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我国XX非常重视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一直坚持“粮
食以自给自足为主、进出口为辅”的工作方针。改革开放之前,XX解决粮食问题的基本方式是利用国内资源提高粮食产量。但是,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的粮食生产状况和国际贸易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国的粮食进口量不断增加,对国际粮食市场的依赖度随之增加,这在满足国内粮食需求的同时,也对我国粮食安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国内的粮食问题往往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中国XX必须要坚持国内粮食基本自给自足,而不是过度依赖于进口粮食来满足国内的粮食需求。2008年世界发生了粮食危机,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出现“粮食动乱”,有的国家和地区甚至造成政治动乱。2012年以来,全球不断发生的自然灾害造成很多粮食生产国粮食产量大幅降低,国际粮食市场上的粮食价格十分不稳定,对很多依靠粮食进口的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稳定造成了很大影响。这些事件告诉我们,粮食安全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十分重要。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当前中国粮食市场的现状,分析粮食进口量增加的成因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探寻有效的解决措施,尽力化解粮食进口量增加给我国带来的风险。
本论文拟结合世界经济、产业经济、价格学、投资经济等相关理论,以经济全球化为大背景,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国家经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高度出发,以现有的理论成果为研究基点,以国外有关农业政策为借鉴,结合我国农业生产及经济发展的现状,对我国粮食进口的成因进行分析;并对其可能对我国相关产业造成的影响进行全面而客观的判断;以粮食生产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深入探讨化解粮食进口对我国影响的相关制度安排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粮食进口量;进口增加;粮食补贴
一、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加入WTO后,我国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参与世界经济的程度越来越深,中国的粮食市场开始与国际市场接轨,并且深受国际市场的影响。当前,中国粮食的供给和需求存在一定的问题,虽然粮食的供需总量基本达到平衡状态,但是供需的结构性缺口较大,因此,我国粮食进口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总的看,通过国际贸易,适量进口粮食,有利于我国充分利用国际分工和比较优势,弥补我国粮食自产的不足;有利于提高我国种子科研水平和农业技术水平,对提升我国农业经济的竞争力具有促进作用。但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伴随着我国粮食自给率的降低、进口量的增加,对国际粮食市场依存度的不断加深,国际粮食市场的供需变化、粮价的波动等都会为我国粮食供应带来风险。这些风险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关系到国家稳定和社会长治久安,会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从经济角度看,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发和人口的增加,导致了全球粮食的供给相对短缺。同时,国际能源的价格不断提高,也导致了粮食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全球粮食的价格一直处于上涨趋势,这也导致了我国国内市场的物价不断上涨;同时,大量外汇用于粮食进口也会给国家造成经济负担,进一步恶化国际收支状况,并影响投资、消费结构,对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带来一定的冲击。从政治角度看,如果粮食主产国实行出口限制政策,就会导致我国粮食进口量的不足,在无法满足人们对粮食的刚性需求时,甚至会影响社会稳定和战略安全。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粮食进口量增加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进行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化解粮食进口风险。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中国粮食进出口问题关系到我国未来粮食供给以及国内粮食市场的平衡,因此,引起国内许多学者和研究人员的重视。其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的。一是从我国粮食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出发,从总量上对粮食进出口进行分析。X农业部的德里克对比根据对中国粮食的单产耕地面积、粮食储备以及粮食消费的分析,认为我国由于受基础设施对粮食进口的限制,预计粮食进口将从1995年的1600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3200万吨。我国将逐步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粮食进口大国。陈吉元、李成贵通过对我国粮食供需区域平衡进行研究,认为消除我国粮食区域供需矛盾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适当地扩大应用国际市场,在解决南方地区口粮问题上,应在主要依靠国内平衡的基础上,适当鼓励有外汇支付能力的东南沿海发达省市的地方XX增加一定数量的大米进口。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亚历桑德拉托斯认为将来中国很可能成为粮食净进口国。然而,中国和其他国家的XX、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会对长时间的短缺和粮价持续上涨作出反应,使得粮食供求保持平衡。二是从我国粮食市场的比较优势来进行分析。澳大利死的郜若素认为,中国要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必须继续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同时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对中国的比较优势进行的经验模型和类似国家的经历均表明,农民从自由贸易中获得的收入要比贸易保护时多。马晓河通过对我国粮食价格的国际比较,发现我国粮食价格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国际价格水平接近,甚至超过了国际市场价格。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可以有限度地开放粮食市场的前提下,对国内粮食市场实行保护政策。据陈武的研究,1985年至1992年,我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大幅度下降,显示比较优势由2.01降到1.23,从较强的比较优势变为弱比较优势。李向红则运用国内资源成本系数法研究了1987年到1995年我国粮食作物比较优势的变化,大米具有比较优势,而大豆、玉米和小麦呈现明显的比较弱势。卢锋从我国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出发,对我国食物贸易结构进行分析,发现随着工业化背景下我国国内生产比较优势下降,我国整个食物贸易将与谷物贸易一样,不可避免出现净进大量增加的局面。我国应进口谷物,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食物,这样既可以提高农民收入,又可以更好地综合实现保障食物安全。晓河、李伟克对中国粮食贸易的不稳定性进行了研究,认为由于我国粮食生产、储备制度、外贸体制等冈素,我国粮食进出口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
(三)主要内容与组织架构
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导论。
第二部分重点介绍了我国粮食进口的现状。
第三部分阐述了我国粮食进口增加的风险。
第四部分分析了我国粮食进口量增加的成因。
第五部分从提高农业补贴,促进农业发展角度,分析了我国粮食进口对策。
二、我国粮食进口的现状
(一)我国粮食生产和供需现状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的粮食供给十分短缺,农民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都很难解决。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全国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之下,我国的粮食生产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是世界上人均耕地面积较少的国家,人均耕地面积大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但是从1949年到2013年,粮食总产量由11318万吨增加到了60193.5万吨,而且中国粮食年产量平均增长率远远超过同期平均人口增长率。
近十几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生产、深化改革、实施规划、加强调控的重大政策,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14年,《xxxxxxx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我国要不断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改善乡村治理机制。自2005年起,我国粮食产量已经实现了“九连增”。这说明我国粮食的综合生产力不断提高,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虽然我国的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但是还是很难满足国内的粮食需求,中国不得不靠进口粮食提高供给。
粮食生产是关乎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也是当前扩大内需、应对国际经济持续低迷的重要基础。我国夏粮生产实现“九连增”,来自农业部的数据显示,全国夏粮总产量超过1.2亿吨,比2011年增加356万吨,增长2.8%;其中冬小麦产量1.1亿吨,比上年增加334万吨,增长3%。夏粮总产量比1997年历史最好水平高出227万吨。我国粮食生产取得巨大成就,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在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大幅增长的同时,上半年,我国粮食进口创历史新高,同比保持快速增长。据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粮食进口达4085万吨,同比增长41.2%;价值为199.5亿美元,同比增长29.4%。2011年1月至6月我国粮食进口月度数量和同比增长率见图1。
2014年上半年,我国三大主粮,玉米、小麦及稻谷和大米进口增速惊人。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三大主粮之一的玉米进口量最多,增速最为惊人,同比增长率超过65倍;小麦及稻谷和大米的增速创纪录,同比增长率均超过200%。主要进口粮食商品情况见表1:
三、我国粮食进口增加的风险
(一)警惕国际粮价波动将影响国内物价的稳定
国内粮食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粮价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二者相互呼应。有关机构预测,全球粮食价格每提高40%,国内粮食的价格将最少也会提高8%。仅仅拿玉米来说,2011年5月到6月,中国进口X的玉米价格由4256元/吨上涨到5234元/吨。这导致了我国国内的各种农产品价格不同幅度的提高。以此推论,我国这么大规模的粮食进口所受到的价格影响之巨可见一斑,对国际粮食价格波动向国内粮价传导的风险应保持警惕。一是我国粮食进口量持续上升。据海关统计数据,2003年至2012年,我国粮食进口量从2526万吨上升至8025万吨,除2011年进口量略有下降外,其他年份持续上升,增加217.7%,国内粮价受国际粮价波动影响的风险上升。二是我国粮食进口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际粮价向国内传递。我国玉米、小麦的对外依存度都在1.2%左右,大米更低,但是大豆的依存度超过了75%,而大豆正是国际市场上减产最严重、价格上升幅度最大的品种,这进一步加剧了对国内粮价的影响。
(二)粮食进口量增加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1、粮食的价格是其他商品价格的基础
当今世界,尽管工业发展越来越迅猛,但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才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无论是在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粮食的种植、生产、加工在农业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地位。同时,粮食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商品,更具有“战略”性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储备物资。粮食价格是其他商品价格的基础,粮价的稳定是其他商品价格稳定的前提。在粮食较短缺的情况下,如果粮食价格出现了大幅波动,必然会波及到其他商品,甚至引发通货膨胀。一方面,粮食价格的提高必将引发其他产品价格的巨大波动。例如小麦价格的上涨会导致馒头、面粉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涨,进而导致其他肉类价格的上涨。另一方面,粮食价格的提高又会导致我国CPI的上涨。通过分析我国近年来CPI上涨的主要拉动因素,就会发现食品价格的提高已成为CPI上涨的第一推手。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几次物价上涨,都是由粮食价格上涨而引起的。最近几年,全球经济形势跌宕起伏,而我国却独善其身,保持了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主要是由于我国的粮食种植基础十分牢固,而且我国的粮食产量逐年增加,粮食的价格日趋平稳。因此,解决好粮食生产问题,对于保证国家的经济安全,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世界粮食价格将持续处于上涨趋势之中
二战以后,世界粮食的生产进程不断加快。据统计,1951年至1985年,全球的粮食总产量从6.4亿吨迅速增至19亿吨,其增长幅度远远超过了全球人口的增长速度,所以世界人均粮食呈现出增长的趋势,但分配并不均衡。20世纪90年代至今,尽管人口低速增长,但世界上营养不足人口的数量却持续增加,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食物不足人口的总数急剧增长,2009年达10.23亿,为历史的最高值。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粮食价格除了20世纪70年代初曾略有升高外,一直呈下跌的趋势,并达到历史的最低点。2002年到2005年间,粮食的价格以比较缓慢的速度上升,但是在2005年至2009年之间却呈现出大幅度的增长。根据联合国有关机构的统计和分析,这次粮食价格的大幅上涨出现在2007到2008年之间,而且小麦价格的涨幅超过了100%。到了2010年,粮食的价格再一次出现飙升,稻谷、玉米、小麦价格全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
2016年到2020年的4年时间里,小麦、大米、油料及玉米的国际上的价格的真实值与1998年度到2002年度的4年时间里相比,将分别上涨28%、41%、37%和49%。
(三)粮食进口量的增加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1、缺少农产品定价的话语权
因为国外的粮食企业在国际粮食贸易中占据着垄断的地位,在全球的粮食供给方面也具有绝对的定价权,而这种定价权对于全球粮食的价格和世界粮食的供需平衡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形势不容乐观。如,日本整体的粮油自给率只有40%左右,饲料几乎全部从海外进口,不过几大日本跨国粮商对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却让中国公司望尘莫及,仅日本丸红株式会社销售到中国的大豆,就超过中国每年大豆进口量的两成份额。我国的粮食企业与那些大型跨国企业相比,无论在全产业链的发展还是竞争力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
当前,我国国内的粮食企业主要进行粮食采购,并且粮食的生产水平比较低下。从硬件看,我国的粮食企业缺乏相应的粮食深加工过程,也缺少自己的物流配送体系,不能形成种植、加工、储备、配送一体化产业链结构;从软件看,中国的粮食企业在粮食库存管理、生产技术等方面,与国际的先进水平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尽管我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和棉花进口国、世界第二大玉米消费国、糖的主要消费国,但是我国仍然缺乏大宗农产品国际市场的定价权,给我国企业带来巨大影响。如,2012年5月开始,由于受“X干旱”的影响,大豆价格从3100元/吨上升到4850元/吨,我国一些企业为防止价格继续上涨,开始采购大豆。但是11月X农业部的预测只是将原本预计大豆减产1050万吨调整为减产了310万吨。正因为如此,大豆的报价下降超过了1000元/吨。由于我国的粮食企业缺乏定价权,只能被动接受这种价格的大幅波动,减弱了粮食企业的获利能力。
2、粮食全产业链受到外企的冲击
随着我国粮食进口量的不断增长,粮食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一些国际的资本开始对我国的粮食企业进行大额投资,并试图控制我国的粮食企业。很多外资企业在中国的粮食主产区进行农产品深加工,然后进行销售和出口,这在一定程度上威胁了我国粮食加工企业的生存。同时,外资也开始进入我国的粮食生产环节,种子资源也逐渐被外资所控制。
在一些地区,“洋品种”占有较大比重,而且这些“洋品种”的价格远远高于国产种子。我国的粮食及其深加工市场,如大豆和食用油市场也已经被外资企业垄断,使得我国目前的粮食安全形势极为严峻。这些情况必须引起警惕,否则将威胁我国粮食企业的健康发展和粮食全产业链的安全。2.4粮食进口量增加对我国社会稳定的影响
(四)粮食供应事关国家安全
人们常说,粮食是安天下之本。粮食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具有刚性需求的特点。从社会学角度看,人类生存的两大作用体现在自身的繁衍和推动社会的进步。众所周知,人是生产力要素中能动性最高的。由于科技的发明和发展都是靠人来推动的,而且科学技术的使用也必须靠人的能动性。另外,工具的出现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但是工具的使用也需要依靠人的力量。人这个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若想正常的生存繁衍,温饱就是不能回避的问题。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分为五级,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生理需求是级别最低的需求,包括食物、水、空气、性欲、健康等。当生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人主要在乎如何生存。比如,当一个人极其需要食物时,会不顾一切地抢夺食物。因此,粮食作为人类生存和健康的必需品,对于实现人类的生理需求、保证人类的繁衍生息以至发挥人的活跃能动因素、推动社会进步等具有重要作用。
从广义上讲,粮食既具有经济功能,又具有政治功能,在人类发展史和国家发展史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个国家只有解决了温饱问题,才会更加繁荣和稳定。以史为鉴,在我国历史上,引起王朝更迭、社会动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民吃不上饭揭竿而起。新中国刚刚成立时,我国粮食还处于紧缺状态。在文革时期,因为缺少粮食饿死了很多人,这对中国的发展影响很大。全球范围,由于粮食问题引发的社会动乱也屡见不鲜。例如,2007年下半年发生世界粮食危机,导致埃及和索马里等11个国家和地区发生了“粮食动乱”,有的甚至导致了XX的执政危机。2011年,全球的粮食在5年之内发生第二次危机,泰国等国家的稻谷大幅减产,这导致了全球粮食价格的飙升,中东很多国家的政局陷入动荡。2012年8月23日,韩国时任总统李明博就粮食安全问题致信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呼吁推动国际协调,防范全球粮食危机。目前全球大约有11亿人吃不饱饭,如果我国过度依赖进口粮食,一旦世界的粮食供应不足,就会对国内的社会稳定造成很大影响。我们应该时刻警醒,粮食安全对于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绝不能忽视这个问题。
四、我国粮食进口量增加的成因
(一)我国对粮食需求的刚性增长是粮食进口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当时中国总人口为13.7亿人,其中大陆人口为13.4亿。据国家统计局有关数据,2012年,大陆人口将达到13.54亿。XXX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要调整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意见,2013年11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xxxx提出的《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决议(草案)》。我国实施单独二胎政策以后,预计2015年我国的总人口将达到14.1亿左右。粮食作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是不能缺少的,具有需求刚性的特点,因此,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粮食需求的持续增长不可避免。
(二)我国的粮食供应增长逐步减缓导致粮食进口量增加
我国粮食的产量逐年在增加,但是农民种田靠天的现象仍未彻底改变,我国粮食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在当前我国粮食产量较高的情况下,如何保持粮食持续高产量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目前,我国粮食生产的增速已经逐渐放缓,与粮食的需求增长形成差距。我国粮食有效供给的不足,也导致了粮食进口量的增加。
1、有效耕地减少,质量下降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从数量上看,近年来大规模占用耕地的行为难以逆转,宜农后备耕地不足以弥补占用缺口,退耕还林、城镇化建设还将减少现有耕地,在土地管理方面稍有放松,即会突破18亿亩耕地红线。从我国耕地的质量上来看,我国保护耕地时“重耕地数量、轻耕地质量”的现象十分普遍,耕地质量继续下降。此外,我国的耕地资源利用率十分低下,出现了大量的耕地闲置,实际耕种面积较以前不断减少,而且单位耕地面积的产量大幅下降。
2、农业基础设施老化、建设滞后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粮食生产的重要前提。目前,我国主要粮食产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老化现象严重,排灌设施严重不足;部分地区工程性缺水问题严重,农田水利设施的水资源调配功能薄弱;水电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农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在抵御自然灾害方面能力较差。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资源加速流出农业生产领域,农田水利受工业化、城镇化挤出效应凸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粮食生产。
(三)人民币汇率变动推动了我国粮食进口
最近几年我国的粮食价格不断攀升,人民币汇率不断增加,我国从海外进口粮食日趋增加。积极运用进出口配额和国营贸易等手段,合理把握配额发放的数量、时机、节奏,建立进口转储机制,既调剂了国内供求,又防止了对市场的冲击,有利于增强国家对国内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如大豆由于国内需求增加较快,进口逐年增加,2012年进口583.8亿公斤,是2005年进口量的2.2倍;三大主粮受国内外价差扩大影响,进口也有所增加,2012年共进口112亿公斤,是2011年进口量的3倍,占消费量的2%左右。
(四)国际游资炒作
近几十年来,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快速发展,商品市场、金融市场和要素市场的互融性及互动性日益增强,金融领域制造出了大量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创造了与实体经济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的金融市场巨额交易。这些金融产品的目的并不是创造价值,而是制造价格波动、投机取巧的获取高额利润。这种投机炒作的行为不但侵害广大人民的利益,而且对我国的正常经济秩序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随着粮食价格的大幅波动,农产品的金融属性日益凸显,大量“热钱”涌入农作物期货市场以牟取利润最大化。2012年中国粮食进口量的增加与2005年以及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几次情况不同,这次粮食进口量增加主要是因为价格因素导致的。从农产品期货市场看,我国的一些生产经营者出于套期保值目的,国际上的一些资本出于投机的目的,于是形成了较大进口量。
五、提高农业补贴,促进农业发展
(一)稳定国内粮食供给,努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对粮食的需求量巨大,在世界上还有10亿多人吃不饱饭的情况下,过度依赖粮食进口来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是不切实际的。中国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国内的粮食生产,必须要大力提高国内的粮食生产水平和粮食生产能力,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提高农业基础设施是基础,从耕地、水资源等方面入手,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并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提高农业基础设施水平;另一方面,推广科学技术是关键,坚持科教兴农,发挥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努力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的基本自给。
(二)加强对游资市场监管,防止游资炒作
粮食生产除面临自然灾害的风险外,还面临着市场波动的风险。影响我国粮食价格的直接因素主要是国际粮食市场上的粮食价格、国内粮食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国际投资资本热钱的炒作。首先,国际市场粮价在短期内会对国内粮价产生巨大冲击,XX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抵御国际粮食价格波动对我国粮食价格的影响。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国际粮食价格的变化不是中国国内粮食价格波动的最主要的原因。其次,影响我国国内粮食价格波动最重要的原因是供给和需求的不平衡。再次,由于我国农产品市场,特别是期货交易市场管理还不是很完善,容易受到大资金的“关照”,进行投机炒作。因此,要针对以上这些原因,在市场化的理念下,利用好经济手段,加强市场监管,促进供需平衡,抑制投机炒作行为,避免粮价大幅波动,真正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三)加快粮食产业的发展,增加国际粮食定价的话语权
从我国粮食产业的发展进程来看,建国初始,虽然我国XX对粮食的种植生产十分关注,采取了粮食生产合作社集体生产的方式,而且国家统一收购粮食,但是当时的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很低,导致了全国粮食总产量很低。XXX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正式实施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体制对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粮食产量也因此大幅提高,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1990年以后,中国开始逐步实行粮食自由贸易的市场机制改革,但是粮食市场化的改革往复无常,导致了全国粮食的生产产量经常出现大幅波动。在2005年之后,中国的粮食市场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贸易,市场自动调节粮食价格代替了计划经济时国家的粮食定价,XX也开始逐步取消农业税,粮食种植补贴开始实施,我国的粮食产量逐年递增。根据我国粮食生产进程来看,粮食产业必须坚持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强调粮食生产、流通、储备、贸易在市场条件下的综合协调发展。
(四)加强粮食领域的国际经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XXX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应该更加积极地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和农业资源,有效调剂和补充国内粮食供给。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我国经济已经越来越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从长期发展来看,我国粮食供应在坚持立足国内的前提下,适度进口仍然不可避免。因此,要善于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多层次的农业国际经济合作,实现国际国内两个粮食市场的有效对接,实现优势互补和合作共赢。
结论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参与全球贸易的程度也越来越深,我国的粮食市场逐渐与世界接轨。粮食进口量的增加,对国际粮食市场依赖程度的加深,会对我国粮食安全产生较大的影响,粮食安全对于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国的粮食消费量占全球的1/5左右,是世界粮食交易量的3倍左右。世界上大约有10亿多人吃不饱饭的情况下,过度依赖粮食进口来维持我国的粮食安全是不切实际的。国际上,因粮食引发的社会问题并不少见。这些教训告诉我们,我国必须要努力发展我国的粮食产业,实现国内的粮食的自给自足。而不是过度依赖于进口来满足国内的粮食需求。
参考文献
[1]高群.由国际粮价飙升引发的思考[J].中国外资,2013(3):251-251.
[2]黄季焜.中国的粮食安全面临巨大的挑战吗?[J].科技导报,2004(9):17-18.
[3]李靖.2012年农业经济回顾与2013年展望[J].农业展望,2013(2):29-32.
[4]李琪.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述评[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28(11):6-8.
[5]李文政.近期国际粮价波动对我国的影响分析[J].中国粮食经济,2012(10):32-34.
[6]李艳君.2012年中国农产品贸易形势分析与2013年展望[J].农业展望,2013(1):60-64.
[7]马素红、王婕.全球粮价上涨的影响[J].金融博览,2012(11):48-49.
[8]马宇.国际冲击、供需缺口与粮价波动[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2(5):70-77.
[9]孟昌、赵旭.中美农业补贴政策的若干比较和借鉴[J].国际贸易问题,2008(2):35-40.
[10]平培元.世界粮食价格上涨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世界农业,2012(11):48-51.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4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