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东盟自贸区对中国经济贸易的影响

摘要: 中国与东盟自贸区的建立是内外的因素决定,从内部的角度来看,中国与东盟间历来是一种你中有我和我中有你的经济互相依赖的关系,而当前的中国与东盟之间多元化的贸易格局更是使得双方增长的空间是非常大的,从外部的角度看,面对着北美自贸区于欧盟挑

  摘要:中国与东盟自贸区的建立是内外的因素决定,从内部的角度来看,中国与东盟间历来是一种你中有我和我中有你的经济互相依赖的关系,而当前的中国与东盟之间多元化的贸易格局更是使得双方增长的空间是非常大的,从外部的角度看,面对着北美自贸区于欧盟挑战,建立东亚自贸区是迫在眉睫的,而建立中国与东盟自贸区是建立东亚自贸区强大的根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对中国具有重要意义,对其今后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从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国际经济的合作角度来出发,研究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的状况,并探讨其发展的前景,通过理论来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建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经济;多元化;贸易格局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历程

  目前,世界上有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自由贸易区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及许多关税的同盟,但中国目前还仅仅和东盟的国家建立起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指在中国与东盟10国之间构建的自由贸易区,即“10+1”。建立综合性的框架,包含市场的一体化措施,如投资的促进和贸易的便利化及和谐贸易以及投资的规则和标准。中国于东盟自由贸易区要建立中国和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历程中具有历史性的。它充分的反映了双方的领导人加强了睦邻的友好关系,也体现出中国与东盟间不断的加强经济的联系,是中国和东盟关系的发展的里程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将创造一个拥有十八亿的消费者和近两万亿美元的国内生产的总值以及一万亿美元贸易的总量经济区。按人口来计算,这将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从经济的规模上来看,将是仅次于欧盟于北美自由贸易区全球的第三大的自由贸易区,由中国于东盟的十国家共创世界的第三大的自由贸易区,是发展中的国家组成最大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的自由贸易区产生背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及全球多边于双边的贸易自由化的兴起作背景,伴随着世贸的自由化浪潮和区域性多边的贸易自由化并在迅速的发展。
  目前,全球已经有240个自由贸易的协定,在世贸组织成员中形成了135个自由贸易区,与此同时,许多国家双边的自由贸易框架也在陆续的建立,比如墨西哥和智利以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一些国家都签订了双边的自由贸易的协定。欧盟至今已和其他的国家签订了二十七项双边的自由贸易的协定,其中大多数的是欧洲的国家,其余的是中东和拉X家于南非。同时,欧盟和另外的15个国家进行了双边自由贸易的协定谈判,在全球的多边和双边的贸易自由化国际的背景下,中国-东盟的自由贸易区也适应了时代的潮流,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催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前,东盟在担心中国入世以后会对东盟的经济产生非常的冲击,担心中国一旦入世,中国的商品将会大量的涌入到东盟的市场,在第三国的市场竞争急速加剧,外国在东盟投资将会大幅的下降。
  从某种上的意义来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入的世前后对外经贸战略的重大产物的调整,也是中国为了摆脱长期游离在区域于次区域贸易集团外不利的境遇,而在机制性区域的合作方面迈出了具有实质意义一步,中国-东盟自贸区是东盟国家来调整国内经济的结构于重塑国际的竞争力比较重要的措施,亚洲的金融危机过后,在世界经济的周期波动冲击与国内经济的转型及结构的调整拖累,东盟国家的经济出现了急剧的波动,国内的成本在不断的上升,但国际的竞争力是有所下降的。同时周边的国家市场开放于低成本的竞争,直接的影响到了东盟国家的经济发展。各国的XX为此都实施了一系列的减低成本于增强国际竞争力政策的措施,加强多边于双边贸易自由化,则是这些的政策体制去调整重要的方面。东盟的国家都意识到,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搭乘中国经济的快车,将是会有利于进一步的推进本国的经济转型于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关系进入了一个发展的阶段。目前,东盟仍然是中国吸引外资重要的地区,同时中国的企业到东盟的国家投资也是在逐年的增长,中国与东盟在其它领域经贸的合作也在不断的扩展,如东盟是我国承包的劳务合作重要的伙伴,双边的农业合作力度将会加大,科技的交流将能得到迅速的发展,货币互换的网络也正在建立当中,电子东盟的项目业已竟启动。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日益的密切,为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商品贸易进出口情况

  2011年1-11月,全国的进出口的总值为33096.2亿美元;同比增长23.6%,其中:出口17240.2亿美元,增长21.1%;进口15856.1亿美元,增长26.4%。11月当月,全国的进出口的总值是3344.0亿美元,同比增长17.6%,其中:出口1744.6亿美元,增长13.8%;进口1599.4亿美元,增长22.1%。(详见下表)
中国与东盟自贸区对中国经济贸易的影响
  海关总署1月10日发布2011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情况。据海关统计,2011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36420.6亿美元,比2010年同期(下同)增长22.5%,外贸进出口总值刷新年度历史纪录。其中,出口18986亿美元,增长20.3%;进口17434.6亿美元,增长24.9%。贸易顺差1551.4亿美元,比上年净减少263.7亿美元,收窄14.5%。
  海关统计显示,2011年12月,我国进出口总值为3329.2亿美元,增长12.6%。其中出口1747.2亿美元,增长13.4%;进口1582亿美元,增长11.8%。
  虽然,2011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外贸进出口增速持续走低,但是贸易发展更趋平衡:进口、出口协调发展,外贸顺差逐年收窄。2011年,在“扩大进口”的政策引导下,我国进口增速高出同期出口增速4.6个百分点,外贸顺差在2010年同比收窄7.2%的基础上继续收窄14.5%,减少263.7亿美元,当年贸易顺差与外贸总值的比值为4.3%,比上年降低1.8个百分点。
  贸易方式结构继续改善:一般贸易强势回归,2011年,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19245.9亿美元,增长29.2%,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值的52.8%,所占比重较2010年提升2.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9171.2亿美元,增长27.3%,高出同期出口总体增速7个百分点;进口10074.7亿美元,增长31%,高出同期进口总体增速6.1个百分点。一般贸易项下出现逆差903.5亿美元,扩大85.8%。同期,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13052.1亿美元,增长12.7%。其中出口8354.2亿美元,增长12.9%;进口4697.9亿美元,增长12.5%。加工贸易项下的顺差为3656.3亿美元,扩大13.4%。
  贸易伙伴多元化成效明显:对欧美日传统市场增长平稳,对新兴市场国家贸易增长强劲。2011年,中欧双边贸易总值5672.1亿美元,增长18.3%,较同期我国进出口总体增速低4.2个百分点。同期,中美双边贸易总值为4466.5亿美元,增长15.9%,较同期我国进出口总体增速低6.6个百分点。2011年,我与东盟双边贸易总值为3628.5亿美元,增长23.9%,高出同期我国进出口总体增速1.4个百分点。其中,我对东盟出口1700.8亿美元,增长23.1%;自东盟进口1927.7亿美元,增长24.6%;对东盟贸易逆差226.9亿美元,扩大37.1%。中日双边贸易总值为3428.9亿美元,增长15.1%,较同期我国进出口总体增速低7.4个百分点。而对巴西、俄罗斯和南非等国家双边贸易进出口总值分别为842亿、792.5亿和454.3亿美元,分别增长34.5%、42.7%和76.7%,均高于同期我国总体进出口增速,表明我对新兴市场国家贸易增长强劲。
  贸易区域布局更趋合理:广东、江苏等7个省市对外贸易合计占8成以上,中西部对外贸易发展动力较强。2011年,广东省进出口总值9134.8亿美元,增长16.4%。同期,江苏省、上海市和北京市进出口值分别为5397.6亿、4373.1亿和3894.9亿美元,分别增长15.9%、18.5%和29.1%。此外,浙江省、山东省和福建省进出口值分别为3094亿、2359.9亿和1435.6亿美元,分别增长22%、24.8%和32%。上述7省市进出口值合计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81.5%。从出口方面来看,2011年,广东省出口5319.4亿美元,增长17.4%。同期,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分别出口3126.2亿、2163.6亿和2096.9亿美元,分别增长15.6%、19.9%和16%。而中西部地区出口增速明显高于全国同期总体出口增速,其中重庆、河南、贵州和江西等省市的出口增速分别为1.6倍、82.7%、55.5%和63.1%。
  贸易主体结构积极变化:外商投资企业继续占据主导地位,民营企业所占比重提升较快。2011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8601.6亿美元,增长16.2%,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值的51.1%,所占比重下降2.8个百分点。同期,民营企业(包括集体、私营企业及其他企业)进出口10212.8亿美元,增长36%,高出同期我国进出口总体增速13.5个百分点,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值的28%,比上年提升2.8个百分点。此外,国有企业进出口7606.2亿美元,增长22.2%。
  在出口商品中,2011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10855.9亿美元,增长16.3%。其中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4457.9亿美元,增长14.7%;机械设备出口3537.7亿美元,增长14.2%。传统大宗商品出口稳定增长,其中服装出口1532.2亿美元,增长18.3%;纺织品出口946.7亿美元,增长22.9%;鞋类出口417.2亿美元,增长17.1%。
  在进口商品中,2011年,我国进口初级产品6043.8亿美元,增长39.3%。其中进口铁矿砂6.9亿吨,增长10.9%,进口均价为每吨163.8美元,上涨27.1%。此外,进口机电产品7532.9亿美元,增长14.1%;其中进口汽车103.6万辆,增长27.8%。

  三、对中国经济贸易的正面影响,负面影响

  (一)加快了中国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目前,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主要趋势,中国只有顺应这个潮流,才能拓展稳定的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增长的新空间。尽管中国的对外区域经济合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从全球视角看,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周边的国家签署多边和双边的自由贸易协定就是在推动地区的经济合作中一种新的途径。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与东盟、日、韩建立“10+3”自由贸易区,以及与香港建立更紧密贸易安排,是中国在积极参与多边贸易体系的同时,努力加强与周边邻国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加入WTO之后在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开放型经济方面的又一个重大举措,更体现了中国外交形象的转变。

  (二)进一步促进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

  目前,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贸关系发展较快,东盟是中国的第五大贸易伙伴,中国也成为东盟的第六大贸易伙伴,但双边贸易总量仍然相对较少。以2005年为例,中国与东盟间的进出口贸易额分别只占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8.3%和东盟对外贸易总额的3.9%,这与中国13亿人口,东盟5亿人口庞大的市场相比较显然是非常的不相称,且双方的主要出口市场仍为发达国家。所以,中国与东盟国家间发展的经贸往来和合作潜力非常的具有潜力。而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在加快发展双边的经贸关系,加速区内的国家经济的发展良好的契机。“10+l”自由贸易区谈判所达成的协议,将从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两个方面扩大中国和东盟的对外贸易。为我国与东南亚的经贸合作,提供了一个制度框架和机制保障,从而更有利于发展双边的经贸合作。
  一方面,双边贸易额将进一步增长。如下图3-1所示,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一直呈上升趋势,2011年更是达到了789亿美元,同比增长42.9%。以目前的增长速度计算,到2011年双方的贸易额将达到数千亿美元。且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从2005年的5.8%增至2011年的8.8%。
  从出口产品的结构来看,近10年来中国出口产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即从初级产品为主,逐步过渡到以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出口产品为主。近年来,中国对东盟的贸易中,高新技术产品显著增加,双边贸易结构逐步优化。2005年中国对东盟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139.64亿美元,增长10.8%。
  另一方面,双向投资将进一步增长。随着东盟国家经济的恢复,投资环境的改善,中国企业也将扩大对东盟国家的投资。因为中国加入WTO后,将加快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中国“走出去”的战略得以更快地实施,作为中国近邻,东盟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首选目的地。仅2000年,中国企业在东盟国家的投资项目就有56个,协议金额1.7亿美元,实际投入1.2亿美元。中国“饮料巨人”—“娃哈哈”集团的负责人宗庆后表示,中国XX希望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因此娃哈哈集团也决定走出去,第一步选择东南亚,因为这个地区华人多,跟中国文化接近。因此,10+1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会促进中落企业对东南亚地区的投资,同时也将激励中国企业走出去。2011年,中国对外投资总金额的8%集中在东南亚各国,共计94108万美元。
中国与东盟自贸区对中国经济贸易的影响
  目前来讲,中国与东盟国家经济技术的合作规模比较的有限,形式也不是多样化。“10+1”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地理位置较近而经济的迅速增长,中国与东盟国家自然是对方比较理想的合作伙伴。双方在以往经济合作的基础上,将在科技、农业和金融等领域进行合作。更深层次的区域贸易合作会给区内各国带来更多的产业内贸易和公平竞争,各国将共同推进福利增进,同时将为中国提供更广阔的市场、更低的成本和发展潜力。

  (三)有利于我国出口多元化市场的实现

  中国的传统出口市场主要是X、香港、日本、欧盟。虽然对香港的出口量比较大,但大多数货物是经香港转口至美、日、欧。因此,中国的出口市场集中在美、日、欧。如前面所讲述的,“10+1”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将大大促进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来往,中国对东盟各国的出口额也会不断的增加。从表5-2可以看出,2006年以来,中国对东盟的出口额都呈上升趋势,在我国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也大致呈上升趋势。2011年对东盟出口额更是达到了235.8亿美元,在我国出口中的比重上升到7.24%。我国对东盟是国出口额的不断增长将大大推动我国出口多元化市场的实现,从而减少对少数国家的依赖。
中国与东盟自贸区对中国经济贸易的影响

  (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拉动国内经济增长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有力地推动区域经贸合作和经济融合,有利于贸易区内提高经济效率、降低成本,更有助于双方按比较优势调整产业结构,使竞争对手变成合作伙伴,因此对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此外,随着日本经济的持续衰退,日本为雁首的东亚产业分工和产业转移雁阵已经瓦解,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有助于中国在东亚的国际分工中构建新的中国处于前位的雁阵,从而形成并加强新的中国与东亚的互动增长关系,更有助于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目前,东盟和中国也在积极加强旅游合作。东盟10国均已成为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目的地国。中国还和泰国、越南、缅甸、新加坡和菲律宾等东盟的国家分别的签署了XX旅游的合作协定或者旅游合作谅解的备忘录。中国与东盟除了加强经济为重点合作,还要拓展非传统的领域合作,如打击跨国的犯罪和禁毒于环境保护以及防治艾滋病和打击恐怖主义等这些的领域。中国已经和缅甸、越南、泰国、老挝柬和埔寨以及联合国禁毒署共同的建立了六国七方的禁毒合作机制,与东盟签署了《东盟和中国禁毒合作行动计划》,与缅甸、泰国、老挝举行了四国禁毒的合作部长会议,在禁毒技术与人员培训和替代种植等方面,中国给予东盟北部国家非常大的支持。在打击跨国犯罪这些方面,中国提出了中国与东盟目

  (五)对东盟贸易逆差压力增大

  在中国和东盟的相互贸易中,东盟出口到中国的多,中国出口到东盟的少,中国一直处于逆差状态,压力较大。如果长期的这样下去,将会对双边贸易平衡以及中国的经济带来了不利影响。如图3-4所示,自2006年以来中国对于东盟贸易的逆差金额一直是呈上升的趋势。在2011年中国于东盟547.66亿美元贸易的总额中,增幅是31.6%,中国对东盟出口额为235.68亿美元,增长的幅度为28.4%,东盟对中国出口额为311.97亿美元,增长的幅度为34.4%,增幅明显的高于中国对东盟出口的增幅,东盟对中国出口的顺差达到了76亿美元,同比增长为56.9%,明显的超过了双方贸易增长的速度。

  (六)部分企业和产品受到东盟产品的冲击

  “10+1”自由贸易区启动后,双方都将加速自由贸易的进程,并削减非关税壁垒,开拓更为广阔的贸易空间。东盟低成本产品大量进入中国市场会冲击缺乏的竞争力企业以及其产品,最重要的是中小型的企业。某些过去靠关税壁垒保护的低质量而高成本的国内产品将受到挑战,并陷入困境。虽然有部分是双边互免的关税,但是更多的是单方面关税的减让,这将对我国农产品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尤其是对南方的水果蔬菜冲击最大,如中泰间荔枝、香蕉、芒果、龙眼等一些热带的水果零关税的贸易,将使中国南方水果的种植户承受着很大压力。另外,中国的服务行业也将丧失独占地位。包括金融、商业、旅游、运输、培训等行业在内的服务业,过去一直由国内经营。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向东盟国家打开服务业的大门,形成中外竞争的局面,部分素质不高的企业有可能在竞争中失败。

  (七)在产品出口和吸引外资上东盟与中国形成竞争

  东盟各国和中国出口的大多都是劳动密集型或是资源密集型的产品,产品的雷同性太大,难以在第三国的市场上去竞争,AFTA成立后,各成员国作为一个整体在国际的市场上竞争力就会加强,与中国的竞争会日趋的激烈。中国传统的出口市场主要是对于X、欧盟、日本和香港。虽然对香港出口的数量较大,但大多数的货物都是经香港转口在至欧、美、日。因此,中国出口市场基本上集中在欧、美、日,而东盟传统出口的市场也同样是在欧、美、日。但近年来,东南亚的国家吸收投资额不断减少,中国目前吸收外资却占了80%的份额。因此,在这种情况下,“10+1”自由贸易区建立所带来的区内外更多资金的流入,对于正处于经济恢复时期的东盟各国来说尤为重要。因此,东盟各国定会努力改善国内的投资条件,出台各种优惠政策,以吸引资金的流入。

  四、中国与东盟自贸区对中国经济贸易影响的对策

  (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适应自由贸易区运行

  经过20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从各个方面全面展开并取得了重大成果,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市场体系还不够完备,一些领域的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已有市场的运作也很不规范,宏观调控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国有大企业机制不合理、社会负担重、创新能力弱等问题依然比较严重,投融资体制改革中的行政干预仍然过多,往往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局部投资过热等。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的要求,我国必须进一步加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进程,完成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根本性转变,力求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中处于主动地位。一方面,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认真研究和对待国外市场经济的体制建构、运行机制和具体做法,熟悉和了解国际通用的、确实为市场经济本身所需要的各种规则和惯例,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尽可能地加以吸收和借鉴。再者,为适应中国与周边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应建立国家FTA战略实施指导和协调体系,加强对FTA战略的系统研究。

  (二)推进中国与东盟各国多领域不同层次的合作

  要全面的提高中国于东盟区域的经济合作水平,必须努力的拓展多领域和多形式及多层次经济技术的合作,它是经济一体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为实现双方贸易的投资自由化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国已经提出,根据东盟一体化需要于中国与东盟各自优势,把农业和信息通讯以及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相互投资于媚公河的开发作为了近期合作重点的领域。今后合作的领域要扩大到旅游、金融、能源、环境和中小企业于产业合作以及知识产权等。根据双方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要求,今后合作的重点:一是金融方面的合作,以共同防范金融风险和危机,另外,在双方合作的形式上,也应该由XX层面的合作逐步转向非XX组织间的合作和企业间的合作,实现多种形式的合作。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东盟各国形成合理分工

  对于中国来说,应当结合自身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将一些并不适合中国但适合东盟国家的产业转移到东盟国家,并给东盟国家让渡一部分市场,鼓励国内从事这一个领域的企业往这一个东盟国家投资,扶持其发展。首先,要坚持结构调整与贸易、投资、产业合作相结合的原则。运用现有高科技或引进技术来改造某些传统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部门,加大对现有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投入,充分利用国内现有的较低的工资成本进军国际市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和集约经营。其次,注重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努力实现出口产品的多样化和差别化。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东盟各国普遍认识到了提升产业结构,增强出口产品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注意扶植本国的主导产业,发挥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产业结构多层次和多样化的特点,利用经济持续的高速发展、巨大的国内市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以及某些高技术领域的领先优势,对其他国家某些有产品而无市场或有市场而无能力生产的领域开展重点突破,争取在自由贸易区实现之前实现这些产业的提升。最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不应仅仅局限于东亚地区,而应该立足于世界的国际分工来开展,在大力发展区域经济的同时,积极融入到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之中。

  (四)积极参加东盟地区论坛的多边安全对话

  加强与各国交流同亚太各国开展对话与合作是中国亚太安全政策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睦邻友好政策的组成部分。几年来,中国努力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的形成与发展,继续支亚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东盟各国普遍认识到了提升产业结构,增强出口产品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各国生产的成本差别不是很大的情况下,竞争最主要而不是围绕着价格去进行的,而是通过技术的创新于新产品的开发,拉开产品差异的程度来建立各自的竞争优势。为此,我们必须要加大企业制度的创新力度,实现技术的创新于新产品的开发,在产品的多样化于差别化这些方面去胜人一筹,这样就可避开和东盟各国正面的竞争,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因此,中国应当将以更加积极和开放的姿态参与国际和地区的安全对话与合作进程,更加积极、主动地拓展在东盟地区论坛框架内的对话与合作。

  (五)大力宣传与普及FTA相关知识

  重视可能带来的不利因素我国加入WTO的努力之所以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支持,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面向社会公众和企业大力推行了WTO相关知识宣传和普及教育工作。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自由贸易区与“加入世贸组织”一样,都是事关国计民生和对外经济关系长远发展的重要举措。由于市场开放的结果,必然会对一些缺乏竞争力的行业带来一定冲击,无法适应新的技术和知识要求的劳动者可能会面临下岗、失业的风险。加入不止一个FTA就意味着更多的时间表。这无疑会增加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难度。此外,不同的FTA涉及的产品领域和使用的原产地规则都可能不同,这意味着同样的产品在进入中国市场时会面临不同的关税率,从而会使企业在进行对外贸易时面临的情况更加复杂,而不是更加简单。这有可能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要充分认识可能带来的不利因素,从而制定出相应的对策。

  五、结语

  目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己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主要趋势和潮流,多数国家都在双边或多边多种层次的经济合作中把握契机,寻求发展。东亚地区是世界经济中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域之一,相对于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其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缓慢,但潜力巨大。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对中国具有重要意义,对其今后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从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国际经济合作的角度出发,研究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状况,并探讨其发展前景,系统的分析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构建以及其对中国经济贸易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参考文献
  [1]张英.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山东经济.2011(04)
  [2]张鑫炜.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前景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2011(06)
  [3]刘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J].科技经济市场.2011(05)
  [4]张宏,蔡彤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投资效应分析[J].当代亚太.2011(02)
  [5]刘士祥,石鑫.浅析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意义[J].科技信息.2011(02)
  [6]吴声光,邹学亲.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中的思考及对策[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03)
  [7]薛娜,魏浩,阎鸿飞.“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对双边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1(08)
  [8]谭启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状况分析[J].市场论坛.2011(08)
  [9]于粤.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J].今日科苑.2012(24)
  [10]汪威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困难与前景[J].当代亚太.2003(10)[11]广西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课题组.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影响[J].东南亚纵横.2010(10)
  [12]熊智伟.中国-东盟一体化下江西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1(04)
  [13]G.S.Kindra,NicolinoStrizzi.NormaMansor.TheroleofmarketinginFDIgeneration:evidencefromASEANcountriesInternationalBussinessReview7}399-421(2003)
  [14]EvelynS.Devadason,BarryEichengreen,PaoloMauroOnregionalMonetaryArrangementforASEAN,JournaloftheJapaneseandInternationlEconomiesl4,121-148(2004)
  [15]SubhashC.SharmaPraphanWongbangpoLong-termStockmarketsReviewofFinanicialEconomies11trendsandcyclesinASEAN299-315(2002)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4717.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0年3月10日
Next 2020年3月11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