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古代启蒙教育的得失

摘要

在甲骨文中,“启”为开启,引申为启发;“蒙”为遮蔽,引申为愚昧;启蒙教育即启发童稚,消除愚昧的教育,俗称儿童教育。《汉书•食货志》有云:“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XX之事,始知室家长幼之节”[1],在古代,启蒙教育的年龄阶段一般被定为入小学以后直到成年。然而八岁以前的幼儿教育应该也包含在内,所以启蒙年龄阶段应该是成年以前,或者说出生至成年统称为儿童教育。本文首先解释了启蒙教育的定义和年龄阶段,回顾了古代教育的发展概况,然后分官学和私学论述启蒙教育的类型特点,并从历代启蒙教材方面总结蒙学教育内容特点,分析得失,对比当下,批判继承.

关键词:启蒙教育;小学教育;启蒙教材

前言

(一)研究缘由及价值

启蒙教育是教育的起点,也是人生的基础,是为更高一级教育服务的,这一教育阶段,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与重视。中国古代启蒙教育,是古代人历经时间的洗礼而积淀下来的珍贵教育经验和财产,其中对于儿童教育早教的思想理论,对个人读书态度问题,个人言行修养的树立,父母与学校的教育作用都有正确的导向,这也是现今我们需要反思的。同时对这样一个重要课题,学界多是以其中一个方面研究得失及当代价值,缺少整体把握,系统而全面的研究并不多,因此我希望做些尝试。

(二)研究动态与成果。

1930年左右,中国教育史开始向现代化迈进,各类教育著作大量出现。系统而全面的儿童教育史著作有何晓夏主编的《简明中国学前教育史》,唐淑,钟昭华主编的《中国学前教育史》,杜成宪,王伦信合著的《中国幼儿教育史》,廖其发主编的《中国幼儿教育史》,吴洪成主编的《中国小学教育史》,还有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所编的《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等,还有许多著作和文章从不同领域和视角对启蒙问题进行研究。其中最多的角度是从启蒙教材方面进行分析。有张方平《我国古代蒙学教材研究》,梁励《古代启蒙历史教材刍议》,宋志霞的《中国古代蒙学文献研究》,潘伟娜《宋代新编童蒙读物初探》等,儿童教育思想研究著作有杜成宪单中惠的《幼儿教育思想史》,张迎春《中国古代童蒙养成教育中的德育思想》,在对比当下,教育借鉴方面的著作有王黎芳《中国古代蒙学对当代儿童品德教育的启示》,吴彦霞《试论中国古代蒙学的伦理思想及当代价值》,刘天凤《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的现代意蕴》等。这其中的论文著作往往从某一方面对启蒙教育进行研究,缺少整体的梳理和得失认识。因此本文将先对启蒙教育的概况作一大致梳理,再从官学和私学类型上对比,最后从启蒙教材的内容作一分析,发掘得失,对比当下,借鉴运用。

一、中国古代启蒙教育的发展概况

从人类诞生开始,教育也随之诞生。上古时期,文字初具雏形,从已经出土的商代甲骨文及铭文来看,并没有什么关于教育制度的记载。然而《孟子》:“夏曰校,殷曰序,周曰痒,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2]这种说法认为周的教育制度因袭了前朝,即夏商周皆有小学,分别名“校”、“痒”、“序”,而大学都名“学”。朱熹《大学章句序》:“三代之隆,其法寖备,然后王宫国都以及闾巷莫不有学。人生八岁,则自王宫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3]这是朱熹对小学和大学的定义。小学是教育的初级阶段,只是教一个人怎样做人做事,等入了大学,就不能只会这些了,还要明白这样做事的原因,格物致知。八岁之前的学习,一般在家庭之中进行,《礼记·内则》:“异为孺子室于宫中,择于诸母与可者,必求其宽裕慈惠温良恭敬谨而寡言者使子为师,其次为慈母,其次为保母…”[4]所以,对幼儿的家庭教育和小学教育都是人生初期的教育即启蒙教育。在甲骨文中,“启”字是左边手右边门组成,即开启一扇门,后引申为启发、启迪,《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启叔孙氏之心”[5]甲骨文“蒙”字下方是一个人,上方被蒙上眼睛,意为遮蔽,后引申为愚昧,蒙昧,《周易•序卦》曰:“物必生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6]。启蒙的含义是启发儿童,消除其愚昧。

中国古代启蒙教育在唐宋以前只是萌芽,儿童的教育还未得到重视。幼儿时期,庶民只有父母教育,贵族才有保傅系统教导,小学教育相对普及一点。春秋末期,井田制破坏,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士大夫下移,以孔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打破了“学在太宫”的局面,开启了私人讲学的时代。孔子是守旧的教育家,以礼教为教育中心,以六艺为教学内容,为教君子而形成了儒学。战国末期出现了专门论述教育思想理论的总结性著作,如《礼记》,《周易》等,其中关于启蒙教育的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

《周易》是我国上古时期的占卜用书,其中也涉及儿童教育的思想,书中“蒙”的卦象为坎下艮上,艮为山,坎为水,即“象曰:山下出泉,蒙”。如果泉水始流无所顾及,而不加以引导,就会泛滥无止。引申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要及早进行教育,以防止儿童误入歧途。《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也蕴含着丰富的学前教育思想,其主要观点有(1)重视胎教。妇女受孕后,在饮食起居等方面都要注意,遵礼而行,从而为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发育环境,从源头教育。(2)重视教师的选择。《大戴礼记•保傅》中说,成主少幼置太保、太傅、太师及少保、少傅、少师教以孝道仁义礼仪。(3)重视道德修养教育。《礼记•内则》规定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教育步骤:“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8],也要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达到“立必正方”、“坐必安”、“听必恭”,同时,对父母,尊师,长者有礼。

汉代儒学家贾谊认为储君的教育,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盛衰亡,越早进行越好,为此他也提出胎教的说法,《新书•胎教》云:“周妃后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善,独处不据,虽怒不詈,胎教之谓也”[9]。但他所关注的还是统治者的教育,或者说是贵族教育,没有延伸到平民阶层。魏晋南北朝家学盛行,颜之推是著名的家教大师,他有一系列的家教理论,颜之推认为家庭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德艺兼备的人才,德固然重要,艺也不可少,在他看来“艺”包括“文艺”和“杂艺”,“文艺”指“六经”以百家之书,“杂艺”包括琴棋书画,医术书数骑射占卜等等,这些都是在社会中会常用到的生活技能,贵族子弟在落魄时能借此有个出路,得以生存。

唐以前,我国的启蒙教育还处于萌芽阶段,理论有一些,实时的教育教学少有。唐宋开始,我国的启蒙教育真正迎来了大发展。首先,在学校的类型上,适用于不同人群的学校种类开始出现,由XX所办的小学有宗学,国子监,地方州县小学,社学等等,地方州县小学在宋代大量出现,设置的入学条件相对较为宽松,入学者较多。当然,民间创办的启蒙学校在数量和上学人数要远远多于官方创办的小学,类型多样包括以村或乡为单位的乡塾村塾冬学等,以家族为单位的家塾塾师自己办学的私塾、蒙馆等等,针对性强。其次,在教学思想上,出现了许多儿童教育思想家,最负盛名的是朱熹。

朱熹提出了小学与大学的不同,“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事之所以”小学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如果“不习之于小学,则无以收其放心,养其德性而为大学之基本”[10]。他也认同《礼记》中关于启蒙教育的一些思想,编《童蒙须知》从衣服、言行、洒扫、读写、杂事五个方面对儿童日常行为做了详细的规定,对于孝亲尊师,选择保傅他也有一定的见解。

王守仁在儿童教育方面,提出了四种教育方式,大体上有“读书”,“习礼”“诗歌”和“考德”。读书是儿童开启智慧的主要形式,通过识字习得启蒙教材,增长知识,开发智力。诗歌被王守仁认为是陶冶儿童心灵的方法,可以排解忧闷烦恼,使精神宣畅,心气和平。习礼是通过习礼时静心思考,反复练习,从而养成尊礼的好习惯,产生道德教育,还能通过肢体动作,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作用。考德指先生每日清晨考问学生在家里行为是否合乎道德规范,它要求把所学落实到言行中,从而有效促进儿童品德习惯养成。王守仁认为的德性在于“明人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11],可以说这样的培养思维,限制了儿童思想,会使儿童失去该有的本心。

在教育教材内容上,识字教育有很大发展,出现了三百千类型的识字教材,而且也加入了历史知识,诗词歌赋和其他生活中常用到知识的教育,如《叙古千文》、《千家诗》、《蒙求》等,并且伦理教化的内容进一步加重,出现了大量专门写这些的教材如《童蒙训》、《二十四孝图》、《弟子规》,《女诫》等,大大丰富了启蒙教材的内容,促进了蒙学的发展。

少数民族教育也有所发展。辽金夏时期,其统治者在汉化的过程中,重视民族学校的设立,促进了民族文教事业的发展。清代在民族文教事业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设立小学性质的旗学众多,不仅学习汉族经典,也学习满文,骑射等。八旗学,觉罗学设立的目的是为满蒙贵族子弟提供入仕的机会,属特权学校,清中期以后,这些学校教学质量大大下降,其子弟多不学无术,成为社会的蛀虫。

总之,唐宋开始,蒙学教育发展速度加快,在教育普及程度上有很大提升。儿童教育思想上,以德为先,博文传志,以道为重,志到六艺,强调环境濡染。儿童教育的内容也丰富多样,这有利于增加儿童的知识储备,为更高一阶段的教育打好基础,但同样这也增加了儿童负担,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他们的天性。宋明理学诞生后,蒙学打上了深厚的伦理纲常的烙印,在教学内容上体现的尤为明显,这也导致启蒙教育对儿童的要求更加苛刻,使儿童思想僵化,失去童趣,不利于其身心发展,出现类似伤仲永的例子。科举产生后,启蒙教育不可避免地与科举牵扯在一起,宋代科举重视诗赋,在儿童教育上就加强对诗赋的训练,导致对其他学科的不重视,即使伦理纲常如此盛行的环境下,也可能出现学术一流但道德败坏之人。

二、古代启蒙教育的类型

(一)官学中的启蒙教育

官学教育,中国古代XX所创办和管辖的学校,一般分为中央设立和地方设立两类。从周朝开始,统治者就开始设立学校教育,《学记》有云:“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痒,术有序,国有学”[12]。作为掌握最好教育资源的统治者,其继承者的教育自然更要慎重。汉代效仿西周设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三公,盖参天子,坐而议政,无不总统,故不以一职为官名,又立三少为之副,少师,少傅,少保,是为孤卿,与六卿为九焉,记曰三公无官,言有其人然后充之”[13],实际上,原应该享有帝师礼遇,劝诫君主的工作,皆流于虚名。汉代幼帝的初始教育实际上是试讲制,“孝昭皇帝八岁继位,大臣辅政,亦选名儒韦贤……等入授于前,平成圣德”[14],即大多用名家大儒来陪侍讲读,劝以课程。这样,皇子在童蒙时期就能获得全面的知识,德行和治国方面的教育。自少数民族入侵建立XXX后,骑射技术也重新被统治者重视起来,成为皇子童蒙教育的必修课之一。

贵族学校是帝王教育之外,含有小学教育的中央设学校。汉代设官邸学,包含“四姓小侯学”和“邸第学”。“四姓小侯学”是专门为当时的四大外姓子弟所设。安帝时“邸第学”是为邓太后近亲和旁支王室所设,目的是因为这些贵族子弟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希望能学文习武,教化子孙,不至于犯下大错。宋代设小学,招收8-12岁儿童,《宋史•选举志三》记载:“哲宗时,初置在京小学,曰‘就傅’‘初筮’,凡两斋”[15]。清代设觉罗学,贵族子弟凡年满过十岁的,都进觉罗学,学习满文书籍。觉罗学始设于雍正七年,觉罗学和中学的设立是为八旗子弟入仕做官创造条件。此外还有八旗官学,景山官学等,自清中叶以后,八旗学校日渐废弛,八旗子弟仅靠身份入仕,学校的教育作用日渐松弛。

地方设立的启蒙学校历代有西周乡学,汉代有州郡县学,唐宋以后的府州县学,元代以后的社学。这其中,元代以后的社学是典型的小学教育,洪武年间,太祖下诏,录8-15岁的民间子弟入社学,规定“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16],明朝设学士对元朝设学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趋向成熟,这些子弟入社学后先习识字教材,然后习经、史、历、算等,还要学习当朝律法及民间礼,在教学活动上也都有安排,“看书不可就讲,先令童子将注贴经,贴过一番,令之曰讲,然后一一细说,巧比再者,复回不知,再讲,庶几有得”[17]。除了看书,作文,记文等都有较具体的要求。明朝官学制度形成了社学—府州县学—国子监三级相衔接的学校教育体系,为明朝培养良善之名和安分守己之士提供了途径,从而为统治者服务。

总体而言,古代官方小学教少,一般是私学承担了启蒙童稚的作用。对统治者或继承者的教育,因君臣之礼,使学生不像学生,老师不像老师,教育也流于虚名。官方中的中央启蒙机构往往没有起到约束子弟的效果,反而成为特权机构,使入仕变得更加不公平。地方官学教化作用强,是愚民政策的体现。

(二)私学中的启蒙教育

根据儿童的发展阶段,本文将私学分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阶段。

蔡元培说:“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18],那么,胎教应该是人生最初的教育了,《烈女传》:“大任者,文王之母,性专一,及其有身,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口不恶言,以胎教也”[18]。贾谊的《新书•胎教》对胎教也很在意,颜之推是著名的家教大师,他也说历代圣明的皇帝都注重胎教,可见胎教一说自古就有。颜之推认为儿童年幼,外界干扰少,容易教育,家长应当好好把握这一阶段特点,趁早对子女引导教育。在教育原则方面,应当遵循严慈相继,“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20],往往家长都重爱轻教,只慈而不教,子女只会骄纵无法管教。在教育方式上,他认为只要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都可以用,关键是切忌偏爱。在教育内容上,他认为语言学习不可忽视,应当使用规范语,而减少方言的使用。道德教育同样不可忽视,家长应言传身教,使儿童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重孝悌,知节义,有志向。从魏晋六朝开始,家学盛兴。有技艺传承的,有学术传承的,有家风传承的,还有武术世家如天波府杨家,更有明清两代的经商世家,其子弟亦为继承家业而从小学习。

私学中的学校教育有多种办学主体和办学形式。乡学,以乡为主体,人数略多,《旧唐书•苗晋卿传》“大会乡党,又出俸钱,三万为乡学本,以教子弟”[21]。村学,以村为办学主体,招收邻近子弟入学,规模和数量都比乡学少。私塾一般有塾师自己办学招生学堂一般设在塾师家里,灵活性比较强。家塾一般以一家或家族为办学主体,一般不招收外人,义学和宗学都属家塾,前者为民间贫寒子弟所设。初级私学没有成文的制度规定,入学年龄或早或迟看家长意愿,也无固定年限看学习程度。因各方面限制,不同年龄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一起上学,塾师挨个教授,效率低。私学的师资,学费均无统一规定,师资上有贫寒秀才,也有贫困大儒。学费古称束脩礼,乡里私学一般学校贫困学生贫困,先生生活也清苦,所得束脩礼一般多为粮食,布帛,这些生活用品。思学教学的内容为读写算,读写教为重要性,在识字的基础上,无限反复背诵,写的要求一般以范本临摹为主,以求自又好又快。

社会教育是一个大而广之的概念,这里要说得是相对于家庭学校教育而言的学徒制教育,也可称为职业教育,它是伴随着家庭手工业的发展而诞生,以养父子的形式而存在。实际上,这种教育形式少之又少,在古代,既关系到家族的兴衰,为保证独家经营,往往内部继承。唐代诗人刘禹锡曰:“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22]学徒的学艺过程复杂苛刻,有少幼时期入,先洒扫三年,后才学技艺,以实践为主,充当免费劳动力,师傅为劳动力和不信任而不断的推迟出师时间,在教学上也非常严格苛刻,官方也一直没有关于学徒制方面的成文规定,无法保护学徒的利益。在出师考核环节,包括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如商业考核,技能包括写字,珠算,写信等,对于道德考察,掌柜通常把钱丢在某个地方,然后悄悄观察学徒行为,学徒制教育虽然少,但也能使儿童成长成才。

私学教育虽然承担了大量启蒙教育的工作,然而由于缺乏官方支持,在教育制度,教学内容等方面有很多不足。不管是官学还是私学,教育的覆盖范围都很有限,贫寒子弟,孤苦的无依的儿童依然无法获得教育。在男尊女卑,女子无才思想的影响下,绝大多数女子也不能接受教育,鲜少有女子学堂,受到教育的女子,多半在家中学习。关于职业教育,虽然学徒制发展缓慢,但家族中的技术传承一直没有断,技术教育在启蒙教育中占有一定比例。值得肯定的是,古代启蒙教育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衔接得当,配合较好,父母对儿童的学习尤为重视。

三、古代启蒙教材的教育内容

蒙学教材是蒙学训导蒙童所使用的教材,是蒙学教育的载体,是启迪智慧的书。汉代造纸术发明,启蒙教材开始流通。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后,加之宋代对儿童教育的重视,启蒙教材开始大量涌现,内容繁多,形式多样,几乎包含了启蒙教材的各种类型。总体来看,《千字文》出现以前,童蒙教材内容较为单调,主要以识字为主,同时包含一定的伦理道德教育和一些知识教育,《千字文》出现之后,综合性的启蒙教材开始大量出现,人们也更有意识地注重教材编写。

从教材编写情况可以看出,启蒙阶段的教育一般以识字为基础,教以基本的道德修养和基础知识。按识字,写字,读书,背书的方式进行。

识字是基础,古代历来对识字教学十分重视,《汉书。食货志》有云:“《史籀篇》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23],《说文解字叙》中也有记载:“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24]《史籀篇》是周朝人教导幼儿的书,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蒙学书籍。汉代较著名的识字教材有《仓颉篇》,史游的《急救篇》,扬雄的《训簒篇》等,《百家姓》是宋代识字类教材的代表,其作者不详。此书全篇姓氏相连,收录438个姓氏,408个单姓,30个复姓,四字一句,朗朗上口,内容简单,与生活衔接,便于识字,因此流传很广。此类教材还有唐代的《蒙学》,宋代的《三字经》等等。

重视基础知识教育,并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识字开始就伴随着基础理论知识的渗透,东汉黄门令史游所作的《急救篇》,分为三个部分,即三言列举姓氏,七言名实物,四言称赞汉朝盛世,与生活相关,简洁而实用。周兴嗣编《千字文》,内容丰富,用词简洁,不仅是识字教材的代表,也是综合启蒙知识教材的范本,将各科知识高度融合,增加儿童的知识面,《千字文》出现之后,这类教材大量出现。

从教材各类知识的分布,很容易发现,古代对伦理道德修养教育的重视,有很多道德修养方面的著作,代表的有吕本中的《童蒙训》,朱熹的《小学》《童蒙须知》《训蒙绝句》,元代的《二十四孝图》,清代的《弟子规》,女子教育方面的《女戒》《女孝经》《女论语》等,朱熹编《童蒙须知》从衣服、言行、洒扫、读写、杂事五个方面对儿童日常行为做了详细的规定,《三字经》《弟子规》中莫不充斥着三纲五常的例子。同时,将书本教育与行为教育相结合,先生每日清晨考问学生在家里行为是否合乎道德规范,它要求把所学落实到言行中,从而有效促进儿童品德习惯养成。除此之外,古代启蒙教育对儿童人格理想的培养也很重视,《龙文鞭影》中收录了很多仁人志士的故事,如孔子、周公、霍去病、陶渊明、岳飞等,以及一些励志的故事,耳濡目染,以建立儿童品格志向。

与伦理道德知识在启蒙教材中的比重相比,对于自然科学知识,技能知识方面就少了些。但“琴、棋、书、画、医、数、射、卜、律”一直也是教育家关注的,启蒙教材也常涉及到这些,许多综合类教材中对六甲、书计、方名之事都有介绍,宋代以后出现的杂字类教材,对民间常见的职业知识与技能作了介绍,实用性很强。

综观古代启蒙教材,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在编排形式上,简单通俗而有韵律。古代教学,诵读书籍是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那么就对教材语言的通俗性和韵律节奏有了要求,从《急救篇》开始,教材编写的形式就是三言,四言或七言,句式押韵而易懂,在内容上常常对比或相关联,易于背诵。到《千字文》出现,蒙书的编排方式更进一步明确,以四言为一句,句句押韵,同类相比,近类相提。后人多加以借鉴,出现了千字文体,唐代出现了蒙求体,形式也相似,如“赵孝替弟,季江代兄”[25]《三字经》、《百家姓》的诞生使这一特点更加突出,此后的创作大多沿袭三百千的形式,因此,我国古代启蒙教材形成了三个阶段,以“三百千”模式为定形阶段,之前是萌芽阶段,之后是承袭阶段。

二是把识字,知识教育与伦理培养相融合。在古代封建统治下,教育为统治者服务,三纲五常是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统治者历来把伦理教育放在首要位子,而识字教育和基础知识学习是启蒙教育的基础,是学习的工具。古代启蒙教材很好的把三者结合在一起,达到了封建统治下的教育诉求。宋代之后,启蒙教材类型繁多,各有侧重,但仍然不忘把这三者结合在一起。

三是考虑儿童特点,顺应天性。儿童的特点往往是天真烂漫,害怕拘束,又如柳条矫之则正。童蒙读物充分考虑了儿童的特点,顺应心性,寓教于乐,正面教导。首先,表现在教材形式上,简洁明了,句式押韵,读来生动,且编成诗歌,生动活泼,给人向上的力量。其次,在教材内容上,常常以故事来代替生涩的说理,贴近生活,儿童愿意去读又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这些典故在编写上由浅入深,由部分到整体,因势利导,儿童能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多例子都是正面材料,正面教导,防患未然;

最后,这些教材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实用性强。“三、百、千”就编有生活中常用到的事物,如姓氏名字,庄稼农事,四时节气,简单的数学运算等。宋代还出现一种杂字类读物如《要用杂字》等,内容涵盖各行各业的知识技能,适用于贫民子弟学习,能解决他们的实际需要。只有贴近生活的书,才不会被遗忘被代替,这也是“三、百、千”能一直流传的原因所在。

当然,古代启蒙教材也存在许多瑕疵和缺陷。在封建统治的历史局限下,启蒙教材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遵从三纲五常的顺民,忽视儿童个性与自我。在这样教学目标下,即使有少量的其他学科知识,在整体上也很难改变蒙学教材的儒家思想,难以改变其单调枯燥的教化色彩,这种大一统思想,使其他文化思想如道教,佛家,法家,墨家思想失去了发展的土壤。并且,从整体上看,启蒙教材重视人文教育,轻视科学技术知识,不注重对理性思维的培养,因此科技人才明显不足,这也是中国后来落后的原因之一。

其次,中国古代启蒙读物内容上有其时代性特点,充斥着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男尊女卑思想,愚忠愚孝思想,以及迷信色彩,天道轮回,因果报应,听天由命之说,还包括读书至上的利己主义思想,剥削阶级意识,这些思想对儿童来说,是腐蚀心灵的毒药,也是导致社会悲剧发生的原因。

蒙学教材虽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自成体系,但在利用上,却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官方没有对教材的用法作统一的规定或指导,在教材的适用上,往往跟蒙师的喜好和能力有关,如果蒙师的水平不高,就不能让教材发挥应有的优势,也会影响整体教学质量。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古代启蒙读物有巨大的价值,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非常深远,对今天的,启蒙教育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值得我们辨别的继承发展。

四、浅论中国古代启蒙教育的得与失

综述中国古代启蒙教育,以时间为轴纵观,以类型、思想、内容归纳。从家庭、学校、社会剖析,有以下几点值得重视。

在教育思想上,中国古代启蒙教育提倡及早施教,儿童的早期教育对以后的人生有重要影响,人们对早教的重视程度历来可见,及早教育的思想深入人心。《周易》,《礼记》中都提倡早期教育,贾谊,颜之推,朱熹等也都提出了早教思想。其次,重视伦理道德教育,伦理思想常常以孝悌为核心,以修身为途径,以日常礼仪为规范,对儿童正确人生观和人生理想的树立有很大指导意义,这种教育正是当下所需要的。

教育方法上,利用儿童自身特点,顺应儿童天性,因势利导,榜样教学,正面为主,辅之以诗歌诵读,生动教学,值得提倡,在社会发展的今天,除了书本教育,还可以辅以多媒体的教书工具和实践操作的方法,使教育立体化。同时,强调环境教育,重视家庭教育,父母注重教育方法、原则,以身作则,潜移默化,这是现代教育所欠缺的。古代家庭教育还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配合,三位一体,儿童在家中接受父母的言传身教,在学校接受蒙师的系统教学,而古代中国社会,一直处于大一统儒家文化思想体系中,待人接物都以“德”为重,以读书为荣,崇尚君子言行。儿童教育一直在这样的环境濡染之下进行的,这是现代社会所不能及的。

我国古代的启蒙教材特点突出,编排形式简洁通俗,句式押韵,有利于背诵。教材内容上,内容丰富,故事性强,由浅入深,激发儿童阅读兴趣,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和基础知识教学,基础知识与伦理道德内容能有效的融合在启蒙教材中。自周开始,我国古代就十分注重“礼、乐、射、御”,后来发展为“琴、棋、书、画、医、数、射、卜、律”等,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启蒙教材大量涵盖了这些基础教育知识。这些都是现代启蒙教材编写应该学习的。我国古代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的启蒙教材是文学和教育的瑰宝。

蒙学对于中国古代启蒙教育,私学承担了主要的教育的工作,在教育规模上,学校类型多样,教学内容丰富,自成体系且针对性强,覆盖范围比官学大,入学门栏低,但因为没有官方组织,在教学制度,内容等方面没有统一规定,物质贫乏,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官方启蒙教育主要是贵族教育,与平民教育相对比,贵族子弟有良好的教学环境却不思进取,往往子弟不思进取,拉帮结派,却有入仕的便利。

我国古代民族教育一直发展不充分,魏晋之后,民族教育才开始发展,仅有贵族子弟受教育,学习民族文化,普及汉族知识,其它少数民族中的平民子弟无法享受到此等教育,没有完善的学制体系,系统的教学内容,清朝的统治者旗学,觉罗学,但后来衰落,满文也没落。关于女子教育,中国古代对女子纲常礼教要求森严,这就注定了女子不能与男子一同上学,最多只能接受家庭教育。即使是家庭教育也非平民家庭就有,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影响,我国古代历史上才女少有。

中国古代启蒙思想有其本土特色和历史局限,封建社会,教育为统治服务,为教化民众,推崇伦理教育,儿童伦理教化书籍大量出现,内容较为严厉,这也使儿童儿童丧失天性,思想僵化,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时代使然,教材中还含有大量封建迷信色彩。隋唐以后教育与科举挂钩,为了科举入仕,小学教育也变得功利性,缺少格物致知的精神。

在当今社会,儿童教育同样重要,它关乎个人成功,家庭发展,国家兴盛。家长、学校,社会都对儿童教育高度重视。这就需要我们以当下的时代精神循古训今沟通传统与现代,为中国儿童教育求得发展。

结语

中国古代启蒙教育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沉淀出一份宝贵的教育财产。这份财产里包含前人宝贵的教育思想理论,他们的胎教思想,保傅教育思想,家庭教育思想对体现出对儿童教育的重视。包含形式多样的教学的模式,以最大可能吸纳儿童入学学习,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以启蒙教材为载体,以道德伦理教育为核心,为儿童树立人生观。

当然这份财产中也有糟粕,这之中的三纲五常思想,男尊女卑思想,迷信思想,读书至上思想,皇权至上观念而导致的受教育不公平,教育的功利性及愚民教育是我们应当看清和剔除的。

不管是精华还是糟粕,对比当下,我们都应该从中思考和领悟,批判地继承这份财产。

参考文献

[1](汉)班固.汉书艺文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1122.

[2]陈青之.中国教育史(上)[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27.

[3]孟宪承.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85.

[4]孟宪承.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1.

[5]王力,岑麒祥.中国古汉语常用字字典[M].第四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534.

[6]唐淑.学前教育思想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5.

[7]孟宪承.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8.

[8]孟宪承.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1.

[9](汉)贾谊.新书•保傅[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93.

[10]朱永新.朱子研究新视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68-73.

[11]孟宪承.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84.

[12](周)戴德.大戴礼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28.

[13](汉)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M].北京:中华书局,1985,722.

[14](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桓郁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5,1255.

[15](元)脱脱.宋史•选举志三[M].北京:中华书局,1977,3657.

[16]高时良.中国教育史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489.

[17]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74.

[18]唐淑.学前教育思想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83.

[19]陈青之.中国教育史(上)[M].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27.

[20]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30.

[21]唐群.唐代教育研究[M].西安:西安出版社,2009,38.

[22]唐群.唐代教育研究[M].西安:西安出版社,2009,47.

[23](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5,1721.

[24](汉)许慎.说文解字叙[M].北京:中华书局,1963,314.

[25]宋志霞.中国古代蒙学文献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2013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8871.html,

Like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6月13日
Next 2022年6月13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