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钢琴奏鸣曲之风格研究(以《k570》为例)

中文摘要: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生于罗马帝国时期,他的故乡是萨尔兹堡。莫扎特是著名的欧洲古典主义作曲家。莫扎特共创作了19首钢琴奏鸣曲集,不同时期皆有代表作的创作。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K570)创建于1789年2月,在这段时期里,莫扎特年事已高,生

  中文摘要: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生于罗马帝国时期,他的故乡是萨尔兹堡。莫扎特是著名的欧洲古典主义作曲家。莫扎特共创作了19首钢琴奏鸣曲集,不同时期皆有代表作的创作。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K570)创建于1789年2月,在这段时期里,莫扎特年事已高,生活十分拮据,日子苦不堪言。这首奏鸣曲具有自然、平易近人的特点,同时也符合维也纳古典音乐细腻、高雅的风格特点。这篇文章对莫扎特的一生进行了分析研究,着重分析钢琴奏鸣曲K570的创作背景以及这首作品中的触键、力度与速度、指法、装饰音、休止符、踏板及音乐的处理等演奏技法,细致分析研究K570钢琴奏鸣曲的具体曲谱。这部作品详细的向我们介绍了钢琴曲中修饰音的作用,使我们从这种修饰点缀的效果中,提升自己的音乐涵养。并与同时期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作比较,能使我们真正的学习触键以及音乐的处理,为我们学习演奏钢琴作品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总结归纳。
  关键字:莫扎特、钢琴奏鸣曲、触键、装饰音

  导论

  1756年2月,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AmadeusMozart)在萨尔兹堡出生。他在3岁时就表现出令人惊叹的音乐才华,六岁那年,他又表现出了在作曲中的天赋。莫扎特第一首交响曲的诞生时,他仅仅只有8岁,并在11岁时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歌剧,14岁那年,他又被邀请担任歌剧表演乐队的指挥。16岁时,他就得到了宫廷乐师的职务。这段时期,莫扎特被惊为天人,创作出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但是,大主教的欺辱给年幼的莫扎特造成了心灵创伤。于是,他毅然决然的搬到了维也纳,他也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自由作曲家。在这段时间里,他深受了巴赫和亨德尔作品的影响,并受到了海顿的赏识,这给莫扎特的音乐生涯带来了丰富的经验学习。在维也纳,莫扎特的音乐成就是惊人的,他是这样描述这段时期的作品心得的:“无论多长的作品都在我的脑中完成。我从记忆中取出早已储存好的东西,当它们在纸上呈现出来时,竟和我的想象毫无二致···”。
  也许莫扎特不是最伟大的作曲家,但是他在音乐上的才华让无数后人叹为观止。即使是伟大的音乐家柴可夫斯基也高度赞扬莫扎特的音乐作品。有人曾经说过:"音乐史上有一个光明的时刻,所有的对立都在这一时刻和谐统一,那这一光明的时刻就是莫扎特。"

  一、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风格特点

  莫扎特一生创作大量优秀作品,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属他的鸣奏曲了。回顾其一生,莫扎特有19部著名的钢琴奏鸣曲,这些奏鸣曲的创作历程虽然不像贝多芬一样,具有传奇性、戏剧性,但是却能在当时的世界里引起人们的共鸣,成为最精致高雅的艺术作品。不同时期的莫扎特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生活感悟,他把这些心得体会用钢琴这一音乐方式向世人展示,从而创作出属于自己独特风格的奏鸣曲。
  莫扎特从1745至1773年间创作出的作品,属于他的早期创作,这些奏鸣曲简单而富有趣味,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天真无邪的小音乐天才,这段时期的作品也被世人称作家乡奏鸣曲;1774至1778年间,属于他的中期创作时段,从巴黎奏鸣曲(k309—k311,k330—k333)中,明显可以感受到莫扎特已经逐渐成熟,独特的风格初步显现;莫扎特的晚期作品,即从1788年到1789年间,这段时间他的作品更加和生活息息相关,大量使用主调和复调相结合的手法,使得作品更加具有真实感、生命力。莫扎特此间也达到了艺术的更高境界,演奏技巧也更加娴熟稳重,给后人留下不可磨灭的精神财富。
  他的每一首奏鸣曲分为三个乐章,规范、有个性也很讲究。第一乐章一般用奏鸣曲式,较为欢快;第二乐章通常是慢板乐章,运用ABA曲式表现出忧郁和悲伤的情感;第三乐章往往是回旋曲或是缩短的奏鸣曲式,从中洋溢出莫扎特独有的轻巧优雅。莫扎特基本上每首奏鸣曲都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每个乐章都很标准,个性和精致。第一部分大多采用奏鸣式手法创作,显得生动活泼;第二乐章一般是慢一拍式的乐章,用ABA的形式,对忧郁和伤感的情感表达;第三乐章往往是回旋或缩短奏鸣曲的风格,与莫扎特的独特轻盈和优雅的气质相吻合,他的三个乐章在速度上的特点是快—慢—快,在情绪上的特点上是明快—忧郁—明快。

  二、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570》第一乐章的结构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570》第一乐章,快板(Allegro)奏鸣曲式,降B大调。
  1、呈示部,主部主题1-12小节,连接部12-23小节,副部主题23-35小节,结束部35-45小节,Coda67-80小节。
  2、展开部,80-100小节,属准备165-200小节,Coda200-209小节。
  3、再现部,本乐章无再现部,主部主题133-149小节,连接部149-155小节,副部主题155-165小节,结束部165-200小节,Coda200-209小节。

  三、浅析莫扎特晚期钢琴奏鸣曲(k570).

  连奏、断奏、装饰音弹奏方法
  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K570),是在1789年2月创作的,。这段时间是他晚年最困难的时期之一,这部作品具有优雅精致,简单,自然风格的古典维也纳风格。这个时期是莫扎特最艰难的一个时期,在(K570)这首作品中,体现出了在技术和艺术上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作品略带伤感,但又细腻坚定。
  音乐是倾听的艺术,所有的音乐意象都是通过声音来表达的,这就要求演奏者具有高超的技艺以及对声音辨别的独特品味。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570)的第一乐章主要以清新、典雅、温馨的音色为主,因此想要正确营造这种音乐氛围,掌握各种按键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我对第一章中连奏、断奏、装饰音的弹奏方式进行的详细说明。

  (一)连音

  在莫扎特的钢琴作品中有两种连音方式:
  1:小连音,又称圆滑奏,莫扎特将这种声音的展现做的淋漓尽致。它是一种独特的声音,是一种温柔的经典气质。其记谱法是(谱例1):将两个音符用连线连在一起,连贯、圆滑的奏出。举个例子:降B大调奏鸣曲(k570)中第一乐章(1-15小节)。这些小连线构成的旋律,表面上看是一段段杂乱无章的小节,其实就音乐的进行上来讲,在小节间就不能有任何的间断。在演奏这些音乐时要做到:第一个音用手臂的自然重量放下,音色要沉稳,不能太过僵硬,第二个音手腕放松自然提起,这样才能做到音色轻柔。
  谱例1: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之风格研究(以《k570》为例)
  2:音阶和琶音的相互结合使得乐句更加流畅欢快。在演奏音阶型音乐时,一定要注意力集中,手指能跟得上思维的跳跃,指尖应具有明锐力,这样演奏出来的音色才会流畅,流露出来的感情才会更加生动。注意手指间的交替转换,拇指的穿指动作一定要有预见,有准备的到达目的键上。不然就会形成一个生硬的重音,破坏音阶的均匀和流畅。

  (二)断奏

  莫扎特奏鸣曲中有三种不同类型的断奏,包括跳音、顿音、半连音。在作品的创作中,党要表达出不同速度或者不同情感的时候,都使用各种不同形式的跳音方式去瑞色。跳音最大的特点就是能按不同所需的情感特点,营造出细腻真实的音乐气氛。
  这三种断音,弹奏方法不同,发出来的音也不同,触键方式也各不相同。其中要主要区分跳音和顿音。跳音:轻便灵活,特别是手腕动作,要求手臂坚定有力,动作活泼,灵敏。指尖位按键时的全部力量,因此,对自己指尖力量的控制能使演奏更加顺畅;顿音:大于跳音,突出短而灵活的特点,声音强烈;半连音主要是用手腕控制的,音色轻柔,像水滴声一样清脆。
  莫扎特在演奏中,对于不同情感中细腻的声音特点很是敏感。举个例子:(k570)第一乐章(16-20)小节,用对比的方式,将跳音和圆滑奏音区分开来。
  谱例2: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之风格研究(以《k570》为例)
  这里的每一个圆滑奏前是一个单独的跳音,然后紧接着圆滑奏,这样的演奏既显示出了跳音的清晰与独立、富有弹性、紧凑,又显示出了小连线的委婉、轻柔。在短暂的一小节里,运用两种鲜明对比的演奏手法,使得音乐更具有戏剧性。

  (三)装饰音

  莫扎特擅长在奏鸣乐中使用装饰音,这也是他的作曲特点之一。这种特点也是莫扎特受巴赫音乐特点的影响,使得装饰音不占时值。一般来说,装饰音的作用只是为了能够更好地瑞色音乐风格,但是,莫扎特却将他生活中的情感变化都融入进来,所以,在听莫扎特的作品时,我们能感受到他的喜怒哀乐不同的风格特点。他还善于在音乐中营造时而紧张、时而欢快等不同的心理特点。这些不同音色的可以使用,使得奏鸣曲的中心主旨更加明确,更加富有内涵。在莫扎特钢琴奏鸣曲中可以见到的主要装饰音里有颤音、回音、倚音、波音和琶音五种。
  1、颤音
  莫扎特的颤音十分灵动,这是因为他的工作风格是自由的和灵活的。颤音通常是以一个TR标记和表达,在旋律音之上,在演奏中,应该保证在原始的曲调和演奏二度在顶部快速地、一致地重复交替做出改变,不仅如此,颤音还应根据音乐的一般情绪而变化。弹奏前要确定乐曲的性质。颤音,看似简单却难弹奏,经过现在音乐研究者们的研究整理,莫扎特的颤音多达五种不同的演奏方法:
  ①从所标记颤音的本音上方音开始的长颤音.
  ②从所标记颤音的本音开始的长颤音.
  4.从上方音开始弹奏的短倚音.
  5.从上方音开始弹奏的回音.
  在莫扎特(k570)45小节与74小节中,如谱例3,前着属于短颤音,后者颤音属于长颤音。
  谱例3: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之风格研究(以《k570》为例)
  在演奏中,想要产生长时值的颤音时,就必须使得整个音符的时值被弹满,还要注意的是,当颤音收尾时,应对最后三个音放慢速度,并且将重音落在本音上面。在演奏过程中要做到,先慢后快再慢的节奏变化。尤其值得提到的是,再用短颤音演奏时,要注意手指的按压力度和稳定变换,一般来说,要以左手的节拍为主旋律,右手主要用来控制颤音的节奏。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作品(k570)第一乐章,音乐的整体情绪是愉快而轻松的,每一个乐句却又像在歌唱着一句完整的话语。弹奏颤音时要表现出感情深邃又自如流畅的音乐效果,在弹奏时应使其流畅自如,并与乐句融为一体。当演奏中需要用到更为快速的颤音时,可以轻轻按压按键底部的位置,因为琴键之间是有弹性的,所以可以充分利用琴键这一特征缩短其间的反弹时间,从而得到更快速地颤音,不需要手和手臂其它的动作来带动。切记不能用下压的力量来弹奏,用手臂发力,带动指尖的发力力量。在实践中,我发现很多人在弹奏颤音时的指法略显笨拙,在反复的练习与老师的讲解中我觉得用这样的方法来练习颤音有利于提高演奏水平,不会破坏曲子的风格。弹奏颤音首先指法要用对,如谱例3中的74小节里,so、la的颤音,在弹奏时,我们不妨用三连音的练习方法,用23指均匀有力的练习,把第一个音弹的重一些并有节奏地练习:solasaolasolasolasolasola……,三个音开头的第一个音有意识的在大脑里表现出它是重音,实际演奏与练习中,不用刻意弹的太重,先用慢速练习,然后在慢慢加速,最后有节奏的快速的演奏,就不会出现弹的乱七八糟的情况。
  2、节奏的控制是弹奏颤音时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些优秀的演奏曲中,节奏会随作曲者心情感悟的变换而快速变化。因此,演奏者对节奏上的控制十分重要,需要投入感情地演奏。尤其要注意的是,当弹奏即将结束时的最后一个尾音的处理,一定要坚定有力,将听众的情绪推向高潮。
  3、回音
  在莫扎特的回音创作中,它需要发挥TR演奏方式的作用。右手需要快速运行,并要求每个音符清晰,情感强烈。不难发现,莫扎特的作品中,会对这些修饰音加以运用,加强音符之间的联系,使得不同音符既单独工作,又能和谐统一,使得演奏曲更加生动鲜活,特点鲜明。
  在演奏中,莫扎特会着重考虑不同回音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使得这种回音有着更加丰富的音乐效果。
  4倚音
  倚音在莫扎特奏鸣曲中分为两种形式,长倚音和短倚音,而短倚音又分为两种:第一种与主音的时值相同;第二种倚音出现在本音的时值内。
  在现有音乐中,长依音的使用是非常罕见的。短依音的重点是在原始声音的顶部添加小的音符。莫扎特所有的依音都是在节拍上,而不是节拍之前。无论是否有联系,莫扎特对演奏的的要求是要与随后的声音联系起来。需要强调的是,主音调在演奏时需要稍微弱化。
  当演奏时,如果装饰音在右手指尖,它就要被右手腕部的力量驱动。声音的的旋律出现在钢琴的背面,触摸键要用指尖去发力,手指保持弹性。装饰音是莫扎特在左手演奏时的典型伴奏,在演奏时要控制左手的音量,这比右手要弱。
  4波音
  波音也是莫扎特奏鸣曲中很常见的装饰音,一般用~~来标记这种音符。波音与上面提到的旋律都是装饰音的种类,其演奏的方法与短时间的颤音演奏方法非常相像。
  5琶音
  在莫扎特的奏鸣曲中,琶音也是一种常见的装饰音,它的标志是一条垂直的波浪线。在音符的左边,由琶音法由和弦的最低和弦演奏。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莫扎特不愧为音乐大师,音乐天材。莫扎特的音乐之所以是变幻莫测,丰富多彩,是他在细微的装饰音上,处理的都是非常细腻和精巧。在莫扎特的奏鸣曲中,装饰音成为他音乐中不可缺少甚至为最重要的主旋律,成为音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四、分析休止符在莫扎特作品《k570》中的运用

  莫扎特很善于巧妙的运用音乐的休止,例如《k570》中很多休止符的使用都是这首奏鸣曲的点晴之笔。因此,分析第一乐章中休止符的巧妙运用,有利于更好地把握这首作品。
  1.呈示部的副部主题23-34小节,如谱例4,休止作为乐句乐段的终止,低音声部连续八分音符的伴奏音型,由分解音程构成了平稳的伴奏织体,高音声部自然而然地运用休止来配合乐句的划分,用无声的音符将音乐情感缓慢收速。
  谱例4: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之风格研究(以《k570》为例)
  这一部分演奏的实践中,很多人会把右手的休止忽略掉,保持不松开,这样违背了音乐的本性,将曲子的原有风格掩盖。
  2.在展开部中120-135小节,巧用休止延续终止。上方两个声部的二度进行,巧妙地被四分休止符分成一个个断句,而不是像音阶一样爬行。使音乐更具有新意。同时也阻碍了终止,使得音乐的空间感缩小,给原本舒缓的旋律增添了紧张感。
  3.呈示部coda67-69小节如谱例5,休止带给音乐更大的空间,在连续的阿尔贝蒂低音伴奏下,高声部顿音进行到呈示部的最高音,呈示部也进入了高潮,紧接着华彩完满的终止在F大调后加入休止,此时无声胜有声,给听众更大的回味与想象空间。
  谱例5: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之风格研究(以《k570》为例)
  演奏时,左手要轻盈触键,突出右手声部,要控制节奏的稳定性。
  4.呈示部的结尾,49-62小节,休止是无声的推,用八分音符把旋律分成了一个个同音型的四音组,由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组成一个个下行的旋律线,将旋律进一步推进,从而使音乐更具有叙述性。
  莫扎特演奏的是上帝的音乐,更像是在传达一种心态,像他每首奏鸣曲中的休止一样不争从容的心态,像他的才华一样,都是上帝赐予的礼物。希望大家在演奏中去探索休止符音乐元素的应用,在演奏中更好的表达音乐的情感。

  五、力度与速度

  演奏莫扎特奏鸣曲时,把握正确的力量和速度是极其重要的,而自由的速度与莫扎特的音乐风格并不一致。莫扎特的作品表明莫扎特在日常生活中是很优雅的。因此,他作品的表现应该是高贵的、优雅的,并且有一种安静的平衡和和谐的美,不能容忍丝毫的粗鲁。
  莫扎特奏鸣曲作品《k570》第一乐章的速度标记是快板(Allegeo),演奏他的奏鸣曲快板不易太快,通常介于120-126之间的速度。力度标记一般都在一个f(强)到一个p(弱)之间,没有强烈的强弱变化,《k570》中有许多快速十六分音符音群,演奏时要特别注意,如谱例6《k570》第一乐章:
  谱例6: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之风格研究(以《k570》为例)
  在弹奏时,触键均匀有力,保留了巴洛克时期的用力特点,要有颗粒性和穿透力,避免过分的尖锐和或宏达的音量,从而破坏了音乐的本意。在演奏上面谱例时,要以敏感的指尖尤其是第一关节作为触键的主要部位,触键要快,指尖要清晰,手臂手腕要放松,手指与手指之间要感觉分辨,声音不要拖泥带水,要弹出古钢琴的“颗粒”感。

  六、踏板及音乐的处理

  踏板的使用在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是很少见的,这是因为古典时期的古钢琴还没有踏板得发明,直到十八世纪中期,一些小型的类似于踏板的手控制器才被少数人使用,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原始的莫扎特钢琴奏鸣曲没有踏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没有踏板的运用就不会有好的作品诞生。在正常情况下应该多用浅踏板,这样,在短时间内踏板的使用让观众感受不到踏板的插入。如果踏板没有正确使用,它将使声音混沌拖沓。所以在莫扎特奏鸣曲中,踏板的应用应该与奏鸣曲的创作意图相结合。,和奏鸣曲的时代背景,在某些音符上合理踩一点踏板,会使音乐更具有莫扎特风格。
  莫扎特的大部分作品都是抓住“中庸”这一特点的,情感的表达是自发的,没有夸张的多余动作,并且也与所有枯燥、无表情的表演相对抗。弹奏要优雅,不要粗糙,真情的流露往往比夸张的表演更受人们的喜爱。
  莫扎特奏鸣曲《k570》第一乐章,是一首快板,在音乐的处理上,整体是流畅、华丽,并且干净利落、轻巧,像是在流畅的诉说一个故事。每一个小小的装饰音都必须清晰地弹奏出来,主旋律左右手交替,像是一对在对话的朋友,轻松自如。每一个跳动的音符,像一条流淌在山间的小溪,仿佛每一滴水在欢快的舞蹈,踊跃地前进。焕发着最自然朴素的光彩。

  七、莫扎特与同时期贝多芬奏鸣曲风格

  莫扎特与贝多芬是同时期维也纳派里的代表人物,但他们的奏鸣曲风格完全不同。
  莫扎特的奏鸣曲反映出,当时在维也纳时期的生活景象,没有战乱与灾害,经济稳定。所以在这个时期莫扎特的作品特点充满着宁静与清新,生动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同时又不失高贵与典雅的气质。在作品《k570》第一乐章中,莫扎特的音乐大多精致轻巧,旋律优美动人,富有生机,旋律诙谐天真,所以在他的音乐里人们感受到愉悦与美好。因此他的奏鸣曲在力度上没有较大的变化与起伏,力度一般在p(弱)到f(强)之间,ff(更强)很少用到。
  贝多芬的时代是在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正式开始的,他的钢琴奏鸣曲展现了他的人生经历,反映出了他内心的挣扎与痛苦。但是,他拥有和命运抗争的气魄,不畏艰险,敢于面对困难。他的音乐作品表现出无畏的精神,塑造了一位英勇的战斗英雄形象。因此,他的钢琴奏鸣曲是复杂多变的,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它在作曲技术上也更有戏剧性,例如在贝多芬的奏鸣曲中经常使用的渐进和柔弱,这与莫扎特的感情突变力情绪完全不同。
  因此,在演奏莫扎特奏鸣曲时,p(弱)时,要轻轻地触键,运用指尖的力量,触键快、指尖轻,同时,手臂和手腕要放松,注意旋律的歌唱性与优美性,在声音结构上要有颗粒性,要演奏清晰,不可模糊。贝多芬奏鸣曲中的力度标记要远远多于莫扎特,而且力度变化幅度也很大,在演奏时pp(很弱)时,要十分轻柔的触键,手腕放松且富有弹性,手指发力时,速度要慢,声音柔美而深沉,演奏p时,触键要坚定而富有表情,声音安静而不虚弱,对于f的处理,需要运用手臂与手指的力量,发力快,在指尖触键的一瞬间爆发,演奏出真正的音响效果。
  莫扎特的奏鸣曲充满了幻想、欢乐与童真,贝多芬的奏鸣曲气势辉煌,充满着暴风骤雨的斗争和光明与黑暗对比。两位伟大的作曲家、演奏家,因为生活的时代背景不同所创作的音乐作品风格截然不同,在实际演奏中的技法也不同,他们的创作具有时代意义,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音乐财富。分析莫扎特奏鸣曲与贝多芬奏鸣曲的区别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演奏技术,从而达到更大的境界,把握不同风格的曲子。

  结语

  莫扎特是上帝派来的音乐使者,他创作的钢琴奏鸣曲作品不仅体现出了他一生每个阶段的生活,更为西方古典主义时期做出了伟大的音乐贡献。通过深入了解莫扎特晚期奏鸣曲《k570》,让我更加深刻地明白了他作品中的内涵,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特征,在演奏过程中用正确的方法演绎出无限绚丽多姿的音乐色彩,以最好的情感去再现莫扎特音乐的精神本质。

  参考文献

  【1】李宁.《论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风格及其演奏》.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3-25.
  【2】陈依红.《论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演奏风格》.音乐探索.2009-06-25.
  【3】张波洋.《浅谈莫扎特与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的力度差异对演奏风格的影响》黄河之声.2012-07-23.
  【4】乌黎《技巧和人文的结合》—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风格浅谈.内蒙古艺术.2011-03-15.
  【5】郭凡《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570第一乐章演奏分析》.钢琴艺术.2009-06-15.
  【6】姜一《莫扎特钢琴奏鸣曲》江西师范大学.2015-04-01.
  【7】秦子超、白楠《上帝派来的音乐使者莫扎特》新世界出版社.1998.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3242.html,

Like (15)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19年12月7日
Next 2019年12月17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