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清初,很多知识分子坚持民族气节,因痛恨清朝统治者削发为僧,以绘画避世山林,忧愁抒愤解忧,他们大多工书法、擅诗文,作品不但有气韵超逸,抒发性灵的一面,更有一股逸放不羁的个人风格,这类画家尤以弘仁、髡残、朱耷与石涛“四僧”为代表。社会的背景和人生的履历让他们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特色,同时也造就了一幅幅杰出的艺术作品。本文试着讨论清四僧的艺术特色的成因和发展趋向等诸多因素,以便于学习古人之大成。
关键词:清四僧;艺术特色
一绪论
(一)清初画坛
大清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封建阶级统治的封建王朝,其艺术的发展方向我们可以规划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发展方向是中国美术发展走向衰落步入低谷(javascript:;),在另一方面发展走向前所未有从未取得的空前发展的时期,这个就是清初画坛两种美术发展的不同方向和成就。自大清王朝定都于北京到康熙盛世时期是清代美术发展的前期部分,可以称之为承前启后时期,也就是继承古人与发展自我的时期,就是在这个时期和情况下当时涌现出许多的艺术人才。在这个时期的许许多多的艺术家都是生于明代,甚至在明朝灭亡的时候许多的画家已经开始了从事艺术活动。当时候的社会背景比较复杂,明朝覆灭而清朝刚刚开始社会动荡政局比较不稳定,名族矛盾上升,之前的连年不断的战争使得社会的生产力早到了严重的破环,一直到清承明制,社会稳是定了,并且回复生产力,“康乾盛世”才解开了序幕。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以江南文人为创作主体的书画艺术沿袭着清朝的机制和作风渐习的变异,取得的了比较高成就,并且应为人生价值观念的不同和思想的倾向方向不同,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绘画趋向。其中的一部分人应为国破家亡之恨,在艺术追求上以单独的抒发个人个性为追求,用眼泪来磨墨,融入深情抒发自己内心的不满和伤感。而同时的另一部分人为了保护乡党或者追求个人利益,避免摄入文字狱的灾祸中,充当了缺少反抗精神的顺民委身于清代的统治下,在艺术上表现传统文人的阶级所共同拥有的那种审美理想作为归宿,兴平气和的从事艺术活动,自娱自乐。
(二)四王与四僧
清初画坛较为突出的画派是以“四王”与“四僧”为代表的画派。其中“四王”为代表的一系属于后者,他们主要继承的是明末时期艺术家董其昌所梳理过的文人画传统,以求集古人的大成画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融入自己绘画方法,不受当时社会的影响,大力推进发展了笔墨的表现力,在此同时内容却缺少了真实的那种生活气氛和自我的真情实感,而后成为了官方所认可的正统画派;而“四僧”为代表的以系则为前者其实四僧也是受到了董其昌的影响,只是他们与前者所继承的画学思想不同,“四僧”主要继承了徐渭和陈洪绶的绘画语言特色,他们的主要重视笔墨节律的表现性,学习古人当做老师从而转化为自己的,同时更以表现的内心抑郁和对社会不满的强烈感情为目的,或者借花鸟寄托心中的不满与怨恨,或者借山水来表现自己无法说出的语言,从而就直接影响了清中后期的非正统派的绘画语言艺术。
“四王”主要包括两代人,第一代就是董其昌的朋友王时敏与王鉴,第二代是王时敏的孙子王原祁和王时敏与王鉴的学生王翬(javascript:;)[2]。第一代王时敏和王鉴都是前朝朝廷的官宦,享受荣华富贵地位优越,当大明王朝被满清统治者推翻并且取代之后,面对他们的来说就是国破家亡所谓的荣华富贵就变成了颠簸流离,于是便隐世不出,虽然它们都属于明朝遗民但是在其个人作品中无意表现出其遗民意识,而且也不反对后世和自己的学生为新的朝廷效力。
“清四僧”指的是石涛、朱耷、髡残、弘仁四个和尚,他们多数都具有非常强烈的反清意识及举动,为了表示不臣服于清朝的统治,在明朝灭亡之后都削发为僧。朱耷和石涛又分别是明朝的皇室尊亲之后在明朝灭亡之后,国破家亡的那种痛苦刻骨铭心,由于他们属于前朝的遗民在前朝地位优越(javascript:;),而之后起伏不定的身世颠岩,使他们的内心无法平静下来,同时心中的那种亡国之恨无法消除又么有能力去改变事实,只能沉浸在自己的书画创作,用书画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寄托亡国之恨或者来表现不为命运所屈服的旺盛生命力。所以说他们都是具有很强的反清意识的遗民画家,在绘画中带有深挚的感情色彩和强烈的个性化特征(javascript:;)[3]。
二清四僧绘画语言的艺术特色
(一)画从于心者——石涛
石涛(1641-约1707),姓朱,名若极,广西桂林人,他是大明王朝藩靖江王朱守谦的后人,朱亨嘉子,国破家亡之后于1645年后出家去当和尚来逃避当时的困境,法名原济,一作原济,小字阿长,字石涛。号大涤字、小乘客、清湘遗人、瞎尊者、零丁老人、苦瓜和尚等。石涛在绘画中擅长花卉、蔬果、兰竹、以及人物画,尤其是画山水得心应手,从而石涛在山水画上的成就尤为杰出。石涛的画大力支持“搜尽奇峰打草稿”,反对当时候的防古人大作的风气,他奇特的构图,笔墨雄健有力,酣畅淋漓,于气势豪放中孕育静穆之气,独居一面(javascript:;)[11]。
在绘画艺术上石涛成就杰出,在清代山水画的理论与创作实践两方面均作出了惊人的贡献,最值得我们所熟读的乃是石涛的《画语录》。由于年少时遭国破家亡,逃避兵祸,四处流浪,得以游遍名山大川,包揽“三巅”、“五老”胜景,“搜尽奇峰打草稿”形成了自己老练刚劲、豪放不羁的独特风格。在他长期的浪迹和流动的生活中,对各地的山川风貌有着广泛的阅历对于黄山胜境尤其有升入独到的观察和体验(javascript:;),在大自然的启发下他有着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蓬勃的创作情感,所画的山水构图新颖而多变化,景象韵勃生息(javascript:;),意境浑厚,笔情纵姿,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充沛的生命力,充斥着与当时花苑泥古不化千遍一律的山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javascript:;)。石涛一反潮流的趋势,强调尊重自己对大自然的直接感受,领悟大自然的一切生动之息,以《易》曰:“天行健(javascript:;),君子自强不息,鼓励画家不停地追求,他的反潮流精神十分可贵,并且形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绘画特色,对近现代绘画产生了不可磨灭的而影响[13]。其代表作有《淮阳洁秋图》《搜尽奇峰图集》(图1)等。
图1石涛《搜尽奇峰图集》
(二)浑朴酣畅者——朱耷
朱耷(1626-约1705),明末清初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本名由桵,字雪个,号八大山人,个山、驴屋等,汉族,江西南昌人。明朝宁王朱权后裔,袭封辅国中尉,朱耷的童年生活是奢华的贵族生活,但是由于明朝的覆灭,国破家亡,清兵入关大力追杀前朝遗民,于年少时隐居奉新山中削发为僧,后又改做道士,住南昌青云谱道院。作为一代绘画杰出代表人物的朱耷绘画成就主要表现在他的大写意花鸟画画之中,其花鸟画尤其能表现他心中国破家亡的忧愤和巨恨,以及目前颠沛流离的贫苦生活,处处都表现出心中对满清王朝的那种不甘。他的笔中蕴含着愤怒的叫骂声和强烈的反清意识,不愿意屈服清王朝的统治,墨中似乎也带有愤恨之气,绘画作品之中的鱼翻怪眼,鸟睁怒目张口鼓肚,一种求生不得生,求死不得死的痛苦煎熬之状活灵活现的比现在纸上,这些都是他精神状态和心中所想的一种自然的流露,所以他的画作强健有力直指当时候的清王朝统治者。后世画家更多着眼于他的花鸟画,而对他的山水画却继承者无多,甚为可惜,其实朱耷的山水画并不是么有特色,而是在他花鸟画的杰出成就下稍显得较弱。朱耷的山水画也是独具一格的,他的山水画对前代山水趋向作了大胆的革新,具有独特的面貌,奔放苍健(javascript:;),浑朴酣畅,个性尤为突出,其实这也属于我们目前对待绘画所缺乏的一种精神吧[14]。无论是花鸟画还是山水花朱耷卓越的艺术成就,都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艺术爱好者(javascript:;)。
图2朱耷《枯木来禽图》图3朱耷《彩笔山水图》
(三)老辣苍健者——髡残
髡残(1612-1692),清四僧之一,与朱耷,弘仁,石涛合称为”清初四画僧”,明末清初的画家,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湖广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县)人(javascript:;),与石涛合称”二石”,原名姓刘,在大明王朝灭亡之后,清朝定京北京开始南征之后,年近40多岁的他奋起参加反抗,血战沙场,失败后为了躲避灾难开始隐居,并割去了万根烦恼丝,出家当了和尚,改名为髡残,字介丘,号石溪、白秃、石道人、残道者、电住道人。髡残年少的时候熟读四书五经,参加过明朝的事举考试,同时特喜欢书画和研究佛学,为僧后,他到处云游,向高僧们参究禅学,游览名山胜景开阔自己的视野,后寓南京牛首山幽栖寺,与程正揆交往密切(javascript:;)。他的画作布局以繁取胜,自成一家,行笔老辣苍健,血脉贯畅,一气呵,山水画中深藏苍茫、幽深的情境,来表达对故国的思念和清王朝的不满。
图4髡残《云房舞鹤图》图5髡残《苍翠凌天图》
(四)空旷峻逸者——弘仁
弘仁(1610-1664),清画家。俗姓江,名韬,字六奇,后改名舫,字鸥盟,安徽歙县人。明亡后于福建武夷山出家为僧,字渐江,号梅花古衲。年少孤贫,有远大志向,性格孤僻,能苦学,事母至孝,母死后,依然么有娶妻的意向。朱氏王朝覆灭时,他已36岁,面对于清王朝统治阶级的强大自己有么能力去改变事实,同时自己的生活以受到了压迫,生命得不到保障,他那忠君、报国、入世、济世的思想受到彻底的挫败,在这种情况下弘仁依旧抱志守节,于绘画中痛斥当今的统治,用以来表示不与新入主者合作。弘仁杰出的成在于山水画,宋人的书画属于他的启蒙老师,后来专注研究学习萧云从和倪瓒来提高自身的艺术涵养,再加以自身的大胆革新创造,最终形成了清刚简逸意趣高洁俊雅的笔法,使得其山水画的风格独具一格。空旷峻逸黄山松石是他最喜好的绘画题材,黄山松石最终成就了他为”新安画派”创始人,和查士标、孙逸、汪立瑞四人被当时称为”新安四大家”,开启了一个绘画新方向。存世作品有《枯槎短荻图》《西岩松雪图》《黄海松石图》《画偈》等(javascript:;)。弘仁极其注重对传统的领悟和学习,能诗善文,这就滋养了他的绘画艺术。纯净、高洁、空旷、峻逸、枯淡、瘦峭、清雅、宁静、深邃、幽静的山水画是弘仁具有的独特风格,给人以冷和静的感受(javascript:;),作品中散发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又不缺高谷荒寒的超尘之韵,使得他的山水画面貌崭新地位独特[15]。弘仁审美品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精神中的冷,另一方面就是思想中的静,而审美的表现也决定了他的笔墨发展方向,故弘仁空旷峻逸、冷而静的风格之形成也正是他自己冷而静的精神状态之外化,在山水画史上表现出的崭新面貌和独立地位,代表了清初中国山水画一个独秀的高峰。
图6弘仁《枯槎短荻图》图7弘仁《黄海松石图》
三.清四僧山水画
(一)亡国之恨
在明朝灭亡后他们都坚持名族气节,而石涛和朱耷本又是明朝的皇族之后,国破家亡的痛苦和愤恨使得他们更加的抵制清朝统治着的利用。目睹了清王朝的强大对于一切欲式的复国念头受到了打击报复,而精神深处净透了的那种亡国之恨有么有地方宣泄,于是就消发为僧避世山林抒发心中的愤恨解脱心中的忧怒。他们只能借用山水画通过诗画的结合,讽刺了那先为名是从的奴才,以便发泄心中的愤恨和不甘心。他们都以山水寄恨,意境苍凉凄楚,笔墨沉郁含蓄,使人有“墨点无多泪点多”之感慨,可乘泪眼中的旧江山,强烈的抒发着性灵的愤恨之意。
(二)遗民情节
在明朝灭亡后,他们都具有强烈的反清意识和遗民情节,满清入关后追杀这些前朝遗民,于是为了躲避兵祸出家为僧,用以表示不臣服于清朝的统治。八大和石涛又是明代宗室,这些“金枝玉叶老遗民”起伏不定的身世,和之后贫苦的生活,使得他们的内心异常的焦灼痛苦愤怒,又无力去改变事实只能在绘画之中表现心中的感慨。大明王朝的覆灭了满清入主中原,这一客观的事实是让当时的正统封建前朝文人无论如何也是接受不了的(javascript:;)。他们一向自恃清高,自认为自己的民族是正宗、正统、文明、优秀的,而忽略了对周边的少数民族公平的对待(javascript:;),心中较鄙视称之都是“蛮夷”,也就极大的加重了心中的名族矛盾,更不愿意屈服于清王朝的统治[16]。在以前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灭了蒙古族统治的元朝之后汉族的文人士子真可谓欢呼雀跃异常兴奋,以明灭元不啻于千年盛事(javascript:;),因为汉民族又夺回了被蒙古夺取的天下,汉民族文化又恢复正朔,但是满清皇太极入主中原,使得汉民族的天下再一次地被“蛮夷”夺取了,本来民族的矛盾就比较恶化,现在满清王朝的入主中原又一次的刺激到了当时候的正统汉族文人士子,这个历史王朝的取代是他们心中无法接受的。《论语》中有“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者,伯夷、叔齐欤”,形成了他们心中的不甘和不屈,从而决定隐入山林同时也带动了隐士文化的发展,诠释着新的隐士文化,共同推动了中国画,尤其是文人画的发展,成为了遗民画家的去向和落脚之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遗民经历了明清易代,而且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有复国的抱负,再与独特的文化底蕴相结合,使这些遗民在这里吟咏唱和、抒发心志、悼念“宗国”、追忆往日,客观地促进了隐士文学的繁荣。
(三)寄情山水—乐游山水画中
明朝灭亡之后他们因怀念故国,不受清朝统治者的利用,更不愿意入仕清廷,并且痛恨清朝的统治者,削发为僧,以绘画避世山林,抒愤解忧,情愿以布衣终老,卖画为生,过着极艰苦的生活,而不稍屈。在削发为僧隐入山林之后,他们由于生活上的贫苦,又心怀亡国之痛使得他们的性格孤僻,不喜与人交流接触,生活中么有乐趣,只能以山川、天地、万物为师直接抒发心中的胸臆,各自创立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寄情于画-游乐于山水画中。他们的绘画大都真实的谱写着自己的真实生活和真实情感,并且善于把握大自然的一切声息,融身的大自然之中,去寻觅大自然所带来的欢乐,融身于画中,尽情的挥洒着笔墨画风,在艺术上独抒个性为追求,内容充满强烈的生活气息和真实情感,再加上独特的思想感情,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清代非正统派的标志人物。
四清四僧山水画绘画语言的影响和传承与发展
(一)清四僧的影响
自古以来,中国的绘画艺术所强调复古、讲究门庭、重视技术,这是中国绘画发展成熟的标志但也同时是中国绘画艺术将走向衰落的征兆(javascript:;)[7]。在这种的氛围下清四僧继承了师古,作画,从古人之大作中吸取营养,丰富自我的知识底蕴,同时并不束缚于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趋向,强调主要从接触和感受大自然的一切生动之息来进行艺术的创造的观念,强调绘画的创新。清四僧的绘画语言直接影响到当时绘画艺术的发展的趋向,他们主张以古人为师,学习古人的精华,但是不能像古人,同时注重生活上细节的感受和独抒个性。他们的反潮流精神十分的可贵,大胆新颖的创造直接引领当时非正统派的潮流,成为了当时非正统派的标志性人物。
(二)清四僧的传承与发展
清四僧的艺术特色与成就让我们认识到了我们不能只局限于古人大作法则之下,应当大胆更新创造新的绘画风格。在近现代的绘画中人们都不束缚与古人之大作,只是在其之中去发掘补充自身的养分,开拓自身的眼见与思想,进而加强自身的知识涵养和绘画技巧,为之后的自我创造能力打下坚固的基础。在清四僧的影响下,现在的绘画非常重视写生,用写生的手法去发现大自然,去感受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声一息。在后续的绘画艺术上十分的重视自我创造的个性和对大自然的那种深深的感受,作品的风格不拘于当下的判别标准,对待艺术的追求永不懈怠。
五结语
总而言之,“清四僧”的绘画理论与实践成了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最后回响。“清四僧”独特新颖的绘画风格,一方面流露出自甘寂寞、与世无求,虽有刚正之气而不打算发泄的冰冷、平稳、安谧之气(如弘仁);一方面流露出不合时宜的愤懑,或郁结不平之气,或铿锵有力的金石气,或苍浑老辣的古拙气(如髡残、朱耷);另一方面还有不甘卑微和寂寞,要在社会上突出地树立自我的形象,画面上流露的是纵横捭阖之气,代表着奋发向上的精神与求功心切的情绪(如石涛)(javascript:;)[6]。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当下的绘画界,可以说冰冷安谧之气匮乏,金石古拙之气渐少,纵横捭阖之气日盛,若能从“清四僧”的山水画中得到一点启示,来改变当代画坛的这种局面,也就切中了本文的初衷。
参考文献
[1]单国强.《中国美术史明清至近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0.
[2]张国珍,石巍.《清初画坛的美学特点及其现实意义》[C].《理论月刊》,2001.
[3]陈念。《浅谈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J].《美术大观》,2014.
[4]王珍,于英.《解读石涛(上)》[J].《老年教育(书画艺术)》,2011.
[5]《中国画元素在油画中的应用》马新平-《艺术探索》-2009.
[6]季玉民.《浅析山水画的风格与程式化问题》[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
[7]贺志朴.《石涛绘画美学思想研究》-《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博士)》-2007.
[8]王峰.《遗民画家和隐士文化》[J].《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
[9]严增镔,吕莎.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浅析[J].大舞台,2013(11):99-100.
[10]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294.
[11]米海鹏.《石涛《画语录》中“画、法、化”的关系》[J].《艺术教育》,2014.
[12]王微.《笔墨个性化趣谈》[C].《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0.
[13]由赞.《渐江《黄山图册》研究》.
[14]黄思源.《八大山人和黄宾虹山水画艺术特征比较研究》[C].《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1.
[15]董峰.《生活在别处——弘仁山水画美学思想略论》[C].《艺术探索》,2008.
[16]曹合社.《略论清初江南遗民文学兴盛之原因》[D].河南广播电视大学,2008.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8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