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与一整部汽车相比,汽车零件行业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国内外技术和竞争的不断提升中,国内市场将见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本文通过对相关资料、研究材料的归纳。了解了国内汽车配件市场的发展;其次再分析汽车配件的销售模式以及所面临的阻碍,总结出对策。最后本文对汽车销售模式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汽车配件;销售模式;分析
第一章绪论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得我国成为了世界第一大汽车消费市场。我国的汽车市场保持着平稳增长态势,汽车配件产业内部竞争也是非常的激烈。我国的汽车配件主要出口到X、日本、欧盟等汽车工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
我国的汽车配件市场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汽车配件行业分析指出,第一阶段是点状汽车配件市场,经营特点多为个体经营,商铺零散,市场聚集效应不明显。第二阶段是线状汽车配件市场,经营特点多为沿街设店,汽车配件种类较为齐全,但市场规模小,像上海的威海路汽车配件街,成都的纱帽街等等。第三阶段是块状汽车配件市场,多位于交通便利、土地成本较低的城区周围,经营特点是市场规模大,商户经营实力强,集群效应显著。这些阶段的发展标志着我国汽车配件市场的成长和一步步的长大,为以后的汽车配件市场打下了重要的基础,这使得我国汽车配件产业成为世界汽车配件市场的前茅。
二、研究内容
汽车配件行业市场的发展,截止于2017年年底我国汽车产销量已经达到了2091.54万辆和2887.89万辆,销售量创下了历史新高,占比全球汽车销售9385万辆的30.7%。2011年到2017年末汽车零部件市场规模从9.9万亿元发展超过了12万亿元,其中中国汽车配件市场规模由2.0万亿元提升到3.8万亿元,汽车配件行业在市场上空前的巨大,这也是历史性的一刻。
汽车配件是在对要从事汽车配件行业或者要进入投资之前,对汽车配件行业的相关因素以及具体的行情进行具体研究、分析、调查以及评估项目的可行性、效果效益等,从而提出建设性意见以及建议对策。为汽车配件行业投资决策者或者是主管总结下研究性报告!汽车配件的研究报告主要是对分析汽车配件行业需求、供给、经营特性、获取的能力、产业链和价值链等多方面内容,整合行业、市场、企业、用户等多层面数据和信息资源,为客户提供深度汽车配件的行业市场的研究报告。
汽车配件研究是要针对汽车配件行业内容和方法进行全面的叙述和论证的,对研究过程中获取的关于汽车配件的所有资料进行全面的整理和分析,通过一定的文献资料,或以纵向发展过程,提出论点、分析论据,进行论证。
第二章汽车配件的发展
一、汽车配件的发展过程
在我国汽车行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随着汽车行业的崛起,也产生了大量的零部件供应商家。我国所拥有超大规模以上的汽车配件件供应商家就有1万余家,全国汽车配件件供应商家的数量保守估计在10万家以上之多。我国的汽车自主配件供应商家中虽然已经出现一批了专业性比较强的企业如万向钱潮、延锋汽车内饰系统、福耀玻璃等等,但更多的汽车自主配件供应商家集中在低附加值零部件领域,且分散重复。我国的汽车工业在发展过程中围绕着传统工业区逐步形成了东北、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华中和西南六大汽车产业群,伴随着整车制造的配套需要,我国汽车配件行业也在上述地区形成了相应的产业集群。在世界百大汽车配件供应商排名中,我国没有汽车配件供应商上榜,这就与我国的汽车产销量世界第一的地位不相符合。在汽车配件行业规模化、模块化、集中化的发展趋势下,通过业内的兼并收购以及淘汰技术含量低、规模小的企业,从而提高了汽车配件行业市场集中度,成为我国配件行业发展的一大趋势。
我国整车市场集中度比较低,竞争也非常的激烈。这样的竞争形势促使了整车制造商家对新车型、新技术的推出与产业化不断加快。在这样的背景下,汽车配件生产了技术革新成为各汽车配件供应商满足整车制造商竞争需要的必要条件。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经历了从孱弱到繁荣的过程,但不可否认的是,研发能力弱、缺乏核心技术等都是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当前的问题所在。正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梳理汽车零部件产业走过的坎坷道路,正视目前零部件产业存在的问题,我们下一步才能走得更稳、更好。
1978年之前:计划经济下孱弱的零部件产业
我国的汽车零部件工业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之前的检修进口汽车的小作坊。这种小作坊生产设备简陋、制造工艺落后、生产规模小、产量少、产品质量低,但无论如何,这已形成了我国零部件产业的雏形。
上世纪50年代一汽的建设为零部件产业发展提供了契机。伴随着第一辆国产汽车的问世,零部件工业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初步发展,形成了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汽车零部件厂,培养了一些从事汽车零部件产品研发的技术人员。据了解,一汽的建设带动了86个零部件厂进行技术改造,初步形成了为解放牌汽车配套的零部件生产体系,从汽车标准件到非标准件,基本上都在一汽内部生产制造。参与筹建一汽的我国汽车工业元勋之一的陈祖涛同志在其《我的汽车生涯》一书中回忆,在一汽建设中,自制的汽车零部件有2335种,涉及13个生产车间。为此订购了7900多台设备、22524种工艺装备,以及配套的工、卡、模具和相关资料。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一汽产品所使用的零部件有60%以上都在厂内生产。同样,建设二汽时,在湖北地区也有29个协作零部件厂同步进行技术改造或新建。进入上世纪70年代,在全国汽车生产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涌现了一大批汽车零部件厂,从而形成了分散、重复、小批量的零部件生产格局。
这个时候,由于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缓慢,一种车型几十年没有太大的改变,汽车产量也很少,与之相配套的汽车零部件产品技术水平普遍不高,而且绝大多数都为卡车配套,并只能生产一般的卡车配件。虽然那时也有一些进口轿车,由于保有量低,技术含量高,所需的零部件大多依靠进口。同时,在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市场竞争,也是导致整个零部件产业专业化程度不高、产品技术含量低的原因之一。
1978年~2001年:实现大跨越
改革开放后,我国汽车工业开始走上市场经济的道路,汽车零部件产业也逐步开始面向市场。改革开放后带动我国零部件产业实现第一次大发展的是,1985年上海大众成立并开始生产桑塔纳[综述图片论坛]轿车。桑塔纳零部件的技术标准与此前我国生产的零部件完全不同,在生产全过程都要经历严格的检验,并要符合多项技术标准,这对于长期为卡车配套、几乎没有为轿车配套经历的零部件企业来说,显然是难上加难。因此,面对为桑塔纳配套的技术要求,全国汽车零部件的配套能力几乎为零。上海大众严格执行配套零部件的技术标准,调集全国之力建立了桑塔纳国产化共同体,全力加快桑塔纳国产化进程。
从CKD组装起步,到实现国产化,上海大众用了近6年,这6年也成为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较为迅猛的6年。在桑塔纳配套件年需求量逐年上升带动下,上海市及周边地区的汽车零部件工业迅猛发展,经过“七五”、“八五”期间的技术改造,通过合资和引进技术,围绕着上海大众成长起了一大批有实力的零部件企业。与此同时,国产化的成功使上海大众建立了完整的零部件配套体系,每一个配套厂都锻炼了一支熟悉先进轿车标准和要求的队伍,为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2001年~2010年零部件的新挑战
我国于2001年年底正式加入WTO,这也意味着国家对于汽车零部件的保护开始逐步减弱,我国零部件产业开始独自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跨国零部件公司在我国投资力度加大,到2008年,大多数跨国零部件巨头在我国设厂,这对于我国本土的零部件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进入2010年以来,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引发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忧虑。“钢铁长协价已经变成了季度价,铁矿石的价格至今已经增长了80%!”天然橡胶和铁矿石的价格上涨,缩小了企业盈利空间,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而生产集中度高、产能规模大、抗风险能力强的企业抗压力的能力更强。
从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历史经验看,成绩是很大的,但要从根本上改变一波又一波的滞后现象,一定要采取必要的重大措施,才会有效。要从战略上真正把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放到重要地位,端正那种“重整车、轻零部件”的思想,使整车与零部件同步得到发展,偿还历史欠账,使中国零部件产业发挥出提高下一步汽车工业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性作用。
当前,要努力解决零部件企业的现实困难,特别是扶植中、小企业的发展,共度难关。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7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