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南黎族是海南的原生民族之一,早在七千年前史前文明时期,黎族的先民已经在海南岛生活定居。海南黎族的文化历经数千年的传承发展,不论从其文身文化还是黎锦制作方面都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以及民族特征,其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特别是具有着三千多年传承的黎锦在2009年更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黎族的文身更是伴随七千多年的黎族民族的发展史,反映了整个黎族的民族文化。海南黎族的文身和黎锦在海南旅游发展过程中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具有很强的旅游吸引力。目前海南黎族文化已经被打造成海南文化旅游的品牌之一,如何提升海南黎族文化旅游吸引力对于打造黎族文化旅游品牌至关重要。
关键词:黎族;文化旅游;吸引力提升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
2005年,黎族的黎族织锦技艺就被评为省级第一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同年将黎族织锦技艺写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录。2006年,黎族织锦技艺晋升为第一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10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进入第一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意味着黎锦已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增强海南黎族文化旅游吸引力至关重要。
(二)选题意义
海南黎族是居住在海南的原生民族之一,早在七千年前,黎族的先辈已经选择在海南岛依山傍水得定居。海南黎族的文化在七千年的传承发展下,其文身文化和黎族织锦技艺都有着民族特征和鲜明的地域特征,黎族的民族文化非常具有科研价值。黎族的文化和工艺品是海南旅游发展文化部分不可或缺的部分。目前海南省将黎族文化打造成重要的文化旅游的品牌,如何进一步提升黎族文化游客吸引力称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这需要相关部门弄清楚黎族传统文化元素在海南岛文化旅游的艺术特征、文化属性与价值,这些因素都关系到黎族传统文化元素能否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以及有效融入海南岛文化旅游战略中。因此,为了更好的提升黎族文化吸引力,本文将对海南黎族文化旅游吸引力的提升进行一定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综合研究法
目前中国有关黎族文化、旅游度假村规划设计、少数民族文化价值和影响等的相关书籍和文献不少,近年来有更多的学者也日益深入地在研关于民族传统文化在我国旅游产业中的价值和作用,利用查阅相关文献可以更好地深入研究黎族文化。
2.调查分析法
有计划、有次序、有条理地对黎族传统文化进行一定调研,按照其传统文化的不同分类进行调研,特别针对黎族的民族特色鲜明的特点,尤其是在适合旅游业发展的文化上着重进行调査分析和元素提取,包括歌舞、文化特色、饮食、工艺品等方面考察,通过采访录像,文字记录来收集其相关信息
(四)研究框架
本文的研究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传统模式。提出问题部分根据黎族传统文化元素中的最突出部分特点,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发现相关度假村的具体情况,归纳总结出入金把这些元素运用在文化旅游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根据问题以及现状进行具体分析,参照国内外的文化旅游优秀度假村提出问题的解决建议。本文论文共计分为3个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了黎族传统文化的背景,指出了选题意义,根据背景和选题意义提出相应的研究方法,并且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文献综述。
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黎族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文身和黎锦,以及黎族其他文化。通过对其文化起源、演变、文化内涵的研究探讨出黎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元素。
第三部分分析目前海南黎族文化吸引力的现状,以及简述目前海南省的黎族文化旅游度假村的发展现状,提出黎族文化旅游村目前存在的问题。
(五)文献综述
1.国内文献综述
文化旅游概念
目前对于文化旅游的概念,国内对于文化旅游概念的阐述基本有以下四种见解:第一种是文化旅游基本上是一种方法和思维,如学者郭丽华指出“文化旅游”不是一种产品,不可与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等其它形式的旅游产品具有同等价值。对于经营者来讲,它仅仅是是一种吸引游客创意,对游客来讲,它是一种经历和意识。第二种是文化旅游是一种特色旅游,学者刘玉认为为文化旅游是融合文化、科技、经济、教育的旅游产品。第三种是文化旅游是。一种旅游类。型,学者李巧。玲认为文化旅。游是游客为实。现独特的、特殊的文。化感受,希望对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进行进一步的深。入体验,从而得到更强。烈的精神和文。化享受的一种旅。游类型。第四种认。为文化旅游是一。种新型旅游产。品,学者于岚认为如果剔。除文化旅游这个概。念,还是作为一种具。体的旅游产品为。好,应局限民。俗文化层。
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关于文化。旅游的进一步开。发学者肖忠。东认为如今在知。识经济时代,我国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对。其进行深层。次开发一定。将成为我国旅游。产业当前的发。展潮流。学者尤陶江论述了文化环境在当今旅游度假中的地位与作用,认为文化遗。产的建设与。保护是文化旅游中最主要。的内容。学者章。怡芳通过运用组。织生态学中的“密。度依赖理论”和。生物地理学中的“物理均。衡理论”、“竞争。排斥理论”进一步。分析了文化旅游目的地内部和其他区域间的资源组合策略,提出多元整合的战略。学者徐菊风认为如果要增强当地的文化旅游的竞争力、影响力和吸引力,不仅需要对现存的文化旅游产品进行有效的提升,还需要新增极具创造力和审美价值的的项目。学者欧阳友权认为良好的经营与管理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动力,积极开发多种文化旅游资源,强化当地文化部门与旅游部门的联合,引导社会力量和资金参与,进一步加强文化旅游产业的良好资本运营,进一步增加文化旅游产业的优质品牌,推动文化旅游业的特色窗口,提升整体服务质量,打造文化旅游业的整合大规模开发,打造文化旅游业的精品特色工程,从而形成层次分明、特色突出的多种文化旅游产品。
2.国外文献综述
文化旅游概念的研究
著名的世。界旅游组织定义。文化旅游为“人。们想了解彼此的生。活和思想时所发。生的旅行”,具体而言是。指通过在当地。某些具体的载体。或独特的表达。方式,提供机会。给游客体验、欣赏和。感受旅游地的。特色地方文化和深。厚内涵,从而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的活动。学者瑞森格。尔认为文化旅游具。体是指对体验文化经历。有一定浓厚兴趣的游客在。旅游地发生的行为。文化旅。游除了一般的遗产旅。游,还包括信。仰、艺术、习俗等,例。如风味小吃的品尝、当地宗。教活动以及地方音。乐戏剧舞蹈等等,同时包。含了解旅游地的动植。物的生态旅游,参加当。地特色体育活动。和观看体育赛事的体育旅。游,以及农。业旅游等都在文化旅游之。列。学者健。美生认为文化旅游应该包。括以下的内容:语。言、手工艺、音。乐、建筑、节庆活。动、古迹、技术、遗。产资源、宗教、教。育等。学者米迪。尔,从人类学。角度阐述了有着玛雅。文化遗存的伯利。兹城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文化商品化对。传统旅游者旅游经。历的影响。关于遗产旅。游学者西尔布伯。格提出了博物馆和遗。产地文化旅游的新商。机机会,认为如今的。文化旅游会给博物馆。和遗产地带来数量大。的游客,但博物馆。和遗产地文化。旅游需要通过有关。政策和实践进行保障。产品质量,如合理有效。得吸引游客、社区。合作和市场营销。等,同时需要对经。营者进行一定的遗产。保护的相关教育。学者。维格尔通过以众多历史遗。迹的吴哥为例,提出对遗。产地保护和管理需要实行。分区制和法律保障途。径。学者诺亚特认。为旅游与遗产的。矛盾而复杂关系体现了。传统和现代的矛盾。如何。有效得把遗产与旅游良好结。合,是旅游。地面临的重要挑战。学者。奥迪穆举例吉斯社区。的文化遗产及其。重要性,以对当地。居民进行的随。机问卷调查和访谈为。数据基础,并通过因子分析。法处理结果,提出了。XXX旅游发展模。式,并使用了旅游集散中心概念进行进一步解释,以引导地区旅游规划。学者赫伯特以法国独特旅游度假小镇为例说明名人遗址和遗迹对旅游地带来的文化价值,不仅可以依托名人事迹举办活动吸引游客和相关学者,还可以提升当地旅游业的品牌品质。
文化旅游的经营研究
文化旅游地的管理与经营可以参照印尼著名的亚卡塔购物街,目前有学者专门研究了一袭文化旅游地购物市场的实际状况,调查表明当地购物市场的非法经营与合法经营的区分界限越来越不分明,购物街的小商品经营者经常在非法经营区经营销售各种商品来获取暴利,这不仅有损于其他遵纪守法的合法经营者利益,同时对游客旅游体验造成了恶劣影响。学者麦基谢尔提出香港大众的文化旅游主要有手工产品、文化体验、美食体验、文化市场营销,这些产品非常影响文化旅游的发展。同时当地的旅游服务设施的分布和服务体验是旅游发展的重要机会。
二、黎族文化概述
(一)黎族文身
1.黎族文身的起源
有关于黎族文身的神。话传说数量众多,从文。献记载上看,基本可以。分为感恩说、通婚说、抗。婚丑化说三种。感恩说。即元古时代,“纳加。西拉”鸟就含。着谷类来喂养一个。失去母亲的黎族。女婴,直至。其长大,黎族。妇女就在身上和脸上刺成。各种模仿鸟的花纹。来纪念它。通婚说即远古。时代正当人类濒。临灭绝时,为顺从“天。意”,有血缘关。系的兄妹不得不婚配,这时。就需要就为女人文。面,之后方可。成婚以繁衍人类。抗。婚丑化说即美女亚贝刺。面传说:相传古代昌。化江岸一对恋。人,是男孩。亚贵和女孩亚贝。对岸。西村的恶霸老夹,看到漂亮的。亚贝姑娘想强。抢为妻。歹人。得逞,姑娘亚贝被锁进。老夹家,她非常思念亚贵三年里终日哭泣,三月三这一天,男孩亚贝骑飞鹿带情人逃到异乡,老夹派兵追赶,为了避开敌人,亚贝用红藤刺遍脸部和全身,用此面容躲过了追兵。此后,黎族为防止汉人的强掠拐卖,就逐渐形成了文身之俗。
2.黎族文身的演变
黎族的传统文身经过了三千多年岁月的洗礼,随着黎族从以往的。闭塞到与逐渐与外。界开始来往,海南黎。族文身也逐渐发生了。改变,这下变化主要体现。在文身的部位、数量。与区域上。
(1)文身部位的。变化。根据。文献记载,“额”是黎。族早期文身的主。要部位之一。宋代以后,史籍中关于黎。族文身的记载多以“绣。面”“涅。面”“文身”相称,当时。纹身部位是否包括。额部,大都。没有详细记载。从近现代的。地方文献等资料。和学者实地考察。的结果发现,黎族妇女。的文身部位涵。盖很多,包括颊、颈、胸、。腹、背、颏、手、臂、腿。和脚部,目前额部文。刺逐渐消失,这显然应该是黎。族文身的一个重大变。化。
(2)文身的数量和分布区域的变化。此变化是与黎族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与进步相适应的,这些变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表现,在长期的中国各民族发展过程中,汉民族的势力不断向其他区域侵入,包括海南岛,因此从史书中不难发现,治黎一事是各朝各代管理海南岛的重要问题。
(3)黎族文身的文化内涵
黎族文身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以下四种:图腾信仰、成年礼象征和婚姻权利、原始艺术。
不难发现,在海南。黎族文身的纹式、功能。中都包含着明显的。图腾崇拜观念,尤其是。对蛙图腾的崇拜。根据一定的。黎族文化与生活中。的资料,以及一定的。历史文献,笔者发。现黎族文身的纹式是。以点、线组合形。成的恶,以几何形图。案为主,构成具有。一定原始宗教象征意义。的蛙纹、蛇纹等,这。都体现了黎民。的宗教信仰和图腾。崇拜,当然也有求。吉辟邪的功能。因此,海南黎。族文身对图腾崇拜和宗。教的研究具有极大的。文化价值。
许多民族的年轻人都是在成人礼时文刺本民族的图案标记,证明成人礼后就有了性和婚姻的权利。因此黎族图腾崇拜的文身、族群标志的文身也同样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即限制和规范着人们的通婚范围。从上文的传说中不难发现,海南黎族文身起源的神话与传说与婚姻有很强的联系,这反映了血缘婚在黎族历史上的重要意义,后因需要繁衍健康后代,因此限制血缘婚,保证族外通婚。在黎族的历史上,黎族文身确实长期发挥着性和婚姻集团的标志和区分功能。
(二)黎族织锦
根据史料记载,海南黎族的棉纺织历史可追溯至两千年前。自汉朝起,由棉纺布制成的精美黎锦就作为封建王朝的顶级贡品出现在中原大地的宫廷,后世更作为珍贵的商品销往北方,有“黎锦光辉艳若云”之美誉。由于宋元以前中原地区的纺织品主要以麻纺和丝纺为主,而海南黎族已经熟练的掌握了整套棉制品的纺染织绣技术,并且黎族。人能够织出高。品质的美丽黎锦,因。此黎锦深受人。们喜爱。黎锦制。作精巧,色彩。鲜艳,富有夸张和。浪漫色彩,图案花。纹精美,配。色调和,鸟兽、花。草、人物栩。栩如生,在纺、织、染、绣方面。均有本民族特色。黎锦。纺织过程以织。绣、织染、织。花为主,刺绣。较少。黎锦选用的染。料主要采用山区野。生或家种植物作原。料。这些染料。的特点是色彩鲜。艳亮丽,不易褪。色。各地区的。黎族人民根据自己的不同。喜好,创造了。丰富的织、染、绣等。技术。
1.黎锦的起源
根据史料。记载,有关黎族。的纺织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古籍《尚。书•禹贡》记载:“岛夷。卉服,劂篚织贝。”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记载的“黎。单”,“黎幕”宋代。已远销大陆,“桂林人悉。买以为卧具”,这足。以说明在禹贡时期。黎族就开始种棉和。纺织,逐渐。掌握海岛棉。的纺织。直到现。在,在黎锦。传统的织造过程中,常。用的棉质材料基。本有两种:海南岛特有。的海岛棉(灌木)和。木棉树(高大乔木)。黎。锦的制作工艺十分特。别,主要是。是以棉线为主,麻线、丝线。和金银线为辅交织而。成。其经线。大多采用缬染。法(即扎染),即在一个。扎线架上编好经线,然后。用纱线在经线上扎结,染色。后拆去纱线,即出现蓝地白。花的图案,再织进。彩色纬线。纺织、织。造的工具仍然沿用古。老的传统工具,如手搓。去籽十字棍、木制手。摇轧花机、脚踏纺纱机。和织布机等。
2.黎锦图案的传承
黎锦和。文身通常是黎族文。化和传统图案的载。体,根据其。特征基本分为四大类,即动。物图形、人文图形、植。物图形和组合。图形。这些图形不。仅展示了黎族的风。土人情,还。体现了黎族一定的。生活情趣,具有设计。方面的形式美、功能美。和内涵美的特征,诠。释着黎族的安居。乐业、农耕。制作、珍惜生。活的优秀品质;尊重。大自然、合理。使用大自然赐予的一切的生。态观念。
3.黎锦图案的文化内涵
几千年来,黎族通过精准得感知最传统和最本真的事。物,加以一定的提炼。和整合,在单纯的模。仿的基础上提升技艺。描绘生活、生产器具和自。然生物,还通过绘制。黎锦的方式。描绘黎族人民的家庭劳。动、宗教活动、丰。收欢庆、爱情婚姻。等动态场景,把人文情。感具体细腻的。展现在黎锦的图案。上,让黎锦。作品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价值。据统计。目前现存的黎。族传统织锦上的纹样、图。案已高达160多种。
(三)黎族其他文化
黎族的其它特色物质文化非常多,比如采集文化,采集在黎语发音称为“桃刚”,每当黎族人们上山和外出时皆身挎刀篓和腰篓,随时采摘野果、挖掘植物根块和捕捉小动物补充物质生活。长桌宴文化,即长桌宴是黎族同胞最高规格、最为隆重的用餐方式,一般在重大的节庆活动才会举行,这一传统文化延续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食物文化,按黎族传统风俗,一到农历。腊月,许多家庭都要欢。度新春佳节而。赶制年糕,因为。年糕与“年高”谐音,寓意。着人们的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春节期。间黎族人们走访拜年的。时候,都会给亲。戚朋友送上一块块。香甜的红糖年糕作为。拜年礼。红糖年。糕又称之为甜粑,是。黎族人们用糯。米粉加红糖熬煮出。来的一种甜食。早期。年糕是在年夜用来。祭神及供奉祖先,其后。渐渐成为一种春节必。备的年货,可见红糖。年糕不光是味蕾的。记忆,更是。黎族人们倾注其中的绵。长情意。
三、海南黎族文化旅游吸引力现状研究
(一)海南黎族的文化旅游吸引力研究
旅游是海南省创汇收入的极其重要渠道,尤其是2010年随。着《xxxx。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颁布,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作。为国家的重大战。略正式进入人们。的生活。这些战略。不仅为海南的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开发热潮和历史机。遇,也使海南旅游业面临新一轮的洗牌,海南从原先简单、单调的阳光、海岸、金沙的观光游、度假游模式,提升改良到到精神游、文化游的更高层次。因此如果海南省旅游想要继续进步,持续产生高竞争力,从简单的观山看水到逐渐得享受文化魅力,就一定需要注入大量的文化元素。海南特色黎族传统文化精彩纷呈,文化遗产丰富。因此更加深入挖掘本土独有的黎族文化,不仅能有效提升海南省旅游的文化品位,提高海南游的竞争力和品牌号召力,还能有效保护黎族传统文化。
(二)海南黎族文化旅游当前发展模式
在海南保亭县甘什。岭自然保护区的。槟榔谷原生态黎苗文化。旅游区就是以动态生。态园的模式有效阐。释黎族文化的典型旅。游区。该景区是海。南省十。大最佳特色魅力旅游。风景区之一和游客。满意十佳景区之一,建筑。面积509亩,包含。三个板块:原蚩尤。苗寨、原住民黎村和原。始雨林谷,是海南最。权威、省最丰。富、最纯正。的、最灵动的。民族文化展现博。物馆。
该景区自1998年建园以来,持续致力于对海南黎族和其他族群传统文化的进一步深入挖掘、大力弘扬、全力保护。目前园区总投资已达1亿元,并且每年仍保持1000万元以上的资金注入的良心循环,用以景区进一步建设和维护及黎、苗族等族群文物的修护和保存。他们将黎族的民居民宅、生产。生活、民俗。风情、文化。节日、表演。游戏、玩具器物等各。种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都融入景区,景区还招。收了十几位纹。脸、纹身老。人到景区。工作,现场为游客。展示黎族纺染织。绣技艺,甚至允许。那些喜欢。生活在黎族原始船。型屋的会织。锦或纹面的老人。住在景区的屋舍。里,真正做。到景中有村、村中。有景的黎族原。住民文化氛围。让游客们。通过“走村串户”便可以。零距离的触碰黎。族神秘而沧桑的。历史文化,人们既能。看到黎锦还能。摸的到,甚至可以。参与其中向织女们学。习纺织黎锦,带给游。客生动鲜活的真切。感受。
四、提升海南黎族文化旅游吸引力的建议
(一)普及文化保护的观念意识
海南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岛。上生活着苗、黎、回、壮。等多个少数民族。其中黎族。人口约占全岛。总人口的16%,是海南。岛最主要、最具。特色的民族之一。回、黎、苗、壮等各民。族人民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形成。了灿烂的的特。色文化。文化旅游度。假区的投资商在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时,如何把封闭。的民族文化及高品质的。工艺品与现代。元素良好结合是一。个难题。如海南椰雕。制作工艺精细,在古代。就有“天南贡。品”之誉,但如。今海南省椰雕工艺无法完。整实施,为了商业。利益仅仅粗制滥。造出大量工艺品,失去。了工艺本身的文化。与艺术价值;有被称。为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之称的黎族。织锦技艺,面临着没有。后人传承的局面。因此,在。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战略中,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资源必。须坚持“保护性。开发”的原。则,将开发与保。护融为一体,实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经济效益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的双赢。
(二)加强对黎族文化的学术研究,挖掘民族文化内涵
邀请高校合作进行黎锦的传承和保护是一个极好的建议。这是因为黎锦的传承需要一定的培养专门人才,保护黎锦技艺是一项有一定难度的工程,坚持科学性的传承和保护是极其必要的。从对黎锦技艺的保护的抢救,到对其技艺的资料搜集、整理与研究,再到高品质黎锦工艺品的开发等诸多环节,都需要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参与。并且黎锦的保护也需要一定科学研究,因其所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所以理论研究是极其必要的,而针对黎锦的非遗保护所需要的文献资料、研究环境、实习基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研究条件,大学这个相对高水平、综合性的研究平台充分满足这个条件,因此,黎锦文化的传承需要一定的学校教育。。
五、总结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现在的建设中,一些地方没有妥善处理好开发建设与保护当地黎族传统文化的关系,导致对黎族传统文化的破坏。毕业论文虽已结束,但是保护黎族文化的开发的责任任重道远。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加强对黎族风情的保护,这样不见保护了黎族的传统文化,而且还很好的保护了黎族地区特色建筑。
参考文献
[1]王晨.林开耀.中华锦绣•黎锦[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3:3.
[2]《黎族简史》编写组.黎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8.
[3]海南省非物质文化研究会编.黎族三月三节传统文化[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3:4.
[4]范明水.虞海珍.海南黎族原始宗教信仰及其朴素哲学思想的产生[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4,28(6):27.
[5]黄东慧.黎族宗教祭祀舞蹈初探[J].文艺争鸣.2014(18):147.
[6]杜伟.杨雪.论黎族民间童话的类型与特点[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5):63.
[7]吉明江.东方•黎族文化瑰宝[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3:92.
[8]高泽强.海南岛树皮布历史溯源[J].广西民族研究,2014(2):146.
[9]邓聪.海南岛树皮布的几个问题[C].琼粤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209.
[10]苑涛.论中国古代服饰的文化形态[J].文史哲,2014(5):42.
[11]韦慎.黎族织锦图案配色技艺浅析[J].民族论坛,2015(12):33.
[12]苏小燕.中国古代纺织工具造物思想及美学特征[J].艺术与设计,2013(3):202.
[13]李露亮.闻学任.关于服饰的起源[J].黄淮学刊(社会科学版),2015(4):80.
[14]袁晓莉.生存与创物——黎族造物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3:300,398.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3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