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里县水桥河河滨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摘要: 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城市河滨绿地的景观规划设计是城市景观绿化建设非常重要的内容,城市所想要的它都可以提供,是一个人们放松、玩乐、交谈的好地方。这种将自然与城市相结合,更能表现并加快城市景色的功能。可以表现出城市历史的发展个性,使我们的

  摘要: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城市河滨绿地的景观规划设计是城市景观绿化建设非常重要的内容,城市所想要的它都可以提供,是一个人们放松、玩乐、交谈的好地方。这种将自然与城市相结合,更能表现并加快城市景色的功能。可以表现出城市历史的发展个性,使我们的城市充满活力、健康发展。
  该项目位于郊外,名叫龙里县,是由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管辖,分别是贵阳与黔南州的东大门与北大门。郊外桥两边绿意盎然,地势高低起伏,借助地势地貌和原有绿地景观、地域民俗文化风情,融入到滨河景观设计中,进行自然景观的恢复,加强对城市滨河带状绿地景观的保护。把滨河两岸带状绿地打造成居民生活休闲娱乐场所,为市民提供一个舒适优美、亲水空间和休闲娱乐场地。
  关键词:滨河公园;民俗文化;景观规划设计;

  1.项目背景

  1.1项目总概况

  这个项目是在郊外,名叫龙里县,是由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管辖,分别是贵阳与黔南州的东大门与北大门。这个地方海拔高达1080米。一年四季如春,多雨无霜,冬季温暖,夏季舒适,空气比较潮湿,是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地区,这种天气是这个县城的特点。主要由汉族、布依族、苗族等民族构成。

  1.2项目所在地区位分析

  项目是在贵州省一个名叫龙里县的郊外,从龙里县出发大约有1.5公里远。龙里县占有地理优势,交通方便,是贵阳市等等东大门,也是“南下经济通道”的关键位置。东边相靠的是贵定县与福泉县,南边与惠水县相挨,西面和北面与贵阳市相邻。这个地方离贵阳市约33公里,离龙洞堡国际机场约28公里,因此它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一个适合出游的好地方。

  1.3项目地区背景

  龙里县处在贵州省中部地区,和它相邻的是贵阳市,是贵阳市的东大门。这个地方交通便捷,还通了黔桂铁路与湘黔铁路。总面积1512平方公里,全县有汉、苗、布依等民族。主要的民族节日有苗族跳月、杀鱼节、布依族三月三等。民族民间文化深厚,民风民俗纯朴。

  1.4项目自然条件分析

  1.4.1气候
  龙里县冬季温暖,夏季舒适,空气比较潮湿,是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地区,年平均气温14.8℃,最冷月均温4.6℃,最热月均温23.6℃;年降水量1100毫左右,多集中在夏季;年日照时数1160小时左右,无霜期280天以上。
  1.4.2地形地貌
  公园位于苗岭山脉中段,山峰层层叠叠,树木枝繁叶茂,山崖陡峭,河流清澈见底、泉水甘甜。河道的西边随龙架山地势起伏,两岸整体地势高差相差大。

  1.5基地高程高差分析

  河岸的西北边随龙架山地形而起伏,东南岸为居住用地,地势较为平坦,两岸相距40米,两岸整体地势高差相差大。地形与水岸线大部分形成30度的坡度,河道地形最高点比河岸线约高2米。

  1.6基地交通道路分析

  距省会贵阳市中心33公里、龙洞堡国际机场28公里。贵新高等级公路,210国道,湘黔、黔桂、珠六铁路复线、厦蓉高速公路和新建的贵广快速铁路等从县城穿过,并有连接省会贵阳的贵龙城市大道,有优越的地理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

  1.7基地周边用地性质分析

  河道的西北面是森地,东北面是居住用地,东南面是绿地,河道上游连着国道。

  1.8基地景观SWOT分析

  1.8.1优势分析
  区位优势,龙里县位于贵州省的中部,与省会贵阳市毗邻,素有省城“东大门”之称。龙里县交通便利,黔桂铁路和湘黔铁路横贯全境。少数民俗文化蕴含。
  1.8.2劣势分析
  河岸线高差大,难度大。亲水性差,供游人的娱乐设施少。地势起伏大,无障碍设计难度大。
  1.8.3机遇分析
  随着县城大力开发旅游资源,项目位于城郊,旅游资源丰富,丰富和完善各种基础设施和旅游环境,有利于吸引人群。
  1.8.4挑战分析
  河岸处理在城市河道景观设计中是个重点,需要采用多种河岸护岸形式。植物种植配置多样性,生态环境恢复与保护,处理地形高差,民族元素与景观设计结合。

  2.借鉴案例分析

  2.1案例分析一: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

  2..1.1概况
  ABC策划中有一个项目是加冷河-碧山公园。这个项目占地面积约62公顷,投资将近4500万欧元,在2012年2月份完工。这个公园有必要重新建设,因此对加冷河的混凝土水道改善,更容易控制雨水流放,这些方案结合起来去完成这项任务。不仅将我国水流排放与供水作用进行了改善,还给人们带来了一个放松的场所。除此之外还想出了连续管控雨水的水敏城市的改变策划。
  2.1.2方案借鉴总结
  公园和河流的动态整合,使群众与河流亲密接触。将生态环境设备和水资源保护与管理结合起来会有防控洪水、使生物种类繁多并扩大休闲场所等功能。碧山公园的河岸两边有红色的警示语,还有浮标,当下暴雨时水平线上涨时有警示信号。通过种植花草树木生长为自然水体循环有净化作用。最独特的设计就是把混凝土水道建设成自然水道,还添加了雨水管理的功能。

  2.2案例分析二:X米尔滨河公园

  2.2.1概况
  该项目包括建造世界一流的娱乐设施、引人注目的绿色空间以及人行道。但是它的主要特色是米尔河和河岸城市部分的恢复工作。通过使用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方法和生物工程技术,设计和技术团队合作移走混凝土墙和防止水污染以便河流自由流动,以及雨水收集和恢复区域的野生生态。河岸已经成为这个新空间的关键部分,关系着把这个衰退的市中心转变成健康的中央公园的工程建造。
  2.2.2方案借鉴总结
  河的沿岸和斜坡上的设计完善,能抵挡暴风雨的冲刷。公园内种植多样性当地植物,包括杂草、野花、灌木丛和树木,以此来为该地区水生和陆生的动植物创造一个栖息地。河流的修复治理还会在米尔河的上游建造一条滨河产卵鱼类通道,以此来丰富河内水生生物的多样性,从而全面提高水质。

  3.设计愿景和目标

  3.1设计愿景

  3.1.1把河滨两岸绿地打造成县城近郊集休闲、娱乐,康体健身,观景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3.2.2进行河滨两岸自然环境的恢复和景观丰富,在河滨自然风景保护力度要增大,建设一个适合动植物生长的场所。
  3.2.3建设具有时代特征的河滨绿地景观,为县里居民提供一个舒适休闲、亲水空间、游玩娱乐场所,成为城市亮丽的风景线。
  3.2.4满足城市居民游赏、健身、休闲、娱乐功能,提供居民接近自然,享受自然的场所。
  3.2.5实现城市河道景观进行娱乐休闲、绿地自然环境的建设,传承历史文化及优化自然环境。

  3.2设计目标

  3.2.1加快建设城市河滨绿地景观,实现“水清、岸绿、景美、游畅”的目标。建设具有当地特色、自然舒展的河流,努力营造一幅景观优美、自然和谐的魅力画卷,以此提升城市形象。
  3.2.2打造自然河道堤岸,进行河流自然环境的恢复与景观设计,尽量保留河道原有的自然流线状态,力求突出河滨景观特色。
  3.2.3加强滨水区的亲水性和丰富两岸景观建设,营造亲水环境,增加人与河互动,让人们能有见水听水触水机会,提升城市的视觉形象与建设适宜人居住良好环境。
  3.2.4为居民提供一个公共绿地游憩环境空间,建设城市保护绿地,打造既能满足现代城市功能需要,又富有城市文化标志的综合性公园。

  3.3设计依据

  法律依据

  3.4设计景观主题

  研究地区性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结合本来的自然现象,将景观和自然想联系,建设拓宽眼界与自然观点,认识、巧用自然,当城市防洪得到保障时,尽量保留原有生态江岸状态,提高江面——堤岸——沿河路的视线联系。表现河滨临水环境,将绿化与建筑结合,整个城市的文化由这片环境持续发展。将水流、马路、树木与建筑物等都被结合运用在了景点设计中,表现出河滨公园的开放性。

  3.5设计元素

  3.5.1地形
  减少对原有基地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尽可能运用原有的地形地势特征,考虑处理地形高差,借助地形高低错落形成的丰富植物绿化景观,延伸视觉空间和创造丰富的景观层次。
  3.5.2河流
  河流是景观营造景观重要元素,利用高低地形与河流的构建,使游人可以满足游人与河流、山地景观的参与性原则,缩短游人与河道接触的距离,增加在浅水区水域娱乐活动。
  3.5.3植物
  增加植物多样性,丰富植物搭配,形成丰富植物群落,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休闲场所。
  3.5.4建筑
  建筑具有综合服务性的功能,体现地域民俗文化建筑,与植物绿化景观融合。
  3.5.5小品
  景观小品为市民提供服务功能,是河滨公园文化和精神内涵的功能实体,还可以欣赏。例如将雕塑物、景观墙、铺地添加到景观中起到修饰作用,营造良好氛围,使景点更有特色。小品处于绿园中,使绿化更加便捷,起到装扮、展览的效果,还可以照明、供人们放松的一个地方。这个建筑体积小、造型多式多样、有很多的功能,很有创意。

  3.6设计原则

  3.6.1因地制宜原则
  基地天然的河道和高低起伏地势,加强自然山水的保护,因此需成片种植绿植,并沿河修建一些供游人徒步的小路,分段修建休息纳凉的亭子,营造出舒适宜人的氛围。但是要想更好地设计河滨公园,打造城市里的河滨文化就要选择一处比较大的开阔空地,而这种需要一般都要对土地进行微调才能满足,当然这种微调是不能打乱现有生态平衡的,并且还要符合实际的地形地势要求。
  3.6.2防洪原则
  在河滨景观设计不仅要满足休闲、娱乐等功能、文化需求外,河滨景观的打造还必须满足防洪要求,若是在洪水多发的地段打造景观就更需要符合城市防洪抗洪要求了。为了确保防洪,又想要美观的话,设计者可以为各防洪坡段设计不同的造型,打破审美疲劳,兼顾实用与美感,比如可以种植水生植物,再比如在岸边种植柳树,既可以使河岸的环境更美,又可以为游人提供纳凉的场所,同时游人也可以更加融入自然,体会自然之乐。
  3.6.3地方民俗文化延续原则
  自然景观建设与区域性民俗文化景观保护利用相结合,建设出蕴含当地历史文化的建筑群,积极推动当地的民俗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打造城市新景观,营造城市新气象的时候,不忘却历史文化的延续。对区域性的特色给予十分的尊重与保护,以民俗风情与文化的精髓作为提取元素融入河滨景观规划设计中。
  3.6.4生态原则
  在对景观进行规划与设计的同时不能忘却生态环境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利用生态资源的同时,也要保护这个区域里的自然美景与生态平衡。设计者应当运用巧妙的设计思路和语言形式,应当本着讲述该区域的文化历史、重视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再生的理念进行设计,比如选择当地乡土树木,比如打造生态岛等。
  3.6.5多目标兼顾原则
  城市河滨区的建设只是是解决一个防洪问题,还应包括善水域生态环境保护、景观营造,河道可及性与亲水性,河滨景观的规划设计合理分区,提供多样化的景观结构,巧布游览路线,以满足现代城市生活多样化的要求。

  4.总体设计概况

  项目位于贵州省龙里县城郊,龙里县隶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是贵阳市的东大门和黔南州的北大门。距龙里县城1.5公里,距省会贵阳市中心33公里、龙洞堡国际机场28公里,黔桂铁路和湘黔铁路横贯全境,区位优越,交通便利。项目占地400亩,总长2.5公里,河宽40米,河流从西南向东北流。项目基地在龙架山森林公园东坡,龙架山森林公园地处贵州中部苗岭山脉中段,河道的西岸随龙架山地形而起伏,东岸为居住用地,地势较为平坦,两岸整体地势高差相差大。

  4.1空间分布

  河滨公园在景观规划设计上以传承龙里文化为主,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设计理念,采用将河滨景观空间规划设计为“一轴、两带、八区、多景点”布局结构。
  一轴:以河流为轴串联河道上下游景观达到移步换景。
  两带:两岸的滨水景观带,合理设计适宜人们休闲、娱乐的景观环境,增加人与水的亲近。
  八区:整个河滨公园的功能分区,入口景观服务区、民俗风情文化游览区、儿童活动区、老人活动区、生态河岸观景区、观景游览区、娱乐休闲活动区、亲水活动娱乐区
  多景点:分布于河道绿带内的多处景观。
  龙里县水桥河河滨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4.2功能分区

  4.2.1入口景观服务区
  包括入口广场、入口景观建筑、停车场、类湿地景观、公园管理处。入口广场集散人群、设置停车场满足游人停车、公园管理房满足游人服务需求。
  4.2.2民俗风情文化游览区
  包括民俗文化活动广场、民俗风情文化长廊。主要以地域民俗风情文化构成文化游览区,让民众能开展文化活动和了解、体验民俗风情。
  4.2.3儿童活动区
  包括游戏场的有供游戏设施、旁边座椅等供家长休息等使用。幼儿游戏场周围常用绿篱,该区的活动器械应该光滑、简洁,在市里儿童锻炼机会少,设计满足儿童娱乐活动需求。
  4.2.4老人活动区
  包括棋牌桌、休息廊架、凉亭、座椅在老年活动中心前方设置一块大众休闲区,中老年人的活动区是公园绿地中使用率比较高,布置在安静休息区附近,这样的环境相对优雅、风景宜人。在活动区内还可布置一些合适老人活动的设施。
  4.2.5生态河岸观景区
  包括亲水平台、亲水栈道、垂钓区、湿地小岛,保留原有植物,增加湿生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种类,依地势为载体营造随季节变化呈现不同色调的游览环境植物。
  4.2.6观景游览区
  主要以观赏游览为主,包括花田、荷花池、樱花林、红枫林、果园、山上观景亭台、生态休闲茶室、休息小广场、游览步道,在河岸两处若是种植一些樱花树、红枫树、必是会引得游人驻足观赏,一阵赞美。若是再打造一片花田,供游人穿梭于其中,可静静欣赏,亦可拍照留念,无论怎样,游人定会喜笑颜开的。或者他们还可以登山游步道观景,并适当布置一些景点、亭子、水景、山石景观,选择地形起伏变化,景色最优美的地方。
  4.2.7娱乐休闲活动区
  包括风筝场、景观文化墙,休闲广场,这里可以成为游客提供娱乐、饮食、乘凉的场所。树木的选择应该选择高大的树木为主,比如落叶乔木,形成蔽荫安静、休闲活动的环境空间。规划有休闲广场,设置石桌、石凳,人们可在此休息。雕塑,景观带内花坛、花境,满游人观景需求。
  4.2.8亲水活动娱乐区
  主要有河滩沙地娱乐区,亲水木栈道、休闲平台、生态餐厅、亲水广场、景观桥。在此区可以体验沙滩娱乐休闲活动亲水环境,沿河道边铺装园路硬地,点缀景观小品依水展开,可在立面上丰富河道景观,人们在观赏时能融入到景观,之中,拉近人与水的距离。

  4.3道路分析

  考虑各功能分区之间的联系并结合地形,通过自然的曲线型路面将整个园区结合起来。河滨的道路规划为三级,一级园路是园内的交通干道,宽5米,铺装并在通车道路设减速装置,保证游人安全。二级道路,建设宽为水泥,度为2—3米的园路,铺设青石板路面,是游览的主要步行道路,环绕整个河滨绿地,是东西两岸,南北上下游交通骨架。三级园路为1.5米宽石径路,路面为条石,小路以及汀步是游人步行观览活动的道路,根据地形及景点布局,尽量布置成环形路,三级园路不搞全铺装。园路规划设计使的各景区、景点在有限的空间里有序列的循环产生一步一景的景观效果,更好的发挥道路的引导性和交通性。

  5.植物设计概况

  在设计公园的绿植时需要照顾到每个入口、每个分区,这些地方都需要有植物的点缀,最后这些一个一个点会在公园道路连接下形成一张绿色的网。公园树木的种植是有讲究的,在树种的选择上既要多样化,又要以乡土的为主同时兼具各地特色。每一个分区都要根据不同的风格栽种不同的树木,尤其注重栽种季节性树木,既不影响生态绿化又达到了四季美观的效果。在临河区域由于比较湿润,只有湿树种能适应,同时要想使水和地面之间的距离变得更近就需要栽种树枝会下垂到水面的树木,比如柳树。如若还想要使湖岸变得更加层次分明,可以多种植一些临水植物,但是这些植物的种植也是有考究的。选择一到两种植物大面积种植,在选择植物高低、大小时要各样兼具,形成错落变化;在修剪植物时,要选择优美的造型;植物要四季搭配栽种,在落叶中也要有绿色的点缀,色彩之间的搭配以及色彩与季节的搭配也不容忽视;可以选择一些区域密集种植植物,一些区域则少种植,视觉上得到缓冲的同时,也会给人宏大壮丽之感;除此之外,绿植的种植还可以与河滨景观周围的特色建筑相结合,让人置身于其中,体会一种人为与自然浑然天成的美妙之境。

  5.1设计原则

  5.1.1科学性
  通过研究和观察地形地貌情况,因地制宜地种植植物,坚持该种树的地方种树,该种草的地方只能种草的分类规则。选择合适的土地种植合适的植物,不仅要符合土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要符合植物生存的要求。除此之外,植物与植物之间的搭配、植物的栽种疏密也需要重视。只有这样,整个河滨两岸的景观打造、绿化设计、美观效果才能完美契合。
  5.1.1植物多样性
  这种多样性需要多种多样的植物,可以通过乡土树木、草、常绿和落叶树、价值高和普通树木的多样搭配来实现。
  5.1.3经济性
  树木苗的价格、大小要与实际需要相匹配,需求量大的可选择价格较低苗种,需求量小的可选择价格较高的苗种。在购买之前,还需要精确计算所需数量,不浪费一丝一毫成本,毕竟种植之后的树木养护也是需要很多钱的。

  5.2设计依据

  (1)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
  (2)《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CJJ83-99)
  (3)《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
  (4)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J185-2002)

  5.3设计总体思路

  公园植物绿化设计融入“春夏秋冬”四季为绿化理念,同时又保证各季节的景观需求如:园内种植有樱花、紫薇、桂花、紫玉兰、碧桃、海棠、垂柳、红枫、水杉等,种植红叶石楠、大叶黄杨、红花继木等灌木。春有竹子、海棠、紫玉兰,夏有紫薇、栾树,秋有桂花、红枫、银杏,冬有梅花、山茶、罗汉松等能代表个季节特色的绿化植物。
  5.3.1“春”
  树种有樱花、碧桃、白玉兰、紫玉兰、郁金香、鸢尾、丁香、黄杨、小叶女贞、石楠等。
  5.3.2“夏”
  夏季植物丰富多样,乔木树种有合欢、鹅掌楸、石榴、木槿、紫薇、三色堇、杜鹃、萱草、栀子花、荷花、凌霄花、南天竹等。
  5.3.3“秋”
  悬铃木、冬青、桂花、垂柳、梧桐、鸡爪槭、水杉、紫藤等植物。
  5.3.4“冬”
  侧柏、雪松、金钱松、马尾松、腊梅、竹、金边黄杨、大叶黄杨、桂花、丝兰、海桐、山茶等植物。
  龙里县水桥河河滨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5.4植物构成分析

  5.4.1入口景观服务区
  道路两旁利用地形和植物相结合,以乔灌草进行搭配达到景观层次丰富;乔木以桂花、香樟等常绿树种结合银杏、樱花、紫叶李等树种进行种植;灌木以曲线型设计,使得入口呈现出丰富多彩植被景观。
  5.4.2民俗风情文化游览区
  选用高大乔木桂花、香樟、含笑、银杏、红叶李、樱花、紫薇、紫叶李、女贞、红花檵木营造景观。
  5.4.3儿童活动区
  以红叶李、广玉兰、花石榴、碧桃等植物混合种植,提高植物群落的结构层次性和观赏性,营造活跃的气氛。
  5.4.4老人活动区
  草本花卉、乔、灌、木植物进行景观营造,紫荆、茶花、女贞、红花檵木、红枫、、含笑、小叶黄杨、凤仙花等植物混合搭配,营造幽静环境。
  5.4.5生态河岸观景区
  保留原有植物并丰富湿生植物美人蕉、芦苇、水生鸢尾、水花生、菖蒲、香蒲。并搭配柳树、香樟、红叶李、杜鹃花、海桐、黄杨、珊瑚树、迎春花、连翘。
  5.4.6观景游览区
  沿地形选择性种植设计,四季桂、银杏、石楠、广玉兰、苏铁、龟背冬青、黄杨、梨花、樱花、香樟等丰富植物群落。

  6.局部设计分析

  6.1节点一

  入口景观服务区
  有入口广场、入口建筑、停车场、类湿地景观、公园管理房,集散人群、满足游人停车、满足游人服务需求。步入景区可以步行、坐观光车及自行车等方式进行游览。

  6.2节点二

  民俗风情文化游览区
  有民俗文化活动广场、民俗风情文化长廊。让民众能开展文化活动及体验民俗风情。

  6.3节点三

  儿童活动区
  有供游戏设施、旁边座椅等供家长休息等使用,增加儿童锻炼机会,设计满足儿童娱乐活动需求。

  6.4节点四

  老人活动区
  棋牌桌、休息廊架、凉亭、座椅。为老人在安静休息区附近布置一些合适老人活动的设施和安静环境。

  6.5节点五

  生态河岸观景区
  亲水平台、亲水栈道、垂钓区、湿地小岛。保留原有植物,增加湿生植物,丰富植物绿化景观,保护生态河岸景观。

  6.6节点六

  观景游览区
  花田、荷花池、樱花林、红枫林、果园、山上观景亭台、生态休闲茶室、休息小广场、游览步道,河流两岸景观樱花、红枫、花田观赏观赏,以游览为主,是游人喜欢的区域,可以观花田,登山游步道观景,适当的缓坡地势草坪、有色叶植物为整个草坪空间起到活跃气氛的点缀,拓展植物景观视野。

  6.7节点七

  娱乐休闲活动区
  风筝场、景观文化墙,休闲广场。主要以高大乔木为主,供游人多为游憩、活动、纳凉。雕塑,景观带内花坛、花境,满游人观景需求,人们可在此活动、休息、观景。

  6.8节点八

  亲水活动娱乐区
  河滩沙地娱乐区,亲水木栈道、休闲平台、生态餐厅、亲水广场、景观桥。增加体验沙滩娱乐休闲活动亲水环境,为游人提供娱乐休憩观景环境,营造更好的环境。

  7.专项设计

  7.1园路

  整个公园园路都自然的曲线型路面连环起来,并与市政道路相连。弯曲的流线型道路、蜿蜒的小道,尽量成环形路,各级园路铺装不同材质,给游人不同感受。

  7.2园灯

  以草坪灯、广场灯、景观灯、庭院灯、射灯等为主的灯饰小品。而建筑小品与植物一起配置,处理得当,不仅可以获得和谐优美的景观,而且还可突出单体达不到的功能效果。

  7.3标示

  整个公园内的标示与功能分区形成一个标识系统,给游人提供导向性服务设施,指示牌设计展现公园文化风貌;在入口、道路各岔路口,设置标示牌的应以简洁、醒目,表示牌设置在各个以及的地方,让游人明确所处功能区的具体位置,标识系统提升公园形象价值,标识系统考虑到将其作为公园文化的一部分,使其能够真正融于环境而起到促进公园整体形象的作用。

  8.小结

  城市河滨区域是城市居民的公共绿地空间。城市河滨绿化空间的建设和使用必须以文化为设计基石,在此基础上从人的需要出发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模式,如此便能达到绿色原生态的状态,可以让人与自然有更加亲密的接触,返璞归真。之所以这样设计,也是因为每个都城市有着绝无仅有的文化历史背景和独一五二的地域文化,这对一个城市的重生是至关重要的。
  目前,河滨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已经是目前城市建设与规划的一大偏好,几乎每个城市都在做着一件事。其中,营造哪种城市风格、塑造哪种景观区域就是城市河滨景观设计者最紧要的两件事。每一种设计都要求在一定限度的资源范畴内将这个空间打造到极致完美、充满活力,因为唯有资源与空间的完美结合才能建设出生态健康、和谐可持续的社会。要想使龙里县城的河滨公园的景观塑造能够完美的体现出这个城市的面貌,就必须先深入了解这个县城的传统文化。在对滨水公园进行设计时,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文化的内涵,做好河滨公园景观的设计。设计不仅体现出良好的视觉效果,提高了城市的形象;同时,还体现当地城市的文化与精神特征,充分展现了健康原生态的效果。在不影响城市里排洪抗洪的前提下,满足了居住在城里的市民想要亲近水的心愿,既符合了城市水循环和景观的需要,又为居民增加了一个娱乐休闲的景点。

  参考文献

  [1]宋阳,张弘.应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理念增强河道生态系统功能[J].吉林农业,2017,(15):57.
  [2]王磊,龚叶明.浅析城市生态性河道景观规划设计[J].智能城市,2017,3(07):174.
  [3]李洋.关于城市河道景观规划设计方法探析[J].江西建材,2017,(10):38-40.
  [4]王慧英.浅谈城市河流生态修复与景观设计—以民权大沙河综合治理为例[J].种业导刊,2017,(05):21-23.
  [5]王迪.浅析城市生态性河道景观规划设计[J].建材与装饰,2017,(01):57-58.
  [6]张子钰,刘小进.城镇河道滨水绿地景观设计探讨—以淄博范阳河为例[J].中国水利,2017,(12):62-64.
  [7]程雪梅.生态性河道景观规划设计初探[J].建材与装饰,2016,(53):79-80.
  [8]孙志远.基于场所精神的河道滨水空间生态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J].南方园艺,2016,27(06):37-39.
  [9]潘旭锋.城镇生态水环境与河道规划设计初步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10):155.
  [10]秦琳,宋宇.现代河道综合治理规划设计探讨[J].山东水利,2016,(06):40-41.
  [11]龚谦,马燕儿.生态、景观与水利工程融合的河道规划设计研究[J].珠江水运,2016,(10):14-15.
  [12]徐海源.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探讨[J].山西建筑,2015,41(23):195-196.
  [13]惠帅先,王培寿.河道整治规划设计中生态理念的应用[J].水资源开发与管理,2015,(01):37-40.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3634.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0年1月21日
Next 2020年1月23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