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些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转播这一过程产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新媒体的发展使传播工具无限多样化,但是如何控制传播的内容成了重中之重,信息的庞大和繁杂的同时,也滋生了很多的不良信息和舆论。高校的人员之密集,信息流通速度之快,是高校舆情引导的必要原因之一;还有就是很多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还在形成和变化,他们所接受的信息会对这一变化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要对舆情进行合理的引导。
本论文就是研究高校当前的舆论传播现状,通过的得出的结论分析当前舆论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引导对策。高校管理者采取舆情管理措施,合理进行舆情引导。净化舆论传播环境,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高等院校,舆论传播现状,舆情引导
前言
(一)研究背景
大学生是当今社会中很特殊的一个群体,因为他们处在学生向社会转变的过渡阶段,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社会的洗礼与磨练;他们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群体,因为他们是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对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正处在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如果理念和判断受到了影响甚至扭曲,那么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是及其不利的。
舆论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上的舆论对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甚至可以改变一种决策和制止一类行为,而校园内部的的舆论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研究就是针对调查校园一些热点问题的传播现状以及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的反馈,以大致了解当前校园舆论导向,对当前环境下校园热点传播过程中存在的一些舆论方面的问题做一个总结,并提供一些合理引导舆论导向与形成良好的评论环境的建议与意见。
高校舆情管理问题不可忽视,我国大学生群体基数庞大,急需对当代大学生对热点问题的评论环境进行净化和完善,对校园舆情导向加以引导和控制。使大学生能在在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中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对负面的、不文明的言论加以管控。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少年强,则国强。大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则中国的未来就将更加的文明与美好。为了净化校园的舆论环境,不让负面舆论导向在高校之中猖獗,开展关于高校舆情管理的调查就至关重要。
本次调查目的在于了解当今校园热点问题的传播现状,通过反馈信息侧面的反映现今高校的舆论导向,总结一下舆论传播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以帮助高校引导和管控舆论传播环境,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三)研究内容
1、高校舆论传播现状——山东交通学院舆情分析
本论文的第一部分是通过调查问卷得出的高校舆论传播现状。本次调查以山东交通学院学生为主,达到对高校舆论传播现状的映射。通过对山东交通学校的舆情调查,整理分析调查结果,总结当前高校舆论传播现状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高校舆论传播过程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这一部分承接着上面的现状,通过现状分析和整理当前存在的问题,问题来源于舆论传播过程中的不同环节,并对其进行原因分析。分别在学生自身、自媒体、学校和信息传播过程中找出相应的问题,并就问题的产生作合理分析、总结。
3、舆情引导的对策建议
这一部分主要是舆情引导的对策和建议。在当前的舆论传播现状下,高校内部人员的舆情走向,首先是分析舆情走向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如果是健康、良好的舆情导向需要对它采取保护和发展的措施,使之确立自己的主流地位。如果存在部分不良的舆情导向,就需要采取措施遏制不健康舆论的传播,把恶性舆情扼杀在摇篮里。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本论文研究基于大量的资料查阅,包括CNKI上进10年高校舆情传播现状、高校舆情引导为主题的所有SCI期刊来源、核心期刊和CSSCI论文。通过对上述文献的阅读、归纳、整理,确定本论文的研究方向,借鉴学术界在这一方面已有的研究成果,提升本论文语言和内容的准确性。
2、问卷调查法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需要大量的真实数据,所以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采取数据。本调查与2019年12月进行,主要参与调查的是山东交通学院的在校大学生,也有一部分其他学校的,总共160人。让他们对关于校园热点问题的传播现状说明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向他们了解了现有的问题以及如何去解决。
本次调查的调查对象性格特点、年龄、专业各种都包含,而且他们是最校园舆情体验最深的人群,有着很好的经历和反馈,他们的意见也至关重要,能够对下一步如何对校园舆情进行良好的引导提供宝贵的经验。因为通过对他们的点差可以看出,现有的情况不是特别的理想,校园热点的评论中包含了许多不文明的语言和词汇,网络环境有待改善。
一、高校舆论传播现状——山东交通学院舆情分析
(一)调查对象分析
1、性别
本次参与调查的在校大学生共160人,以山东交通学院为主。其中男生数量为66人,占总数的41.25%。女生数量为94人,占总数的58.75%。从调查对象上来说,女生多一些,但是差别不大。
表1性别构成统计表
本次调查以大四居多,但是本着多样性的原则,特意找了一些弟弟妹妹帮我分享问卷,才使得大一、大二、大三、大四所有的年级都开花。毕竟不同得年龄段对一个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只有包含了所有的年级的调查才能完整和准确,本次调查大四学生居多,但相对来说较为全面。
表2年级构成统计表
3、专业构成
该项调查主要是针对了山东交通学院的内部专业,初衷是是调查对象多样化的,结果趋于合理,但是受实际操作影响,管理类稍微多一些,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各个专业都包含,符合多样化的初衷,因为这样可以把不用性格的人都纳入本次的调查,使调查结果更加合理。
表3调查专业构成表
(二)调查结果分析——舆论传播现状
1、自媒体在舆论传播中占据主导,学生挑战舆情管理主体地位
通过表4对传播途径也就是媒介的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各大交友群聊、校园表白墙、朋友圈、同学分享告知菜是主要的途径,而学校的官方对校园热点的掌控力度很明显是不够的。其中最多的人通过校园表白墙了解校园的热点信息,共117人,占全体人数的73.13%;最少的人通过山东交通学院报了解热点信息,只有41人,占全体人数的25.63%。
这个数据很能反映问题,首先应该反思为什么官方对校园热点的掌控力度如此低,至少现有的程度是不够的,需要实施一些措施提高学校对传播媒介的掌控力度。还有就是表白墙,最为最重要的传播媒介,学校对舆情的管控能否借助这一模式?或者直接通过党委宣传部下属的学生组织和机构接管这些公众号,以融媒体中心的名义去运营表白墙,这样学校不仅可以对表白墙发布的内容进行筛选,还可以对帖子下面的评论内容进行控制,删除一些负面的、不文明的评论,这样岂不是一举两得。
表4校园热点了解途径统计表
下面是对校园热点反映程度的调查分析,该分析基于图1。有1/4的人属于校园热点导盲犬,说明生活中对热点反映灵敏的人有很大一部分,这一部分人不只是信息接受者的身份,而是更多的以一个热点问题的传播者的身份,去传播信息,并在一定的程度上引导着舆论。后知后觉的人占了总数的55%,按道理这一般以上的人才是正常的反映速度,属于最重要的受众群体,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这一部分人所接受的信息也是最容易失真的,因为信息来源很大程度上是最先收到信息的1/4的人,而他们在进一步传播信息的时候难免会附带上自己的情绪、看法、观点,而且往往会夹杂着评论,当评论大量出现的时候,舆论导向也就产生了。
图1校园热点反映程度饼状图
下一项调查的内容是对校园热点的了解程度的调查,从图2可以看出,只有20.63%的人是属于简单了解,过后就忘的类型,那么剩下的人就是对热点问题的了解程度相对不错的,其中更是有6.25%的人会加以持续的关注。
图2校园热点了解程度饼状图
学生正在挑战舆情管理的主导地位,评论往往是学生表达自己意向、观点的地方。图3显示大多数学生会就热点问题进行评论,评论数量以及频次的增加说明学生在舆论传播过程中更加主动。而且热点问题是舆论的起源地,我们调查的就是舆论导向,所以会不会评论就至关重要。在所有被调查对象中,有58.75%的人选择会针对热点进行评论,那么我们就要深入了解评论的内容和性质。所以在这个问题后面还有着关联选项,如果你选择了会进行评论,那么就会出来以下的问题。
图3评论意向调查饼状图
2、高校舆论信息复杂化、多样化
当前的调查显示,高校现有的舆论构成较为复杂,种类繁多。舆论问题不可以局限,学生们在校了解到的信息绝不只是校园周围发生的事件和言论,社会上的热点事件也会对高校产生冲击,形成一股股舆情。按照传播媒介分类,有自媒体传播、官方媒体传播、个人传播等;按照影响程度分类,可以分为若干个等级;按照信息内容分类,可以分为情感类、道德类、生活类等等,所以整体呈现复杂化、多样化的趋势。
这一项调查就是想先了解在大家的心中校园热点的概念是什么。图4为该项调查的结果,显示有114人认为校园热点是全国各地大学发生的热点事件,占总数的71.25%,也是最高的一个选项,说明在现在大家的眼里别的学校发生的事件也会对自己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处于网络时代的当下,有着微博、QQ这类的社交软件作为媒介,热点和舆论问题的传播速度之快是无法想象的,所以不只是自己大学的事件会对自己有影响,校园舆论的引导与管控也不是说某一所大学、某几所大学甚至某个区域的问题,而是全国各大高校应该重视的。
图4校园热点定义调查柱状图
舆论起源于热点问题,所以针对热点问题的分类专门设立了一项调查。表5中显示热点问题构成复杂,种类较多,相应的产生的舆论也会种类比较繁杂,按照舆论和热点所涵盖的领域分为学术、就业、比赛活动、道德、情感、生活、娱乐和周边热点事件等以下几个方面。表5为具体数值分析。
表5热点问题分类统计表
3、舆论对学生的影响程度加深
舆论对人们的影响是巨大的,为了解高校舆情对学生的影响,本问卷专门设立了舆论对价值观的影响以及有何影响。在图5中可以看出,80%的人觉得舆论对自己的价值观会产生影响,进一步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图6,这一结果的信息量很大,11.81%的人觉得没什么太大的关系,20.47%的人觉得会对价值观产生冲击,42.52%的人觉得会对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影响,25.2%的人觉得会颠覆自己的三观。
除了最基本的影响很大,这一结果还反映出两个重要的信息:一、大学生的价值观并没有完全的形成,还有很多的人正处在形成的阶段,这一阶段至关重要,价值观会影响他们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二、目前大学生的现有价值观比较的脆弱,1/4的人认为热点信息会颠覆自己的三观,说明即使是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但还是不够稳固,不能松懈校园舆情的影响。
人们的行为直接或间接受到自身价值观的影响,所以当舆论对价值观产生影响时,下一项调查就是舆论对行为的影响,人们是否会因热点问题下的舆情影响产生启发和行动。从图7的结果中可以看出,70.63%的人选择了有启发,15%的人选择了会付诸行动,这说明热点问题在大学生的价值观塑造过程中是有很大帮助的,因为启发大多是良性的,是对世界较为正确的认识。还有14.38%的暴躁朋友选择了我在题目中设立的伏笔选项,这个选项的设立就更加的明显了,如果很多人经常说这句话看到就会感到亲切(亲身感受),就会下意识的进行选择,还是用来反映平时评论不明白的现象。
图7舆论对人们行为影响调查结果饼状图
4、舆论传播中存在不文明行为等负面能量
当前的高校存在的信息数量及其庞大,伴随着巨大信息量的是铺天盖地的负面信息。在网络上,人们可以随心所欲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内容有流水账式的对生活琐事的记录,有关于人生的感悟,也有关于时事政治的观察评论,或者是对专业学问的探索与思考等,可以说是良莠不齐,其中更是有许多不文明的用语,很多的负面能量。首先在调查问卷中调查了人们评论的性质,如下图8,结果显示评论内容的性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舆论导向,从结论中我们可以得出,总体上还是以良好的评论为主,平淡吐槽是最正常的评论,也是最多数的评论,占总人数的65.96%,赞美和鼓励性质的评论占了26.6%,针对与嘲讽类的评论占了7.45%。还是以正能量为主,不过还是存在着少部分的负面评论。可能这一点也受帖子本身的性质影响。
然后对评论中嘲讽的力度,表6为调查结果,这一个问题,是针对上一个问题的嘲讽选项专门设立的,只有你选择了针对与嘲讽才能回答。果不其然,个个都是祖安文曲星(祖安是英雄联盟的一个大区,民风淳朴且狂躁,动不动骂人,所以祖安玩家被封禁排行榜也称之为祖安文曲星排行榜),这一选项也是我设立的不文明选项之一。但是问题来了,按照几率来看,不同程度的应该是按照相似数量做均匀的分布,那么为什么这一问题中个个都是祖安文曲星呢?回到我在报告一开始就提到的,人们可能对自己的答案有所保留,很多现实中评论偶尔骂人的,偶尔带脏字的人选择了原谅自己,在上一题就有所保留,选择了平淡吐槽,其实不然。不然怎么会出现100%的祖安文曲星和另外两项的0%。
图8评论性质调查结果饼状图
接下来调查问卷询问了人们对这中不文明评论和用语的看法,如图9。这一问题反映的是大家对不文明评论的看法,是否会因为评论有道理,就忽视了评论中的不文明语言,结果是大多数人选择文明。57.5%的人选择了即使合理也应当文明评论,20.63%的人直接认为不可以随便评论别人,11.25%的人觉得骂得好,还有10.63%的人选择了伏笔选项,也是特意设立的这种“我有个鬼的看法”。从上面的结果来看,绝大多数人是抵制不文明评论的,但是不文明现象以及负面舆论还是存在的。
图9不文明评论看法调查饼状图
在问卷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特殊的选项,算是一个伏笔。因为要调查学生在舆论传播过程的不文明用语情况,如果直接设置问题:你平时在网上是否有不文明用语,即使是平时有的同学,也会可以掩盖,所以得不到真实的结果,所以我设置了一个不文明选项,通过分析选项占比来得到想要的调查结果。结果是震惊的,有38%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不文明选项,具心理学研究,人们在做出选择是会下意识去选择与自己平时习惯不冲突的选项,所以,即使不是100%准确,也能说明大多数人在平时有不文明用语的习惯。网络暴力与负面能量充斥在网络的各个角落。最后一个问题和选项如表7。
5、学校舆论管理工作有待加强
舆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信息越来越复杂,使得舆情管控工作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加上自媒体逐步成为舆论传播的主流媒体,使学校官方媒体的地位进一步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应该加强自己的舆情管控能力,但是就现有的调查来看学校的舆情管理工作有待加强。首先调查了学生角度对学校舆情管控的态度,是否支持学校参与,调查结果如图10。有36.25%的人认为学校应该参与,38.13%的人认为学校需要对负面影响较大的舆论进行管控,只有11.88%的人不赞同学校参与舆情管理。由此可见,学校很有必要对舆论进行合理的引导与控制。最不济也要去针对负面的舆论,不让负面舆论在校园中造成太大的影响。
然后就学校是否应该就舆论问题成立新闻专栏做了调查,结果如图11。处于言论自由的前提,不可以直接对学生的发言做太直接的管控,所以对热点信息的信息源就应该采取措施。67.5%人认为学校有必要就新闻热点成立专栏。
随后就学校的具体做法设立选项,选项涵盖的内容不是很完整,因为调查问卷的设立处于论文的前期,当时并没有发现问题并总结做法,只是开展了大致的调查,调查结果如表8。本题是一个多选题,主要征求大家对具体做法的看法。92.59%的人认为学校应该成立专门的公众号,比如表白墙这种的额,但是学校方面在这上面的用工明显是不够的,因为现有的表白墙公众号与学校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其他公众号发布的信息也不太能和现有的舆论需求相吻合,都是比较零散的公众号,山东交通学院食堂就只发与食堂有关的,山东交通学院校团委就只发党性很高的,缺少一个整合所以热点信息的公众号。
二、高校舆论传播过程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学生自身的问题
1、学生分辨能力差,对谣言不能良好的区分、辨别
大学生认知事物的能力是有限的,尤其是一些大一的新生,他们刚刚步入校园,面对着铺天盖地的信息,很难做到有效的辨别。在校园中传播的舆论信息也不尽然是真实的,也有部分信息是传媒为博人眼球故意散布,还有很多谣言的盛行。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下,学生如果不能辨别和区分谣言和负面舆论,那就很容易造成谣言的二次传播,这种类似的情况在特定的时间针对某一事件不断发生,那么舆情就产生了。
人们都有跟风的心态,所谓三人成虎,当谣言混迹在众多信息中传播开来,在人们看来就变成了真实的情况,难免会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引发不可控制的舆情。所以学生的分辨能力在管控舆情上非常重要,因为学生们是信息的传播者,也是接受者,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2、对舆情造成的严重影响缺乏足够的理解与认知
学生们在随手转发微博,朋友圈时,往往不会考虑这件事情是否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在经人提醒删微博、删朋友圈的事情每天都会发生。但这些是得到控制的舆论,还有一些学生意识不到事情的严重性,他们觉得也不会为此承担相应的责任。有这样一句话:雪崩的时候,每一片雪花都是无辜的。舆情的力量是难以想象的,如果学生们意识不到舆情影响的严重性,那么就很容易形成负面舆论导向。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出现了一种名为网络暴力的行为。网络暴力是一种危害严重、影响恶劣的暴力形式,它是指一类由网民发表在网络上的并且具有“诽谤性、诬蔑性、侵犯名誉、损害权益和煽动性”这五个特点的言论、文字、图片、视频,这一类言论、文字、图片、视频会针对他人的名誉、权益与精神造成损害,人们习惯称其为“网络暴力”。网络暴力能针对当事人的名誉、权益与精神造成损害,而且它已经打破了道德底线,往往也伴随着侵权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亟待运用教育、道德约束、法律等手段进行规范。网络暴力是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网民们若想获得自由表达的权利,也要担当起维护网络文明与道德的使命,至少,要保持必要的理性、客观。2019年12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根据规定,网络信息内容服务使用者和生产者、平台不得开展网络暴力、人肉搜索、深度伪造、流量xx、操纵账号等违法活动。
只有当事情严重到了不可控制的地步,人们才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网络暴力就是人们对自身舆论造成的影响不重视导致的,校园中也有很多类似事件的发生,比如在校园表白墙的评论区。评论区应该是信息接受者对于这件事情的反馈,但是经常在评论区会出现不良的舆论导向,甚至有的时候学生们会针对某一帖子的主人公实行人肉搜索,找到他所在的班级。大部分在校学生是不成熟的,他们在针对某一事物进行评价时不会考率对其造成的伤害,如果有人真的在校园中被网络暴力,那么给受害者一生都会留下难以抹去的阴影,更严重者会做出极端行为。
(二)自媒体存在的问题
1、学校官方传媒建设不足,主导地位下降
每个学校内部都会有新媒体中心、记者团的存在,他们是学校的官方媒体,校报也是这些媒体的主要阵地,但是现行的学校的官媒建设力度往往是不足的。先不说对舆论的掌控力,现在很多学校的官网建设都是不够的,很多新生或外部人员在了解学校的信息时,学校的官网并不是主要的途径,而各种用途的QQ群反而成了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地方,而且这些学校媒体的信息传播量远远少于各类表白墙、群聊。这些现象都在表明学校官方媒体的影响力在下降,舆情管控主导地位下降。
官方媒体是学校管控舆情的一大重要手段,如果学校对传媒的控制力度不够,那么在负面舆情爆发的时候,无论是反应速度,还是处理力度,都是学校方面的短板,学校无法及时有效的控制负面舆论导向。而且如果私人媒体占据了主流地位,那么可能会因为利益产生无用的信息和负面的舆论。比如经常见的利用校园表白墙打广告。表白墙本身是一个情感表达方面的媒体,但是随着关注人数的增加,利用表白墙发一些广告,或者发布一些其他舆论的事情时有发生,因为表白墙不想官媒,没有太多的行为准则以及约束,所以在发布信息的时候没有官媒那么严谨、周全,负面舆论的产生率也会大大增加。
2、自媒体内部存在不良竞争,为吸引热度发布无用信息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竞争,更何况大学已然是一个小社会,各种因利益产生的竞争随处可见,而舆论是一股强大的能量,舆论话语权的争夺经常成为热门,比如微博热搜。而大学作为社会的缩影,也存在的类似的竞争。学校官媒之间也不是浑然一体,存在很多评级的媒体,比如不同学院之间的,大学生记者团与校学生会,它们之间的不良竞争会导致职能混乱,在正常舆论传播时争先恐后,容易就某一时间出现不同版本,可能评价和阐述有些许区别。当负面舆论出现时,又互相推诿责任,不主动引导舆情,隔岸观火。
与官媒对应的就是自媒体。自媒体是指普通大众通过网络等途径向外发布他们本身的事实和新闻的传播方式。“自媒体”,英文为“We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和新闻的途径。是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类似大学表白墙就属于自媒体的一种,比如在山东交通学院内部就有两个不同组织经营的表白墙,它们之间就存在着不良的竞争,所谓一山不容二虎,两家表白墙为了能使自己成为表白墙的主导都采取了很多方式,但是其中一些手段就产生了不良后果。
最明显的就是无用信息的发放散布,高校表白墙就是微博营销号的缩影,为了博人眼球也会散步一些与成立初期目的无关的信息,甚至经常发布一些吐槽的帖子,比如“就某某学院的晚点名制度,你怎么看”这种帖子就很容易引起负面舆论导向,引起大家对学校的吐槽,甚至在评论区会出现不文明用语。还有类似的引战话题,直接将两类各有特点的事物作比较,然后评论区就会出现两种阵营,严重时会诋毁对方,甚至谩骂。这些都是不良竞争带来的无用信息,为了争夺热度而开展类似话题,反而促使了负面舆论的产生。
3、对不良信息的甄别、管控力度不足
传媒组织是舆论传播的一大重要途径,信息在传播之前会经由它们之手,如果在后台审核不严格,不良舆论就会迅速的传播开来。现在的高校中这类组织人员大多都是在校学生,一级一级的将工作传下去,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交接的进行,后面负责审核的工作人员可能专业性欠缺,对信息的甄别能力也差强人意,因为自媒体中束缚力较小,也没有太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完全凭借着人们的主观意识来判定信息是否可以发布,但是每个人的价值观是不同的,所以才会造成这种自媒体对不良信息的甄别,管控力度不足的情况。
这一现象并没有得到高校中自媒体的重视,偶尔发布虚假信息和广告的影响较小,但是长此以往,自媒体在学生中的声誉会下降,形象受损,长期发布不良信息会造成学生等受众们的不信任。而且这是在不良舆论产生影响前将其扼杀在摇篮里的最好时机,如果自媒体在传播信息前能对信息有效的甄别和筛选,那么高校舆论传播情况会往良好可控的方向发展,不良舆论的形成也会大大减少。
(三)学校在舆情引导中存在的问题
1、对负面舆论的管控能力不足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舆论,其中有一类舆论中包含大量的负面能量,容易造成舆论危机。舆论危机是指面对负面事件时,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观存在的事件或现象表达自己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当这些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极具汇总,其舆论影响范围空前扩大,并给当事人造成危机感的现象。这些负面舆论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不加管控会对事件当事人造成严重的伤害,更会使负面能量在学校中肆虐。
但是当前高校对负面舆论的管控是不够的,这体现在一下三点。一,对负面舆论的反应不够迅速。首先学校轻视了舆论的影响,所以对负面舆论的产生没有太大的关注度,而且当负面舆论产生后最先接触的是学生,只有在学生中广泛传播开来老师才会得知。二、与舆论传播过程出现分离。现在自媒体成为了高校中舆论传播的主流,而很多是学校老师接触不到的,而且老师也没有太多的精力去接收所有的信息,这是使传播过程出现分离的一大重要原因,还有就是学生们会隐藏部分信息,有一些是与主流价值观违背的,但是正在发生的事情,这些不会告知老师。就比如校园贷事件,校园贷一旦发生会产生非常恶劣的影响,但是校园贷在最初危害是很小的,正是隐瞒情况才导致事情进一步恶化,一旦恶化传播开来就会产生负面舆论。三,无法有效控制负面舆论的散布和传播。学校当前对于自媒体的管控是有限的,甚至二者没有交集,无法控制传播媒介也就无法有效的控制住舆情。当负面舆论出现时,必须找到传播的媒体或组织,阻止其进一步的传播与散布,这样才能尽可能遏制负面舆论的发展。
3、对负面影响的净化和消除不及时,且不彻底
当前高校的环境并不是一片祥和,负能量隐藏在校园的角落之中,舆论是人们表达意念、态度的最好方式,但是负面能量伴随着舆论的传播扩散开来。舆论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当高校内部出现负面舆论时,学校需要及时的清除这些负面舆论造成的破坏和影响,以免干扰到学生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但是就现有的调查情况来看,学校在这方面做得是不够的。负面舆论存留的时间较长,相对应的影响的时间较长,如果是对学校声誉有影响的舆论长时间传播,无论是对学校的发展还是招生就业都是不利的,还有当个别老师发布不正当言论的时候,对学校声誉也会造成影响。
(四)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没有营养的信息过多。
当前高校的传播媒介以自媒体为主,但是从调查的结果来看,自媒体发布的信息明显存在着很多的没有任何营养的信息,公众号、营销号为了博人眼球、获得热度和关注而制造热点、发布没有营养的信息这一现象普遍存在。这一问题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不仅浪费了大家的时间,而且侵蚀人们的心智。这对价值观正处在形成阶段的大学生来说是十分不利的。
2、不文明用语普遍存在,负面能量较多。
当前人人都号召言论自由,但是言论自由的同时需要人们规范自己的言论,不能使用不文明用语。这绝对不是一件小事,但是每个人都会下意识的选择去忽视这个问题,因为几乎所有人都不能保证与不文明的语言划清界限。而且有些人并不是一开始就习惯用不文明语言,而是因为身边这样的人多了,所以也慢慢的对自己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自己本身是察觉不到的,同样语言习惯的人也是察觉不到的,只有在礼貌用语的人耳朵里才会特别的刺耳。毕竟很少有人无时无刻关注着自己的文明用语,所以才容易忽视。
3、舆论种类较多,影响力不同。
现有的舆论比较复杂,种类较多,学生的言论、老师的言论还有自媒体的言论,这些都是要区别对待的。还有针对突发事件的舆情,针对道德方面的舆情等等,舆论种类繁多,使得舆情管控难以进行。而且舆情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就比如负面舆情,校园中的不文明现象之下的言论只是多少带点职责,但是如果是某学生因校园贷事件被迫跳楼,可能就会在学校中引起轩然大波,正是因为舆情等级不同,所以在后期的措施上应该带有针对性,不可千篇一律。但是现有的高校舆情管理没有对这些不同程度的舆情有一个明显的等级划分,这样在应对舆论危机时无论是在反应速度上还是在处理方法上都有一些的困难。
4、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失真严重
失真又称畸变,指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与原有信号或标准相比所发生的偏差。为什么会有偏差存在前面也提到过,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信息传播中夹杂了个人的感情,才让舆论发酵。比如一个问题,如果以你的三观来看不可原谅,那么你在和别人分享的时候就会夸张地对这一问题进行描述,加大严重程度,这个时候就已经造成了信息的失真。这个失真的问题,一部分也是因为传播媒介还不够完善,很多人不能够从传播媒介获得一手的信息,而是源于朋友的分享,获得的是二手的信息。
5、舆论传播者接受不到真实的反馈
当某一言论或者信息发布后,最直接有效的反馈途径就是评论区,舆论接受者在接受信息后即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应该才是完整的信息传播过程。但是现在的评论区出现了很多营销号的热评,也就是说某些话只是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并不一定是真实的看法,评论者也是为了吸引热度才做此评论,而且人们在看到这类热评后,下次也会效仿,久而久之,评论区被热评占领,信息发布者不能从评论区得到良好的反馈,这样就会使信息传播过程不完整,少了反馈这一环节。舆论传播者得不到反馈,就不能判断此类舆论会引起什么样的反向,就会使舆论传播变得混乱。
三、舆情引导的对策建议
(一)学校加大对舆情影响的普及,提高学生的舆情管理意识
当前大学生对舆情的严重影响尚未有足够的了解,也没有良好的舆情管理意识。大学是人生中重要的一个阶段,不能让舆情影响到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学校应开展相应活动,加强负面舆论危害的普及,适当加大对学生的舆论知识教育。例如开设传播学课程,使学生了解传播过程和要素;定期举办舆论影响的讲座;利用媒体、公众号宣传相关的知识,让学生对舆论安全重视起来。
(二)对校内信息发布进行严格的审核管理
学校需要掌握信息资源,成立公众号,亦或者成立新闻专题栏目,以控制热点问题的内容,解决现有的良莠不齐的传播现状。可以运营公众号,以学校融媒体中心的名义运营表白墙,让党委宣传部之下的校报记者团进行具体的操作,老师定期进行内容的审核,建议完善的严格的信息审核制度。对征集的热点信息进行分类统计,然后发布,也不能在一段时间只推送情感问题,全面一些。但是在一些特殊时期,比如就业季,集中推送与就业有关的信息,这样才能有效的利用热点和舆论。
(三)大力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文明,树新风
讲文明树新风,在学校内部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明用语的观念深入人心,从根本上杜绝和抵制不文明现象,对现存的不文明现象加以引导和警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自由、平等、公正、法制。
(四)促进自媒体向专业化,正规化的方向发展
自媒体已成为舆论传播的主流,学校应顺应大势的发展,努力适应自媒体传播时代的节奏,引导自媒体向良好的方向发展,保证自媒体的多样性、真实性、趣味性和持续性。同时,作为新生事物的自媒体,由于它的发展过猛,自然会产生一些不良因素,自媒体让每个人有了话语权的同时,自然就会产生一些与学校规章制度、道德规范想违背的声音,学校需要对自媒体制定专门的规范和要求,保证自媒体的健康运行,必要的时候,可以接管和收编不规范自媒体。
(五)建立舆情反应机制,加大对负面舆论的管控力度
学校要加快对舆情舆论的反应速度,建立舆情反应机制,第一时间处理和解决不良舆论。对一些负面的舆论,在第一时间控制其的散步,并尽快的删除负面的评论,避免事情的发酵。对现有传播媒介进行监督和管控,设立举报制度,对发布不良信息和恶意评论的用户进行警告和封禁。网络环境仍需要净化,言论自由要建立在文明平等的基础上。
(六)让舆情在良好沟通中得到有效的控制
良好的沟通才能让学校得到更多的信息,学生和自媒体在高校舆情传播中的作用和地位不断加大,学校为了不被排斥在传播过程之外,必须加强三者之间的联系。建立学校、学生和自媒体三位一体的舆论互动交流平台,是学校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有关舆论的信息,也能够在舆情危机爆发的第一时间对学生和自媒体做出相应的指示和要求,更可以监督学生和自媒体的言论和行为。
(七)针对不同等级的,不同类别舆情事件制定舆情应对举措
舆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是学校在舆情管控上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学校必须先划分不同等级、不同类别和不同影响力的舆论和舆情事件,建立舆情风险评价表,然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等级、类别的舆论时间制定相对应的举措,通过判断舆情影响程度确定需要投入多少人力物力解决舆情产生的影响,对舆情管理精细化。
(八)整合多方力量,建立专业化,体系化的舆情管理制度
对学生产生影响的还有社会上的舆论,而且很多事情学校自己是无法完成的需要各方力量的帮助,比如社会上的力量,家庭的力量,XX的力量。针对高校舆情管理,整合多方力量,建立专业化、体系化的舆情管理制度。
结论
社交媒体时代,高校舆情管理者应顺势而为。具体来说:在思想观念方面,要改变传统的说教方式,在社交平台上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在舆情出现时,通过社交媒体获取学生的观点和看法.在技术方面,要加强高校校园舆情数据库建设,积极将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福利为我所用,努力掌握新技术,对高校舆情进行正确、合理的引导大于在管理技巧方面,要通过学习和培训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懂得舆情的传播规律,掌握社交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能够处理舆情发展各阶段的状况。在舆情的处理与应对中,高校舆情管理者应不断完善舆情处理流程,积累经验,创新手段,努力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
致谢
六月,总是阳关灿烂;六月,总要曲终人散;六月,我们拒绝伤感。花儿谢了芬芳,迎来硕果飘香。毕业带来别离,我们走向辉煌。
在论文完稿之际,谨对在本论文的撰写过称重给予过我帮助的老师和同学们表示深深的感谢。特别要感谢我的导师杨老先生,无论是为人还是治学,他都是我学习的杉样,值得信赖的良师益友。在承担繁重的教学和工作任务的情况下,他主动关心我的学习和论文,从论文的选题、开题报告的撰写、资料的查找,到结构的完善,都给予悉心指导,使我顺利成文。
还要感谢我的家人,是家人的鼓励和支持,使我能够全心投入学习和工作之中,顺利完成学业。最后衷心感谢在百忙之中评阅论文和参加答辩的各位老师、同学!
参考文献
[1]唐平秋,耿卓.微文化背景下高校舆情管理的机遇与挑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02):99-104.
[2]齐蓓.大数据在高校舆情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知识经济,2018(22):145+147.
[3]陈纯柱,敖永春.网络环境下高校舆情的传播及引导机制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02):154-159.
[4]闫海波.社交媒体时代高校的舆情管理[J].青年记者,2016(11):122-123.
[5]刘星.当前高校舆情传播特点与管理策略[J].青年记者,2016(29):117-118.
[6]谢秀军.高校舆情监控机制立体化模式的构建[J].教育评论,2013(01):78-80.
[7]高红宦,吕玉莲,李茜.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舆情引导工作研究[J].新闻战线,2015(16):113-114.
[8]徐福山,祝兴平.微传播时代高校舆情管控的困境与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18(12):56-58.
[9]徐鹏.XXX高校舆情治理优化路径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9(Z1):78-80.
[10]张柳,王晰巍,王铎,韦雅楠.微博环境下高校舆情情感演化图谱研究——以新浪微博“高校学术不端”话题为例[J].现代情报,2019,39(10):119-126+135.
[11]陈燕.自媒体环境下高校舆情引导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2):58-60.
[12]黄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舆情实证研究——基于西安地区部分高校的调查分析[J].社会科学家,2014(03):44-49.
[13]黄蜺,张凤祥,金栋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舆情信息工作机制:结构、现实与优化路径[J].新闻知识,2013(11):82-84.
[14]王文浩.微信在高校网络舆情中的影响以及管理对策——基于大数据时代[J].中国商贸,2014(31):219-220.
[15]余超.融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应对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04):43-44.
[16]张柳,王晰巍,王铎,韦雅楠.微博环境下高校舆情情感演化图谱研究——以新浪微博“高校学术不端”话题为例[J].现代情报,2019,39(10):119-126+135.
[17]陈燕.近十年高校舆情及舆情引导研究综述[J].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5(04):85-90+96.
[18]郭庆童.学生工作视角下高校舆情引导的理性审视与策略探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5):242-245.
[19]旷晓霞.基于校园媒体平台下高校舆情工作探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03):99-102.
[20]PengCui,YiHe.ResearchontheDisseminationandResponseofNetworkPublicOpinionofEmergencyEventsinCollegesBasedonCrowdIntelligenceThinking.2019,07(10):281-290.
[21]WeiHe,YuanFang,RezaMalekian,etal.TimeSeriesAnalysisofOnlinePublicOpinion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anditsSustainability.2019,11(13)
[22]EricJamelske,JamesBoulter,WonJang,JamesBarrett,LaurieMiller&WenLiHan
JournalofEnvironmentalStudiesandSciencesvolume5,pages87–98(2015)Citethisarticle
[23]NaXie.ExplorationoftheCultivationSystemofCollegeStudents’NetworkOpinionLeadersfromthePerspectiveofMicroMedia.2018,9(16):2647-2653.
[24]JinqingZhang,PengchaoZhang,BinXu,etal.AnalysisofCollegeStudents’PublicOpinionBasedonMachineLearningandEvolutionaryAlgorithm.2019,2019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51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