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师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是学生学习的楷模,教师的言行,教师的心态,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事物的看法和判断,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在今天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如何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对于教师的工作尤为重要。本文通过种种实例来反映现代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并且深入分析这些心理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并且提拱了教师自我调节心理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教师不良因素成因调节方法

随着素质教育的日益推进和深入,我国各地的中小学纷纷提出要以培养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学生为目标。在这样的教学方针下,学校里设置了学生心理咨询室,为受心理问题困扰的学生解开心结,社会上也有很多专门针对学生群体的免费心理咨询服务。然而,我们在竭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同时,却忽略了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推动者和实践者,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和楷模,是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最重要的人物。教师的一言一行,教师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而又深远的。教师角色的重要性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承受压力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健康心态和健全人格的学生。那么,怎样才算是将健康的教师心理状态呢?我认为必须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对自己工作的接纳和认可。就是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合理的认识,并且乐于接受教师这个职业。2、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掌控情绪。即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能够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保持心情愉悦,情绪稳定,对工作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3、有一定的创造性。在工作中愿意去创新、创造,而不是墨守成规。4、有较强的抗挫折能力。5、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合理地处理与学生,同事,家长的关系。6、接受新事物,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优秀的教师总是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接受新的理念。不断的适应和接纳教育改革和教育环境。总而言之,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是指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对自我和工作的高度认可,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在教学中有独创性,能够适应日新月异的教育新环境。
然而,根据调查表明,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却是远高于普通人群的。前段时间,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我国部分省份近两百所中小学的两千多名教师进行的测试。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心理障碍发生率高达48%,并普通人群的发病率高了一倍多。这个数字是惊人的。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员,我也常常能感受到一些老师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比如面对教学的压力,考试的压力,常常会有老师感到压力太大,出现焦虑,抑郁,精神不振,有一种不安感,容易发怒,情绪失落、消极,失眠等情况。这样的消极心理不仅影响和睦的家庭关系,也给教师的工作带来不小的危害。往往生活中的不如意,工作中的不顺心就能够成为他们情绪爆发的导火索,进而做出不理智的行为。因此,要全面深入地推进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就首先要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要解决教师的心理问题,首先要找出造成教师心理问题的原因。我认为教师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来自社会的压力。一直以来,教师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必须为人师表,工作出色。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越来越高,家长的望子成龙,学校的升学压力,使教师的心理负担越来越重。适当的压力能够成为一个人前进的动力,然而过度压力却容易使人产生焦虑、消极等负面的情绪。据新闻报道,一位中学老师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一直勤勤恳,兢兢业业,对学生很关爱,很受学生、家长的认可和好评,学校领导也对他的工作给予高度肯定,年年授予优秀工作者称号。然而,有一天,这个老师却动手打了班级里的一个学生。因为这个学生经常调皮捣蛋,扰乱课堂正常上课纪律,这位老师多次教育他却收效甚微,终于在某一次上课时,该生又一次公然挑衅老师,老师抑制不住愤怒的情绪,对学生进行了体罚。为什么这名老师会出现这样的行为呢?究其原因还是多年积累下来的内心的压力所造成的。学生、家长、学校对这位老师的期待值越高,他的压力就越大,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势必会爆发出来。这位老师的行为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来自竞争的压力。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体制正进行着全面改革。比如绩效考核,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等。与改革相伴的就是利益的分配变化。在改革进程中,每一位老师都或多或少的感受到了压力。适应社会变化能力强的老师,会将这些压力转变成动力,去追求教育事业的新高点。而有些对压力承受能力较弱的老师就会陷入深深的不安之中,各种心理问题也相继出现。比如末位淘汰机制,虽然出发点是好的,希望教师能够在良好有序的竞争环境下优胜劣汰,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然而,这种方式使教师每时每刻都充满了危机感,担心自己的教学质量,害怕考试,一味的追求分数而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久而久之,在这样强大的压力之下,教师的心理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三、来自环境的压力。长期以来,相比其他行业,教师的工作强度和社会责任要大很多,然而所获得的报酬却很少,在社会交往中,与其他行业人员相比,收入上的差距会给教师带来心理上的不平衡感。如果这种情绪不能及时的排解,就会影响到工作,甚至于改变教师对自己工作的认同感。从而产生心理问题。
四、来自家庭的压力。教师在社会中承担着多种角色,在学校里要为人师表,做学生的表率,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还要妥善处理与领导、同事的关系。同时教师也是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子,要应付自己家庭中的很多人际交往。收入偏低,工作繁忙,家庭琐事都会在教师心里产生矛盾和冲突,给教师带来心理压力。有些教师甚至会将这样的消极情绪带入课堂,使学生的情绪和心理受到负面的影响。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就容易导致教师心理问题的产生,以至于走进“挫折感——发火动怒——更强烈的挫折感”这样的恶性循环中。这样的教师难以完成自己的教学行为,更难以满足社会对教师的要求。
所以,我们急需采取一些对策来改变教师的心理环境。那么,如何才能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呢?我觉得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善待自己。教师要对自身的能力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自视过高,势必会跌入失望的深渊。古语说得好“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一定要给自己定一个恰当的目标,才能给自己以动力和希望。对自己的要求过高,往往很难达到,进而打击教师的信心。我们应当追求的是教学的过程,与学生的互动,心灵之间的碰撞,在传播知识给学生的同时也将崇高的道德观渗透进孩子的心灵,给学生正面的导向和学习的动力,这些才是一个教师应该追求的。
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一个人在与人交往时越是融洽,他的心理环境就越是健康。对抗挫折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就越强,在社会生活中也就越成功。因此教师要把自己融入到周围的环境中,学会与人交往,保证健康的心理。成功的教师往往是乐于和他人交往的,尤其是善于与学生打交道的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三、全面评价学生,不钻牛角尖。教师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学生,当遇到学生犯错误,捣乱的时候,教师应该寻找该生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分析原因,找出帮助他,开导他的办法。而不应该一味的训斥,甚至于全面否定这个学生。教师要有博大的胸怀,能够包容学生,关爱学生,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平衡自己的心态,调节自己的情绪,才能积极的面对工作,面对学生,这也是形成教师良好心态的重要一点。
四、积极参与继续教育。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观念,新知识层出不穷,而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代言人。这样的职业定位,必然要求我们要不断地接受继续教育,学习新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发展自身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也会更有自信。
当然,要使教师真正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还需要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努力。提高教师待遇,给教师发展自己的空间和平台,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真正做到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而不仅仅是成绩上的急功近利。
让每个教师都充满热情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吧!能做到像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每一句话都对他们饱含热情,每一次眼神都对他们寄予希望,每一个手势都对他们亲切,每一个动作都对他们鼓励。”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3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