的情况下将周围的环境得以美化,还能够丰富园林的趣味性和艺术性,供游人休息和娱乐的同时又能欣赏到美景,感受到园林的意境。从深层次来讲,园林小品成为现代园林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标志,也彰显出其自身的地域文化和在历史传承中的思想精髓。中式园林小品的最大特点不在于被简单的设计出来,然后被随意的被摆放,为游人使用,而是它能够包含外形之外的意义,景观之外所表达的情感[16]。不仅如此,现代园林的发展迅速度,中式小品的设计感也越来越受到推崇,在各地许多园林小品中,其自身所具备的供游人欣赏的审美功能远远超出了最初的实际功能,这也在某一方面使得中式园林小品能够不单一的以提供方便为目的,而且能够渲染环境,烘托意境,点明主题,配以观赏。
2.1园林小品的分类
园林小品的分类方法是没有固定的,专业门类不同,各个国家地区对其的分类解析也是不一样的。按照园林小品功能划分:(1)园林建筑小品,一般包括:园椅、栏杆、园林展览牌、园林景墙及窗门洞、园灯、瓶饰、垃圾箱、饮水池、洗手钵、日规、鸟浴等。(2)园林孤赏石小品,比如置石、石盆景、假山。(3)园林雕塑小品,指在物体上进行雕塑、雕凿,进而达到某种视觉形象。所谓“园可无山,不可无石”[17]。按照城市发展规划分是三大系统:(1)交通系统,包括园林行走道路、消防通道和安全停靠区。(2)园林辅助系统,包括:休息类小品:座椅、廊亭、桌椅和户外伞;卫生类小品:公共垃圾箱、公共厕所、园林清洗装置。(3)园林美化系统,其包括景观类和装饰类:雕塑、墙窗壁饰、橱窗和水景、绿景、地景、活动等景物[18]。
2.2园林小品的功能
园林小品的功能主要有实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前者是为了满足人们在园林场所中进行的各种活动,并仍在不断的更新丰富着。后者则是通过对自身艺术行的增加,对周围建筑环境起到装饰作用[19]。比如说园林小品中对色彩、材料、造型或体量的变化,从而与外界环境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空间,烘托主体,使得园林环境看起来活灵活现。
2.3园林小品与环境的关系
2.3.1园林小品的趣味性与艺术性
现代园林小品除了自身所具备的基本功能以外,趣味性和艺术性的增加使得园林小品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采用。趣味性可采用寓意、幽默和抒情等表现手法来获得,是提高园林吸引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最能够被接受和记忆的方式,它通过夸张搞笑或是娱乐的轻松方式来表达趣味高低
[20]。在园林小品的功能上增置其他娱乐功能,改变小品固有的造型模式等,例
如可以将园林座椅设计成为一条长龙,弯曲有度,既可以提供人们休息的地方,也满足人们的视觉效果,且具有中国特色。同时,龙脊背的弯曲表面可作为滑梯,供孩子们游玩。艺术性则相对宽泛,表现形式可静可动。可将一个城市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等融入小品设计中来,提高自身的审美性,从而创造让人们能够联想无限意境的效果。例如我国上海的百佛园,小品多以佛像雕塑为装饰,线条的柔美和材质的刚硬,且具有标志性和艺术性,使其完美结合。
2.3.2园林小品与园林环境
园林环境的设计原则包括文化性原则和系统性原则。文化性原则主要是尊重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系统性原则是保持园林环境整体的统一,有全面的设计要素。让园林小品融入园林环境,这在风格、材质、色彩、表现意境等方面都要与周围的环境达到统一,从而烘托园林园林的主题意境。与此同时,园林小品的设计还要考虑到人在园林环境中活动规律,这可以从活动方式,活动内容和相互交往活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人在园林环境中的活动方式是指人在园林中对环境所做出反应的行为,可以通过使用园林小品的方式来表现,例如游人在疲惫的时候可以坐在园林座椅上休憩,寻找园林路线的时候可以通过园林
指示牌的信息进行定位等。活动的内容即是对园林小品的使用过程,比如对园林中的桌椅、廊亭、娱乐设施等在使用过程中,使用的难易程度、时间长短以及频率的多少等。园林空间尺度的大小与园林小品相结合所产生的影响会对人们生理或心理会有直接反映[21]。游人在园林中相互交往活动中,可以坐下来休憩、聊天、赏景或娱乐的方式进行,园林小品作为交往媒介起到沟通作用,而且人的行为与距离也会起到一定的影响,行为越近,游人之间的交往可能性就会越大,但超过一定距离则适得其反,这是由行为与环境场所形态决定的,所以人的内心感受是设计园林小品是否具有存在价值的重要衡量因素[22]。
2.4中式园林小品
2.4.1中式园林小品的设计原则
合理性原则。园林小品的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关系使用功能的存在性,这种要求是十分必要的。功能性原则是园林小品自身设计中所具备的最基本原则,也是最原始的属性[23]。主要体现在它的实用性上面,这要求园林小品的在技术、工艺和材料上都要良好。人性化原则是以人为本,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文环境、自然环境、使用人群和地域环境都是影响人性化设计的主要因素。绿色设计的原则是指减少、再生和回收。旨在减少现有资源物质的消耗和有害物质的排放,提倡可回收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形式美主要运用美学,美学原则是设计领域终任何一样设计都普遍遵循的一种规律[24],这是利用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目前可以通过对比与统一、节奏与韵律、对称与均衡来体现园林小品的形式美。创造性原则不仅是发明创造也是一种改造,创造是一种新的设计方法,改良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修改,使其设计更为完善。整体性原则。园林的小品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在园林小品与周边环境,植物,建筑等颜色明度和设计风格在保持统一整体性的基础上,虽然它们本身是一个体,可以单独存在,但也具备整体性,将各自独特的个性融进共性之中,就表现出了统一性[25]。
2.4.2中式园林小品的设计要素
首先是中式园林小品的立意。这种立意是深层次的,具有较高的艺术文化境界,寓情于景。小品不仅在造型、色彩、质地等方面的选择影响着意境的营造,连植物的生态习惯,季节带来的变化都能给人的感官带来不同的感受。其
次是中式园林小品的形象设计。包括色彩,质地和造型,这些都能够传达园林的意境,所以在对园林小品造型设计的时候要遵循突出特色、巧于立意、精在体宜和注重艺术性。最后是园林小品与空间环境的关系。尺度和比例是协调园林小品的体量比例与环境是否合适的重要因素,尺寸大小关系整个布局;中式园林小品的内容形式与环境设计是相辅相成的,在遵循统一的前提下适当点缀,用以丰富和烘托无疑也是锦上添花;中式小品的文化内涵和环境的设计在表象上有深层次的含义,让人能够感受其中的意境,这也在无形中提高了园林的文化品位[26]。
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园林景观,园林小品的不同,也使得自身的功能也不尽相同。园林小品在满足自身功能的条件下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使其外部具有不同形状的特征,这样的园林小品才能够满足大众的审美和现代园林设计要求的。设计要素要看产品的性能和使用功能,性能包括小品的使用寿命、应用范围和工作效率,使用者与环境的使用性才能体现产品的使用功能[27]。物质条件的好坏,材料特性的差别和技术指导的高低水平这些都是能够影响园林小品造型、功能和质量好坏的决定因素,不是由某一方面定论的。因此,园林小品的审美性,功能性和技术性是相互存在相互制约的。
(1)功能因素即事物的功能作用,是小品设计的第一原则。这一功能还可以分为组织功能,实用、审美功能和精神功能,在平衡空间构图的同时也能起到过渡的作用[28]。
(2)审美因素包括观赏性,地域性。观赏性具有美学原则,形态要素和色彩要素。美学原则遵循主从与重点、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尺度和对称与均衡;形态要素则是遵循形态的要素分类和设计手法;色彩要素遵循色彩的基本特性
[29]。地域性则是根据不同地区进行不同设计。
(3)技术因素包括材料,工艺和工业化因素。材料多为人工材料,常见木材和土石等,技术因素具有协调性、对比性和秩序性[30]。工艺的提高离不开对结构、构造的要求,同时工业化因素的加入也能为园林小品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2.4.3中式园林小品的特点
中式园林小品在设计上追求自然,强调返璞归真,在意境上要符合当地园林的设计特点。在材质上多以木质,石质为基础,因地适宜的选取;在造型上
小巧雅致的设计也是中国园林含蓄的表现;在色彩上一般追求淡雅,清素,不会有过分夸张或是浓重的色彩出现。同时,我国南北方向来地域差异明显,北方多以高大浑厚的风格展现,南方多以小巧精致的江南水乡风格存在,但园林小品却能够从自身的改变中适应不同的园林环境,[31]。我们通常将中国园林建筑用“巧”、“精”、“宜”、“雅”四个字来概括它的主要特色,它们是彼此联系,彼此统一。
2.5西式园林小品
2.5.1西式园林小品的设计原则
对称性,这是西方园林最显著的一个设计原则。大多数西方园林的景观建造都讲究上下、左右的对称,达到很规整的平面效果,这在早期的西式园林小品上也有所体现。几何性,这在西式小品上不难发现,小品的造型设计,主要是以直线为主,几何图形构造,不管是园椅、指示牌和道路铺装,都以线条的直线型为主,力求以简单的线条勾勒出简约却又大气的风格。西式园林不管是环境布局,小品造型还是建筑风格无一不体现出人为的力量,注重人的设计创造性,将人的创造力应用于环境,借助小品的载体得以表达,展示人造美,发扬人的创造力。美学原则,这是东西方共有的特性,任何一样事物的设计都离不开审美,都存在美学因素,在设计中考虑美学,是一件艺术品的基础,通过人的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进行参照对比。创造性,西方提倡创造性,这在后现代主义中表现的尤为突出,个性的推崇和创造能力的提高,都让西式园林小品在设计感上更觉现代化和超前化,创造力的体现不仅仅是在造型上,比如有的小品功能性有所增加甚至是更换,这些都是西式小品创造性的体现[32]。
2.5.2西式园林小品的设计要素
西式园林小品首先是对园林环境整体的布置。中式园林小品的设计主要是讲究意境,而西式则是讲究效果,针对人工对环境创造所产生的影响来说,园林环境的初步构造,是将现有自然资源进行分析研究,制定设计区域。其次是人工创造能力的体现,对园林小品造型上的设计主要是简洁明了,色彩上越来越多的运用亮色,对比色,互补色,质地上也采用一些新兴材料,造型上具象、抽象、意象等都有所体现,对自然形成资源加工处理,使其人工化。在对小品
的体量上比例尺度往往较中式而言相对偏大,这与东西方人体格也有一定关系,也注重环境效应,人为使园林环境整体统一[33]。园林小品设计中包括西式三种设计要素:合理因素,主要针对小品设计的外观,色彩,材质和规格上是否符合人机工程,从生理和心里两方面考虑分析。技术因素,在现代西方园林小品中更多的投入是科学技术的增加,小品自身的功能结合科技能够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需求和不同群体的需要,现代化的设计也将提升整个园林的艺术水平[34]。创造性因素,西方提倡自由,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设计师的灵感,对观景,材料或是造型,色彩上大胆和合理的设计使用,是西方园林小品设计的一个趋势,创造性因素在功能使用上,能够让小品在园林中达到一个更好的效果。
2.5.3西式园林小品的特点
西式园林小品所关注的是自身存在感,追求的是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注重感官效果。在个体上设计上,要求统一规整,数量上也相对较多,建筑组合上注重尺寸比例,有严格的规定,其风格高大庄重,近年来,西式小品在材料上的选择较多,人工材料的应用也越来越普及,色彩搭配也胆大且丰富,造型夸张奇特[35]。
2.6中西园林小品比较
中国古典园林讲究“师法自然”,而西方的古典园林遵循“师法几何”,双方在其各自的园林体系中都保存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的传统园林风格
[36]。中式园林小品以山石发展,外在一般没有过多固定模式的限制,讲究的是
与自然相容,手法追求自然,达到巧夺天工的效果,内在注重意境的表达,任何一个小品自身除具基本使用功能,更多的是表现内在含义和传达意境。通常情况下中式园林小品造型一般借鉴动物元素,如龙凤、狮子、鸳鸯、熊猫等,符号元素,如祥云、如意、太极、飞天等以及书法元素、京剧元素、色彩元素、地域风俗元素等[37]。西方园林小品发展历史相对较短,以雕塑起源,外观上注重对称性,平稳性,四平八方,内在偏向于人的创造性,表达人的能力是可以改造自然。在造型上传统讲究平整对其,体积较大,现代虽大多数仍以简单几何体的方式出现,但设计效果通常简单而不简约,更注重功能性。在色彩搭配上近几年来更为丰富和大胆[38]。
2.6.1中国园林小品建造与西方园林小品建造风格的差异
2.6.1.1中国园林小品建造风格
营造出诗情画意的意境。我国古典园林小品将各个时代的诗画艺术都综合融入园林小品的设计中,营造出富有诗情寓意的园林意境[39]。而表达这种意境的方式有很多,建筑、植物、小品或是其他具体景观,这些都能够将文学艺术融入到景观空间布局中。在中国古典园林小品的设计中,设计师们也往往会将自己的主观思想、情感和实际生活的理念注入到小品的设计理念中,采用中国特有的理念和元素作为设计点投放到具体的实物中去[40]。比如中国的牡丹花,可以在园林小品的设计中运用花的造型,色彩和寓意,是的设计出来的小品本身具备特色,再将其放置环境中,利用花草树木,山石水池的烘托,渲染气氛,达到设计的初衷效果,从而实现意境之美。
建筑与自然的相结合。我国园林小品的建造材料主要以土木为主,个体的体积相对较小,空间也容易变化,设计过程也灵活多变,所以园林小品设计配置的空间较大[41]。其中最常见的是座椅和指示牌,利用原木的固有色,使用原生态的设计手法因地制宜的将木质加以改造成为造型简单或复制的座椅,指示牌。通常在造型上也多变,根据不同景点区的的特点或组合或单独一体,在周围环境中形成高低错落,丰富画面[42]。
2.6.1.2西方园林小品建造风格
西方追求园林布局统一、整齐对称,这一设计理论同样也运用到了西方的园林小品上。我们可以了解到,西方园林在布局上没有明显过多的层次感,更多的时候像是一幅平面图,严谨的整体布局使得、水池、建筑等景观均讲究统一性和对称性,园内多数小品设计都体现出严格的几何图形[43],这在表达小品的特点上却少了些味道,形式单一。西方园林小品建筑材料主要以石质为主。西方古典园林中,出现最多的园林小品是园林雕塑,在雕塑材质的选择上一般都是用石料进行雕刻,雕塑的厚度较大,细节和内部空间受到石料的限制相对较多,所以在最初的雕塑上比较单一[44]。但是随着后来技艺的成熟和科技的进步,不仅仅是在雕塑生能够达到栩栩如生,更衍生出多种小品的发展,比如在座椅上,逐步流行椅背拱塔的形式,小品的艺术性有很大的进展空间,设计开始向多元化发展。西方古典园林小品艺术风格主要强调外在形象,过度的追求人工,忽略自然美,就丢失了人实际活动的需要[45]。
综上所述,我国园林小品艺术风格主要体现的是以自然美为主,注重小品和自然的相互协调,相互统一;而西方园林小品艺术风格主要展现的特点是以规则为主,注重小品和雕塑的相互协调,讲究几何对称。形成中西方园林小品艺术风格差异的主要因素在于中西方所信仰的哲学思想和对国家的政治XXX的不同理解[46]。在现代化城镇进程发展越来越快的背景下,我们应正视中西方园林小品艺术的风格差异,相互了解,取长补短,从而设计出新一代的园林景观小品设计。
2.6.2中西园林小品具体比较
园林小品是人类园林史的一个艺术结晶,具有有可观性可实用性,满足了人们物质和精神的需求。不论是中式园林小品还是西式园林小品,它们最终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更好的突出和渲染园林的主题。而这种富有美感的三维立体空间,是以独特的设计结构进行安排,利用当代园林小品设计手法和人文艺术的植入方式营造出真善美的意境。但也正是以为手法,风格和表现形式的差异才形成今天中西方园林小品设计风格的差异[47]。总体来讲,中式园林小品讲究的是阴阳学说,自然山水,以自然为模板;而西方的园林小品则是突出人为因素,主张人工,规整划一。以下是部分园林小品的不同表现形式:
2.6.2.1园门
在园林景观中,园门是必不可少的,通常作为景观园林的入口,不仅起到装饰作用,也起到引导的作用[48]。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园门的设计种类多样,有六角、八角、直长、横长、圆、瓶和桃等诸多形状。色彩多为青砖色,外观讲究对称。中式古典园门更多的是在园内的应用,在用来分隔景区的院墙上,通常会设有简洁大方的圆形门或八角门,在指引游人行走的时候,也对远处风景形成了巧妙的框景作用。而在西方,英国也有形式和功能相类似的建筑,即各种类型的拱形门、凯旋门等,它们常被置于路口处或园路上。尽管它们在规模和体量上要小得多,但它们也具有较强的装饰性,而且寓有进得门来,景色一新之意。但园林的大门通常设置在入口处,园内较为少见,且园门的设计比例较大,视觉雄伟、壮观、高大,色彩多为土黄或石灰色,形状也是中间对称[49]。但在门的装饰上却精心修饰,比如会运用浮雕,镂空,设置塔尖等形式。
2.6.2.2汀步
汀步是游步道的一种表现形式,起着引导作用。在中国,汀步的设计曲折
蜿蜒或宽窄叠加,长短不一,纹理繁多,青砖、鹅卵石、大理石等在材质的选择上所呈现的美感也别有趣味。留园是苏州园林的一个典型代表,园子不大,但大大小小的汀步却曲折多样,材质虽多为土石,硬质中却不乏柔美[50]。而西方却恰恰相反,专门设置的汀步很少,它们则多数是笔直的大道,规则有序,井井有条,形成一种网络结构,但功能相对单一,只是简单的起到连接各景点建筑的作用。例如法国的凡尔赛宫,道路大大小小几乎都是直线,从主轴线和副轴线向周围四个方向延伸扩散,形成一个发散状,总平面图上看呈现的是一个几何图形,刚劲足到,但过于硬气,缺乏柔和过渡[51]。
2.6.2.3座椅
中国传统园林小品的设计基本都会考虑如何达到更自然的效果,通常会借助于自然物来进行烘托[52]。比如花草树木,山林水池等,将这些元素相互融合统一,使得整体能够统一完整。所以在园艺设计和摆放的时候都会在其周围加以植物进行修饰,使之在整个园林景观中都能融于景,衬托景,交相呼应。同时在园椅的材质的设计上一般主要运用石、木两张材质,本着就地取材,回归自然的思想,在造型上也以方正形状居多,体积适中,没有过多细节修饰,常见的修饰元素有雕刻花纹和小型石狮像等[53]。西方的园林座椅确是独立存在的,自成一体。古典的园椅多以铁、铜为材质,打造皇家座椅的风格,长以曲线为单元体,座椅周边有镂空花纹,连通靠背。体积较大,一人一座的设计会造成占地面积较大,材料较为浪费。现代西方园椅主要多以简约形式出现,设计感强,色彩运用大胆,造型多以不规则形状出现[54]。
2.6.2.4指示牌
造园原则因地制宜,中国与西方是有所差别。中国园林中的指示牌手法讲究把人为因素融进自然形态里,多以木质为主,变化灵巧,指示牌周边也大多会加入点缀作为修饰,易于周围环境交融,浑然天成。而西方却是注重人工美,西方多石砖铺垫,形象较为厚重,将自然改造后的成果展现出来,展示人的意志和能力,追求对自然的改造和掌控[55]。
2.6.2.5垃圾桶
垃圾桶在园林小品发展越来越迅速的当代,可谓是在园林中起到的作用也是越来越大。作为园林卫生设施的一部分,中西方在垃圾桶的设计上也是各有
千秋。中式园林垃圾桶到了近现代才形成特有风格,在中国传统园林里,垃圾桶的设计往往根据园林意境进行设计的,采用中国特有象征性元素作为首要参考的外形设计基础,材质上多以青花瓷,木质和石质为主,这是遵循尊重自然的基础上融合国内特色,现在越来越多的传统园林垃圾桶也在纹理上进行充分的考虑,比如会绢画或是雕刻一些花纹在上面,使得更有韵味。在中国现代园林里,垃圾桶的设计越来越多的偏向于国外的设计手法,即简约。简单的线条和夸张的色彩让园林更具现代化。在西方,以X为主,在园林垃圾箱的设计上,从最早无盖的人工大理石到现代各种材质的运用,让园林垃圾桶的种类繁多,造型奇特,让园林整体更有活力,但相对过于简约,注重人工的创造力,表现手法多以夸张,童趣和现代化为主。
2.6.2.6园灯
园林小品中的园灯的应用在中西方是不同的。例如中国园林园灯的最初雏形就是灯笼,中国早起的园林大多数以私家园林为主,是个人的活动区域,夜间用于照明的就是我们常见的手提式灯笼。后来到了明清时期,灯笼照明虽然依然盛行,但是它已经发展为可以固定于某处,而不再是移动的了,之后到了近现代,园灯的盛行以路灯的样式为主,高度增加,增加照射面积,一直到现代园灯的种类发展繁多,比如地灯的使用。对于日本,江户大名园林的石灯笼和洗手钵是日本园林小品的典型代表,他们的出现与日本崇尚的禅宗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石灯笼原是寺院、神社献灯所用,后逐渐用到茶庭中作为园林照明,随着茶庭向园林的逐渐渗透,石灯笼作为点景小品开始普遍出现于园林中。在欧洲各国的街道上,古老与现代的照明设施相互映衬,功能互补。由于欧洲国家大部分建筑己有多年历史,夜景照明是近代兴起的灯光艺术,在古老建筑上做夜景照明,明管明线,灯具大部分在墙柱体外置,灯具支架和灯光颜色做到尽可能与建筑本色相一致,同时巧妙的与窗体、柱体及拱窗相结合,灯具外露,但整齐有致,不影响外立面的美观。欧洲路灯无论从它的设计、销售以及工程设计规划早已经发展成熟,一灯多用途的系列化产品研发,延长了产品的生命周期,大大降低了模具的成本;全部采用模具化、精细化、组合批量化低成本的标准化压铸件,安装维护很方便;具有现代、简约、通用、美观等特点的灯具造型;灯具外观色彩越做越趋向工业化—即统一的银灰色,没有高成本的多色花哨喷塑色彩[55]。
2.6.2.7建筑
中国古典园林中必包含一些屋宇,且建筑物可能是一条游廊或是一个凉亭。建筑造型也十分自由,凉亭可以是任意的传统形式也可是独柱、高阁无梯或是有梯而不便攀爬的奇特形式形式。游廊也是蜿蜒复杂,如一贯的含蓄作风,只求体验而不求便捷。建筑通常被作为园中的景观中心,或是以通透的墙、廊作为空间的分隔,隔而不断,开孔处饰以各式门洞、漏窗,同时也作为景框,可以一窥墙外的风景。对于西方而言,比如经常出现的各类的神庙,如有希腊式的、古罗马式、古埃及式甚至印度式和中国孔庙式的,常用来作为园林景点的主题。以神庙为景物既可满足人们浪漫的怀古情趣,也可在游园时小憩,因而其在英国园林建筑中所占比例最大,可称得上有园必有庙。对于类亭阁,它是在数量上仅次于神庙的另一类建筑小品。英国园林中的亭子多为圆形,与中国园林中的凉亭相似,由若干圆柱相围,顶部为一个圆拱顶。亭子中央多安放一尊大理雕像,常以维纳斯像为主。亭子常位于地势较高处,而阁则是介于亭与庙之间的一类建筑,它没有神庙那种庄重神圣之感,又较亭子复杂一些,形式多样,既活泼而又优美。对于各类游桥,它是英国园林水景中常见的建筑,有连拱桥和亭桥(廊桥)等形式。连拱桥和亭桥常架于溪流和河水之上,既起连接园路之用,又具观景和造景之功。连拱桥一般较为低矮,三孔、五孔不等,桥面较为平实,两侧没有高大的护桥栏杆。而廊桥则主要是高大的帕拉迪奥式风格,是小桥与长廊的完美结合。这类廊桥装饰精美,造型生动,是英国园林的独创。
2.6.2.8装饰小品
中式园林小品装饰类的设施比较丰富,例如叠石山水,树木花草,亭台楼阁,漏窗拱门等,西式园林小品有神庙,墓碑,护柱,游桥,水景,雕塑等,有相似设施,却又不同的设计韵味。例如古希腊柱廊园与中国园林正好相反,建筑在外围,而园在居室环绕的中心,院内配有雕像、喷泉等小品。相较于中国园林,西方园林由比建筑物更多的风景构成,以至于建筑处于与园林相分离的状态而显得颇为壮观。虽然其间也穿插绿化喷泉,但他们与风景之间的关系远比与建筑间的关系和谐。18世纪中叶以后,中国传统造园艺术传入英国,与其结合形成“英华园庭”式风景园林。这类园林以十七世纪风景画为蓝本,通过中国古典园林造景中对景、借景等手法,加入池、桥、假山等元素,形成一种独
到的风格。
2.7中式园林小品在国内的发展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映物质。任何一个好的设计都不是凭空想象就能实现的,所以,我们既要保留传统园林小品的优秀之处也要有所创新。在理解古典园林小品现实意义的基础上运用一些设计手法和要素,以严谨的态度进行创新改革,使其更完善[56]。现在国内学科的交叉与结合促进园林学科对园林小品发展的重视,科技成果在小品上的应用也促进园林的发展。其具体应用表现在高科技和新材料上,新材料的应用使得园林小品整体的质感有所提升,高科技的运用也更能够满足园林小品XXX新创新的要求[57]。但中国园林小品在国内发展却略受阻碍,国外大量园林小品设计的新形式冲击国内园林小品,使得中国园林小品失去主导地位;同时对国内外园林小品过多的模仿复制,不但丢失自身的设计风格也会导致不同地区园林品位的下降。
2.8中式小品在国外的发展
中国古典园林的优秀之处就在于它的独特,而在其中的园林小品更是具有代表性。1738年,由威廉·肯特设计的中国亭子在斯陀园中被修建起来,这是第一个在英国自然风景园中被认为是中国式园林小品。1827年,奥尔顿塔园的中国式喷泉塔是建造于英国最后一个大型自然风景式园林,宣告了中国式园林小品在英国自然风景式造园运动时期发展历程的结束。在将近百年的岁月里,英国人自己修建的各类中国式的园林小品已经超过了60个[58]。但目前国外一些展现古典园林小品的作品却不乏也有一些模仿、生搬硬套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古典园林小品的本身所赋予的含义[59]。
2.9本章小结
本章节首先是总结概括园林小品的基础特性,包括定义,功能、分类和设计原则。其主要是对园林中式小品的设计要素和设计特点进行着重分析,由于园林小品的形式和功能的越来越多,在设计手法和表现效果上也越来越灵活,新中式园林讲究合理性、功能性、创造性、整体性、人性化、绿色设计和形式美的原则,这就要求设计者们在设计的时候更要注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
不分地域,时代或是园林主题统一而论。在对于园林小品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处理上也做出了明确的分析,园林小品的设计和设置都不是单一和独立存在的,重视园林小品与环境,建筑,空间的统一性,切实的与园林环境各个部分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相互融合。
园林小品随着园林景观的发展所占的比例也是越来越大,中西方的园林小品自古都存在着差异,外观造型,色彩搭配,材质选用以及设计手法等都各有不同,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为主,追求自然的表现力,西方则是以人为主,表达人的创造力。本章着重分析中西方园林小品的异同,从建筑风格到艺术效果,结合中西方文化,历史和时代发展的不同,同时以具体实例作为参照,对中西方园林小品作出比较。最后是对园林中式小品在国内外发展状况进行探讨,了解目前国内外园林小品形式和园林中式小品的发展趋势,以便更好的掌握其存在的问题,从而进行更为全面和实际的改造。
第3章现代中式园林小品设计——以苏州留园为例
3.1留园园林概况
留园坐落在美丽的江南古城–苏州阊门外留园路338号,留园为中国大型古
典私家园林,占地面积23300平方米,建筑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园内有蜿蜒
高下的长廊670余米,漏窗200余孔。现园分四部分,中部西区以水池为中心,西北为山,东南为建筑,有涵碧山房、明瑟楼、绿荫轩、曲溪楼、濠濮亭、清风池馆诸构。东区是以五峰仙馆为主,有鹤所、石林小院、还我读书。东部含有林泉耆硕之馆、冠云楼、冠云台、冠云峰、待云庵等,其中冠云峰系北宋(12世纪)宫廷征集遗物,高6.5米,为苏州各园湖石峰中最高者,左右立瑞云、岫
云二峰。北部辟盆景园,陈列盆景名品500余盆。西部为土阜曲溪,沿岸植桃柳,土阜缀黄石,漫山枫林,是苏州园林土山佳作。1997年12月,包括留园在内的苏州古典园林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1年,留园作为苏州园林(拙政园、虎丘、留园)扩展景区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60]。
3.2留园意境的体现
留园的立意是内在的,其总体立意所表达的意境可以通过整体与局部的意境进行创造体现。这就要求留园整体立意要与周边环境、各部分的设计布局,整体的的效果等,都要在园林设计的过程中进行精心的策划和安排,在此基础之上,借助园林深层次的联想寓意,寓情于景,深化意境,点明主题。留园的园林小品主要是以山石为主,木质材质其次。以下是留园园林主题意境的体现和造园要素意境体现的具体表现。
3.2.1留园主题意境的体现
留园园林意境的体现主要是以古典的建筑群体构成组景的模式体现的,这种模式所创造出来的意境通常在古典园林中比较常见。留园东区主要是建筑区,利用串联式的建筑组群是烘托留园意境的有效方式之一,建筑群体大小不一,高低的尺寸的差距可以形成错落感,形状各异,让其园林内容更丰富,色彩造型多样,能够与环境的变换相互调节,自身功能与环境的构成要素可以有效的将其巧妙合理的组织在一起,不仅达到视觉上的美观,在意境上也营造了端庄
大气的氛围。
3.2.2留园意境的体现
江南景观园林意境主要是通过三种方式来体现的,第一,江南园林的造园手法较大数量的使用山石、漏窗、拱桥、廊亭等我们常见的江南园林独特建筑小品形式,在这些建筑小品设计中,在造型上要求统一格律,外观典雅,细节精致,自身色彩的取值上要清新脱俗,自然淡雅,不能过于浓艳。第二,江南历史人文的艺术熏陶。力求抓住其内在的灵魂,让沉静的园林拥有灵动的感觉,烘托园林主题;第三,利用植物表达意境。以上所述,园林意境是通过园林小品和建筑形式的不同表现手法创造的,在虚实空间上确定实体,虚化背景,虚实相结,过渡自然,在延伸的空间上,利用参照物的大小,变换画面构成的主图部分,用植物自带的层次性进行空间上的延伸。比拟、写意和联想,这些所采用艺术的处理手法可以加深对园林空间的设计布置,深化主题意境。
3.3留园园林小品的现状
表4.1总结了留园园林小品的类别、内容、色彩、材质和风格的特点。
表:4.1留园园林小品内容
3.3.1装饰类园林小品现状
本文装饰类园林小品主要是留园小品内的假山、花盆和道路铺装为主。留园的假山多分布在西区,山石相互交叠,玲珑多姿,其中以黄石为主,样式奇特,既表现了自然之风,也从某一方面反映出中国自古以来特有的爱石、品石、藏石、画石、咏石的石文化现象。在西区东南拐角一处大的假山造型于水景相结合,山水相容,视觉震撼,假山背后是白景墙,远处望去,犹如一幅立体的画。但是部分假山会作为盆景与植物盆景集中单独占据一地,在视觉上没有参差感,假山盆景被置于植物盆景之后而常备忽略;风格造型大同小异。花盆几乎都是近代翻修,并无特色,有的甚至是拿现代花盆作为临时替代,制作相对粗糙。道路铺装上贯穿整个留园,或蜿蜒崎岖,或大道平整,在叠山中的道路铺装上,由于时代久远,石质的台阶表面摩擦力不够,且伴有青苔,这在雨天行人踏至时容易滑倒,石阶长度也相对比较狭窄。
3.3.2休憩类园林小品现状
针对留园园林小品的座椅,一方面留园座椅的数量较少,另一方面座椅的设计都是统一以石质为材料,座椅表面粗糙,造型过于简单,千篇一律,在使用上舒适度较低。
3.3.3标识类园林小品的现状
留园园林小品标识类小品主要是指示牌和导视牌。留园大门处有一个导视牌,此导视牌是以长方形造型简单的立在门口,材质为塑料质地,造型现代,风格与园林不一致。指示牌的设计相对来说是比较好的,在指示牌中上下两端分别以镂空的形式凸显中式元素,用木质作为主要材料,并在文字下方多留出一处作为全园导视图,内容全面清晰,但唯一不足的就是过于单薄。同时在布局上有些不当,岔路口更应置有指示牌,方便游人准确的找出路线和目标。
3.3.4防护类园林小品的现状
留园的防护类小品主要是栏杆和护柱,留园内部多种植竹子,这在护栏和护柱在材料上有了好的借鉴,但是打磨过的柱子过于粗糙和简单,颜色为淡黄色,略显突出,与周围的环境不能够很好融合。
3.3.5卫生类园林小品的现状
留园卫生类小品主要包括垃圾桶和卫生厕所。其中垃圾桶的造型设计主要是简单的圆筒状和竹节状,材质选用青花瓷和砂石。一般摆放位置氛围建筑物内部和山石之间。例如圆筒状青花瓷垃圾桶放在廊亭角落处,其自身色彩和廊亭色彩不能统一且垃圾桶圆角与廊亭直角处的摆放也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体积储存量较小,设计相对简单,色彩与园林环境不能够很好的统一;留园厕所设置处相对隐蔽,在竹林内部,很难发现,颜色暗沉,内部空间也相对较小,但整体结构相对园林氛围较为统一。
3.4改造方法
3.4.1实地调查
对苏州留园小品进行实地分析调查,对现场情况进行拍照,测量园林小品实际尺寸,测试园林小品的实际使用功能,并对材质、色彩、环保和技术上逐一记录,全面收集和整理留园园林小品的实际资料。
3.4.2数据整理、分析总结
将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园林小品的主要种类、分类、色彩、材质等,得出园林小品的设计原则,包括:功能性、艺术性、人性化和可控性。
3.4.3进行对比,创新设计
将留园园林小品的古典设计风格与现代中式园林小品设计风格进行对比,在原有好的设计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设计手法,绘制改造图纸,设计改造方案,进行创新。
3.5改造内容
留园园林小品按照功能划分,主要分为装饰类小品、休憩类小品、标识类小品和防护类小品。
3.5.1留园休憩类小品 座椅改造
园林休息类中主要是以座椅为主,座椅是体现园林小品具有一定公共性的代表之一,它的存在在现代园林小品在是必不可少的。园林座椅的设计和设置都必须具有广泛性,要能够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不同类型主题的园林中,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特性,在使用时的不同状态提供不同的需求。例如,对人流量较大的景区,座椅材质的优良,面积的大小,数量的多少等都要进行全面的考虑,在相对环境较为幽静的地区,就要可虑座椅的设置点是否合理,除此以外,还要根据游人在休息、观赏、思考、娱乐、交谈或其他状态下所产生的行为,座椅的具体设计要与之相适应,做到切实可行,为游人提供方便。座椅不仅仅能够给园林整体添加必要的功能性,同时也可以自成一体,与周围的环境相得益彰,形成独特的环境氛围。
3.5.1.1座椅的基本要素
(1)尺寸把握
休息类小品是给游人提供休息放松的基础设施,不论是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要求达到方便,舒适的效果。所以,座椅的设计造型和摆放都要符合人机工程学,从人体构造和适应程度出发,符合游人的行为尺度,不宜过大或过小,否则不利于使用者使用。一般来讲,普通人使用的座椅长度大概为40~45cm,
宽度大概为44~45cm,即臀部到膝关节的距离,坐高大概为38~45cm(靠背35~40cm),这是座椅最小的尺寸,实际尺寸可依据实际情况按照比例进行放大。
(2)材料选择
座椅的选用材质的种类比较广泛。这个是根据座椅在特定场所环境不同,要求使用不用材质,融入环境,形成统一整体。具体的材质有石材、木材、大理石、金属、陶瓷和混泥土等一般比较常见的。每一种材质的选择都要考虑是否符合小品自身设计的要求和是否融合于所在园林的环境。
(3)造型设计
休息类园林小品的造型设计主要取决于所在园林环境。一般来讲,主要是要求结构简单,制作方便,使用容易,造型美观和节约造价等,在此基本上结合当地园林景观的特点,突出园林主题,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同时也要符合游人的行为心理。
3.5.1.2座椅的应用
小坐与座椅,在园林场所中,都必须为人们安坐小憩做出适当的安排,这一点具有特殊重要性。良好的座椅布局与设计是公共空间具有吸引力的前提,如小吃、阅读、打盹、编织、下棋、晒太阳、等人等。因此,良好的小坐场所是进行户外活动的前提之一。园林环境中座椅的布置需要精心规划,现实生活中,许多座椅的布置都是随意的,缺乏仔细推敲。布置座椅时需要考虑人们选择座位的心理和习惯,沿着建筑物四周且在空间边缘的座椅比在空间当中的座椅更受欢迎。人们总是倾向于从物质环境的细微处寻求支持物,所以位于凹处或与其他空间划分明确之处的座位,以及人的背后受到保护的座位较受青睐。而置于开敞空间中央的座位极易受到冷落。座位的布置需要在通盘考虑场地的空间与功能质量的基础上进行。每条座椅或者每个小憩处都应具有各自相宜的具体环境,置于空间内的小空间,如凹处、转角处等都能提供亲切、安全和良好微气候的地点。朝向和视野对于座位的选择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机会观看各种活动是选择座位的一个关键因素,沿着园林主要道路布置座椅,其使用频率为最高,在各种场合,座椅大多数是背靠背安放的,但面对道路的椅子却总受到青睐,防护良好、且不受到干扰就可以观察周围活动的座位,总是比那些弊多利少的座位要受欢迎的多。交谈与座椅,小坐与驻足点的设计以及它们的相对位置,对于交谈的机会都能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园林空间中设计师应该使座椅的布置更有灵活性,而不是简单的背对背或面对面布置。曲线的布置或成角度布置(角度在90度到120度之间)的座椅就常常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当座椅成角度布置时,如果坐着的人都有攀谈意向,开始搭话就容易些;如果坐者不愿交谈,从窘迫中脱离出来也较为方便。
3.5.1.3留园座椅的改造
留园中的座椅其实较少,多数以基石为主,这里存在三个方面不足:一是材质过硬,舒适度不够;二是高度相对较低;三是下雨天易生长青苔等。
具体改造如下:方案一:中国园林是体现最多中国元素的地方之一,在园林小品的设计上尤为关键。太极盛极于明朝,有阴阳学说衍生出太极八卦图,
《易经》可谓是中国传统的道教文化,根深蒂固,深入人心。在道观中,我们经常看到道士打坐用的道具都是以太极为模型。留园有丰富的山石装饰,还原最初的意境。把道家思想融入园林中来,用太极的造型填补留园座椅匮乏,无疑是锦上添花。色彩尊重环境,材质选用木质,把太极一分为二,分别作为凳子和椅子功能,天地各一,放置于亭中,与亭柱材质相统一,意境也相符(图:3.1-3.4)。方案二:此设计主要是参照留园园内植物护栏进行改造。一般来讲,植物周边需要设有护栏来维护植物自身的生长,不被踩踏或是损害,而留园内部的座椅相对较少。所以在植物周围设置圆形组合座椅,一共三个部分,可以随着植物的生长而增减植物保护的区域,组合座椅的坐面周边设置不同形状的几何体,打破曲线单一元素,且在座椅的下方设有“脚”,增大内部植物的透气性也减少座椅自身材质的磨损,材质座椅部分采用木质,表面经过放腐蚀防暴晒措施的,这种设计既不仅满足了保护植物的要求也为游人提供了休息。
3.5.2留园标识类小品 指示牌改造
园林的指示牌如今作为园林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它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这是园林小品构成其中之一的要素。而如今,现代景观园林的发展,使得各式各样的指示牌层出不穷,种类繁多,一般情况下包括道路指示牌、使用说明牌、园林解说牌、注意标识牌等,这些指示牌的不仅是为过往的游人指正确的道路方向、引起有人注意、提供相关信息等基础功能,同时也能够起到很好的修饰,丰富园林景观内容的方式之一,是现代园林小品景观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构成环节[61]。
3.5.2.1指示牌的基本要素
由于在园林环境中所具备的功能和作用有所区别,类型不一,所以在标识牌材料的选择上要首先考虑是否具备耐久性,其性能坚固稳定,可以抵抗风雨日晒,不易被蚊虫腐蚀,其次是在尺寸上,一般具有解说性标识的指示牌不宜太高或太低,不利于游人阅读参考。当然,适用于做标识牌的材料种类繁多,既有人工材料,又有自然材料,包括混凝土、陶瓷、石材、玻璃、塑料、砖、木材、金属等[62]。标识牌主要包括三个基本功能,分别是:游客可以利用其指示牌上面给予的相关提示能够方便顺利的找到正确的方向,或者是得到相关信息的准确度;打破固有模式,利用自身特点,对周围环境起到烘托陪衬作用,加大对其周围景点的视觉效果;保证游客正确道路行驶的安全,避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误解[63]。
3.5.2.2指示牌的应用
指示牌不仅仅是向大众介绍地形路况、周边环境、传播信息,在城市园林景观中还具备导向、装饰、分划空间的职能,所以在园林小品标识牌的造型设计上应该考虑其自身的个性和在环境中的共性。造型、功能、材质和色彩等都不能够被有所束缚,一昧的固定于某一专门的形式只会阻碍指示牌自身的发展和优化,因地制宜的根据环境的变化,主题的设定,文化的传承以及结合地域的特色,从而设计形式多样,功能齐全,色彩丰富,造型独特的指示牌,与周围环境合二为一,相互融合。对于指示牌内容的设计,应该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最好是以图为主,图文兼具,图画的方式不仅是给游人一目了然,记忆深刻的印象,更能够增添趣味和意境。适当的文字表达也是必不可少的,在保证文字规范清晰的前提下,也要注意字体大小是否适宜,字体颜色是否妥当,不能够与背景相融合,要区分色彩,形成较大的色差和明度。只有在字体颜色的设计上要形成较大的色彩反差,用以反衬出字体的颜色,才能够更方便游人阅读。标识牌的放置地点:根据标识牌的主要功能,传播引导信息,所以要设置在路边较为明显的位置,保证最大限度的能见度,易于发现和阅读,但不能显得过于突兀。所以,在人流量较大的路边,道路交叉口,建筑物处和公共场所出入口等附近安置指示牌是比较妥当的,但是前提是不能够阻挡游人正常行走的道路上,且在牌前留有相对足够的空地,作为游人使用的空间。正常情况下,
对于导游图或是其他信心量传播较大,阅读范围广,不能即使理解的标识牌,它的高度尺寸和与游客视线保持同一水平高度,相对较简单的指示牌,则可抬高或降低的技法增加趣味性[64]。
3.5.2.3留园指示牌的改造
留园中的指示牌相对来讲富有中国特色,结构合理,分布全园,在上下两端分别以镂空的形式体现中国元素,且很好的讲园林分布图也在只是文字下面备有,这能够直观方便的了解目前所在地。但多数以木质为主,形状相对单薄,且功能性单一,欠缺一点现代感。
具体改造如下:方案一:借以以上两种不同形式的指示牌,改造也分为站立式和悬挂式。中国自古是山水书画非常丰富的国家,而文墨书画多以画卷、书卷的形式展现。画卷形式最大特点是节省空间资源。留园的设计风格主要是以墙体为背景,创造小品植物在空间上使之成为一幅画(图:3.9-3.11)。在标识牌的设计中要符合其在力学、人机工程、形式形态和内容方面的要求,园林景观与公共环境讲究自身的承合、衬映、向背的关系和园林小品的尺寸、大小、视角和比例等,二者要求具有整体性,相互融合,形成统一,使得园林内在意境与外在环境都能够通过标识牌展现出来。墙体多是留白形式,所以在此附着于古典画卷不仅与周边花草高更为融合也丰富墙体内容,形成山水画卷旁边的诗词印章。方案二:中国文字的表达形式主要采用书文。对书形的设计不同设计师在不同地域都有所采用,但在整个有着严格定义,规划统一,形式多样的园林标识系统中,指示牌的整体性和摆放要点是要被纳入考虑范围的,不是所有园林都适用,与环境是否融合,是否体现园林主题,在空间关系上能否达到平衡等等。书采用被审阅的形式,根据古人习惯从左到右翻阅的习惯设置书的外观,书皮采用蓝色,映衬历史。书内部纸张采用白色大理石,不易腐蚀或磨损,易于清理,不需要过多的掩饰和装饰元素,不然会破坏标识的基本功能。在刺指示牌种也添加了灯的功能,用于夜间更好的提供服务,让游客看清文字。
3.5.3留园照明类小品 路灯设计
3.5.3.1路灯的基本要素
路灯照明的方式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直接照明与间接照明两大类。
其中直接照明又分为路灯照明、轮廓照明、点光源照明等等,间接照明可分为泛光照明、内透光照明、背投光照明等照明形式灯具的外部结构包括:灯具外壳、透明灯罩、灯具反射罩,它们的物理功能是覆盖保护灯具内部部件,外在的造型语意功能是在保证其物理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所以材料的选择首先要必须满足其物理功能,同时还必须有一定的可加工性,即满足对形体的塑造和对色彩的承载。灯具外壳一般采用铝合金材料从路灯整体形态语意上会使路灯稳定感更强,比塑胶材料更能经久耐用,增强了抗击风吹雨打的能力。灯具反射罩采用高纯度阳极氧化铝板拉伸而成,并经氧化膜封闭处理;灯罩采用透明度好的PC材质,耐高温,抗老化,透光率达85%以上。从造型语意的角度来说,上述材料基本可以满足语意的表达。路灯的灯架主要由:灯杆、灯臂(支架)两部分构成,他们一般选用钢管材料或铸铁材料,钢管或铸铁材料能增强路灯整体的力量感,能够增加路灯在刮风下雨时抵抗自然的能力,增强稳定性,同时也能使受众对路灯感到安全和放心。地灯有不同规格,一般来讲宽度220mm,高度310mm。
3.5.3.2路灯的应用
路灯形态设计应与环境相适应,体现一定的文化特征,在传达出正确的使用信息的同时,路灯形态设计应注意文化、地域特征的差异性。即使同一物体在不同地域向外界传达的信息也是不相同的,因此人们在接受信息时,有很大的差异性。差异性主要表现在:风俗、习惯、地域、环境、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家庭、婚姻、经济、职业、地位等方面的差异。另一方面传达途径也有差异。在产品语意学中,通过研究人与物之间信息交流中的差异性,产品设计将更具适用性和宜人性。
3.5.3.3留园路灯的设计
在现代园林小品设计中,越来越多的设计者在保持园林小品基本属性的不便的情况下,利用增加其自身的功能性来增加其优势,这一设计点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商家和游人的喜爱。方案一:园灯采用鼎的大致形式,在内部装有照明设施,材料配合环境采用石质,鼎的顶端设有盖子,四角八方,可以打开,中部为圆筒状,中间圆形镂空,且灯泡位于鼎的中下方,即镂空下方的底板,方便灯光照射(图:3.16-3.19)。方案二:以中国传统的玩具,陀螺作为设计主体
代表了中国元素,更结合地灯特点,所谓的“接地气”。材料选用铝制,外表涂有古木色,陀螺自身以旋转的特征存在,所以在外观上也采用均等镂空的方式,内部设有内灯进项照射。
3.5.4留园卫生类小品 垃圾桶改造
3.5.4.1垃圾桶的基本要素
垃圾桶是用来存放垃圾的地方,造型各异的垃圾箱既是城市生活不可缺少的卫生设施,又是环境的点照。垃圾箱的处理方法可认为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文明的写照。它反映了一个地区人们的素质,并直接关系到环境的质量和人们的健康。垃圾桶主要分为有机垃圾、无机垃圾、有毒垃圾,或分为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并通过垃圾箱的不同色彩或一定标识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A可回收垃圾:如废纸、废塑料、废金属、废玻璃、废织物等B不可回收垃圾:在自然条件下易分解的垃圾,如果皮、菜皮、剩菜剩饭等。C有害垃圾:如废电池、非荧光灯管、水银温度计、废油漆、过期药品等,主要的为了优化资源,做到绿色环保,垃圾箱投放口的开口方向一般有朝上、侧向和斜向。垃圾箱有脚踏掀盖、推板等形式。在园林垃圾桶设计中是有区别于家庭或是办公场所等室内垃圾桶的设计,它要求体积较大,存储量较多,一般垃圾箱的开口形式,无论是上开口还是侧开口,都要注意使人们能在距离垃圾箱30
-50cm处便能轻易的将垃圾投放其中。垃圾箱的材料多种多样,如预制混凝土、金属、木材、塑料、玻璃钢等,可以根据其耐用度、外观和价格决定其材料[68]。
3.5.4.2垃圾桶的应用
在垃圾桶的使用上,清洁工每天会对垃圾箱进行多次清理,因此垃圾箱设计要方便清洁工清除垃圾,垃圾箱内要避免死角,如使用塑料袋,就需方便套筒套内筒的垃圾箱。放和方便换取以便提高清洁工人的工作效率。在使用场所上,一般情况下,不同的地段应有与场所相适应的垃圾桶,应按一定时间内垃圾的倒放的多少和清除垃圾的次数来设计其类型和确定安放的数量及位置。尤其在交通节点,人流量较大的地方,这些空间的垃圾较多为飘游性的,如空罐、果皮、纸袋、塑料杯等废弃物。加之清洁工经常打扫,因此,此处的垃圾箱以数量多、容量适当小、能移动为主[69]。设计时可以小巧些、开口朝上、开口尽量大,方便过行人顺手投入垃圾箱,同时注意设计的简洁,富有时代感。公共
垃圾箱的造型包括形态、色彩、材质等。在与整体环境相协调方面,从垃圾箱的主要功能而言,垃圾箱不是景观装饰品,设计时一般不强调它的形态、色彩,而是力求简洁大方,与环境的协调,同时还要注意所选的材料的耐用性。总之,垃圾箱的设计应该按照实地场所的人流量、居住密度、一定时间内垃圾量的多少、清除垃圾的次数等具体情况而定。在分类垃圾箱的色彩上,分类垃圾箱一般以绿色代表可回收垃圾;黄色代表不可回收垃圾;红色代表有害垃圾。虽然现在还没有色彩使用上的统一规定,但以各地使用习惯以及人们对环保生态的理解而采用的色彩分类,这种对垃圾箱的色彩分类可谓是约定俗成的[70]。
3.5.4.3留园垃圾桶的改造
在留园园林小品中,垃圾桶的形式设计比较具有中国元素,青花瓷的造型尤为突出,材质采用陶瓷,简单的蓝白相间,在园林中显得淡雅有韵味。但是另外一种以竹子一节作为象征意义的设计过于简单,其材质和色彩均不能很好融入,形成统一整体。对于园林中垃圾桶的摆放位置相对来说也是较为妥当,一般会分在两个区,一个室外,一般会陪在山石丛林间,利用错落有致的高低感,制造出一副如同中国山水的水墨画。另一种垃圾桶是在廊亭中,利用廊亭四条直线构成的角落空间,以自身圆柱形的特征打破沉闷僵硬模式,直线与曲线的结合,使得廊亭生动不死板。但是,留园中垃圾桶的设计造型设计简单,形状差异不大,且容积量小,高度不够,一昧的圆柱形造型在任何地方的使用也容易造成空间资源的浪费。同时以绿色环保为主题的现代设计中,垃圾桶只是简单的一个小区域,并没有对垃圾进行分类储放。具体改造如下:中国古典园林讲究山水,留园内部多以树木花草存在,垃圾箱是连接地面,所以以树为基准,设计成树桩的形式,和环境相一致,在垃圾桶内设计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部分,应用现代绿色环保的的理念,垃圾桶上面的盖子可以通过侧面的树枝打开。材料选用钢木,其中为了更好的防止垃圾桶材质过多受损,在低端设有钢质作为保护。同时在树桩一侧设计出生长出来的一枝有绿叶的树干,表明环保的意义。
3.5.5留园装饰类小品改造
3.5.5.1花盆设计分析及改造
花盆用于盛载植物的容器,利于摆放。留园园内的花盆大多都是后来苏州市市XX进行重新规划改造过的,有些花盆甚至都是当下简易的样式。具体改造如下:留园花盆的几乎以组合的形式存在,分别是花盆和花架,所以在设计的时候也要同时考虑。花盆的处理即遵循简单的天圆地方和所在园林特点设计,其中在四个角中设计一个曲线角,增强其特点,盆底设有一个较大四个较小的漏水装置,便于植物透气,盆高适用于观赏性的小型松柏等植物。花盆的材质选用紫砂,通气性较好,花盆基架选用大理石材质,坚固平整。花盆的基架主要采用留园廊亭和漏窗的花饰进行装饰,既有中国古典美的效果又能很好的烘托植物特性(图:3.28-3.31)。
3.5.5.2廊亭围栏的改造
廊亭围栏最早在传统园林中的功能主要是装饰效果,但随着廊亭用于湖面周边时,又增加了其防护功能。在留园廊亭围栏的设计中,大多都是基础的普通的直线木质围栏,切经过翻修之后,与廊亭屋檐精巧的设计甚是差距较大,针对此种设计,具体改造如下:借鉴漏窗窗花不同样式,将廊亭围栏原有的水泥围栏改造为镂空形状的木质围栏,且与廊檐花纹大体相一致,忽略复杂部分,这有助于清洁管理,同时达到统一效果。此设计一是与整个廊亭采用材质相一致,二是镂空的形式能够呼应廊亭屋檐装饰形式,切有通透之感,达到美观(如图:3.32-3.35)。
3.6本章小结
本章首先是先阐述了留园的概况和意境,对留园主题意境和造园要素的体现进行分析;其次对留园内部小品的现状进行归纳总结,分别比较装饰类小品、休憩类小品、标识类小品、防护类小品和卫生类小品,列出具体的改造方法和内容;最后是针对留园各类小品的现状进行具体改造,分别从座椅、指示牌、园灯、垃圾箱和装饰类小品进行设计改造。其主要目的是完善留园小品在功能、造型、材质及环保等方面,不断统一园林整体性,使其与留园的意境更为融合。
第4章结论与展望
4.1结论
苏州留园作为我国四大名园之一,不仅是中国大型古典私家园林,在国际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保留了传统的中式风格。本文立足留园,以留园的园林小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考察、对比分析等方法,以苏州留园园林小品为例进行改造实践,对中式园林小品设计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通过对国内园林小品现状和发展趋势中,总结出现代园林小品所存在的问题,例如历史地域文脉的缺乏、园林小品体系的不完整和园林小品的批量化生产。在此基础上找出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用以达到最终的改造目的。
(2)从中式园林小品和西式园林小品各自设计原则、设计要素和特点中进行比较,同时具体比较二者分别在与环境和自身材质、造型、体量及色彩上等异同之处。
(3)苏州留园园林小品应该与时俱进,满足发展要求,以保护原有古典小品为前提,改造或增设符合园林主题且又满足时代发展的园林小品,达到现代中式园林小品的要求。
(4)苏州留园园林小品设计改造要注重两个特点:一是地域性。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明确留园主题,尊重当地文化特色,小品设计风格应于当地设计风格保持一致,包括周边园林植物的配置也应该发挥乡土树种的优势。二是历史性。留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留园小品的设计改造首先要符合历史,尊重历史文化,不论是造型上还是材质纹理上都需要表现出一定的年代感,融合整个园林的氛围。
(5)新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手法的应用。新材料、新技术能够突破传统材料和技术的限制,创造出环保、节能、新颖的园林小品。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体现在小品设计的各个细节上,提升整个园林的质感和档次。
(6)商业价值,造价成本。在满足留园生态平衡和园林小品不断发展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设计改造,不断完善留园小品,使其更具有历史和地域特色,提升留园园林自身价值且增加留园旅游的商业价值。
(7)服务对象的感受。立足于现代人们的审美观和体格特征,在小品的外观上和体积上都应该做出相应的变动,符合人机工程学。小品的功能是以服务于人为基础,创造舒适、亲切、和谐的园林小品是设计者的基本任务,用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
4.2展望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然景观的需求和审美也在提升,传统古典园林风格在园林景观中开始返潮,现代园林景观对中式园林小品的设计越来越得到重视。本文以苏州留园园林小品作为设计对象,对传统园林小品的设计上有参考价值和对比作用。由于留园在1959年经过苏州XX的翻修,很多地方后期被人工处理相对简单,这对园林小品改造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现代园林小品设计中,由于中西方园林的小品的相互影响,导致许多中式园林主题不明确,整体布局不统一,设计种类过多过杂,破坏园林氛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传统园林小品的设计盲目跟风,甚至是抄袭,不尊重历史,不从自身地域特征出发,从而使得园林小品甚至整个园林的设计都不伦不类;为了提升园林小品的整个价值,而忽略生态环保、艺术美感和造价成本也是不科学对的。所以在园林小品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的了解中式小品的自身属性、历史、地域发展概况、中西方对比的差异性以及中式小品在景观中的应用能够得到园林小品的设计原则。这些原则应该在具体实践的设计过程中,从小品的材质、色彩、功能、生态环保和造价成本上进行考虑,结合当代新的设计手法,以尊重人文历史,地域底色和设计原则要素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设计。
由于园林小品设计不仅要考虑小品自身设计要素和环境关系内容,也要包括人机工程、色彩分析、行为效应等学科知识,研究内容相对纷繁复杂,由于设计者自身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局限性,对留园小品设计不够完整和透彻,仍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借鉴,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式园林小品各个部分的细节处理,新材质和色彩更为恰当的运用,现代科学如何更融合的应用在中式园林小品中等问题,从而做出更完善和独具特色的小品。希望通过更多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使中式园林小品设计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突破传统小品设计手法,上升到新的高度,促进现代中式小品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研.中国传统古典造园手法在现代景观空间中的应用探讨[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0,27(5):52-54.
[2]吴隽宇,肖艺.从中国传统文化观看中国园林[J].中国园林,2001,17(3):84-86.[3] 姜凌,万婧,潘鄱.新中式景观初探[J].北方园艺,2011(6):119-121.
[4]王玉娇.现代中式园林风格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3.10-12.
[5]景立.园林小品的工业化设计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11-12.
[6]赵丽红.“新中式”园林形成与发展前景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15-17.
[7] 周靓,郭线庐.当代“新中式风格”设计现象刍议[J].美苑,2010(6):91-93.
[8]严伟.中国传统造园思想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北京园林,2003,1:14-15.
[9]段渊古,王宗侠,曹宁.园林小品与环境的关系[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19(4):174-176.
[10]窦弈.园林小品及园林小建筑[J].2007.
[11]张振.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继承与创新[J].世界建筑,2007(11):75-80.
[12]杨勇.城市园林景观小品设计中的“共生关系”[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13]刘晓惠.文心画境:中国古典园林景观构成要素分析[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4]薛健.环境小品[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5]袁凯.景观工业产品的应用研究[D][D].南京:东南大学,2006.
[16]范春光.城市景观设计中小品的造型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
[17]冯晖,涂娟娟,杨崑.中国传统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的传承与创新[J].华中建筑,2009(6):219-221.
[18] 举白.塑造特色街道中环境小品的设计方法[J].中外建筑,2012(7):123-125.[19] 朱林.现代新建中式园林景观的探析[C][J].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
[20]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
[21]赵丽红,杨滨章.浅析“新中式”园林风格产生的原因[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2,2:007.
[22]郭恺.新中式设计风格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2(17):48-49.
[23]张凯旋,王云.我国风景园林标准体系现状研究[J].中国园林,2007,23(5):36-38.
[24]付彦荣.新中式园林的探索和讨论[J][J].中国公园,2010(3).
[25]张远.试论江南园林设计理念对现代居住区景观的影响[D].东南大学,2004.
[26] 郭永久. 园林尺度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
[27] 郦芷若, 郦建宁,等.西方园林[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8] 龙金花. 传统与现代的邂逅——谈“新中式”景观设计[J].园林,2009(1):42-45.
[29] 凌继尧, 徐恒醇.艺术设计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30] 陶改平,禤健榕.谈
“新中式”景观设计及应用[J].价值工程,2010,29(24):122-122.
[31]宋珊.中国古典园林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继承与发展[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32]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33]马浩雪,赵利国.中西方园林局限性对中国现代园林艺术的启示[J].吉林农业:下半月,2010(6):96-96.
[34]郭中.外园林史[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5.
[35]杨滨章.外国园林史[M].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3.
[36]胡晓宇.中国江南私家园林与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风格比较初探[D].重庆大学,2007.
[37]李丽莉,周建华.“新中式”景观设计风格的运用方法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5):8605-8608.
[38]袁明霞,唐菲.园林小品建设中的误区及发展趋势[J].安徽农业科学,2006,16:029.
[39] 梁莎.园林建筑小品与构景要素配置初探[J].价值工程,2010,29(12):30-30.
[40]杨清平,邓政.环境艺术小品设计[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1]李树香,姚亦锋.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艺术[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89-90.[42] 陈琳.诗意地安居——景观设计与安居环境[J].浙江建筑,2006,23(8):16-18.
[43]冯信群.公共环境设施设计[M].东华大学出版社,2006.
[44]王昀,王菁菁.城市环境设施设计[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45]SimondsJO.Landscapearchitecture:amanualofsiteplanninganddesign[M].McGraw-Hill,1983.
[46]NewtonNT.Designontheland:thedevelopmentoflandscapearchitecture[M].LaEditorial,UPR,1971.
[47]董瑞,李永华,张春香.城市景观设计中文化元素的表达[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1
(2):38-39.
[48]梁俊.景观小品设计[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49]金涛.园林景观小品应用艺术大观:彩图版[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
[50]何婉亭.重庆城市公园园林小品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14.
[51]俞孔坚,李迪华,吉庆萍.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2001,6(2).
[52]郑宏.环境景观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6
[53]冯钟平.中国园林建筑[M].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1988.
[54]胡洁,吴宜夏,赵春秋.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儿童乐园规划设计[J].风景园林,2008(3):58-63.
[55]盛迪平.留园研究[D].浙江大学,2009.
[57]刘晓惠.文心画境:中国古典园林景观构成要素分析[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8]乔夫.城市规划.环境艺术小品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9.
[59]张绮曼.环境艺术设计与理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60]戈登,卡伦.城市景观艺术[J].1992.
[61]卢山,陈楚文,王欣,等.浅论中国古典园林之置石立峰[J].浙江林学院学报,1998,15(3):310-315.
[62]袁浪.浅析中国传统元素在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2010,7:157-158.
[63]窦弈.园林小品及园林小建筑[J].2007.
[64]区伟耕,刘磊.新编园林景观设计资料[M].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65] 薛健.环境小品[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66]陈汗青.产品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67]陈文红,刘荣凤.色彩及其在园林小品中的应用[J].林业调查规划,2003,28(2):88-90.
[68]周雴.苏州园林与现代生活方式的有机结合——苏州西山恬园别墅设计[J].上海建设科技,2008(6):55-56.
[69]卢仁.园林建筑装饰小品[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70]嵇立琴.公共环境卫生设施设计——以垃圾桶设计为例[J].文艺争鸣,2011(8):141-142.
[71]胡飞,杨瑞.设计符号与产品语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
[72]边守仁.产品创新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
[73]朱林.现代新建中式园林景观的探析[C][J].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6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