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自贸协定对两国钢铁产业的影响研究

中韩两国由于地理位置邻近,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往来十分密切,尤其是在1992年中韩双边贸易模式转型之后,中韩两国的双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关系日益密切,两国资源禀赋存在差异,这使得两国在贸易上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本论文对于中韩FTA

  第一章绪论

  1.研究背景

  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程度逐渐提高,日益加紧了各个国家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全球所受到的国际经济贸易获得巨大的发展,世界经济中居于重要地位的部分之一就是对外贸易。对于中国来讲,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对外贸易的发展快速崛起,对外贸易的发展成为促进中国经济进步的主要力量之一,因此,对中国对外贸易开展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中韩两国通常存在在亚洲板块,在地理上相对靠近,在古代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多个部分都有紧密的关系,来往非常密切。中国和韩国的贸易往来历史悠久,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就已经与其建立经贸关系。到高丽时期,换句话说是我国宋朝阶段,中韩之间的贸易沟通相对频繁,开启了中韩贸易的全新局面,此后,中韩两国贸易的繁荣延续到现在,也就是说,中韩双国贸易的发展具备深远的历史积淀。
  钢铁工业就是加工制造业,对国家经济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正面影响。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钢铁工业甚至变成全球最具良好前景的产业,得到良好的发展。在产量、规模、管理科技等部分得到一定的成果。步入二十一世纪,钢铁的关键位置始终无法取代,甚至变成评估国家产业能力与整体水平的关键标准。中韩自贸协定的签署对两个国家来说有非常关键的现实价值,伴随中韩自贸易区的创建,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不断增加,我国与韩国均是钢铁大国,然而我国钢铁产业却表现出大而不强的特点,也出现一定的不足和缺陷。钢铁产业作身为汽车、造船、机器等制造行业的重要基础,为其其余行业准备重要的原料,因此大多数国家需要站在国家层面上培育自身的钢铁产业。在韩国,钢铁产业是非常关键的部分,该国XX在1960年就逐渐帮扶钢铁产业,此产业促使韩国产业系统从劳动密集型发展成技术密集型,在1970年之后钢铁业变成韩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在这个时候韩国对外贸易结构开始从劳动密集型发展成技术密集型。1992年之后中韩之间出现钢铁交易,此后交易量持续增多,1992年综合交易额是44亿美元,在2008年增加到1194亿美元。需要关注的是,2001年以后韩国对我国出口增速减慢,对比进行分析,从我国进口的钢铁2003年出现较大涨幅。1998年韩国对中国的钢铁净出口始终维持顺差,2005年转变成逆差,主要是因为在2000年以后我国钢铁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因此我们就可以知道,韩国从认为中韩FTA会对本国钢铁业产生正面的积极影响开始转变成觉得其会造成负面作用。在上述观念变化中我们就可以知道,在2000年初依旧是韩国占据较大优势,近期上述优势开始不断弱化甚至消亡。2015年中韩FTA正式生效以后,即便我国与其余国家对韩国的钢材出口逐渐完成零关税,然而我国并未调节对包含电镀锌和热。所以韩国钢铁企业预计能够从中韩自贸协定获益相对较小,韩国钢铁业开始冷静面对中韩自贸协定。依照韩国钢铁协会公开的信息,2015年1-10月份我国向韩国出口钢材1151万吨,金额是66.2亿美元;此时韩国向我国出口339万吨,价值30.3亿美元。本文希望研究中韩自贸协定对中韩两国钢铁产业的影响。

  2.国内外研究综述

  2.1对中韩FTA的研究
  胡艺、沈铭辉(2012)把中韩贸易历史分成两个时期,主要是1992-2001年的启动时期和2002-2012年的持续发展时期。[1]1992年4月24日,中韩两国开始建交,在两国国家的持续奋斗下,在第一时期的所有时间内,中韩两国贸易额以平均21.6%的涨幅表现出持续发展特点。其中也受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波及,1998年的两国贸易总数第一次出现负增长,然而在第二年就马上回到危机出现之前的发展情况。在上述时期,两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将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当做重点,所得到的经济效益大部分源自两国直接市场需求产生的贸易创造效果,两国内部经济局势和政策变成作用于本时期贸易发展的关键因素,一直到2001年我国参加WTO,和全球经济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外部条件对两国贸易发展情况的影响力开始表现出来。将其当做界线,两国经贸关系步入第二时期:2002-2012年的高速发展时期。本时期两国进出口总数一直维持年均18.6%的涨幅,除进出口商品结构的贸易模式持续深化以外,两国逐渐通过完善的有机体方式和区外开展贸易沟通,在相应层面上造成两国贸易发展容易遭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目前有关中韩FTA的分析通常被划分成本三部分:
  首先分析重视的核心汇聚在创建中韩FTA的背景、原因、限制因素和发展空间,主要是定性研究。
  刘昌黎(2008)表明,由于历史与地理原因,中韩两国具备比较平稳的政治互信环境,此外建交之后的两国经济贸易关系始终位于蓬勃发展的局面,两国互补性强,即便竞争和合作共同存在,然而合作效益更高。所以,在世界性双边自由贸易持续发展的环境中,创建中韩FTA变成持续发展两国友好关系,加快双边经济进步,抵抗外界经济变化的最佳方式。[2]娄朝晖(2010)将智猪博弈当做研究框架,指出创建中韩FTA不只便于我国增强东亚区域话语权,尽早完成10+3经济圈目标;此外,中韩FTA会促使韩国对我国市场更加依赖,之后出现的技术转移效应等会更加显著,对比进行分析,我国可以从中韩FTA的创建中得到更高的经济效益。[3]朴英爱、金香兰(2014)提出,发展中小公司和服务业、持续增加内需是朴样惠XX促进国内经济发展的关键方针政策,此处中韩FTA的创建便于促进韩国改变经济发展方式,持续去除两国贸易时期的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为韩国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的帮助,完成再次的“汉江奇迹”,是韩国促进创建中韩自贸区的本质动力。[4]胡渊、杨勇(2014)指出,创建中韩FTA的现实价值主要表现在应对亚太多边化区域主义的战略选择上。[5]包艳、崔日明(2009)就站在限制因素的层面着手,根据两国经济发展能力的差距导致贸易摩擦频繁出现和市场对外开放之后自身老旧的产业会受到更大的冲击就是中韩FTA受到阻碍的关键因素。[6]
  第二类分析通常关注其余区域一体化组织怎样作用于中韩FTA的创建和发展前景。
  赵金龙(2008)针对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特征和实际情况,将CGE模型当做主要研究工具,根据博弈论研究对比中、日、韩三国间多种FTA组合模式对各个国家也许会造成的现实影响,且因此得到结果:优先创建中韩FTA可以加快东北亚区域的综合发展,便于我国在此区域得较高的政治、经济权益。[7]刘重力、杨宏(2012)指出,日韩身为X在亚太区域的关键盟国,长久进行分析,肯定对XTPP战略抱有正面看法,受到上述因素的波及,中日韩FTA谈判进度会持续减慢。为确保我国在亚太区域的权益,我国也需要寻求众多渠道加深与韩国的交流,促进创建中韩FTA,进一步减少TPP对我国产生的负面作用。[8],此外孙溯源(2013)也抱有类似观念,从研究XTPP战略也许导致的经济效应着手,表明TPP对东亚一体化表现出刺激影响,便于加快中韩FTA的沟通进度。[9]而伴随韩国正式参加TPP谈判,王琳(2014)提出,在中韩FTA谈判步入重要阶段的时候,韩国的举动就是向中国施加压力,以便在中韩FTA敏感内容谈判时期得到更高的效益。而我国为了妥善处理更加繁杂的东亚地区合作问题,可将中韩FTA当做着手点,持续提升本身经济水平,便于在东亚区域一体化进度中得到较高的话语权。[10]王箫轲(2013)基于韩美FTA有关研究,表明韩美自贸协定促使中美两国在韩国的竞争更加猛烈,但是在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对抗上,X就表现出更加强大的实力。因此,我国需要持续促进本国产业结构改革,便于在中韩FTA创建以后得到更高的权益。[11]
  第三种分析通常是创建计量模型研究多种假设环境中中韩FTA也许产生的经济效果。
  魏巍(2009)利用创建贸易引力模型开展实证研究,预估中韩FTA会怎样影响本国的进出口情况,结果表明,中韩FTA创建之后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的缩减便于加深两国国家之间的贸易来往,为两国产生更高的效益。[12]黄鹏、汪建新(2010)之前就利用创建GTAP模型,依照多种例外安排所产生的多种贸易、福利和产出效应表明,不管是短期效或是长期效应,韩国都可以从此FTA得到更高效益,我国得到的经济效益并不高,思考到两个国家所具备的比较劣势,我国可以在谈判时期把韩国农业、中国石油和煤制品与汽车、零部件领域当做自贸区例外,为国内弱势行业争取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此外还能促进中韩FTA的谈判进度。[13]王琳(2013)站在中韩FTA的关税减让角度上,调节GTAP模型的假定要素,对中韩FTA也许产生的经济效应开展深入的分析。刘朋春(2014)就利用创建GTAP模型分研究出TPP对中韩FTA的隐藏作用。[14]
  此外也有少数专家在多边区域合作结构上分析中日韩FTA对东亚一体化进度的作用,主要研究出其可也许对中韩FTA造成的经济影响。比如Yoon YM,Gong C,Yeo TD(2009)基于GTAP模型模拟研究中日韩多种自贸区计划,且对多种FTA方式下所造成的多种经济效应开展对比分析,结构表明,中日两国可以从中日韩FTA中得到更高效益,中韩FTA就是韩国提高本身地位的合理方式。[15]赵金龙、程轩、高钟焕(2013)就针对动态递归式CGE模型开展研究,研究中日韩三国创建自由贸易区对自身GDP、贸易基础和福利效应等宏观层面的现实影响,结果表明,我国GDP会由于中日韩FTA而得到提高,然而贸易基础会受到负面影响。[16]
  2.2对中韩钢铁产业方式发展的研究
  钢铁产业是每个国家经济的重要产业,在众多国家的工业化发展中具有非常关键的价值。很多国家在发展工业化的时候使用XX扶持乃至补助的方式,促使钢铁工业得到良好发展,进而帮助本国在世界上位于上优势位置。钢铁行业身为规模较庞大的产业,其发展不只可以促进社会经济其余行业的进步,此外也事关国家的社会稳定和安全。在年开之后,我国XX逐渐实施钢铁行业的再变革,小规模钢铁公司利用彼此并购转变成大企业。上述大企业可以带动更多资源、投资,进而提升生产水平和效率,研发环保型新技术,进一步提升整体竞争力。
  但是,韩国目前的发展处境就是供大于求钢铁生产情况,此前,以浦项制铁为核心促进高术钢铁行业发展,以期处理世界竞争水平降低的问题,寻求钢铁产业的再次发展。尤其是,浦项制铁全面研发全新的科技,提升设施生产力和公司管理水平,促进行业内的自主配合。事实上,当前其研发的工艺技术与高附加价值产品的能源钢材,和现有的高炉工艺进行比较,工艺能缩减投资与材料费用,可生产非焦煤,且对煤适用范畴更加广泛。便于提升资源使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问题,进一步缩减污染源,显著提升环保能力。[17]

  第二章中韩双边贸易发展的背景分析

  1.中韩双边钢铁贸易发展状况

  1.1中韩钢铁贸易历史
  世界各国把钢铁产业当成基础产业,对钢铁产业积极地投资并支持,世界金融危机以后,随着世界经济逐渐逐步回稳,世界各国尽力扩大钢铁产量。对比中韩两国的钢铁技术水平,韩国还是占优势。1948年韩国XX成立以后,通过好几次的革新,韩国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尤其是包括浦项制铁、现代制铁在内的拥有世界先进水平钢铁企业的表现突出,给韩国钢铁产业带来巨大的发展。在钢铁生产技术领域,更新升级传统方式的钢铁生产技术,研发崭新并有高效率的制造技术。浦项钢铁有信心能生产客户要的所有的产品。不仅如此,浦项制铁的产品有名于高品质和低生产成本。中国的钢铁产业以鞍山钢铁集团为中心建设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并实现技术创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鞍山钢铁作为大规模的钢铁集团被誉为“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虽然像鞍山钢铁这样按照客户的需求能生产多种钢铁产品的企业不是很多,但是21世纪以来中国钢铁制造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结构的升级引起中韩两国钢铁产业互补性的变化。1992年中韩成交以后,中韩两国在政治、文化、经济、科学、通讯、军事等方面不断的发展。两国最高层之间的定期以及非定期的会面不仅在中韩两国的经济交流给出未来的发展方向,而且在政治领域也起到促进作用。根据2007年韩国关税厅发布的国际贸易统计,在中韩贸易历上首次突破1598.9亿美元,同比增长19.1%。中国成为韩国的第一贸易伙伴,这数据代表中韩贸易的重要性。
  韩国不断的尽力投资研发钢铁产业,上世纪以来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1960年代韩国钢铁生产量仅为数十万吨,1993年增长到3千万吨,1997年高达4千万吨。2006年韩国钢铁出口额站国内生产总值的2.6%,达到世界先进水平,1970年排行世界第35位2009年上升到第6位。中国在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名义下,导入市场经济并进行政治的结合,建立“社会主义特色市场经济”体系。中国钢铁生产以及电力消费前13年间一直保持世界第一位。中国钢铁生产2009年站世界钢铁消费的46.4%,成为世界钢铁生产的中心地。
  表2-1:钢铁生产量(单位:百万吨)
  根据2012年世界钢铁协会的统计,到2012年钢铁生产前5位为中国、日本、X、印度和俄罗斯,韩国站世界第6位。从1992年以来20年间中韩两国的钢铁生产量增加了不少,而且钢铁交易量也迅猛增长。1992年总交易额达到44亿美元,2008年增加到1194已美元。1998年以来,韩国一直保持对中国的贸易顺差,不过从2005年起变成逆差。这是因为2000年以后中国钢铁产业实现快速发展。
  1.3中韩钢铁产业生产以及进出口情况
中韩自贸协定对两国钢铁产业的影响研究
  根据表2-2,中国钢铁生产量对全球钢铁生产量的占比呈不断增加的趋势,韩国钢铁生产量的增幅相对缓慢一些。中国从2004年起增设钢铁生产设施,年生产量年均增加20%以上,2011年达到695.5百万吨。韩国钢铁产量的变动幅度没有中国大。
  1.4中韩钢铁产业的环境变化
  中韩两国的钢铁产业发展时期不一样。中国主要产业保持自给自足的政策,结果不仅钢铁产业,也给其他产业带来快速发展。中韩两国的钢铁生产在全球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随着中韩两国签署自贸协定,能估计中国国内钢铁生产会减少,钢铁进出口量会增加。韩国的对中国的贸易会从净出口结构变成净进口结构。此外签署中韩FTA会引起韩国的先进钢铁技术进入中国钢铁业界。从中国的角度来看,中韩FTA是升级中国钢铁技术的好机会。考虑中国钢铁生产的藏家和竞争力的加强,此后在韩国钢铁市场中国的钢铁产品有可能会激增。就韩国而言,需要不断地研发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产品。

  2.中韩双边贸易的互补性原因分析

  2.1自然资源不同
  和韩国相比,中国资源密集型产业具有更强的竞争实力,原因在于中韩两国的地理环境和资源存在差异,进而对农业发展有不同的影响。2009年,全球农业生产的平均指数为121,中国这一指数达到131,超过全球平均水平,然而韩国上述指数是100;该国在2009年农业产值为195亿美元,在GDP中的比重为5.5%,但中国农业在GDP中占10.3%,比韩国多出一倍。中国生产和出口的农产品,最多的种类为大米、苹果、葡萄、牛肉等。相同的出口种类,中国在世界所占的比重是韩国的2030倍。基于要素享赋理论的分析,由于中韩两国在自然资源上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导致其农业存在差异。
中韩自贸协定对两国钢铁产业的影响研究
  韩国国土面积有限,并且山地地形较多,只有较小的一部分资源可供耕地和种植,而中国在这部分的优势更明显,所以中国农业规模大于韩国。到2008年为止,中国达到12171.59万公顷的耕地面积,但是韩国只达到176万公顷耕地。
  中国和韩国相比,总人数更多,且产业结构也存在差异,所以中国农业人口更多。中国在2009年就达到29708万农业就业人口,在就业人口总数中占38.1%;韩国只有164.8万农业就业人口,在总数中所占比重为7%。所以,中国和韩国存在不同的农业竞争优势,主要是由土地和人口生产要素上的差异决定的。
  由于中国和韩国天然地拥有的自然资源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导致在石油和工业原料上发展水平差异明显。韩国在稀有金属等原材料上的竞争水平较低,根本因素就是韩国缺少足够的能源与工业资源,稀有金属等,大多数都需要进口。然而,韩国石油产业竞争性指数比中国显然要高。韩国自身不具备充足的石油资源,只能依靠进口。但是由于韩国拥有先进的炼油业,所以石油产业竞争力大大高于中国。中国的石油产品出口额不及韩国,这主要是因为韩国炼油业只能依靠进口原油,出口石油及加工品造成的,并具有更高的比较优势指数。因此,在后续创建过程中,韩国开始加强扶持农产品与能源的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的石油产品加工业发展。
  2.2劳动力成本差距大
  因为中国的工资水平不高,具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因此与韩国进行比较,我国劳动型行业的费用更少,具备更大的竞争优势,进而大大提高了产业竞争实力。2010年,中国和韩国的工资指数分别为4.8和48,可见其中巨大的差距。中国在世界工资水平排行榜中居于菲律宾之后,即在39名,可见工资水平极低。挪威是全球工资水平最高的发展,达到166的工资指数,而挪威这一指数是中国的3411倍。在劳动市场上,供过于求的特点长久存在,所以我国无法提升工资标准。在度外开放以后,我国开展众多变革,开始加快工业的进步,中国城市中集聚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红利“阶段也逐渐到来。在此期间,中国老龄化趋势愈加明显,在劳动年龄中,年龄逐渐增长,造成过多的劳动力,并且增加了抚养的压力。在八十年代人口红利时期到来后,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发展壮大,因而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在调查数据统计中,促进人均GDP增长的因素中,有1/4是由于人口红利造成的。所以,中韩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竞争存在较大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不同的劳动力成本所致。
  2.3科技水平差距大
  由于韩国科技水平明显比中国高,导致其比中国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更具有优势,这是因为韩国对高科技产业和重工业给予更大的政策支撑所致。韩国XX在1982年之后就以技术发展强国为战略目标,对高科技产业更加支持。过去,韩国主要依靠XX掌握经济发展,而现在的发展更趋向于以民间为主导。就以研发投资方面距离而言,九十年代开始,在韩国研发经费中,私营部门的费用比重高达83%。并且,由于韩国XX出台了相关政策支持,对高科技产业付出了大量的帮助。种种政策对于科技水平的提高和优秀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并且更加重视保护知识产权,形成了集产学研为一身的分析体制。通过众多方案的执行,该国高新行业逐渐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表2-10:2007-2009年中韩专利申请数量

  3.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导致互补性形式改变

  因为中国产业结构的持续调节,自身竞争实力也随之提升,增加对韩国出口的优势产业,大大转变了中韩贸易互补形式。在这一过程中从低级的产业结构逐渐变化为高级的产业结构,即为产业结构升级。
  中国的发展以产业结构升级为战略。中国从1997年开始就利用技术创新优化和调整产业,并促进其升级和优化。在1990年到2010年,农业在我国社会生产总值中比值持续降低,从27%缩减到10%;第二产业工业从之前的41%提升到46%。第三产业出现更高的涨幅,从31%提升到43%。工业开始发展,因此我们就可知道我国工业生产能力持续提升,和农业相比,工业增速更快。由此可知,中国逐渐增加了工业产品在对外贸易中的竞争力。详细说来,中国工业逐渐改变内部结构,与我国出口工业制品的竞争力具有类似的发展特点。在2000年之后,我国纺织业服装与鞋帽制造业比值从2.3%降低到1.8%。根据第三章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纺织业产品竞争力指数在一定阶段内出现逐渐减少。在中国工业结构中,具有较大比重的产业包含通讯产业、黑色金属加工业、通用设施制造业与化学原料和制造业等。从2000年开始,上述行业比重逐渐增加,并且在将来的十年中将有继续增长的趋势。以下即为相应的产品,通常包含一般工业机械与设施、机器零件、办公室机器与自动资料处理设施、电信与录音、音响设施与仪器、电动机械,仪器与用具、零件、其余运输设施等,在2000年之后具有越来越强的竞争实力。
  逐渐增长的产业产值,由于不断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高效的生产以及逐渐攀升的消费需要。根据国家竞争优势观点,以上内容对于国家产品进入全球市场具有关键影响。因此,我国亟待改善与调节自身行业发展结构,进而促进出口产品结构的合理化,保证中国提高竞争优势,并为转变中韩产业互补性形式做出贡献。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2774.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1年6月24日
Next 2021年6月26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