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5年9月2日,一张年仅3岁的叙利亚小难民艾兰·库尔迪身穿红色上衣蓝色短裤俯仰在沙滩上的张片迅速传遍了世界,艾兰·库尔迪在和家人偷渡,通过海路逃亡欧洲途中溺海身亡。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在欧洲,难民问题引起世界的关注。2015年开始大量的西亚、北非难民涌入欧洲,这种短时间、高速度的难民增长给欧洲各国带来巨大的影响,各方面都能看出,难民危机正在重塑欧洲。从欧洲的难民历史分析以往欧洲的难民政策,难民危机的进程中解析难民危机的形成原因。一直以人道主义标榜的欧洲,自始都是以一种较为宽容的心态对待难民,而在此次危机中欧洲各种矛盾问题凸显,难民在欧洲国家内产生了各种问题,欧洲一体化进程因英国“公投”被挑战,欧洲国家不能统一对难民的标准,欧盟难民法律程序欠缺,两种意识形态的冲突等,甚至是一个合理的国际格局对世界人民的重要性。
关键词:欧洲难民危机;非法移民;欧洲一体化;文化冲突
第1章绪论
1.1课题背景及研究动态
在西亚、北非,X主导、欧洲国家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战争不断,宗族、部族与族群愈演愈烈,使西亚、北非的局势更是动荡,越来越多的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欧洲作为“近邻”,一直以来都备受西亚、北非移民的青睐,越来越多的西亚、北非难民在饱受西亚、北非动荡局势的摧残下逃往欧洲。在2015年,受叙利亚内战等多种因素影响,逃往欧洲的难民创下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高值。大量的难民涌入给欧洲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安全等造成了强烈冲击,一时间,欧洲各国、国家之间的矛盾重生。
如何看看待这些难民,对待难民问题各国内学者看法不一,各持己见。宋全成认为,此次的难民潮分为三阶段,有明显的地域性、国别性、快速增长型和宗教冲突的特征。难民潮可能会给部分劳动力严重缺乏的国家带来正向的人力资源支持,缓解欧洲人口老龄化问题。但欧洲难民问题也增加了部分国家财政负担、就业压力,产生消极的社会影响,影响欧洲的福利政策,拉慢欧洲经济复苏的进程。
难民潮的涌入给欧洲带来沉重的经济、社会压力,而在欧盟中,英国公投“脱欧”,冲击着欧洲一体化的趋势。“难民危机正在重塑欧洲政治和社会。”保加利亚政治学家伊万·克拉斯特耶夫表示。难民潮在2017年虽然明显回落,可现在要说欧洲的难民危机已经得到解决,还为时尚早。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笔者聚焦欧洲难民危机一题,通过分析欧洲的难民危机进程,从欧洲难民历史、以往的难民政策及其复杂成因,此次难民危机的特殊性,描述欧洲社会对待难民态度的转变,多角度分析难民给欧洲的影响,从法律程序、决策动机、欧洲治理以及全球治理的视角,介绍欧盟、欧洲各国应对难民危机的政策和做法,甚至站在国际关系、国际格局角度分析此次难民危机的成因,反对以X为首的大国政治。希望世界各国引以为鉴,避免人性惨案的发生,防止难民危机的再次产生
第2章“难民”主体的确立
2.1“难民”主体的确立
资本的全球化流动,必定是伴随着人口的迁移。人口的流动,经济的发展,国际化与开放程度等,这些因素相伴增长。移民变得愈来越频繁,移民自古有之,而难民作为一特殊分类进而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则主要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了,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当时因战乱导致的难民问题。之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又有一大批的战争难民,联合国为安置,难民优先审议难民的原则,在1946年第一届联合国大会上得以确立。并在一年之后成立国际难民组织,帮助安置难民,在1951年被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即难民署所取代,但难民署当初亦是仅规定了三年任务期限的临时机构,却因难民问题的持续存在被保留到今天。在1951年签署的《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与1967年的《难民地位议定书》,作为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关于解决和保护难民问题的重要的国际法律文件所使用。鉴于1951年的公约对“难民”的定义具有时间和具体事由的限定,适用范围过窄,在1967年的议定书中第一条就删去了1951年公约中“由于1951年以前发生的事情”和“由于上述事情”等字样,取消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根据1951年公约和1967年议定书中对难民的规定:一是难民是留在其本国或经常居住国以外的人。无国籍的是不能或不愿返回以前的经常居住国,若已经返回的则不再是国际法上的难民了;二是因为正当理由畏惧政治迫害而留在他国的人。;三是畏惧政治迫害,不能、不愿受其国籍国保护,或者是不能、不愿返回以前经常居住国的人。
公约在法律上明确了难民的“个人身份”,规定了难民的“一般义务”和“不受歧视”,一切难民对所在国负有责任,缔约国对难民不分种族、宗教、国籍,统一适用公约。“不推回原则”体现对难民的保护,还规定了难民所享受的国民待遇和一般外国人待遇的内容和范围,以便使难民得到更好地庇护。
2.2本章小结
人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人的作用自是不必多说,天赋人权,人类趋利避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无法阻拦。对处于危难和困境的人给予援助和保护,也是人性真善美的体现。难民问题是世界性的问题,站在国际高度展开人道主义救援,从国际法角度明确难民的法律地位,给予难民更牢靠的保护。
第3章21世纪以前的欧洲难民问题
3.1欧洲的难民历史
在20世纪20年代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作为主要战场之一,开始了在20世纪第一次大范围、多人口的难民潮。在此次难民潮中,一部分是因为战争导致的欧洲新的国家政治体制和版图领土的划分,难民的回迁问题。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据德国有关部门调查统计,有超过100万的人口从被分离出去的领土内回迁德国。甚至为了帮助民众的回迁,在1920年到1925年间,德国共建立了二十六个“回乡集中营”,以便波兰西部的民众返回德国。而另一部分俄罗斯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国内战争以及饥荒而导致的原沙皇俄国的难民潮,大部分的难民集中到了德国、法国、巴尔干半岛国家。据大概的统计,在1919年间,滞留到了德国的就约有10万俄罗斯难民,到二年就已经达到了56万人口。之后的1922年到1932年间俄罗斯的难民人数上升到最大,“根据人民联盟和外事局的报告,在这两年的时间里,大约有60万俄罗斯难民滞留在德国,其中仅1923年在柏林,就有36万来自俄罗斯的政治避难者。”德国接纳了这些难民,大量的难民宿营地被建立。
还有一部分是欧洲犹太难民的迁移。种族问题可以说是由来已久,世界内比较有名的,X白种人与黑人之间的较量,对犹太人的不平等对待等。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1930年间,中欧、中东欧等国家针对犹太移民施行了种族主义政策。犹太人被视为“劣等民族”、不幸的根源,迫害驱逐犹太移民,从而使大量的犹太人迁移海外,流亡于其他西欧国家,四处漂泊。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更是因为战争而产生了大量的战争难民。到1945年5月,欧洲还约有4000万人无家可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发战争财的X崛起,以X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开始站队,两极格局形成,冷战开始,世界整体格局整体上是处于一种较为平稳的状态中,但是局部战争与冲突确是从未中断过,尤其是在80年代之后,又产生了大量的政治和战争难民。“在1983-1990年期间,在欧洲国家寻求避难的总人数是170万人。从绝对数量上来看,难民主要集中在联邦德国(70.3318万人)、法国(27.7477万人)、瑞典(14.1864万人)、奥地利(10.033万人)”,到20世纪90年代后,苏联的解体、东欧剧变、局部战争的爆发和非洲国家内部冲突,又造成的数以百万的无家可归的难民们,纷纷涌入西欧国家。
3.2欧洲整体难民政策的调整
在长期的难民潮中,欧洲各国都在根据本国国情不断调整着对难民问题的政策,在本国内对难民的安置办法。欧洲启蒙运动,人文主义思潮兴起较早,人权思想深入人心。欧洲始终打着人权的称号游走世界,其中也包括对待难民。在1951年日内瓦召开的联合国大会中讨论通过了《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根据《联合国宪章》和《世界人权宣言》中,人人享有基本权利和自由不受歧视的原则,保障难民最广泛的行使基本权利和自由。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极世界格局,冷战开始,一批东欧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非法移民,政治难民,西欧国家全部接受。这些人显然是并不符合1951年公约中对“难民”的界定的,各国却对其进行不同理解。而这些难民也在其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被称作是追求“自由民主世界”的人。同时,这些难民的涌入也为当时西欧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当然,在1967年的《难民地位议定书》中也扩宽了对“难民”的界定,顺应了时代发展。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虽然仍有大量人口迁入西欧,但西欧各国相继收紧了宽松的移民政策,在冷战的局面下,强调区域性安全结构,甚至在70年代末终止了外国劳动力的招募。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民族国家意识,使各成员国期望通过合作有效应对新的难民潮,确保共同体公民的安全和利益。1985年6月,德、法、荷、比利时和卢森堡五国签署了《申根协定》,即《关于逐步取消共同边界检查》的协定。对短期都留在协约国的人颁发统一格式的申根签证,签证具有有效期,但在有效期内携申根签证可在协约国间任意行走,利用电脑系统建档来抵制非法活动分子,警察合作、司法互助,协调控制人口迁移。
《都柏林公约》,欧盟的一部法律,于1990年签订,1997年生效,它规定了外国人在日内瓦公约(经过纽约协议修订)下寻求政治避难的申请流程。理清在欧盟成员国内寻求避难的难民们,并确保至少一个成员国处理申请。其实一旦在一个签约国的申请被拒绝,则无法再在任一签约国寻求庇护,这涉及到了传统上国家主权的敏感领域寻求的权力让渡问题,各成员国没有实际操作中仅仅遵循这一约定。但是公约通过限制申请次数来减轻难民的涌入,起到了一定作用。
90年代初期,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格局的大变革,使得欧洲又迎来了新一轮的难民潮。欧盟开始采取一系类的难民措施,虽然这些措施不具有很强的约束力,成员国享有制定本国难民政策的权利,却又想要界定一个共同意义的限定性的“难民”的地位,来减少涌入成员国内的难民数量,防止难民体制负担变得更沉重,从而形成一种更加明显的趋同之势,欧盟成员国也在共同应对难民政策中取得进展。一是提出有关“安全国”的概念,安全国包括安全原属国和安全第三国。申请者将被驱逐回原属国,或者是遣送回到他们进入欧盟之前的所经过的第一个“安全第三国”。二是对难民迫害行为分类,进行国家行为体与非国家行为体的区分。当国家XX不是迫害的行为体时,避难者能够在其本国内得到有效保护的,欧盟不再给予其避难权。三是希望重新签订接纳协议,分担和转嫁责任。但这种方式在减轻了成员国压力的同时也将避难者者的权利保护逐渐分散。因此一些学者、律师和媒体纷纷提出强烈批评,认为难民政策过于苛责,缺乏人道主义色彩。欧洲可以称的上是难民问题的大本营,一个多世纪以来,欧洲也一直在积极的探索难民问题的法律解决办法,近些年来又颁布了许多国际难民法律文件。如,具有代表性的2003年《欧盟安置庇护者指令》,规定了成员国向寻求庇护者提供保护的法律义务和最低待遇标准。2004年的《欧盟难民保护指令》,首次制定超国家法律文件,明确成员国有承担保护难民的法律责任,规定了难民应享有的基本权利。2005年的《欧盟庇护程序指令》,是一套完整的难民保护的程序性规定。
3.3本章小结
欧洲的难民问题已有较长的时间,欧洲始终坚持的人权主义思想,欧洲较为发达的经济,与一直以来保持较为宽容的难民政策,轻松的人文环境等,使得欧洲一直备受受各类难民的青睐。欧洲各国也企图寻找一个能够保护本国国家与公民利益下,能够再庇护难民的平衡点,减轻难民体制的负担。但毕竟欧洲一直坚持人权旗帜,同时,难民进入为欧洲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廉价劳动力,使得早已进入老龄化的欧洲各国得到持续发展。难民问题一直处于可控范围,难民问题也顶多只能叫做“难民问题”。
第4章现代欧洲难民危机
4.1难民危机的产生
其实在欧洲各国相继实施“安全国”的政策后,进入欧洲各国的难民人数已经呈现出一种下降趋势,总体下降幅度明显。但是在2010年12月,以年轻的突尼斯小贩罕默德·布瓦吉吉自焚开始的“茉莉花革命”为起点的“阿拉伯之春运动”开始,埃及革命、利比亚内战、也门起义、巴林示威、叙利亚危机等,一场阿拉伯世界的革命浪潮,持续的社会动荡,使无数人无家可归,被迫流离海外。而欧洲由于地缘关系等原因,自始以来就是西亚北非移民、难民迁移的主要目的地之一,涌入欧洲的难民人数再次开始增加。在2014年,国际难民组织统计进入欧洲避难的有21.9万人。
然而在2015年,才算是难民危机真正开始的时候。X为首的国际联盟加强对“伊斯兰国”的空袭,甚至加入了俄罗斯。叙利亚内战也正打得火热,北非的利比亚、突尼斯、厄立特里亚等国家内部动荡、政治局势混乱,宗教、种族、部族冲突不断。这种长期的动荡使得数以百万的人们失去家园,无法正常生活,迫使他们背井离乡,走上了移民、偷渡之旅。而欧洲作为与其相近之地,并且在历史上就是难民们的向往之地,经济发达,政治稳定,一直提倡人权的保护,注重保护难民们的基本权利,倡导文化多元融合等原因。是这些西亚北非地区的难民不顾艰辛跋涉,要到达欧洲。到2015年7月,据欧洲边防局统计已有约34万移民进入欧洲,7月,有超过10万的非法移民进入了欧洲,人数暴涨,是去年同期人口的三倍。在8月份之后,更是以每月数十万人口的量涌入欧洲各国。到2015年底,日内瓦国际移民组织公布,2015年以非常规方式通过陆路和海陆进入欧洲大陆的移民和难民数量已超过了一百万,是2014年的四倍,不包括在旅途中丧生和失踪的人口。

让世界目光聚焦于此的有两个标志性事件,一个是2015年9月2日,一张身穿红色半袖和蓝色短裤,脸朝下趴在海滩上的小孩子的照片被放出,这是年仅3岁的叙利亚小难民艾兰·库尔迪的遗体俯仰在土耳其伯顿海滩上,揪心的画面,是对人性的挑战。一时间,“救救难民”成了席卷欧洲乃至世界的“政治正确”。由此难民问题出现了第一个高潮。另一个是2015年11月13日晚,在法国巴黎多处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总统奥朗德宣布法国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关闭边境。此次恐怖袭击造成129人死亡,352人受伤,99人重伤,成为震惊欧洲和世界的“巴黎暴恐案”。而这些“伊斯兰国”恐怖分子多是一难民的身份进入欧洲。法国国内的安保工作相对松懈,近期大量来自战场的难民涌入法国等欧洲国家。短时间内暴增的流动人口,而且由于这些难民大部分都是采用偷渡,非正规途径逃亡而来的,很多人无资料可查,使得法国的安全工作几乎瘫痪。这其中多少恐怖分子以难民的面目趁机涌入了法国,暗中组织和筹划恐怖袭击活动,无从可知。这场针对法国XX和人民暴恐,给欧洲各国的国家安全造成了挑战。虽然之后,欧洲主要国家相继表示,不会改变接纳难民的既定政策。但也推动欧洲难民问题进入一个新的高潮。
而此时的欧洲内部却面临着经济复苏乏力、乌克兰危机、英国公投、极端势力上升等内忧外患,自身的承受能力和接收能力有限。而欧洲的难民问题历史较长,欧盟法律的漏洞,又赶上此次赴欧的难民激增,欧洲内部自身的问题,欧洲部分地区的社会混乱、政见纷争、舆论恐慌以及人道主义的惨剧。欧洲的难民危机名副其实了。
4.2欧洲难民危机产生的原因
4.2.1难民产生的直接原因
最直接导致难民危机爆发的,当然是大量难民的急速涌入。西亚、北非近几年更加动荡的局势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无家可归,难民人数暴增。从2010年“阿拉伯之春”运动后,进入欧洲的难民人数就开始增加,由于欧洲的地缘关系,欧洲内部较为安稳得社会环境,宽松的人文环境,富庶的经济环境,再加上欧洲各国一直高举人权旗帜,以宽容的心态,对进入欧洲的移民采用特有的人道主义情怀,使得欧洲自上世纪开始就是西亚、北非人口迁移的向往之地。
此次难民进入欧洲的路径一共有六条。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地中海中线(从突尼斯和利比亚进入意大利),2015年通过此线进入欧洲的有9万人,地中海东线(从土耳其进入希腊),2015年通过此线进入欧洲的有13万人,巴尔干西线(从希腊到匈牙利),2015年通过此线进入欧洲的有11万人。
这些叙利亚、阿富汗的难民由于本地区的动荡局势,恐怖活动,宗教、种族冲突,内战,内乱等社会混乱、经济停滞,失去家园、失业、贫穷等,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使这些人想方设法的奔向了欧洲。
4.2.2以X为首的西方大国的介入
无论是科索沃、阿富汗、伊拉克战争,叙利亚内战,“阿拉伯之春运动”等等这些无不显示出以X为首的西方大国在其中的推动。这些大国打着打击专制独裁、维护人权、宣扬民主的旗帜直接或间接,甚至通过军事活动强势对这些国家进行干预,而这些国家的xxx本就不稳,种族、宗教冲突,这样的干预更是雪上加霜。甚至在叙利亚内战中催生了“伊斯兰国”的恐怖组织。
而这些干预背后代表的是大国利益,从中东地区最能显示。石油,“工业的血液”,哪怕现在科技的发展新能源的不断开发,可也无法否定石油无法被替代的地位。中东被誉为“世界油库”,已探明的原油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2/3。因此,石油资源中东争夺最主要的目的,各国都想要分一杯羹,制造混乱,抽取最大利益。
这些问题的制造以X为首,但欧洲国家也是有积极参与的。当年就是法国挑头对叙利亚进行军事干预,而且欧洲国家多数时候都是X的盟友,“盲目的对X亦步亦趋”。因此,难民危机也算欧洲自食其果。
4.2.3欧洲国家内部因素
欧洲由于地缘关系,人文环境,经济因素等,一直是西亚北非移民的向往,甚至形成完整的移民关系网,欧洲也一直以较宽容的大国姿态欢迎移民的到来。难民多由希腊和意大利登入欧洲,但一般难民并不会止步,而是前往难民待遇更好地德国、法国、英国等国家,因此希腊和意大利XX以宽松的边境政策接纳难民,按照自己国家对难民的甄别标准,根据《都柏林公约》和申根协定给难民申请者注册、审核难民身份。意大利曾以为放任大量的难民申请和非法移民的入境被其他国家冠以“欧洲非法移民的漏勺”的称呼。
此次的难民潮多数都是非法移民,偷渡到欧洲国家的。如此大规模猖狂的人口走私,不正是体现着欧洲各国对走私人口管理乏力,宽松的边境管理导致。对移民标准缺乏的认识,一直以来宽松的边境管理,对人口走私犯罪组织打击不力,都是此次难民危机产生的重要因素。
4.2.4不可调和的社会意识
首先,从难民来源地的意识冲突。这些国家多是未完成现代国家转型的,“国民没有建立起统一的身份认同,而是以宗教、宗派、部族等为认同要素”宗教、宗派、部族的意识文化又是顽固的,他们一直接受这些文化熏陶,他们把自己的宗教、宗派、部族放在高于生命的位置,而越是这种落后地区的人们的情绪变化越是强烈。有不同的部族分类,宗教流派之间就可以产生强烈的冲突,甚至是跨国家、跨地区的冲突。
之后是欧洲公民与难民之间的意识文化冲突。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与普遍信奉基督教的欧洲民众之间斗争。2014年10月,德国汉堡和策勒两地爆发了库尔德族群与穆斯林族群的严重冲突使“PEGIDA”游行运动兴起,多次的游行示威活动。
有分析认为,由难民导致的几起性侵案,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难民来源国的文化落后,对妇女的不平等待遇,难民的素质问题。这样一种对欧洲引以为傲的文明价值观的挑战,破坏欧洲国家的认同,引发许多社会问题,增加欧洲风险系数,构成“难民危机”。
4.3.难民问题的直接影响
4.3.1对欧洲社会的冲击
欧洲正遭受着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最大的难民危机,一时间,大量的难民急速涌入欧洲,冲击着欧洲的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愈演愈烈。
2015年9月2日在叙利亚三岁小难民的照片流出后,有超过46万的英国民众签名请愿要求XX接纳更多难民,“我们不能允许那些冒着生命危险逃避战乱和暴力的人们生活在可怕、不安全和不人道的条件中”。同期,在法国巴黎的民众也高举标语,游行示威,要求欧洲改变难民政策,接收难民。
然而,到11月在法国巴黎就发生了震惊欧洲和世界的“巴黎暴恐案”。当然欧洲各国也都表示将不会影响其对难民的政策。之后德国当地时间12月31日晚,以大教堂闻名的德国西部重镇科隆爆发一起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性侵案。此后在科隆大教堂前游行示威不断,这样一起可以称得上是二战后最大规模的性侵案,使愤怒的声音迅速传遍德国及其他国家。一直坚持开放国门、迎接难民的德国总统默克尔压力倍增,德国右翼党派乘势进一步向德国xxxx默克尔施压,要求关闭边界,限制接纳难民人数。另一方面,德国一些政客和媒体呼吁,不要随便将性侵案与难民联系起来,以防极右翼势力借机宣传排外思想。
但显然反移民的民粹主义、新纳粹主义和排外主义的社会会思潮已借机泛起。
“PEGIDA”德语缩写,“爱国的欧洲人反对西方伊斯兰化”的意思。在2014年,德国有至少有20万难民进入,这些人大都来自动荡的中东地区,以伊斯兰教作为宗教信仰,这与普遍信奉基督教的土生土长的德国民众有着很大的不同。在2014年10月,德国汉堡和策勒两地爆发了库尔德族群与穆斯林族群的严重冲突。之后出生在德国东部城市德累斯顿41岁的巴切曼尼,在Facebook上发起了反对外来移民的游行号召,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一号召得到了很多当地民众的响应。
游行民众认为这些难民抢走了他们的工作和社会福利。在欧洲经济复苏乏力,不断削减社会公共福利开支的情况下,这些难民不纳税却享受着不该享受的福利待遇,认为难民们正在不断侵蚀着德国民众本应享受的社会福利。还有一些民众游行的因为是他们担忧欧洲的社会安全问题,是否会发生恐怖主义袭击事件。我们可以经常在“PEGIDA”示威游行中看到“停止避难的欺骗,请你们回去”此类的标语,他们认为难民所提出的避难请求只是一个幌子。
大量的西亚、北非难民涌入欧洲,他们所信仰的穆斯林与欧洲公民普遍信仰的基督教相遇,两大宗教文化观在欧洲社会开始了最直接交流,可谓是“火花四溅”,难民能否最终融入欧洲社会,欧洲民众能否接受难民,来自于冲突战乱地区的穆斯林要和欧洲基督教文化共处,必然会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处理不好,为社会稳定埋下隐患,严重威胁欧洲的社会安全与稳定。还有欧洲的社会福利又将如何分配,这都是必要解决的社会问题。
4.3.2难民危机对欧洲的经济效应
难民的接收和安置,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作为支撑,为难民提供住宿、饮食、医疗等。欧盟规定,每接纳安置一名难民有6000欧元的补助,但这些远远是不够的,德国一地方XX估计,平均每名难民每年要花费1.2到1.3万欧元。每个国家将花费十几亿欧元来安置这些难民,这是一笔很重的负担。而仅仅提供食宿是无法长久解决难民问题的,要将难民融入欧洲社会,就要使难民们就业。但这些外来者大部分没有专业训练,有15%到20%的人可以算做文盲,只有不到10%的人具备专业知识,这就需要欧洲国家再对他们的就业进行专业培训,到达一定标准,耗时耗资。而难民就业势必将会挤掉欧洲国家内部公民的工作岗位,拉低欧洲本土人口的就业率。
难民危机还将冲击欧洲的旅游业,欧洲宽松的人文环境、建筑、旅游胜地,高端消费品等等,都是人们向往的方向。在难民危机发生后X总统特朗普就曾多次对欧洲的难民政策提出批判,难民危机已经严重威胁欧洲各国的社会安全,引发欧洲的犯罪率上升。特朗普在2017年2月24日发言中,称自己的一位朋友曾特别喜欢巴黎,经常去巴黎旅游,如今已经四五年没去过了,现在“巴黎已经不再是巴黎”了。直指欧洲国家的安全问题。虽然随后遭巴黎市长,法国总统的反对,但笔者若作为了游客也会考虑其安全问题。
由此,难民危机必将拖缓欧洲经济复苏的进程,尤其刚经历过2008年金融危机的打击,发生各种债务危机的欧洲各国,已经变得脆弱。当然,难民危机若处理的好,也势必会为老龄化严重的欧洲各国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而这些劳动力是否可以更好地帮助欧洲各国经济的发展。
4.3.3难民危机的政治影响
欧洲国家、特别是欧盟各国,都以《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难民地位议定书》和欧盟的《都柏林公约》为基础法律文件对待难民,但是欧洲各国对待难民的标准、发放暂时居留证件类型,都是各国的主权行为,而这种严宽的不同标准、不同态度却是凸显出欧洲一体化下各国的“离心力”,欧盟在危机管理中乏力。面对此次难民危机的应对,各国态度不同、政策不一,欧盟各国之间的分裂更是明显加剧。
以英国“脱欧”公投为切点,英国成功“脱欧”。而在公投的民意调查中,在这场以欧洲难民危机为背景的“公投”,有41%的民众称,难民是他们最关切的问题,半数的人认为,英国“脱欧”后将能够有效地控制移民问题。“脱欧”并不是在英国国内第一次被提起,显然这次离不开难民问题的激化。英国公民的“脱欧”与难民问题促使英国独立XXX崛起,赢取欧洲议会选举,提高了在英国大选中总支持投票率。英国的“脱欧”成功也使得欧盟的打击,对欧洲一体化发出挑战。
难民危机助长了欧洲的欧洲极右翼势力。借助“PEGIDA”游行运动德国国家民主党够获得极端保守主义者以及新纳粹分子的认同感,使这些极端保守主义者以及新纳粹分子对其进行政治支持,再加上德国民众对难民们的怨声,为其赢得了更多的政治能量和筹码。这直接使默克尔的支持率从63%下降到49%。欧洲的政治不稳定因素大大增加。
4.4本章小结
可以说欧洲此次出现的史无前例的难民潮,成因是复杂的,难民来源地持续不断的冲突动荡,大国利益下的不合理秩序,欧洲的地缘关系,历史因素,欧洲各国没有统一的难民标准,对人口走私犯罪组织的放任,不同文化间的碰撞,刚经历过金融危机的打击等,这些都在直接或间接的导致着欧洲难民危机的形成。这场“百万大军”逃奔欧洲的难民危机,冲击着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冲垮了欧洲难民的法律的束缚,体现着理智与情感、法律与现实的较量,凸显出了欧洲国家间的矛盾分歧,考验着欧盟的政治凝聚力,冲击着欧洲的社会文化,对欧洲的价值观进行着挑战。
第5章难民危机的应对
5.1难民危机后欧洲的应对
为能够有效地应对汹涌而至的难民们,维护欧洲秩序,欧盟曾多次召开会议协调内外政策,希望能够通过有力的政策,成员国能够共同应对这场史无前例的难民危机。在最开始是欧盟采用防范和限制的对策,打击非法移民组织,加强边界管控,共同提供资金为一线国家建立收容站,企图遣返非法移民。尤其是在出现多起地中海惨案后更是加入军事手段,希望抵制疯狂的非法移民的浪潮。
在难民的登入国意大利、希腊、匈牙利等,大量的难民聚集在这些国家的边境。希腊的债务危机还未彻底结束,整个欧洲也都刚经历了一场金融风暴,这些国家根本无力负担如此沉重的难民体系。尤其在震惊直接的叙利亚小难民艾兰·库尔迪的照片流出后,也在欧洲国家引起强烈的反响,英国公民为此请愿,要求英国XX接纳难民,各国家也转变态度表示对2015年9月9日欧盟委员会xxxx容克宣布的“欧盟内难民强制性配额”计划自愿的进行配合。“有条件接纳、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接纳”。面对欧洲各国宽容的是更加汹涌而至的难民,他们的带来甚至压垮了欧洲一些国家城市的交通系统,随处可见的席地而睡的难民。欧洲各国迫不及待的关闭边境。
希腊的债务危机也一直无法得到有效缓解,涌入希腊的难民也不曾间断。在2016年3月欧盟与土耳其就关于不断涌入的难民们进行协商,签署一揽子难民安置合作协议,这样的一个“欧土协议”是在试图封住了地中海东线的情况下,来缓解进入希腊的难民数,缓解欧洲的难民总量。然而它却没有有效的缓解欧洲的难民危机,阻挡难民们奔向“希望”之地的动力,难民们甚至选择了更为艰险的地中海中线。这也使得在2016年,逃亡偷渡往欧洲的死亡人口创下历史新高,有5000多人葬身于地中海中。在2017年欧洲亦是希望通过加强管控,“堵”的方式,来缓解欧洲的难民压力。
5.2对难民危机的展望
5.2.1难民来源国的稳定发展
维护难民来源国的稳定是解决难民问题最根本的举措。“解决难民问题的根本在于消弭这些国际与国内冲突。然而国际格局以及中东地缘政治格局让这成为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而选择不作为,不能仅靠大国所谓的政策,要世界各国的合作,抵制大国太功利化的政策,鼓励这些国家在本国的基础上尽早完成向“现代化国家”的转型,并且是通过一个平缓的过程。尊重每个国家的主权,无论大小、贫弱,严格遵守国际法的规定。
当这些来源国进入一个较为平稳的运行阶段后,难民人数减少,甚至还可以鼓励难民回国。没有人会无缘无故的离开自己的家园,这里有自己的文化,亲友,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认同感。
5.2.2打击欧洲非法移民活动,统一难民标准
不仅限于地中海的欧洲非法移民活动的嫌疑犯约有3万人,克雷潘科,欧洲刑警组织的有组织犯罪网络部门负责人,曾这样表示。这些移民走私活动利润极高,他们会进行跨国合作,而来源国的不断的战乱、冲突、动荡正好为他们提供便利,来源国无力管理,欧洲各国的管理不到位,移民们对欧洲安稳生活的向往,很多移民也愿意和这些非法组织铤而走险。因此,要加强欧洲及周边各国的合作,严厉打击欧洲及周边国家的非法移民组织,制定安全合理的移民渠道,还可以防止非法分子的进入,维护欧洲安定。
虽然欧洲各国有统一的难民管理文件,但是,各国基于自己的主权和利益,对难民进行不同的甄别标准,态度不一。难民也认为自己一旦进入欧洲的申根国家,他们会前往自己向往的国家,不是被束缚在一个地方。因此,欧洲各国现在应该放下隔阂,加强团结,只有统一难民的标准,完善难民法律文件,才能合作解决此次难民危机。
5.2.3进行人道主义反思,加强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
X、欧洲大国打着人道主义、人权的旗帜插手西亚、北非,而这样的插手却导致了西亚、北非局势的更加动荡,无数人无家可归,流离海外。难民问题是世界的问题,而现在大量集聚难民,欧洲已经无法负担如此沉重的难民体系,现在涌入欧洲的难民潮已经明显回落,但欧洲这种强制截流的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难民,甚至使他们陷入了更深的灾难中,有些难民沦为“现代奴隶”,过着非人的生活,以每名400美元的价格公开拍卖,这显然是与人道主义背道而驰的。
世界各国都应该为难民的解决付出自己的绵薄之力。而这些大国们更是应该找好自己的定位,塑造合理的国际格局,从人道主义情怀出发,真正意义上帮助这些贫困落后国家,使这些国家建立自己的xxx、民族国家,发展经济,传播文明。
5.3本章小结
目前欧洲各国以“堵”的方式是欧洲的难民潮开始回落,但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难民的境遇,对待难民我们应该本着真正的人道主义原则,促进难民来源国的稳定发展,加强国际合作,塑造更加合理的国际秩序;完善难民法律文件,严格按照法律维护难民权利,形成统一的难民政策。
结论
涌入欧洲的难民潮正在渐渐回落,此次难民危机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冲击着欧洲各国,也给欧洲一体化带来挑战,甚至导致英国“脱欧”的结果。笔者并不认为这是对欧洲一体化的否认,而是看到了欧洲一体化中出现的问题。在此次难民危机中,各国家之间分歧严重,无法快速有效的达成共识,寻找共同应对难民危机的方法,各国画地为牢,各自为政,也使难民的境遇雪上加霜。而进入欧洲的难民们因为两种意识和文化的碰撞,威胁到了欧洲国家的社会安全,让难民们真正的融入欧洲,相互的接纳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这就需要教育和长久的时间,欧洲民众包容的心胸了。
从全球视角看,欧洲难民危机再次透漏出不合理的国际格局,以X为首的西方大国对难民来源国的直接或间接干预,加速难民来源国的动荡,产生了更多的难民。而这些大国则更应该有大国的责任意识和担当,帮助西亚、北非缓解冲突,恢复秩序,坚持人道主义精神,防止此次难民潮的再现。
参考文献
[1]宋全成.论一战后的欧洲难民问题[J].人文杂志,2008(03):74-80.
[2]伍慧萍.欧洲难民危机中德国的应对与政策调整[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2):1-8.
[3]郑春荣,周玲玲.德国在欧洲难民危机中的表现、原因及其影响[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6(06):30-39.
[4]宋全成.欧洲难民危机:进程、特征及近期发展前景[J].山东社会科学,2016(02):120-128.
[5]宋全成.欧洲难民危机:结构、成因及影响分析[J].德国研究,2015,30(03):41-53+126.
[6]刘波.不合理的国际秩序是难民危机根源[N].21世纪经济报道,2015-09-07(004).
[7]刘益梅.欧洲难民危机的影响及其解决路径[J].山东社会科学,2016(02):136-142.
[8]刘益梅.难民危机与欧洲民粹主义崛起探析[J].学海,2016(04):42-48.
[9]汪闽燕.欧洲难民潮:徘徊于人权和现实的窘境中[N].法制日报,2015-10-20(010).
[10]林卫光.难民潮会冲垮“申根”吗[N].光明日报,2016-01-25(012).
[11]伍慧萍.难民危机背景下的欧洲避难体系:政策框架、现实困境与发展前景[J].德国研究,2015,30(04):4-21+140.
[12]宋全成.欧洲难民危机消极影响的三维透视[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2):9-18.
[13]宋全成.穆斯林移民在欧洲:身份认同及其冲突[J].西亚非洲,2016(01):22-37
[14]黄萌萌.2016年,欧洲难民危机走向何方[N].法制日报,2016-01-09(004)
[15]郑青,夏国永.欧洲难民危机冲击下的区域福利政治发展困境[J].学术论坛,2016,39(11):30-36.
[16]田德文.欧洲难民危机的国际政治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6(02):129-135.
[17]蒙克.社会政策和移民政策的互补性:一个对2015年欧洲难民危机的政治经济学解释[J].公共管理评论,2015,20(03):3-14.
[18]德尼兹·加亚尔,贝尔纳代特·德尚,J.阿尔德伯特(J.Aldebert).欧洲史[M].蔡鸿滨,桂裕芳,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0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