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沿海临港产业和腹地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摘要: 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为了加快江苏沿海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江苏沿海港口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目前,港口经济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物流经济,更是包含临港产业和依托港口发展的腹地产业的整体经济。江苏省作为港口大

  摘要: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为了加快江苏沿海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江苏沿海港口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目前,港口经济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物流经济,更是包含临港产业和依托港口发展的腹地产业的整体经济。江苏省作为港口大省,拥有丰富的口岸资源,并且其沿海地区更处于我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的枢纽地。因此,本文从协同的角度对江苏省沿海临港产业和腹地产业的现状进行系统分析,找出产业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江苏省沿海港腹产业协同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对策,从而推动江苏省沿海地区经济水平的稳健发展。
  关键词:临港产业;腹地产业;协同发展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得到重视,港口物流业的兴起,以及港口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成为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杆。江苏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强省、港口大省,地处我国中部沿海中心,东临黄海,太平洋,并拥有三个面向国际的海港,即南通港、盐城港、连云港,其沿海经济的发展更是首当其冲。自2009年起,江苏沿海经济的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江苏贯彻落实“建设大港口、培育临港产业、服务腹地产业、实现大发展”这一方针。并经过8年的建设,沿海港口各方面不断成熟,港腹产业迅速崛起,但是仍存在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因此,为了加快江苏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协调好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促进江苏沿海港腹产业的协同发展,港腹产业协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研究意义。
  2.研究目的和意义
  在当今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临港产业与腹地产业作为港口经济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其协同发展,共生共荣,是沿海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也是加快我国经济稳步增长的必由之路。江苏省作为我国沿海大省,其沿海临港产业和腹地产业发展水平差距大,临港产业发展起步晚,且与腹地协同度不高。因此,为了促进江苏省沿海经济协调发展,推动江苏整体经济的大幅度提升,研究临港产业和腹地产业的协同发展有着巨大的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张广兴、郭宝珍、高霞(2009)[1]从河北省三大区域板块即环京津、冀东、冀中的总体协调发展的角度上,通过对河北省产业协同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地域布局分散,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产业不能统筹发展等问题。针对以上的问题,为了实现经济板快的协同发展,河北省应完善港口功能、优化港口港腹企业布局、推动产业园区的科学聚集、建立完善跨区协调机制等,从而提高河北省港口整体竞争力,打造河北省经济新格局。
  张婷、张效利(2014)[2]通过对上海港临港产业园的发展现状的研究,突出了临港产业的优化升级是协同上海经济和其腹地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关键。同时分析了上海产业园转型升级的可能性,为其转型提供了一些建议,如对外交通体系优化升级,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引进优秀人才,推进产业链整合,加强园区产业和腹地产业的联系度,完善上海港产业园区现有的功能等,充分发挥其中国第一大港的优势,推动腹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赵昌平,郑米雪,贺雪敏(2016)[3]从产业链,商业模式,转型升级,发展驱动力等方面分析大连港临港产业和腹地产业协同发展的现状,发现其空间协同度不高、产业链、要素协同有待提升等问题,针对性的提出了加快体制改革、改善XX简政放权、港口企业和大连港务公司实现整体上市、构建港口,海事等机构的协同平台、避免出现多头管理等对策。除此之外,根据东北亚航运中心建设的需要,制定相关适用的政策,促进大连港经济的增长,自贸区的稳健发展。
  2.国外研究现状
  在Yochum[4]的研究中,以X弗吉尼亚港为例,主要研究了港口发展水平对临港产业和腹地产业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临港,腹地产业的协同发展有利于带动整体经济的持续繁荣。
  在Rodrigue[5]等人的研究中,主要通过介绍港口物流和腹地经济之间的联系,分析了腹地货物集散中心的建设对协同港口腹地经济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搭建了港口腹地物流空间演化的模型。
  在Dicaar,Cirem[6]等人的研究中,主要运用层次聚类分析对地中海港口之间的关系进行评估,分析了港口之间缺乏合作,整体优势不明显,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港口集群产业之间合作的新方法,并且加大港口的竞争力系统的整合。
  3.国内外研究评述
  目前,国内外的学者们主要放眼于港口物流建设研究上面,对于临港产业和腹地产业协同发展的理论研究相对少一点。然通过国内外学者的不同角度,方法的研究,发现产业协同的发展关键在于港口物流发展水平,以及港口建设对腹地,临港产业的拉动力,和找出临港和腹地产业协同发展存在的不利因素,提出解决的方法和建议。

  二、江苏省沿海临港产业和腹地产业发展现状

  (一)江苏省沿海临港产业现状

  1.临港产业定义
  临港产业主要是指借助于港口独特的地理优势,以及日益兴起的现代港口物流,且对港口辐射力度范围内的腹地经济有着拉动作用的港口物流业,制造业以及服务业等,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临港产业可以细分成如表2-1:
  江苏省沿海临港产业和腹地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2.临港产业现状
  江苏总体经济水平一直位于我国前列,近年来其省域经济综合能力更是位于我国榜首。十二五期间,省XX更是提出来发展港口经济是未来江苏经济发展的新空间,大力发展江苏沿海临港产业,并加深临港产业和腹地产业的协同发展是江苏社会主义化发展的当前任务。与此同时,江苏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其沿海地区北起绣针河口,南抵长江出海口,包含盐城,连云港,南通三市全部管辖域,其海域面积和陆域面积更是旗鼓相当。
  (1)连云港临港产业现状
  近年来,随着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连云港成为长三角经济发展一体化的成员,以及被批准为国家中东西合作示范区,其临港产业得到空前发展,不仅是海洋化工等传统产业发展强劲,而且德邦集团、益海油化等新兴企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连云港已初步建成了海洋化工、硅化工、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等6大产业链,并继2009年,为响应国家发展战略,连云港招商引资,国有集团,大型外资企业相继入驻连云港,其中中石化投资360亿的炼油、乙烯项目,以及江苏新海石化投资的30亿项目极大地推动了连云港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硅资源作为连云港的优势资源,借由此发展的新材料工业企业已超170多家,其中石英玻璃产量占据全国总产量的80%,为连云港的生产总值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连云港已经被确定为国家新材料高技术、高性能纤维等产业基地。除此之外,连云港为加快临港产业集聚,徐圩新区新建的重点产业项目已超1600亿元,赣榆港区总投资降达300亿元。
  (2)南通港临港产业现状
  21世纪以来,南通造船业已渐渐向海洋工程产业转型,目前,南通市拥有规模以上的船舶企业近600家,其中中远船务、惠生重工等造船企业逐步升级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生产份额占我国市场的35%,为南通机械工业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与此同时,南通洋口港区已被国家批准为长三角能源,石化基地,目前,新加坡金鹰、中石油、江苏国信集团三家联合投资LNG接收站和电厂项目,积极打造洋口大型石油,化工物流基地,推进炼化一体化项目,形成与腹地产业集群优势互补的产业链。除此之外,南通沿海地区已经初步建成风电为主的新能源基地,如吕四大唐电厂一期完成;同时,随着风力资源的开发,南通风电设备以及配套产业快速发展,风电产业链也得到了相对的完善。此外,南通通过招商引资,正积极开发海上风电场,如如东县30万千瓦的海上风电国家示范项目。
  (3)盐城港临港产业现状
  目前,由于盐城风力资源丰富,在已有的基础上,国家还将计划在盐城建成6个20万千瓦的风电场,并在“十二五”期间,盐城沿海发电量占据江苏省总量的66%,此外,世界风电装备巨头华锐风电已经在盐城建设风电装备园和科技中心,带动了盐城风电产业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自中韩合资的东风悦达起亚汽车厂的建立,盐城正积极打造以整车制造为主,汽车零部件加工,汽车运输等为辅的汽车产业体系。其中,盐城已成立汽车相关企业270多家,并积极打造客车,轿车和新能源汽车协同发展的格局。并且盐城汽车企业注重产品创新,已与X、德国、西班牙等国家建立新能源汽车研发合作关系。除此之外,盐城港大丰港区已经成立临港产业园,目前拥有产业项目400家,同时也带动了临港滨海,射阳等产业的发展。
  (4)江苏省沿海三市临港产业现状小结
  目前,江苏省沿海地区充分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加快港口的全面建设,积极发挥港口物流体系,产业要素集聚等优势,着眼于建筑海洋工程、汽车制造、物流集散、风电设备、石油化工五大特色的临港产业基地,如表2-2所示。此外,江苏省更是致力于将临港产业打造成江苏沿海经济的支柱产业,并借此带动腹地产业的快速化发展,从而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格局。
江苏省沿海临港产业和腹地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二)江苏省腹地产业现状

  1.腹地产业定义
  港口腹地是指港口功能所能辐射的地区,相较于临港直接腹地,其又被称为间接腹地。本文主要论述的腹地产业是江苏省沿海临港产业之外的省内所有腹地产业。
  2.腹地产业现状
  江苏省作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之一,其经济的发展一直处于我国领先水平,并且省内港口众多,分布较为集中,港口腹地重复度高,然而除港口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沿海港口建设水平较高之外,江苏省各区域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江苏省按地理位置划为三大区域,即苏南,苏中,苏北,其区域发展如下:
  (1)苏南腹地产业现状
  江苏苏南地区主要包含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五个城市,总面积占江苏省总领土的27%,并且苏南地区是江苏经济水平最高的区域,也是我国民族企业的发源地。目前,苏南地区针对区域城市层次分明这一特点,正积极打造五城创新和各有侧重的发展一体化格局。其中苏州市发展较快,聚集了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人均生产总值占全省第一。南京市是江苏金融中心,其经济的发展居于我国城市前列。除此之外,自苏南创立“八区一园”的产业定位后,区域内各城市为响应一体化分工协作的策略,其当前及未来发展规划如表2-5
江苏省沿海临港产业和腹地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2)苏中腹地产业现状
  苏中地处江苏省中部,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主要包括泰州、南通、扬州三市,并且是上海航运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苏中地区发展较快,2016年,泰州全面纳入沿海开发战略,2017年一季度中扬州规模以上工业增长871.03亿元,南通增长871.03亿元,泰州增长767.72亿元,产业发展迅速。与此同时,苏中产业主要是技术密集型为主,第一产业发展相对平稳,第二产业有所下降,第三产业发展较快。除此之外,苏北紧抓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国家长江带经济的建设、沿海开发战略等机遇,大力改革创新,并且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3)苏北腹地产业现状
  目前,苏北的城市包括徐州、宿迁、连云港、淮安、盐城,自改革开放以来,苏北总体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该区域面积和人口均占江苏省大额,经济总量仅仅为全省的21%,人均收入相较于苏南地区有着巨大的差异。属于江苏的落后地区,未能充分利用好连云港,盐城港海港的优势,发展核心产业,其产业如表2-6仍然以纺织业,食品,化工等产业为主,产业结构相似度较高,各地区间的竞争频繁,未形成具有优势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江苏省沿海临港产业和腹地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4)江苏省腹地产业现状小结
  江苏作为我国经济强省,一直以来致力于借助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国家政策的扶持,大力推进港口物流的建设,并且通过政策吸引,优化原有产业结构,技术创新,同时加快临港产业群的形成,通过港口经济的发展,带动腹地产业的协同发展。
江苏省沿海临港产业和腹地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从表2-7中可以看出江苏省三个区域生产指数虽然相差不大,但苏南地区的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发达,苏中、苏北地区相对落后。由此可以看出,江苏三大区域的经济发展并不平衡,区域、港口间的协同度不高,并且江苏省缺乏协同发展的意识。
  目前,江苏省存在着产业发展不平衡,如南部地区发展较快,北部地区较为落后;江苏整体经济不能协同发展,苏南、苏中、苏北发展差异大;沿海港口的优势未能完全发挥,腹地产业和沿海临港产业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产业结构多相似,未形成智能产业集群等问题。因此,加快江苏省港口可持续协调建设,以及对江苏临港和腹地产业的协同发展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江苏省沿海临港产业和腹地产业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港口信息平台不成熟

  随着港口经济的发展,港口信息的共享更是成为了各个产业的生产需求,信息的共享程度越高,企业从中获得的价值也就越高。目前,我国公开的较大的港口信息平台是集运宝典,然而集运宝典只适用于上海港,宁波港等大型港口,对于江苏省省内港口信息更新慢,准确率低,不能满足现代化企业以及个人的需求。据有关数据分析,江苏沿海港口都存在着信息整合度不高,管理不规范等问题。比如盐城港,其港口的船舶信息只能通过各船公司内部群通知,不能及时准确的提供船舶定位,箱况信息。同时,盐城港对于码头信息的管理非常落后,对于集装箱进出场不能及时反馈给客户,从而有时会给客户造成一定的损失。并且由于港口信息平台建设水平低,使得腹地产业不能及时获取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消息,降低与临港产业发展的协同度。

  (二)临港产业集群竞争力低

  在现代化经济体系中,港口经济的地位与日俱增,临港产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同时,我国各港口借鉴国外先进港口的建设经验,根据实地情况,相继推进临港产业集群的构建。然由于各港口发展进程不同,临港产业集群竞争力也有高有低。据王刚,孔令杰(2013)[7]利用熵权TOPSIS法从港口条件,物流产业,腹地经济三个方向实证研究江苏各港口的相对接近程度,相对接近程度越高,港口发展水平越高,竞争力越高。其论文中选取了江苏连云港,盐城,南通等11个港口2011年度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并且从上述三方面进行对比,从中可以看出,除内河港苏州港港口经济发展较快之外,各港口的发展水平相对接近,沿海港口未能充分发挥优势,即沿海港口和其腹地未形成富有竞争力的产业链,缺乏特色,同时临港产业群规模小,竞争力低。

  (三)腹地产业结构趋同

  江苏省目前拥有13个城市,经济发展较快,然而据苗书迪,熊建文(2016)[8]的研究显示,在新经济常态背景下,江苏省的产业仍存在三次产业层次低,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的问题。尤其是苏北城市在产业结构上尤为相似,如徐州主导产业为装备制造,能源工业,煤盐化工,盐城主导产业为机械工业,纺织,化学,汽车等,宿迁主导产业为机电装备,纺织服装等,淮安主要是盐化新材料,电子信息,食品等,连云港主要是石化,冶金,装备制造等。产业结构的相似尽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也导致了部分产业不能集中发展,江苏省产业过度分散的现象,除此之外,也会造成省内产业的恶性竞争,不能够形成良好的经济规模,地区特色产业不能得到充分发展。因此,由于沿海腹地产业的同质化,过度分散化,不能够发挥沿海地区特有的优势,不能为临港产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支撑能力。

  (四)港腹交通体系不健全

  虽然江苏省近年来一直致力于交通基础设备的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从运输供给能力,运输的效率以及综合利益的角度,江苏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并不能满足港口经济以及内陆运输的需求。虽然江苏在2015年底已经全面建成19条主骨架高速公路,和11条过江通道,形成“五纵九横五联”的局面,铁路建设更是覆盖全省,但是其仍存在着多方面的不足,一是综合运力供给不足,铁路货运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省内各地区高速公路,干线公路连接深度和陆运水平并不完善。从公路运输来看,地区之间的路线过于单一,不能满足货运量增长的需求,道路的长期拥堵,更是会影响临港和腹地产业的协同发展。二是运输结构的不合理,铁路,公路,水路等相互之间缺乏邮寄衔接,从江苏省总体的运输布局来看,以沿海港口为核心枢纽的集运体系尚未形成,这样使得沿海港口和腹地产业之间不能实现有机的连接,增加了产业贸易的成本。三是交通网络化不健全和管理水平低,对于路段的维修等信息不能及时更新,道路行驶管理不规范,离实现快速,便捷,安全,低成本有着较大的差距。由此可以看出加快以沿海港口为中心枢纽的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是当前江苏发展的重要任务。

  (五)港口发展不平衡

  随着世界贸易一体化的发展,以及港口物流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意识到港口建设的重要性。同时,在经济现代化的背景下,加快港口经济的建设不仅能够带动临港产业的优化升级,更能够辐射腹地经济的快速发展,港口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货物流通的通道,更是集仓储,配送,信息,金融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经济体。除此之外,港口的发展更是决定着临港产业和腹地产业能否协同发展的关键。江苏省作为港口大省,虽总体经济发展良好,但各港口的实际发展水平依然存在差距,连云港自1973年进行大规模的建设,目前已经拥有集装箱,煤炭,件杂货等各类码头泊位35个,并且与160多个国家建立航运路线,开辟东南亚,欧美等地区的集装箱班轮航线,与此同时,自2014年其货物吞吐量突破2.1亿吨大关时,其集装箱吞吐量一直位居江苏省首位,跃进我国十强和世界百强。极大的推动了连云港腹地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加快了其临港产业链的建设升级,为临港和腹地产业的协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又如盐城港,作为由大丰港,射阳港,响水港组成的综合港,其港口建设正处于初步阶段,并且其港区的建设主要以大丰港为主,临港产业主要有石材,制糖,纺织等,布局分散,未能形成良好的产业集群,同时其腹地经济相对落后,与港口产业关联度低。然而,南通港的发展却相对落后,未能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经济模式。

  四、江苏省沿海临港产业和腹地产业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港口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提高服务质量

  众所周知,港口腹地之间的贸易往来,临港和腹地的产业协同发展离不开完善的交通网络信息系统。港口和腹地的信息平台是否健全,直接影响着江苏省内经济联系的紧密度以及省内进出口货运量的高低。因此,江苏应加快沿海港口海运信息系统的建设。除此之外,具备完善的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是加强产业与产业信息,技术,项目等之间的联系以及产业聚集的重要保障。因此,江苏应颁布相关政策积极鼓励现代工业园的建设,完善现代物流信息平台,人才服务网络,从而使得临港和腹地产业无缝式信息链接,促进省内产业的协同发展。

  (二)优化临港产业结构,拓展港腹产业链

  对于港口来说,临港产业的聚集不仅节约资源成本,更是带动港腹之间的联系,科学合理的规划临港产业集群,是临港产业持续发展的突破点,据相关信息报道,目前江苏沿海港口的主导产业仍然只有机电设备,制糖,石材等,并未进行科学的规划,不仅造成了临港经济发展速度慢,更是削弱了对腹地产业的吸引力度。因此,我们应借助国内外先进的经验,积极响应时代潮流,引进先进的人才,技术,加快对临港产业改革创新。并且协同腹地产业的发展,抓紧龙头企业,支持现有的产业链核心,拓展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协作体系,促进核心企业和配套企业的相互依靠,改善沿海经济产业结构,提升整体的竞争力。

  (三)构建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统筹全省经济发展

  据有关数据显示,江苏省13个市的经济结构相似,但三大经济板块发展差距较大,因此在江苏省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区域的协同正方向建设,避免由于资源,项目等方面的恶性竞争,同时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江苏省应加强以下方面的建设,一是健全市场联动机制,由于江苏各城市之间产业趋同,但是经济水平确不同,因此我们要在社会化市场经济背景下,优势互补,着重发展特色产业,以海港为枢纽,联动发展,缩小差距。二是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凭借沿海港口的优势发展自身经济的同时,也要整合其区位,资源等的优势,实现大范围内的资源共享、港港联合,将临港产业和腹地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大网络下的协同发展,同时打造基础设施,人才,技术信息等共享资源平台,全方位的建立区域协调机制,突破地域限制,实现各地区的资源整合,协调发展的目标。

  (四)着重建设集装箱运输网络,提升港口综合能力

  从经济角度来讲,集装箱海铁联运成为了当今贸易物流的趋势,其运行的低成本,高流通的性质是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与此同时,集装箱运输也成为了推动港口经济,以及港腹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江苏省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与世界以及国内发达港口相比,差距很大,究其原因,很大是因为江苏沿海港口与腹地产业联系不紧密,港口物流不是产业货物进出口或内贸的首要选择。因此我们应该加强省内沿海港口的集装箱集疏运网络建设,打造连云港,南通港,盐城港为省内集装箱枢纽大港,招商引资,通过政策优惠吸引国内外各船公司入住,开辟多方位的集装箱船舶航线,完善集装箱公路,铁路路线,吸引腹地适箱货源,从而拉动沿海临港产业和腹地产业的协同发展,提高港口的综合能力。

  (五)加快港口建设,形成港港联盟

  为了打造江苏沿海港口强省,实现江苏省临港和腹地产业协同发展的目标,江苏应充分发挥沿海港口的区位优势,积极推进沿海港口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集疏运体系,除此之外,相关部门应该改变以往封闭保守的思想,打破地域限制,优势互补,使得江苏沿海和内河港口之间实现高效联动,即各港口的政策联动,产业联动,市场联动等,以实现江苏省内全面协同发展为目标,整合苏南,苏中,苏北的港口资源,形成港港联盟的局面,充分利用海港面向世界的多航线优势,带动内陆港口的建设,除此之外,临近江苏三大海港的港口可以根据地区的特色,避免重复建设,资源共享,建立海港统一管理,壮大跨区域的临港产业范围。同时,XX也应出台相关优惠政策,督促港口之间健康发展,从而提升对腹地产业的辐射能力,带动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五、总结与展望

  (一)总结

  在现代物流经济的发展背景下,临港产业和腹地产业协同发展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首先通过对国内外各地区临港经济和腹地经济情况的探索,然后又对江苏省沿海临港产业,腹地产业现状进行分析,并借鉴国内外港口经济发展的先进经验,针对存在的问题如产业结构趋同,交通运输体系不健全,政策制约等提出改善建议,完善沿海港口的建设,促进江苏沿海临港腹地产业的协同发展,带动全省经济发展,提高江苏省在全国的经济地位。

  (二)展望

  随着港口物流的飞快发展,港口经济已经不仅仅是狭义上的物流经济,而更是包含临港产业和腹地产业的协同经济。因此,为了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善江苏省总体产业格局,实现整体协同发展的目标。在现今经济的新形势下,江苏省应把握时机,勇于创新,实社会发展目标,使港口经济和社会经济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广兴、郭宝珍、高霞.河北省临港产业与腹地产业的演进共生: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3):37-41.
  [2]张婷、张效利.上海临港产业园区发展问题研究[J].海洋经济,2014(4):27-34.
  [3]赵昌平,郑米雪,贺雪敏.大连港口与临港产业协同发展的对策[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7-12.
  [4]G.R.Yochum.etc.TheeconomicimpactandrateofreturnofVirginia’sPortonCommonwealth[M].Norfolk,1989:186-188.
  [5]RodrigueJ.P..PortCompetitionandHinterlandConnections[J],JTRCOECD/ITFRoundTable,2008,(4):15-27
  [6]Dicaar,Cirem,etal.PortcooperationpoliciesintheMediterraneanBasin:Anexperimentalapproachusingclusteranalysis[J].Trans-portationResearchProcedia,2014(3):700-709.
  [7]王刚,孔令杰.江苏省港口物流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J].兰州学刊,2013(11):111-114.
  [8]苗书迪熊建文.江苏省市域产业协同发展路径分析-以宿迁市为例[J].市场经济与价格,2016(9):59-61.
  [9]田红岩,河北省临港产业与腹地产业协同发展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
  [10]陈为忠,吴松弟.新时期江苏沿海特色临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中国港口,2011(8),20-23.
  [11]卢山,江行舟,江可申.江苏沿海地区产业同构测度与产业协同发展[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3):74-80.
  [12]周晓雯.京津冀港口与腹地产业协同发展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
  [13]张洪博.临港产业与腹地产业演进共生的动力结构与实现机制研究—以河北省为例[D].河北师范大学,2014.
  [14]肖长森.连云港市临港产业发展和突破思路研究[D].河南大学,2016.
  [15]KoningsR.,OpportunitiestoimprovecontainerbargehandingintheportofRotterdamfromatransportnetworkperspective[J],JournalofTransportGeography,2007,15(6):24-30.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6461.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0年5月24日
Next 2020年5月25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