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发展,相互促进,书写了华夏璀璨的历史篇章。在漫长的民族发展史中,唐代的民族关系问题尤为突出,无论是唐太宗被称之为“天可汗”,还是王维名句“万国衣冠拜冕旒”,这些都足以证明唐代成功的民族政策以及开放包容的民族关系。研究唐代民族问题,学习古人处理民族问题的智慧和经验,对当代意义非凡。本文将研究对象对准唐太宗贞观元年(627)至武则天长安四年(704)这七十七年间唐代西、北几个主要少数民族XXX,如东/西突厥、吐蕃、吐谷浑及西域诸国,就此展开研究。
关键词:贞观;长安;唐代;民族关系
前言
如何正确处理民族问题是古今中外诸多帝王面临的难题之一。在我国,既有南北朝“五胡乱华”各民族相互仇杀的悲剧,也有唐代开放包容,各族“合同为一家”这样的佳话。即便如今,在坚持新时期“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之下,我国仍然面临着民族矛盾,特别是少数民族分裂势力妄图危害国家主权。那么,研究古代王朝的民族政策,从文献中汲取养料对于我们当今如何处理好民族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有唐一代面临的少数民族XXX层出不穷,特别是突厥、吐蕃这样的强敌一直威胁着李唐王朝的长治久安,但这些XXX无不在历史的潮流之下分崩离析,最终先唐王朝一步而灭亡。我们不禁感叹这既是历史的眷顾同时更得益于统治阶级高超的驾驭能力。历史证明,只有秉持各民族相互平等、开放包容才是华夏民族的首选之道。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唐代民族问题的研究已经相当成熟,发表了诸多研究成果。无论是从宏观上总结概括唐代的民族政策还是具体到对应的民族XXX来分析双方的交往历史,都为我的论文撰写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一、唐与突厥关系
突厥是我国古代北方重要的游牧民族之一,文献记载其大致活动于东至兴安岭,西达咸海,北逾贝加尔湖,南抵沙漠的广大地区[1],强盛之时臣服室韦、铁勒、契骨及西域诸国。突厥兴起于公元六世纪初,游牧于金山[2]一带并依附柔然。随着柔然的衰落和北朝的纷争不断,突厥逐渐强大起来并威胁中原,北方各势力也都积极拉拢突厥以换取其支持。据《周书》记载西魏大统八年(542)突厥从今榆林入寇,这是突厥首次进入汉家史书[1]。此后数十年间突厥在扩张中走向分裂,但无论东突厥还是西突厥都对中原的隋唐两朝产生过深远影响。
唐与东突厥关系
1.“渭水之盟”与平定东突厥
唐与东突厥的联系可追溯至李渊起兵时,为了换取东突厥的信任特别是避免进军关中时李渊的大本营山西被突厥人“釜底抽薪”,高祖遣刘文静聘于突厥始毕可汗并引以为援。后来李渊即位,“前后赏赐,不可胜记”。然而丰厚的赏赐以及强大的武力使得突厥人越发骄横,双方冲突随即增多。
到了武德九年七月,突厥借唐XXX交替之机由颉利可汗率军十余万进寇武功,随即与泾州道行军总管尉迟敬德战于泾阳,唐军虽胜绩但无力抵挡突厥主力进军长安的步伐。八月底,颉利兵锋已到达渭北,此时长安城空虚,唐军摆下疑兵之计“上自出玄武门,与高士廉、房玄龄等六骑径诣渭水上,与颉利隔水而语,责以负约”[2]李世民亲自出马的结果是换来了突厥的罢兵,不久便与颉利可汗于渭水便桥之上杀白马以盟誓,突厥遂引兵退去。
在南下攻唐的同时,突厥内部的矛盾也日趋升级。突厥内部由诸多民族组成,东突厥有奚、契丹、鞑靼、室韦、九姓铁勒、九姓回纥、三姓骨利干、四十拔塞密,西突厥“杂有都陆、弩失毕、葛逻禄、处月、处蜜、伊吾等诸种”,此外,还有咽面部、莫贺达干部、都摩支部、薛延陀部、突骑施部、姑苏部等。[3]与中原国家不同,突厥更像是一个地域广大的氏族部落联盟,而维系这个联盟最基础的要素就是武力征服,阿史那氏是此时草原的盟主。在常年与中原XXX打交道的同时,阿史那贵族并未处理好突厥各部族离心力的问题,颉利可汗的穷兵黩武以及猜忌成性在根本上难以服众。史XX载,就在颉利可汗渭水盟誓之后突厥内部的薛延陀、回纥、拔也古等部就相继反叛。颉利派突利[3]前去讨伐,但后者损失惨重轻骑逃回,颉利大怒并将其拘禁十日。这一举动加深了二人的嫌隙,同时也坚定了突利归唐的决心,因为早在武德七年突厥南下攻唐的时候秦王李世民就曾设下离间之计令颉利猜忌突利。除此之外,频年大雪也给草原带来严重灾害,旧唐XX载“平地数尺,羊马皆死,人大饥”。而颉利其人却挥霍无度,对各部横征暴敛,于是内外皆叛之。李世民果断抓住战机,以兵部尚书李靖挂帅,兵分五路北击突厥,不但使突利等突厥贵族归附唐朝而且成功擒获颉利并献俘于长安,基本解除了东突厥对中原的威胁。[4]
在贞观初年唐与突厥颉利可汗的较量中,突厥北部的薛延陀部悄然崛起,其首领夷南被唐廷拜为真珠毗伽可汗,此人日后成为草原新患。
安置突厥降众与平定突厥叛乱
唐军于贞观四年平定东突厥之后,唐太宗赦免了颉利可汗的罪过并拜其为右卫大将军,赐以田宅。归附而来的突利可汗、阿史那思摩等突厥上层贵族也都被唐廷封赏重用,五品以上官员达到百余人,入居长安者近万家,由此可见唐人包容开放的民族政策。关于受封赏之人及其官职爵位,本文稍后会有详尽总结。
此战之后,突厥“其部落或走薛延陀,或走西域,而来降者甚重”,这其中也包括大批被突厥人掠去的汉人。唐廷围绕如何处理突厥降众的问题展开了数次讨论,第一次是在贞观四年,这次讨论得出了三套不同的方案。大部分朝臣认为突厥人的投降并非发自真心而是现实所迫,这些人极有可能成为日后隐患,所以主张将其规划至中原一带散居州县并教以耕织,使其与汉人无异;中书令温彦博则依据东汉光武帝的做法主张将突厥人保留其部落并安置在五原故地,一来充实了河套空旷之地,二来也显示了唐朝并无猜忌之心,利于日后团结;魏征、颜师古等人认为应该将突厥人遣返到河北以绝后患,这主要借鉴了魏晋五胡乱华的经验。太宗最后采用了温彦博的意见,“自幽州至灵州置慕容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又分颉利之地六州,左置定襄都督府,右置云中都督府”,并以突厥首领作为都督、刺史等高官。
第二次讨论发生在贞观十三年突厥阿史那结社突袭唐太宗行宫未遂之后。唐人更加觉得突厥人不可尽信,遂拜右武侯大将军李思摩[5]为乙弥泥熟俟利苾可汗,率领突厥部众返回故地。五年之后,李思摩部受薛延陀部所扰又将十余万部众迁回了河套地区。[4]
设置羁縻府州是唐代屡试不爽的一大民族政策,在贞观至长安年间多有设立,如唐廷在漠北铁勒故地设安北都护府、在漠南突厥故地设单于都护府等,[5]但由于自治程度过高也引发了一些叛乱,主要集中在高宗、武则天两朝。面对突厥贵族的叛乱,高宗采取坚决打压绝不姑息的策略,比如调露元年冬单于大都护府阿史德温付及奉职二部皆反,高宗在首次平叛失利的情况下任命裴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给予叛军持续打击并最终俘获伏念、温付二人。同年十月,唐廷处决了发动叛乱的突厥上层五十四人。武则天在位时,突厥默啜联合一些小部落在边境地区烧杀抢掠,本来唐廷有能力趁默啜尚未成气候前将其平定,但武则天一味姑息放纵至使其霍乱边境数十年之久。[6]这其中原因,首先是因为武周施政中心主要是打压朝廷内部的异己势力,包括地方武装反抗,忽视对边疆的保护。其次,高宗朝主要将领程务挺、王方翼等人先后遭武则天迫害甚至处决这也使得唐军无良将可用。再次,武则天刚愎自用,一厢情愿希望招抚突厥贵族却适得其反令叛军做大做强。[7]有的学者认为单于都护府内突厥旧部的叛乱直接导致了唐朝对漠北地区直辖权的丧失。
唐与西突厥关系
突厥本与东突厥同祖,后因木杆[6]可汗与沙钵略可汗[7]有隙,遂一分为二。其国尽占乌孙之故地,与东突厥以阿尔泰山为界。西突厥常年称霸西域,贞观十五年咄陆可汗“自恃其强,专擅西域”,与安西都护郭孝恪战于乌骨、天山县等地。后为部下所叛,逃至吐火罗国。高宗永徽年间阿史那贺鲁反叛,自立为沙钵罗可汗与唐朝对抗六年(651~657),后被平定。高宗分其地置昆凌、濛池二都护府。“武则天垂拱后,西突厥十姓部落频被默啜侵扰,死散殆尽,西突厥阿史那氏于是遂绝。”[8]总的来说,西突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汗位的争夺以及对西域的控制上,特别是与唐廷在西域争夺。
突厥虽然一直是唐朝北部边疆地区的一大隐患,但其紧邻丝绸之路沿线,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方面都与唐朝联系紧密。有人认为唐太宗昭陵六骏之一的“特勒骠”可能就是突厥人所赠,因为特勒本是突厥一官职,该马原本可能是突厥人的坐骑。事实上,突厥作为游牧民族对丝绸之路贸易本身依赖并不大,只有上层贵族才有能力享用东西方奢侈品。真正的利润来自对沿线国家的战略控制以及来往商贩的巨额赋税。从某种意义来讲,突厥人的活跃并非毫无是处,无论唐廷还是突厥实际控制丝绸之路,都保证了这一东西方贸易大动脉的畅通,利于经济文化间的交流。因这部分内容与本文第三部分重复,下文会详细说明。
二、唐与吐谷浑、吐蕃关系
(一)唐初与青藏地区的联系
青藏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先秦时期的著作《山海经》中就记载了生活在青海境内的一支古族——峚人[8]。而《穆天子传》当中也有关于周穆王到达青藏地区的记载。这些足以证明,中原地区对青藏地区的交往与影响是深远持久的。到了隋唐时期,生活在我国青藏地区的主要是羌人以及藏族先民。此时该地区的主要XXX有两个,一是吐谷浑,二是吐蕃。
吐谷浑是我国古代居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少数民族XXX,其构成主要是由辽东迁徙而来的鲜卑人以及西北当地的羌人组成,鲜卑人慕容氏世代为吐谷浑的统治阶级。其国运以隋世为转折,隋之前相对强盛,而到了隋唐时期开始衰败,甚至多次几近亡国,这一切的始作俑者不得不提吐谷浑王伏允。
在隋大业年间,伏允曾犯塞寇边惹得隋炀帝御驾亲征,最后战败仅率数十骑逃至党项躲藏。此后吐谷浑仙头王率十余万人降隋,隋炀帝则立伏允儿子慕容顺为新的吐谷浑王,伏允一时逞能却差点国破家亡。大业末,伏允趁中原战乱无暇西顾之机积蓄力量收复了失地,复为边患。唐太宗贞观初年,伏允曾派兵大掠鄯州,太宗诏其入朝问话,伏允一面称病不敢入朝,一面又派兵大掠唐朝边境兰州、廓州而去,足见其怯弱卑鄙。贞观九年,伏允年老昏耄,吐谷浑擅自拘押路过其境内的唐人,唐太宗十余次遣使斥责但吐谷浑丝毫无悔过之意,于是派西海道行军大总管李靖、侯君集等进军吐谷浑。[9]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向吐谷浑动武唐廷还征召突厥、契苾等部作为联军,有唐一代文献当中多次提到唐廷征召各族部队随唐军出征的事情。此战初期唐军各路势如破竹,伏允见难以招架便向西逃去。然而侯君集所部穷追不舍,唐军穿越沙漠强行军两千余里,士卒口渴便饮马血止渴终于将吐谷浑王伏允追上,此时伏允身旁护卫仅剩百余骑,见大势已去遂自缢而死,这是吐谷浑第二次面临亡国的情况。此后唐廷也效仿隋将伏允嫡子慕容顺立为吐谷浑王,李世民怕慕容顺难以服众便遣都督李大亮率军数千为其声援,不幸的是慕容顺最终还是为国人所杀。可以说吐谷浑前两次的对手无论隋唐都有能力将其彻底灭亡,但最终都选择了立伏允之子慕容顺为新王扶植吐谷浑,直到第三次吐谷浑终为吐蕃所灭。在慕容顺被臣下所杀之后其子诺曷钵嗣立,但因其年幼于是大臣争权国中大乱。太宗为了表示对诺曷钵的支持不但派遣部队支援,封其为河源郡王,还于贞观十四年将弘化公主嫁于他,这是唐朝第一位出嫁青藏地区的公主。在唐太宗驾崩之后“刻石图诺曷钵之形,列于昭陵之下。”[10]即位的唐高宗也对诺曷钵恩宠有嘉,拜为驸马都尉。当吐谷浑被吐蕃所破之后高宗徙其部众于灵州置安乐州,并任命诺曷钵为刺史。
正如前文所提,唐与吐谷浑的关系同时也绕不开吐蕃,青藏地区此时正是一个三足鼎立的局面。说到吐蕃的由来,《旧唐书》中提到了两点:一是不知其由来;二则认为吐蕃先祖是南凉秃发利鹿孤之后。而藏族文献则认为吐蕃的始祖崛起于西藏的雅隆河谷,为“六牦牛”部的首领,在松赞干布以前已传20余世。史XX载吐蕃“历周及隋,犹隔诸羌,未通中国”,直至贞观八年吐蕃赞普才第一次遣使进贡,但事与愿违的是这次进贡却开启了唐王朝与吐蕃百余年战争的第一战。在吐蕃遣使者进贡之后,唐太宗遣行人冯德遐前往吐蕃答谢,此时太宗仅派行人前往答谢,估计是对吐蕃认识不足造成的观念上的不重视。弄赞松赞干布听闻突厥与吐谷浑都曾与唐廷和亲后自己也想娶唐朝公主,遂又派人前往唐朝请婚,这次请婚遭到唐太宗的反对。当吐蕃使者回来向弄赞松赞干布交差时却不知出于何种原因将吐谷浑拉下水,诬陷吐谷浑从中作梗离间唐蕃之间的关系。于是吐蕃发兵进攻吐谷浑并陈兵松洲妄图威吓唐廷,以达到迎娶唐朝公主的目的。很显然,吐蕃的这次行动是极其不理智的。在我看来双方第一次兵戎相见完全是互不了解而产生的误会,如果唐廷能够认识到吐蕃的强大特别是军力的强大以及双方友好往来所带来的利益,我认为唐太宗不会为一公主的取舍而与对手开战。同样的,吐蕃虽知唐朝是大国,但其野蛮好战的基因无疑也发挥了巨大的反面作用。吐谷浑在其强大的军力面前力不能支,不代表唐军就不是吐蕃的对手,盲目的自大还真就让唐人给吐蕃上了一课。很快,李世民派吏部尚书侯君集、右领军将军执失思力等人率军五万反击并一举大败吐蕃。耐人寻味的是,此役过后唐太宗接受了吐蕃的谢罪,并将文成公主许于吐蕃弄赞松赞干布。这种恩威并施,文武兼具的外交策略兴许正是唐太宗的过人之处。此后,唐蕃之间一直保持友好往来,直至高宗龙朔二年唐将苏海政与吐蕃在西域的对峙。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对峙也是有史可见唐军与吐蕃在西域第一次狭路相逢。[11]
事实上,吐蕃与唐的关系自贞观八年搭上线之后一直就是在和平与战争之间相互切换,只不过这种切换频率很高。据学者统计,从贞观八年到会昌六年的二百一十年间,双方遣使往来达一百九十次,平均每年就有一次,而大小战争也几乎年年进行。[12]发生在高宗咸亨元年的大非川之役,薛仁贵的十余万唐军遭受到毁灭性打击,至此唐与吐蕃在东线的拉锯战也就固定在了大非川附近。在此之前,吐蕃在西线已陆续攻占了羊同、泥婆罗等地盘,在西域也同样攻陷了安西四镇,给唐王朝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史XX载“地方万余里,西戎之盛,未之有也。”在唐高宗与武则天时期,唐蕃之间争夺对西域的控制成了这一时期双方重要的战略方向。龙朔二年之后,吐蕃和唐朝反复争夺安西四镇,导致此处多次易手。长寿元年,武威军总管王孝杰就在吐蕃人手中成功收复了安西四镇[9],这让唐廷对西域的控制又延续了近百年。
(二)中原文化对青藏地区的影响
有唐一代下嫁青藏地区的唐朝公主有三位,即贞观十四年弘化公主嫁于吐谷浑王诺曷钵、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下嫁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景龙三年金城公主下嫁于吐蕃赞普赤德祖赞。[13]值得一提的是,自文成公主后唐蕃之间便建立了所谓的“甥舅之盟”,虽然这样的和亲外交显然没有给双方带来长久的和平,但却给青藏地区的文化发展带来了实质性的进步。唐朝诗人王建的《凉州行》中曾说“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14]事实上青藏地区气候高寒,吐蕃人主要以畜牧为主兼之少量的农业,而文成公主入藏之后不仅带来了中原地区的种子还教会了当地人除草、打畦等必要的农业技术。在手工业方面,随文成公主入藏的各类工匠也将中原地区的手工业技术在青藏地区传播开来。唐代的纺织技术相当成熟,这也令丝织品成为唐廷馈赠吐蕃物品中的必备之物。而吐蕃贵族子弟在长安国学者甚众,这些人从日常的衣食住行再到诗词歌赋都深受唐文化影响。除此之外,据藏族文献记载文成公主入藏时还带去了大量的医学书籍和专业的从医人事,这些必会给当地的医疗卫生条件带来可喜的变化。
文物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之一,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步辇图》就是当时汉藏两族交流的重要见证。这幅由阎立本所作的名画展现的就是吐蕃宰相禄东赞奉命前来迎接文成公主时太宗接见他们的情景。而陈列在拉萨大昭寺内的龙头三弦琴也是见证当年双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文物,据说它的主人就是随文成公主入藏的乐手。[15]
三、唐与西域各国关系
(一)丝绸之路与西域地缘战略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西方陆上交往的大动脉,围绕这条通道无数的奇珍异宝与工匠艺人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价值。在唐代,以康国、安国乐舞为最的西域乐舞风靡中原,上至宗室贵胄下至普通百姓无不竞相模仿。唐代《十部乐》中大量收录了西域各国的乐舞,自丝绸之路传来的西域乐器无疑也丰富了汉民族的传统音律。就日常的饮食与穿着而言,也可谓胡风甚浓。现存的唐代人物俑或绘画中多可见身着胡服,脚蹬胡靴的形象。在敦煌壁画中“飞天”的形象则一改汉族女性端庄稳重的特点,不仅穿着暴露对女性身材的张扬也处处可见西域特点。我们现在所说的“胡瓜、胡豆、胡蒜、胡荽等”等瓜果蔬菜有很多都是通过丝绸之路从西域传入的。同样的,中原地区的诸多特产以及汉文化也通过丝绸之路被传播到中亚甚至地中海沿岸,这其中最有名的当属丝绸,从汉代到唐代乃至整个古代,中国产的丝织品在西方一直被视作上等之物。
众所周知因恶略的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来往东西方的商队通常无法携带大堆货物,为了获取单程的最大收益,游走于丝绸之路沿线的商队往往携带的都是体积小巧但价格高昂的奢侈品,正如丝绸、金银器物等。但中国自古都以农业立国,丝绸之路的兴衰看似对小农经济影响不大,包括两汉在内的中原XXX之所以下血本控制西域,实施羁縻政策,源于地缘战略的需要。当年汉武帝通西域是为了“断匈奴右臂”以夹击匈奴,唐廷也面临同样的情况。武德年间,为了牵制东突厥唐廷有意拉拢西突厥,高祖曾许诺将公主嫁于西突厥统叶护可汗,但最终因东突厥颉利可汗作梗而不了了之。当太宗贞观初年平定东突厥之后,西突厥开始在西域搅和唐廷与西域诸国的关系,随之而来的是吐蕃贵族也妄图插手西域。那么此时如何巩固唐朝对西域的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旦丢失西域也就意味着丢失了战略纵深,唐朝的陇右之地将直接暴露在吐蕃或西突厥面前,这对一惯尊崇关中本位政策的李唐统治者来说是巨大威胁。事实上,安史之乱之后这种顾虑曾演变成事实,吐蕃曾一度攻陷长安。除此之外,西域也阻隔了唐与大食之间的直接联系,但我们很难说这种阻隔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正因西域地缘战略的重要,唐廷于贞观十四年攻灭高昌之后建立安西都护府[10]以管辖唐军在西域的行动。高宗显庆二年又于西突厥旧地置昆陵、蒙池二都护府。此时的安西都护府所辖面积广阔,遂升级为安西大都护府。除了安西四镇之外还有昆陵、蒙池二都护府以及昭武九姓、吐火罗乃至波斯都督府,大体相当于今日新疆与中亚五国、阿富汗的总和。武则天长安二年又分置北庭都护府[11],管辖天山北路、热海以西的西突厥故地。安西大都护府只管辖天山南路、葱岭以东的地区,以达到牵制吐蕃蚕食西域的战略目的。
(二)唐与突厥、吐蕃对西域的争夺
1、唐与西突厥对西域的争夺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突厥汗国于隋文帝开皇三年分裂为东西两部,西突厥称霸西域日久,“建庭于龟兹北山,东至高昌,西至吐火罗,河中诸国皆服属之”。起初为了牵制颉利可汗的南侵唐朝曾一度拉拢西突厥,但当唐太宗于贞观四年降服东突厥之后,原本的三足鼎立就立刻变成了二虎相争,此时以高昌王麴文泰为首的西域诸国皆入贡唐朝,使得唐与西突厥的矛盾被公开化,而双方所争夺的对象正是在西域的控制权。贞观十三年,原本与唐朝交好的高昌扣押从西域路过前往唐朝的使者,此间又阻挠隋末战乱流亡至此的汉人回归中原,唐太宗遣使问责而高昌王麴文泰称疾不至,这与曾经的吐谷浑王慕容伏允倒有几分相似,而伏允的结局是被侯君集追至自缢而亡。此时的高昌王麴文泰,正按部就班的沿着慕容伏允的老路在走。不同的是,高昌并未发兵直接骚扰唐朝边境,而是选择了与西突厥站在一起“约有急相为表裹”[16],准备攻击臣服唐朝的伊吾。这是西突厥于贞观四年之后第一次就西域问题明确站在唐廷的对立面上。随后,太宗于贞观十四年遣交河道行军大总管侯君集讨平了高昌,在唐军兵锋未至之前高昌王麴文泰便已被吓死,吓死他的正是当年逼死慕容伏允的侯君集。
在攻灭高昌之后,太宗以其地置西州,后又在交河城置安西都护府来管理西域军务,这是唐军首次将兵锋延伸至西域腹地。贞观十六年,原凉州都督郭孝恪升任安西都护、西州刺史。郭孝恪上任不久便与自恃强大的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打了一仗,并且大败西突厥。两年后,焉耆王与西突厥相勾结又被郭孝恪击败。贞观二十年,亲西突厥的龟兹国渐失藩臣礼,太宗遣左骁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为昆山道行军大总管并安西都护郭孝恪一道攻破龟兹,并于龟兹故地重新置安西都护府并所辖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作为第二任安西都护的郭孝恪在位七年,为唐军在西域站住阵脚立下汗马功劳。从贞观年间唐军在西域的活动来看,几乎每次战争都或多或少与西突厥有关。随着唐军的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早先西突厥在南疆的附属国纷纷转归唐朝,而西突厥势力则退居天山北部。可以想象的是,突厥贵族自然不甘心将其在西域的既得利益与唐廷分成,何况西突厥本身内部动乱迭起,贵族争立。
高宗永徽二年,左骁卫将军、瑶池都督阿史那贺鲁召集离散,准备趁太宗驾崩之际发动叛乱以夺取西、庭二州。他先击破乙毗射匮可汗,兼并其部众,自称沙钵罗可汗。咄陆五啜、弩失毕五俟斤、处月、处密及西域诸国都归附于他。贺鲁继位后,入侵庭州,杀掠数千人而去。唐高宗遂遣左武卫大将军梁建方、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弓月道行军总管前去讨伐,梁建方等大破贺鲁所部处月而还。此后,讨伐阿史那贺鲁的战争一直打到显庆二年,历时七年之久才被平定。战后唐廷分西突厥故地为昆陵、蒙池二都护府,隶属于安西大都护府管辖。并以阿史那弥射为左卫大将军、昆陵都护、兴昔亡可汗,押五咄陆部;以阿史那步真为右卫大将军、濛池都护、继往绝可汗,押五弩失毕部。仪凤元年,上述两位可汗去世之后,西突厥十姓部落无首,唐高宗任命的匐延都督左骁卫大将军阿史那都支趁机发动叛乱,他还联合吐蕃,企图摆脱唐廷控制,后为裴行俭所擒。[17]此后,唐与西突厥势力在西域基本相安无事,这期间安西都护府不断遭受来自吐蕃的袭扰,曾数次损失四镇之地。于阗以西、波斯以东的中亚地区也多被唐廷设置府、州。长安二年,武则天增设北庭大都护府,将昆陵、蒙池两个都护府划归北庭大都护府管辖。
2、唐与吐蕃对西域的争夺
吐蕃自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入藏之后与唐朝保持了稳定的关系,直到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去世之后,松赞干布于第二年亦去世,此时的唐蕃关系才出现裂痕。终唐一代,吐蕃贵族一直想占据西域地区,遂与唐军在西域发生过数次大规模战争,直到安史之乱之后,由于唐廷在西域的驻军被调往东线勤王,吐蕃终于尽占西域之地。
我认为唐蕃之间的战线主要有三条,分别为东线、西线和南线。总的来说,南线是吐蕃联合南诏对唐朝剑南地区的蚕食,我们不做研究。东线也不是双方争夺的主要地区,因为在太宗至武周时期双方围绕东线发生的大规模战事仅有贞观十二年的松州之战和咸亨元年的大非川一战,前者尽可理解为吐蕃为娶公主而班门弄斧耍的横,后者则是高宗对吐蕃进行大规模反击的一部分,同时发生的还有西线的战事,而东线的战略目的实际上是牵制吐蕃在西域的主力部队。双方争夺最激烈的地区实际上是西线,也就是今天南疆一带。围绕对该地区的争夺,唐安西都护府曾多次迁移治所,四镇也数次沦陷。早在贞观年间双方和亲之后,松赞干布就开始了对吐蕃西边泥婆罗、羊同、勃律、护密等几个小国的侵占,这一战略行动使吐蕃避开唐廷在陇右的势力,得以从西南方向也就是今天的阿里地区直插西域腹地。关于这一战略目的何时达成,史书并无明确记载,但史学界推测不会晚于高宗龙朔二年。因为这一年唐军在进攻龟兹的时候遇到了吐蕃军队,双方还发生了军事对峙,但并未交战。“海政以师老不敢战,以军资赂吐蕃,约和而还”。[18]结合双方对峙的地点是在疏勒以南,可以肯定此时的吐蕃已将势力延伸至天山南部的腹地。很快,双方就爆发了在西域的第一战。麟德二年,疏勒、弓月二部联合吐蕃进犯于阗,唐高宗派遣西州都督崔知辩、左武卫将军曹继叔领兵救援。吐蕃在进入南疆之后活动非常积极,影响也逐步扩大。弓月、疏勒、于阗等国先后为其拉拢,西突厥十姓部落也有依附吐蕃的。[19]
吐蕃在西域真正对唐朝产生威胁是从高宗咸亨元年以后。这一年,吐蕃攻陷安西都护府所在地龟兹,唐廷被迫放弃安西四镇,将安西都护府迁回西州,直至武则天长寿元年唐军才收复安西四镇。在此期间,唐廷在西域基本丧失了对天山南簏的控制,仅占据天山以北西突厥故地。有趣的是,当吐蕃在西域取得空前胜绩之后,遣使请和的竟然是吐蕃人,唐廷上下对吐蕃夺取安西四镇的做法恼怒不已,自然拒绝了请和。如果说此时的唐高宗对吐蕃恨之入骨,想尝试收回失地,那么仪凤以后就对吐蕃畏之入骨了。仪凤三年,高宗以中书令李敬玄为洮河道行军大总管,领兵十八万反击吐蕃,结果唐军大败,群臣愕然,之后再未组织过对吐蕃的反击。也就在仪凤年间,西突厥阿史那都支联合吐蕃反叛,前文已提及。武则天在位期间,调整了对吐蕃的政策,积极组织反击,寻求收复安西四镇,但在垂拱、永昌年间的两次大战皆被吐蕃击败。此时唐军的接连失利滋长了吐蕃的气焰,吐蕃于各条战线均主动骚扰唐朝边境,直到长寿元年。这一年,吐蕃内部发生动乱,不少部落归降唐朝。武则天果断抓住战机,命武威道行军大总管王孝杰、右武威大将军阿史那忠节率军进入西域并重新夺回了安西四镇,移安西都护府还治龟兹,使得唐朝再一次控制了整个西域地区。[20]
四、文献统计
(一)西、北少数民族首领及重要人物在朝官职或受册封统计
1、 阿史那思摩 右武侯大将军、怀化郡王、化州都督、乙弥泥熟俟利苾可汗
2、 阿史那什钵苾(突利可汗) 右卫大将军、北平郡王
3、 阿史那苏尼失 怀德郡王
4、 执失思力 左领军将军、尚宗女临洮县主
5、 契苾何力 左领军将军、右骁卫大将军
6、 阿史那社尔 左骁卫大将军、尚南阳长公主
7、 阿史那忠 左屯卫将军、尚宗室女定襄县主
8、 阿史那泥孰 左武卫将军
9、 麴智盛 左武卫将军、金城郡公
10、 禄东赞 右卫大将军
11、 咄摩支(伊特勿失可汗) 右武卫大将军
12、 失钵屈阿栈(黠戛斯) 右屯卫大将军
13、 曲据(契丹) 刺史
14、 阿史那贺鲁 昆丘道行军大总管、左骁卫大将军、瑶池都督、泥伏沙钵罗叶护
15、 吐迷度 怀化大将军、瀚海都督
16、 婆闰(回纥) 左屯卫大将军、左骁卫大将军、大俟利发、瀚海都督
17、 金春秋(新罗) 特进
18、 金文王(新罗) 左武卫将军
19、 松赞干布 驸马都尉、西海郡王
20、 阿史那斛勃(车鼻可汗) 左武卫将军
21、 阿史那咥连 右骁卫中郎将
22、 突骑支(焉耆) 右武卫将军
23、 阿史那弥射 左卫大将军、昆陵都护、兴昔亡可汗
24、 阿史那步真 右卫大将军、濛池都护、继往绝可汗
25、 大贺阿卜固(契丹) 松漠都督府都督
26、 阿史德枢宾 定襄都督
27、 庐伽逸多(婆罗门) 怀化大将军
28、 阿史那都支 左骁卫大将军、匐延都督
29、 阿史那元庆 左豹韬卫翊府中郎将、左玉玲卫将军、昆陵都护
30、 阿史那斛瑟罗 右卫大将军、蒙池都护
31、 阿史那环(默啜可汗) 左卫大将军、归国公、迁善可汗
32、 赞婆(吐蕃) 特进、归德王、右卫大将军
33、 弓仁(吐蕃) 左玉玲卫将军、酒泉郡公
34、 李楷固 左玉玲卫将军、燕国公
35、 骆务整 右武卫将军
36、 阿史那怀道 特进、十姓可汗、蒙池大都护
(二)西、北少数民族首领(要求)内附、遣使进贡或亲自来朝统计
1、 贞观元年十二月 西突厥统叶护可汗遣真珠统俟斤与高平王道立来
2、 贞观二年十二月 西突厥乙毗钵罗肆叶护可汗与莫贺咄相攻,俱遣使请婚
3、 贞观三年八月 薛延陀毗伽可汗遣其弟统特勒入贡
4、 贞观三年九月 突厥俟斤、拔野古、仆骨等酋长帅众来降
5、 贞观三年十二月 突利可汗及郁射设、特勤等并帅所部来奔
6、 贞观三年十二月 党项酋长细封步赖来降
7、 贞观四年正月 突厥康苏密以隋萧后及炀帝孙政道来降
8、 贞观四年三月 突厥思结俟斤帅众四万来降
9、 贞观四年八月 突厥欲谷设来降
10、 贞观四年十二月 高昌王麴文泰入朝
11、 贞观五年十二月 康国求内附
12、 贞观六年七月 焉耆王突骑支遣使入贡
13、 贞观六年七月 西突厥咄陆可汗遣使入贡
14、 贞观六年十一月 契苾酋长契苾何力帅部落六千余家降
15、 贞观八年五月 吐谷浑可汗伏允遣使入贡
16、 贞观八年十一月 吐蕃赞普遣使入贡,仍请婚
17、 贞观九年十月 处月遣使入贡
18、 贞观十年三月 吐谷浑王诺曷钵遣使请颁历,行年号,遣子弟入侍
19、 贞观十年十二月 朱俱波、甘棠遣使入贡
20、 贞观十二年八月 吐蕃遣使入贡云来迎公主
21、 贞观十二年八月 吐蕃遣使谢罪,因复请婚
22、 贞观十三年二月 高昌王麴文泰遣其长史麴雍谢罪
23、 贞观十三年十二月 吐谷浑王诺曷钵来朝,以弘化公主妻之
24、 贞观十五年五月 西突厥沙钵罗叶护可汗数遣使入贡
25、 贞观十五年十二月 薛延陀遣使入见,请与突厥和亲
26、 贞观十七年六月 薛延陀真珠可汗使其姪突利设来朝纳贡
27、 贞观十八年九月 西突厥处那啜使其吐屯慑焉耆,遣使入贡。上数之
28、 贞观十九年八月 薛延陀遣使入贡,后又遣使入谢
29、 贞观二十年六月 西突厥乙毗射匮可汗遣使入贡,且请婚,上许之
30、 贞观二十年六月 薛延陀咄摩支去可汗之号,遣使奉表
31、 贞观二十年六月 薛延陀酋长梯真帅众来降
32、 贞观二十年七月 薛延陀咄摩支诣降,至京师
33、 贞观二十年八月 回纥、拔野古等十一姓各遣使入贡
34、 贞观二十年九月 上至灵州,敕勒诸部俟斤遣使诣灵州
35、 贞观二十年十二月 回纥、仆骨、拔野古等酋长皆来朝
36、 贞观二十一年八 骨利干遣使入贡
37、 贞观二十一年十一月 突厥车鼻可汗遣使入贡
38、 贞观二十二年二月 结骨俟利发失钵屈阿栈入朝
39、 贞观二十二年四月 西突厥阿史那贺鲁帅其余众数千帐内附
40、 贞观二十三年正月 龟兹王布失毕及其相那利等入朝
41、 贞观二十三年正月 西突厥诸部落相继来降
42、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 太宗卒,四夷之人来朝者数百人
43、 贞观二十三年七月 于阗王入朝
44、 永徽元年六月 擒突厥车鼻可汗归朝,其众皆降
45、 永徽三年正月 吐谷浑等遣使入贡
46、 永徽六年十一月 西突厥颉苾达度射数遣使请兵讨沙钵罗可汗
47、 显庆元年八月 龟兹王布失毕入朝
48、 显庆元年十一月 生羌酋长浪我利波等帅众内附
49、 显庆三年十月 吐蕃赞普来请婚
50、 龙朔三年五月 吐蕃与吐谷浑相攻,各遣使上表谕曲直
51、 麟德二年正月 吐蕃遣使入见
52、 咸亨三年四月 吐蕃遣其大臣仲宗入贡
53、 咸亨四年十二月 弓月、疏勒二王来降
54、 上元元年十二月戊子 于阗王来朝
55、 上元元年十二月辛卯 波斯王卑路斯来朝
56、 上元二年正月 吐蕃遣其大臣谕吐浑弥来请和
57、 调露元年十月 吐蕃文成公主遣其大臣论塞调傍告丧,并请和亲
58、 永隆元年三月 裴行俭大破突厥来降
59、 长寿元年二月 吐蕃党项部落万余人内附
60、 长寿元年六月 吐蕃别部酋长帅羌蛮八千余人内附
61、 天册万岁元年十月 突厥默啜可汗请降
62、 万岁通天元年九月 吐蕃遣使请和亲
63、 圣历二年二月 吐谷浑七千帐来降
64、 圣历二年七月 吐谷浑部落一千四百帐内附
65、 圣历二年八月 突骑施乌质勒遣其子遮弩入见
66、 长安二年九月 吐蕃遣其臣论弥萨求和
67、 长安三年四月 吐蕃遣使献马千匹以求婚
68、 长安三年六月 突厥默啜遣臣请以女妻太子
69、 长安三年十一月 突厥遣使谢许婚
五、结语
有唐一代作为中国历史中诸多王朝的佼佼者,其不仅孕育了辉煌的文化和难得一见的盛世,在很多方面都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并令后人产生无限遐想。近日通过对唐前期太宗、高宗、武则天三朝的西、北民族关系研究,感受到了李唐王朝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以及统治者在面临诸多民族矛盾时处变不惊运筹帷幄的高超能力。总的来说,唐代的民族政策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点:羁縻、和亲、互市、纳质宿卫、朝贡贸易和武力征服。由于篇幅所限,我将研究对象具体到唐前期与突厥、吐谷浑、吐蕃以及西域诸国的民族关系上,并依据史料统计出研究范围内少数民族首领或重要人物被唐廷册封以及入朝为官的记录和少数民族首领内附、遣使进贡或亲自来朝的记录,由此得出一些结论。
唐廷的开放包容首先表现在对各民族上层人士的态度上,或吸纳众多藩臣入朝为官,或就地册封他们为唐廷镇守边疆,就连曾经与唐朝对立,为害一方之人也能既往不咎,为我所用。所以,周边各XXX也纷纷响应并与唐王朝交好,一时间帅众内附者、遣使进贡者往来道路络绎不绝。当然,政治也少不了欺骗与背叛。诸如突厥叛乱首领阿史那伏念之流,一方面假情假意接受唐廷的册封,一方面绝情绝义霍乱边疆屠戮生灵,唐廷最终将其党羽全部处决,绝不姑息。其次,唐廷视少数民族百姓为自家人,唐太宗就曾说“自古重华夏轻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在贞观三年击破东突厥之后,唐廷围绕着诸多突厥流民的安置问题先后三次产生过激烈的讨论,用行动否定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说法。再次,对待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与风俗习惯唐廷也并未采取打压限制的政策,反而用包容自信的胸襟对待不同的文化,这直接丰富了华夏民族文化的内涵。对于落后地区,唐人通过和平交往的方式为当地带来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资料和生活方式,改善当地民生,促进各民族共同进步。
注释
1305014117
学号
学校代码
10722
密级
公开
分类号
贞观至长安年间唐代民族关系研究
TheResearchofEthnicRelationduringZhenguan
toChanganintheTangDynasty
题目
(中、英文)
耿晨昕
作者姓名
历史学
专业名称
历史学
学科门类
唐群
成绩评定
提交论文日期
指导教师
二〇一七年四月
参考文献[1]岑仲勉.隋唐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12[2]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6019[3]李明伟.安西大都护府的伟大功绩和突厥对丝绸之路的贡献[J].西北民族研究,2001,(3):132[4]崔明德.贞观年间关于安置突厥问题的大讨论[J].民族研究,2009,(2):86~95[5]唐启淮.唐代都护府述略[J].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2,(1):77,78,79[6]朱建华.武则天圣历元年唐与突厥战役考[J].赤峰学院学报,2012,(4):10,11,12[7]艾冲.论唐高宗、则天两朝应对突厥叛乱的基本方针之差异及原因[J].唐都学刊,2008,(2):7,8[8]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5190[9]吕思勉.隋唐五代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76[10]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5300[11]于赓哲.疾病与唐蕃战争[J].历史研究,2004,(5):42[12]郭锋.唐代前期唐、蕃在西域的争夺与唐安西四镇的弃置[J].敦煌学辑刊,1985,(1):130[13]桑扎、贡保扎西.论唐代的和亲政策和民族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53,54[14]全唐诗:卷298[G].北京:中华书局,1979[15]张秀荣.从唐与吐蕃的联姻看汉藏经济文化的交流及影响[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5):112,113,114[16]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5296[17]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6307[18]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6333[19]郭锋.唐代前期唐、蕃在西域的争夺与唐安西四镇的弃置[J].敦煌学辑刊,1985,(1):133[20]周伟洲.唐代吐蕃与北方游牧民族关系研究[J].西北民族论丛,2010,(7):91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9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