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来,由于每年黄帝陵祭祀活动的盛大举行,黄帝文化和黄帝的形象逐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黄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对它的探讨十分有必要。作者通过收集有关黄帝的民间传说,整理历代以来对黄帝的相关历史文献记载,将运用传说和文献相结合的方法,对黄帝进行探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黄帝的诞生,黄帝的世系和战争,黄帝时代的农业发展,黄帝的发明创造,从这几个方面,试着解释黄帝文化产生的原因,接着探究黄帝形象的发展演变过程,最后,总结出黄帝在传说文献中的特点。
关键词:传说;文献;黄帝;特点
一、黄帝文化的由来
(一)黄帝的诞生
黄帝文化的来源和黄帝的诞生脱离不了关系。在众多史前的黄帝传说中,黄帝诞生的传说应该算是最奇妙和富有传奇色彩的。据说,黄帝的父亲是一个叫做少典的年轻人,母亲名叫附宝,一天,黄帝的母亲附宝正在田间辛苦劳作,忽然间,她听到天空中一声巨大的闷雷,过了一小会,地上就开始狂风大作,天空也慢慢黑了下来,如同夜晚一般,附宝在黑暗中分不清方向,于是就抬起头望向天上,刚一抬头,一道巨大的白光划过天空,附宝觉得无比刺眼,同时附宝隐约感觉自己的腹部有了一些小小的异动,睁开眼睛时,天空恢复到了白昼,附宝回到家中,惊喜的发现自己怀孕了,附宝怀胎二十四个月后,终于产下了一名男婴,生产之时,屋内紫气弥漫开来,部落里的人纷纷赞叹说“这是祥瑞的预兆啊”,附宝居住在轩辕之丘这个地方,所以就给这个孩子取名叫做轩辕,小轩辕从小就表现的和其他小孩不一样,他刚出生没有几天就能说话,不久就会走路,大脑灵活机智,经常会问些大人也回答不出来的问题,连当时的统治者神农氏,面对小轩辕偶尔的发问,也感到十分头疼,类似的传说不一而足。有的说黄帝的母亲附宝在外出散步时,看见天空的白光绕着北斗七星转了几圈后坠向大地,身体倍感奇异,从此怀孕,生下了黄帝,黄帝出生之后,面部颧骨凸起,形状像太阳一样,脸长的跟龙一般,刚出生没几天就可以和村子里的小孩蹦跳的嬉戏了。更有甚者说,黄帝是上天造就的,这种造就,类似于后来小说里的孙悟空,无疑这是后人经过思维加工的结果。虽然传说众多,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一些端倪,传说里的黄帝都拥有着非常强健的体魄和过人的智慧,这到底是为什么?也许,历史就是平凡人在长河中默默的消逝和伟大的人在传说中一次次诞生,追溯黄帝诞生的时代,是我国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或者略早一些,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的过渡阶段,在考古学上,对应的是仰韶文化后期和龙山文化初期。这个时期,原始部落的生产力还十分低下,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弱,更不要说医疗卫生条件,人们的平均寿命较短,正处于蒙昧阶段。在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中,出土的墓葬证实了这一点,出土的墓葬中主要包括成年人和孩童,在这些许多儿童的瓮棺葬背后,我们可以判断那时的儿童死亡率还是很高的,这可能是为何传说还是文献中黄帝都茁壮成长的重要原因,而他聪慧的大脑则表达了当时的人们迫切想脱离蒙昧走向文明的精神诉求。这样我们再看到,《史记》记载的:“黄帝者,少典之子,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询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1】”,就不足为奇了。
(二)黄帝世系和战争
黄帝的世系是解释黄帝文化来源的又一重要方面。传说黄帝先后娶了好几任妻子,并和每任妻子都繁衍了后代,这些后代构成了中华民族最原始的世系。《国语》中有言:“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四母之子,别为十二姓。姬、酉、祁、已、滕、箴、任、荀、僖、姞(jí)儇(xuān)、依是也。唯青阳与苍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2】,这十二个姓氏是中华民族最初的构成。除此之外,关于黄帝的世系,《大戴礼记》中曾记载,黄帝之子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黄帝逝后葬于桥山,其孙高阳立,即颛顼帝,颛顼死后,黄帝的曾孙高辛立,即帝喾,喾死,子放勋立,即尧,尧死,舜立。黄帝,颛顼,喾,尧,舜是为五帝。黄帝在五帝中居于首位,让黄帝文化可以延续至今。而关于黄帝文化的起源,当然不只是黄帝的世系,黄帝进行的战争融合也促进了黄帝文化的不断向前发展。黄帝的战争主要就是和炎帝、蚩尤的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传说当时,主要有三个大的部落,即黄帝部落,炎帝部落,九黎部落(领导者蚩尤),炎帝部落最先发展起来,其后黄帝部落才慢慢壮大,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利益的冲突,彼此之间发生了战争。黄帝和炎帝,《国语》载:“昔少典娶于有嬌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二帝用师以相济也【3】。”战争的真实性今天的人们暂时无从考证,但留下的传说,却为我们揭示了民族融合的大致过程。传说,炎黄阪泉之战后,兄弟二人登上了具茨山,握手言和,这一年,中华大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田地里长出了许多双头的谷粟,人们把这种神奇的作物叫做炎黄和睦草,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就此融合,这也是后来中华儿女为什么把自己称之为炎黄子孙的原因,黄帝通过战争达到了民族的融合,这是黄帝的第一次大战。黄帝在涿鹿和蚩尤进行了第二次史前大战。《史记》记载:“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4】,传说,黄帝在打败了炎帝之后,人们都纷纷拥戴黄帝为天子,蚩尤不服气便举兵与黄帝大战,由于蚩尤文武双全,十分有才华,黄帝和他久战不下,于是,黄帝就招来了天上的应龙和治水的女神旱魃,最终蚩尤抱头鼠窜,黄帝赢得了胜利,收服了蚩尤部落。至此,奠定了华夏族最初的雏形,华夏族自汉以后被叫做汉族,一直发展到了今天,形成今天十三亿的中华民族,黄帝文化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整个发展过程之中。
(三)黄帝时期农业的发展
黄帝文化发展至今,离不开黄帝时代的经济。原始先民们在农业方面的辛勤耕耘,使黄帝文化发展得到了充分的物质保障。今天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实际上是一部农业发展史,农业在任何时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人们生存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吃饭问题,只有农业的发展有了保障,各种文化才有可能被续写,黄帝文化也不例外,黄帝十分注重发展农耕,实际上,我国原始农业早在黄帝之前就已经产生了萌芽,到黄帝时期,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传说,黄帝部落经过两次史前大战,部落壮大的同时,也使人们付出了惨重代价,因为战争,大量青壮年在战争中无辜惨死,留下的人里,大多身患残疾,再也打不了猎,许多妇女和儿童流离失所,饥肠辘辘,战争带来灾害,疾病充斥着整个大地,到处都是人们腐烂的尸体和不住的哀嚎。面对这种场面黄帝感到十分痛苦,他食不知味,夜不能寐,停不了思考,希望能够尽快改变这种现状,盼望人们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一天,黄帝怀着惆怅的心情登上了一座山,忽然,他眼前一亮,他发现山坡上居然长着许多饱满的粟穗,于是他就把这些粟穗带回了部落,精心培植,从此和部落的人们过上了安定的农耕生活。传说当然不足为信,透过一些考古材料我们可以了解当时农业的一个基本情况,黄帝时代大约距今5000多年,而在距今6000的多年的陕西半坡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许多粟的遗存,和粟米粮窖,粟还出现在半坡女子的随葬品之中【5】,可见黄帝之前,我国早期农业已有所发展,人们已经会种植粟这种作物,并且粟这种植物在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到了黄帝时期,我国的磁山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粟的窖穴多达88个,在这88个窖穴中的384号窖穴,堆积粟的厚度为2.9米,据计算,当时堆积粟的体积约有10立方米,折合重量约为13.82万多市斤【6】。可见黄帝时期,农业已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比半坡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加强。而处于同时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稻谷的种植也十分普遍,考古学家发现了谷物的连续堆积层,每层间隔2—10厘米不等,堆积层的总厚度达到100厘米以上,经换算谷物总量达120吨以上【7】。黄帝时期的农业可谓突飞猛进。传说神农之时,人们只会种植黍、稷,而黄帝之时,人们已经开始种植多种粮食作物,在这里也算是属实的了,农业的向前发展,使黄帝时代出现了“五谷丰昌,凤凰翔于庭,麒麟游于郊”的繁荣景象,农业不光为黄帝文化提供了物质基础,由农业还带动了一系列生产工具的发明和创造,如这一时期遗址中大量出土的石镰、石铲、石磨盘、石杵等。农业发展生活物质得到了保障,人们便向往更高层次的生活,使文明的创造和文化的传承成为可能。
(四)黄帝时代的创造
黄帝时期的创造是黄帝文化产生的重要原因。黄帝开创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其创造主要包括制度建树,物质发明和文化创造。
1.制度建树
传说,黄帝大战炎帝、蚩尤之后,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部落联盟。为了统治好这个部落,他进行了一系列的举措,《汉书》中说“昔在黄帝……方制万亩,化壄分州,得百里之国万区”【8】,《路史》一书中又说,黄帝“命风后方割万里,化野分疆,得大小之国万区”,都是说黄帝对田地进行的管理,据说后来的井田制就是从这里发展来的。不仅如此,在政治上,黄帝还善于运用贤才,创立了官制,《史记》记载:“黄帝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9】,传说风后有治国安邦的才能,力牧能够统帅千军,为黄帝进行政治统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物质发明
农业的发展催生了一系列的物质发明。《古史考》中记载:“黄帝作釜甑”【10】,一种蒸煮器具,黄帝是衣服的发明者,“黄帝始……垂衣裳”,而《云笈七籤》中却载“(黄帝时),有臣胡曹造衣,臣余伯造裳”,到底是黄帝还是他的臣子作了这项发明还有待于讨论,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黄帝之时人们已经穿上了衣服,告别了原始的赤身裸体和树叶兽皮的包裹。《白虎通义》“黄帝作宫室以避寒暑,此宫室之始也”,说黄帝制造了宫室,在山西陶寺村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一座距今至少4300年的史前城池,显然黄帝时代,人们的居住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
3.文化创造
黄帝不光进行了政治管理,解决人们吃饭穿衣居住问题,还在精神文化层面做了更多的举措。《拾遗记》载:“黄帝……始造书契”,黄帝发明了文字,《韩非子》一文中又说“古者仓颉之作书也”,到底谁是文字的发明者,今天的我们不得而知。除此之外,还有黄帝制作音律的记载,《吕氏春秋》载“昔黄帝令伶伦造作为律【11】,”传说黄帝在一次庆祝丰收的宴会之上,闻着飘香的美食,饮着香醇的美酒,心想要是耳边再有美妙的声音就更好了,于是拿起筷子敲起了酒杯,音乐由此产生,但从出土的文物来看,河南省舞阳县的贾湖遗址的七音阶鹤骨笛,距今已有八千多年的历史,音乐早在黄帝之前就已产生。
3.其他发明
除此之外,黄帝与他的臣民创造了一系列的发明。较为耳熟能详的是:黄帝为了给人们治病,创造了医学,与岐伯讨论病理,作内经等,黄帝还会推算历法、作干支、教会人们如何纪时,创造了我们今天的农历。在军队上,他命令风后衍握奇图,制造阵法,在铸造上,采首山的铜矿来制造货币。
从以上可以看出,黄帝以及他的臣子发明创造之多,涵盖了几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这些发明,到底有多少是黄帝自己发明的,有多少是他的臣子或是其他人发明的,还有待于考证。把如此多的,几乎是全部的发明,统统集中到黄帝的身上,原因大致也有以下几点,根本原因还是黄帝时期,农业的突飞猛进,农业的发展,远远超过了黄帝之前的任何时代,使人们对这个时代,充满着自发的崇拜。也正是这个时代,物质的保障,使人们进行如此多的发明创造成为可能。其次,结合李耀宗先生在《论“黄帝”界说与黄帝精神》一文中的观点:黄帝是是一群杰出始祖的指称或代称,也可能是作为“该始祖群象征”的某某特别杰出的代表人物,是代表其部落的崇高象征【12】,我们可以明确的是,如此多的发明创造是由无数的祖先,世世代代努力的共同创造,黄帝作为其中的一个杰出代表,人们就把这些功绩附加在他身上,为了更好的在后世进行展现,这是非常可能的。
综上所述,探究完了黄帝的诞生,黄帝的世系和战争,黄帝时期的农业发展,和各项发明创造,我们可以对黄帝文化的产生,做出一个较为完整的概括:黄帝文化起始于黄帝的诞生,黄帝世系的繁衍,更起始于黄帝进行的战争,战争使史前部落不断融合,成为黄帝文化构成的源头,黄帝文化的产生发展都依赖于黄帝时期农业的进步,农业的发展是黄帝文化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黄帝的各种发明创造提供了良好的机会,而这些发明创造,又构成了黄帝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我们还可以解释另外一个问题,如今的人们为什么把黄帝叫做中华始祖和人文初祖,黄帝的诞生造就了黄帝的世系,黄帝的世系是中华民族诞生的根源,黄帝进行的战争奠定了中华民族最初的雏形,所以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而黄帝被称为人文初祖,则是因为,黄帝进行了众多的文化创造。
二、黄帝形象的演变
黄帝不是一开始就作为始祖和初祖的形象出现的,他的形象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不同时期,黄帝的形象也各不相同,从先秦的神话人物,到后来成为创造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在每个时期都带有各自时代因素,黄帝形象由此也日复一日,变得更加丰富起来。本文从以下几个时期对黄帝的形象做简要探讨分析。
(一)先秦时期
黄帝起初是作为神话人物出现的。我国古代神话,保存最为丰富的《山海经》一书中,就有对黄帝的记载,其中说:“东海之诸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名曰禺虢。黄帝生禺虢,禺虢生禺京。禺京处北海,禺虢处东海,是惟海神【13】”这里说,黄帝是海神的父亲。战国时《尸子》一书中也对黄帝的外貌进行了描述,其中说“古者黄帝四面”,意思是说黄帝拥有四张脸,以此来照管四面八方。更有传说说,黄帝和蚩尤在阪泉打的不可开交之时,因为黄帝拥有可以号令天下的威力,请来了治水的神仙,战争才得以取胜,相关的文献中,《大荒北经》中曾记载:“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从这里可以看出,黄帝最先的形象,确实是神话人物。但而后,黄帝形象渐渐有所改变,开始以始祖的形象出现,《国语》一书中记载:“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14】。”这里“禘”、“郊”、“祖”、“宗”都是祀典的含义。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夏、商、周尽管始祖不同,但都愿意把自己归属于黄帝的根系之下,这也说明,黄帝这时始祖的形象,已经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人们对黄帝开始了最初的始祖崇敬和祭祀。不光如此,《管子》一文中也曾记载:“黄帝之治天下也,其民不引而来,不推而往,不使而成,不禁而止,故黄帝之治也”,又把黄帝描述成为了一位成功的政治家形象。
(二)秦汉时期
黄帝的形象,经过了先秦时期的塑造,在秦汉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司马迁曾经说:“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训,荐绅先生难言之”,于是西至崆峒,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极江淮,访遍名山大川,力求为人们塑造一位,最接近历史面貌,真实的黄帝。他在《史记•律书》中描写:“昔黄帝有涿鹿之战……递兴递废,胜者用事,所受于天”,司马迁认为,黄帝是天命所授的帝王,不光司马迁,汉代韩婴也在《韩诗外传》中说:“黄帝即位,施惠承天,一道修德,惟仁是行,宇内和平”,也认为,黄帝是受天之命,来对人们实行仁政统治的,并且拥有良好的道德修习,才使天下达到了和平安定的局面,除此之外,这一时期的记载中,还有黄帝“且战且学仙,百余岁然后得与神通”的记载,黄帝拥有和鬼神相通的能力,这些记载都竭力把黄帝塑造成一位集天命所受,智慧美德于一身,并有特殊能力的正统帝王形象,对黄帝的评价这时也上升到了一个高度,以《史记》为代表,司马迁在《史记》中对这位正统帝王做了极高的评价,他说:“维昔黄帝,法天则地,四圣遵序,各成法度,厥美帝功,万世载之【15】”,黄帝有流传万世的功绩,对黄帝进行了赞美,实际上,这一时期,黄帝的正统帝王形象出现,也反应了人们正统意识的逐渐加强。紧接其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政局动荡,但黄帝文化并没有就此落寞,黄帝的形象也开始趋于复杂,关于黄帝的记载增多,但主要讨论的重点集中在黄帝的出生地,后裔等问题上。
(三)隋唐至宋元时期
这一时期,黄帝的形象又发生了转变,从秦汉时期的正统帝王形象,变成了“天神”,这主要是受当时玄学发展的影响,黄帝作为天神之一出现,在注《礼》一书中,郑玄把“兆五帝于四郊”中的“五帝”明确的解释为“五行精气之神也”,他具体指出“五帝”为“青帝灵威仰、赤帝赤漂怒、黄帝含灵枢、白帝白招拒、黑帝汁光纪”,黄帝就这里面的天神之一。宋元时期,黄帝的形象依旧沿袭了之前,黄帝依然以天神的形象出现,不过更多出现在了祭祀活动中来加强对百姓的精神统治,黄帝的形象没有较大的改变。
(四)明清时期
到了明朝时期,开国皇帝朱元璋1371年,在祭祀黄帝的祭文中说“君生上古,继天立极”,明确的提出,黄帝是上古之君,即古代的帝王,并用相应的礼仪来进行祭祀。清朝时期,黄帝形象起初沿袭了明朝,其后又有新的发展。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祭文中写道:“自古帝王,受天显命,继道统而新治统,圣贤代起,先后一揆,成功盛德,炳如日星。【16】”这里说黄帝,是受命于天的古代帝王,并赞美了他的伟大功绩,黄帝还是之前沿袭下来的形象。后来,黄帝形象慢慢开始转变,人物形象变得更加饱满,在《乾隆御批通鉴》中,对黄帝做了多方面的描写,黄帝时代的祭祀制度,黄帝的治国理念,黄帝时代的经济情况,黄帝的发明,涉及文字、医药、天文历法等等,对黄帝做了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总括,这时,黄帝作为人文初祖的形象渐渐走进人们的心中。
(五)现当代
当今的中国,虽然近代经历了连绵不断的战乱,但黄帝形象并没有因为战乱而中断发展,反而,黄帝的形象在这时,更加的饱满和清晰,无数中华儿女都自称是黄帝的子孙,用黄帝赋予的精神激励着自己,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着不同程度的努力,黄帝还作为中华民族最有凝聚力的象征出现。1937年,国共合作之时,中国xxxx领袖xxxx在延安同国民党人祭祀黄帝时写到:“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尚飨!【17】”这段话中不仅明确指出了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造就了中华民族,还高度赞扬了作为人文初祖的黄帝,同时,用黄帝取胜炎帝的战争精神,来激励国共两党,表明了国共两党抗击日寇必胜的决心,把黄帝看做建立和保卫中华民族的榜样,看成使中华民族团结的一种象征。
三、比较分析历史文献和传说中黄帝的特点
经过上文对黄帝各论述以及分析,概括出历史文献和传说中黄帝,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神话色彩浓厚
相较于历代史官和文人作家笔下的黄帝,传说中的黄帝形象更具有神话色彩,历史记载则更具有逻辑性,时间越晚黄帝的形象变得越丰富。传说中,黄帝天资十分聪颖,出生没有几十天,就会说话,不久就学会了走路,黄帝还和他的臣子等一众人,创造了许多发明,近乎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黄帝被描述的无所不能。甚至有传说直接把黄帝就当做神仙来看待,说他活了将近三百年,最后修仙,驭龙升天,而在文献的记载中,黄帝本人则更具有逻辑性,黄帝更像是一个普通人,而不是传说中的神仙,黄帝并不是天生什么都知道,黄帝也有不少老师,《吕氏春秋》尊师一章中说:“……黄帝师大挠……”,《新序》中说,黄帝师从大填,《汉书》则记载的黄帝的老师更多,封钜、大填、大山稽。此外,从上节黄帝形象的演变一节中,我们还知道,历朝历代对黄帝的形象都有不同的塑造,黄帝的形象在每个时期都各有不同,时间越晚,黄帝的形象越丰富。
(二)文献的权威性
传说中的黄帝和文献中的黄帝的第二个特点是,黄帝传说众多而且复杂,文献记载大多以传说作为材料来源,文献记载比传说更具有权威性。从黄帝时代到司马迁生活的时期,大约过去的有3000多年的时间,比司马迁到今天我们生活过的时代还要久远,在没有文字记载的传说时代,司马迁也是通过早年间游学,采集各地的民间传说作为材料,才写成了《五帝本纪》一文,这段经历在《史记》中也有体现,说他曾“西至崆峒,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史记》是他保留了自己认为比较妥当的部分后记载下来的,所以,《史记》中有关黄帝的记载有一部分是来源于传说,之后的记载,也如同司马迁一样,经过历代学者的考证探究,保留了他们认为更为准确的一些,所以,文献记载中的黄帝也就比传说中的黄帝更加真实,具有可信度和权威性一些。
(三)文献记载的时代因素
文献记载中的黄帝比起传说中的黄帝,时代感更强。例如:商鞅在《商君书》中写道:“故黄帝作为君臣上下之礼,父子兄弟之礼,夫妇妃匹之合【18】”这里的君臣、兄弟、夫妇之礼,实际是商鞅为了约束当时人们的行为而提出的,并不是黄帝时代的思想,只是借助黄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此类似的言论不计其数,因为各个时代的时代因素不同,就使文献记载中的黄帝变得更有时代感,也就更加难以分辨,到底黄帝做了哪些事情,又有哪些是后辈子孙们托古言志的产物。
(四)传说和文献记载的多重性
有关黄帝的历史记载,还具有多重性,往往对同一历史事件有着不同的记载。原因大概是,撰写黄帝的历史事件,依据的材料大多来自于口耳相传的传说,传说的复杂性,人们记载时的取舍不一,使得文献和传说对同一事件就有了不同的记载和说法。例如:《逸周书·尝麦》篇记载,黄帝和蚩尤爆发战争,是因为蚩尤想要驱逐炎帝,炎帝前来向黄帝求助,而《史记》记载战争爆发的原因却是,因为蚩尤暴虐,不听从黄帝的号令,关于战争的主角,有的文献记载就是黄帝、蚩尤、炎帝,而有的文献则把炎帝称为赤帝,有的文献认为赤帝就是炎帝,还有一些文献甚至把蚩尤看做炎帝。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学者们各执一词,各说纷纭。
(五)黄帝精神
历史文献和传说中的描述黄帝的又一共同点是,都反映了黄帝的精神,黄帝精神是黄帝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黄帝作中华民族的始祖,对于中华文化具有开创之功,黄帝通过战争达到民族间的融合,具有包容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黄帝勤于思考,艰苦朴素,带领人们积极进行生产,发展农耕,解决人们的吃饭问题,为中华文化向前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黄帝还具有创新精神,他和她的臣民进行了一系类的发明创造,这些发明创造,对当时古代中国甚至全世界都有重要意义。黄帝勤于思考,艰苦朴素,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一直被人们所提倡,他的包容创新的精神成为我们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源泉,今天黄帝的儿女遍布世界各个角落,都以黄帝作为我们的祖先而骄傲。
结语
本文重点论述了黄帝文化产生的原因,黄帝的形象,以及黄帝在传说和历史记载中异同。第一个问题,黄帝文化产生的原因,主要从黄帝的诞生,黄帝的世系和战争,黄帝时期的农业发展和发明创造方面进行了探讨,得出了以下结论:黄帝文化和黄帝的诞生脱离不了关系。黄帝时期,农业的突飞猛进,使黄帝世系的繁衍,和黄帝进行发明创造活动成为可能,是黄帝文化的物质基础。黄帝的世系创造了黄帝文化的源头,黄帝通过战争达到民族融合,为黄帝文化添加了新组成部分,黄帝的创造发明也是黄帝文化产生的重要原因。第二,黄帝的形象,本文分为几个时期,分别论述了其不同的形象。第三,比较历史文献和传说中黄帝的特点,得出以下结论:一,黄帝在传说和历史文献中都具有神话色彩,历史越晚黄帝的形象越丰富。二,文献基于传说,传说众多而且复杂,文献中的黄帝比传说中的黄帝更具有权威性。三,文献的时代因素,文献记载的时代性很强。四,有关黄帝的历史记载和传说,具有多重性,往往对同一历史事件有着不同的记载。五,传说和文献中都反映出了黄帝勤于思考,艰苦朴素,为人民服务,包容,创新的精神。
参考文献
[1]①④⑨,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M].中华书局出版社,1959:1.
[2]②③,左丘明.《国语·卷一·晋语四》[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1
[5]考古通讯研究委员会.《考古通讯》[J].科学出版社,1955,3
[6]劳伯敏.河姆渡遗址“稻谷堆积层”成因析[J],《农业考古》,1995,1
[7]佟伟华.磁山遗址的农业遗存及其相关的问题[J],《农业考古》,1995,1
[8]班固.《汉书·卷二八·地理志》[M].中华书局,2007,1
[10]谯周.《古史考》[M].海南出版社,2003,1
[11]吕不韦.《吕氏春秋·卷五·古乐》[M].中华书局,2011,1
[12]李耀宗.论“黄帝”界说与黄帝精神[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2:66.
[13]《山海经·大荒东经》[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31
[14]左丘明.《国语•卷四•鲁语上》[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1
[13]陈习刚.《郑州与黄帝文化》[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9:132.
[14]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3301.
[15]陈习刚.《郑州与黄帝文化》[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9:67.
[16]高俊元.《中国黄帝陵•祭文•大纪》[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1:87.
[17]薛光明.《当代祭黄帝陵纪实》[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1998:4-5.
[18]石磊译注.《商君书》[M].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1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8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