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具有独特创新能力的高科技公司处于行业的最前沿,已成为最具活力的中国公司,其财务绩效如何一直是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以企业财务绩效影响因素为依据,构建了高新技术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70家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高新技术企业财务绩效进行了评价。计算了70家企业的财务绩效得分并进行了排名以及分析,最终得出相关结论。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财务绩效评价;主成分分析法
一、引言
针对高新技术企业当前所亟需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其机制建构并非一蹴而就之事,而是一个复杂工程,但如果要对高新技术企业展开更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的绩效评价,又尤其需要一套实操性强且合理化已经较为完善的绩效评价机制。只有构建出一套兼具科学性和有效性的财务评价指标机制,才能让企业管理层更为精准而客观地识别业务流程中可能的薄弱之处进而展开针对性的改进或解决,对于战略选择也具有明显效用。因此,一套具备较高完成度的高新企业财务评价机制,能够更为有效地展开对该类型企业的研究,故此,本文以企业财务绩效影响因素为依据,构建了高新技术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70家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高新技术企业财务绩效进行了评价。计算了70家企业的财务绩效得分并进行了排名以及分析,最终得出相关结论。以期有助于高新技术企业绩效的提升。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王柏轩,宋化民(1999)等在其研究中农主要从投入产出相关理论出发,对高新企业绩效指标体系进行基本框架构建,同时也对评价模型展开搭建工作,从而实现对该类型企业绩效更为全面和客观的描述[1]。
朱卫平和伦瑞(004)等就技术投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认为高新企业在开展的预算技术投资,所表现出来的后果与其经济活动间有着较显著关系,即原本分别存在明显的正和负相关活动关系,对这种正和负相关活动关系的稳定发展预期也是未来刺激中国科学家和预算技术投资的主要促进动力。和平的技术。通过对我国高技术产品企业长期技术研发投入与经济活动之间存在相关性的大量实证数据分析,确定了高技术企业绩效指标体系[2]。
宋晓敏,万俊康(00)通过对加权尺度优化方法更为合理化和科学化运用,对我国高新企业既往所实现的利润展开全面定量评价,从传统数学和非线性经济规划体系中的技术企业生产融资活动强度四个重要指标入手来准确衡量技术人员,企业每年人均利税率和每个技术企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3]。
张晓芳,刘艳娜等(010)等是利用基于4_5家大型高新技术大型企业的一个bp模型神经网络,从企业技术创新产品研发,技术创新项目管理,技术创新运营业务三个不同阶段初步建立了高科技企业绩效评价管理模型。[4]。
王国良(2001)则利用平衡记分卡展开研究,并针对公司绩效评估的某些特殊问题,进行评估体系构建,主要包含企业、部门和个人的评估系统[5]。
姚正海(005)其研究课题主要基于高新企业发展特征展开,从企业当前所生产的产品现状及所具备的技术优势等,从五个不同维度展开分析,并构建企业评价衡量机制[6]。
王发银(2005)针对高新企业活动展开探讨,认为其主要由其自身所具备关键性能力及所具有的产权现状等统一进行定义[7]。
胡斌(2006)着重关注创新能力,对高新企业创新深表关注,从财务和非财务两个指标和尺度,并嵌入激励指标,综合利用上述因素构建高新企业绩效评估机制[8]
曾敏(007)从五个主要方面对高科技创新企业的主要绩效指标进行了综合评估:一是技术创新,增长和内部利益相关者。他详细分析了各种企业权重标准确定评价方法和各种综合能力评估评价方法,发现关键成分分析方法是高科技综合方法[9]。
(二)国外研究现状
grkkik.laitinen主要针对规模较大型高新企业展开,对其内部绩效管理机制进行分析,指出应囊括内外管理这两部分。其中内部主要涉及到成本问题,效率问题及营收问题等[10]。
JohnHedgorn对指标内容进行扩充研究,认为涉及研发投资及创新内容的指标也可能更好地反映企业绩效。[11]
卡尔文克罗斯(calvincross)和理查德林奇(RichardLynch)分别指出在对公司整体绩效指标进行构建时,需要着重关注公司管理策略方面的内容,一般而言,它能对绩效管理目标进行较为合理的描述,同时还能体现与绩效管理指标的各种共同利益,并准确揭示了公司战略目标从下到上至下,业务绩效指标从下到中至上的各种重复性利益变化。分层模型系统,但此前的模型理论在实践中还是有许多局限性[12]。
迈克尔波特(michaelport):各位教授们对高科技创新企业今年绩效考核评估主要指标的有着不同看法,他指出在传统行业中就职人口仍然占绝大多数,而保持传统产业的持续发展则一直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关键。它基于对高科技高新产业的市场统计数据分析,这主要归因于企业技术先进且公司员工就业人数不多,约略仅占总员工就业人数的3%。[13]
三、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高科技类型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管理指标体系的深入研究不仅仅是应从一个理论实践层面上予以停止,而且它还应通过多种实践手段加以深入验证,因此,本文对国家高新上市公司所公开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并基于此,对它们的财务绩效状况进行详实而生动的具有一定可靠性和合理性的综合实证分析,运用影响因子综合分析法,主要是成分综合分析法,同时通过使用spss11.5统计分析软件对国家高新技术类型企业各类上市公司全年财务管理绩效状况进行了财务评价指标分析。
(二)数据来源
为了样本数据更具可靠性,本文所涉及的研究目标是高新上市公司。基于高新上市公司现状,本文以2018年到2020年间所能搜集到的数据和资料为信息基础。样本所涉及的数据的主要出自2018年至2020年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数据(公司年度报告可在www.cninfo.com.cn上获得),高科技企业认证管理网络,RESSET金融研究数据库和Goota数据库。
四、高新技术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高新技术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
1.全面性与代表性相结合的原则
通常来说,全面性选择顾名思义,就是选定指标需要从更全局的视角进行考虑和衡量,因此绩效与非绩效指标都应囊括入内,具体而言在本文中就涉及到对企业研发创新等相关能力的描述和数据,从而能够对公司运营进行较为全面而客观的检查。评估指标反映了公司的财务。执行所有级别。代表原则要求公司在建立评级指标体系时需要秉持简明化原则。也就意味着选择指标时,所涉及的数量不能太庞杂也不能太省略,而要始终,与此同时,也要剔除其中过于复杂性或缺乏有效性的因素,要让指标包含更多明确而完整信息。
2.科学性与准确性相结合的原则
通常来说,科学性的具体内涵意味着指标体系构建要符合当代原则,一般就是现代统计学相关的理论,基于此,才能让评估结果具有更大信服力,且能够较为客观而简单描述影响公司活动的因素。为了建立评估系统时的准确性,指标的概念应明确科学,统计水平应保持一致。在数据采集过程中,不仅要以务实的方式选择数据模型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还需要选择一种科学的方法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
3.可操作性与可比性相结合的原则
通常来说,可操作性指的是,在构建财务评估机制时,为了让统计分析有效进行,会对所选指标进行一些选择性和针对性定义,并并提供对相关数学方法的进一步处理。仅在某些难以评估的情况下,才会涉及到对定性指标的使用,与此同时,多数专家都较为认可已建立认证水平,而定量指标必须获得真实可靠的数据。比较原理要求评估指标体系尝试选择相对成熟,且已经经过前人实践的具有更高可靠性的指标,一方面能够让指标体系用户更具信任度也更便于他们理解,另一方面能够基于指标对企业当前营运现状进行掌握并有效运用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并且该指标应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它通常在技术公司中使用,并且索引中指示的空间范围,时间和范围应保持一致。
4.主成分性与独立性原则
通常来说,独立性原则指的是,在指标确立时,要从几个相关指标中精挑细选,确定关键指标,这些指标应有针对性并代表所有指标表示的关键信息。由于高科技企业的财务指标设计已经全盘考虑和衡量了企业多方面因素,但现场情况具有高度复杂性,各因素间又具有较显著的相关性,因此就难以避免信息交叉这一情况的出现。基于前述,在确定指标时有必要仔细阅读主要部分。要充分利用数学方法,发挥它们的效用,让确定指标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削弱其复杂性,创建了简洁实用的财务指标体系。
(二)高新技术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对于股东和债权人而言,盈利能力是最重要的问题,关乎企业存续,及继续营运的内部动能。高新企业只有具备持续性且向好的盈利能力,才能在资本市场游刃有余的稳定股价,从而吸引外部投资者关注并显示出强大市场和竞争潜力,通常这些因素反映在净利润率,净资产利润和总资产利润中。
资产的综合运营管理能力共同作用反映了企业使用一个企业所有资产的综合能力。它一般可以由总固定资产价值周转率,固定资产价值运营管理能力和当前固定资产价值周转率之比来进行确定,即公司的总资产,固定资产和周转时间。整个会计年度的流动资产。营运商的资金周转效率和总体的资产资本周转率在高新企业研发过程中产生着举足轻重的效用,由此可见,这两项指标能够较为可靠而合理的对企业盈利能力进行衡量,同时对资金使用效率进行综合评估,其指标表现将推动企业资产结构进行优化及营运资金进行更具针对性和效率性安排。
贷款偿付能力反映了公司偿还短期和长期债务的能力。实力是企业存续的关键性因素。高新企业所需要注入的研发资金,通常要显著高于其他行业,同时其所需要的贷款规模,一般而言也要显著高于其他行业。作者选择当前比率并接受多种利率和资产负债率可恢复公司的偿付能力。
企业发展的机会与企业的观点有关。高新企业只有勇猛精进,不断发展,才能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幸存并持续发展。高新企业只有具备强大的发展前景和潜力,其财务表现才会呈现出勃勃生机,财务竞争力才会有突出表现。对高新企业进行价值估值时,会涉及到多方面的计算指标,从企业资产利润情况,到企业净利润收益情况,再到总收入资产利润表现,最后也包括了企业应收利润当前状况等。
根据结合前文统计分析及我国高新技术类型企业财务经营绩效指标所涉及的主要设计规范,构建了我国高新企业财务绩效指标机制,具体内容详情见表4-1:
表4.1高新技术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五、高新技术企业财务绩效评价及结果分析
(一)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
关键成分分析作为一种利用率非常高且有效性显著的分析法,是以目标权重为主要分析内容的手段,当需要对大量信息进行提炼和加工时,通常会利用此方法。由于原始信息可能出现的难以有效避免的损失,它选择了一些具有相对强相关性的指标。一个独立的综合索引,但可以完整表达原始信息,以简化评级索引。
基于观测数据本身反映的信息,主成分分析方法通过在不同评估指标之间建立关联来准确排除不一致的指标,并实现了最大的流程规模,从而让原始信息表现处相对确定性及可靠性,从而实现科学评估的最终目标。站在利益相关者立场,会发现不同利益相关者由于利益牵扯和其他因素作用,会对财务指标机制有不同的态度和表现,关注程度也会出现显著落差,而关键成分分析方法可以简化复杂的问题,并对其中的冲突进行协调从而让结果更具有效性。
总而言之,对财务评估方法进行针对性挑选,是为了尽可能地对企业财务影响因子进行更严谨而科学的计算和研究,从而得到更精确更有效的结果,充分反应高新企业当前现状及活动表现。基于前述,本文以主成分分析法为主,这是一种客观的权重评估方法,有效地避免了主观因素对评估的干扰,同时评估结果是客观公正的。高科技企业具有高风险的特点,其财务难以评估,并且包括一个财务评估指标体系,该指标反映了各个层次的高科技企业的活动。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评估指标之间的更多关联。因此,关键组件分析方法可用于复杂问题。这似乎是必要的;其次,由于样本数量实际上大于指标数量,因此它符合关键成分分析的基本要求。
综上所述,再对高新企业行业特征展开分析的基础上,并结合对财务方法的多方面阐释,以有效性和实用性为标准,认为主成分分析法更为合宜,能够对高新企业财务实现有效评价,以使原始信息成为现实。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不变。将原始变量转换为相对独立的若干个新变量,基于本身数据,经过详细结算后得到对应的指标权重,由此得出结论,认为本次评价具备客观性和有效性。
(二)样本选择及数据的采集
为了样本数据更具可靠性,本文所涉及的研究目标是上市类高科技公司。基于上市高科技公司的现状,本文以2018年到2020年间所能搜集到的数据和资料为信息基础。样本所涉及的多方面数据主要出自2018年至2020年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数据(公司年度报告可在www.cninfo.com上获得),高科技企业认证管理网络,RESSET金融研究数据库和Goatai数据库。作者评选的70家高新技术企业分别代表工业和机械业,交通运输业,电子信息业,制药业,提取业,纺织业和其他产业。
本文总计涉及到70家不同的高新公司,均为国内上市公司,所涉及的数据和资料大多来自2018年到2020年前面所提及70家公司公布的对外财务数据,经过整理统计后,归纳原始指标,项目类别总计51项,而原始数据更是极为庞杂,数量众多,共有16424项,其中还有一些关键指标数据缺乏,暂时以行业平均数进行替代计算,为了实现更清晰化评价框架,创设两个评价维度,一个是财务表现,另一个是研发创新方面的表现。其中涉及到研发创新的总计指标项目达到19项,其中数据主要获取途径是数据资料中年报及附注,而涉及到财务方面的总计指标项目达到13项,其中数据主要获取途径来自锐思金融。本文立足于2018年到2020年的所搜集到的大量上市高新公司财务数据和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移动平均法来进行分析和计算,最终得到有效的观测数据。
(三)财务绩效评价及结果分析
表4.2显示了对70家上市高科技公司的13种财务指标详细数据描述。在13个变量中,平均值表现最低的具体取值是-8.3624,平均值表现最高的具体取值是598.799。与平均最大范围相比。其他指标的平均值略有变化,这也与标准偏差一致。似乎不同公司的财务数字之间的差距相对明显。
表4.2统计量
表4.3显示,除了各个变量之外,其他变量间显示较强的同质化倾向,如以净资产收益率展开观察,并将之与资产负债率等进行同质化比较,得到结论,其中泛化表现要超过0.9;与此同时,以流动资产周转率展开观察,并将之与总资产周转率等进行同质化比较,得出结论,其中泛化表现浮动在0.9附近,由上可知,主成分分析保留较为明显而全面的原始指标痕迹,效果显着。
表4.3同度性
依据表4.4所显示的数据可知,前4个因子展开观察,发现与原始指标进行详细比照,其中的方差贡献率已经较为显著,具体数值表现是85.11%,因此已经达到主成分分析所需要的标准,这充分表明四个主成分在实际计算中已经基本囊括了原始指标信息,第一主成分所呈现出来的特征值具体表达是3.385,第二主成分所呈现出来的特征值具体表达是2.543,第三主成分所呈现出来的特征值具体表达是1.734,第四主成分所呈现出来的特征值具体表达是1.452。
表4.4总方差分解表
核心组件矩阵定义了四个主要组件:第一个主要组件在F1,F2和F3处具有相对较大的正负载。我们可以确定第一个主要成分是高科技企业的获利能力:第二个主要成分是F4,F5处的正负荷相对较大,与此同时,F6处显示出来的负荷也较为显著。若对第二个主成分展开分析并进行有效定义,将之确立为高新企业所呈现出来的偿付能力。就表格数据来看,第三大主组件对F7,F8和F9具有相对较大的正负荷。若对第三大主成分展开分析并进行有效定义,将之确立为高新企业所呈现出来的资产运营水平。基于图标,第四成分具有较大的F10,F11,F12和F13正负荷,立足于此,对第四主成分展开观察并进行有效定义,可将之确立为高新企业所呈现出来的发展能力。综上所述,对主成分的分析和财务维度的综合表达而计算出的主成分表达方式在表格(4.1)至(4.5)中给出:
K1=0.855F1+0.744F2+0.487F3-0.078F4+0.366F5+0.185F6+0.383F7+0.142F8+0.442F9+0.451F10+0.397F11+0.388F12+0.426F13(4.1)
K2=-0.172F-0.43F2-0.448F3+0.711F4+0.545F5-0.672F6+0.415F7+0.468F8+0.401F9+0.282F10+0.344F11-0.098F12+0.232F13(4.2)
K3=-0.002F1+0.072F2-0.248F3+0.405F4+0.41F5+0.438F6+0.561F7+0.492F8+0.479F9-0.405F10-0.375F11-0.096F12-0.352F13(4.3)
K4=0.305F1+0.384F2+0.259F3+0.087F4-0.197F5-0.352F6+0.147F7+0.279F8-0.269F9+0.48F10+0.702F11+0.671F12+0.793F13(4.4)
综上:
K=(26.022%E1+22.556%E2+19.321%E3+18.211%E4)/85.11%
=0.31E1+0.3E2+0.23E3+0.21E4(4.5)
表.7财务绩效排名
通过上述公式计算,我们发现净资产利润,净利润率和总资产利润对高科技企业财务能力的贡献最大,为26.022%。关键要素是盈利能力;第二个是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和利率的倍数,利率为22._556%。关键性的要素之一是财务偿付能力;例如流动资产净值周转率,固定资产净值周转率和总公司资产净值周转率等均有助于高科技创新企业的提高财务偿付能力。19,321%,主要成分是资产的经营能力;高技术企业财务能力所涉及到的观察指标有总资产所呈现的增长率、净利润所呈现的增长率、营收所呈现的增长率以及净资产所呈现的增长率其取值均为18.211%,主要构成是发展机会。看来,这四个指标在改善高科技企业的财务绩效中起着重要作用。
同时利用上述公式计算出财务绩效得分级排名,见表4.7财务绩效得分级排名
由表4.7可知(1)处在同一行业的高新技术企业间,其所呈现出来的绩效水平并没有出现非常显著的差距,与此同时,不同行业的高新技术企业间,其所呈现出来的绩效水平,比之前者所表现出来的差距甚至更小。(2)从整体展开观察,发现近两年,受到内外因素影响,所有高新技术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水平较高,这一数据充分说明行业发展趋向整体来看是向好的。存在部分该类型上市企业财务绩效表现方面偏低,分析主要是技术管理滞后,水平较低的缘故,因此,高新技术上市公司要始终保持对技术管理的高度重视。另外,部分公司内部管理有效性不高导致无法对企业内外资源进行效率化和合理化配置和使用,且当前所拥有技术水平并没有显著市场优势,效率水平也存在显著缺陷和不足等诸多问题,都需要企业高度重视并逐一进行解决。(3)从此次调查看,机械、设备以及仪表类行业所表现出来的财务绩效状况较好,与计算机和通信等行业在财务绩效水平表现上进行比较,前者要好于后者,与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相比,也表现出了同样情况,即机械等绩效水平要更好,而与前面这些类别相比,交通运输业所呈现出来的财务绩效水平表现欠佳,在总体行业比较中略逊一筹。
六、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一)研究结论
(1)处在同一行业的高新技术企业间,其所呈现出来的绩效水平并没有出现非常显著的差距,与此同时,不同行业的高新技术企业间,其所呈现出来的绩效水平,比之前者所表现出来的差距甚至更小。(2)从整体展开观察,发现近两年,受到内外因素影响,所有高新技术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水平较高,这一数据充分说明行业发展趋向整体来看是向好的。存在部分该类型上市企业财务绩效表现方面偏低,分析主要是技术管理滞后,水平较低的缘故,因此,高新技术上市公司要始终保持对技术管理的高度重视。另外,部分公司内部管理有效性不高导致无法对企业内外资源进行效率化和合理化配置和使用,且当前所拥有技术水平并没有显著市场优势,效率水平也存在显著缺陷和不足等诸多问题,都需要企业高度重视并逐一进行解决。(3)从此次调查看,机械、设备以及仪表类行业所表现出来的财务绩效状况较好,与计算机和通信等行业在财务绩效水平表现上进行比较,前者要好于后者,与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相比,也表现出了同样情况,即机械等绩效水平要更好,而与前面这些类别相比,交通运输业所呈现出来的财务绩效水平表现欠佳,在总体行业比较中略逊一筹。
(二)研究展望
在这项研究的过程中,尽管追求科学科学和严谨,毫无疑问,仍有一些缺点和局限性需要后续继续完善和研究:
(1)所涉及研究对象主要是一些市场表现较为显著的高新技术企业,受限于时间和成本因素,因此样本选择面较窄,最终样本对象较少,所得有效样本数量仅能达到研究要求较低的水平线,具体为25份,因此在最终研究结论上难免不够严谨,可能会有少量误差;与此同时,本文问卷发放路径多数采取网络形式,因此问卷真实性并不能得到完全保障。
(2)本文研究过程中所选择的数据样本多为高新技术上市公司,且并不限制行业,样本挑选方式带来两个特点,一是该类型公司都有大量公开财务资料和数据可以随意收集和获取,因此定量指标较为容易确定,但在定性指标方面则存在着较大的搜集和获取难度,其难以让指标标准进行有效合理的统一,因此本次调查只能局限在定量层面展开对这些高新技术公司财务表现进行较为细致的比较和考察;本文研究所涉及的自变量所得到的数据受到数据来源等因素影响,基于此建立的模型,还不够完善,存在着部分精确度难以有效满足及稳定度难以切实保障等问题。本文作者认为未来一段时间,新会计准则会得到不断落实和持续完善,与此同时研发类支出将会有更为合理化和标准化的披露流程和规范,将会在报表附注中得到更为妥帖和具体的数据呈现,立足于前两者,以高新技术企业为目标对象的财务研究之路将会更加顺畅,评价指标设置也更为科学和合理,相关研究将得到更好的局面,研究成果也更为丰富。
参考文献
[1]王柏轩,宋化民.高新技术企业的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关系——基于不同研发强度的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1999,40(16):123-132.
[2]朱卫平和伦瑞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对企业创新及财务绩效的影响——基于断点回归方法[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06):139-150.
[3]宋晓敏,万俊康.高新技术企业加计扣除政策研究——以华润三九为例[J].财会月刊,2019(S1):21-28.
[4]张晓芳,刘艳娜.管理会计视角下高新技术企业经营绩效研究[J].北方经贸,2019(09):70-72.
[5]王国良.高新技术企业专利融资能力评价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9(09):56-66.
[6]姚正海.风险投资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研究:治理结构的视角[J].科技和产业,2019,19(07):72-79.
[7]王发银.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经营绩效评价体系构建[J].商业经济,2019(01):30-31+37.
[8]胡斌.平衡计分卡在高新技术企业绩效管理中的应用[J].财会月刊,2019(01):33-39.
[9]曾敏.天津市高新技术企业R&D投入绩效评价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0(S2):23-27.
[10]Grkkik.laitinen.AReview,anIntegration,andaCritiqueofCross-DisciplinaryResearchonPerformanceAppraisals,Evaluations,andFeedback,1980-1990.[J].JournalofBusinessCommunication,1995,32(32):267-293.
[11]JohnHedgorn.Differentrelationshipsbetweenperceptionsofdevelopmentalperformanceappraisalandworkperformance[J].PersonnelReview,2007,36(3):378-397.
[12]CalvinCross,RichardLynch.Theeffectofperformancemanagementontheorganizationalresultsofabank[J].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vity&PerformanceManagement,2007,56(5/6):397-416.
[13]WhitingHJ,KlineTJB,SulskyLM.Theperformanceappraisalcongruencyscale:anassessmentofperson‐environmentfit[J].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vity&PerformanceManagement,2008,57(3):223-236.
[14]翟淑萍,毕晓方,李欣.薪酬差距激励了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吗?[J].科学决策,2017(06):1-28.
[15]李连燕,张东廷.高新技术企业智力资本价值创造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研发投入、行业竞争与内部现金流的角度[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7,34(05):55-71.
[16]陈伟,刘强.基于DEA方法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经营绩效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7,36(03):56-63.
[17]李文茜,刘益.技术创新、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竞争力——基于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7,38(01):154-165.
[18]李维安,李浩波,李慧聪.创新激励还是税盾?—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研究[J].科研管理,2016,37(11):61-70.
[19]杨春丽,赵莹.新技术企业股权激励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学习与实践,2016(08):39-47.
[20]陈影.XX扶持、高新技术与企业绩效——高新技术上市公司证据[J].财会月刊,2016(15):57-62.
[21]田素妍.基于DEA-Tobit模型的农业科技企业经营绩效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江苏常州为例[J].科技与经济,2015,28(02):41-45.
[22]吴丹.高技术企业成长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5,34(02):15-26.
[23]潘峰,谢吕元.高新技术企业投入产出分析——以46家湖北省高新技术上市企业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4,34(22):53-57.
[24]沈爱荣.宁波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与财务绩效研究[J].价值工程,2014,33(32):200-203.
[25]罗育红,周清明.高新技术企业绩效评价的探讨[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4(11):8-10.
[26]李博,唐秉朝.基于因子分析的高新技术企业综合绩效评价[J].会计之友,2014(29):112-116.
[27]杜勇,鄢波,陈建英.研发投入对高新技术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02):87-92.
[28]陈璇,KnutBjornLindkvist.环境绩效与环境信息披露:基于高新技术企业与传统企业的比较[J].管理评论,2013,25(09):117-130.
[29]杨松令,常晓红,刘亭立.高新技术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研究——以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2013(07):58-65.
[30]郑春美,许玲玲,陈志军.高新技术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综述[J].财会通讯,2013(06):101-104+12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30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