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电视栏目名称是一种重要的大众传媒的语言,其命名过程中大众文化通过电视栏目名称这一具体事物来表达,传媒工作者对语言成分的选择与排列组合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在此过程中,对于语言本身的理解认知和如何对语言进行艺术升华就对电视栏目名称的命名至关重要。在认知语言学看来,语言是信息的集大成者,语言的意义不仅仅通过语言本身也通过观者的认知来建立,电视栏目名称的命名过程就可以放置在认知语言学的这样一个概念关系里来理解。现阶段大众传媒在文化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电视栏目名称作为大众传媒的语言符号更是随处可见,本文主要通过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理论结合具体例子探讨分析电视栏目名称与认知心理的关系,以便对大众和大众传媒代表的当代文化生活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栏目命名认知语言学大众心理
引言
语言是人类进行思想交换的工具,认知体系由感知、情绪、范畴化、抽象化及推理构成,认知语言系统的布局与人类的观点常识、身体经验和话语的功效相干。认知语言学从研究人们的语言行为入手,描述语言建立过程中人们的心理想象,总结出一些关于语言与建立本身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认知语言的概念框架里,它把语言本身作为开放性的话语空间去认知,语言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语言系统所构成的封闭空间里所呈现出来的意义,它的整体意义是认知者透过主观视角的再解读和在认知过程中大脑产生的一系列感受认知的结合体。
一、认知语言学与电视栏目名称之间的关系
大众传媒作为一种语言要与社会大众达成良好的沟通,其工作者就要不断去理解大众语境,在理解大众整体情绪和心理认识基础上去展开有效工作。电视栏目是被大众观看的主体,栏目名称作为最显要最具传播价值的符号更要与大众心理挂钩。因此,电视栏目名称的创建过程与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的语言能力并不是天生具有的,它在形成过程中受到社会环境和人主观视角影响的观点相契合。
电视栏目名称作为一种被认知的语言,这套语言系统背后蕴藏着的信息包括当前现实世界中电视栏目名称所代表的语言符号与大众之间互相影响的因素和产生的化学反应及大众的文化要求,思维体系,审美需求等一系列心理习惯。
二、认知语言学在电视栏目名称的命名考量中的应用
电视栏目名称创建的思维要求是传媒工作者负责了解和激活大众大脑中的概念,预判和把握当前社会的大众心理,在此过程中,不同的社会语境下传媒工作者认知的不同就会导致语言的变化。在电视栏目名称命名的过程中,运用到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中的意象图式理论、概念隐喻理论、相似性理论及心理空间理论。
1、意象图式理论及应用
意象图式理论是用来描述和解释语言意义形成过程的理论工具,它可以分为意象理论和图式理论分别描述。
意象是大脑通过各种形式的意象联想,把主观意识投射到某一个语言概念里,建立起一套自我和语言概念之间的联系,电视栏目名称就建构了节目与观众之间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对于亲密感受的愿望。《康熙来了》节目就使用了“康熙”这个熟悉的意象,在华人的思维记忆里,康熙是古代至高无上拥有出色历史功绩的皇帝,但“康熙”不仅仅是康熙,还包括了两个节目主持人的名字意象,巧妙地将古今人物联系起来,对观众而言能通过意象联想满足与古代人产生联系的愿望。在《奔跑吧兄弟》里,奔跑代表的是观众对健康意象的想象,兄弟代表的是观众对解除孤独这一意象的想象,都是释放出要亲近观众的善意,使观众产生良好的心理感受。
图式是意象的结构化,是几个意象组合而成的逻辑体系,在人类思维中,图式概念先于语言出现,因此图式的出现对观众来说更为形象直接,大众往往会代入大脑中以前存在的图式来感知电视栏目名称,所以运用图式理论命名便于观众对节目的记忆。《锵锵三人行》里的“锵锵”让大众脑海中联想到中国戏曲中频繁出现的刚正不阿的包公那个严肃黑脸,嘴里不停念叨锵锵锵锵锵的图式形象,符合此节目语言犀利,言论自由,不吐不快的风格定位,在娱乐之余,不失新闻节目追求真理,一派正气之风度。
2、概念隐喻理论及应用
概念的隐喻根本上是语言在意义和认知上的隐喻,概念隐喻是用一个语言系统里的内容来理解另一个语言系统的内容,电视栏目名称对于观众来说就是几个隐喻的组合呈现,观众依靠隐喻即潜意识来思考电视栏目名称进而对名称所代表的这个节目产生不同程度的喜好,因此满足观众在审美上的需求是电视栏目名称命名的关键。
在大众的概念体系里有爸爸在现代家庭生活中缺席的疑惑及不满这个认识,《爸爸去哪儿》的命名以疑问的语言形式,使大众的心理得以在这个电视栏目名称里进行投射,而且它以孩子的视角出发,隐喻的是孩子疑惑爸爸去哪儿了,与大众渴望得到爸爸关注和关爱的心情的心理产生共振。
《锵锵三人行》里的“三人行”则是隐喻大众概念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个习语,节目里三个在各自领域有一定话语权的精英讨论热门话题,不管观点是什么观众都可以为我所用的大众心理与其文化类节目的定位一致,观众从中获得了审美的快感。
《今日说法》也是含有俗语的节目名称,民间“给我一个说法”意为给我一个公平公正公道的说辞好让我得以保持我道德上的清白,切合的是老百姓要讨个公道的心理概念。这个节目是中央电视台一套在黄金时段播出的法律新闻节目,在语言结构上是一个陈述句,不带任何立场,契合法律“不偏不倚讲道理”的精神内核,迎合的是观众追求概念表达与内容完全契合的审美心理。
《变形记》是完全的隐喻,对它的解读需要有特定的人群去完成,它隐喻了卡夫卡的小说名字和表达内涵,寓意的是主人公的蜕变,这样文学式的表达满足了一部分观众的审美需求。
3、相似性理论及应用
认知语言学讲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认知具有体验性,语言成分用不同的形式表达会对观者构成心理或生理的刺激且刺激本身影响观者对语言意义的描述。在电视栏目名称的命名中,形式上的变化会影响观众对其意义的构建。
如《倾倾百老汇》里“倾倾”本身不是大众语境里熟悉的词语,而“倾倾”可以视为“亲亲”的联想,主持人尉迟琳嘉呆萌贱的主持风格也可看作配合此节目名称,又因为大脑神经会对萌态生物如经常做出婴儿式表情的人释放催产素和多巴胺,观众会对其产生天然亲近感。这时,形式对意义构成影响,完成了刺激观众的动作。
在大脑中看到一个词汇会联想到与之最相近的意义,来了对应等待是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康熙来了》的“来了”,在语言形式上是动词,节目形式上为固定时段和搞笑的核心定位,《康熙来了》的来了,会让观众产生谁来了,来干什么的心理刺激使观众对这个节目有要“来了”的心理期待和动作准备,康熙来了所以你要等着。
《锵锵三人行》中的“锵锵”是拟声词,声音对于大脑是最敏感的,声音本身就是一种逻辑信息,它不像视觉看到的信息通常要转译成通畅的逻辑语言模式才可以被理解,拟声词的运用较之于其他词汇组成的电视栏目名称有利于观众的记忆,而且其发音方式直接爽快,爆破口音和锵锵让人联想到的强密度能量都让大众在理解感知时有种宣泄的快感,节目风格以身体本能驱动的谈话形式也让人舒服,因为大脑不需要对抗焦虑感,而是接收刺激带来的快感,身体反应和节目氛围调节到一个频道,使观众在观看节目时不仅动之以理,也晓之以情,在看到电视栏目名称时就身临其境有与谈话者共同在场谈笑风生,感受火爆有趣聊天场面的美好感觉。
《奔跑吧兄弟》激发的是身体本能,人得到大脑指令迈出腿跑,期间需要时间停顿,奔跑吧兄弟在大众语言习惯里通常会念成奔跑吧·兄弟,语言结构和现实行为的相似性可能会激活观众身体产生条件反射式的反应,还有感叹词的使用也给人以淋漓尽致,疾步飞驰的冲动。这些感受的叠加使节目给观众留下积极向上的印象。
4、心理空间理论及应用
在社会生活中,对一件事的态度人们往往有很多截然不同的看法,拥有相似看法的人就会聚集在一起发出声音,而发出的不同声音会被置放在不同的无形空间里面,这些无形空间称之为心理空间。这些心理空间因为其主观性,会随着不同语境的改变而改变其原有的视角甚至覆盖其他的心理空间。电视栏目名称的命名往往通过迎合最大容量的心理空间来获得舆论上的支持。
以《爸爸去哪儿》为例,当今社会中家庭结构在养育孩子方面基本是“单亲”状态即父亲由于社会现状与传统观念影响,在家庭生活中长时间不在场,母亲参与了大部分与孩子成长过程相关的事情,同时承担来自社会与家庭的双重压力,这对母亲与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此电视栏目名称得以建立的语境就是依靠这个心理空间的存在,这是基础心理空间。
随着“爸爸去哪儿”一二三季通过电视栏目名称作为符号的传播接连在社会范围内引起巨大关注,其话语意义即反思爸爸在社会上的功能分布也不断被强调,大众越来越关注大人与小孩之间互动的亲密性与正确性及各种行为模式带来的影响,建立了强大的与其边缘意义相关的社会语境,此时就出现了新的心理空间。《妈妈是超人》在此情形下与《爸爸去哪儿》在认知语言学上产生了意象对照的关系,因为爸爸语言的泛滥,妈妈的登场不再是陈词滥调,且加上女权主义强调女性自立与女性社会身份的不单一化的心理空间,会让节目持续受到关注。
对电视台而言,以主持人名字命名电视节目名称,可以让两位主持人的名字作为品牌符号得到不断的强化,直至电视栏目和主持人混合成一个品牌建立,构建公众关于电视台品牌记忆的心理空间。鲜明的名称和主持人形象对打造访谈节目品牌是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大陆媒体环境下,正面的历史人物一般不会以戏谑的面貌出现在大众生活里,观众在长时期内找不到新鲜感就形成了期待传媒在娱乐生活里解构严肃性的心理空间,因此《康熙来了》备受关注。
在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国家经济模式转型的重要时期,万事万物都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在运转,人难免负荷不了许多本不该承受的压力,人心也变得浮躁冷漠,快乐成为现代人的奢望,健康也因此成为奢侈品越来越被重视,跑步甚至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被遵循,《奔跑吧兄弟》在此情况下出现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流行时尚是当下大众心理空间的外在表现,《超级女声》变成《快乐女声》就展现了时代变迁中电视栏目名称随大众心理的变化而变化。
三、根据大众感知对电视栏目名称的命名建议
一档电视节目的成功与否是观众快感的持续时间来决定的。在认知语言学上有一个第一印象理论即工作记忆理论,工作记忆是人们在进行某一项思维活动时,将自己所感知到的信息储存到一个暂时搭建的空间里,里面有各种各样临时的杂乱的信息等待被有逻辑有条理的检索出来或是被快速遗忘,电视栏目名称就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观众对节目短暂的聚焦,大众在这一小段时间内对电视栏目名称作出判断通过辨别自己的喜好来分配自己的注意力,电视栏目名称就是节目给观众的第一印象,也是观众产生快感的重要来源。
在信息时代里,注意力是稀缺资源,电视作为大众传媒中的领头羊,拥有绝对的信息支配权,电视制作人在给栏目命名时,应该符合社会规则,思维习惯,语言习惯,心理状态,讲求最佳效能,排除冗余信息,从不同的立意角度用言简意赅的词语浓缩栏目的内容,展示栏目的信息,充分利用大脑对“第一印象”根深蒂固的感受,用电视栏目名称来打好建立电视品牌的第一仗。
1、善用形象词和修辞
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一般是直接、形象和具体的,大多数老百姓依靠自己的身体经验和直觉经验来思考和生活。在大脑中枢系统中,直觉的直接来源是大脑对于声音的捕捉分析,其次是对图画的整体感觉,因此语言的发音经常参与语言意义的建设,叠音、双声、叠韵、平仄相间等各种形式的词语组合不仅使观众听起来顺耳,读起来顺口,还能产生类似于音乐效果的化学反应。电视栏目名称善用形象词和修辞一来方便观众思考,二来满足观众的审美要求。
比如叠词的使用:《实话实说》《新闻袋袋裤》《面对面》《天天饮食》,不仅声音好听词义也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如《天天饮食》意为每一天都乐在其中,每一天都有色、香、味俱佳的饮食等着你去品尝。《快乐转转转》中三个“转”叠用,动感十足,让受众同时也感染到“快乐”在自己身上蔓延开来,同时又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快乐的情绪生动起来。《银色经典》中的“银色”指月色,意为以前的电影会在晚上的露天美丽月光下播放,这一“银色”意象联想会勾起人美好的回忆。
修辞是语言价值的一种审美追求,运用鲜明形象色彩的词语,以大脑中的视觉影像为主,辅以感觉、听觉、味觉、嗅觉、动觉等形象,可以充分激发脑细胞,让观众看见就能知道它的意思,在栏目名称中使用修辞,不仅让人印象深刻,还能让人产生美妙的艺术想象。如一个关于中国古代音乐的栏目名称《国乐飘香》,让人一看见觉得心旷神怡,音乐是用耳朵听的不是其他感官能够体会到的,而电视台利用通感这种辞格让观众恍然大悟,民族音乐并不抽象,它的恢弘隽永就像一道香喷喷的饭菜,音符流动和香气弥漫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可以达到一种美的享受。
2、运用传统文化
在中华民族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因为地理环境和不同文化之间的不断融合,造就了我们民族特有的文化性格,这种心理比较固定且感情强烈,不以特定语境的改变而改变,它存在于中国观众的基因里,又因为人人都有的自恋情绪,在电视栏目名称命名中迎合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心理能在短时间里获取认同感。
中国人因为以前艰苦的生存环境,养成了时不时要与亲朋好友聚一聚放松心情的习惯,大家插科打诨,讲究的是场子热,于是出现了如《乡村喜来乐》《亚洲手握手》《周六去嗨趴》等节目,向观众传达四海皆一家的友好信息,无限贴近受众生活的电视栏目名称都能被观众更好地记住和接受。
中国人还讲究含蓄内敛,认可平淡平实的态度,有扎实的做事风格,比如《见字如面》《对话》《朗读者》等名称就切合这些心理特征,用朴素的语言做陈述语气可以让观众感受到不急不缓的从容心态,有种纵使身处烦扰复杂之中,我自岿然不动的安静祥和。
《一锤定音》《天涯共此时》《英雄出少年》《乘风破浪》等中国人民熟悉俗语的运用,《龙的传人》表现出对自己身为中华血脉的自豪,体现了中国人强烈的民族情感,还有《东方时空》引入时间与空间概念,契合了中国人对大世界,大时空的关注和自认天朝上国的集体荣誉感的心理。这些栏目名称都能够使观众产生熟悉的感觉,增加观众的好感。
3、强调自我
改革开放多年来,我国电视栏目名称的语言表达也随着经济发展的变迁从集体语言模式逐渐切换到个体语言模式,从高高在上到亲近群众,从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到我就是我,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市场经济体制下大众自我的膨胀造就了观众对电视栏目名称文本中对欲望的展示和对怪诞的追求表现出欣喜赞赏的态度。
访谈节目《天下女人》,从女权意识高涨出发,强调女性在社会里独挡一面的霸气和拥有绝对的自我决定权。《我是购物狂》、《靓女变变变》等栏目名称都将观众放置在一个自己拥有选择权的语境中,利用购物和打扮自己这种充斥强烈自我感的活动来凸显自我,从而找到存在感。
建立造梦的语境也是电视栏目名称的一种表现方式,《挑战麦克风》、《谁是英雄》、《我要上春晚》等节目名称就构建了一个封闭的梦幻空间,在这个自由王国里,我通过对节目的参与可以达成我唯我独尊的梦想,我可以凭借自认好的演唱战胜已经成名的歌手,对于遥不可及春晚舞台也可以有我的身影,每个人包括我也可以成为英雄。平民借助大众传媒掌握的话语权完成了阶层跨越,自我因被数以万计的人观看,在实现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虚荣心,大家纷纷重新找到生活的自信和勇气。
电视栏目名称中“我”语言的存在,既满足了人天性中对自由的追求,也迎合了当代社会生活的主要意志。
4、强调品牌
品牌作为语言符号的一种,是高端、精英、与众不同的象征,虽然在社会文化里拥有话语权的大众传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本身就是品牌的一种,但是在眼球经济的时代,传媒的泛滥使得话语的指导性被稀释,在此基础上电视栏目名称品牌的建立就越发显得重要。电视台要积极建立品牌以向观众释放“我有产出高质量精神产品来愉悦你们的能力”的信息,以此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无论是人还是拟人化的电视台,打造品牌都需要借助各种各样的形式来让品牌得以成立,《鲁豫有约》、《文涛拍案》、《杨澜访谈录》、《老梁讲故事》等就借用主持人的名气和人气用作品牌联想的符号,建立与电视节目品牌相连的记忆,增强观众的记忆和便于观众的注意力选择。
李光斗老师提到品牌定名的原则是品牌名称要能使受众产生关于品牌一切周边产品的想象偏好,从而增强品牌的记忆度和受欢迎程度,如《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快乐男声》《越策越开心》都能让观众想到其乐融融的欢乐气氛和阳光满面的青春活力,继而更好地构建了湖南卫视“快乐中国”的品牌。
节目名称中出现数字符号也是建立品牌不错的选择,如《第10放映室》《新闻1+1》,突显的数字在这些词组里成了主角,文字反而成了陪衬。从认知语言学上的图式背景视角来说,主角对应的是图式,陪衬对应的是背景,主角会因为陪衬的存在而变得愈发特别,而且人类的形象记忆更方便储存进大脑,因此图式背景模式构成的节目名称也在多数以文字所构成的名称中显得突出,而独一无二就是注意力,得到注意力就得到了建立品牌的受众。
综上所述,电视栏目名称的命名与大众心理密切相关,认知语言学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并给出建议。电视栏目名称的命名必须关注在不同维度上认知对语言的影响,理解传媒在命名时根据社会语境的考量和受众在接受信息时的认知变化,才能更好的理解电视栏目名称的语言张力如何建立,从而更好的服务大众。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7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