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乔伊斯小说《尤利西斯》中的”反英雄“形象

摘要

《尤利西斯》这部小说是公认的一部十分艰深、费解的作品,其在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度和广度上,可以说是开辟了崭新的途径。作为“意识流”的新小说,着力于挖掘人物的深层意识乃至潜意识活动。在写法和结构上模仿荷马史诗《奥德修纪》,巧妙的与其形成一种对应关系。本文主要就这种对应关系,尤其是两部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来展开对比分析,将古代英雄形象与现代反英雄形象做比较,从而来突出小说《尤利西斯》中所要表现出的反英雄形象及其在时代的变迁和社会转变下反英雄形象产生的原因。并且从这种人物形象的描写中揭示了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状态以及出现的种种精神危机。

关键词:意识流;《尤利西斯》;反英雄;《奥德赛》

一、引言

意识流是十九世纪末西方小说发展起来的一种写作技巧,所谓意识流小说则是指小说以人物意识活动为结构中心来展示人物持续流动的感觉和思想,写的也都是人物的一些印象、思绪、回忆和内心深处的感觉,都属于“内心独白”。在此方面,本世纪就有好些位著名的小说家在意识流这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如法国的普鲁斯特,英国的维吉尼亚·伍尔夫以及X的福克纳,其中以乔伊斯的成就最为显著,影响也最深远,他的代表小说之一《尤利西斯》则是意识流小说的开山之作,同时也是现代主义作品的经典。

乔伊斯的这本小说《尤利西斯》主要是以现代都柏林时代为社会背景,细腻、生动、真实地展现了都柏林这个现代都市的地理人文景观以及生活在其中的现代人的生存状态与精神境况,通过对都柏林小市民形象的塑造,揭示了现代社会的诸多问题,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冷漠、疏离和虚无予以深刻批判。小说中主要描绘了三位普通的都柏林人从早上八点到晚上两点这一天内的种种活动和精神历程,整部小说分三部分十八章,第一部分前三章写主人公斯蒂芬从清晨到十一点左右的活动,暗含着其寻找精神之父的线索;第二部分十二章写了布鲁姆在都柏林一天的游荡;第三部分剩下三章写布鲁姆带斯蒂芬回到家中的情形。

二、小说概述

(一)内容概述

小说第一章写了上午八点,在都柏林海边一个废弃的圆形炮塔中,斯蒂芬、勃克·穆利根、海恩斯三个人清晨的生活情景。第二章写了上午十点,斯蒂芬在他所教书的一所私立小学上历史课的情况。第三章则写上午十一点,在位于都柏林市东南的海滨的沙滩上,斯蒂芬闲逛的情景。

第四章暂时抛开斯蒂芬的线索,开始写布鲁姆的活动。时间仍是当日上午八点,地点是埃克尔斯街十七号布鲁姆家,这一章主要写了布鲁姆上街去买他喜爱吃的猪腰子前后的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和内心的潜意识活动。第五章发生的时间是当日上午的十点钟,地点是离布鲁姆家东南一英里多方圆内的街道,这章写了布鲁姆在街道游荡时的所见所想。他先是去附近的邮局取了情妇玛莎给自己写的回信,随后在路上碰到了一些熟人,彼此相互寒暄,家长里短,闲谈着葬礼,赛马等一些事情的情节,以及中途发生的一系列活动和心理状态,最后去了一座清真寺的澡堂洗了个澡。在这一系列活动中,他的意识活动和思绪也是随着情景变化而变化。第六章写了当日上午十一点,地点是在都柏林城北的前景公墓,布鲁姆前去参加迪格纳穆的葬礼的情形。在把迪格纳姆下葬后,布鲁姆独自一人徜徉、徘徊在坟丛间,想起了多年前只活了十一天的独子的夭折和自己父亲的自杀,通过对亲人的离去的事实,对死亡做着反思。第七章写了当日正午时分,布鲁姆去《自由人报》和《电讯晚报》这两个报馆去推销自己的广告图案,刚好碰到要给该报社推荐迪希校长的原稿的布鲁姆,最后斯蒂芬请大家去酒吧喝酒。这一章主要通过各种场景的声音,来极力渲染城市的喧闹和嘈杂,同时也表达了个体与民族所面对的挫折感、瘫痪感等。第八章写当日下午一点,布鲁姆在都柏林市中心大街游荡和吃午饭的过程。他先是四处游荡,接着走进一家价格相对便宜一些的普通小饭馆,看到这家饭馆的环境又脏又乱,其中来这消费饮食的人们吃相十分难看,餐桌前的这些人个个狼吞虎咽,丑态百出,这种场景让他感到很不舒服。于是他又去了一家稍微高级一点的饭店,吃完饭后,他又来到了国立图书馆前时,碰巧看到了自己妻子的情人,为此感到十分的难堪,不想让妻子的情人看到他,于是便躲进了博物馆里。第九章写了当日下午两点,斯蒂芬在国立图书馆里对图书馆馆长和几个熟人发表了关于莎士比亚的议论,后来布鲁姆也来了,但他并没有参与到这场谈论中。第十章的时间是当日下午三时,在都柏林市区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人和事。第十一章写了当日下午四点,布鲁姆在奥蒙德饭店进餐以及一些熟人在酒吧的沙龙中演唱和谈论的情景。当他想到自己妻子的情人即将与妻子幽会的场景时,内心很不自在,荡起了波澜,于是他就去给自己的情人玛莎回了一封情书。第十二章写了当日下午五点,布鲁姆在巴尼·基尔南酒吧遇到一些熟人在聚饮和聊天,其中有人引起了布鲁姆的不满和反击,其中一人大打出手,布鲁姆只好逃之夭夭。第十三章写了当日晚上八点,在斯蒂芬之前漫步的沙滩上,写了一个坐在海边岩石上的少女,虽然并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但却对生活充满着无限的遐想以及布鲁姆看到这个少女时,他脑海中出现了一些对这个天真的少女的联想和性冲动。第十四章发生的时间是当日晚上十点钟,在一家国立妇产医院,斯蒂芬和一帮喝得烂醉如泥的医学院学生在产院前谈论关于生产的问题,布鲁姆此时也来到了产院的情景。第十五章写了午夜十二点,布鲁姆跟随着随斯蒂芬来到了一家妓院,帮助他巧妙地摆托了老鸨的敲诈,最后还避开了两个大兵的纠缠和殴打。

第十六章写次日凌晨一点,在一个马车夫的棚屋里,布鲁姆力劝还有一些酒气的斯蒂芬先休息一会,喝杯咖啡,以便意识恢复清醒以及棚屋中各色人等谈饮的情形。第十七章写了次日凌晨两点,布鲁姆将斯蒂芬带回到自己的家中,并且与意识已经恢复清醒的斯蒂芬聊天的情景。第十八章写了次日凌晨,布鲁姆的妻子躺在床上,在朦胧睡意中对众多情人的幻想和一系列自由联想。

(二)人物性格概述

通过对这部长篇小说内容的简单介绍,三位主人公的形象也跃然于纸上。斯蒂芬·迪达勒斯是一个带有颓废气息的知识分子,他思维敏锐,富有一定的艺术气质,并且善于思考人生、思考世界、自然甚至宇宙,但却总是找不到一个相对正确、合适的出路,同时他也渴望从生活和环境的束缚中得以解脱,想要寻求一个精神上的归宿;利奥波德·布鲁姆是一个广告推销员,早年独子的夭折和妻子的不断出轨,对他的不忠使他倍感痛苦,无论是精神还是肉体,而作为犹太人的后裔,他始终有一种流落异乡的孤独感和失落感,因此,他也渴望寻求一种心灵上的安慰和精神上的解脱;他的妻子莫莉·布鲁姆则是一个沉迷于肉欲,追求享乐的女子,由于丈夫的性无能,她公开与多个情人来往,完全不顾丈夫的感受,这体现了现代小市民女性的庸俗和猥琐。[1][9]作为意识流小说的开篇之作,作者通过描写这几位主人公的行为活动和潜意识活动,将现代西方整整一代人所面临的思想困惑和危机做了详细的概括,这也反映了都柏林小市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本文主要是探讨《尤利西斯》这部小说中的反英雄人物形象,必不可少的就得与荷马史诗《奥德赛》做对比。

三、《尤利西斯》与《奥德赛》的比较分析

(一)故事发展情节比较

小说《尤利西斯》与荷马史诗《奥德赛》在写法和结构上形成了巧妙地对比:作者通过将布鲁姆夫妇和奥德修斯夫妇做对照,用古代英雄反衬了现代人在欲望驱使下所呈现出的卑微、平庸和渺小。作者乔伊斯虽然感慨现世人性的堕落,但他对自己笔下的三位“反英雄”人物的种种弱点其实多少还是持有一种欣赏和夸耀的态度。荷马史诗《奥德赛》总共分三部分,二十四章,其中第一部分奥德修斯的儿子特勒马科斯出海寻父的过程与《尤利西斯》中第一部分斯蒂芬从清晨到上午十一时左右的活动相对应,这部分的经历其实也暗含斯蒂芬寻找精神之父的线索;第二部分的八章内容写的是奥德修斯赢得了特洛伊战争的胜利,战争结束后,奥德修斯接着又开始了长达数十年回归的漂泊历程,这就与《尤利西斯》中第二部分十二章布鲁姆整整一天都在都柏林四处游荡形成对应;第三部分写奥德修斯在长期的冒险漂泊中终于成功返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并与儿子一起除掉了一直困惑妻子,不断骚扰妻子,心怀不轨的求婚者,最后与忠实的妻子团圆,一家人重聚的故事,这部分与《尤利西斯》中第三部分布鲁姆带着斯蒂芬回家的情形相对应。虽说这两部小说在写法和结构上形成对应,但两者的时代不同,所存在的差异也是大相径庭。尤其是这两者所呈现的历史背景的差异,荷马史诗《奥德赛》是以古希腊神话为故事的写作背景,以著名的特洛伊战争为故事发展的主线,主人公奥德修斯被赋予英雄的使命,战场上骁勇善战,英勇杀敌,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漂泊时期也是克服了各种艰难险阻和诱惑,正所谓是时事造就英雄,这个特定的时代赋予了奥德修斯英雄的使命;《尤利西斯》的时代背景则是现代社会的都柏林,一个正处于被殖民的城市,以及受信仰危机所影响的现代小都市,受此影响的社会也是朝着世俗化逐渐发展,过去社会的传统道德已然不能满足现代人的精神需求,整个城市陷入了一片死寂。《奥德赛》和《尤利西斯》所在的时代所呈现出来的差异不仅仅表现在历史背景上,更多的是表现在伦理道德观上。奥德修斯的时代是一个积极向上,黑白分明的时代;更是一个追求理想、伸张正义的时代。对比之下,布鲁姆的时代是一个精神涣散、道德缺失的时代,同时又是一个英雄匮乏、暴力肆虐的时代。《奥德赛》称颂英雄,《尤利西斯》抨击“非英雄”,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的变迁,也是一个由神话英雄向反英雄的过渡。所谓“反英雄”,众所周知,就是与英雄形象恰恰相反的,反英雄不像传统英雄那样有坚定的意志力,可能在面对事情时表现的毫无主见;也不像传统英雄那样英勇无畏,在面对困难时可能还会表现的唯唯诺诺或是选择逃避;更不像传统英雄那样正直、伟大,他们可能会更加给人一种猥琐、滑稽的感觉。反英雄一般都是一些处于社会底层的小市民,怎样的时代背景就会酝酿出怎样的人性品质,就《尤利西斯》来说,当代的都柏林是一个堕落的城市,因此身处其中的绝大多数人都会成为社会的牺牲品,同样也是一个社会的真实写照。但是,反英雄也可以和英雄一样有着崇高的理想和强大的力量,或许在理想和能力方面与普通人接近甚至还不如普通人,却不得不完成非凡的举动,他们自身可能存在很大缺陷,有时也会通过一些不良的手段来达到目标,但这种形象比我们所认为的较为完美的英雄形象更加接近实际生活。

(二)人物性格差异比较

《尤利西斯》除了在故事情节和框架结构上与《奥德赛》形成鲜明的对比之外,还在主要人物上进行了对史诗的反讽戏仿。所谓反讽戏仿,就是指和常规的,普遍的叙述模式有一定差异,通过对其他文体的模仿或对艺术形式的仿照使其产生一定意义,戏仿叙述产生意义的途径不全是通过语言的所指功能,更多的是借助文体本身和文体的叙述形式来刻画人物形象,并达到揭示主题的效果。[2][42]《尤利西斯》利用戏仿文体与叙述内容的矛盾形成反讽,恰到好处的将人物的内心世界所异化的思想感情展现了出来,与此同时,也揭示了小说的反英雄主题。这就使史诗神话中的英雄形象被这些平庸,猥琐的反英雄形象所替代。这里,就将两部小说中的主人公形象先做一简单对比:

1.奥德修斯与布鲁姆

奥德修斯历经长达十年的漂泊,这场漂泊充满了无数的危险以及诱惑,作为一部带有神话色彩的史诗,其中也有一些古希腊神的出现。在特洛伊战争结束前,奥德修斯就从神谕那里得知自己流浪漂泊的命运,他选择了坦然面对,用坚定的决心去迎接这场“暴风雨”。在这艰险的漂泊中,他经历了各种让人匪夷所思的奇怪事情和地方,遇到了仙境海岛和神秘幻界,充满诱惑的流连忘返岛,危险的独眼巨人岛,冥府,诱惑人的海上女妖等各种艰险,历程可谓是惊心动魄,但最后,他还是成功的克服了这些恶劣的外部因素成功的返回到了家乡,并除掉了那些想要占有自己的妻子的反叛者,与一家人团聚。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中取得胜利,这是成功的象征,他历经重重险阻,最后也成功回家,而且,他还有一位忠贞的妻子和一位忠诚的儿子,而且他个人也是一位有智慧和魄力,以及拥有一个英雄所拥有的一切优势。但我们常说,世上没有完美的人或事,即使是一位伟大的神话英雄,也有他不足的地方。奥德修斯也是一位普通人,一个有着普通人的七情六欲,会愤怒,也会嫉妒,甚至有时还有一些挫败感的一位英雄人物形象。

而乔伊斯笔下的现代社会的反英雄人物布鲁姆,他卑微无能,无论是在长相、性格还是行动上都恰恰与奥德修斯相反,缺乏英雄本色。除此之外,他还是个性无能、经常手淫、意淫的猥琐小市民,他的妻子公开与别的男子约会,而他却对此事无能为力,虽然无奈,但他还是接受了妻子与情人约会的事实。即使他与妻子的关系名存实亡,加之妻子的不忠,但他还是存有一片温情,一大早就给妻子准备早餐。“再添一片涂了黄油的面包:三片,四片,成了,她不喜欢把盘子装得满满的”[3]。既然古代英雄都有不足,那现代反英雄肯定也有他值得夸赞的方面,虽然布鲁姆不是一个英雄,但他也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蛋,前面我们说过,布鲁姆早年因为独子夭折,父亲自杀,还有邻居的死亡这些原因,让他更加意识到家庭的重要,因此他想要极力维护这个家的完整,对待妻子出轨的态度其实并不完全是因为他的软弱无能,更多的是对家庭的重视。除此之外,小说中有写到他在都柏林四处游荡时,也会发发善心,例如在小说第八章,布鲁姆从有一群狼吞虎咽的食客的饭店出来后,在游荡的途中先是喂食鸽子,又搀扶盲人过路,接着他又给有困难的妇女提供帮助。他不仅是个有善心,善良的人,还是一个不畏强势,仗义执言的人。小说第十二章写到布鲁姆在一家酒吧听到一个叫“市民”的家伙对犹太人的言语攻击,致使布鲁姆为此大打出手,身为一个爱尔兰的犹太人,他对这种民族压迫有很深刻的体会,因此才会如此奋不顾身的与人争执。从小说的结构框架来看,《尤利西斯》在描写布鲁姆时也是以人物的都市游荡为主线,除了人物的活动外,更主要的是以意识流式的心理活动为主,表面上是形体式的游走,实则是一种精神上的流浪。

布鲁姆的都市闲逛和奥德修斯海上漂泊流浪相互对应,都是以“流浪”为主线,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似性。但不同的是,布鲁姆的流浪实际上是对整个现代西方社会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况的一个展现,更多的反映了该时代背景下的人性问题。总的来说,布鲁姆虽然具有一个反英雄所具有的明显特征,但身处于这样一个混乱不堪、堕落的现代社会中,他多少还是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牺牲的精神的,这一点也是作者乔伊斯给与肯定和赞许的地方。

2.特勒马科斯与斯蒂芬

特勒马科斯作为奥德修斯唯一的儿子,年级轻轻就已秉承了父亲奥德修斯的英雄气概。在父亲离家的数年里,他与母亲共同抵抗那些觊觎王位的追求母亲的小人,最后又出海寻找父亲,一路也是历经艰难险阻,表现的也是英勇无畏,父亲归家后,与父亲并肩除掉了那些图谋不轨的人,最终一家人团聚。

而乔伊斯笔下的斯蒂芬,一个22岁的青年艺术家,一个处于绝望苦闷的青年知识分子,胸怀大志却无处施展。为了自己的人生信仰和准则,不惜背叛自己的家庭和亲人,而且对自己的同胞也是从内心深处蔑视的。他对自己的室友表面上看似友好,实则内心却对他们充满了反感和厌恶,他自命不凡,觉得室友穆利根和海恩斯身上占满了世俗的铜臭,而自己内心纯洁,可谓是具有强烈的道德意识。他在回家看望病重的母亲时,没能满足母亲让他为自己灵魂祈祷的请求,又因父亲对家庭责任的逃脱,对他的冷漠,使他感到十分的孤独而日渐消沉、颓废,为了逃避这种空虚,他酗酒、嫖妓、打架,并从中寻找乐趣和刺激。但是,作为一个有强烈道德意识和有良心的人,斯蒂芬也会因为没能满足母亲临终前的愿望而自责、内疚,母亲去世后,他还会梦到母亲在梦中来找他,他试图从这悲痛中解脱,但始终无法逾越,精神上的困顿和空虚使他痛苦不堪,为此,他不断寻找精神上的父亲,也不断追求精神上的回归。但由于处在这样一个危机四伏、死气沉沉和令人窒息的都柏林城市之中,他无法忍受这种生活状态,最终踏上了异乡漂泊之路。除此之外,他敢爱敢恨,自我意识很强,尤其是在宗教和政见问题上,他不但与自己的同胞(都柏林人)势不两立,同时又痛恨英国,这使让他们丧失了领土和国格;憎恨罗马天主教会,因为其腐蚀着爱尔兰人的精神和灵魂,他愤世嫉俗,却又多愁善感,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知识分子,却身处于这样一个精神发生严重异化的时代,斯蒂芬好像除了沮丧和不断的自我沉沦,实在是别无选择,这就使得他也成为了现代社会追求自由的牺牲品。

3.珀涅罗珀与莫莉:

珀涅罗珀作为英雄奥德修斯的妻子,始终对自己的丈夫忠贞不贰。在丈夫出外征战,并多年漂泊在外,长期未归,甚至传言丈夫已死的情况下,她还是选择相信丈夫,并派儿子出海寻找。在面对众多图谋不轨的求婚者的死缠烂打时,她用自己的智慧与这些人周旋,来拖延时间,最后终于等到丈夫回来,除掉了这些求婚者,一家得以团聚。以此看来,珀涅罗珀也算是一个英雄了。

而《尤利西斯》中的莫莉是一个放荡不羁的业余歌手,没多少文化,行为举止粗俗,却又性感富有活力,致力于追求自身的享乐,由于丈夫的性无能使她得不到肉体上的满足,所以她决定出轨,大胆的公开与情人幽会,随心所欲,无视丈夫的存在和感受,私生活淫乱。整部小说并没有给莫莉太多的笔墨,与情人幽会的场面也是一点也不加渲染,毫无避讳。

因为他绝对不可能那么久不搞他就得到什么地方搞上一通最后一回是什么时候从后面跟我搞来着……他确实使我换了换口味除非我花钱雇个漂亮的小伙子来搞我自己搞不了嘛男孩子会喜欢我的跟他单独在一起的时候我会叫他神魂颠倒我让他看看我的袜带那幅崭新的把他弄得满脸通红拿眼睛盯着他勾引他我晓得脸蛋儿上长出又细又软的短须的那些男孩儿们怎么想他们竟成几个小时地把那物儿拽出来解闷儿啦……你会给送煤的小伙子干那档子和另外一档子事吗?……(1145-1146)[3][1145-1146]

类似的篇幅在整个章节都可见。到了最后一章,凌晨两点多的时候,布鲁姆带斯蒂芬回到自己的家中,两人只说了几句,就入睡了。而此时的莫莉却难以入睡,在床上辗转反侧,思前想后,脑海里充斥着与异性的幻想,意识活动逐渐活跃。除了对其他男性的幻想外,莫莉脑海里也浮现了丈夫布鲁姆许多其它让自己满意的地方,与之前和自己幽会过的大多数男性相比,丈夫布鲁姆真的是好太多。作者在描写莫莉时,大多数都是以意识活动的描写为主,作为一名现代都柏林女性,莫莉的这种频繁出轨的行为说好听些是对性的大胆解放,说不好听些就是道德的沦丧。但处于这样一个堕落的都柏林城市中,这种人性的沉沦不就是一个城市最好的反映吗?

结语

小说中的三个主要人物作为个体的存在,都分别有各自不同的性格和精神追求,作为反英雄形象,也都有其明显的特征,但最终人性上还是得到了回归,并不是毫无人性可言的。布鲁姆是一个现代流浪者的形象,作为小说最主要的人物,在这十几个小时的城市游荡中,他作为一个丈夫,曾经的父亲,经历了独子的夭折,妻子的出轨,以及父亲的自杀这一系列人生常态后,痛苦和无奈充斥着他的整个人生,他这才重视到家庭的重要性,他极大地渴求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家,同时也急需寻找一个精神上的儿子来满足他对家庭的渴望,以及驱逐他的孤独和无奈。而对于小说的第二号主要人物斯蒂芬来说,他也想要寻求一位精神上的父亲,当这两个孤独的灵魂相遇后,斯蒂芬看到了布鲁姆身上人性的光辉,布鲁姆的宽容和坚忍正是他想要触及到的,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精神上的父亲;而对于布鲁姆来说,斯蒂芬的无助和孤寂,激发了他身上的父性,让他对斯蒂芬产生了一种怜爱之情,同时使他也找到了精神上的儿子,二人在精神上终于得以相互慰藉和依靠,并各自从对方身上获得了自己原本所缺失的自信和信心。莫莉作为小说中唯一一位主要的女性代表,同时也是布鲁姆的妻子,一个为满足身体需求而四处寻欢的浪荡少妇,虽然得到了性满足,但精神上必定是空虚寂寞的,到最后,她才意识到自己是爱着丈夫的,并最终完成了人性的回归。

《尤利西斯》作为一部写反英雄的长篇小说,不仅仅写了具有代表性的三位普通人物形象,更是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方面状况。小说是以现代都柏林城市为写作背景,通过对这三个人物的描写来反映了都柏林社会的生活现状和社会道德现状。小说中,作者乔伊斯抛弃了传统的英雄人物设定,用反讽的写作方式来突出反英雄形象,这种写作方式的成因还得联系到作者乔伊斯本人的经历。作为一个爱尔兰人,都柏林这座城市对他来说还是有很深的情感的,生于、长于这座城市,自然也了解这座城市的生活环境和现状,在英国殖民的压迫和天主教会的钳制下,爱尔兰成为了一个无可救药的国家,而都柏林成为了它“瘫痪的中心”,整个城市因此而开始堕落,然而城市的沦落必然也伴随着城市人们的沉沦,四处上演着一幕幕堕落腐败的景象。这一切都成为了乔伊斯创作的时代要素。乔伊斯生活的时代已经处于工业文明的时期了,由于受到这种极端物质化的影响,人们的精神领域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信仰危机,世俗化进程也冲击着社会的各个角落,人们的传统道德观也受到了冲击,开始异化,整个社会的堕落使得人们失去了对崇高信念的追求,逐渐也缺乏了对生活的热情,整个社会风气死气沉沉,没有了活力,传统的英雄模式也逐渐崩塌甚至瓦解,反英雄模式开始出现,这种形象的出现可以说是伴随着一个社会状况而产生的。因此,乔伊斯将以往的英雄形象转到了反英雄上,以英雄史诗《奥德赛》的故事发展模式为创作原型,对比其写下了与之相反的反英雄的长篇小说《尤利西斯》,这种都柏林猥琐的小市民形象就与古代伟大的英雄人物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通过这种反差,来说明现代社会存在的严重的精神危机,具有一定的讽刺意义。对于小说中人物在人性的回归这个层面来说,作者在讽刺的同时,又寄予了希望,有对人性丑陋一面的鄙视和讽刺,同时也不否定人性好的一面,一定程度上持赞许态度。这就是作者笔下的反英雄,虽非英雄,但也有值得称赞的地方,也是最接近现实生活的形象。

参考文献

[1]詹姆斯·乔伊斯.《乔伊斯精选集》.刘象愚编选.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

[2]吴庆军.《本真与戏仿》[J].中文核心期刊,2006.22(4):42-46.

[3]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M].修订版.萧乾,文洁若.译.南京: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4]荷马.奥德修纪[M].杨宪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5]李维屏.《论乔伊斯的现代主义思想》.

[6]楼成宏.《论反英雄》[J].中文核心期刊,1992,(02):26-31.

[7]王然.《尤利西斯》——“反英雄”的现代史诗[J].铜陵学院学报,2008.04.013

[8]陈宏琳.史诗英雄向现代反英雄的蜕变——奥德修斯与布鲁姆的形象之异[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0,04:81-83.

[9]彭保良.从《尤利西斯》的反英雄主题看都柏林人的伦理道德观[C].会议论文集,2005.

[10]李维屏.英国小说艺术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11]范司永.人物的扭曲异化与主题的反英雄—论《尤利西斯》的戏仿叙述模式[J].中文核心期刊,2013.S2.

[12]李维屏.英国小说艺术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13]侯维瑞.英国文学通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9802.html,

Like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6月18日
Next 2022年6月18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