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太阳能是最具开发和应用前景的清洁能源之一,光伏产业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主力。本文通过分析光伏产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竞争力指数和贸易专业化指数,发现我国光伏产业近年来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但呈现出“有竞争力但无竞争优势”的怪象,运用钻石模型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提升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竞争优势的建议。
关键词:光伏产业;国际竞争力;竞争优势
第1章引言
这几年来,随着全球能源形势趋紧,能源和环境问题逐渐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为了实现能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将光伏产业作为新能源开发的重点。在国家支持、投资推动、需求拉动的综合作用下,光伏产业迅速发展,最近10年世界光伏电池及组件生产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我国光伏产业自2008年以来产量居世界第一。中国光伏产品的产量大幅增加,国际市场所占百分比逐年提升,被誉为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目前学术界对于光伏产业的研究还正处于探索阶段,主要聚焦于产业政策与发展、产业链的技术经济特征、国际贸易冲突等。本文将从产业集群的视角,论述浙江光伏产业集群的形成演进过程,研究集群产业链中各环节企业群体的生态关系和生存现状,通过比较成熟的GEM模型结合AHP方法构建集群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以GEM得分结合集群实情进行分析,总结出影响集群发展的制约因素,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第2章浙江光伏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2.1集群的形成演进
浙江省苏南地区位于长三角经济区的中心区域,与经济中心上海的接壤使其承接了大量的产业转移并拥有优越的外贸出口条件,自90年代起便在工业制造领域取得领先。至2000年后浙江省已在机械加工、设备制造、高技术生产等领域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因此浙江省具备发展光伏制造所需要的熟练技术工人、科技研发和生产管理方面的专业人员。同时,浙江省具有开拓精神的地域文化和良好的商业传统,培育出大批有实干精神的企业家投身于新兴的光伏产业。2000年前后一批科技型领军人才先后在浙江创办太阳能电池、组件研发和生产企业。随着全球光伏市场的迅猛增长,一些公司不仅生产规模快速扩大,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运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飞速进步,经过短短五六年时间的发展先后在X成功上市。
2.2现状及市场结构
现阶段浙江光伏产业集群已呈现出产业链完整、企业生态化、经营全球化的特征,各类光伏产品的产量已远超出其他省份(见表1和表2)。从集群内部垂直分工所形成的中间产品种类来看,可将其产业链分为四个环节:硅材料提炼、铸锭切片、电池片生产、组件封装。由于各环节技术难度、生产规模、要素密集程度、投资周期等差异较大,致使各环节企业数量和市场结构差异明显,其竞争力和生存状态也呈现不同特征。硅材料提炼环节技术门槛高、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能耗高,市场已呈现“寡头垄断”趋势。集群内企业保利协鑫不仅在产量上能满足下游企业的多晶硅需求,在技术环节也已实现对国外顶尖厂商的赶超,生产工艺和制造成本均已达到领先水平,毛利水平为35%~40%,占据着产业集群价值链的最高端。铸锭切片环节其技术门槛、投资规模、能耗虽然都处于高值,但远低于硅材料提炼环节,集群内除少数垂直一体化(产业链后三个环节)企业从事铸锭切片以匹配自身需求外,其余均来自于保利协鑫,该环节毛利水平为20%~25%。
第3章基于GEM模型的竞争力评价
3.1GEM模型简介
该模型将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影响框架定义为三方面六因素,每方面所包含的两个因素间具有互补性和关联性。模型中“基础”主要来衡量产业集群的地理区位的竞争力,包括了资源和设施两个因素。与“钻石模型”相比,设施因素中突出了XX和制度的作用,
将其作为产业集群的影响主体纳入模型中。“企业”主要评价集群的供给因素和企业集聚的质量,包括企业自身的战略、集群内各环节企业间协同、配套企业的支持等。“市场”主要分析产业集群的需求因素,包括市场规模、份额、品牌认知度等。
3.2GEM模型指标体系设计
根据前述分析和浙江省光伏产业集群的特征,结合GEM模型中的六因素,按照层次分析法原理进行GEM模型指标体系设计,设置梯阶层次的指标结构,见表3所列。
第4章结论和建议
第一,大力开发国内市场,扩大国内需求。XX应该采取一定的政策措施开发国内市场,扩大国内需求,降低对光伏产品的出口依赖性。第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构建技术创新体系。根据产业发展实际情况,不仅企业加大光伏发电的研发投资人,同时各级XX加强对光伏产业研发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培育并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持续创新能力的企业,攻克当前制约产业发展的多晶硅制造的核心技术和装备的难题,从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第三,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立完整的产业政策扶持体系。我国应加大对光伏产业基础设施的投人,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立完整的产业政策扶持体系。一是应加大对智能电网、特高压输电线路网、大规模储能技术和电量监控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解决光伏发电的接纳和并网运行管理间题;二是加强行业准人管理,重点支持具有相关技术生产背景的龙头企业;三是完善相关税收和补贴政策,通过电价补贴及光伏发电最低比例计划、财政补贴等使光伏发电投资者拥有合理回报,确保持续的市场需求。同时,随着光伏发电成本逐步接近常规发电成本,不断降低财政补贴和优惠上网电价等各项优惠政策,真正实现“以政策启动市场、以市场驱动产业”。第四、合理布局光伏产业,实施产业规模化和纵向一体化战略。我国光伏产业“三头在外”的局面造成了该产业目前所形成的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极其不稳定,且缺乏较强竞争优势,该产业很容易受到国际市场以及其他各国政策的影响。我国光伏企业要突破原有的代工车间的发展思路,一方面,要继续保持规模优势获取成本优势,通过价格政策维持国际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在今后一定要在规模化发展的同时实施纵向一体化战略,努力实现从低端制造向高端研发的转变,提高光电转化率,形成贯穿光伏产业链的研发或者制造企业群、核心企业和配套加工企业群共存的局面,健全自身产业链,从根本上获得核心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顾理旻,田齐超.全球光伏多晶硅、电池、组件产能调研报告[R].苏州:保利协鑫能源控股有限公司,2014
【2】鲍国林.冀中南经济区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切入点[J].经济论坛,2014(7):21-24
【3】MichaelEPorter.ClustersandtheNewEconomicsofCom⁃peti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8(11):81-83
【4】王晶.我国能源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J].统计与决策,2012(22):59-61.
【5】贺正楚,周永生,吴艳.双重失灵的光伏产业及其调控措施[J].系统工程,2013(12):116-120.
【6】耿亚新,周新生.太阳能光伏产业的理论及发展路径[J].中国软科学,2014(4):19-28
【7】]岳婷,龙如银.浙江省新能源发展次序评价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2(7):14-17.
【8】宋辉,倪自银.光伏产业链节点的技术与经济特征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14(7):86-89
【9】詹政,向洪金.双反措施的经济效应分析——以X对华光伏产品为例[J].产业经济研究,2014(2):65-72
【10】赵挺,顾为东,高杰.发展光伏产业做强产业集群——关于浙江省壮大光伏产业思考[J].能源技术,2005(10):63-65.
【11】刘友金.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量化模型研究——GEM模型解析与GEM模型构建[J].中国软科学,2007(9):104-124.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6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