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植物修复是一项新兴的绿色环保重金属污染物修复技术。本文在概述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物的种类和污染现状的基础上,以湖泊生态系统为例阐述了植物修复类型与机理、植物修复影响因素、植物修复的限制因素,并提出提高修复效率的手段,最后对重金属污染物植物修复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重金属; 土壤污染;植物修复;湖泊生态系统
前言
土壤是人类以及其他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污染物通过水体和空气间接或直接地进入土壤。当它们积累到一定数量并高于土壤的自净值时,土壤的生态服务水平下降,进而影响土壤、动物和植物等生物的生存质量。目前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迅速发展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随之带来日益严重的土壤污染。重金属是土壤最主要的污染物之一,其很容易从土壤中转移到植物或微生物加以吸收和利用,然后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起人类各项生理功能的变化,以及各种急慢性疾病,如慢性中毒、癌症和畸形等。与其他类型的污染物相比,重金属污染具有隐蔽性、重毒性、持久性与不可逆性等特点,因此如何预防和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其他国家热门话题。
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都可以修复重金属污染的土壤。然而,长期以来,植物修复技术是公认的可将水和土壤资源进行净化的绿色环保方法。这是一种生态修复技术,能可以防止土壤受到干扰、绿色、环保。最近,在对植物修复技术的分析研究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在重金属的耐受性、超积累植物及其根际微生物共存系统的分析中、在微生物群落进化选择期根际分泌物的作用,以及根际分泌物物理化学特性的分析等。由于当前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情况严重以及植物修复技术的重大意义,本文将分三部分对国内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现状、植物修复技术及相关限制条件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希望为今后综合分析该研究课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1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物来源及污染现状
1.1土壤重金属污染物种类及来源
重金属是指密度超过4.0或者密度超过5.0的各种元素,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包含生物毒性的金属汞(Hg)、镉(Cd)、铅(Pb)、铬(Cr)、铜(Cu)、锌(Zn)、钴(Co)、镍(Ni)、锡(Sn)、钒(V)以及类金属砷(As)、硒(Se)等;贵重金属如(Au)、银(Ag)、铂(Pt)、钯(Pd)、钌(Ru)等;(3)放射性金属铀(U)、钍(Th)、镭(Ra)、镅(Am)等。在我国,通常由于采矿、冶炼、金属加工和其他开发过程中排放的“三废”以及农业中的农药残留等很多 因素会产生重金属污染物。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物的来源见表1。

1.2我国重金属污染现状
2014年4月17日,我国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制定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其中指出国内耕地的土壤环境质量污染十分严重。具体土壤情况如下:国内土壤环境情况恶劣,少数地区土壤明显污染,耕地土壤质量差,废弃工矿用地土壤问题尤为突出。我国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从1980年的266.7万公顷,提高到1988年的666.7万公顷,到了1992年更变成1000万公顷,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土壤的重金属污染问题已经成为顽固的毒害,在土壤中无法长久的根除。由相关分析得出,我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土壤造成的粮食产量损失为10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中国中央环境监测站的数据显示,目前最常见的重金属污染物是镉、汞、血铅以及砷。最近,此类污染物造成了很多污染问题。例如,2006年,湖南和株洲的湘江受到镉的污染;2007年,太湖、巢湖、滇池出现严重的蓝藻问题;2009年和2010年,许多血铅超标的案例被曝光;2012年初,广西龙江出现镉污染的问题;2014年,广西大新县的重金属污染问题等。根据分析,国内24个省(市)城郊、污水灌溉区、工矿等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320个重要污染区中,严重受污染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为60.6万公顷。重金属会进入土壤影响食品的安全,进而对人类的生命健康产生威胁。因此,如何消除土壤中重金属污染已经成为保证我国农业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指标。
2植物修复
2.1植物修复产生与发展
“植物修复”(Phytoremediation)是指种植一种对相关污染土壤中的污染元素具有独特吸附功能的植物,在收获该植物并进行综合处理(如灰化回收)后,重金属可以转移到挖掘体中,最终达成污染管理和恢复生态的目的。1583年,意大利植物专家Cesalpino首先了解了生长在意大利托斯卡纳“黑色岩石”上的奇特植物,他获得了超富集植物(Hyperaccumulator)的初步记录。1977年,Brooks定义了超富集植物的概念(hyperaccumulator)。1983年,Chaney首次指出了土壤内重金属污染物可以利用这种植物去除的想法。随后的分析表明,超富集植物是生长于一些区域的物种,它们的生长区域划分和土壤中的一些重金属含量有着显著的联系。
2.2植物修复类型与机理
2.2.1植物修复污染土壤的途径和调控机制
根据超富集植物的作用和原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一般需要以下三个部分完成,笔者还在表2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做出比较分析。
(1)植物提取代表了从土壤中吸收重金属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使用一些对重金属具有强大富集功能的独特植物,把它们从土壤中转移并储存到地面部分,并通过收获植物地面部分来使污染物减少。此方式一般可以从受污染土壤内去除比如Pb、Cd、Ni、Cu、Cr、V或过多的营养物质比如NH4、NO3等。通过接连种植,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可以减少到安全范围。土壤污染物从植物提取需要以下具体四个部分的环节和机理:①土壤内重金属污染物释放,各种形式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物相互影响,之后维持均衡状态,转换为可被植物根系吸纳的污染物后保持均衡状态;②这种污染离子被根部吸收;③造成此类污染的离子从根开始转移到地上部;④植物地上部积攒和储存此类污染离子。由于该方法不仅可以使土壤内相关污染物的含量全面降低,还可以对金属物质进行重复利用,因此该方法被认为使目前最高效、最安全的植物修复方法。
(2)植物挥发是指利用植物根系分泌的一些独特物质或微生物来促进土壤中的一些重金属转化为挥发形式,或者植物吸收一些重金属进入体内,然后释放到空气中的气态物质中。张蓉分析指出,花椰菜可以吸纳土壤内的Se且将其以甲基硒酸盐的方式挥发到空中,因此可以降低土壤内Se含量。然而,上述方式只能改变现有的污染物介质,也会导致大气出现二次污染问题,从而对人类身体健康产生危害,以及对环境安全带来相应的风险。
(3)植物稳定指的是主要利用耐重金属植物及其根际部位微生物的分泌功能来土壤内的重金属进行螯合和利用,从而削弱生物利用度和移动性,为防止重金属进入食物链做进一步稳定和分割,减轻重金属对环境以及人体的负面影响。分析指出,Agrostistenuis与Festucarubra可以稳定土壤内的Pb与Zn,然而在稳定的时候,土壤内重金属比值并未降低,仅仅转变了存在形态。在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土壤内重金属也许会再次得到生物有效性。所以,此方式无法全面处理土壤内污染问题。

2.2.2超累积植物对污染物的富集及解毒机理
(1)活化。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物存在形式通常具有不溶性的特征,因此只有当它们转化为可吸收形态时,才能顺利地被超累积植物吸收。超累积植物活化土壤内的重金属污染物通常有以下三种方式:①利用根系分泌的酸性物质加强植物根系对此类污染元素的活化与吸纳;②植物根系分泌污染物融合蛋白等和污染物螯合;③植物利用自身污染物还原酶开始复原高价重金属污染离子,提高此类污染物在土壤内的溶解性,方便植物根系的吸纳。
(2)解毒。以下几个部分一般反映出重金属污染物对植物的毒性作用:①污染物离子会与蛋白质中的酶活性或巯基融合,从而使细胞出现代谢功能异常的状况。②重金属污染物会影响细胞内物质的运输,且利用氧化还原效应对细胞造成氧化损伤。超累积植物的解毒功能就是将重金属污染物在其细胞壁进行沉积,从而降低此类污染物对植物的毒性。这部分污染物通常融合植体内多种蛋白产生毒性,其中超累积植物的根系可以比普通植物分泌更多的有机酸类物质,并且与相关污染物离子进行螯合产生物质,从而使污染物的毒性降低。此外相关分析结果表示,超累积植物利用液泡的房室化功能发挥对重金属的解毒效应。

植物中金属的超积累现象是一个相对复杂繁琐的过程。由于此类植物相应的基因分别控制其对金属的吸纳、转移与耐受,因此不可能找到只对污染物产生耐受或积累的植物。这种植物可以过量吸收重金属,并将其转移到地表的上部(表3)。一般来说,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始对这部分植物进行划分:①植物地上部分富集的重金属含量超过相应的标准量;②植物地上部分的重金属含量超过根部的重金属含量。由于地壳中不同种类重金属的丰度以及在土壤和植物中的背景值有明显的区别,所以这类植物对各种重金属富集的浓度限制也有不同。尽管世界上已知的超富集植物有许多类型,但上述植物普遍存在如下问题:生物量低、生长缓慢、区域特征突出和恢复时间长等。在寻找超积累植物时,大多数专家也逐渐对一些常见植物产生关注,如能源作物和花卉,它们具有耐受重金属、适应性强、涉及范围广、生物量高的优势。上述植物和超富集植物进行比较,自身重金属富集量不高,然而因为植物生物量和生长效率都超过后者,即便自身重金属含量无法满足临界含量要求,同期积累的污染物的绝对含量甚至超过了超富集植物,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产生更好的修复功能。表4是现在国内外专家分析得到的部分对一个或多个重金属元素,比如铅(Pb)、锌(Zn)、镉(Cd)、锰(Mn)等,具备耐性、富集以及超富集效应的植物、能源作物等。

2.3植物修复的主要影响因素
植物对土壤重金属的累计效应与包括重金属浓度、形态、土壤pH,土壤营养情况等多个部分的物理化学条件具有联系。此外,迁移速率以及土壤中的磷和铅等相关元素也会影响最终的修复结果。
(1)土壤因素。重金属进入土壤之后,与土壤会迅速地融合。从土壤中释放的重金属水平以及重金属从土壤内转移到植物根部的过程使植物对金属的有效性产生影响。黏土矿物的独特表面可以吸收重金属离子,这会使植物对这类物质的进一步吸收产生阻碍。植物对此类物质的吸纳也会受到土壤pH值的影响。比如Cu在土壤pH是5~7时活性最低,pH>7.5时,溶出量增加。此外,土壤中的有机物也会使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和利用产生影响。
(2)植物因素。不同植物对重金属的积累效果和数量存在差异。李涛分析指出,庭荠属与李禾氏对Ni的吸收非常显著,高山萤属类对土壤内Cu、Co等重金属元素的吸收也非常显著。Banuelos等分析指出,在Se与Hg污染的土壤中种植芥菜与烟草,通过挥发方式去除土壤内的Se与Hg;Meagher等,分析指出在Se污染的土壤中养殖洋麻可让Se3+转变成挥发性的甲基硒,进而减少此物质。因此,我们需要针对多种污染物挑选相应的植物修复技术,以有效地提高植物修复能力。此外,即便在同一种植物中,因不同的器官,重金属的积累量也会随之而变化。As富集植物蜈蚣草各个器官内的重金属含量是羽片>叶柄>根系;此外,天蓝遏蓝菜枝条内此类物质的含量明显超过根系,表示其对Zn与Ca独有的富集效果。
2.4提高植物修复效率的手段
提升植物修复效率的常见方式为下面几个部分,接下来我们详细进行分析。
(1)农艺措施。施肥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具有明显加强的效果,可以使植物成长加速,植物生物量增加,污染物的总量进一步增加累积。然而,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肥料的使用量应该保持在适当的水平,化肥的过量使用可能会削弱植物修复的效果。比如聂俊华等指出,少部分氮肥可以提升植物对Pb的吸纳成效,但是,这种吸收能力会因氮肥水平的提高而降低。此外,运用翻耕、组合种植、刈割和轮作、间作、套作等对植物科学的栽种与田间监管,也会使此类植物的修复效率得以提高。Wu等把超富集植物和一般植物搭配种植,得到较好的效果,此外减少修复费用。
(2)化学方式。通过向土壤中添加化学物质的方式,可以使土壤内污染物的形态发生改变,对去除重金属起到进一步增强的实际效果。通过人工向土壤中添加螯合剂的方式,与土壤固相吸附相关的重金属离子被活化释放并且在土壤溶液中溶解,从而可以使超积累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富集效率得以提高。在种植印度芥菜的Cu、Pb污染土壤内增加乙二胺四乙酸(EDTA)可明显提升此植物地上部分的Cu、Pb含量。Debra等研究指出在使用印度荠菜修复Cd污染时,增加EDTA促使其内部Cd富集浓从131mg/kg提升到1283mg/kg。Zhou等分析表示EGTA可明显加快超富集植物对Cd的吸纳。uartacci等得知增加NTA之后此植物地上部分Cd、Zn的浓度提升2倍,Cu浓度提升3倍。
(3)微生物方式。根际微生物可以通过金属的氧化方式,对土壤金属的生物有效性进行复原,或者分泌生物表面活性剂、有机酸、氨基酸与酶等物质,使根际环境内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得以提高。赵根成等得知,外源增加放线菌PAQ、shf2与细菌Ts37、C13可以加快蜈蚣草的生长,提升其积累As的水平。王发园等人从实验中了解到,丛枝菌根真菌和植物的共同培养,不仅可以使重金属对植物的伤害降低,还能使植物对这类物质的吸纳和转化效率有效地提高。Tiwari等从香蒲根际内分离出部分菌株可以高效钝化固定土壤内的Cu与Cd;马淑敏等使用甜高粱和蚯蚓合作复原Cd污染土壤,结论指出蚯蚓可以明显提升高粱生物量和对Cd的吸收量。
(4)基因工程方式。基因工程科技把金属螯合剂、金属硫蛋白(MTs)、植物螯合肽(PCs)以及重金属转运蛋白基因等全部转移到超积累植物,可以高效加快植物对金属的提取,进而提升植物修复效率。Gisbert等把小麦PCs合成的TaPCSI基因转移到烟草内,烟草对Pb的积累量和野生型相比增加1倍。此外,MerA转基因烟草减少Hg的功能是一般烟草的三倍。即便通过利用基因工程的方式提高修复效率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它目前仍然是提高修复效率的重要途径。
3植物修复限制因素
3.1限制因素
虽然植物修复具有绿色环保的优势,并且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但这项技术仍面临许多困难。
(1)效率低。一般来说,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程度较低,通常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达到预期的修复效果。比如假定需要去除土壤内Cd总数是4kg•hm-2。假如植物地上部年产量是4t•hm-2(类似于一般作物比如玉米、水稻的1/5,需要连续种植20年才能将土壤Cd浓度降低1mg•kg-1。而目前所发现的超富集植物较小,且大多数为Ni的富集植物,但所需修复的耕地大多数却是重金属的复合污染,多元胁迫下,修复时间会不断增加。连续收获植物将导致重金属的供应持续减少,植物对重金属物质的吸收水平也会持续下降。此外,通常在实验环境中可以获得修复能力。然而,实际上,大都数超积累植物是野生型稀有植物,其生长对生物气候环境有相对严格的标准,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分布特征,物种引入因相对严格的标准产生阻碍。即便引进成功,多年生种植也会持续减少土壤养分,增加病原微生物,甚至连作出现障碍等。
(2)产生二次污染的风险。植物在收获时期,富含重金属的落叶垃圾很容易因风吹或流入周围河流一起进入附近地区。重金属含量过高的落叶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并延伸成面源污染。此外,植物的落叶是重金属在多层土壤中的二次分布时期。土壤中的重金属被植物吸收利用并转移到地上部分,从而导致大量重金属汇集在表层土壤。如果富集重金属的植物被家禽和家畜吃掉,重金属污染会转移到食物链中,农产品会对人体产生严重的安全风险。此外,植物修复会导致许多受到严重污染的残留物。很长一段时期,专家们深入分析了上述残留物的整体处理问题,如通过堆积、压缩、热解、焚烧、灰化、液体提取等方式,从上述残留物中把污染物提取出来。然而,上述残留物仍然处于样品的预处理时期。由于目前高昂的处理成本,如何在提取上述重金属做到安全管理与使用,依然是一个有待解决的严峻问题。
3.2改进方法
(1)超富集植物选择。国内充足的土地资源、植物资源,复杂的气候地理环境,为植物修复技术做出分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中国栽培的超积累植物种类不多,根据什么条件选择、培养、驯化这类植物是植物修复分析在此后特定阶段内的关键工作,特别要注意此类植物的选种培育活动。
(2)深化基础理论分析。我们需要对众多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后续的分析,这些理论包括:植物对重金属元素的超富集、转化、转移和代谢机制,根际功能和微生物群落的生态学与生理学特征,根际土壤环境要素对此类物质生物利用度的限制机制,植物—微生物—重金属的相互作用,重金属元素在土壤内的吸纳、解析、转移机理等许多其他相关理论知识。
(3)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目前,人们逐渐认识到,大多数超积累植物存在着根系深度低、生物量低、生长缓慢等缺陷,这阻碍了这类修复技术的使用。分析人员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现实中超积累植物的重金属耐受性、超累积基因引入具有生物量大、生长效率高、抗逆性强、恢复效率高等优势的植物中,这样超富集植物的缺陷就能消除。基因工程被用来促进植物把富含不能食用且易于收获的植物中的重金属元素,以防止这类植物被动物吃掉,并导致污染元素进入食物链,便于后续处理此类植物。近期,在Se、Hg、Cd、Zn等相关元素转基因植物分析部分逐渐得到良好成效。基因科技的使用帮助植物修复全面普及寻找全新的方式。
(4)施肥技术改进。受到重金属污染的土壤通常存在于养分较少的地区,如矿区等。应该根据特定土壤的养分条件和超积累植物的需肥特性进行施肥修复;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高含量,会使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纳产生阻碍,甚至导致营养元素缺乏问题,甚至植物的死亡;此外,此类植物具备从土壤中吸纳某些营养元素的能力,因此,进行施肥就可以确保此类植物修复时期的营养供应。
(5)环境友好型添加剂研究。加快植物修复技术研发和推广的关键途径是选择合适的土壤添加剂。大多数分析表明,向土壤中加入添加剂可以提高植物对重金属的积累效率与能力,植物生长环境的安全性已经开始受到关注。因此,对此类添加剂的综合开发成为此后的关键分析趋势。
(6)降低成本—改变土地使用模式。事实上,目前植物修复技术的成本问题是主要的局限性:土地不能被遗弃,风险预防和控制以及植物残留物的处置都不能获得经济效益,不能自主进行上述纯投入模式。改变污染土地的利用模式,并在修复过程中能够促进后续使用污染农田,可能是植物修复的最佳方法。
总结
尽管植物修复技术存在许多问题,但其技术具有绿色、生态的优势,使其成为未来处理土壤污染问题的关键途径。目前,该技术的如何改进和优化方法的探索已经逐渐成为一个全新的课题有待分析,并且为该技术找到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为了在实际中充分利用这种修复方法,全面确保较高的效率。此后,有必要加强对以下四部分问题的分析:(1)不断寻找和开发具有大量生物量的植物,这些植物可以积累过量的放射性重金属,并积累多种放射性重金属;(2)基因工程与科学完善的农业措施相结合,如水肥管理、轮作制度、刈割等;(3)螯合剂的应用可以加速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然是如果螯合剂的活化功能超过植物根系的吸收范围,就会导致污染问题。目前,仍然没有完善的植物中重金属的收集技术,对各种稳定技术的研究将防止重金属成为食物链的重要途径。(4)全面分析重金属的来源和归宿问题,科学理解此类污染在各种环境下的阈值,并进一步改变污染土地的用途,尽快生成一个完整的、有利可图的修复系统。
参考文献
[1]屈冉,孟伟,李俊生,等.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J].生态学杂志,2008,27(4):626-631.
[2]MarquesAPGC,RangelAOSS,CastroPML.Remediationofheavymetalcontaminatedsoils:anoverviewofsiteremediationtechniques[J].Criticalreviewsinenvironmentalscienceandtechnology,2011,41(10):879-914.
[3]高岚,李泽琴,李国臣.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研究动态[J].作物杂志,2011,5:12-15.
[4]MacekT,KotrbaP,SvatosA,etal.Novelrolesforgeneticallymodifiedplantsinenvironmentalprotection[J].Trendsinbiotechnology,2008,26(3):146-152.
[5]郑喜珅,鲁安怀,高翔,等.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现状与防治方法[J].土壤与环境,2002,11(1):79-84.
[6]环境保护部,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Z].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14,4,17.
[7]李波,青长乐,周正宾等.肥料中氮、磷和有机质对土壤重金属行为的影响及在土壤污染中的应用[J].农业环境保护.2000,19(6):375~377.
[8]BrooksRR.Plantsthathyperaccumulateheavymetals[J].CABinternational,1989,(1):1-2.
[9]BrooksRR,LeeJ,ReevesRD,etal.Detectionofnickeliferousrocksbyanalysisofherbariumspecimensofindicatorplants[J].JournalofGeochemicalExploration,1977,7:49-57.
[10]CHANEYRL,MALIKM,LIYM,etal.Phytoremendiationofsoilmetals[J].CurrentOpinioninBiotechnology,1997,8(3):279-284.
[11]BakerAJM,ProctorJ.Theinfluenceofcadmium,copper,leadandzinconthedistributionandevolutionofmet-allophytesintheBritishIsles.PlantSystemEvolution.1990,173:91-108.
[12]IngrouilleMJ,SmirnoffN.ThlaspicaerulescensJ.&C.presl.(T.alpestreL.)inBritain.NewPhytol,1986,102:219-233.
[13]韦朝阳,陈同斌.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现状[J].地球科学进展,2002,17(6):833-839.
[14]王华,曹启民,桑爱云,等.超积累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机理[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2):5948-5950,6023.
[15]SHENZG,ZHAOFJ,MCGRATHSP.UptakeandtransportofzincinthehyperaccumulatorThlaspicaerulescencesandthenon-hyperaccumulatorThlaspiochroleucum[J].Plant.CellandEnvironment,1997,20:898-906.
[16]BanuelosGS,MeekDW.Seleniumuptakebydifferentspeciesinseleniumenrichedsoils[J].JEnvironQual,1990,19:772-777.
[17]杨良柱,武丽.2008.植物修复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的应用概述[J].山西农业科学,36(12):132-134.
[18]ZHANGT,WUYX,HUANGXF,etal.2012.SimultaneousextractionofCr(VI)andCu(II)fromhumicacidwithnewsynthesizedEDTAderivatives[J].Chemosphere,88(6):730-735.
[19]张峻,付蓉蓉.土壤重金属污染物来源及植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上海农业科技,2011,(5):25-27.
[20]王庆仁,崔岩山,董艺婷.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整治有效途径[J].生态学报,2001,21(2).
[21]张强,刘彬,刘巍,等.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治理技术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14,10:008.
[22]NouriJ,KhorasaniN,LorestaniB,etal.Accumulationofheavymetalsinsoilanduptakebyplantspecieswithphytoremediationpotential[J].EnvironmentalEarthSciences,2009,59(2):315-323.
[23]BanuelosG,CardonG,MackeyB,etal.Boronandseleniumremovalinboron-ladensoilsbyfoursprinklerirrigatedplantspecies[J].JournalofEnvironmentalQuality,1993,22:786-792.
[24]BanuelosG,AjwaH,MackeyB,etal.Evaluationofdifferentplantspeciesusedforphytoremediationofhighsoilselenium[J].JournalofEnvironmentalQuality,1997,26:639-646.
[25]MeagherR.Phytoremediationoftoxicelementalandorganicpollutants[J].CurrentOpinioninPlantBiology,2000,3:153-162.
[26]刘晓冰,邢宝山,周克琴,等.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技术及其机理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1.
[27]聂俊华,刘秀梅,王庆仁.营养元素N,P,K对Pb超富集植物吸收能力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04,20(5):262-265.
[28]WuQT,DengJC,GuoZM,etal.PhytoremediationofZn/Cdcontaminatedsoilwithenhanced-chelatesandco-cropsystem[C]//The2n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soilPollutionandRemediation.2004:196-197.
[29]VassilAD,KapulinkY,RaskinI,etal.TheroleofEDTAinleadtransportandaccumulationbyIndianmustard[J].PlantPhysiology,1998,117(20):447-453.
[30]WuLH,LuoYM,ChristieP,etal.EffectsofEDTAandlowmolecularweightorganicacidsonsoilsolutionpropertiesofaheavymetalpollutedsoil[J].Chemosphere,2003,50:819-822.
[31]VanEngelenDL,Sharpe-PedlerRC,MoorheadKK,etal.EffectofchelatingagentsandsolubilityofcadmiumcomplexesonuptakefromsoilbyBrassicajuncea[J].Chemosphere,2007,68:401-408.
[32]ZhouJH,YangQW,LanCY,etal.Heavymetaluptakeandextractionpotentialoftwo
Bechmerianivea(L.)Gaud.(Ramie)varietiesassociatedwithchemicalreagents[J].Water,AirandSoilPollution,2010,134:246-252.
[33]QuartacciMF,ArgillaA,BakerAJ,etal.PhytoextractionofmetalsfromamultiplycontaminatedsoilbyIndianmustard[J].Chemosphere,2006,63(6):918-925.
[34]KhanAG.Roleofsoilmicrobesintherhizospheresofplantsgrowingontracemetalcontaminatedsoilsinphytoremediation[J].JournalofTraceElementsinMedicineandBiology,2005,18(4):355-364.
[35]赵根成,郑州,涂书新,等.微生物强化蜈蚣草累积土壤砷能力的研究[J].
[36]王发园,林先贵.丛枝菌根在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的作用[J].生态学报,2007,2.
[37]TiwariS,KumariB,SinghSN.Evaluationofmetalmobility/immobilityinflyashinducedbybacterialstrainsisolatedfromtherhizosphericzoneofTyphalatifoliagrowingonflyashdumps[J].Bioresourcetechnology,2008,99(5):1305-1310.
[38]马淑敏,孙振钧,王冲.蚯蚓-甜高粱复合系统对土壤镉污染的修复作用及机理初探[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8,27(1):133-138.
[39]EapenS,D’souzaSF.Prospectsofgeneticengineeringofplantsforphytoremediationoftoxicmetals[J].Biotechnologyadvances,2005,23(2):97-114.
[40]GisbertC,RosR,DeHaroA,etal.AplantgeneticallymodifiedthataccumulatesPbisespeciallypromisingforphytoremediation[J].Biochemicalandbiophysicalresearchcommunications,2003,303(2):440-445.
[41]熊璇,唐浩,黄沈发,等.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强化技术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2(S1):185-193.
[42]DiToppiLS,GabbrielliR.Responsetocadmiuminhigherplants[J].EnvironmentalandExperimentalBotany,1999,41(2):105-130.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3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