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中华几千年的历史中,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传统民居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保留到今天也是有着非常深刻的历史意义。窑洞是生活在黄土地下的一种民居形式,在国家领土中分布地域较广。本文以陕西省三原县柏社村地坑坑式窑洞为例,对黄土地下的生活进行研究。三原县黄土资源丰富,人们利用自然资源在地下挖凿可以生活的洞穴,至今有200多院保存尚好。本文通过对三原县柏社村的概况、现状、保护和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研究,对原生态的民居形式又更近一步的研究和保护。
关键词:地坑式窑洞;民居保护;旅游开发。
前言
地坑院,俗称“天井式窑洞”,其独特的形式是中国民居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观,“见树不见村,见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是地坑院村落景观的真实写照,故地坑院也被称为“地下四合院”[1]。民居凝聚,虽称不上宏伟壮观,但它却是中华文化建筑的母本,在中华几千年历史文化中独树一帜,有其独特魅力所在。但随着全球一体化不断加速,人类文化也不断进步,“文化趋同”现象逐渐明晰,民居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形式,也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大城市趋同国际化,中小城市趋同大城市,乡村又趋同中小城市,最终形成“千城一面”的尴尬景象。在这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文化在不断地革新,而这种民居形式既应该要保留,又不得不跟随社会的进步去不断地深入探索,这样才能够创造出独具地域特色的建筑环境。
本论
近几十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黑暗土气的窑洞被年轻一代的农民放弃了,他们搬到了原面上,住进了砖瓦房,他们认为住窑洞不卫生,显得不够文明,而老年人却不愿搬出土窑,他们说住窑洞实惠,冬暖夏凉,居住舒服,又能节约能源。的确,窑洞最大的特点就是“冬暖夏凉”,因为它挖在地下,有很厚的土质隔着,有很好的保温性,夏季晒不透,冬季冻不透,又有很好的隔音效果,这都很充分的解决了黄土地区资源紧缺的问题。因此,窑洞成为黄土地区最适宜的居住建筑,也是值得我们去开发保护的。
1、三原县柏社村地坑窑洞概述及形成因素
在《中国民居三十讲》一书中,地坑式窑洞是中国民居中最珍贵的形式,世界上除了北非突尼西亚少数几个村庄有此种窑洞外,就只有中国才有这种住宅形式,窑洞民居的具体分布地区,主要有甘肃、山西、陕西河南等省,另外在河北省的中部、西部、以及内蒙古中部也有少量分布;柏社村位于咸阳市三原县新兴镇西北部,距三原县城25公里,是关中地区保存规模最大的地坑式窑洞村落;1991年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名录[3]。
(一)自然地理因素
从古至今,人类生存延续必须要满足两个基本的生存条件—住房与食物。三原县所处地理位置属于高原台地,有丰富的黄土资源,在没有山崖、沟壑可用的较平坦地带,没有条件做靠崖窑,且处在相对植被稀少,风沙较大的黄土层较厚的地区,为了营造一个较为舒适、防风抗寒的生活环境,先民们创造性地建造出一种向地下发展的穴居生活方图2窑洞示意图式,即地坑式窑洞。
(二)社会因素
从1600多年前的晋代开始就有了柏社村,因为多种植柏树而得名“柏社”。彼时关中战乱频繁,百姓为躲避战祸迁徙至“老堡子沟”,前秦时期迁徙至“胡同古道”。南北朝时,北魏在此修筑城堡,现存于村东北,其形依稀可辨;随时在古堡西南800米处建新城,今称南堡西城;唐时,南堡又添东城;宋代柏社成为塬区商贸集镇;明代时期建立北堡,位于寿丰寺西邻,成为盛极一时的商贸集镇;现存的商业一条街,民居三条街,明清古建筑民宅四院[4]。
2、三原县柏社村地坑窑洞的现状分析
柏社村包括多个自然村,民居约3750人,距调查现存780余个窑院,其中村子的核心区域面积为92.97公顷,集中分布有220多处窑院。窑洞与其他建筑不同,它是向地下挖凿形成的,是自然环境做减法。因此,窑洞民居具有与一般民居不同的艺术特征。同时,因为它是就地挖掘,没有破坏土地环境,是一种由自然得来的建筑,也正符合了建筑的美学原则;它与当地民俗气候的建筑比较相符合,具有浓厚的风土建筑特色,是最为淳朴的民俗聚落。
(一)村落分析
柏社村是台原上的黄土层挖凿形成的,那里有比较丰厚的黄土资源,且土质不坚硬、有较垂直的裂缝,对挖掘地坑窑比较有利;居民们利用这些有利的地质条件和丰富的资源为自己创造了舒适的居住环境;同时,先民们充分的利用了穴洞可以聚集雨水的这一优势,不但解决了降水稀少这一不足,更是避免了黄土高原大风的刺虐。在每一寸黄土建筑中,无一不表现出先民们扬长避短的这一思想,他们积极的生活在地坑窑的形态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村落的建造也是错落有序,并利用地面与地下空间,很好的为村落的道路等各种布局做了有序的安排。在数千年不断地发展演变过程中,柏社村的风貌、历史与文化慢慢成为独特的风景,从洞穴到窑院与砖房,整个村落形成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二)绿化环境分析
在柏社村有着进村见树不见人的说法,有广密的绿植,景色优美,村内气候比较温和,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氛围静谧;村内高大的树木形成天然“阳伞”,遮天蔽日,让柏社村处于一片幽静中,古老而神秘。
每个单体窑院的绿化也是比较丰富的,大多数院落都种植绿化,生机盎然,这样既合理地利用了土地改善环境,还有为人们提高了安全性,为人和牲畜建立了又一种安全保护。整个村落包裹茂密的绿化中,“隐于林中,沉于地下”在这里有了完美的体现
3、地坑窑洞的类型及空间组成分析
目前村内保留215院地坑窑;柏社西街以北分布有76院,柏社西街以南、娘娘庙以北分布有41院,娘娘庙以南、三照公路以北分布有98院,现今柏社村主要有明窑、暗窑;明窑即靠崖窑,暗窑则是地坑窑,还有独立的地面建筑形式;其中最主要的建筑形式为地坑窑[5]。村子里窑洞形式多样,分布在地下,给人们留下了足够的活动空间。
(一)地坑窑洞的类型
柏社村地坑窑的有三种形式,形式各不相同。由于柏社村入口有各不相同的布局方式,在挖凿的时候需要充分的考虑各院落间的位置关系及每个院落的朝向与道路的连接和植被的关系,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公共空间和人们劳作间的关系,又需要考虑到古代封建风水和土质层安全等各类因素。依据平面形式可划分为直进型、曲尺型、回转性和雁行型;从入口通道和天井院的位置关系分别有院外型、跨院型;从入口通道的剖面形式可划分为:沟道型和穿洞型;不同方向、不同形态的入口形式体现了村民相互照应、相互谦让的整体观念,反映了乡规民俗的文化引导力量[6]。
(二)村落空间组成
随着社会的进步,柏社村也在不断的发展,经过不断地演变,村落的布局极具特色,在柏社村有供人们活动聚集的空间、和地坑式窑洞、还有非常宽阔的道路。
2、1开敞空间
柏社村是生活在地下的地坑式民居,村民们都在地下生活,他们在地面上种
种植树木,这样村子就形成了较好的开敞空间,也使得柏社村的交通比较方便、给人们比较开阔的视野观察空间,这也让柏社村地坑民居部落有了最独特的引领于其他民居的特点。
在柏社村,人们有自发形成的活动场所,他们不用破坏任何自然环境,也不用费力伤财,在村落的建设上他们也尽可能的利用自然,把自然所有的条件运用到村子的建设中。这种常规意义的开敞空间最普遍的特点是有标志性建筑物、道路相互交叉点、水池、面积较大的空场地等。第二种是相对比较特殊的,是人们居住的窑顶和地面组成的,这种
图6地坑院空间间开阔且平坦,给柏社村民居增加
了更好的流动性能。第三种,是由几万株树木形成的林地所构成的,同时也是柏社村所特有的。
2、2院落
柏社村的民居形式可以分为两部分,有实有虚。窑院内部和窑洞表面是两部分活动空间,居民平常活动就在窑洞上方的地表空间,但是为了保护窑洞结构,在地表不可以种植树木。由于地坑窑的建造所需的建筑材料是原始的土质,不受当时的经济条件限制,居民们也很大限度的运用挖凿,在院落的布局表现灵活,多样的分布方式,一个窑院通常有三四个开凿的窑洞;选择挖凿的地方也要充分考虑地质、周围环境等因素,这些对院落的分布有很大的影响,而院落的分布也能充分地反映出村落的各种组成部分间灵活有序的构成关系。
2、3道路
柏社村由于开发保护的较晚,经过漫长的历史改革后,它才得到完整的保存。整个村落道路分布形态丰富,其周围的树木、水池等自然景观要素形成了道路的软质界面,充分地体现出其道路脉络是自由生长的。因此,柏社村地坑窑的道路形成也比较明晰,也是有实有虚,其中主次干道为实的部分,呈线状;而其他道路则是虚的部分,也就是窑洞的周边用地和绿化间隙地段。柏社村的道路充分地
反应了道路间的虚实关系,道路间有的相互交叉,有的则是蜿蜒曲折,道路随地形的变化也变化着,道路和窑院的入口坡道间有非常自然的连接,整个村落的道路线形虚实交替,形态丰富。
4、三原县柏社村地坑式窑洞的保护与改造
窑洞民居作为历史悠久的聚落形式,有比较浓厚的文化气息,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们的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从另一种角度讲地方民居代表着传统文化,代表着传统的人文习俗,具有重要的保护和研究的现实意义。
窑洞,“穴居”文化留下的历史印记,对我们黄土资源丰富的地区是比较亲切的,它“冬暖夏凉”的热工性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记。窑洞最有保护的价值就在于“生态、低碳”。现在社会的发展,提倡者低碳环保的建筑,建筑师也在追求低碳建筑作品,而窑洞正是低碳建筑的典范。地坑式窑洞向地下挖凿而成,有其独特的特点,但是由于自身条件限制也存在着很大的弊病,慢慢地排水、通风和采光等这些问题也被放大,在现今的建造中也需要充分地改善。
(一)排水、通风、采光
对地坑窑排水难这一问题的深刻认识到现在,经研究得出最低碳、最便于操作使用的排水方式—渗水井。经过调研,窑洞积水问题通过挖凿水井可以解决,而我们最应该考虑的问题是窑洞生活干湿分离程度,也就是防潮。在处理排水时,我们要利用泥土自我吸收消化的特点,减少能耗。(javascript:;)
从古至今,窑洞以“冬暖夏凉”著称,窑洞的保温性能是非常好的,尤其在冬夏温度不太舒适的季节,窑洞为居民提供了冬暖夏凉的所在。但是窑洞是在土质层挖凿的,土层空间相对比较封闭;地坑窑挖在地下,封闭的空间很难通风和进入亮光。一般来说,人们在挖凿窑洞是就做了措施来减少采光难的问题,把洞
口用土块垒起来,尽量使门和窗户做到最大,再加上人工照明,窑洞的采光问题也就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再增加可以活动打开的窗扇,这样就能更进一步的改善问题。
(二)原本形态造型元素的保留
在现代的建筑中,我们要充分地考虑到民居的传统因素,窑洞的门窗等是窑脸的基本组成元素,在建筑中要充分的保留。三原县的窑脸一般以土材质居多,色彩比较平和,基本上为黄土原色;而陕北其他地区的窑脸与三原县有很大的区别,以靠崖窑居多,建造窑脸的材质大都是石材。因此在改造的过程中柏社村的地坑窑就更加突出的表现得“土生土长”。柏社村的地坑窑造型上也是采用比较整齐统一的构造形式,也是需要保留的形式之一。
(三)改造的意义
通过对传统民居文化的生态化改造,可以有效的提高对自然资源的运用,既节约资源又保护了原生态的传统建筑,再者,也不用对原有的窑洞进行拆迁,这样对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资源都有一定的减少节约。对原有窑洞进行改造,合理的引进现代科学技术,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让传统与现代化更好的结合运用在生活中。
因此,我们要利用传统民居,对它的改造做到最合理和生态化,生态化的改造是比较符合现在社会发展方向的,迎合了生态建筑实践之路,是未来社会发展中建筑的必然趋势,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建筑研究的现实需要[7]。
5、三原县地坑式窑洞的发展展望
窑洞民居同其它古建筑一样,从古至今,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地演变,是历史建筑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也是留给我们的一种财富,不但是物质上的,更有精神上的财富,这也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所共同认识到的。我们重视和保护传统民居,就是为自己生活的环境做到最好的保护。
传统地坑式窑洞的建造是系统工程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完成土方量的最大的院心开瓦部分,之后开凿各个窑洞的工作往往要靠全家人历时数年的努力才能完成。因此,下沉式窑洞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理念、浓郁的地域文化,还有在干旱、丘陵等恶劣的自然条件战乱灾荒等社会条件下,那种愚公移山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我们今天研究传统窑洞,研究传统的窑居村落,不仅仅是整理发掘传统的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力图从中找出可以发展成新的居住形式的“基因’,并以现代科技手段及生态建筑、绿色建筑观念来重构现代窑
居村落的乡土建筑形象与文化特质,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新窑居村落环境”[8]。
针对三原县地坑式窑洞的分布及窑洞利用、改造方面的种种现状。研究认为,比较切实有效的保护与发展策略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其中研究价值高、保存相对完整的院落进行冷冻式的保护,为民居发展脉络的连续提供标本[9]。而对于占据绝大多数的院落,则应从整体考虑,以民本为基本出发点,综合分析经济、观念等对窑居的未来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同时结合对“精英现象”的积极引导,引发窑居发展的内动力引入旅游、房地产等外动力,带动窑居区的发展[10]。
结语
“诗意的居住”是乡村发展的魅力所在,生土建筑的改造要符合村落整体规划,改造后的院落要与村落整体风貌向适应[11]。”地坑式窑洞聚集的陕源地区,村村都有茂密的果林,冲沟内沿等高线变化的植被,都是很好的乡村景观资源,同时,地坑式窑洞又可为人们提供充满神秘与浪漫色彩的居住感受,这些都为休闲房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此外,还可参考养老型公寓、疗养型公寓等的地产模式。三原县紧邻西安市区,便利的交通有非常有利于这些地产项目的开发。在村落发展规划的整体框架下,适度的发展相关房地产项目,将有利于地坑式窑洞的发展。
我们在现代化飞速发展的同时,也要继承和发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小城镇建设》[G].张睿婕周庆华.北京: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2014.
[2].《中国剪纸第一村——南沟村独特的剪纸文化探析》[G].员旭敏.美与时代2013.
[3].《中国民居三十讲》[M].王其钧著.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中国民居研究》[M].孙大章.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5].《在黄土地下生活与居住——陕西三原县柏社村地坑窑院生土建筑的保护与传承研究》[D].李晨.海峡科技与产业,2014.
[6].《陕北窑洞民居》[M].吴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7]中国窑洞[M].侯继尧,王军.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9.
[8]《柏社史话》[M].赵德锁.陕西三原县城建局
[9]《黄土高原传统窑居空间形态更新模式初探》[J].周庆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10]《三原县志》[G].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11]《乡土建筑—跨学科研究理论与方法》[D].李晓峰.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30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