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微博的产生,人们的网络交流变得更为直接、快速与便捷,微博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简述了微博的内涵及特点,然后以“郭美美”事件为典型案例,分析微博对社会舆论的作用与影响,最后就微博对社会舆论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思考与探讨,指出微博是一把双刃剑,XX与媒体需要正确认识它的作用及影响力,不断完善相关的法规,进行正向引导,促进微博的健康发展,是具有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微博;“郭美美”事件;社会舆论
一、前言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2010年,在网络媒体发展迅猛的同时,以短平快、互动性强为优势的微博异军突起,受到越来越人们的青睐,迅速成为网络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种,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较2010年底增加2770万人,增幅仅为6.1%,微博用户数量以高达208.9%的增幅,从2010年底的6311万爆发增长到1.95亿[1]。微博是微型博客的简称,已成为民众关注公共事件、表达利益诉求的新渠道,成为党和XX舆情汇集和分析的重要方面。但微博在降低民众言论表达门槛的同时,也成了谣言滋生、扩散的重灾区,在一些网络推手的恶意推动下,谣言借助微博快速传播,误导网络舆论,甚至会形成“网络暴力”,干扰XX决策,甚至危及社会稳定,值得注意。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研究所7月18日发布的《2011上半年中国网络舆情指数年度报告》显示,微博已经成为中国仅次于新闻媒体报道的第二大舆情源头,可见微博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因此,本文将通过“郭美美”事件研究微博的对社会舆论的作用与影响力。
(二)微博的内涵及特点
微博就是微型博客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2009年8月份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2]。
微博无法与大众传媒和门户网站相比,但是微博以轻松转发以及独到的舆论影响机制,凝聚巨大的舆论影响力。在微博上,任何人都可以追随或被追随而不需经过同意,一个用户的好友可以是任何不认识的人,而不必是自己的亲人、同学或朋友,且添加好友的数量比博客更多,以至无限。微博的使用也具有了更多途径,用户可以通过手机、QQ、MSN、其他微博网站或插件等进行信息传播,这种随意和简洁使微博成为普通网民都热衷的网络媒介。
微博对网络舆论的主要影响是它的即时性、移动性和互动性。移动性让用户可以更好地即时反映发生在各地的新闻和意见,最后在用户之间的链式互动中形成舆论强势,从而影响网络舆论的生成。微博用户成为了与传统媒体类似的报道者,可以进行对现实的报道,并在网络受众中产生舆论互动,进一步影响传统媒体的报道和XX的决策。
微博的用户群体特征与互联网用户群体的特征趋同,都是以年轻群体和学生群体居多,这对微博的内容更新和活跃度有较大的影响,年轻群体行为活跃、思想激进、乐于网络互动,将推动微博与手机媒体的结合,从而赋予微博更大的舆论影响力。一个用户若有多个网站的微博账号,可选其中一个作为更新的主地址,使更新的内容同步到其他微博账号上,这也最大化了用户的舆论影响力,使用户可以一人对多个网站进行传播。这是以往的互联网传播所不多见的,也是微博影响舆论生成的新特点。
二、“郭美美”事件的影响
(一)“郭美美”事件介绍
2011年6月20日,新浪微博上一个名叫“郭美美baby”的女孩引起了众人瞩目。“郭美美baby”的真名叫郭美玲,经常在网上公然炫耀其奢华生活,并称自己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她在微博上展示自己的生活照,从中能看到,她开玛莎拉蒂跑车、在别墅开生日会,皮包、手机、手表都是昂贵的奢侈品。而她微博认证的身份是“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正是这一点,引发了公众的强烈质疑:一个年仅二十岁的女孩就当上了总经理,并拥有名包豪车,财产来源是否和“红十字会”有关?一时之间,网友们展开了“人肉搜索”,各种与郭美美、红十字会有关的说法在网络上流传,真假难辨,真相不明。这个自称“住大别墅,开玛莎拉蒂”的20岁女孩,其认证身份居然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其真实身份也众说纷纭,有网友称她是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郭长江的女儿,由此引发很多网友对中国红十字会的非议。
6月22日中国红十字会称“郭美美”与红十字会无关,已经两次在网上发表声明,说从来没有“红十字商会”这个机构,也没有设立过“商业总经理”这个职务,更没有“郭美美”这个人。但是三个“没有”,两次声明,似乎并不足以消除人们的疑问。新浪也对实名认证有误一事而致歉。无论红十字怎样解释“郭美美”事件和他们无关,公众都不太相信。郭美美本人也几次在微博上发表回应,她的回应当中一些前后矛盾的说法更引起了人们进一步的质疑。自“郭美美”事件发生后,不仅引起慈善组织公信力的下降,还引起社会整体公信力的下降,对社会造成了极为不好的影响。
(二)“郭美美”事件对社会的影响
1.使红十字会陷入信任危机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以其快速的信息传播深受网民的喜爱,促进我国信息的广泛传播,促进网民的沟通与互动,提高了网民的网络素养。我国大多数网民的正义感很强,对一些违反社会道德与价值的网络事件都会积极地给予批判。2011年,一个90后的郭美美,成为网络的热点搜索名词,“郭美美”事件更是牵出我国红十商会的种种违规操作,引发红十字会、基金会公信危机,导致我国红十字会的官方捐款额度不断下降,而个人点对点的非官方的捐款数量却不断上升,这无不证明“郭美美”对XX公信力的影响。目前中国红十字会正深陷信任危机之中,因为一个90后女孩郭美美在微博中炫富,并自称红十字会商业经理。民众对中国红十字会的极度怀疑,说明中国的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之脆弱。[3]“郭美美事件”以深刻地触动了中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问题,触动了公众敏感神经,让人反思问题的根源。
随着“郭美美”事件的不断发展,以及公众对事件了解不断深入,公众开始关注越来越多相关机构的损款活动,越关注越发现一些机关与企业的动作让人心寒,一桩桩不可思议的公信力缺失的事件不断被暴光。例如“卢美美”事件;河南宋庆龄基金会事;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小天使基金定向捐给女儿的8万元善款却变成3万元一次性捐助等等[4]。“郭美美“引发的慈善组织的风波不断发展,将中国红十字会置于无比尴尬的境地。红十字会的所有官方声明他们与郭美美事件无关,再怎样解释都无法说服公众。红十字成立二十多年来,接受社会的捐赠不计其数,他们接受的不仅仅是公众捐助的金钱,更是一份份来自公众的爱心,来自公众对红十字会组织的无比的信任与依赖。然而随着“郭美美”事件的发生,越来越来的人们开始置疑它的公信力,人们不禁会问:我们曾经的捐款究竟流入何处,到底有没有用到救灾等真正需要的地方,还是被一些人们无情地占为私有。公众既期待真相,又不能停止一波又一波的猜想、揣测和不信任。随着相关事件的不断扩散,此次风波已不仅仅是中国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更演变成一场全社会的公信力危机。我国发生的一些事件皆因处理过程的含糊、延后,民间失望、不信任的情绪不断累积、弥漫,导致真伪混杂、莫衷一是、矛盾激化,最终损害的是XX部门的公信力,影响公众对XX与社会的信任感。
(二)慈善组织的捐款大幅下降
公益慈善组织似乎弱不禁风,只要公众一调查,深入关注,组织的问题就会不断浮出水面。公信力对公益慈善组织的发展至关重要,没有公信,任何慈善都只是空谈,随着“郭美美”事件的不断发展,公信力危机将成为公益慈善的头号障碍。据民政部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的全国捐赠数据监测显示,2011年6月“郭美美”事件发生后,公众通过慈善组织进行的捐赠大幅降低。2011年3月到5月,慈善组织接收捐赠总额62.6亿元,而6月到8月总额降为8.4亿元,降幅达86.6%。但慈善资源并没有消失,据监测显示,6月到8月,XX接受捐赠和点对点的个人捐赠数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3月到5月,XX接收的捐赠总额约为70亿元,点对点直接捐赠给个人、不通过公益组织的捐赠数额仅为3887万元,但6到月8月,XX接收的捐赠总额上升到90亿元[5],点对点的个人捐赠数额大幅上升,达到1.27亿元。这说明,有公信力才有慈善公益,没有公信力就没有慈善公益。

(三)影响XX形象
在现代社会中,XX如何行使手中的行xxx力,关系到XX良好形象的确立及其公信力的增强。当“郭美美”事件发生后,不仅公众不信任红十字会,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怀疑XX的执政能力,从而引起全社会的公信力危机,引起公从对XX公信力建设的担忧。公众希望XX是诚信的XX,社会上人人都诚实守信,能形成良好的诚信之风。X学者道格拉斯•互克斯勒所曾说过,XX是一个感染力极强的以身示教的教师,不论教好教坏,它总是在以自己的楷模行为教育整个民族。XX行为是一个国家社会群体行为的导引和垂范,其教育和影响着整个社会、整个民族[6]。当XX失信于民,当组织失信于民时,那就会有更多的普通大众在生产、生活中采用欺诈手段。可见,XX诚信是最大、最基础的诚信,是社会诚信体系构建的基石。社会道德感和信任感是十分脆弱的,一次伤害所造成的损失,或许需要用十倍的努力才能弥补。当XX公信力缺少,就会严重影响XX有关部门的形象。XX形象受到损害,公众将不会完全信任XX,将对XX能力产生怀疑,出现愤世嫉俗的心态。当公众拥有这种心态,将不会很好地支持XX的各项决策,XX的决策将无法得到有效推行,进而影响XX在民众心中的形象,影响社会的健康发展。
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当代XX的主要任务,XX正努力地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个统筹全局的系统工程,离不开XX的主导作用,更离不开社会组织的大力参与,以及民众的支持。“郭美美”事件使人们对社会组织的信任大打折扣,这不仅影响到社会的信誉建设,影响慈善组织的健康发展,更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微博对社会舆论的作用与影响的思考与探讨
据国家有关部门最新数据,我国目前在各网站注册的微博账号约7亿个,微博用户每天发布的信息量约为2亿条。据了解,人人网、开心网等SNS社交网站注册用户数维持在2亿以上,腾讯QQ空间和朋友网、豆瓣网等等,都聚集了大量活跃用户。
(一)微博的舆论引导力不断增强
在微博的内容更新中,信息的扩散不再是一对一的传递或一对多的广播,而成为一乘以多再乘以多的链式反应,这种即时快速膨胀的信息传播,具有难以比拟的扩散优势。当一条重要新闻受到关注或重要评论受到追捧时,会迅速发生链式反应并在微博用户中快速传播;当新闻或评论受到高度认可时,会形成转发的循环,并持续出现在个人页面或共享页面的顶部,获得持续的关注和舆论反应。如“郭美美”事件最初只是因为公众怀疑其身份,经过公众对事件持续关注,随着公众对“郭美美”事件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从而形成强有力的社会舆论引导,最终使事态一步步扩大,对整个社会公益事业带来了致命的打击。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人作为社会动物,总是力图从环境中寻求支持,避免陷入孤立状态,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他们更倾向于积极大胆的表明自己的观点,最终形成一个以占上风观点为主的舆论场[7]。网民一开始有某种偏向,通过交流使得倾向性得到加强、扩大,形成“群体极化”,最终可能形成极端的观点和行为。如在“郭美美”事件中,公众从最初的怀疑到最后不信任慈善组织,将捐款直接捐给XX或需要的个人。
在郭美美事件中,先是微博“郭美美baby”炫富,其“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认证信息在5月21日开始引发网友猜想和热议。网友自发展开人肉搜索与调查,在传统媒体缺位的舆情发酵期,自媒体能够不断通过群体“爆料”和评论实现舆论的议程设置,说明网络监督无孔不入,成为舆情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推动力量。6月22日,六家传统媒体介入报道,开启“两个舆论场”互动阶段,舆情能量爆发[8]。之后,大量网民仍通过微博不间断地爆料,几乎每次爆料都引起新的舆情反弹和媒体介入,产生“涟漪”波动效应,影响到多家企业、个人和行业机构,舆情长期延续,成为2011年舆论关注度最高的事件之一。
(二)正确认识微博的监督作用与舆论引导力
随着微博受到越来越多网民的喜爱,微博的舆论影响力也不断增强,微博提供了反腐曝光利器,也为弱势群体提供了救助新渠道,成为舆论监督广场和信息公开的有利武器。微博作为新兴媒体,它的作用也日益重要。很多XX机关、名人、新闻媒体纷纷开通微博,与网民展开互动,社会各界、各企业纷纷将目光转向微博,微博成为与公众沟通的新的有影响力的平台。
微博有很多积极的影响力,但由于微博的草根性,任何人都可以在微博上发表自由言论,一些人或为了博点击率,或为了报复他人,而发布虚假的消息,从而为XX与传媒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使他们增加了抵制网络谣言与非理性公众情绪疏导的压力。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微博的影响力将不断持续,因此XX与传媒不仅要认识到微博的积极影响与作用,也要提高信息的公开度,对微博产生的负面消息积极进行引导,保持信息的透明与公开,为公众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
(三)完善相关法律规定,创造微博发展的好环境
随着微博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有些网民散布不实消息,恶性诽谤,曝光他人隐私等等。微博作为舆论阵地,越来越被公众重视,对社会舆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如果加以正确引导,能促进社会更好发展,如果管理不当,则会引起很大的社会震动。微博对社会的影响值得深思,如何解决微博管理难的问题,本人认为首先要做的就是完善相关法律,做好网络监督管理,引导网民向积极正确的方向发展[9]。同时,对在微博上散布谣言、不健康信息等一系列不法行为,进行严厉惩处。媒体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制造积极向上的有价值的新闻,发展良性循环环境,让大众最大程度上与新闻相融合。微博相较于传统媒介,多了一层关系,就是为发布者和接收者之间提供了互通交流的平台,这也是微博最大的魅力所在。只要充分地利用好这一优点,就是微博本身最大的成功。
虽然微博发展迅速,但对公平还是要对微博保持平静客观的心态,毕竟中国网络还未实现实名制,各方面管理还未到位,不要轻易被微博上一些信息或思想所影响。XX要应尽可能完善相关法律和监督工作,只要有遵守法律、遵守道德的大规则约束,微博就会是一个有利于社会舆论建设的平台和工具。
总之,作为新兴媒体中强有力的一部分,微博对社会的影响不容小觑,无论是信息的传播还是社会舆论的阵地,它都是一把双刃剑。应合理的把握,才能使其发挥出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能量,最大程度的为社会所利用。
结论:
微博以其短小、易操作、即时性、集成性与草根性的特点,受到网民的强烈喜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舆论集成方式和传播方式。2011年微博改变了网络舆论格局,尤其是助推突发事件舆情传播,并使之成为常态。现在,微博成为最具影响力媒体,全面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未来微博如何更好地发挥监督与舆论引导作用,笔者提出了几点建议。在写作中虽然参考了相关的文献,但由于本人的学历与经验有限,写作中难免有不完善之处,会在以后的学习与工作中不断研究。
参考文献:
[1]CNNIC.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1年
[2]王萍,张伟.简析微博的社会效应[J].新闻爱好者,2010年19期
[3]王涌.红十字危机无信任则无慈善.新世纪.2011年7月5日.43.
[4]血癌患儿家长称所获定向捐款遭基金会扣减.新京报.2011,(31):12.
[5]我国官方慈善公信力下降红会危机影响扩散.广州日报.2011,(8):7.
[6]刘长杰.必须坚守程序正义的底线[N].时代商报,2009,(12):9.
[7]王文宏.网络文化多棱镜.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
[8]李月起.论微博对社会舆论流变的影响形式与作用机制[J].编辑之友,2011年12期
[9]张楠.微博对政治传播的影响与价值.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4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