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迟子建小说的天人合一观念

摘要

在迟子建的小说中,“天人合一”是其最基本的文化观念。这种观念的产生主要是源于传统文化和故乡环境对她的影响。这一思想观念主要包括崇尚自然与和合精神两个内涵;本文主要从“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原因、内涵及其表现形式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迟子建;“天人合一”;崇尚自然;和合精神;

前言

迟子建是当代文坛中的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实力派女作家。三十年写作生涯中,初心不改,不受任何文学思潮的影响。始终坚持表达对大自然的崇拜和热爱之情,坚持在作品中宣扬“天人合一”思想。

对于大自然,迟子建始终怀抱着一腔热情,所以在她的创作里面,“自然”也就毫无疑问地成为了一个无处不在的家。她深深地沉醉在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崇拜中,她忠实于自己的真实生活,忠实于自己的真切感受,也同样忠实着自己对文学的那份忠贞不渝的热爱和想象。于是她的文字中无论是抒情于物,还是表达于人,都天生带着一种大自然的独特气息,生动活泼又极具魅力。她用唯美的语言描绘大自然,把诗意的目光投向故乡,用生动的笔触叙写着形形色色的生活在农村的人物,在她的文学作品中,自然与村民的结合是浑然一体的、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那无疑就是一个女性带着一颗简单而又善良的心,漫步在白山黑水与生活之间,用她未经雕琢、纯粹而又不加修饰的的嗓音,对自然的一次纯真悠远的尽情的歌唱。透过小说中对自然的深情描写,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大自然的不可抗拒的美丽与雄奇,同时也可以看到它极具威严的另一面,更能折射出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深刻含义。她总是有意无意地将自然与人合二为一,期盼和渴望着能够与这片令人神往的土地和令人感动的月夜融为一体。读过她的作品之后,你可能会忍不住想要去看看东北那片及具魅力又富有生命力的原始的风景,去感受那里的春夏秋冬以及风俗民情。她的小说是处于这个喧嚣世界的我们的一片心灵栖息地。

现今,已有不少学者研究了迟子建的作品中的“天人合一”的观念。如,高小焱,赵俊霞的《论迟子建小说的天人合一的观念》中提到,“‘天人合一’观念是迟子建小说中的最基本的一个文化观念”。[1]她认为“天人合一”这一观念主要表现在崇尚自然精神与和合精神这两个方面。并将这两个方面做了详细的论述;程晓娜的《永远的家园》中也对这一观念进行了分析研究。她比较了城市文明和乡土文明,从而分析了迟子建作品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在赵丹的《“自然”的灵魂歌者》中,她认为迟子建的小说创作主要侧重于展示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和谐关系,努力构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理想图画,蕴含了浓厚的生态意识,并在研究中展示了迟子建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天人合一”思想。本文将从“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原因、内涵及表现形式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原因

(一)传统文化的影响

“天人合一”思想可以说是始终贯穿着中国历史发展的始终,从华夏文明最开始的殷商时代,天子大臣就以龟壳、兽骨等物件来知天命,测凶吉。“天人合一”这一思想概念最早出现在《庄子.达生》中,庄子提出了“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2],而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是由北宋哲学家张载在《正蒙.乾称篇》中阐述:“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3]。在后来的历史文化发展中,各界对这一思想也进行了研究论述。他们都强调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反对天人对立。只有把天与人和谐统一起来,才能够生生不息。无论是庄子的:“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4]“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5]还是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6]都表达了人们对于美丽的大自然无限热爱又崇拜的心理,渴望着能够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再具体阐述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从太极阴阳到八卦,无一不是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在中国古今思想中,天地人本就是一体的,它们相互影响、密不可分,处于生生不息的循环之中。任何一个受到损坏,其余部分都会出现问题。这在历史和现代也是经过了无数事实的认证的。古代的干旱洪水,现代破坏环境而引起的泥石流和沙尘暴都在一一向我们证实“天人合一”这一事实,以及我们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事实。在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始终占有一席之地,并且深深地埋藏在中华儿女的心中,给予后世以警示。而当代作家迟子建的作品无疑将“天人合一”思想展现到极致。

文学的创作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文学的产生和发展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的影响。同时,文学又可以说成是人的生活的教科书,文学反映着生活,它是一个作家对自身生活经验体会的一种提炼和升华。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文学应该记载下过去所经历的道路,追随那行动着的群众,沿着他们所走过的道路把那幅五光十色的历史图画给展示出来。”[7]因此,作家在创作一部小说时,必定会以自己所处环境的特点、习惯和风俗等作为创作材料。如此,作品才会更为真实化。社会化。毫无疑问,在迟子建的笔下,无不表现了北极村这个美丽而又神奇的小镇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毫不夸张的说,她是北极村小镇的代言人,而她的作品便是对那里的文化的艺术性表达。又如X的人类学家鲁恩·本尼迪曾指出:“个人生活史的主轴是对社会遗留下来的传统模式和准则的顺应。每一个人,从他诞生的那一刻起,他所面临的那些风俗便塑造了他的经验和行为。到了孩子能说话的时候,他已成了他所从属的那种文化的小小创造物了。待到孩子长大成人,能参与各种活动时,该社会的习惯成了他的习惯,该社会的信仰就成了他的信仰,该社会的禁忌就成了他的禁忌。”[8]可见,一个人的性格的形成,都与他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那么如此看来,迟子建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天人合一”观念也与古人尊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地域环境的影响

除此之外,迟子建小说“天人合一”观念的形成同样也源于地域环境对她的影响。“一个作家倘若有幸从上苍那里,领取了这样一双融入自然的眼睛,她(他)的世界将一定是阔大的丰富的,从宏观的角度和抽象的意义上说,也是永远不会孤寂的。故乡给了迟子建这样的眼睛。”[9]因此,她的大多数作品都离不开她的故乡。

迟子建出生在中国的东北边境地带,在这个被原始森林包裹的小村庄里度过了她的童年生活。她无数次的回忆了:家乡的春天、金色的草垛、姥姥家的菜园里的轰声而起的麻雀、隔壁寡妇家的野菜、疯狂又销魂的月光,奔腾不息的黑龙江、以及被森林和白雪覆盖的大兴安岭……这所有的景象让迟子建的生活变的更加丰富,更加富有生机,同时这也成了她创作的源泉,对她的创作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她曾这样回答文能的提问:“大自然使我觉得它们是这世界上真正不朽的事物,使我觉得它们也有呼吸,我对它们敬畏又热爱,所以是不由自主地抒写它们。”[10]正因为作者童年时期一直生活在大兴安岭这个原始森林中,她所感受到的是无边无垠的大自然带给她的快乐。森林河流、庄稼牲灵、春雨泥泞等这一切生动的景象,使她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因此她笔下的自然不仅仅是人与活动的背景或是用来推动情节的变化,更多地是作为一个重要角色来抒写,常常是将自然人性化,又或者将人物自然化,并且将这一切都衔接的天衣无缝,从而使自然之美焕发无限光彩。她自己都曾这样说过:“现在我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是童年经历中的自然画面与生活场景。”[11]应该说,在迟子建的内心深处,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是充满着生命力的,这片生她养她的土地占据了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而对于故乡和童年留给她的记忆,无疑是她创作的灵感源泉。也就是说,一个作家所处的生活环境对她的创作有着很大的影响。只有真正贴近生活,才能创作出揭示本质、更加真实、更能表现人们真情实感的优异作品。因此,这种生活经验意义非凡。

二、“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

(一)崇尚自然

崇尚自然是迟子建文学作品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文化观念。在她的小说世界里,北极村雪野里的各色风物都充满了柔情蜜意。大自然在迟子建和乡民们眼里显得尤其重要。它不单单是以一个生存和生活空间的形式存在着,也同样在乡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人们深深地热爱着脚下的这片土地,热爱这里新鲜的空气。从某种更加深层的意义上来说,迟子建笔下的自然风景也是我们人类生存与生活的一片诗意的栖息地。当她在20世纪80年代初带着她的《北极村童话》进入文坛时,自然就已不仅仅是她文学创作的底色。此时的迟子建,就如同是一个快乐纯真的孩子,沉醉在美丽的大自然中,享受着生命带来的这份美好。在接下来的一系列小说创作中,迟子建仍旧保持着那份尤其宝贵的纯真,一如既往的深情地叙写着这样原生态的自然景物。阅读她的作品时,似乎已经徜徉在那片故土上,你可以深深地感受到大自然带来的那股经久不息的馨香。也许你可能会认为这只是她创作的某种叙事策略,但是,当你真正读懂了徐五婆在黑夜回家的路上看到自己养的那群鸭子跑过来接她时的感动的心情时,当你能够深刻地感受到秦山宁愿失去生命,也要拖着虚弱的病体从医院逃回到他的土豆地里时的那种心情时,当你能够理解渔汛来临时,白银那的乡民们表现出来的那种情不自禁的激动和振奋时,你就可以领略得到,大自然在迟子建的笔下,不仅仅是一幅幅简单连起来的、用于叙事的风景画,更是这里的乡民们栖息的家园。在迟子建的《原始风景》中,就这样描绘了白夜:“夏至前后的夜晚生动的让人无法入睡”。[12]在她的笔下,白夜时的村落美的有些过分。它被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包围,被那奔流不息的黑龙江环绕。森林总是会向这个小村庄抛洒无尽的、像鱼苗一样生动的水分子;黑龙江也总是为他们纵情地放声歌唱。鱼汛来临时,她像那些村民一样,怀着无限的期盼。她甚至这样表达过自己对自然的那份热爱:“能在那种气氛中活过一次真称上是人生的一大收获。你站在江岸上,看着天和地,它们以共同的苍白照耀着我们的时候,我们却以活人的热情给它们注入生动的呼吸。”[13]随后,在《沉睡的大固其固》、《亲亲土豆》等作品中我们一样可以感受得到松花江的奔流不息、大兴安岭的勃勃生机、皑皑白雪、浩瀚的松林、晨光夕阳、令人发疯的春天等等美丽又梦幻的边地景色,同样也可以捕捉到会流泪的鱼、醉人的都柿、惹人怜爱的狗等等生动的景象。在小说《逝川》中,迟子建将春天的美融进人的感知世界中。春天仿佛是一个美丽的少女,明华鲜艳的绿是她得皮肤,整齐的草甸子是她的筋骨,她将春天不可捕捉的美形象化、具体化。

在作者的笔下,春天美得有些夸张,美得让人难以抗拒,甚至让我们也仿佛置身其中,也被她这奇异的春天给迷惑了。她总是能把那些看起来平凡而又普通的大自然描写的那么销魂和令人发疯,也总是能够无处不在的捕捉到大自然那无限的魅力和灵动的生命力。大自然在她的笔下熠熠生辉,充满着活力。他的作品中,甚至连平时随处可见的平凡的丝毫不起眼的野菜的描写也是别具一格,让人连连惊叹野菜原来这么让人向往和神迷,“野菜以无与伦比的妖冶的美态永久地令我销魂,它身上散发着的气息是一项年岁已久的情人的草帽的沉香,它的姿容是春天在太阳底下最强烈的一次绚烂的爆光,它的眼睛是春天最美丽的泪水。它的落落寡欢,独立不羁,处于山野的野性风味像夏日的窗口一样永远地为我所眷恋。”[14]这种独特的描写方式不仅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那蓬勃向上,永不衰败的顽强生命力,同时也让我们更加深刻,更加真实的探索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生命的无限尊重和礼赞。连处处可见的野菜都可以写得这么有影响力,更可以窥探出作者对野菜这一小小缩影之后的大世界的无限深情。更有那生动的让人无法入睡的夏至前后的夜晚,、干净而又妩媚的极光、像天真无邪的孩童的朝天椒、穿花裙子的狗鱼和散发清香的土豆花等等生动的自然景象。有人说“迟子建是一个自然风景的画家,文字是她作画的工具,人物和情节也不过是她的染料的一种”,[15]在她的笔下,我们眼中最普通的花花草草,森林河流都成了最可爱,最美好,最令人心驰神往的密地。字里行间,我们看到的仿佛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孩童在涂鸦着一个奇妙的童话世界。这奇幻而又美丽的大自然用盎然的生机与灵性吸引着她,让她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当然我们同样也能够在她的笔下感受到不少大自然带来的活力与生机。迟子建曾这样真诚而又深情地表达过她对大自然的热爱:“我朝拜那里的日光、雪光、天光,我不愿意我的笔在触动它的神经时弄痛了它,不愿意我的笔在描述它的时候背离了它的本色和初始的声音。”[16]“我恰恰是由于对大自然的无比钟情而生发了无数人生的感慨和遐想,靠着它们支撑我的艺术世界。”[17]由此可见,在作家的内心深处,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无限地热爱。她一直向往更深入的了解她所热爱的大自然,并与其融为一体。如果只想向大自然索取回报而不去爱护它,当然不会懂得迟子建对自然的怜惜,也不会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好与趣味,更不必谈能用如此独特深刻而又纯洁的语言和思想来描述、书写和赞美大自然。而对于迟子建,这些又显得尤其自然,她对大自然的深情和自然本身之美产生出来的心灵共鸣恰恰就变成了她创作的源泉。毫无疑问,这个共鸣也是她的作品的重要支柱。

(二)和合精神

在迟子建的“天人合一”观念中,除了崇尚自然的心态,同样也包含着另一种精神,那就是“和合”精神。“和合”是中华民族独创的哲学和文化概念,而追求“和合”、崇尚和谐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这一精神贯穿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的整个过程,积淀在各个时代的名门各派中,“和合”一词最早出现在《国语》一书中。老子也曾提出了:“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18]及“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19]这说明了“和”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必须遵循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本质规律。而庄子的“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20]再次诠释了道家以“和”、“合”为基。除此之外,孔子、荀子、以及墨子等也都阐述过这一基本思想。“和合”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内容,这一内容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人应该积极发现和探索自然的本质规律,并且应该遵循这一规律,努力使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的相处下去。毫无疑问地说,自然在迟子建的心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不仅源于她对自然的尊重和崇尚自然的心理,也同样取决于和合精神的影响。迟子建能够看到自然的本质,而一般人不能。他们仅仅是把大自然当作一个功利的对象:把动物杀死,来作为食物、衣物配饰以及工艺品等等,砍伐树木以做成各种被需要的器具,而有些人即使是把自然当成了一个美的对象,也仅仅是因为能够让自己悦目娱心,并不能理解和感受其本身的价值和意义。但是,迟子建却有着全然不同的更深一层的理解,她认为人与自然是平等的,人也只不过是这世间万物中的一员而已,并没有在某一方面高于自然。并且,人如果想要安宁的生存下去,就必须依靠大自然的庇护。不管是白雪覆盖的山林,奔腾不息的江水,嫩绿的青葱,香气四溢的土豆花,既可爱又会流泪的鱼,还是一只掉光了牙的老狗,都无时无刻不在告诉我们,正是这看似普普通通的大自然一直无私地养育和庇护着我们。而我们也只能在这平凡的自然中真实的存在。在迟子建的作品里面,就算是普普通通的植物,或者是其他自然物体,只要到了她的笔下,就会像人一样活起来,立即变得熠熠生光。而她的人物出现在这样的自然里,也似乎被这神奇的山水净化和洗涤。中篇小说《草地上的云朵》中,丑妞是大自然的馈赠,从她生命的孕育到她焕发光彩再到最后的消逝,都是大自然的杰作。在小说中,不仅是人物生命的轨迹,甚至连小说中对人物肖像的描写也不忘和自然做对比。比如,她将丑妞的脸蛋比作两片丰盈的张开的荷叶,又说丑妞头上带落不落的黄花给她增添了几分妩媚,这无不散发着她的勃勃生机,展现着她的活力,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崇敬之情。除此之外,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讲述了生活在原始森林里的鄂温克人,他们保持着原始生活状态。住在可以欣赏夜空的希愣住里,过着自由自在的游猎生活。他们喜欢唱歌、骑马和打猎,他们热爱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习惯于呼吸这里自由的空气,他们与自然和谐的生活在一起。他们与自然没有高低贵贱的等级之分,时时与自然进行着身心交流。在那里,自然和人一样,同样有着生命,也有喜怒哀乐。在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当中,通常注重人物与自然之间的对话交流与沟通,自然与人物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共乐与共悲,自然无疑是迟子建作品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沉睡的大固其固》中的主人公楠楠,常常在郁闷和迷茫时仰望着夜空,看着天空上的星星产生无边的遐想,还会听到星星的歌唱,然后沉侵在自然的天籁之中。《鸭如花》中,当徐五婆知道钟如雷从来没有爱过自己时,她感到一阵伤心,于是不小心将泪掉在了草丛里,打湿了草丛中的虫子,虫子见到这个在草丛间独自伤心流泪的老婆子,甚至也想爬到脸上去安抚一番。在此看来,在迟子建的笔下,普普通通的虫子也可以拥有人一样的灵性。再比如,当徐五婆回家已天黑时,她看到草坡上隐隐约约起伏的的光影,当她感觉到这个光影离她越来越近,并且能发出声音时,她才明白原来是她那群可爱的鸭子来接她回家了,这时的她才明白自己因为过于伤心早已经忘记了它们。而此时的徐五婆已经感动到控制不住的哭出来,这些鸭子也似乎都能理解徐五婆,然后都簇拥在她的周围,似乎是在争先恐后的安慰着徐五婆。等到徐五婆哭完,便一起护送着徐五婆归家了。在这篇小说中,迟子建将一群本来普普通通的鸭子叙述的完全人性化。鸭子能够感受得到主人平日里对它们的关爱。因此,在主人需要帮助时,它们也毫不吝啬地用它们特有的方式给予回报。这里,作者将大自然的生命和人物的生命融合在了一起,自然与人共同享受着这世间的欢乐,也共同承受着这世间的悲痛。这无不体现出人性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关系。原本在他人眼中无生命、无情感的自然生物在作者的笔下充满了爱和由人性美诞生出来的自然美又带着人类的温情的特点,反过来与人对话,给人以力量和安慰。作者也正是这样透彻地表现出人与自然是如何完美融合的。

在迟子建的作品中,珍惜生命,关爱万物的理念是她对和合精神的另一种阐释。她“相信动物和植物之间也有语言交流,只不过人类从诞生之日生就的智慧与这种充满灵性的语言有着天然的隔膜。”[21]因此,在迟子建的文学创作世界中,星星和火炉会歌唱,鱼儿会流泪,牛马有思想,一切都生机勃勃,被赋予灵性和尊严。这里的人们尊重自然,他们能够真正认识和理解自然的自身价值。在普通人眼中,牛马鸭狗等这种家畜,只是用来一种谋生的工具而已,但是对于生活在这个大自然中的乡民们,他们却把它们当作朋友,或是家人一样呵护有加,常常用安慰和关心的话语来减轻它们的劳累和悲痛。就像《逝川》中捕鱼的乡民们,每年都会去江上捕捉一种会流泪的鱼,捕到泪鱼后,他们不是将泪鱼作为食物,而是放在大木盆中,一遍又一遍的安慰着泪鱼:“好了,别哭了”,而这些泪鱼好像也能够理解人们对它们的关心和安慰,等到它们被放回江中之后,似乎也真的不哭了。《秧歌》中,洗衣婆发现自己无意将一片落叶和一只虫子带回了家,她担心它们离开家会感到伤心害怕或者落寞,还像责怪一个孩子一样责怪它们,然后又不辞辛苦的送它们回到原来的家。《鸭如花》中,当徐五婆一人坐在菜园抽着烟时,她怕身边的菠菜不喜欢烟味,怕把菠菜熏黑,于是将烟熄灭。在别人看来,菠菜本是非常普通的植物而已,但是在她的笔下却变得不平凡。在迟子建的创作当中,她对自然世界中的人以及与人有关的其他的小生灵灌住了一种平等、博爱的心绪,表现出关怀、敬重、体谅和深深地爱意,并且充盈着温柔的浪漫情怀。这无不体现了作家对生命存在价值的深深地理解和尊重。儒家有仁爱万物的理论,道家有齐万物的主张,这些都源于对生命敬重、理解、和负责的思想。而在迟子建的作品中,也处处展现着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这无不说明了迟子建传承和发展了古人“仁爱万物”的伦理观念。

三、“天人合一”思想的表现形式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迟子建曾这样表明过:“没有大自然的滋养,没有我的故乡,也就不会有我的文学。”[22]因此,在迟子建的作品当中,故乡的自然风物与乡民结合在一起是她化不开的创作源泉。思念故乡也是在思念着那块土地,热爱故乡也是在热爱着故乡的风物。迟子建的小说处处追寻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人与自然的和谐一方面体现在人对自然的关爱上,另一方面则表现在自然对人的抚慰上。

首先,迟子建的小说作品当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在人对自然的关爱上。小说中的乡村还是那个似乎接近原始自然环境的乡村,乡民也是传统的接近原始的村民,他们相信世间万物都是有生命、有灵性的,所有的事物,不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都是有生命的存在。对于大自然,他们总是以一种尊敬和崇尚的态度对待,他们认为自己的生命与大自然是休戚相关的,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他们对这片自然充盈着无限激情和热爱。这里的鄂伦春人生活在一个原始自然中,在原始生活环境中保持着一种原始的生活状态。他们始终与大自然维持着一种朋友的亲密关系,关心和爱护着自然(《伪满洲国》)。在《雾月牛栏》中,宝坠虽然呆呆傻傻,但是对他的几头牛却有着别样的关怀,甚至睡在牛屋里,终日陪伴着它们。在《原始风景》中,女孩因为爱惜脚下的这片土地,宁愿光着脚丫也不愿去踩伤这片土地……这里的人们尊重、热爱着自然,并赋予大自然生机与活力。在他们的眼中,大自然不只是普通的花草虫鱼、江河湖海。大自然是有生命的,生气时会有风雨雷电,开心时会有花香扑鼻,他们和大自然就像是朋友一般相互交流,平等和谐的生活在一起。

在另一方面,人与自然的和谐表现在自然对人的抚慰上。在迟子建的笔下,自然以生动、奇幻的形式存在着。自然是有生命、有感觉、有灵气的。她觉得人与自然是可以互相影响的,或者说,自然对人具有更加深刻的影响。大自然可以给人关怀,可以给人力量,就像小说中的那个原始化的故乡一般,它以宽阔的自然风光给人以超凡脱俗的感觉,以宽广的胸怀包容着人类,给人以宽慰。在《一匹马两个人》中,作者给马也赋予了灵性。老人累的时候它就踢一踢老人的背,帮老人按摩按摩;当老伴儿死后,老马就陪着日暮残年的老人,帮他分担失去亲人的痛苦,给他以安慰和温暖。《鸭如花》中,当徐五婆明白丈夫并没有爱过她而感到伤心时,给她关心与安慰的是那群她视如珍宝的鸭子。《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小猎鹰为了给主人报仇,与狼奋战。《行乞的琴声》中,一只在常人眼中本没有情感的猴子在听到老人的琴声时,也会驻足仔细聆听。《没有夏天了》中的小凤被生活逼迫的没有生机的时候,大自然会让她安宁……在迟子建的作品中,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统一体。人赋予了自然生机和活力。同时,自然也会给人带来心灵上的抚慰,二者在平等和谐的基础上互相滋润、相互依存。

(二)对自然的敬畏

在看过自然与人和谐共处的模式之后,我们也不难发现,在迟子建的笔下,自然也有它威严的一面。它在养育人类的同时,也会出现天灾,给人类一些严峻的考验。在小说《白雪乌鸦》中,面对突如其来的鼠疫带来的恐惧和死亡带来的巨大威胁,傅家甸人被这威力所震慑了,他们无意中便成了死亡的俘虏,并且陷入一种随时会被死亡带走的阴影中。小说中的巴音因为鼠疫而失去了生命后,纪永和将巴音吐在石板上的那口血用肥皂水清洗了十来遍,但仍旧不放心,他总是觉得血液中含有毒素,这毒素可能会染上他,并且这毒素已经渗入了石板之下,于是他将石板撬起扔掉,并不辞辛苦地接上了新的地板。当人们意识到这场瘟疫防不胜防,决定泰然处之,过回正常日子的时候,又出现一波新的死亡高潮,各个病房人满为患,死亡数字不断地呈涨潮趋势,新年之际,坟场却摆满了棺材和尸体。于是,恐惧再次击垮了人们的心灵防线。为了防止鼠疫再次蔓延,大年初一,官府终于做出了焚尸决定,最终降低了死亡数字,基本上控制住了鼠疫。鼠疫的出现,打破了傅家甸人平静安宁的生活,也让人们在恐慌与悲伤中真切地感受到了一次来自自然的威严。再如《初春大迁徙》,讲述了在一次春旱中人们被迫迁移的故事。小说中的乡民们能够从上一年的下雪情况推断出来年的景况不是很好,同时,他们又明白自然的发展规律不可改变。于是在这次灾难面前,他们选择的是理解和顺从,他们遵循自然规律,不做抵抗。可以说这一次迁徙是对大自然的新的探寻,在这个过程中,虽遭受了疾病与野兽的威胁,但他们仍然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他们觉得他们和这个自然是不可能分割开的,避过灾难后,一定会再回到这个家园,这也无不表现出乡民们对自然的无限热爱。

(三)现代文明对自然与人和谐关系的冲击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使大自然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威胁。现代化的推进不可避免地破坏着自然环境。人类为了自己对物质的欲望、对强权的崇拜、为了制造所谓的繁荣,越来越无节制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越来越少的人能够带着一颗纯净的心去感受自然带给我们的恩惠,更不必谈对自然的感激和赞美,而与大自然之间的那种亲近之感也在也在所谓的现代文明中渐渐失去。人们深陷于欲望名利之中,漂泊在高楼大厦之间。于是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财富日渐积累,人们的欲望也越来越膨胀。森林被蚕食,大海和山峦日渐空虚,河流也跟着衰老。面对这样的生态图景,迟子建生发了无限感慨,忧愁与哀伤。

在《关于家园发展历史的一次浪漫追踪》中,朵落对于挖地窖时见到的骨头充满疑问,好奇消失的森林到底去了哪儿?为何河流与野兽会突然间没有了?而“我”不知如何回答,只是觉得,“地球上出现第一座房屋的时候,房屋的主人与自然之间一定订立了某种契约,后来是谁负了箴言使得另一方恼怒起来我们已无法探清了。平衡失落了,世界就一直倾斜着,尽管我们驻守家园,可我们却在滋生和发展着那些敌意、困惑和谜。”[23]在《鱼骨》中,由于漠那小镇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鱼汛也不再光临这里,在寒冷的冬天里,人们因为不能捕鱼而无所事事。像这类小说还有《白银那》,人们大量砍伐树木,导致水土流失,为了追求短暂的经济利益过度捕鱼,破坏生态平衡,导致鱼群消失。特别是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充分反映出这一忧虑。额尔古纳河曾是猎户们美好的栖息地,但仍抵挡不住现代文明的干扰,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迟子建小时候眼中的那片茂密的、高大的针叶阔叶林以及那些可爱灵性的飞禽走兽已经不复存在,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驯鹿能吃的苔藓越来越少,鄂温克族人可食用的动物也变得越来越稀有了,于是这个幸福自在的民族被迫远离了家乡。面对着渐渐失去活力的大自然,迟子建不断思索着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代文明的确给人们无法抗拒的利益,但与此同时,也必定造成巨大损失。而这种损失是难以弥补的,自然必定会对这一行为进行惩罚。从表面上看,人类似乎是控制和主宰着大自然,但实际上,人类的生存和生活无时无刻不依赖自然。大自然像是一位仁爱宽厚的母亲,面对不懂事的孩子,她会以她的方式来教育她的孩子,让孩子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一切后果。自然也会“通过那些满足我们的东西来冷峻地、残酷地、无情地摧残我们。”[24]她也总是不自觉地忧伤:“也许是该回到围着火烤土豆吃的时代了,那是野兽对我们还很友好,它们常常在某个深夜来到你的窗前窥视人间的风景。”[25]她认为,“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才是真正的文明,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这无疑具有很高的价值和意义。

四、结语

迟子建这个独特的文学作家,把城市的热闹喧嚣和繁华置于身后不理,而把目光投向那个宁静和谐的北国小镇。虽出生于极寒之地,却用温暖的笔触守望着这片祥和而又灵动的的黑土地。用她朴实的语言营造了一个天人合一的、温情蔓延的故土原乡。她关注着乡村中形形色色的人物的生活,审视着大自然的雄奇与美丽。在他的笔下,人物与自然的结合是浑然一体的。她沉静婉约的笔端之下的原生态环境、生活状态,以及作品中展现出的那种生命的灵性与野性,在当代文坛中更是别有一番风味。她崇尚和敬畏自然,注重和合,她是一位用心灵去审视自然的女性作家。在她的眼中,万物都是平等的,无论是动物、植物还是其他物体,都是能够被感知的真实的存在。因此,自然界中所有的事物,花草树木、山川河流、虫鱼鸟兽、雨雪风霜、四季变换都是生命的表现。它们和人一样有生命,有情感,充满了生机。而这些也正是自然万物本身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从这种自由的、充满生命质感、生命活力和生命呐喊的文学中,我们感受到的是对生命、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渴望与向往,这种文学是尤其珍贵的,尤其值得我们珍视的。除此之外,透过文本,我们还可以感受到迟子建对现代文明的认识、反思和质疑,以及对于现代文明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伤害所表现出来的忧虑与悲伤,这无疑是从另一方面透露出迟子建崇尚自然,渴望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天人合一思想,而对于这个社会,这一思想无疑对我们有着不容忽视的警告作用和价值。

参考文献

[1]高小焱,赵俊霞.论迟子建小说的天人合一观念[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7,第4期(总第146期).

[2]丁华民、孟玉婷.老子庄子.庄子.达生[M].文豪书系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2:93.

[3]陕西省哲学学会编.气化之道—张载哲学新论[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11:135.

[4]丁华民、孟玉婷.老子庄子.庄子.山木第7章.文豪书系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2:103.

[5]丁华民、孟玉婷.老子庄子.庄子.齐物论第5章.文豪书系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2:31.

[6]丁华民、孟玉婷.老子庄子.第二十五章.文豪书系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2:91.

[7]袁世全,史顺心,梅芳,范红美.名言警句辞典–托尔斯泰四川辞书出版社

[8]汪澍白.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史论[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24.

[9]蒋子丹.当悲的水流经慈的河[J].当代作家评论,2006(1).

[10]文能.《花城》畅饮“天河之水”—迟子建访谈录[J].1998(1):5.

[11]方守金,迟子建.以自然与朴素孕育文学的精灵[J].文艺评论,2001(3).

[12]迟子建.逝川[M].原始风景.白夜.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5:194.

[13]迟子建.逝川[M].原始风景.渔汛.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5:203.

[14]迟子建.逝川[M].原始风景.春天.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5:217.

[15]张志忠.九十年代的文学地图[M].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16]迟子建.逝川[M].原始风景.方圆百里.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5:215.

[17]方守金,迟子建.以自然与朴素孕育文学的精灵[J].文艺评论,2001(3)

[18]王邦雄.老子《道德经》的现代解读[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1:160.

[19]王邦雄.老子《道德经》的现代解读[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1:293.

[20]丁华民、孟玉婷.老子庄子—庄子.达生[M].文豪书系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2:93.

[21]迟子建.假如鱼也生有翅膀[J].山花.2001.(1).

[22]迟子建、胡殷红.人类文明进程的尴尬、悲哀与无奈—与迟子建谈长篇新作<额尔古纳河右岸>[J].艺术广角,2006年2期.

[23]迟子建.逝川[M].关于家园发展历史的一次浪漫追踪.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311.

[24][奥]弗洛依德著,严志军等译.一种幻想的未来文明及不满[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12.

[25]迟子建.北国一片苍茫—迟子建短篇小说编年卷一1985-1991[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1:154.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9716.html,

Like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6月16日
Next 2022年6月16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