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贸易发展理论、发展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和方法,基于珠三角地区与粤东西北地区的比较分析对广东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实证分析。通过选取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指标——外贸依存度,来研究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外向型经济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迅速增强,中国的经济也在飞速前进,进出口贸易总额越来越大,外贸依存度也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对外贸易也带来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如何正确对待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对一国的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以广东进出口大省为例,通过比较分析广东珠三角和粤东西北的外贸依存度现状,以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研究出应对珠三角地区以及欠发达地区粤东西北的外贸依存度低和对外贸易问题的方法和建议。如何让对外贸易在广东经济转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粤东西北和珠三角广东俩个经济发展程度相差较大的地区来系统分析对外贸易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并对外贸在广东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实证分析,来促进广东不同区域的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以小见大,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出一个可行的思考方向。
通过对对外贸易的分析,发现在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专业分工、技术进步和规模经济以及促进制度建设创新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描述了2007-2017年广东十年的对外发展状况和经济特征,并统计2007-2017年GDP发展数据、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额,统计分析出广东省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和依赖程度,可以得到,广东的经济增长与对外贸易、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有着密切关系,基本呈上升趋势。
基于比较研究,本文立足广东省情为下一步发展提出建议:(一)从产业结构调整外贸产品的贸易开放程度;(二)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三)完善相关法律保护体系,加强对市场秩序的监管和惩罚制度,鼓励中小企业创业;(四)加强引资力度,提高引资水平。
关键词:外贸依存度加工贸易经济增长产品结构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经济增长是世界各国都备受关注的问题,而对外贸易开放程度则是反映一国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综合体现,关于对外开放与贸易保护一直以来都是海内外研究者的热点话题。历史的发展趋势证明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闭关锁国只会使本国经济逐渐衰弱,并不存在完全封闭的发达国家。对外开放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经之路,而如何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与合作,提高国内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提升国家经济实力,更好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贸易对外开放度与一国的经济增长息息相关。
如果一国经济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或者半开放状态,经济繁荣也只是昙花一现;如果一国以违背经济发展规律,过度开放,不注意贸易开放程度与本国国情相结合,那么一国在国际经济事务中难以提高本国在国际社会上的经济地位和市场份额,极有可能引发产品结构失衡、国内经济衰退,甚至引发经济危机。因此,探究外贸依存度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对一国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这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中国可以说是全球化的最大收益者,出口繁荣带动中国制造业从无到有的崛起,外贸经济弥补了内需不足的尴尬,贸易顺差积累的3万亿美元的天量外汇储备,维护了人民币的坚挺和稳定,从而使得中国经济能够持续保持高增长。同时,外向型经济是一把双刃剑。高度依赖对外贸易也会带来一些不良影响。国内内需不振,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如果国际上出现金融危机或者贸易保护主义泛滥,中国所受的影响可能是全方位的。
本文的最主要目的就是以广东省为例,比较珠三角地区与粤东西北地区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促进机制进行研究。自2008年X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以来,世界总贸易额大幅度缩减,虽然2011年以来世界经济开始出现复苏,但由于贸易保护主义势力重新抬头,国家间贸易摩擦加剧。世界经济疲软导致我国对外贸易出现颓势,国际市场需求量大减,2017年以来,全球经济回暖,国际市场需求总体回升,中国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态势持续发展。但中美双方的贸易摩擦不断加剧,这也为贸易依存度高达97%的广东省,经济能否保持持续、快速的增长带来考验。本文意义就在于通过分析广东省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地区的贡献,为在新时期如何实现经济发展,如何调整广东对外贸易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结构,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给出个人见解。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秦小姣(2012)通过实证分析认为外贸依存度会正向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也会带来外贸依存度的增长。通过1978-2011年的实际利用外资额等数据进一步分析,大量外资集中于工业以及沿海地区,造成资源配置的不均和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宫晓蕙(2014)认为东部地区的外贸依存度受第一产业影响较大,与第三产业成反比关系,西部地区的外贸依存度与第三产业成正相关关系,而受第一产业的影响较小,第二产业与东中西部的外贸依存度存正比关系。祖德明(2007)通过分析认为我国对外贸易在外贸依存度、进出口贸易行业间增长、不同性质企业进出口额三方面存在着不平衡。刘向尧(2009)认为我国近年的贸易依存度增长更多来自于一般贸易的发展,而不是加工贸易。外贸依存度与第一产业比例、第三产业比例成负相关关系,而与第二产业比例成正相关关系。而外贸依存度也与投资年增长率、劳动年增长率成正相关关系。朱爱娟(2006)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到外贸依存度和对外开发度主要通过人力资本发挥作用,而外贸依存度主要通过研究与开发作用。对外发放对一省经济的长期增长有需求导向的直接推动作用和供给导向的间接推动作用。薛花(2008)认为虽然我国的对外贸易持上升趋势,但我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仍停留在粗放型、数量行的扩张上,还未能实现向技术进步、产品质量提升、高附加值带来的经济增长。魏浩(2007)通过数据分析得出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存在着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低,出口商品过于集中,出口国内地区结构集中,出口国际地区结构集中,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这五大问题。
第二章外贸依存度
2.1外贸依存度的含义
外贸依存度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进出口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也是国际上国家经济中相对重要的指标,通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对国际贸易的开放程度。同时,它也被当做衡量经济全球化的其中一个指标。
从衡量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角度看,以外贸开放度研究取代外贸依存度指标的研究,不仅要度量关税措施,而且要度量非关税措施。具体来说,在关税措施方面,除考察名义关税税率的算术平均值外,还要比较像关税税率加权平均值、关税实际征收率等更能反映关税措施保护程度的指标。在非关税措施方面,则依靠“非关税覆盖率”、“非关税使用率”这两个指标进行度量。其中,“非关税覆盖率"是指受“受非关税政策措施影响的进出口总额占总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而“非关税使用率"是指每年运用非关税政策措施的次数。指标太过复杂,而且其测度模型还没有形成明确、统一的看法。因此,外贸依存度仍然是测量一国对外开放程度,反映出一国经济与其他国家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和该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深度的重要指标。
2.2外贸依存度的影响因素
一国的对外开放程度是逐步提高或降低的,并非有绝对的数量界限。因此,外贸依存度受众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一国经济规模、对外经济政策(包括汇率政策)、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等。
(一)一国经济规模
其理由是小国的国内市场规模较小,为了消除这一制约,促进经济增长,小国往往大力发展对外贸易,采取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而大国则由予国内市场规模较大,通过依赖内需也能够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傅钧文,2004)。这一说法也得到钱纳晕与塞尔昆(1988)的观点一致。但是在现实中也有很多相反的例予,比如我国2006年的外贸依存度达到了65.7%,就是一个典型的具有小国外贸特征的大国经济。
(二)产业结构
相对予商品贸易而言,服务业的可贸易程度一般要低(但服务业产晶并非都是非贸易品)。因此,如果国内生产总值中服务业所占比重越高,一国的外贸依存度会相对较低。如美圈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而我国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低,所以出现了我国外贸依存度高予X和日本的“反常现象’’,因为一般看来,一国的经济越开放,其外贸依存度就应该越高。
钱纳罩根据人均GDP、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等指标将工业化划分为初、中、高级三个阶段。工业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其明显特征是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工业以轻工业为主,产业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这时,它能够出口换汇的产品少、附加值低,所以进出口规模较小,外贸依存度较低。当工业化发展到中级阶段,其明显的特征是经济高速增长,重工业比重逐步提高,第一产业地位削弱,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基础工业和设施有了一定的发展,这时,支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所需的许多原料、设备需从国外进口,进口依存度明显加大,而为了平衡国际收支,此阶段出翻规模也相应扩大,因此外贸依存度就比较高。丽到了工业化高级阶段,经济发达但增遴放缓,外贸依存度较之前一阶段会有所下降且会保持相对稳定。而且在发达经济阶段,主要是通过资本、技术输出以及服务贸易等方式从国外获利,外贸依存度就不会缀离了。
(三)对外经济政策
推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和出口导向性钤贸政策的国家,一般具有较高的外贸依存度。比如东南距各国采取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模式,XX为扩大出口采取了很多激励措施,导致其外贸依存度较离。两诸如美匿、嚣本要求XX采麴本国化,其政策导向都不是外向型的,外贸依存度一般不太高。
(四)经济增长方式
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有以下两种:一是依靠物质要素的投入来推动的糨放型增长方式;二是依靠提高技术进步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而推动经济发展的集约型增长方式。粗放型增长依靠物质要素的投入,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必然会引起要素的进出,从霹露提高外贸依存度。以我国为例,由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使得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约束的矛盾日渐突出。由于国内资源供给不足,我国对国外资源的依存度隧益加大。2006年,中图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约5.5%,重要能源、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较高,如麓源消耗24.6亿魄标准煤,占世界的15%左右;钢消费量为3。88亿吨,占30%;水淀消耗12+4亿吨,占54%。目前,我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等世界第一消费大国,石油和电力第二消费大国。
第三章广东的对外贸易
(一)广东的对外贸易和地区发展水平概况
广东省是我国经济第一大省,自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自改革开放以来,依托着沿海经济的前沿位置,背靠港澳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加上XX对广东的各项强有力的扶持和优惠政策,在全国经济市场占据着领头军的位置,率先发展起来。对外贸易对广东经济发展所作出了的贡献来看:1978年广东省国内生产总值由最初的185.85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89879.23亿元。广东省对外贸易总额由1978年的不足16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1.08万亿美元,增幅达到673倍,位于全国首位;广东省实际利用外资情况由1978年的9143万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2.53万亿美元,增幅将近100%,其中广东省对外贸易对中国出口总额的贡献率约为25.0%,可以说是广东省在推动着中国跻身世界贸易主要大国。通过横向对比发现,2014年,中国GDP约为63.6万亿元,而广东省生产总值为6.82万亿元,占全国GDP总值的10.7%,2014年,全国对外贸易量为26.43万亿元,而广东省的对外贸易量能够占据全国对外贸易总量的25.73%。通过对比2014年经贸比较发达的沿海省份的数据发现:福建省的GDP总额为2.41万亿元,对外贸易总额为0.18万亿美元;浙江省的GDP总额为4.02万亿元,而对外贸易总额为0.36万亿美元;上海市的GDP总额为2.36万亿元,对外贸易总额为0.47万亿美元;江苏省的GDP总额为6.51万亿元,对外贸易总额为0.56万亿美元。因此由横向比较分析可以认为,广东省无论是在国内生产总值还是对外贸易量方面,都显著高于沿海经济贸易发达的省份,广东省还是我国经济第一大省,2017年广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9879.2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5%,增幅与上年同期持平。与全国相比,广东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幅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6个、0.6个和6.3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进出口总额同比增幅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2、6.2个百分点。
2016年广东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95万亿元,在各省排名首位,同比增长7.5%。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广东省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分化明显,2016年珠三角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905.33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85.40%,增速为8.3%;粤西地区和粤东地区次之,分别为6,540.85亿元和5,918.47亿元,而发展相对落后的粤北地区五个市州生产总值合计5,329.05亿元,粤东西北地区生产总值为17,788.37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20.70%。
(二)珠三角和粤东西北的外贸依存度对比
广东省内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经济高度集中在珠三角,且珠三角的深圳、广州、佛山和东莞4个城市又形成第一集体,GDP合集约为:6.1万元,占全省的67.8%。粤北由于地形原因,本身的发展优势受到限制,粤北中心城市韶关也曾辉煌过,但由于地形限制很难发展起来。粤西属湛江、茂名经济较为发达,其中湛江除下辖县市,本身不算差,曾几何时,湛江也是辉煌过的。文化上粤东大部分属于潮州文化。
广东的东西北地区与珠三角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尽管2008年后东西北发展加快,缩小同珠三角之间的差距,但近两年来该差距有重新拉大的态势。
数据显示,2016年,粤东西北GDP增速比珠三角低0.9个百分点;粤东西北投资增长7.4%,比珠三角低1.9个百分点;粤东西北财政收入状况不理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增长0.4%。从区域GDP增速变异系数看,区域增速差异在长期缩窄后有所扩大。
当前广东各个区域板块发展成效明显,珠三角跨越发展、粤东西北振兴发展的发展思路得到有效落实,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有所提升,但区域间差距仍旧明显,区域协调发展仍面临较多难题。
(一)区域综合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从经济总量看,珠三角和粤东西北两地经济总量差距悬殊,绝对差距维持高位。2016年,粤东西北12市GDP合计占全省合计的比重为20.7%,其中东翼占6.9%,西翼占7.6%,山区占6.2%,分别只有珠三角的8.7%、9.6%和7.8%。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经济总量差距从2010年的28193亿元扩大到2016年的50128亿元,绝对差距相当于粤东西北地区经济总量的近3倍。从主要经济指标看,粤东西北地区财政收入、投资、消费、出口等均与珠三角差距不断拉大。财政实力差距较大,东翼、西翼、粤北山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占全省的3.6%、3.7%、5.2%,分别仅为珠三角的4.1%、4.2%、6.0%。三大需求规模差距较大,东翼、西翼、粤北山区固定资产投资仅分别为珠三角的18.7%、14.8%、14.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分别为珠三角的14.1%、13.6%、11.1%,进出口总额仅分别为珠三角的2.4%、0.9%、1.6%。东翼、西翼、粤北山区经济总量规模偏小,对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资源吸引力度不够,对高技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集聚能力不强,对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支出能力有限(见表1、表2)。
表1 2010-2016年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生产总值

表2 2016年广东各区域主要经济总量指标对比

从发展速度看,粤东西北地区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经济增长后劲不足。“十二五”以来,随着全省经济增速放缓,粤东西北地区快速增长的势头受到限制。粤北山区2012年起经济转为个位数增长,2013年仅增长8.4%,东翼在2014年也下降到9.2%,西翼虽保持两位数的增速,但也仅增长10.1%。“十二五”前四年,粤东西北地区经济虽有所减慢,但整体经济增速仍快于珠三角地区和全省平均水平。但自2015年起,粤东西北地区整体经济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2015年GDP增长8.1%,2016年进一步下滑到7.4%,分别低于珠三角地区0.5个和0.9个百分点,差距不断拉大。2016年东翼增长7.3%,西翼增长7.3%,粤北山区增长7.5%,增速均创历史新低。综合分析,粤东西北地区经济增速从2012年起就有所放缓,2015年以来的表现更加明显,并低于珠三角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任务仍然任重而道远。伴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近年来区域间相对差距不断缩小的趋势开始有所改变。从区域发展差异系数看,“十一五”时期,粤东西北地区经济一直领先珠三角,区域差异系数在2008年到达最高点后一直不断缩小,但自2014年起,随着粤东西北增速的放缓,区域差异系数维持在0.66左右。从经济总量占比看,粤东西北地区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一直维持在20%左右,近两年出现下降的趋势。
(二)区域发展所处阶段明显不同。
2016年,珠三角人均GDP达114281元,按当年汇率计算跨越17000美元,达17205美元, 按照世卫组织2016年最新划分标准,已经进入高收入国家地区水平;而其他三个区域人均GDP相对较低,2016年,东翼、西翼、粤北山区人均GDP分别为5124美元、6155美元、4809美元,仅为珠三角的三分之一左右,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区域差异明显。单位土地面积产出差距较大,珠三角、东翼、西翼、粤北山区单位土地面积产出分别为12399.92万元/平方公里、3824.44万元/平方公里、2003.60万元/平方公里,694.33万元/平方公里。从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来看,粤东西北与珠三角也存在明显差距。
从经济增长动力看,近年来,珠三角地区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人力资本积累持续加快,人力资本、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等要素质量提升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10-2015年,珠三角就业人员中具有大学专科及以上教育程度的人数比重由6.6%提高到13.7%。企业研发投入不断增加,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16年,珠三角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全省的比重为94.5%;新产品产值占全省的比重为95.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的比重提高到28.5%,企业研发活动的主动性明显增强。随着珠三角企业创新研发能力的增强以及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将逐渐取代要素规模投入,成为推动珠三角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与此同时,粤东西北地区仍处于要素规模扩张阶段,经济发展的创新因素较微弱,发展方式相对粗放,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就业人员素质较低,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就业人口比重比珠三角地区高16-18个百分点,大专以上教育程度比珠三角低7-9个百分点。2016年,粤东西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仅为0.53%,远低于珠三角2.33%的平均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的比重仅为4.9%,绝大部分企业没有建立研究机构。产业转型升级压力较大,相当部分产业处于产业价值链地段,部分产业产能过剩,高技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仅为7.7%、26.2%,比珠三角地区低24.8个、28.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粤东西北地区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难度加大,练江水质仍属重度污染,汕头贵屿、韶关大宝山等区域重金属污染整治任务仍相当繁重.
第四章
(一)广东省对外经济统计
广东省2017年货物进出口总额68155.9亿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出口42186.8亿元,增长6.7%;进口25969.1亿元,增长10.1%。进出口差额(出口减进口)16217.7亿元,比上年增加276.3亿元。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额15032.2亿元,增长14.9%。全省纳入统计的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441.9亿元,增长93.8%。

表92017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及其增长速度

表112017年主要商品进口数量、金额及其增长速度

全年新签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5528个,比上年增长90.3%。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383.5亿元,增长6.4%。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广东直接投资金额31.3亿元,增长48.1%。
表132017年分行业外商直接投资及其增长速度

全年经核准境外新增中方实际投资额87.5亿美元,比上年下降57.7%。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81.0亿美元,下降0.4%;对外劳务合作新签劳务人员合同工资总额7.3亿美元,劳务人员实际收入总额8.7亿美元;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年末在外人员共8.57万人。
表142017年分行业对外直接投资及其增长速度

(二)广东省地区数据统计
经国家统计局核定,2017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9879.23亿元,比上年增长7.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792.40亿元,增长3.5%,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2.0%;第二产业增加值38598.55亿元,增长6.7%,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39.8%;第三产业增加值47488.28亿元,增长8.6%,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8.2%。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4.2:43.0:52.8,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在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业增长5.4%,住宿和餐饮业增长2.2%,金融业增长8.8%,房地产业增长4.8%。在现代产业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9516.92亿元,增长13.2%;先进制造业增加值17597.00亿元,增长10.3%。现代服务业增加值29709.97亿元,增长9.8%。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24344.75亿元,增长8.8%。民营经济增加值48339.14亿元,增长8.1%。2017年,广东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1089元,按平均汇率折算为12009美元。分区域看,珠三角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为79.7%,粤东西北地区占20.3%,其中东翼、西翼、山区分别占6.8%、7.5%、6.0%。
第五章结论
(一)广东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失衡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广东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出现了失衡的现象,无论是进口、出口还是进出口总量,各项指标的地区间差距总体上都呈现出了不断扩大的趋势。说明各区域内部对外贸易发展在区域均衡。
(二)地区收入差距扩大
地区收入差距从改革开放至今,呈现出先降后升的发展态势,并且从近年来呈现出的发展态势来看,粤东西北地区与珠三角地区的差距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广东地区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从广东的地区内差距来看,东部地区的地区内差距又是我国地区内差距的主导因素,所以,对于解决我国地区收入差距来说,首先应立足于地区间的差距,将东、中、西、东北地区分别作为四个整体来实行相应的发展战略,其次应从地区内差距角度来解决地区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也就是应该主要从东部地区开始,解决东部地区10个省、直辖市之间的发展差距。
(三)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失衡促进地区收入差距扩大
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发现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失衡与地区收入差距扩大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进口贸易、出口贸易地区差距扩大会促进地区收入差距扩大,二者之间是正相关关系,并且进口贸易对地区收入差距扩大的促进作用要大于出口贸易对地区收入差距扩大的促进作用。
第六章政策建议
从以上分析中可知,广东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失衡与地区收入差距扩大有相关关系,但不能因此而否定对外贸易的作用,我们应看到,粤东西北地区对外贸易差距、收入差距的扩大是在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都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出现的经济现象,所以我们既要看到正常的地区差距有利于刺激竞争,调动积极性,同时又要看到,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失衡、地区收入差距过分拉大而长期得不到合理解决,就会影响广东各地区的协调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以及社会、政治的有序运行。所以,为了缓解我国广东省地区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可以从协调我国各地区对外贸易发展,平衡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上采取政策措施。
(一)协调粤东西北和珠三角的经济发展
前面的分析表明,广东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失衡和地区收入差距扩大主要是由粤东西北四大地区间的对外贸易差距引起的,并且珠三角地区的发展水平远远高于其他三大地区,所以应将粤东西北地区作为四个整体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重点粤东西北的战略措施以提高这地区的收入水平。
1.培育粤东西北自身的产业
因前面的分析表明进口贸易地区差距对地区收入差距扩大的作用大于出口贸易地区差距对地区收入差距扩大的作用,所以可以适度放低粤东西北的引资、进口准入门槛以培育粤东西北地区自身的产业,也可以将加工贸易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引导到粤东西北地区去,更好地发挥这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和自然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而不是单单向经济发达地区提供廉价的初级产品和劳动力资源。
2.优化粤东西北进出口商品结构
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品的附加值要远远高于劳动密集型产品,更易于推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缩小地区收入差距,所以在利用当地劳动力、自然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也要注意优化地区的进出口商品结构。XX可以适当加大对粤东西北地区的资本、政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的倾注力度,通过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手续效率、提供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建设良好的投资环境,将高新技术产业等增值空间大的产业引向粤东西北地区,提升这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培育高效的外贸增长点。同时要提供高水平福利待遇等相应措施吸引人才的流入,以人才带动科技、管理等创新,为这些产、比的软实力建设架桥铺路。
3.发展粤东西北贸易,推进次区域经济合作
我国珠三角地区已经基本达到充足开发,粤东西北虽然已经完成了粗略开发,但这三大地区的开发尚且不足,仍有可利用的资源、可发展的空间。我们要利用粤东西北的区位优势,结合各地区的发展优势,我们要充分利用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机会,调动我国参与省(市)的积极性以开发其发展潜力,并且要利用这些地区的旅游环境、自然资源、劳动力以及组织内国家的战略物资补给来创造更多的贸易和投资机会。
(二)平衡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对外贸易发展
珠三角和粤东西北的差距是我国广东省内差距的主要构成部分,所以应该平衡发展,重点建设珠三角,处于中国东南沿海,又与香港这一重要的转口贸易港口相邻,具有外贸区位优势,并且东南沿海的科技力量比较强大,电子工业贸易比较繁荣,而粤东西北地区由于地理因素,在东部地区对外贸易上处于劣势地位。所以,要借鉴珠三角的发展经验,扶持粤东西北以科技为生产力的产业,拓展电子工业的对外贸易来挖掘京、津、冀的外贸潜力,进一步推进广东的建设。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3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