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立稳定的草原生态系统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农业结构调整和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沙源地治理是建立生态防御体系,实现生态防御体系,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前沿阵地,林草产业化是内蒙古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点和必由之路。
关键词:建立;管理;可持续;解决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珍爱和呵护地球是人类的唯一选择。保护环境是人类发展的前提,环境为我们的生存提供了优良的生存和必要的资源和条件,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已计入国家XX的议事日程,xxxxxxx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所以保护环境减轻环境污染遏制生态恶化趋势已成为国家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策,为了更好的规划内蒙古生态环境,所以做了详细的调查,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目的是减少沙尘暴的蔓延,减少水土流失,所以地方XX大力植树还林,为子孙后代建立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二、该题目研究的相关动态
生态环境状况、面临的突出问题及成因、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三、选题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或创新之处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解决地方生态污染和生态平衡。
四、内容提纲
1、内蒙古生态环境状况
1999年新年伊始,国家发布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这是对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不仅明确了建设的指导思想和近中远期奋斗目标,确定了总体布局的八个类型区域,提出了完整的政策措施,而且把黄河上中游地区、长江上中游地区、风沙区和草原区作为优先实施建设任务的四个重点地区。鉴于环境灾难已非国界所能阻限,而且我区又处于西风带与东亚冬季风的上源,所以改善内蒙古的生态环境,还具有重要的国际意义。从长远的战略意义上讲,不管怎样强调我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都是不过份的。内蒙古自治区东西狭长分布,横跨我国"三北"地区,位于祖国北部边陲,地域狭长,东西跨经度约29°,南北跨纬度约16°,总面积约11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8以上,景观生态类型多样。东北部的大兴安岭山地,是我国北方最大的针叶林区,是嫩江、松花江的水源涵养区,也是松嫩平原的生态屏障。半个世纪以来,森林采伐量超过更新和生长量,目前树木资源锐减,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严重退化,这是嫩江流域发生洪灾的生态根源。北部的内蒙古高平原区,是我国最大的天然草原区,构成了我国北方的绿色生态屏障。历史上千百年来是蒙古民族以游牧方式经营草原畜牧业的地区。建国以来,随着畜牧业的进步和发展,家畜数量成倍增长,已经广泛地出现了超载过牧的局面,草原退化,沙化的面积已超过40%,草群产量与质量严重下降,是当前草原畜牧业再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也使草原作为生态屏障的防护功能受损。内蒙古东南部的西辽河流域和南部的阴山两麓以及鄂尔多斯高原,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主体部分,由于地形复杂,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再加上人口增长的压力和历史遗留的过度垦殖,受到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气候日趋干旱化,土地和地表植物严重退化,风沙危害加剧,各种自然灾害频繁,沙尘暴肆虐,生态失衡,土地沙漠化和荒漠化不断扩大,生态危机加重,给内蒙古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好多不便,甚至人们的生存也成了问题,特别对京津及周围地区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这样持续下去多我国的经济,军事都造成影响,所以保护环境,绿化环境,已经成为国家解决的重大问题。xxxxxxx曾说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内蒙古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目前大青山前坡绿化工程项目已经开展,进入白热化阶段。
2、内蒙古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问题及成因
内蒙古自治区12个盟、市均有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类生态问题。乌兰察布盟、鄂尔多斯市、阿拉善盟、锡林郭勒盟、通辽市生态环境问题最为突出。其影响因素之多、程度之大、范围之广居全国首位。随着畜牧业的进步和发展,家畜数量成倍增长,已经广泛地出现了超载过牧的局面,草原退化,草群产量与质量严重下降,是当前草原畜牧业再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也使草原作为生态屏障的防护功能受损。内蒙古东南部的西辽河流域和南部的阴山两麓以及鄂尔多斯高原,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主体部分,由于地形复杂,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再加上人口增长的压力和历史遗留的过度垦殖,造成了严重的土地荒漠和水土流失,土地与草地生产力的衰退又使农牧业难以协调经营和持续发展,这是当地人民贫困的重要原因。内蒙古黄河河套平原的灌溉农业地区,由于长期的大水漫灌,排灌系统配套不够完善,土地次生盐碱化趋势未能完全扭转。农业生产体系和种植业结构单一,难以发挥生态农业系统耦合作用的互补效应。其中:草场退化、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是构成内蒙古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
内蒙古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既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又与现在的诸多自然要素的敏感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入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气候的变化与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则是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诱发因素。按层次分析法归纳总结,内蒙古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气候干旱化
干旱是一种因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偏少,而导致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气候现象。我区的中西部,作为农牧交错带的干旱、半干旱区,正处于季风尾闾区内,一直遭受着频繁旱灾的袭击。由于降水少、蒸发量加大、干旱频度的增加,导致水资源短缺程度大大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其后果不仅表现在水资源数量、质量及其稳定性的变化上,而且通过地表水、地下水的水质、水量已影响到土质、土壤肥力、作物产量、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前,由于干旱所引发的问题日益突出,给这一地区农牧业经济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认识干旱加强对干旱的研究,为防旱抗旱缓解环境压力制定科学对策,已成为众多学科共同研究的重大课题。剧气象资料分析,近50年内蒙古气候呈明显干旱特征。一是干旱周期缩短,农区和牧区轻度干旱年份频率达到了89.1%和91.4%;中度干旱年份频率达到了70.3%和77.4%;大旱年份达到了32.4%和31.4%。二是旱情加重,尤其是大面积干旱、连年干旱和春季大旱的年份逐年增加,给农牧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三是气候日渐变暖,地面蒸发量增加,使下垫面越来越干燥,遇到大风天气就飞沙走石,形成风灾或沙尘暴。20世纪50年代全区性风灾是3-5年一遇,70年代为2年一遇,至80年代后,风灾几乎年年发生,受灾面积不断扩大。从2000年起,2年多连续发生的几次沙尘暴,几乎毫无阻拦的刮到了北京、天津等华北地区。四是干旱区加速向东南扩张,近50年全区年湿润度0.3线向东推移80-100KM。
2.2、土地沙漠化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的4盟4市,自西向东为阿拉善盟、乌海市、巴彦淖尔盟、鄂尔多斯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盟和锡林郭勒盟的52个旗县,地理坐标为37°24′—46°46′N、97°05′—119°53′E,海拔717—3342m,总面积为6.93×105k㎡(图1)。研究区横跨半干旱、干旱和极度干旱3个气候带,属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干旱、高温,降水量少且不均匀,同时也是中国沙漠化与沙尘暴最为敏感的区域。区内涵盖了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毛乌素沙地的绝大部分、库布齐沙漠和浑善达克沙地等,土地沙漠化问题极为突出。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沙漠化土地分布面积最大、程度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是可以与非洲萨赫尔带相当的全球土地沙漠化带。内蒙古中度以上风蚀风积(侵蚀模数>2250t/k㎡•a)土地面积达到43.41万k㎡,占内蒙古土地面积的36.8%。其中西辽河、土默特、河套三大平原农区中度以上沙化土地面积达到2.35万k㎡,占该区总土地面积的50.4%;大兴安岭、科尔沁沙地、燕山丘陵、阴山丘陵、鄂尔多斯等农牧林交错地带中度以上沙化土地面积为19.10万k㎡,占该区总土地面积的63.6%;呼伦贝尔、锡林郭勒、乌兰察布、阿拉善、鄂尔多斯等高原牧区和毛乌素沙地、乌海工矿等牧区中度以上沙化土地面积为40.57万k㎡,占该区总土地面积的60.8%。土地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是阿拉善、鄂尔多斯市、锡林郭勒盟,中度以上沙漠化土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比例达到65.6%、57.5%、47.9%。到目前为止,内蒙古仅有17个旗县无明显沙漠化现象。

2.3、水土流失严重
内蒙古自治区水土流失类型多,强度大,范围广。
首先,内蒙古12个盟、市中有60个旗(市、县、区)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现象,水土流失面积达18.6万k㎡,占全区总土地面积的11.8%。其中,鄂尔多斯市、赤峰市、乌兰察布盟的流失面积最大,分别占总土地面积的25.4%、21.8%和20.9%。在内蒙古各流域中,黄河流域无论是侵蚀模数还是泥沙含量都十分惊人,居内蒙古之首,侵蚀模数达到了2000-8000t/k㎡•a,由此每年向黄河输沙量达到了1.8亿t;其次是辽河流域和永定河流域,部分支流最大侵蚀模数达到了10000t/k㎡•a。
2.3.1类型多样根据侵蚀外营力不同,全区有水力侵蚀、风力侵蚀、风水复合侵蚀、冻融侵蚀、工程侵蚀5种侵蚀类型,呈现出水土流失类型的多样性。
2.3.2强度大全区侵蚀模数大于5000t/㎞².a的极强度以上水蚀面积为1.42万㎞²侵蚀模数大于15000t/㎞².a的剧烈水蚀面积为0.08㎞²;在水蚀强度上,赤峰市辖区、敖汉旗,呼和浩特市的清水河县、和林格尔县,鄂尔多斯市的准格尔旗、东胜区,通辽市的库伦旗、奈曼旗较为严重,是全区水力侵蚀强度比较大的地区;侵蚀模数大于5000t/㎞².a的极强度以上风蚀面积28.11万㎞²,侵蚀模数大于15000t/㎞².a的剧烈风蚀面积为10.53万㎞²。
2.3.3范围广根据“遥感调查结果”,截止到1995年底,全区Ⅱ级以上的水土流失—土壤侵蚀面积为79.28万㎞²,占自治区总面积的67.01%。水土流失遍及全区12个盟(市)的87个旗(县、市、区)。
2.4、土地退化加剧
除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外(图2),内蒙古各业用地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现象,首先是耕地的肥力下降,土地盐渍化加重。近50年内蒙古部分地区耕作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含量下降了20%-60%,致使内蒙古60%-80%的耕地成为中低产田。其次是大面积的草原退化,使牧草地面积的生产力严重下降。内蒙古退化草场面积达到25万k㎡,占牧草地面积的36.7%,农区和半农区牧区退化草场比例达到了65.8%。第三是林地资源的退化、破坏与林木蓄积量的减少。第四是城市建设与工矿开发所带来的土地破坏与各类生态问题。

3、实施内蒙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⑴内蒙古的历史,似乎总是和草原联系在一起。辽阔的草原孕育了众多的游牧民族,并见证了他们从弱小走向辉煌的历程。但长期以来草原沙化严重,生态危机一触即发。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内蒙古确立了建设北方最重要生态屏障的战略目标,以草原生态保护和防沙治沙为重点,加强森林、草原保护和沙地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近几年,内蒙古自治区高度重视绿化工作,明确建设成为祖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定位,强化了造林绿化各项措施,稳定的草原生态系统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草平衡理论为基础,建立载蓄量警戒指标体系和蓄草平衡制度;二是实行营地制,封育治理、划区治理、划区轮牧,建设人工草地和改良草场;三是推广舍饲圈养和异地育肥技术,使牧业生产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四是建立引牧入农、引林入牧、牧草入田立体复合生态经济型用地模式;五是以固沙为基础,创建沙区的农牧林复合经营模式。在气候湿润系数0.3以上的沙区可以创造疏林草地养牛模式,可在沙丘间滩地上创建人工草地。在具有引水灌溉条件的沙区,更应建立多种经营的优化模式。在流动沙地上应以飞播种草和封育保护,恢复植被为主。在干旱沙漠治理中应以边缘治理和条件优越的地段为重点,建设不同形式和规模的人工绿洲。我区在治沙工程中已经创造了许多典型,可以为今后的治沙提供借鉴。在阴山北麓旱作农业地区,防治土地荒漠化,必须改变单一经营和粗放经营的状况,实行农、牧、林结合。种植业要实行多元化种植结构,把粮作、油料、饲料、牧草、绿肥、药用植物以及木本植物等,因地制宜地纳入种植结构,并试行轮作、间混套种等经营方式为农牧业产业化探索出路。陡坡地要下决心停耕还草还牧还林,还要把农林业的副产,如秸秆等,用于养畜业,并发展家畜育肥体系。要积极建设灌木、乔木相结合的农田防护网,改善生态环境。六是在灌溉农业地区,应该积极推行节水灌溉。淡水资源紧缺是我国的重大环境问题,北方尤甚。节水是关系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战略性举措,涉及到每一江河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统筹利用的事情。我区河套平原农业应优先实行节水灌溉,这将对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环境与发展产生良好的效应。也是本地区防治土地盐碱化,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所必需的。节水工程的实施也要因地制宜,根据条件和实力逐步发展。
⑵农业结构调整和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①以水土平衡理论为基础,实行以水定地、以水定产、无水劣地、退耕换林还草战略。
②建立新型耕作制度、推广免耕等保护性耕作技术。
③调整农业结构,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建立农业科技生态园区和现代化生产基地,发展设施农业,精品农业,扩大保护地面积,取代传统生产方式。
④全面开展农业生态和土地整理工程建设。
⑤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升,完善节约集约用地机制,制定投入、产出、税收、能耗、排放等指标考核机制。
⑶沙源地治理是建立生态防御体系,实现生态防御体系,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前沿阵地
①实施“撤退转移”战略,建设沙源地植被恢复工程和生态移民安置工。
②建立生态绿洲,发展绿洲经济。
③发展沙产业,发挥产业带动作用。
④采用飞播、人工降雨、遥感监测等先进技术手段,加大治理力度。
4、林草产业化是内蒙古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点和必由之路
通过市场机制,建立科研、生产、管理一体化的产业实体,集成人才、资金、技术的优势,进行区域性开发、规模化治理,实现生态防线建设的点、面对接,同时提高牧草利用率。
五、结论:
1、建立稳定的草原生态系统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以水土平衡理论为基础,实行以水定地、以水定产、无水劣地、退耕换林还草战略,为生态平衡和子孙后代做贡献。
3.通过市场机制,建立科研、生产、管理一体化的产业实体,集成人才、资金、技术的优势,进行区域性开发、规模化治理。
参考文献
[1]王彬辉.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发展及其立法跟进[J].时代法学,2015(2):13-25.
[2]邢喜云.低碳经济与林业发展[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0(4):25-26.
[3]孙丽萍.国际排放贸易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效应分析[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
[4]冯亮.绿色承诺何以可能[J].商品与质量,2011(S8):122.
[5]孙毅.发达国家与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比较[D].青岛:青岛大学,2011.
[6]刘辉强.发展碳汇林业建设生态文明[J].安徽农学通报,2014(23):106-107.
[7]田海芹.我国碳汇林业浅析[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3(2):126-128.
[8]董培田,李峰,杨素青,等.发展碳汇林业,应对气候变暖[J].防护林科技,2010(1):73-74.
[9]曾远城.广东省林业碳汇发展的思考[J].绿色科技,2012(7):113-115.
[10]生态环境建设是内蒙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
[11]康文平刘树林段翰晨.基于MODIS时间序列数据的沙漠化遥感监测及沙漠化土地图谱分析———以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为例
[12]刘永宏曹建军姚建成梁海荣赵翠萍.内蒙古水土流失现状与治理对策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4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