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来,抑郁症不断走进人们的视野,而且离我们越来越近,从一个专用名词变成一个个就可能发生在你身边的真实人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近估计,全球现在有超过三亿的人患有抑郁症,且年纪由中青年为主,在中国就有6000多万抑郁症患者。
早在2018年,抑郁症就被列为除心脏疾病外,对人群威胁最大的疾病,并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21世纪三种重大疾病和预防重点之一。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有关调查显示,在我国抑郁症发病患者中约有62%有过自杀行为或想法,约13%-20%重症抑郁症患者可能会因为抑郁症自杀死亡。这样的高自杀率让很多人对“抑郁症”感到恐惧,让抑郁症在很多人眼中成为“不可治愈的癌症”,因为抑郁症患者的情况随时会变糟糕,离死亡可以说是“一步之遥”。
本篇深度报道通过生活观察与深度访谈的形式展现抑郁症患者的生活与真实感受,希望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抑郁症的思考,提醒人们关注抑郁症患者,因为抑郁症是很难痊愈,并且极难复发的病症。面对抑郁症患者,我们更应该重视的是学会如何与他们相处,帮助他们走出黑暗,迎接光明。
关键词:抑郁症;中国卫生心理协会;深度报道
引言
世界卫生组织在2019年公开的数据显示,全球约有3亿不同年纪的人患有抑郁症或焦虑症。近10年来,抑郁症患者的增速为20%,全球每年因抑郁症自杀的人已经超过百万。
X有1860万成年人,相当于该国所有成年人的7.2%,在过去的一年中经历过严重的抑郁症或焦虑症,接近48%的人被诊断患有抑郁症的同时,也被诊断患有焦虑症。
在中国,成年人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患病人数约为9000万,女性患病者明显高于男性,但其中只有20%的患者接受了治疗,每年有20万人因为抑郁症发生自杀行为。
生活节奏加快、家庭、职场、情感等因素造成了中青年人心理负担越发严重,也是导致他们患抑郁症的主要原因。抑郁症不是普遍意义上的心情不好,以心情低落为主,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严重者甚至出现幻觉、臆想等精神性症状[[[]李一冰.健康时报网抑郁症报道研究(2008-2018)[D].河北大学,2019.]]。
世界卫生组织表明:抑郁症不是“绝症”,只要患者积极主动向心理医生寻求帮助,也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罗增让,张昕.大学生抑郁心理刍论[N].山东省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总第77期)
]]。
因为抑郁症对越来越多人造成的生命威胁,导致很多人对抑郁症感到恐惧,其实抑郁症并不是可怕的疾病,它只是情绪上的感冒。
对于抑郁症,我们要学会正视它,对待身边患有抑郁症的朋友,要对他们关心,给他们足够的关心,帮助他们打开人生的新篇章。
1创作综述
1.1创作背景
2019年10月14日,韩国艺人崔雪莉在京畿道城南市的家中被发现身亡,死亡原因疑似因为抑郁症。伴随雪莉的离世,抑郁症再次成为了直击人们心灵的字眼。从作家三毛、海子等,到演员歌手张国荣、乔任梁,再到北大女学生包丽,网友“走饭”等,抑郁症没有放过任何一个群体的人,他们都因为抑郁症而离开这个美丽的世界,令他们的家人和无数粉丝心碎流泪[[[]曹鸣岐.论大学生抑郁情绪的调节[N].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4月,第15卷第二期.]]。
抑郁症也被称为“心灵感冒”,其实和感冒发烧一样,每个人都会因为生活的压力有过一些抑郁的情绪。当今的社会,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引起抑郁的起因主要有原生家庭、校园暴力、生活压力、基因遗传、大脑激素的不平衡等等。很多人都有过心灵上的困扰,但是人们却很少重视它。往往就在这不知不觉中,将自己渐渐引到了抑郁症的悬崖之下[[[]卫毅.像感冒一样的抑郁症[J].南方人物周刊,2008(31):34-35]]。
抑郁症离我们是很近的,一旦发生就有可能愈演愈烈。对于抑郁症,目前医疗上能做到的只有对患者进行药物控制和治疗,如果恢复的好,可以不影响到正常的工作和学习,但如果想要彻底治愈,还是需要生活上的自我康复和提升[[[]罗增让,张昕.大学生抑郁心理刍论[N].山东省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总第77期)
]]。
人的一生中,没有人敢确保自己的身体会永远健康,同样也没有人有百分之百的心理健康。抑郁症不是单单靠自我意志力就能解决的疾病。如果你的周围有抑郁症患者,请理解他们,关爱他们。
1.2作品阐述
本作品以深度报道的形式展现,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采取插叙的方式,讲述三名抑郁症患者的患病原因和患病经历;第二部分以抑郁症患者的治疗过程和心理医生的官方解答为主,讲述抑郁症患者在治疗和服药期间的坎坷以及心理医生对抑郁症这个疾病的一些问题解答;最后一部分是以不同切口展现抑郁症患者的家人和身边朋友、同学等人对他们的关怀,帮助抑郁症患者走出黑暗,他们是最坚实的依靠。
本篇深度报道以微博采访和线下采访的形式为主,主要采访了三位抑郁症患者,她们均为女性,年龄在12-25之间。由此可见,抑郁症的患病年龄逐渐向低龄迈进,在采访过程中,一位14岁的抑郁症患者的一句话令我记忆犹新,她说“年龄是年龄,经历是经历”。所以,当我总结三位采访对象的患病成因时发现,原生家庭、校园暴力等是学生群体患抑郁症的主要因素。每年都有很多学生因为抑郁症自杀,每个学生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给家庭造成的创伤可以说是无限大的。
所以,如果现代人都能够对抑郁症了解多一点,能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话,好多悲剧可以避免,这是必须要重视的,因为这是不能回头的。
2创作依据
2.1国内外抑郁症疾病的环境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的表明,全球七十亿人口中有超过三亿的人患有抑郁症或焦虑症。而在X,抑郁症的终生发病率竟高达28%——也就是说,有超过五分之一的人会在一生中的某个年纪段患上抑郁症或焦虑症[[[]李媛媛.国内报纸抑郁症议题报道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8.]]。
在中国,有超过1亿的人患有抑郁症,每年有超过20万人因为抑郁症结束自己的生命,而且已经开始出现低龄化趋势,年龄向学生群体迈进,主要以12-25岁青年为主。
其实,有关抑郁症的相关描述早在几千年前就有出现过了,据资料显示,最早出现抑郁症的医学描述是在古希腊医学文献中。但是,直到在十九世纪末,对抑郁症才真正开始科学研究。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历史时刻,在西方社会,人们不再对精神疾病感到害怕和恐惧不,科学家也开始对大脑和心理活动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至此,抑郁症开始真正被纳入医学研究的范畴[[[]李欣蒙.抑郁症的媒介话语与媒介形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
2.2现代人对抑郁症的看法
近年来,大学生群体成为易患抑郁症的主要人群,在大学校园里,休学、退学、自杀、犯罪等现象时有发生,有抑郁情绪的人数在逐年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严重问题,需要引起学校和家长等人的重视[[[]张莹.常见心理困惑及应对策略[J].心理月刊,2020,15(06):17-18.]]。
因为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状态,他们不想让爱自己的家人和朋友担心,所以他们习惯用微笑或者正常的生活伪装自己,但事实上,他们往往承受着外人无法想象的痛苦,其中一些人甚至会选择自杀。抑郁症患者也会在生活中通过一些表现去向身边的人求救,但是如果抑郁症患者的求救一直被无视,他们就会进一步绝望,进而放弃,最后做出不可挽回的事情。所以如果你发现身边的人有抑郁症倾向,如果他在向你求救,千万不要轻视。
笔者想要通过本篇深度报道,全面展示抑郁症患者的生活,希望能够提供给人们一些关于抑郁症的思考,即如何看待抑郁症这个疾病,如何与抑郁症患者相处,引导人们重视抑郁情绪,关心身边的抑郁症患者,帮助他们走出阴霾。
3创作过程
3.1选题来源
在生活中,笔者发现身边患有抑郁症或者有抑郁倾向的朋友越来越多,远到每天都能在微博上看到“抑郁症超话”里来自天南海北的陌生网友因抑郁聚在一起,相互安慰,给予对方温暖,鼓励对方及早就医,早日好起来;近到同一个学院的学妹因抑郁休学,从小玩到大的朋友因抑郁有轻生的想法。
这些真实的抑郁症案例深深的触动了笔者,可是现实生活中仍然有很多人不理解抑郁症群体,觉得他们是“无病呻吟”,对他们进行批评和讽刺。笔者想要走进他们的心里,帮助他们好起来,也想要通过本篇深度报道告诉人们,抑郁症不是“无病呻吟”,他们和正常人一样是鲜活的,他们需要我们的爱和鼓励,帮助他们走出抑郁[[[]南充民健医院.刘四方.抑郁和抑郁症有啥区别?[N].大众健康报,2020-03-19(005).]]。
3.2采访设计方案
目的:希望能够通过对抑郁症患者的生活展示和深度访谈,提供一些关于抑郁症的思考,即如何看待抑郁症这个疾病,如何与抑郁症患者相处,引导人们重视抑郁情绪,关心身边的抑郁症患者,帮助他们走出阴霾。
采访对象:抑郁症患者可妮(化名)、小乔(化名)、小橘(化名)。心理医生:沈医医院夏安医生
采访准备:提前与采访对象沟通好,确定采访时间。(因抑郁症患者的特殊性,他们选择不录音、不出镜)
问题设计:1.抑郁症患者:(1)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现自由有抑郁倾向的?(2)主要的患病原因是什么?(3)有看过心理医生吗?接受了哪些治疗方法?(4)身边家人和朋友对你进行过什么帮助?
2.(1)抑郁症患者会有哪些症状?(2)现在对于抑郁症有哪些治疗手段?(3)该如何与抑郁症患者相处?
3.3采访手记
采制素材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每个采访者的人生遭遇和性格不同,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将他们的故事串联在一起就显得有些困难。
在对抑郁症患者的采访过程中,我的内心充满了同情和难过。我发现他们并不是很愿意揭露自己曾经的伤疤,也很难向其他人说出自己是抑郁症患者,他们害怕别人的有色眼镜,害怕家人的担心。
可能我们每个人都觉得抑郁症离自己是很远的,所以不会设身处地的去理解抑郁症患者为什么那么脆弱。而在与我的采访对象一次又一次的深度访谈中,我仿佛置身于她们的世界,因她们的崩溃而悲伤,也因她们的好转而喜悦。在与她们的对话中,我明白了,没有人是突然抑郁的,每个人都有潜在的抑郁倾向,我们不应该忽视这个风险,也不应该讽刺抑郁症患者。
在与心理医生的接触中,我得知抑郁症是一种心理疾病,需要系统的治疗,不是别人的几句鼓励,或者几句心灵鸡汤就能治愈的。想要彻底治愈抑郁症,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正视抑郁症。
最后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不要戴着有色眼镜去看抑郁症患者,如果当你看见一个人悬在崖边的时候,你没有拉他一把,其实跟推他下悬崖没有什么区别。更何况,谁都不能保证,自己没有站上悬崖的一天。
4深度报道
“我好像具备了两个躯壳,一个躯壳是正常状态,一个是毫无生气,充满绝望的抑郁世界。”
“这真跟年龄没关系,年龄是年龄,经历是经历”
我很难想象,这些话竟然是一个年仅14岁的小女孩说出来的。
(一)你经历过绝望吗?
抑郁症,像是心灵上的“感冒”,需要治疗。
近年来,抑郁症不断进入人们的视野,根据X一家机构的调查显示:在人的一生中,有大约8%的男性会患上抑郁症,女性患病的概率则是15%。
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各类社会问题深深影响着现代人的心理,人们的精神健康问题频繁地进入公众视野。抑郁症,也被喻为“心灵上的感冒”,近年来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热依拉·马木提.健康传播视域下抑郁症报道研究——以@生命时报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01):83-84.]]。
2019年,13岁的可妮终于鼓起勇气去看心理医生,轻度抑郁,确诊。从此以后,“抑郁症”三个字就跟可妮紧紧相连。
“最初的病象是暴躁和莫名其妙的想哭,在学校被老师说了几句就哭成跟狗一样了;后来,我开始失眠,我会在睡前把书一页一页的翻完,翻到筋疲力尽,还是不想睡。”
在心理专家看来,可妮的症状与抑郁症患者的表现相符,“抑郁症患者对生活充满了悲观消极,他们觉得这个世界是冰冷的,是黯淡无光的。抑郁症患者无法用正常的眼光去看待世界,不能很正确的对现实做出判断,这些病态的状态,都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折磨。”
抑郁情绪最严重时,小乔曾把自己关在卧室里,有两个多月的时间,她都不愿意与人交谈,“后来张嘴,发现已经说不出话了”。
她曾经想用安眠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抑郁症虽然不会直接导致死亡,但是患有抑郁症的人会对生活失去希望,易产生自杀想法,伴随自杀行为。但并不是所有抑郁症最后都会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患者的性格特点和患病的严重程度是造成他们选择轻生的主要因素[[[]王翠.媒介真实与现实世界的背离:国内报纸抑郁症患者形象再现研究[D].安徽大学,2010.
]]。
自杀,也可以说是抑郁症患者在人世间最后的“求救”,对他们而言,活着是痛苦,只有死亡才是解脱和救赎。
“有一段时间,我总是刻意的压制自己的情感,在痛苦的黑暗中煎熬,慢慢导致了我有了自残的倾向,那时,自残是唯一能让我感到轻松的方式。只有通过自残,我才能得到短暂的释放和解压。最严重的时候,我的右手臂上几乎都是血痕,密密麻麻的,足足有几十道,即使大夏天我也穿着长袖,因为太触目惊心了,根本不敢给别人看见。”
如果说,抑郁症是让患者身处一个密不透风的黑暗世界中,那么手上划开的那道口子,就是黑暗中的微光,它是希望,是解脱,是救赎。
(二)压死骆驼的,绝不是最后一颗稻草
抑郁症绝不是矫情的无病呻吟,原生家庭、校园霸凌、职场关系、感情、学习、性侵等等……有些事看起来很小,但当他们同时发生,却能够压垮一个人。
小橘19岁,花一样的年纪,却在2020年二月份被确诊为重度抑郁伴中度焦虑。对她的采访结束后,她的一句话始终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她说:“我就是一个教科书式的失败者,一个loser。”
“从小学到大学,校园暴力一直在围绕着我,那时候整个年纪的人都讨厌过,可是,我真的没有做错过什么。”这使小橘陷入了一种非常封闭的状态
可妮也遭受过校园暴力,那时她才11岁,本就性格内向的她,慢慢变得越来越不敢与人交流了。“没有朋友,也不渴望交朋友,融不进去的圈子我就不硬融了,一个人也挺好的。”
有人说抑郁是因为伤心难过,而作为抑郁症患者的可妮根本不是这样。在她看来,是那些从来没有释放出来的情绪长时间堆积在心里,无耻发泄,最终一步步把自己逼向了抑郁。而更可怕的是随之而来的和父母的内疚、负罪感、以及嫉妒消极的自我否定,这些堆积在一起才会把人打倒”。
“当你还能够尽情地流泪,尽兴地难过,尽情地宣泄,可能你并不是抑郁。”
对抑郁症患者来说,孤独不单单意味着无人陪伴,而是有太多不理解、不友好的声音围绕在耳边:“真是矫情”,“太闲”,“只要劝一劝,想开了,抑郁症就过去了。”
“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情绪起伏不定,是在初三备考的秋天。为了不耽误学业,我鼓起勇气恳求父母带我去看心理医生。可他们疑惑、不解,认为我在无理取闹,但出于关爱,最终还是答应了。”
起初小乔满怀希望,可跑遍附近所有诊所和医院,得到的一致回复都是:此处没有心理医生。兜兜转转后,小乔父亲终于忍不住破口大骂:“脑子有病的人才去看心理医生,你脑子有病吗……”
至此,小乔第一次主动寻求心理救治,宣告失败。
在考上重点高中后,小乔发现身边很多人中龙凤、顶尖学子,深处这种百花争艳的环境中,小乔的压力与日俱增,导致成绩一落千丈。无奈之下,她求助于学校心理老师,被告知有抑郁症倾向。
最终,小乔的病情被她的心理老师,告知了父母。在那之后,小乔父母终于开始带着她去医院看病。
(三)坚持治疗总是一条出路
2014年中国抑郁焦虑患者已达9000万人,发病率近年来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是抑郁症就医率不足10%。
小乔被诊断为重度抑郁症,开始接受药物和心理治疗。从去年11月份起,她办理了休学手续,回到家里,规律性地接受治疗。她开始学起跳舞,在练舞房一待就是半天,“人总得找点活着的意义吧,就当是个辅助治疗吧,主要还是要靠药物调节。”
在抑郁症群体中,由于现代人的偏见或歧视,产生病耻感选择隐瞒或者逃避有病的案例广泛存在,还有家长害怕孩子被贴上“精神疾病”的标签,宁愿通过自以为是的调整方式,而延误了就医的时机[[[]李鸿,吕钦谕,易正辉.抑郁症合并焦虑症患者自杀态度调查及其与病情、应对方式的关系探讨[J].中华全科医学,2019,17(12):2069-2071+2134.]]。
心理医生表示:在抑郁症的治疗中,药物治疗是至关重要的基础。人们普遍对抗抑郁治疗存在误区,认为情绪问题完全可以自己进行调节,不必用药不需要接受药物治疗。其实从系统来看,依靠自我调节的抑郁发病频率是在增加的。
如果一位抑郁症患者在他首次抑郁症发作的时候,没有及时服药,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患者会在一年内再次复发抑郁症,70%-75%的患者会在5年之内复发。
一般抑郁发作的持续病程大约为半个月到一年的时间,如果患者及时进行药物治疗,则可将病程缩短至3个月以内,而且治疗开始越早病程缩短越明显[[[]马旭,余红.社交媒体中抑郁症传播现状与调整策略[J].青年记者,2019(12):39-40.]]。
但并不是所有人服药过程都是那么一帆风顺,心理医生表示:由于抗抑郁药一般需2-3周时间才起效,50%左右的病人会伴有副作用。在这段时间里,患者和家属一定要耐心坚持,不能因为暂时的疗效不明显而自行停药。
抑郁症让小橘重新认识了自己。“我以前认为自己是一个充满朝气、特别坚强的人,我觉得没有什么能打倒我,但是抑郁症告诉我,其实我并么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坚强。我太在意别人的眼光了,我一直在努力塑造自己想象中的人设,但越是追求完美,越去压抑不好的东西,就越容易被这些东西所击垮。”
对于有一些抑郁症想通过一两次心理咨询或者吃一两个月的药就解决心理问题,小橘认为这有点不太可能。抑郁症的治疗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我们需要自己给自己树立信心,告诉自己不用急,我们有耐心,可以慢一点”
(四)被看见、被诊治、被接纳,是他们绵长而温和的回归
伴随着医学的进步,也伴随着整个社会的进步,每个人的生活正在如期继续。
几乎每天,小乔都会在朋友圈贴出练舞视频或撸猫有感。阳光下贪睡的猫、她喜欢的舞者视频、一个和他聊天的病友……每一件小事,都可以是她开心的理由,都可以是平稳生活的点缀。
两个月前,小橘报名参加了公益组织。她学会了释然,和抑郁症和平共处,正脚踏实地靠近她的公益梦想。“哪怕再黑暗,心底最深处也要留着一束光。”
可妮还在追着她喜欢的明星。尽管当初只是抱着“转移一下注意力”的心态,如今却有了太多坚持下去的理由。
想告诉所有抑郁症患者,或伴有抑郁情绪的人们:抑郁症只是你的小脑袋不小心生病了,需要吃药配合医生治疗,没有什么的,就像感冒一样,按时吃药就一定会好起来的,不要觉得自己怎么了,其实没什么的,你只是偶尔的“感冒”了一下。
想告诉所有身边有患有抑郁症的朋友的人说:不知原貌,不予评论,也许你的一句安慰就是人家的阳光呀。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向大家展示了中国部分抑郁症患者的生活经历和现状,我们得知抑郁症是能够治愈但是要达到痊愈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疾病,并且极易复发。
大众应该有个普遍认知,抑郁和感冒发烧一样,它就是一个普通的病,不是常人理解的不开心,意志力薄弱,而是体内身体指征发生了异常。“我们不应该对他们抱有偏见,更不该觉得他们是应该被隔离的病人[[[]唐美荣.浅议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对策.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第9期]]。”
但对于抑郁症我们不仅需要关注如何治疗抑郁症,还应该关注怎样与抑郁症相处。
所以如果发现自己或身边人有抑郁症倾向要告诉他们及时向医生寻求帮助,虽然治疗抑郁症的过程是漫长的,并且在此过程中抑郁情绪也会不断反复,这时候一定要找到合适的方式进行宣泄,因为世界是美好的,能够来到这个世界上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的事[[[]吴欣欣.心理护理对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的护理疗效[J].心理月刊,2020,15(06):96.]]。
除了药物治疗以外,陪伴也一定程度上也能够起到缓解病情的作用。告诉他们‘没关系,我会一直陪在你身边’,其实更能缓解他们的压抑。
因为面对抑郁症患者,消除他们的自卑,清理他们的顾虑,让“病耻感”不再沉默,让精神健康得到重视和及时的治疗,不仅是患者和医院之间的配合,更是全社会对抑郁症群体的重新定义和认识。
参考文献
[1]李一冰.健康时报网抑郁症报道研究(2008-2018)[D].河北大学,2019.
[2]罗增让,张昕.大学生抑郁心理刍论[N].山东省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总第77期)
[3]曹鸣岐.论大学生抑郁情绪的调节[N].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4月,第15卷第二期.
[4]卫毅.像感冒一样的抑郁症[J].南方人物周刊,2008(31):34-35
[5]罗增让,张昕.大学生抑郁心理刍论[N].山东省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总第77期)
[6]李媛媛.国内报纸抑郁症议题报道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8.
[7]李欣蒙.抑郁症的媒介话语与媒介形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
[8]张莹.常见心理困惑及应对策略[J].心理月刊,2020,15(06):17-18.
[9]南充民健医院.刘四方.抑郁和抑郁症有啥区别?[N].大众健康报,2020-03-19(005).
[10]唐美荣.浅议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对策[N].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第9期
[11]吴欣欣.心理护理对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的护理疗效[J].心理月刊,2020,15(06):96.
[12]束晨晔,陈友庆.冥想对抑郁症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25(09):1430-1436.
[13]热依拉·马木提.健康传播视域下抑郁症报道研究——以@生命时报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01):83-84.
[14]王翠.媒介真实与现实世界的背离:国内报纸抑郁症患者形象再现研究[D].安徽大学,2010.
[15]李鸿,吕钦谕,易正辉.抑郁症合并焦虑症患者自杀态度调查及其与病情的关系探讨[J].中华全科医学,2019,17(12):2069-2071+2134.
[16]马旭,余红.社交媒体中抑郁症传播现状与调整策略[J].青年记者,2019(12):39-40.
[17]乌日罕,齐玉梅,宏梅,佟海英,呼和木仁,呼日乐巴根.慢性轻度应激抑郁模型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9,46(01):20-23.
[18]刘晓荻,薛惠文.健康饮食可能有助于降低抑郁风险[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8,38(12):1820.
[19]张玲,张天宏,魏燕燕,惠李,王继军.自杀意念的物理神经调控干预研究进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39(06):661-665.
[20]张智,陈敏.综合心理干预治疗对中青年抑郁患者心律失常的疗效评价[J].山西医药杂志,2017,46(24):3099-3101.
致谢
至此,我的大学生涯就要落下帷幕了,回首过往岁月,心中感慨良多,四年来,承蒙了太多老师和同学的关怀。在这里,我要感谢李刚院长,感谢您对我的提拔和认可,感谢您几年来无私的关怀;我要感谢我的系主任庞铁明老师,不论在生活上、工作上还是我个人,庞老师给了我太多肯定和支持,谢谢您,给了我自信,您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值得信赖的良师益友;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刘伊纯老师,在我制作作品的过程中,老师给了我很多有益性建议,帮助我解答了很多疑惑。当然,还要感谢新闻与传播学院所有的老师,感谢您们四年来的悉心教导和支持,难忘师恩。
感谢我的室友,四年来,我们没有红过脸,没有吵过架,感谢你们给了我这样一个融洽的家;感谢我16传播一班的同学,感谢你们让我感受到校园的温暖,同窗之谊,永远难忘。
时光匆匆如流水,毕业在即,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未来,我会铭记老师们的教诲,不忘初心,努力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43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