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电影《调音师》是一部很优秀的悬疑影片,其中的听觉手段调动得十分精彩,给人带来意味无穷的观影感受。本文就是从这一部电影的解读来切入,探讨悬疑类电影里面的听觉艺术。说起听觉艺术,我们往往从三大类说起,即语言、音响和音乐。这三大类所构成的听觉艺术是电影当中必不可少的,也是悬疑类电影中的精华所在。导演们通过对声音艺术中不同元素的不同处理,向观众更好地传递创作意图,传达情感,诠释主题。听觉艺术在《调音师》这部电影中贯穿始终,通过将其与同类悬疑电影的比对,我们发现:许多悬疑影片的经典桥段都离不开声音艺术的配合;正因为有了他们的加入,才使得影片的艺术性更强,在抒情,渲染气氛等方面加强了艺术张力,给观众带来更完美的观影感受。
关键词:电影《调音师》;听觉艺术;悬疑类影片
引言
从无声时代到有声时代,电影技术在不断发展,人们的观影审美能力也在逐步提升,听觉艺术越来越成为影片创作及审美中一种不能或缺的重要元素。著名悬疑电影《罗生门》的导演黑泽明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给影片加入声音时是我最兴奋的时候……在这一时候,我不禁颤抖。”这句话足能证明听觉艺术带给影片的魅力及其对创作者灵感的重要性。
声音艺术成为每一部优秀的悬疑电影作品的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语言、音响、音乐三大要素在影片中发挥各自的作用,并共同构成了电影中完整的听觉体系。正是因为有了它们的存在,使得影片的最终呈现达到一定的艺术高度。电影《调音师》在声音艺术的运用上发挥到了极致,导演不放过任何一个可利用的手段带给观众更完美的视听效果,不论是从节奏、基调变化、气氛渲染、人物内心还是情节反转等等方面,声音艺术的作用都被充分调动,值得同行们反复学习和研究。
1电影听觉艺术概要
语言、音响和音乐,这三大要素是电影当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悬疑类电影中的精华所在。正是它们在影片中发挥各自的作用,共同构成了电影中完整的听觉体系。导演们通过对声音艺术中不同手法的处理,利用听觉艺术所产生的效果,向观众更好的传达创作意图,诠释作品主题和思想[1]。
1.1语言类听觉艺术的种类及其功能
在听觉艺术里面,语言种类的划分包括对白,独白,旁白。其中,对白也叫对话,是指在电影中人物与人物之间进行交流时所用的语言。独白指的是影片中的人物对内心活动所进行自我表述的内容。可将独白分为三种:一种是交流时以自我为主体对象的独白。二是以影片或剧中的其他人物为对象去交流的独白,常见的情节比如演讲,祷告等。三是以观众为对象去交流的独白。
语言类的第三种——旁白,指电影中人物语言以画外音的方式出现[2]。可主要将旁白分为以第一人称的自述和第三人称的角度两种,第三人称的方式多为介绍、评说等。
语言类的听觉艺术在电影当中的作用是什么呢?一般来说,有以下三个层面:一是可以与电影画面相互配合,推动情节发展,交代叙事;二是可以表现出人物的内心中的真情实感,可以塑造出更加鲜明的人物性格。三是可以直接的表达出创作者对作品的观点以及主题。
1.2音响类听觉艺术的种类及其功能
我们知道,音响在电影中主要分为五种类型,即动作音响,自然音响,背景音响,机械音响以及特殊音响[3]。其中,动作音响指的是人或动物产生行动时所发出来的声音,比如动作片中经常出现的打斗声;自然音响指的是一切大自然中非人的行为动作发出的声音;背景音响,指为群众喧嚣所产生的杂音;机械音响,指机械设备运行时所产生的声音。比如,汽车启动,火车呼啸,电话铃响,钟表指针的走动声等。至于特殊音响,则是指把声音通过人工变形处理的方法,使起成为非自然界的音响。
音响在影片当中通常可以增加荧幕的真实感,更强烈渲染画面的氛围;同时,还有打破画面原有的框架感,拓展空间,增强画面信息量的作用[4]。
1.3音乐类听觉艺术的种类及其功能
听觉艺术的第三大类,就是音乐了。音乐在电影当中包含有声音源音乐,另外一个是无声音源音乐。有声源音乐也称画内音乐,指的是唱歌的人或是发出声音的物体,在电影画面中出现了。无声原音乐又叫画外音乐,指声源没有出现在画面中的音乐[5]。
音乐作为听觉语言的重要类别,其与画面的关系十分紧密,可分为音画同步与音画对位两种。音画同步即指影片中的音乐所向观众呈现的情绪,节奏,主题与电影画面皆为一致,而音乐在整个段落的作用仅是更好的烘托气氛、渲染画面的内容。而“音画对位”,则分为两种:一种是音画对立,另一种是音画并行。对立顾名思义,音乐所表达的基调,节奏,情绪等与画面的内容截然相反;而音画并行,则是声音与画面宛若两条平行线,既不是“合一”的关系,也不是“对立”的关系[6]。音画并行不管是在结构上还是与画面的依附关系中都是可以独立存在的。它可能表现在一个段落中甚至是贯穿整部影片,它高于画面内容所表达的意义,而且往往更加抽象,更有层次,更加贴近作者意图也更具有象征意义。
音乐在电影中可以起到的作用除了渲染环境之外,还可以将不同镜头连接起来,利用声画组接的手段,使影片段落整体感的同时,抒发导演的情感更好的诠释作品主题和思想[7]。
2听觉艺术在悬疑电影中的广泛应用
非常多的悬疑类电影将声音在电影中的功能和作用,巧妙地发挥到了极致。可以这么说,一部成功的悬疑电影离不开听觉艺术高超运用。无论是人声,还是音响、音乐,都对影片的叙事、氛围的营造、剧情的发展、节奏的推进、情绪的渲染、主题的表达等,有着不容忽视的显著作用[8]。
2.1悬疑电影中的语言
将独白运用到极致的悬疑片,要属日本悬疑电影《告白》。如图2.1所示,其中大量的独白占据了主要人声的部分。这些独白成为了此片中的叙事主线,在语言中,这种独白手法所营造的诡异、森冷的氛围贯穿全片。这说明,影片画面所产生的表现力和叙事力并没有被独白夺走,独白反而使画面扩展其表现范围,画面相互配合共同推动剧情,构成了更大的艺术张力。此外影片独白结构上大多为非平行时空的独白,是以不同的人物角度出发,循序渐进的将真相揭开,人物的内心层面也是一层层的被揭露。每一段全新的独白中,悬念的设置也层层递进,新的信息点不断涌现,使观众的好奇心愈加强烈。导演利用独白将观众窥探者心理不断放大,同时将人物的内心如抽丝剥茧般一步步展露出来。
图2.1电影《告白》
2.2悬疑电影中的音响
音响在《孤儿怨》电影中有着强大的听觉感染力,在增强环境真实性的同时,也在提高观赏效果上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孤儿怨》中有不少被刻意处理过的音响。这些音响的音量被刻意的放大,不仅如此还增添了回声的效果,有时也使用了改变音色的手法使其更加具有独特性。比如在小女孩杀死鸽子时血溅出的声音,女孩锁房门的声音,镜子碎掉的声音和脚步声……这些音响经过处理,更能表达出人物的情绪和性格和给与观众的恐惧感也加强,如图2.2所示。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国产片《催眠大师》如图2.3所示。被放大的水声,心跳声,时钟的指针声也都在为不断完成催眠和反催眠做细节铺垫。
图2.3电影《催眠大师》
2.3悬疑电影中的音乐
电影的恐怖音乐有时候比电影本身更加让人的心境有强烈的抽搐感和窒息感。在影片中其节奏的呈现少不了视觉节奏与听觉节奏的相互作用。,比如改编自同名小说的惊悚电影《沉默的羔羊》,导演将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用在了杀人狂魔身上,让观众在平静的旋律之下,深深地感受到了什么叫“不寒而栗”。在电影《黑天鹅》最后高潮部分,展现“白天鹅”与“黑天鹅”时所运用的音乐反复交替,同时将这两段节奏明显加快,预示着女主角的双重人格即将会交汇,这种碰撞也将整个影片推向高潮。如图2.4所示。当女主角卫生间找寻尸体时,背景音乐氛围变得诡异而又疯狂。当妮娜发现自己一无所获时,真相大白,她突然明白原来这一切都是她的幻觉。如图2.5所示。镜头突然转到了妮娜身上的伤口,原来被刺伤的本就是她另外一种人格,是自己却又不是自己。如图2.6,音乐的节奏在这里一下变得悲壮,表现出在她得知真相后却又不能阻止悲剧的发生。音乐停止之后,再次响起“白天鹅”的主题曲,表现出原剧中的悲剧色彩。这组镜头画面与音乐相互切换对比,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营造出压抑而恐怖的氛围,强烈地预示着剧情的不断反转,将观众置于真相之外,却又无比接近真相,观影的快感由此迸发。
图2.4电影《黑天鹅》
图2.6《黑天鹅》中妮娜天鹅湖表演
3电影《调音师》中的听觉艺术及延伸
3.1听觉艺术在影片中的叙事作用
电影《调音师》是一部很优秀的悬疑影片,其中的听觉手段调动得很精彩,给人带来意味无穷的观影感受。接下来,我们就这部影片,详细了解一下它独具特色的听觉艺术。
在《调音师》里,“说来话长……咖啡?”如图3.1所示。一句简单的画外音加黑屏画面作为影片开始的第一个镜头,成功将观众角色转变为一段故事的听众。紧接着,随着一声枪响,随之而来的车祸声开始了故事,这里面听觉艺术手法的使用,给了观众极强的遐想空间,也在故事未开始之前为本片设置了第一个悬念。
图3.1电影《调音师》影片开始
影片《调音师》里,男主阿卡什首次出现,伴随着一段长达1分20秒的钢琴曲。一个盲人钢琴师出现在画面中,使观众在叹惜这位“盲人”的同时,不禁惊讶于男主在钢琴上的艺术造诣,如图3.2所示。而在介绍被杀男主人身份时也是同样手法。一段经典印度电影的配乐首先响起,然后出现这位男主人年轻时出演的电影,如图3.3.所示。巧妙交代了他的身份——曾经的影视巨星。
图3.3电影《调音师》
记得在国产悬疑片《全民目击》中,曾有这样的处理,利用多位记者的画外音与现场报道同期声相结合,以第三视角的方式,客观直接的交代了这场备受关注的悬疑案件中的人物关系和故事背景,如图3.4所示。与之不同的是,电影《调音师》里,通过一段欢快的背景音乐加男主的独白,节奏紧密地交代了故事背景和主角阿卡什的日常生活以及享受盲人身份的原因这种创作手法是很独特的,如图3.5。
图3.5电影《调音师》
在女主人西米做饭时,一段欢快动感的节奏配上了色彩鲜明饱和度高的画面内容,奠定了影片前半段轻松欢乐的基调,一个音响特写镜头使此段音乐变成了现场的有声源音乐,如图3.6所示。随之,西米接电话时便关掉了音响,使之成为了剧情内容的一部分。需要注意的是,此手法在本片中多次出现。女主角苏菲第一次接阿卡什上班使快剪镜头加上人声音乐作为配乐,但镜头一转阿卡什在餐馆弹奏,演唱的正是这首歌,如图3.7所示。使配乐转换为同期声。下一个场景则是由阿卡什唱歌快切为和女主逛街,看画,看电影等画面,又将同期声转为背景音乐。这种利用音乐把画面内容串联在一起的手法不仅表现出男主此时心中的暗喜,烘托欢乐的氛围,也使该段节奏紧密,男女主关系的迅速拉近,衔接流畅连贯,更自然推动剧情。
图3.7电影《调音师》
3.2听觉艺术在电影中的艺术功能性
记得在悬疑片《致命ID》中,曾有利用雨停来反转基调的做法。从影片开始直到后半段一直伴随着雨声和雷声,直到雷雨交加过去以后,没有了恐怖环境音响效果再配上舒缓的背景音,才让人误以为噩梦已过一切恢复平静,也使得结尾的反转让人意想不到。与之相应的,电影《调音师》也有类似的处理。
在影片二十五分钟以后,通过听觉艺术手法的变化,带出了基调的变化。初次暗示是利用一段电视机里传出的影片音乐,情节如图3.8所示。诡异阴森,暗示悲剧即将发生。随之而来的打雷声伴随雨声的环境音响也为之辅助。影片之前欢乐愉快的氛围使观众都快忘记这是一部悬疑片,此段音乐转折过后,真正的悬疑剧情才刚刚开始走向正题。
图3.8电影《调音师》基调变化之处
在情节反转、基调突变方面,在《调音师》里,通过音乐这种讴歌听觉艺术手段的运用也是很多的。最惊心动魄的经典的凶杀案场景中,音乐都是贯穿始终的:明显弹错的重音和弦打破了舒缓的旋律,那是阿卡什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第一次看见半个尸体躺在地板上,受惊吓所致,如图3.9所示。紧接着演奏结束,但音乐并未停止,低沉的钢琴声仍反复响起,仿佛剧烈的心跳声不断刺激着阿卡什和观众的神经;在男主进入洗手间时音乐停止,一片安静,给人一种危险即将过去,男主所处安全之感。但此刻镜头一转,杀人凶手持枪就站在身后,如图3.10.重鼓点同时响起,大大加强了观众心中的恐慌感;随后轻快的音乐响起,插叙回忆的形式还原出了过气巨星被杀害的犯罪现场,平缓了惊吓的紧张感,段落节奏把控巧妙……
在这里,影片还大量利用演奏的钢琴曲来反映主角的心情变化,随着音乐的起伏和节奏加快展现内心的恐慌不安。在看着凶手走后,西米一个人独自坐在沙发上流泪,如图3.11。悲怆伤感的旋律里也流淌着她对这一切的伤心懊悔,似乎只有这一刻她毫无伪装、不带表演地展露出了自己的内心,这些心情的起承转合都被这钢琴曲演绎的淋漓尽致。
图3.10电影《调音师》
图3.11电影《调音师》西米流泪
《调音师》里有这样的表现。画面回到男主重新弹奏的时候,西米和她的情夫正在清理尸体,如图3.12所示。此段导演使用了“声画对位”的技巧,把尸体装在行李箱的画面配上了高雅的钢琴声,让这场谋杀更加有戏剧性的同时,更是放大了这些动作的荒诞和滑稽。同样,在西米把隔壁的知情者迪萨太太推下杀害的时候,如图3.13所示,在电梯打开的一瞬间正好又被男主目睹。如此恐怖的一幕,导演将其配上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将其渲染得激烈且荒诞。像一幕音乐剧,激昂却又不失戏剧化,心跳随着音符被牵住,紧张感和窒息感被这首古典音乐放大到极点。
图3.13电影《调音师》中迪萨被杀
《调音师》中利用声音元素处理的细节也随处可见。当女主角苏菲与阿卡什初次见面时,问他是什么职业,这时背景音便响起了钢琴声,与阿卡什“弹钢琴”的回答相呼应,如此直观的展现,使男主钢琴师这份工作更具有画面感。另外,西米被目睹了杀人经过后去阿卡什家中试探男主。她做完咖啡转身时,戴上了幽灵鬼脸面具,如图3.14所示。这时画面里传出刺耳长鸣的笛声,原本屋子中的宁静被划破。随之则是滑稽的幽灵叫声,给观众制造了短暂的恐慌感,又让观众意想不到,西米如此恶毒的人物性格中还有幼稚顽皮的一面,不失幽默的小插曲调和了整段紧张的氛围。
影片中还有几段通过声音处理的细节给人印象深刻。被西米下毒后发现眼睛真正失明了的阿卡什,在醒来之后找到水房一头扎进水桶中。原本诡异紧张的音乐,在扎进水里的一刻停了下来,只有水的咕嘟声……音乐和音响的配合,放大了阿卡什的绝望、无力感。还有,在黑心医生看见西米验血报告时,刺耳的长音效再次响起,这意味再次反转,西米的血型可以为他带来巨大财富,所以他不能杀掉这个蛇蝎心肠的女人。在这个反转中,音乐本身成为了那个最大的线索。这使得我们联想起同为印度高分悬疑片《误杀瞒天记》。其中,小警察与他的上司打赌,如图3.15。他说看到过男主角曾开过那辆车,而男主因为心虚也一定会回头,如图3.16所示。这里面配乐使用的则是弦类音乐,这种配乐方式的严肃性和故事性不同于传统印度歌舞片,细节上也突显警官说的是实话。
图3.16电影《误杀》中警官打赌桥段
很多悬疑电影的结尾部分,由于音乐等声音元素的巧妙调动,而带来特殊的艺术效果[9]。在《看不见的客人》的结尾中,女律师透过对面的窗户撕下伪装的皮囊,如图3.17所示。强节奏的配乐不断刺激着观众的心跳,没有一句台词的衬托反而使这种反转更有力量,引起观众思考。相对来看,《调音师》的结尾,更是奉献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片段。阿卡什拿起拐杖打飞了面前的易拉罐,如图3.18所示。交响音乐再次响起,字幕出现,影片结束,再度大反转地把影片推向高潮,让人不禁感叹。
一架黑白钢琴,艺术家用它来弹奏优美旋律,充满了艺术的气息。但你永远不知道,在这段优美的音乐背后,隐藏着多少扭曲的价值观,充满着多少未知的利己之心。起初,假装失明成为一个艺术家来进行更精细的艺术探索的借口。在经历了各种生死体验之后,继续假装失明,则隐藏着可怕的心理动机。
图3.18电影《调音师》结局反转
听觉艺术在《调音师》这部电影中贯穿始终,将这些手法在相同悬疑类电影中进行比对的同时发现,许多悬疑影片的经典桥段都离不开声音艺术的配合,正因为有了音乐的加入,才使得影片的艺术性更强。在抒情,渲染气氛等方面加强了艺术张力,给观众带来更完美的观影感受,也使其成为影片中的不可替代重要元素[10]。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听觉艺术手法在悬疑电影中发挥得可谓淋漓尽致。很多导演都将他们视为一件“利器”,通过语言、音响、音乐等不同种类的听觉艺术手段,不断向观众传递整个作品的态度和哲思。通过对电影《调音师》中声音艺术的解读,我们看到,在听觉传达上,电影中对其设置的功能性,正在变得更加复杂,也更加深刻。我们相信,任何优秀的影视作品,在画面艺术之外,只有搭配上水乳交融的声音艺术,才能使整个影片的艺术表达更加具有完整性,从而达更高的审美层面。
参考文献
[1]曾田力.影视摄影艺术[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1:65-69
[2]田建国.电影艺术的听觉与视觉[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1:93-95
[3]聂欣如.影视剪辑[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4:83-85
[4]高力,吴瑜婷.影视剧作.技巧模式与技巧[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03:78-82
[5]陈俊凤.对电影音乐的文化价值取向的几点研究[J].电影评介,2017,(1):14
[6]曾祥华.不同节奏背景音乐对影片的影响研究[M].苏州大学,2015.4:65-66
[7]王在畅.电影音乐审美特征简论[J].电影评介,2007.10(1):25-26
[8]何小兵.影视音乐的特质与功能[J].影视音乐北京,2017.6(3):118-119
[9]王海波.浅谈电影音乐的多种艺术处理手法[M].艺术研究,2018,2:109-115
[10]王霞.影视音乐艺术特征[J].电影文学,2015,9(1):116-117
致谢
在这次毕业设计中,感谢我的毕业导师宋海燕老师,在设计论文的过程中老师总是耐心的给出专业的修改意见,使我们的论文任务总能第一时间完成并提交。虽然没有机会见面很遗憾,但在我的脑海中宋海燕老师是一位温柔知性且乐观的老师,感谢她在我们每个改论文的日子为我们加油鼓劲,陪我度过大学最后一段珍贵的回忆。不论是开题报告还是论文初稿,到最终的论文答辩稿,老师总是能逐字逐句的给出修改意见,从而使我们学术论文的专业性更强,更化规范化。此外还要感谢我的大学班主任宋威老师对我四年的照顾,在学习上教会我们很多专业性的知识,并完成实践,在日后的工作实习中十分受用。最后要感谢我们的系主任刘冰峰老师,他总是认真对待每一位同学,帮助我解决了许多学习上的问题。在以后我离开母校的社会生活中,不会忘记每一位帮助我的老师和他们的教导。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42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