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小城雨巷》中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摘要: 多媒体技术在艺术领域的运用,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多媒体技术在艺术领域的应用已十分广泛,在舞蹈表演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使舞蹈表演在舞台上呈现的立体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带给观众视觉听觉以强有力的冲击与震撼。本文以《小城雨巷》为例,分

  摘要:多媒体技术在艺术领域的运用,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多媒体技术在艺术领域的应用已十分广泛,在舞蹈表演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使舞蹈表演在舞台上呈现的立体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带给观众视觉听觉以强有力的冲击与震撼。本文以《小城雨巷》为例,分析现代多媒体技术对舞蹈表演的影响。
  关键词:小城雨巷;舞蹈;现代多媒体
舞蹈《小城雨巷》中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一、“多媒体技术”的概念及特点

  (一)“多媒体技术”的概念

  多媒体一词中的“媒体”,指的是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载体。从传递信息角度看,声音(语言、音乐等音讯)和图像(图形、影像等视讯)比文字符号有更多的优势。舞蹈中的“多媒体技术”就是将文本、声音、图形和图像等媒体与计算机综合在一起的技术。

  (二)“多媒体技术”的特点

  1、交互性
  交互性是多媒体技术的关键特征。它可以更有效地控制和使用信息,增加对信息的理解。众所周知,一般的电视机是声像一体化的、把多种媒体集成在一起的设备,因此,不具备交互性,用户只能使用信息,而不能自由地控制和处理信息。而在多媒体通信系统中,收发两端可以相互控制,发送方可按照广播方式发送多媒体信息,而另一方又可以按照接收方的要求向收端发送所需要的多媒体信息,接收方可随时要求发送方传送所需的某种形式的多媒体信息。当采用虚拟现实或灵境技术时,多媒体系统可提供高级的交互性。
  2、复合性
  也可称为媒体的多样化或多维化,它把计算机所能处理的信息媒体的种类或范围扩大,不仅仅局限于原来的数据、文本或单一的语音、图像。如果对输入进行加工、组合与变换,则称为创作。创作可以更好地表现信息,丰富其表现力,使用户更准确、更生动地接收信息。
  3、集成性
  多媒体的集成性包括两方面,一是多媒体信息媒体的集成;一是处理这些媒体的设备和系统的集成。在多媒体系统中,各种信息媒体多通道同时统一采集、存储与加工处理,更加强调各种媒体之间的协同关系及利用它所包含的大量信息。

  二、“多媒体技术”在《小城雨巷》舞蹈表演中的运用

  (一)视频技术在舞蹈中的运用

  1、视频技术的概念
  视频技术即动态图像传输,在电信领域被称为视频业务或视讯业务,在计算机界常常称为多媒体通信、流媒体(下载像流水)通信等。视频通信技术是实现和完成视频业务的主要技术。
  2、三维技术在舞蹈中的运用
  当前,各种影像设备在舞台演出中的应用日益增多,全景影像技术及LED电子显示屏的使用,促进了舞台演出艺术的发展。数字影像从视觉上是一种三维立体的展示,是可以多角度的、非线性的呈现虚拟物体或虚拟环境。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光、电技术在现代展示艺术中的应用,更加注重物理真实、感官真实性,同时通过立体显示技术呈现出更为让人沉浸其中的逼真三维视觉效果。立体三维显示的临场感是使人具有“身临其境”逼真感之根本。为了要逼真地模拟视觉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三维显示技术的图像处理及理解能力。第一种技术实质就是软件技术,即运用3dsmax、Maya等三维建模软件制作出三维图像,进而通过平面显示器进行显示,是一种平面视觉上的三维显示;另一种技术则是硬件技术,如多通道投影、空气成像技术等。多通道投影技术,可以实现环幕影像的放映,再如立体眼镜可以增强影像的立体感,而空气成像技术则是近年来才研制出的相对高端的硬件技术,它可以实现在空气中呈现立体影像,并具备触控感应交互性。
  3、立体效果在舞蹈中的运用
  200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舞蹈《小城雨巷》,一开场的水幕效果将全场观众带到了细雨飘零的江南水乡。在舒缓、悠长、优美的旋律中,白墙黑瓦、油纸伞、丝质旗袍,这些尘封多年的黑白照片,这些怀旧的文化符号,被编导在舞台上放大,并赋予它生命的张力,散发出灵性的光芒。悠扬的丝竹声中,薄薄水雾和着烟雨,慢慢的散开、渲染了整合舞台,呈现立体感。顷刻间将观众带到了细雨飘零的江南水乡;当舞者手执纸伞,翩翩起舞时,让人不禁想到了戴望舒的诗篇《雨巷》。在这个舞蹈作品里,最有魅力的表达其实是一些简单而生动的细节,如提裙过桥、出门撑伞、甩水收伞等这些生活化的动作,准确和细腻地表达了江南女子喜雨、避雨、在雨中嬉闹的种种感觉,这些场景加在一起,就是一幅梦幻般的江南水墨画,配合灯光的变化,让我们在身临其境中感受了生命的节奏和韵律,读到了一个诗意的江南。整个舞蹈的屏幕布景独具匠心,前景的江南民居,与背景的雨巷动静相宜,使舞台场景富有穿越时空的纵深感与立体感,加上近距离取景画面很逼真,有“人在画中走”的意境。

  (二)音频中多轨分频技术的运用

  1、音频技术概念
  音频术是一种环绕立体声音频压缩编码技术,是指一种在直达声源方向感不变的情况下,给听者带来环绕感觉的声音,它所产生的重放声场,除了保留声源方向感外,还伴随着产生环境感觉的声音效果,环绕声感觉与心理声学中的优先效应和掩蔽效应有关,可以让直达声先到达以保证声像定位,同时又将与直达声无关的混响声进行延时,这样既不破坏声源的方向感,也减少了直达声对混响声的掩蔽,使混响声加强了环绕声效果,增加距离感,并模拟不同环境下的反射群来形成空间环绕声。而数字音频是一种利用数字化手段对声音进行录制、存放、编辑、压缩或播放的技术,它是随着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全新的声音处理手段。
  2、音乐在舞蹈中的运用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为乐之行,乐为舞之声。舞蹈属于视觉范畴,有形而无声,而音乐则属于听觉艺术的范畴,有声而无形。在舞蹈表演艺术中,优美的音乐配合,可以帮助舞蹈在整个表演过程中表达情绪,体现个性,烘托气氛,从而塑造完美的舞蹈形象。舞蹈中的音乐是完成舞蹈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和揭示其主题思想的组成部分。
  在北京华侨城大剧院演出的《金面王朝》中,大剧院采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演出音频控制系统MyerSoundLCSMatrix3来管理所有通道以及音频回放。通过Matrix3的WildTracks,多轨音频回放以及编辑显得得心应手,由SpaceMap可以实现音响师所想要得到的环绕声效果。从战争、桑田、锻造、庆典、月下、洪水、祭天、幻化八大章节讲述了头戴金色面具的金面女王用智慧、宽容、信任和和爱造就了一个辉煌的王朝,史诗般地再现了中华文明的恢宏气势。立体环绕的音响逼真地描绘了气势磅礴的大战的场面,多轨分频的技术使舞蹈推向高潮,让人们在观赏中有了听觉和视觉的统一,整个剧院环绕着不同的音效,让舞蹈表现得更加丰富多彩。通过多路数字音频控制平台,再现出宏大而新奇的听觉艺术效果,与现场舞美、灯光、机械共同结合,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视听感受。
  《小城雨巷》的音乐和舞蹈都非常注重自身的民族属性,它的音乐符号、动作符号乃至文化符号等诸多元素都建立于古老的江南剧种,如昆曲、评弹等的韵律基础上,经过作曲家与编导的精心编曲、策划,向观众传递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古典戏曲的独特风格。而和谐优美的江南丝竹音乐则伴随舞蹈演员以肢体语言传造出的舞蹈形象,以形构象、以情运形、以相构境、以境生意,构建出人与自然间一种和谐、完美的组合,引起观众对婉约优美的江南小城无限的遐想。
  音符是音乐的语言,肢体是舞蹈的语言,音乐是可以被听到的舞蹈,而舞蹈则是可以被看见的音乐。自这个意义上而言,音乐并非是单纯的音符,而是可以揭示出舞蹈的灵魂。自《小城雨巷》的舞蹈音乐中,你很容易就能发觉其中决定着民族民间舞蹈的气质、特征和结构的正是具有民族民间属性的音乐,同时,这种音乐还可将自由性的视觉艺术与灵活性的听觉艺术内化为观众的审美意识,舞蹈动作、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以及审美情趣在此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为我们展开一幅水墨画般的美丽画卷:白墙黑瓦中的袅袅炊烟,幽静绵长的小桥流水,江南女子恬淡、安静的生活,这幅画卷提醒我们:这就是梦里的江南吧,它湿润而散发着栀子花的芳香。

  三、“多媒体技术”对舞蹈表演的作用

  多媒体技术在舞蹈表演中的广泛运用,使舞蹈作品在表演上的立体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对观众的视觉听觉也形成强有力的冲击与震撼。

  (一)全面呈现舞蹈艺术形象

  现代舞蹈表演中,早已不再只是单纯依靠舞蹈来表演,而是巧妙结合运用多媒体技术,呈现出一种动态的、交互的展示方式,让舞蹈的艺术形象更加丰富多彩。
  由应志琪、吴凝编导的舞蹈《小城雨巷》是200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中最受观众喜爱的节目之一,这部舞蹈以徽派建筑群画面为背景,通过流淌的江南丝竹音乐、雨中穿行嬉戏的充满着青春气息的舞者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将悠久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以极度优美的姿态传达出来,充分展示出江南民间风情的审美属性。它在有限的时空内源源不断地传递着人美、景美、意境美的艺术感染力,让观众陶醉其中,感受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追求一种极致的审美情感。

  (二)渲染舞蹈气氛、营造意境

  1、提升舞蹈表现力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使舞蹈演出更具张力,拓展舞台表演空间,增强舞蹈气氛,提升舞蹈表现力与震撼力,营造舞蹈独有的意境。
  自《小城雨巷》的舞蹈音乐中,你很容易就能发觉其中决定着民族民间舞蹈的气质、特征和结构的正是具有民族民间属性的音乐,同时,这种音乐还可将自由性的视觉艺术与灵活性的听觉艺术内化为观众的审美意识,舞蹈动作、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以及审美情趣在此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为我们展开一幅水墨画般的美丽画卷:白墙黑瓦中的袅袅炊烟,幽静绵长的小桥流水,江南女子恬淡、安静的生活,这幅画卷提醒我们:这就是梦里的江南吧,它湿润而散发着栀子花的芳香。
  2、提升舞蹈服饰
  对一个舞蹈节目而言,舞蹈服饰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舞蹈表演可以以服饰这个载体体现出优美的形式特征及具体的形象。音乐、人物、动作、服饰的和谐与统一最关键处在于服装设计师对观众审美心灵的激发与启示,成功的服饰设计可使舞蹈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从而使其更具艺术魅力。
  《小城雨巷》所采用的舞蹈服饰是具有鲜明中国元素的旗袍,它所具备的审美属性可概括为:恬淡、平和、质朴、纯真,体现出中国女性独有的韵味和魅力。旗袍文化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达到鼎盛期,伴随着时代的脚步,许多传统艺人将其注入一定的现代元素。修长贴身的旗袍恰迎合了江南女性玲珑清瘦的身材,因而在以江南传统民间音乐为主的舞蹈《小城雨巷》中,编者十分用心地以旗袍的古典美装扮了江南雨巷独特的舞台景色,以此展示了江南女性那种清丽、婉约、温柔、典雅的气质,将观众与演员间的审美心理感应以及审美心理空间极大地延伸开来。而恰恰由于服饰设计师与音乐家、作曲家共同运用了民族的独特色调和民间的特色音调这一审美创意理念,从而创造出一件和谐统一的艺术作品,这种尝试,体现了舞蹈服饰语言由审美意象到具象化的艺术符号的有机整合。

  (三)有利于增强舞蹈的表现性

  1、舞美设计效果
  以高科技声、光、电等各种先进技术组合体现的舞台艺术已经独树一帜,足以让人为之振奋,它符合了人们的现代审美理念和文化消费需求。舞台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已经成为表演艺术中不可分割的创作体,多媒体技术的有效运用大大增强了舞蹈的表现性。
  《小城雨巷》的舞美设计所具有的审美属性还表现在于变化中求统一。编者以创新的姿态,将幕墙和移动背景画面的写实手法与舞者飘逸的舞蹈、翻飞纸伞的动作这种写意的表演技巧相结合。以此烘托出白墙黑瓦、错落有致、跌宕起伏的徽派建筑文化,生动传神地将江南小城的独特意境演绎得淋漓尽致。这种将古典与时尚、动与静、建筑与人完美交织为一体的舞美设计理念,将舞台上的有限空间扩展至无限的想象空间,突显出一种立体的、多层次的韵律美,表现出江南人民所追求的朴素、纯真、高洁、典雅的生活,达到了观众所追求的审美需求和心灵提升,满足现代人渴望宁静、渴望回归自然的愿望。
  2、影像设备运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光学、电子技术、视频技术的发展,各种影像设备在舞台演出中的应用也日益增多,促进了舞台演出艺术的发展。LED电子显示屏是集光电子技术,视频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微电子技术为一体的科技产品。LED因其强大的功能在现代舞台演出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的表现力非常丰富:可以模拟实景,再现自然,也可以显示效果图像,还可以用来展现资料等等。它有传统布景所无法比拟的灵活性和虚拟性,又有灯光系统所具备的部分光源特点,如大屏幕是利用发光二极管制作,通过本身的光源性能摸拟出现形态迥异的现实空间造型,还能表现出灯光的光效效果。随着LED大屏幕在舞台演出中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和设计者创作观念的改善,在某些演出中,它已经作为舞台美术中极其重要的构成元素出现了。在演出中,大屏幕出现与演出节目相匹配画面,代替了传统布景功能,而且所营造出的虚拟画面给了我们想象的空间,比实景更有气氛。传统舞美布景是用具体的物质材料构造,具有可视的外部样式,给观众以实体般的感受,但是不便于灵活替换,而且制作成本较高。而LED能播放任何可以想象到的画面,动态的、静态的、写实的、写意的、内容多姿多彩,效果也更为生动逼真,能够给观众身临其境的完美享受,进而直接影响观众的心理变化,左右观众的情绪。纵观近几年的春晚歌舞类节目,原本非常不受关注的舞蹈类节目借助形式上的创新和内容上的丰富化,变成了包装精美,具有吸引力的亮点。在200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舞蹈类最佳节目评选中,获得第一名的是将舞蹈艺术与多媒体技术结合起来的《小城雨巷》。悠扬的丝竹声中,薄薄水雾和着烟雨,顷刻间将观众带到了细雨飘零的江南水乡;当舞者手执一把纸伞,在空灵的旋律中翩翩起舞时,让人不禁想到了戴望舒的诗篇《雨巷》。如此美好的画面,除了舞蹈演员曼妙的舞姿,我们还要归功于舞台后方的LED电子显示屏。整个大屏幕使用动态实景和灯光的变幻烘托江南水乡的氛围,很有立体感和纵深感,加上近距离取景,画面很逼真,有“人在画中走”的意境。
  计算机神奇的表现力使理想形态的创造达到随心所欲的境地。计算机三维技术有极强的仿真能力和创造力,它可以在虚拟的空间里,创造出极其逼真的世界,又可以凭借想像力创造出大自然的视野,在三维动画所表现的空间画面中,以超现实的表现力设计出动态的理想世界,在这里传统的描绘材料工具及技法都望尘莫及。传统的舞美设计,总是先要有一个初步构思,画出草图,通过与导演和各部门的协商,让构思具体化,然后画出效果图。但是手画的效果图是二维空间表现三维空间的,与真实的场景有一定的差距,又很不直观。另外灯光的效果也无法体现,因为一台晚会的灯光变化是很多的,不可能每一种变化都要画一张效果图。所以,舞美设计的最终面貌还是要到装台后才能看到。在舞台上,灯光布景都装好后,一旦对光时发现灯光、布景存在什么问题或有什么不足之外的话,想改是很困难的。
  利用计算机三维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特别对于灯光设计效果图来说,应该充分表现出光与景的关系,表现出不同材质、不同介质的特点,准确地表现光线、包括光线在空间的造型。而利用计算机灯光设计软件,可在瞬时对颜色、材质、影子、光及大量附加效果进行如意的编辑、强大的动画工具和快速的图像生成功能,可以使灯光效果图更接近现场的效果,达到艺术设计理念的氛围。当电脑作为对舞台演出灯光的控制设备时,即可严格依照灯光设计者键入的编程方案,迅速而准确无误地调控灯具完成对光色的组合、移动、变化,极大地强化了舞台灯光的可控性和可塑性,从而拓展了设计者对假定时空的想象和创造及舞台体现前瞻能力。
  在200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中演出的舞蹈《千手观音》由于是在电视演播厅中,这时候的灯光要通过摄像机镜头的反映传达到观众的眼睛里,所以在色温变化的控制上要求更加细致。当第一个“千人合一”的造型出现时,采用蓝色和金色为基调的电脑光勾勒出主体轮廓,三面大屏幕用流星式衬底,当舞者静止时背景呈现流光飞舞。所有电脑灯聚集,使得地面的丝绸上也毫无阴影,整体通透。采用静谧的蓝色对应金黄,映衬出的黄色特别纯净高雅,黄蓝相伴的流光拂过地面,幻化出尘世的七色渐变。当演员四散飞舞,此时的面光、侧光、逆光及流动光的运用更加通透。黄、白光为主体,对应古铜色的佛龛和镶金琢玉的舞者,更显得全场熠熠生辉。当舞者们重返莲台做出“盛世开屏”造型时,所有的电脑光一起亮起,拱门后的激光在手臂间穿射出,犹如观音显灵一般,与曼妙的舞姿、古朴如同天籁的音乐配合得天衣无缝,让人感受到华贵而又祥合的氛围,如沐善良、智慧、美好之光。

  结论

  多媒体技术在艺术领域的运用,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多媒体技术在艺术领域的应用已十分广泛,在舞蹈表演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使舞蹈表演在舞台上呈现的立体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带给观众视觉听觉以强有力的冲击与震撼。本文以《小城雨巷》为例,分析现代多媒体技术对舞蹈表演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黎丽华.舞蹈中的语言艺术[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11(24).
  [2]石立林.舞蹈与音乐的艺术关系[J].音乐生活,2011(10).
  [3]陈旭.舞蹈音乐的特征与创作[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2).
  [4]范国志.影剧院舞台音响系统“技术到艺术”的设计思想与理念初探[J].现代电影技术,2006,(8)
  [5]汤旭梅.舞蹈电视与电视舞蹈[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2)
  [6]马健昕《舞蹈鉴赏》[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
  [7]孙晓梅.舞蹈多媒体技术及其应用[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8]刘春.数字化舞蹈[J].艺术评论,2004年5期.
  [9]李存杰.《小城雨巷》丽人行疑是经地落人间———评舞蹈《小城雨巷》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5156.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0年3月31日
Next 2020年4月1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