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东莞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起来的城市,改革开放30年以来,其经济增长速度平均为每年22%,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东莞模式”成为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产业转型的重要借鉴模式。但是,随着东莞的经济规模发展,其产业发展同样面临着转型压力。尤其是近年来金融危机以后,产业升级转型的压力有所增加。本文结合东莞市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历程和产业转型的具体特点,借鉴了产业结构理论和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内容,对东莞市产业升级转型的现状、问题进行了分析,以发达国家产业升级转型的经验为借鉴,本文对东莞市产业升级转型的方向、路径和具体实施措施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首先,东莞产业升级转型的方向是:第一,企业经营生产方式转变;第二,产业外资引入方向的转变;第三,三次产业比继续向一二三结构转变。其次,产业升级转型的路径,从波特钻石模型理论的要素方向入手,应当注重高级生产要素的培育,包括技术和人才;需求条件改善,包括国内外市场营销渠道的开拓;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主要是产业上下游产业链的延长,相关服务产业以及科研合作方面;企业同业竞争环境的培养和龙头企业带动力提升方面;XX对转型整体方向的把握以及经济发展机会的把握。针对转型路径,本文对产业升级转型的具体措施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八大建议,包括制定强有力的配套政策措施、注重资源优化整合、把加工贸易升级转型作为产业升级转型的核心、提升XX服务水平、大力提升城市综合环境、优化营商环境、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大人才招引力度和全民参与转型。
关键词:东莞;产业转型;钻石模型;
1.绪论
1.1选题背景和意义
广东省东莞市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起来的工业城市,其经济发展在几十年来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根据统计,东莞市过去30年以来的经济增长平均速度为22%,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东莞经济发展成为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产业转型的重要模式,是我国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典范。然而,随着东莞的经济规模发展,其产业发展同样面临着转型压力。尤其是近年经历金融危机以后,东莞产业升级转型的压力有所增加,基于此,本文就东莞市产业升级转型进行研究,希望对东莞模式下产业转型的压力、制约因素和转型路径进行研究。
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本文是以国外应用较为广泛的产业转型理论为分析框架,结合东莞市的实际进行的分析,这部分是对理论的实际应用;其次,本文运用相关理论分析东莞产业转型存在问题及其原因,能够解决作者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其研究结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产业升级转型的相关理论
关于产业转型的相关理论,国际和国内应用较多的有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其中产业结构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是从产业组织结构的角度对产业转型进行论述,而竞争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是基于要素的角度对产业转型进行论述。
1)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结构转型理论的最初创始人是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家威廉.配第,他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差异以及经济所处的不同阶段的关键在于产业结构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不同产业的工人的收入的差距,并认为这种产业之间的劳动力收入的禅居,会推动劳动力从收入低的产业向收入高的产业转移,也就是将产业劳动力收入作为产业结构转变的推动力和衡量指标。后来克拉克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将产业划分为三个产业,分别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克拉克对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得出产业结构转型的规律是随着经济发展起来的,劳动力在不同产业之间的转移在于个产业收入之间的差异,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直到第二产业的边际收益下降,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并且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依次为第一产业减少,第二三产业增加,且最终向第三产业转移。
2)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是产业内企业之间的关系,其核心是“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范式(S-C-P范式)。这种理论认为,产业内的各企业之间是有差异的,分别表现在规模和经营产品的差异化。而产业组织理论认为,产业的升级主要是产业内各企业竞争行为和规模经济之间的互相平衡和协调发展。即整个产业升级的过程也就是市场竞争效率的提升过程,既要享受规模经济效益,又要避免正常竞争下形成的企业垄断等行为破坏市场效率。而产业组织政策实施的核心就是要帮助调整一个产业内各企业之间的竞争行为,确保经济收益的公平化配置。
3)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产业的发展路径和动力是为了获取比较优势,进而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所谓比较优势就是不同国家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差异,该差异的来源是各国生产产品时的劳动生产率差异。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贸易学说也便企图加入更多的生产要素,于是便有了H—O要素禀赋理论。现实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要素不只是一种—劳动力,而是多种,而投入两种生产要素则是生产过程中的基本条件。在各国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价格差来自于产品的成本差别,这种成本差别来自于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则决定于该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由于各种产品生产所要求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不同,一国在生产密集使用本国比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时,成本就较低,而生产密集使用别国比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时,成本就比较高,从而形成各国生产和交换产品的价格优势。而一个国家各产业的发展也就是向着这种要素优化的方向进行发展和转变的。
4)竞争优势理论
竞争优势理论学说,其研究重点是产业战略和企业的竞争力问题。波特认为,企业可以将自己的竞争优势建立在两个不同的层次上。低层次的竞争优势是一种“低成本竞争优势”,而高层次的竞争优势则是一种“产品差异型竞争优势”。国家的一个产业转型的路径,就是不断获取高级竞争要素,提高产业竞争力的过程。该理论以钻石模型为体系,为产业转型和升级提供了一个以要素升级为目标的产业升级研究框架,是本文主要的理论框架,具体内容如下。
低成本竞争优势的来源通常有如下几个方面:特殊的资源优势(较低的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其它竞争者使用较低的成本也能够取得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法、发展规模经济。而产品差异型竞争优势则建立在通过对设备、技术、管理和营销等方面持续的投资和创新而创造更能符合客户需求的差异型产品上,很显然,高层次的竞争优势可以带来更高的利润、更高的生产率,而且在长期的竞争中不容易被对手模仿。为了创造高层次的竞争优势,企业唯一的选择是进行持续的投资和创新。因此,一个有利于企业的持续投资和创新的环境对企业创造高层次竞争优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条件。于是,波特提出的“钻石体系”模型[1]。具体来说,“钻石体系”包括四种主要因素它们分别是:
(1)生产要素,包括初级的生产要素(一般的人力资源和天然资源)和高级生产要素(包括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一般性生产要素(可以被用于任何一种产业上的要素,例如公路系统、融资、受过大学教育且有上进心的员工)和专业性生产要素(专门针对某一专业的要素,如光学研究机构、汽车模型设计群等)。[2](2)需求条件,包括国内需求的结构、市场大小和成长速度、需求的质量、需求国际化的程度等各个方面。(3)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即因共用某些技术、共享同样的营销渠道或服务而联系在一起的产业或具有互补性的产业。(4)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包括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目标、员工的工作动机、同行业中竞争对手的状况等方面。(5)XX的作用。波特指出,一国XX所起的作用,对于XX扮演什么角色,波特认为XX应该扮演辅助者的角色,应该是催化剂与挑战者,而不是扶持某项产业而是鼓励、逼迫他们创新与升级。(6)机遇。一般与企业所处的国家环境无关,也并非企业的内部能力,而是一些偶然性的事件和机会有时也会对一国的产业竞争优势产生影响。[3]例如,发明、科技革命、世界金融市场变化、世界或地区需求的高涨、外国XX的政治决策、战争等。由于这些偶然事件的发生,为那些能够适应新形势的国家的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提供了机会。通过“钻石体系”模型,波特从产业竞争优势的提升方面,解释了一个国家的企业或产业应当如何获得产业升级转型。按照波特的钻石模型各要素的分析,产业的转型是四大基本要素的获取,以及机会和XX的互相应用。
1.2.2产业升级转型的国内研究现状
本文根据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利用“产业转型”为关键字进行了检索,得到检索文献总数自2007年以来一共有11675条。关于产业转型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首先,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研究。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研究是产业转型这一领域研究最多的一个话题,关于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是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必然问题。学者就该问题的研究主要思路是以某一个城市或区域为例,对其产业发展的问题、成因分析并针对各地的发展情况给出具体的对策建议。郝顺利(2010)以四川省华蓥市为例分析了其作为资源城市转型的问题。[4]作者以国际和国内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成功的经验为借鉴,对华蓥的转型进行了分析,认为针对华蓥的具体情况,应当选择以替代产业发展来改变其过分依赖资源发展经济的产业合作方式。作者根据华蓥市的产业发展历程,指出应当以发展项目、兴办产业园、发展骨干企业、招商引资和XX支持等方面来促进产业转型。这一转型路径的选择总体是一句培养产业集中度、发展高级产业要素如人力要素、资本要素以及重视XX的支持来完成。这一资源城市转型路径的制定基本上可以由竞争优势理论来解释。赵磊(2008)以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资源要素现状分析为分析,着重分析了资本、劳动力和科技要素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以发展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经济环境、XX指导为重点来完成资源型城市的转型。[5]
其次,对产业转型中生产要素作用的研究。这部分的研究是产业转型中所占比例最大、涉及做多的部分,不管是资源城市的产业转型还是某个特定产业的转型问题,都以关注科技创新、高级人力资本、相关支持产业等方面的获取和改善来获得产业升级转型。戴景萌(2008)对产业转型中的企业战略进行了研究,作者依据迈克尔波特的理论,认为应当企业应当合成战略联盟,降低产业进入的成本,实现产业优化升级。[6]张继良、胡荣华(2010)以江苏产业转型为例,建立了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认为竞争力应当是注意国际竞争力和国内竞争力相结合,产业结构竞争力和组织竞争力相结合,依据钻石模型进行了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7]刘志彪(2010)对城市化推动产业升级转型进行了研究,着重关注城市化在产业转型过程中,XX的土地财政的作用,其关注的要素是需求、生产要素中的知识、技术等,并以此来推动劳动力从蓝领劳动密集向白领劳动密集型发展、发展新型创新产业、扩大需求、节约自然资源等。[8]何卫华(2010)对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型中人力资源要素进行了专门的研究,认为产业转型中,应当以XX为推动,以产业中人力资本这一要素为核心培育产业转型的必要条件。[9]
再次,对产业转型的国际经验研究。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过程中,产业转型也处于探索发展阶段,而其他发达国家已经在产业转型中形成了自己的模式并有丰富的成功经验,因此对产业转型的国际经验研究也是一个热点,并被作为中国产业转型的重要借鉴。李国璋和魏梅(2008)对国外学者的结构转型理论进行了评述,就发达国家从供给角度、需求角度进行的产业转型以及相关措施进行了分析,认为国外学者就产业结构转型的阻碍因素研究有着较为统一的认识,分别为制度和政策的阻碍和人力资本积累不够。[10]徐峰等人(2010)对发达国家的产业转型中XX的作用进行了综述,认为发达国家的产业转型也以信息革命为主要标志有了重大的进展,而XX在创新驱动的产业转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1]钱勇(2005)从X、德国、南非、乌克兰和瑙鲁的产业转型经验进行了研究,认为发达国家的对我国的经验借鉴有:要对资源转型及早规划、选择适当的转型主体、创造转型的环境等。[12]张冬冬(2009)则认为发达国家的产业转型分为XX主导和市场主导两种,认为根据国外经验,我国应当选择XX产业支持政策、选择适当的实际、发展区域竞争优势和注重人力资源素质的提升等。[13]
1.3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内容
本文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现状,选择以波特的产业竞争优势理论为本文分析的主要理论依据,进行东莞产业升级转型的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为:
以波特的产业竞争优势理论为主要分析框架,以X、日本、韩国、X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型过程中的经验为借鉴,对东莞市产业升级转型进行分析。文章首先会对东莞市经济发展的现状、“东莞模式”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来探寻东莞模式下产业发展出现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哪些与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式发生了冲突而使产业升级转型面临压力。应用波特的钻石理论模型为分析框架,本文会就东莞在产业升级压力下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指出产业升级的对策和建议。
具体的内容如下:
第一章是本文的理论部分,也是导论部分,对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理论和研究思路进行简介。其中理论部分就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产业升级转型的主要理论进行简洁,并根据国内外研究的成果,选择本文研究的主要理论工具;
第二章是国际经验借鉴部分,本文选择X、日本、韩国、X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升级转型的背景、具体路径进行分析,并从中得出对我国的借鉴;
第三章是对东莞市产业升级转型的现状的全面了解和描述。从东莞产业发展的历程、特点和面临产业升级转型的驱动力等进行分析;
第四章是对东莞市产业升级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基于第一章、第三章的分析,第四章将会根据波特的钻石模型,探讨东莞市产业转型中“六钻石”要素的缺失和问题;
第五章是对东莞市产业升级转型提出的对策建议。包括产业升级转型的方向、实现的路径以及具体的政策措施。
2.国内外产业升级转型实践
2.1X产业升级转型的经验
X的产业转型总体上是以技术、信息等高级要素引领的产业转型模式。[14~15]
X产业结构演进是从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开始的,经历了工业化阶段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X开始了其以高新技术为领导的产业升级转型历程,为了发展经济,增加其产业的竞争力,XXX通过采取一系列的产业结构转型的措施,通过技术的引入、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X经济从以工业生产为主跨入到新的发展阶段,一直发展成为今天的世界大国、世界强国。
其产业转型中的重要转型策略可总结如下:
首先,X的产业转型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带动的。X联邦XX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来引领产业向高附加值、高竞争力的方向和结构进行转型。1991年,X联邦XX做出了《国家关键技术》的报告,将信息和通信两个产业作为国家经济安全相关产业,在国家通过的关键技术中,信息与通信占据22项中的7项。1993年成立国家科技委员会和半导体技术委员会以及国防技术转化委员会,通过国家扶持科技产业的发展,使得X的高新技术产业在XX的推动措施下逐渐发展起来。
其次,X重视研发和投资。根据波特的理论,要想获得产业的升级转型,需要不断获取高级生产要素,其中,资本、基础设施和知识都属于高级要素的内容。因此,X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开发科技相关知识并投入较多的资本。主要的措施是XX通过投资科研,划拨科研经费等方式投入到高新技术产业,在1985年到1995年期间,X科研投资占X产业总科研投资由8%上升为19.5%,直到1998年,信息产业在研发方面的投资达到448亿美元,占全美公司研发投资的1/3。
再次,注重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克林顿XX通过由联邦XX直接出面鼓励大学与企业形成产学研合作,并促成高校或科研机构的研发成果与企业直接关联,通过产学研的形式,高校与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大大地提高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效率,并促进了民间创新的发展。
第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对外贸易。根据克林顿XX1993年的国家出口战略,将半导体、计算机、通信、环保、资讯软件工业和服务业等高新技术产业产品或知识密集型产品作为重点出口产品。与此同时,在于国际组织的谈判中,X不惜应用外交手段来为X的高新产业开拓市场。
第五,调整产业组织政策创造产业升级转型的市场环境,培养产业国际竞争力。克林顿XX对于有些产业,通过法律手段鼓励竞争反垄断,例如克林顿XX曾利用法律手段将微软公司拆分;对于飞机制造业等国际竞争力弱的产业,XXX则通过国内的大型垄断公司强强联合来对抗国际竞争;利用传统行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结合来通过互相带动与欧洲相关产业竞争,是对产业相关产业和产业关联的重视。X这种对内反垄断,对外鼓励垄断的方式,造就了X全世界的垄断地位。
2.2日本产业升级转型的经验
日本的产业转型总体来说是以发展技术、集约化生产来赶超其他发达国家,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的。日本的产业转型开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由于石油危机和贸易保护主义,以贸易兴国的日本开始在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中受到重大阻碍,日本不得不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通过转型耗能产业,并且集中发展节能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来推动产业的升级转型,直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重点产业从制造产业向非制造产业转移,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增加,以电子信息技术、节能技术和新材料技术为基础的产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根据日本的产业转型的历程可以对日本的产业转型策略进行如下总结:
第一,扶持重点战略产业。日本的产业升级转型的关键是及时判断国内外形势,并适时作出产业政策的调整。日本通过扶持在国民经济总量中有明显带动作用的产业,选为重点产业进行重点扶持,并在20世纪60年代还提出了产业选择标准,包括国际比较需求增长率标准和比较技术进步率标准。
第二,支持衰退产业转型。日本的产业转型中,最成功的就是对衰退产业的处理和调整。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随着技术、经济形势和需求结构、国际竞争等多方面的变化,对耗能高、开工不足或设备闲置、规模长期缩小的产业,定义为衰退产业。日本XX为了缩短本国衰退产业转型的演化过程,加快产业转型速度,在短时间内推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实行了强有力的干预措施。为了保证衰退产业退出壁垒的降低,日本XX通过降低沉淀成本,并制定了《特定产业安定临时措施法》来确保衰退产业资金流通,盘活衰退产业闲置资本。
第三,开放成熟产业。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国际贸易日趋自由化,日本开始转变贸易扶持战略为开放政策,从此步入了开放体制。随后在1960年,日本通过制定政策来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合并,并以此来增加企业规模,当企业规模增加,国内的市场环境也就趋向于高度竞争,有利于国际竞争力的增加。同时,日本还放宽了进口限制,为本国产业引来国际竞争,有利于产业在竞争环境下获得产业升级。
第四,采取产业技术战略。根据波特理论的核心,高级生产要素中,技术很重要的一部分,日本在工业化过程中,积极引入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并以此为基础超越,迅速赶超了很多发达国家。日本的产业技术战略是在欧X家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日本XX强调创新,利用新知识、技术扩散推广和转移,将超前技术留下来,并开发优秀科技人才等高级人力资源,为国家的各产业的转型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3韩国产业升级转型的经验
韩国的产业转型是一个以结构转型为重点的过程。1953年以前,韩国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以发展内向型经济为主,对外也是实行进口替代,这与我国相似。而在上世纪70年代,由于国内的原材料、资金、技术等自然要素以及高级要素都缺乏,韩国很多产品需要进口,贸易逆差较大,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韩国XX开始实施出口导向型的工业化,同时还通过一些壁垒来限制进口。在这种战略下,韩国国内的出口产品结构得到优化,同时由于进口限制和国内扶持政策,国内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也相继完成了转型,并成为资本密集型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直到20世纪80年代,韩国仍然选择了与日本和X一眼给的科技兴国战略,并以此来做出产业调整,挑选技术密集型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扶持,并同时加速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和知识密集转型,三次产业结构比有了较大的优化,并帮助韩国成功度过了1997金融危机。
根据韩国的产业转型的历程可以对韩国的产业转型策略进行如下总结:
第一,产业组织结构由XX为主转向以企业为中心。20世纪50年代,韩国是以加工销售X的援助物资,如纤维、制糖等消费品实行进口替代政策。同时,以XX为主导,韩国实施汇率管制,禁止进口替代消费品的进口,按照进口商品的形态来征收不同层次的关税、对外出口产品采取低息融资的政策。韩国XX为了保证进口替代计划的实施,还在1962年制定了“第一次经济开发五年计划”,来扶持社会基础设施产业的发展,改善国际收支赤字。在第一次经济开发五年计划实施后,尽管保证了一定产业的发展,但是为了进一步解决经济中出现的困难,韩国XX开始实施出口替代政策,将经济发展的中心由XX转移到企业,开始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轻工业,同时撤销了对进口替代产品产业的保护政策,以实施市场自由化和出口产业支援为核心。首先,韩国XX实施市场自由化政策,包括汇率制度从差别性的复数汇率改成单一浮动汇率,进口许可证制度改为禁止进口品种申报制,出口方面的制度包括出口产业的支援政策,有金融支援、财政支援等。
第二,对于重化工业,实施出口导向和进口替代并行政策。20世纪70年代,韩国为了改善产业结构比例,将战略重点转移到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将钢铁、石油化工、机械定位三大战略产业,并寻求生产最终产品所需的资本的进口替代化。配套制定了《机械工业振兴法》、《石油化学扶植法》、《钢铁工业扶持法》等,对有意投资重化工产业的企业,XX实施许可证制度。对于获得许可的企业,XX提供资金、融资等各方面的优惠。
第三,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重点发展。韩国经历了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重点发展产业的阶段后,开始强化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将高技术产业作为产业结构的核心,在坚持出口导向型经济为主要经济发展战略的同时,加速劳动与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并将汽车工业、电子工业、半导体工业和造船、钢铁作为韩国的主导产业集中发展。尤其是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为了缩小韩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异,韩国XX通过扶持本国企业技术发展和引入发达国家先进技术、与发达国家企业合作等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僧机,利用引入先进技术的方式,提高产品国有化比率和附加值。
第四,重视朝阳产业的扶持和衰退产业的市场退出。1986年,韩国XX颁布了《工业发展法》对产业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制定了有关促进产业合理化的发展规划,对选定的朝阳产业进行集中的扶持,而对缺乏竞争力的夕阳产业,则进行重组以防止投资的浪费。这样,保证了夕阳产业的顺利退出和转型,以及主要资源集中在朝阳产业的发展上,优化了资源配置效率。
2.4X地区产业升级转型的经验
X的整个产业转型的路线与韩国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自从1950年开始,XXX是发展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并实施进口替代,主要扶持的产业为食品加工、纺织、成衣生产与加工、塑料、鞋类和木材制品等,为国内创造了就业机会的同时还平衡了国际收支中资本账户的赤字。1961年开始,由于进口替代产业政策很有效的扶持了进口替代产业的发展,X本地市场的容量也有限,因此开始寻求海外市场,实施劳动密集工业的出口扩张。1973年的石油危机使得产业政策从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出口扩张转变为重点发展重化工业的进口替代发展,并在此阶段集中发展了工业技术研究院等研发机构,为整个X商业的科技创新打下了基础。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受到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的限制,X开始着重发展高技术密集产业,将制造业外移,着重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进入21世纪,X制定了以注重人力资本投资、研发投资、国际化运营和投资生活环境改善为原则,开始向知识密集型经济进军,制定了微笑曲线为基础的产业价值链发展步伐,以及节能环保为主题的生态型产业发展,同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以及核心技术发展为带动的高附加值产业发展计划也让X的经济发展有了很大的改观。[16]
2.5国内外产业升级转型实践的启示
首先,注重高技术和人力资本等高级要素的发展。从上述对几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升级转型的历程和成功经验的总结,可以发现,这些国家的产业升级转型过程中,都无一例外的重视高新技术产业、人力资本、资金资本的发展,尤其重视高技术产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可以看出,成功的产业转型必然少不了以高技术、知识性人力资源和资金资本等高级要素的配合,他们是产业升级转型的动力和根本。
其次,注重对朝阳产业的扶持和衰退产业的退出。从日本和韩国的经验来看,这一对朝阳产业的扶持和衰退产业的退出政策对其产业升级转型成功至关重要。韩国和日本都是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他们在经历了以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为基础发展国内经济的阶段后,为了保证国家的竞争力,都无一例外的选择了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朝阳产业的发展,并保证衰退产业退出。
再次,注重对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扶持。对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扶持是20世纪以来上文提到的发达国家和地区所重视的。因为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在带来高产业附加值的同时,是依靠知识型人力资源进行开发的,因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也促进了知识型产业的发展,如文化创意产业、科研院所等。
第四,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从上文提到的几个国家地区的产业发展历程回顾中可以明显看出,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伴随着这几个国家的产业发展的全过程。例如,日本经历了由发展工业向发展服务业转移的产业结构调整、韩国从发展农业向发展重化工业和技术密集产业再向知识经济为主的服务产业的发展。而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更是在产业转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如韩国工业产业内部由发展重化工业向钢铁、汽车等技术型产业发展等,产业附加值向高附加值产业发展,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是产业优化升级的必然路径选择。
第五,XX在产业转型中的作用从扶持发展转向维护发展。从各国的经验来看,XX在产业转移中发挥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大体来看,XX在产业转型中发挥的作用都经过了从扶持产业发展向维护产业发展。在产业发展的最起初,XX从资金、产业发展环境的创造、对外政策的制定上都是为了扶持产业的发展,而在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以后,XX往往将发展交给企业为中心,XX则负责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财政资金、金融优惠政策的划拨方向转变和调整等。
3.东莞市产业发展及升级转型的现状
3.1东莞市经济发展概况
东莞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只是一个县,隶属于东江行政区,1985年9月,东莞被xxxx列为珠三角经济开发区,1988年1月7日被升为地级市,直接隶属于广东省,成为全国四个不设区的地级市之一。乘借改革开放的机遇,东莞市利用其区位优势,通过利用外资发展工业,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化城市,从最初的“三来一补”发展来料加工工业,到后来的产业升级转型发展IT和高新技术产业,东莞市已经成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典型的经济发展的代表城市。我国的经济学家将东莞经济快速发展的路径和模式称为“东莞模式”,一时间曾被世界所关注。
(尽量用2010年或2011年的最新数据!)东莞经济总量由1978年的6.11亿元,到2010年的4246.25亿元,增长了694倍,期间增长速度一度呈现级数增长。然而,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东莞的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2007年,东莞市经济总量为3151亿元,2008年为3703.60亿元,2009年为3753.91亿元,2010年为4246.25其中2008年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幅度较为显著,2010年开始有所回升。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5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486元,同比分别增长10%和13.2%同时,东莞是一个以外源经济为主的城市,利用外资数额从1978年的0.35亿美元,发展到2008年为47.09亿美元和2009年为42.12亿美元,2010年53.29亿美元外资利用额增长较快。在引进外资结构中,也由1990年的外商直接投资与外商其他投资比为41.2:58.8变为2009年的外商直接投资占88.2%而其他形式投资占11.8%,外商直接投资成为主要的利用外资形式。另外,东莞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自1978年开始,长期保持顺差,但是截止到2010年底,尽管总体保持贸易顺差,但是东莞市贸易总额大幅下滑。
3.2东莞市产业发展历程与现实基础
3.2.1东莞产业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经济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得到了迅速发展,其发展经历了大致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起步阶段(1978年-1985年)。1978年XXX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东莞市虎门镇成立全国第一家来料加工企业——太平手袋厂,从此,东莞开始了其利用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对外开放之路。这一阶段,东莞经济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是来自香港的商人的投资,这些商人多是在香港的东莞人,他们看好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前景,开始在家乡尝试投资,投资的形式基本都是来料加工形式,产业以加工生产服装、手袋、玩具、小五金、塑料产品等为主,多为劳动密集型。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推动了东莞经济的发展,1985年开始,东莞的工业产值超过了农业产值。
第二,发展阶段(1985-1995)。在此时间段内,我国XX大力推进改革开放政策,加上国际经济发展的社会分工的细化,香港等地区的多余资本向外转移,东莞迎来了其大发展时期。利用从香港转移而来的外资,东莞市XX着力于改善投资环境和加大利用外资的力度,利用“三来一补”等政策,外商投资企业在东莞遍地开花,所涉及的行业和生产的产品开始走向多样化。1992年xxxx南巡讲话更是为东莞带来了更多的利用外资机会,直到1994年,东莞基本实现农村的工业化。
第三,产业结构转型阶段(1995-2007)。东莞在经过了迅速的经济增长以后,全市利用外资建立起的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企业的生产越来越面临发展的瓶颈。为了确保全市经济的继续健康快速发展,东莞市XX实施“第二次工业革命”战略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型。[18]这一阶段的产业结构转型方向为: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从数量经济向质量经济发展;以利用香港资本为主的同时,将外资引入扩大为欧美、日本和韩国、X等地区。这期间,东莞加大了工业行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工业行业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等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以电子资讯产品为代表的一大批新兴产业迅速崛起,支柱产业逐渐凸现,工业产业结构得以较大提升,工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力进一步强化。
第四,产业全面升级转型阶段(2007-至今)。2007年底开始,东莞的资源瓶颈越来越明显,由于东莞经济是在改革开放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对外资的依赖大,抗风险能力差,因而在X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中,东莞的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东莞遂开始了全面升级转型其产业结构的新阶段。
3.2.2东莞产业发展的基础
(这一部分要重写,要分析三次产业机构以及产业内部部门比例、主导产业等)
(1)东莞市主导产业现状
】“十一五”时期,东莞原有工业八大支柱产业总体发展理想,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超过60%,为全市工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支撑作用。根据2010年数据,全年规模以上八大支柱产业增加值1100.12亿元,比上年增长20.0%。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426.68亿元,同比增长22.5%。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668.92亿元,同比增长22.6%;实现利润总额87.71亿元,同比增长89.9%。但是,尽管八大支柱产业的经济带动力依旧令人满意,但是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八大支柱产业的发展也相应发生了一些变化,电子信息、电气机械两大产业继续保持优势,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合计超过40%,纺织服装、造纸、食品饮料等产业也实现了稳定较快发展。但也有部分支柱产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仍然偏低,就其规模来看经济的支柱作用不明显。因此,2011年,东莞市XX将东莞八大支柱产业改革为五大支柱,四大特色产业。
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即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没有变化。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食品饮料加工制造业三大支柱产业所涉及的行业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增加。其中,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包括的行业在原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基础上,增加了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以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这一支柱产业的调整是东莞市XX综合从产业相似度及产业关联度方面考虑,这五个行业均属于装备制造业范畴,是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产业关联程度高,其在提升产业经济、提高经济质量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五个行业并合为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可以更全面体现我市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也更有利于相关扶持政策的统筹实施。此外,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包括的行业在原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基础上,从产业相似度及产业关联度方面考虑,增加了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新增行业的主要产品包括皮鞋、皮衣及羽绒制品。食品饮料加工制造业包括的行业在原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的基础上,增加了农副产品加工业。
(2)东莞市三次产业结构比
东莞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方向随着经济总量的腾飞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三次产业比的数据来看,东莞市1990年的三次产业比为16.5:50.4:33.1,而2009年发展为2009年的0.4:45.8:53.8,2010年为0.4∶51.4∶48.2。第一产业继续向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从上述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中可以看出,近年来,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开始有了赶超过第二产业的趋势,呈现出由二三一向三二一产业结构发展的基本方向。在三次产业间比重产生变化的同时,各产业内部的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也不断提升。其中,农业方面,在发展三高农业、休闲农业的同时,农业经济增加值不断增长,引进种养技术,改善种养比例,实现了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和发展。工业方面,轻工业企业与重工业企业之间的比重发生了较大变化,由1978年以轻工业企业为主,发展为以重工业企业为主,东莞以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通讯为支柱产业,工业内部结构有了较大改变。第三产业以流通和生活服务发展为最快,2010年,以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住宿餐饮业、租赁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等产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体系已经逐渐形成,并且成为东莞三次产业中比重最大的产业,实现了东莞经济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17]东莞市的主要经济指标及数据如表3.1所示。
3.3东莞市产业发展的特点
3.3.1以资源为主导,以人文地理等优势为辅助
从上文对东莞经济发展的历程和优势的总结可以看出,东莞市产业发展首先是建立在一定的资源优势基础上,然后配合以优越的人文地理,为东莞经济迎来了大发展。首先,东莞的经济发展是以承接X、香港、日本等发达地区转移产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而这一产业的转移和承接是以东莞市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为根本的,没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便没有空间来承接转移产业,没有劳动力,则无法在承接的产业基础上进行经济发展。其次,东莞市的地理位置优越,而且东莞是著名的侨乡,临近香港和澳门,很多港澳同胞祖籍在东莞,当东莞经济发展过程中,港澳同胞投资家乡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因而,东莞的地理位置和人文因素使得东莞在吸引外资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3.3.2以外力为驱动
东莞的产业经济发展具有明显以外力为驱动的特征。即东莞的经济发展是以外资引入、外来技术引入和出口导向为特点发展起来的外向型经济,其产业的结构变化和发展也都是以外力为驱动的。在改革开放之初,东莞便开始以利用外资发展经济,首先承接了香港等地资本的转移,而后又扩大范围,承接来自欧美、日本、X、韩国等国际资本的转移,实际利用外资数额以及签订利用外资合同大幅增加,为东莞产业发展提供了资金基础。
进入21世纪以来,东莞产业开始走向转型之路,重视科技研发和创新,而这些新技术多以外资投资公司的母公司进行技术转移或从国外直接引入新技术,进行科技研发创新,根据统计,2007年为止,东莞市的主导产业IT产业的技术专利有超过80%引自国外,技术的对外依存度为90%。东莞这种科技创新以来国外而轻视自身的研发,使得产业发展的瓶颈越来越明显,是东莞产业全面升级转型的直接推动力。
东莞的进出口贸易同样是外向型的。根据附表1对东莞进出口总量的统计数据可以明显看出,东莞的出口规模较大,发展速度很快,即便是在金融危机下,全国贸易从顺差转为逆差的情况下,东莞市仍然是贸易顺差状态。
3.3.3产业集群发展是特色
东莞的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另一大特点便是产业集群的发展。东莞产业发展中,实施以资源为基础,外力为驱动的经济发展战略,形成了产业规模效应和产业集群。东莞的产业集群是以中小企业或外商投资企业主体的,主要分布在工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形成了以中小企业发展服务、加工,大型企业和外资企业为带动,在长安、厚街、虎门等地形成了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集群,成为东莞产业发展的重要特色。
3.4东莞市产业升级转型的现状
从上文东莞经济发展的历程总结中可以明显看出,东莞市主要经历了两次产业升级转型。第一次是最初承接香港等地的纺织服装、玩具、五金塑胶、鞋帽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结构向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转型;第二次是21世纪以来面临资源瓶颈和竞争压力,承接X、欧美、韩国、日本等国家的电子产品、通讯设备、电气机械、精密模具等产业转移为主的产业升级转型。2007年以来,东莞市实施广东省双转移政策,开始了产业双转移之路。
2008年5月29日,广东省XX决定以推进产业专业和劳动力转移来帮助广东经济发展提速,并正式出台了《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XX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及配套的一系列文件,随即广东省走上了产业双转移的产业升级转型之路。[19]双转移是广东省创造性地提出的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统称,具体是指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而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劳动力,一方面向当地二、三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其中的一些较高素质劳动力,则向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进行转移。[20]下面就东莞市产业升级转型的现状、措施和成效进行论述。
2007年1月,东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实施双战略,以实现产业结构由资源密集型向创新和技术密集型发展,初级城市化社会向高级城市化社会发展,并在2008年3月,广东省XX为配合双转移战略的事实,选东莞为广东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试点城市,进行产业升级转型,以实现以县级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共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重化工业共同发展、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新兴产业结构体系。2008年4月,东莞市委市XX召开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利弊,并派人到发达地区学习产业升级转型的经验,制定了以结构调整为主兼顾经济发展速度的产业升级转型路径,并提出产业升级转型中要做到“四个忍得住”,分别为“忍得住暂时的阵痛、忍得住暂时速度的放缓、忍得住暂时收入的减少、忍得住社会的非议。”[21]2010年11月东莞被授予“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的称号。
以四个忍得住为基本的产业升级指导原则,东莞市XX推进了四类实弹工作,先后出台了《东莞产业发展白皮书》、《东莞市产业结构调整省级试点工作方案》,选择镇、村、行业、企业这四大类供62个单位进行产业升级转型试点工作。与此同时,东莞市XX通过制定完善“1+26”政策体系,制定了《关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以及相关配套政策文件26个,形成了产业升级转型的政策体系。为了保证产业升级方向,东莞市XX出台了《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实施意见》《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及产业导向目录》等文件。同时,还有以下措施确保产业升级转型的方向:出台了创意产业、软件产业、现代信息服务业等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发展产业的发展意见;为了推进加工贸易的转型,还出台了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工作方案、来料加工企业就地不停产三资企业操作流程等;为了提高产业竞争力,支持科技创新,出台了科技专项资助计划操作规程、推进制造业标准化实施办法;为了提高资源利用率,出台了“三旧”改造土地管理办法、污染企业政治意见等;为了保证各级XX产业升级转型的动力和积极性,出台了村级体制改革、镇街领导工作实绩分类考核方案等。
除了政策体系的建设之外,东莞市XX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通过实施6个10亿元资助计划来帮助落后产业企业顺利转型或退出。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落后企业的发展遇到较大的压力,以此为契机,东莞市XX通过实施一系列的财政资金扶持项目帮助企业的退出或转型。这些专项资金计划有:10亿元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10亿元中小企业和加工贸易企业融资支持计划;行政事业收费规范清理规划,为中小企业减轻负担10亿元;10亿元进出口企业台帐周转资金。
从其他国家产业升级转型的经验看,XX在产业升级中实施的技术创新支持政策和服务体系建设对产业升级成功起着重大的促进作用。东莞市XX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服务平台建设方面,也作出了较大的努力。首先,技术支持方面,建立了10个公共技术创新平台、34个省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0个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同时引入香港生产力促进局、X生产力中心、X电公会等产业服务机构为东莞产业升级服务;产业升级过程中注重生态和环保,通过严把企业环境污染治理关等手段,淘汰地段企业,促进企业生态环保技术引入和改造。其次,在服务平台建设方面,东莞市XX成立了促进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服务中心,建立政企沟通联系会议制度,联合香港四大商会、日本贸易振兴公社、韩国工商会馆和X电电公会,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来提供升级转型的辅导建议。
东莞市XX产业升级转型的政策措施实施有了明显的效果,东莞产业升级转型取得了一定成效,具体为以下方面:第一,产业结构优化,三次产业比由2007年的0.4:56.8:42.8发展为2009年的0.4:45.8:53.8,服务业比重提高;第二,制造业结构优化,根据东莞统计年鉴数据,通信设备、交通运输、电气机械等制造业总产值提高0.1%、0.1%和0.8%;第三,2008年较之2007年,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增长14.1%;第四,市场结构优化,2008年内销市场快速脱战,外资企业内销总额增长19.9%,高于出口总额10.8%;第五,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具体表现在2008年上级重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53家、省民营科技企业55家,全市企业参与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68个,专利申请和授予总量有所增加;六是双转移效果明显,东莞转移到其他地区的企业月1000个,劳动力转移20万人;七是环保节能效果明显,2008年东莞耗电量同比小将12.5%,单位生产总值的土地资源消耗减少15%;八是人均GDP提高,并实现了全市人均GDP增速超过GDP增速。[22]
4.东莞市产业升级转型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尽管东莞市产业升级转型过程中,XX实施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确保了东莞市产业升级转型在广东省双转移产业转型战略的实施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总体而言,还存在较多问题。本章就东莞市产业升级转型过程汇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利用钻石模型理论对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
4.1XX对产业升级转型的推动力不够
根据钻石模型相关理论,产业的升级过程中,XX的作用至关重要,根据其他国家产业升级转型的经验来看更是如此,然而,在东莞市产业升级转型过程中,各级XX虽然理解到产业的升级转型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仍未充分认识到其角色责任,出现了以下问题:
4.1.1领导对产业升级转型存在误区
东莞在改革开放后经济飞速发展过程中,东莞XX的作用不可忽视,但是部分XX领导的思想存在着明显的误区。一方面,是认为产业的升级转型是市场自发行为,应该由市场自发进行调整。不少基层干部甚至认为XX没必要进行干预,应该由市场规律决定,XX不需要做什么。部分干部以市场为挡箭牌,存在“等企业走了再说”的心态,表现相当消极被动。不少干部有些甚至是镇领导认为“XX作为就是瞎折腾”、“东莞只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市场自然会调节”,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在经济发展的今天越是主动出击进行产业升级转型,就越能化解当前经济面临的难题,未来发展也就越主动。另一方面,是认为产业升级转型会引发“骨牌效应”。目前各级干部对产业升级转型顾虑重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担心集体经济滑坡,害怕产业升级转型将导致集体经济迅速倒退;二是担心企业大规模外迁,认为产业结构调调整容易引起连锁反应,企业有可能纷纷撤离东莞,导致产业空心化;三是担心群众收入下降,引起群众不满,引发社会矛盾;四是担心产业替代困难,认为“腾笼”难于“换鸟”。此外,部分干部认为推进产业的升级转型,会影响东莞的产业配套优势,影响第三产业发展,以及引起劳资纠纷和激化社会矛盾等。由于上述两种认识误区交织在大部分领导干部的思想中,严重影响了领导干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使他们倾向于保持现状,缺乏主动调整的紧迫感。
4.1.2政策支持不够
东莞市出台了的一系列鼓励政策,有力保障了产业升级转型的顺利推进。同时,由于缺乏可资借鉴的经验,部分政策出台步伐较为缓慢,部分政策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又存在种种难以落实的问题,使得政策对产业升级转型的支撑作用受到削弱。
第一,缺乏政策支持。在东莞,相当部分村镇表示,XX鼓励村镇推进“三旧”改造和引进优质项目,但是却看不到XX有什么实实在在的鼓励政策,反而在用地、办事等方面往往遇到相当多的制约。
第二,政策措施不到位。尽管东莞市XX为了促进产业升级转型和转移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但是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实不到位严重影响了政策的效率和效力。例如对税费政策的改革方面,尽管出台了6个10亿元的计划,致力于达到行政事业收费规范清理规划,为中小企业减轻负担10亿元,但是,目前为止,中小企业经营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诸多的税费规定,税费压力依然很大。又如,重点中小企业和加工贸易企业融资支持政策,尽管有很多企业被纳入为受政策支持融资的目录内,但金融机构往往出于控制坏账率和防范风险等方面的考虑,对企业实行严格的审核,要求提供抵押和担保,以致成功获得授信的企业并不多。据统计,自2008年10月1日政策生效以来,至2009年1月31日期间,东莞市仅有674家重点中小工业企业和加工贸易企业成功向银行机构融资,累计贷款总额为97.74亿元,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相对于企业巨大的融资需求来说,仍是杯水车薪。
第三,申请手续过于繁琐。企业普遍都有利用中央、省、市的扶持政策推进升级转型的意愿,但是实际操作中,由于申请程序过多,手续过繁,门槛过高,大大挫伤了企业升级转型的积极性。有某大型企业反映,该企业在为其某项研究申请资助的过程中,由于提交的申请资料不规范,又缺乏XX辅导,以致多次申请都被退回,花费了企业大量的人力、物力。最后,企业不胜其烦,决定放弃申请资助。由于各种政策不完善的问题,相当部分政策对企业来说,往往只是看得着,享受不到。
第四,财政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一是财政补贴的增加跟不上生产成本的上升。由于东莞经济规模的增加,人口增多,工资要求上涨,土地价格也随之上涨,加上资源日趋紧张,电力成本等也发生了上涨,物以稀为贵,随即而来的乱收费现象,导致东莞市财政补贴跟不上成本上涨。二是财政补贴专项资金的应用信息不透明,存在一定的财政资金投向不公平和官员xxxx受贿现象。首要的东莞市XX并未对能够接受XX产业转型专项补贴资金资格的企业进行严格的标准界定,加上补贴的资金流向信息不透明,导致财政资金下拨后对产业升级转型的促进作用有限。
4.2村一级主体对产业升级转型产生抵触情绪
随着东莞经济的发展,产业转型的关键越来越集中在乡、镇、村一级主体的改革和思想转变上。目前,东莞市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集中于村一级,村集体和群众均担心产业升级转型不得其利、反受其害。
对于村级XX而言,在现行体制下,村一级没有税收分成,其收入高度依赖于土地和物业出租收益,以及人口红利带来的“小商业繁荣”。据估计,目前全市近7成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集中于村一级,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必然使土地及物业收益下降,用工的减少也导致当地消费的萎缩,进一步减少村级的收入,。出于对利益的考虑,村级主要承担了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压力,但享受不到其中的现实利益,因而对产业结构调整缺乏积极性,他们对产业升级的态度还不统一,产生抵触情绪,阻碍了产业升级转型。同时,近年来,各乡镇权利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而不断膨胀,形成诸侯割据局面,为了本地经济利益,很多村一级的官员重复建设,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地方XX之间的竞争使得整个东莞经济聚集效应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发展缓慢,城市化水平发展与深圳特区、省会广州差距不断扩大。
对于村镇企业而言,由于东莞产业升级转型的方向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高附加值产业为方向,而这些新兴产业往往具有投资大、风险大、周期长的特点,因而,很多企业无力进行产业升级改造所必须的资金投资,往往还盯着眼前产业的利益不放,对信息产业的前景等认识存在局限,可能了解企业经营方式转型和产业升级转型后的发展前景和好处,但是却不忍心放弃眼前利益,对产业升级政策的实施具有一定的抵触情绪,阻碍了产业升级转型的落实。
对村民群众而言,物业出租收入是村民收入重要部分。据统计,2007年全东莞市出租屋租金总收入达70多亿元,本地户籍居民人均年租金收入约4100元,占东莞市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15%,而占农村居民纯收入比例高达35.3%。上述统计不包括私人厂房等物业收入,如增加该项数据,东莞市本地户籍人均租金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将更高。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必然带来人口数量的降低,降低出租收益,对当前群众的收入形成较大的冲击。此外,而群众出租屋收入下降,必然会通过选举等各种形式向村干部施加压力,进一步降低村级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
4.3产业升级转型的质量与效率有待提高
根据日本20世纪60年代的产业升级转型的经验来看,在进行产业升级转型过程中,必然会导致暂时的效率牺牲,这点在东莞产业升级转型的原则中被清晰指出,产业转型过程中要“忍得住暂时的阵痛、忍得住暂时速度的放缓、忍得住暂时收入的减少、忍得住社会的非议,这里速度的放缓、收入的减少就是效率牺牲的直接表现。然而,效率的牺牲是有限度的,且是以保证质量为目的的,根据东莞当前产业升级转型的现实情况来看,产业升级转型的效率和质量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产业升级转型中根据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并结合东莞市产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要想保证产业转型的质量和效率,需要保障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提高、产业发展环境的同步改善和市场结构的完善、经济稳定发展与产业转型同步进行。然而,截止到目前为止,东莞市产业转型的质量和效率还远远不足。
4.4分散发展的城市模式制约了产业升级转型
改革开放后,东莞进入分散工业化主导时期,但由于没有及时提出相应的城市集聚发展对策,使得相关制度安排和建设不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要素的集聚。多年来,东莞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与一般国家工业化的“大城市倾向”相反,这种工业化进程带有明显的“村镇倾向”特征,大量工业集中在农村,农民不入城就可以入厂,产业人口并没有向城镇集中。
显然东莞这种分散的城市模式不利于产业的升级转型的进行。根据财政联邦理论的内容,地方XX的竞争往往会带来地方经济的发展,但是如果地方XX上下级之间的权利分配不合理,则会造成过度竞争而妨碍经济的发展。要想地方XX越倾向于改革产业经济发展模式,则可有以下途径:总产出水平越高越好、税收分配比例越大越好,中央XX对地方的管控力越强越好,而租金越小越好。[23]当前,东莞市XX的财政分权则是地方村镇XX的行政特权越来越膨胀,而市XX对村镇XX的行政管辖能力减弱,这样,产业发展过程中,上级XX对下级XX的管控力减弱,便滋生了下级村镇XX之间的过度竞争,导致了地方XX对产业转型过程中政策落实会从本地XX的利益最大化考虑而多设置税费征收,增大了转型企业的税费压力,不利于其生产模式改变的创新和总产出水平的提高。
在这种背景下推动的农村城市化,由于缺乏科学规划指导,也延续着工业化的“无序”路子,城市的规划建设基本上是以单个镇村为主体开展,形成分散发展的局面,中心城区城市功能不突出,第三产业尤其是高端的服务业如科研、教育、文化、娱乐等发展明显滞后,各镇街城市功能的培育也处于较低水平。尽管新世纪以来,我市全面推进城市建设,中心城区的城市功能日渐增强,但由于资源依然过度分散,中心城区与各镇村的城市化水平差异较为明显。由于全市产业主要星罗棋布般散聚于各镇村,但其城市功能的先天不足,难以承载优质的产业和高端人才,使得企业转型升级十分困难。许多企业表示,在东莞要招收高端的人才和留住人才并不容易,企业培养的人才往往会因当地生活环境较差、教育水平较低的原因而离开。可以说,城市发展过于分散,城市功能不足,已成为阻碍东莞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如果继续延续过去分散发展模式,依靠各个镇街平均不到5亿元的可支配财力,分散提升城市功能,势必难以支撑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需要。
4.5产业升级转型的基础薄弱
4.5.1缺少知名品牌、龙头企业带动
根据波特的钻石理论模型,要想获取产业的竞争力和产业的升级转型,需要有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以及高级生产要素例如技术和人才而目前,东莞市的很多企业并不重视企业战略和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从而导致产业内企业之间还处于接近完全竞争的状态,无法形成有效的同业竞争来推动产业的升级转型。这种缺乏同业竞争的现状主要表现为缺乏自主技术和自由品牌,产业中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首先,缺乏自主技术和自有品牌。东莞市的主导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而电子信息产业至今却仍然未能形成核心竞争力,技术主要依靠境外的母公司研发,东莞企业直接拿来应用,而很少有企业自己创新技术并承担风险,同时,企业产品多数是销往国外甚至完全销往外部市场,自己类似于做OEM加工,不注重自我营销渠道的构建,因而也很少有自有品牌出现。这点,在鞋帽类、纺织类、五金类产业中更是表现突出。
其次,缺少龙头企业的带动。龙头企业在一个产业发展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他在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方面都起到很重要的带动作用。然而,东莞市各产业的龙头企业呈现出竞争力差,带动力弱,甚至在2011年有龙头企业倒闭的新闻见诸报端。根据市XX近日公布2010—2012年东莞市工业商贸龙头企业名单,工业龙头企业60家中,三资企业占60%,商贸龙头企业中,民营企业23家占绝对优势。但是民营企业的规模和带动力却偏弱,对产业升级转型的带动作用尤显不足。
4.5.2高技术人才及研发创新能力缺乏
根据波特的钻石理论,高技术人才和技术属于产业发展的高级生产要素,是产业升级转型的必备条件之一。然而,东莞高技术人才及研发能力的缺乏,向我们显示出高级生产要素的缺乏,阻碍了产业优化升级的顺利进行。
首先,东莞市高技术人才长期依靠外援,本地教育供给不足。目前东莞本地高等教育院校数量较少,主要有东莞理工学院、广东医学院、华中科技大学东莞研究院、东莞电子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数量也较少,主要有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和一些高校的下属科研院所,总体高等院校的质量在全国排名较为靠后,且培养的人才也较为有限,很多要依靠从外部引入。
其次,创新能力缺乏。由于东莞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总体实力和规模有限,且这些高技术人才资源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产业,对于其他产业如服装纺织等文化创意产业方面,技术人才还远远不够,因而在科技研发方面,很大部分产业主要也以依靠外援或者买入技术,造成了研发创新能力的培养还亟待提高。
4.6城市美誉度及竞争力不高
东莞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其人文因素得以发展的,然而,当前东莞在经历了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后,城市美誉度和知名度的提升又称为其产业升级转型中面对的另一问题。城市美誉度和知名度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就如一个企业的品牌美誉度一样,它能够帮助城市聚集优势文化创意资源,是符合东莞市《东莞市建设全国现代文化产业名城实施意见(2011-2020)年)》[24]总体规划,以及帮助提升城市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重要举措。目前,东莞市由于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服务业的不健康发展以及东莞的制造业产品在国外遭遇反倾销,东莞制造一度被标以仿冒、低质量的标签,使得东莞的城市美誉度不能与其经济发展步伐相匹配。城市美誉度的背后是城市竞争力,美誉度不够也就是竞争力不够。从波特的钻石模型六要素在东莞的发展情况看,东莞市缺乏高级要素、同业竞争环境不够、本地的需求少而销售渠道少、相关支持产业的发展不成体系较为分散,都显示了东莞市竞争力的整体水平不高,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当前,东莞市XX已经注意到通过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城市整体竞争力,并通过举办体育赛事、开展文体活动来提升城市美誉度和改善城市形象,但是,有媒体和公众对东莞市提升城市美誉度的做法和措施提出了警醒,要避免犯开普敦错误。[25]许多城市居民往往陶醉在自我良好感觉当中不可解脱,如南非开普敦的居民认为开普敦是世界上最美的城市,因为它有著名的好望角和迷人的海湾景观。然而,对于其他人而言,那里代表着治安糟糕、素质低下,因此,东莞提升城市美誉度,其重点应当是提升社会管理水平、铸造宜居环境,而非建造华美建筑物或者举办相关赛事、创意大赛就可以的。
5.促进东莞产业升级转型的政策建议
5.1东莞产业升级转型的方向
根据上文对东莞城市产业升级的现状、转型存在的问题分析,结合波特的钻石理论相关内容,本文建议东莞市产业升级转型必须要以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为有利时机,调整产业升级。具体的产业升级方向应当如下:
首先,对于各产业的企业而言,应当切实从本企业出发,实现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提升和转型。这里,提升和转型应当分开对待。提升就是让企业尽可能生产附加值更高的产品;转型就是从以前贴牌加工、简单的加工制造,转成逐步拥有自主技术、自主品牌的完整的团体。其次,继续通过招商引资,以增量促存量,使制造业内部实现结构的优化。东莞市产业发展最初就是依靠利用外资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存量基础进行发展的,接下来,东莞应当继续奉行招商引资的策略,但是应当注意的是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方向,应当大力引入世界五百强企业的投资,并且投资领域要与城市产业优化升级的方向一致。再次,培育发展产业服务业和新兴产业,特别是跟东莞产业紧密相关的一些产业服务业,包括物流、工业设计、文化创意产业等。
在这里,东莞市产业升级转型的重点可归纳为以下方面:第一,企业经营生产方式转变;第二,产业外资引入方向的转变;第三,三次产业比继续向一二三结构转变。但是,三个转变归根结底要依靠对技术创新的发展,努力实现产业从地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
5.2东莞产业升级转型的路径
根据波特的钻石理论,结合东莞升级转型现状和不足,东莞市产业升级的路径可从提升东莞六大钻石要素着手,实现产业的升级转型。
首先,生产高级要素方面,根据波特的理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初级生产要素会随着产业的发展而对产业竞争力的贡献逐渐减小,而被创造出来的生产要素对产业竞争力的贡献会加大。从这方面说,要想转变其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需要不断的发展被创造出来的生产要素,即知识资源、资本资源等。对东莞而言,主要是人才的培养和引入,以及核心技术、高新技术的研发和创新。
其次,需求条件改善方面。需求的大小以及需求的发展速度对一国相关产业的结构调整的驱动力显然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需求产生供给,大规模的需求诱发国内外投资,从而使相关产业的投资增加、竞争加剧,有利于产业提高生产效率,因而有利于规模经济和科技创新产业的产业结构转变;第二,先发需求会使本地企业获得先发优势,提前占领市场而制定有利于本国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市场规则;第三,国内需求的饱和,一方面会促使企业为了生存而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同时还会促使本国产业进军国际市场。东莞当前的情况是国内需求不足,大部分产品销往国外却屡屡遭受反倾销。根据微笑曲线,产业升级转型需要向高附加值和产品营销渠道两端进行升级转型,现在,东莞在缺乏科技支持的同时,产品营销渠道也应当得以开发,尤其应当注重本国市场的开发。
再次,相关与支持性产业方面。具体支持的表现包括纵向的支持(企业的上下游产业在设备、零部件等方面的支持)和横向的支持(相似的企业在生产合作、信息共享等方面的支持),他们对产业竞争优势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一是具有竞争优势的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可以以最有效的方式,最快的速度为其关联产业中的企业提供最低成本的投入。二是不断与关联产业尤其是下游产业研究开发合作,通过在资源和技术上的相互支持促进关联产业的产业升级和创新。三是促进信息在产业内的传递,加快产业创新。目前,东莞的产业集群发展虽然已经形成了东莞产业发展的重要优势,但是并未实现产业生产成本的降低,因此还应当从加强产业前后关联度方面入手,尤其是下游服务产业以及科研合作方面,应当继续加强促进产业集群结构的改善和优化升级。
第四,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方面。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本地企业会形成风格各异的管理模式,而各个企业因为其不同的企业战略和结构组织会达成不同的竞争结果,企业战略规划符合市场行情和自身情况的以及结构组织合理有效的,都会有利于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上文已经提及,东莞产业内各企业战略结构的不科学还未形成良好的同业竞争环境,因此应当从建设自有品牌、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提升龙头企业资产质量和产业带动力方面着手构建产业同业竞争环境。
第五,XX方面。根据其他各国的升级转型经验,XX在产业升级转型中的作用和定位应当明确,才有利于产业升级转型措施的落实。东莞根据东莞已有的产业升级转型政策措施,XX应当从以下方面来帮助东莞产业升级转型的顺利进行:首先,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应当以推进加工贸易升级转型为主,继续推进广东省双转移,实现产业转移和人力资本的顺利转移。其次,在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XX应当以此为产业升级转型的工作重点,通过以企业为主体,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要模式,以产业应用技术研发与推广为重点,以产学研合作和对外科技合作为途径,以知识产权为纽带,建立完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这里,XX主要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等。再次,在人才引入方面,应继续推进双转移相关政策的实施,注重普通劳动力质量的提升和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应当加强高等院校建设。
第六,机会。金融危机以后,经济逐渐进入复苏,东莞经济转型也面临着好机遇。目前,全球投资又开始活跃起来,东莞产业转型在广东省“双转移”战略实施以及全国开展的创新战略下,迎来了良好的政策机遇和经济机遇。
5.3产业升级转型的具体政策举措
根据上文对东莞产业升级转型的方向、路径的论述,下文将对东莞市产业升级转型的XX具体措施进行分析。本文对东莞市产业升级转型的政策建议是以XX为主体进行的说明,配合钻石模型理论内容,对XX如何克服产业升级转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
5.3.1制定强有力的配套政策措施
强有力的配套政策是培育市场环境、政策环境的基本法律制度保障,也是发达国家进行产业升级转型中,国家XX重点抓的一项。针对东莞现有的问题,应当从提升科技创新方面入手,制定配套政策措施:一是应当制定相关措施和法律,保护产权、专利权等科技权利,以提高企业自主研发的积极性,由于技术的外溢性和投资额大、风险大的特点,很多企业技术对于投资研发持谨慎态度,加上专利产权法律政策不完善,企业研发成果无法消除免费乘车效应,因此,从专利权和产权角度改善法律制度环境,有利于企业自主研发积极性的提升;二是政策应当具有针对性,根据东莞市产业升级转型的方向,从当前各产业企业出现的问题出发,建立健全XX服务平台建设。未来东莞市产业升级转型的主体应当是以占企业大多数的中小企业为主,实现其经营生产方式的转型,而当前金融危机后中小企业经营生产方式转型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融资难,无法进行科研创新,因此,应当从推进信用担保机构建设、着力推进社会闲散资金有效利用、建设中小企业政策性融资服务平台等方面健全融资体系。
5.3.2注重资源优化整合,加快要素聚集,强化升级转型承载力
资源自动优化配置是产业升级转型的最终目标,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产业结构有利于加快要素的聚集,从而与产业升级转型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目前,针对东莞市产业模式分散,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的问题,应当首先从培养主导产业,提高主导产业带动力方面,优化资源整合,完善产业结构。
首先,应当继续推进信息产业调整和升级转型为主线,以“立足自主创新,调整优化存量,引进提升增量,有序转移低端”为原则,以巩固优化信息产品制造业、培育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及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为重点,以松山湖科技产业园、虎门港、生态园、长安滨海新区等重点园区试点建设为示范,着力强化政策、技术、人才、资金和环境等要素支撑,重点建设一批信息产业园和一批有影响的信息产业集群,培育发展一批龙头企业和高端信息产品制造业,打造一批技术创新及服务平台,努力带动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转型。其次,在其余的七大支柱产业中,注重选择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分支产业,带动整个产业的优化升级,如化工产业发展,应当以重化工业为发展,重点发展新领域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和基础有机化学品为主体的石化深加工产业集群,引导原有化工企业进园生产,推动相关产业做强做大,加快高附加值、低污染化工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通过主导产业升级转型带动其他产业转型,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例如随着主导产业发展和转型,人力资源质量会随着产业科技创新的发展而有所提高;自然资源也会在产业优化升级过程中得以效率最大化利用,这样,会使最优势资源聚集在最有经济带动力的产业,强化产业升级的承载力。
5.3.3把加工贸易升级转型作为产业升级转型的核心
加工制造业是东莞经济发展的主要经济支柱,但是,加工贸易产业却成为东莞产业转型中约束集中表现的领域。例如,加工贸易产业2007年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达到了259.1%,在金融危机中,受到经济影响表现出竞争力的弱势;东莞加工贸易出口多以OEM出口为主,自主产权少,品牌建设发展缓慢;加工贸易带来的经济总量增长大,但是产业辐射能力和聚集效应却没有得到发挥。东莞产业升级转型的约束在这里表现的最为明显,对东莞产业的总体影响力也是最大的。本文建议应当重视加工贸易产业在产业转型中的核心地位,以加工贸易相关产业的转型为基础,带动总体产业升级转型。
5.3.4提升XX服务水平
XX在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角色是要提供公共物品,这种公共物品除了基础设施和法制、制度建设外,还有服务。本文建议从以下方面提升XX服务水平:一是XX相关人员应当明确构建服务型XX的意义,正确认识产业转型的意义,从企业的需求出发,建立公共服务平台,服务转型企业。二是应当建立R&D服务平台,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公共投资平台。XX作为公共产品的投资部门,除了基础设施的投入之外,还应当注重对诸如科研机构、课题研究等软公共产品的投入,并将科研成果在社会范围内分享。当然,考虑到公共产品的外部性问题,我们可以建议XX成立协会组织,在协会成员之间分享XX投资科研项目的成果,从而让不具备实力过多投入到科研项目的中小型企业或新型企业同样能够得到在竞争中发展的机会。三是XX应当担负起产业转型引导人的责任,促使产业向微笑曲线的两端转移,不但要从科技创新R&D服务方面入手,还应当注重招商引资服务和国内外产销渠道信息服务。
5.3.5大力提升城市综合环境
5.3.5.1相对集约发展提升城市化的总体水平
集约化发展是东莞产业转型和提高城市化的最终目标之一,通过集中发展,引导城市资源相对集中,完善城市功能,迅速提升城市化水平,强化对产业升级转型的支撑。集约化发展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最大化利用,有利于最终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集约化经营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首先,推进行政区划调整。改变东莞过于分散的发展格局,在全市范围内统一规划布局重大基础设施,推动农村管理体制真正向城市转变,增强东莞对高端产业和高素质人才的承载力和吸引力。其次,XX应当深化改革,通过建立起产权明晰、圈子额明确、政企分开和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来优化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效率。再次,加快轨道交通建设。积极配合支持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工程,加快市域轨道交通网规划建设进度,对外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对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5.3.5.2优化营商环境
城市的综合环境是城市美誉度和城市竞争力提升的基础。大力提升产业综合环境,应当从经济实力、文化实力两方面同时着手进行。在经济环境的提升上,应当着重对同业竞争、市场环境、市场失灵等进行宏观调控,控制恶性竞争以及转型产业与XX行政之间的腐败,培养一个高新技术产业进入门槛降低、衰退产业推出门槛降低的市场环境。在文化环境方面,可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如通过发展创意产业园等方面来改善东莞城市的整体文化创新实力。
5.3.5.3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完善的城市生态环境是聚集人才的重要保障之一,要进行产业升级转型必须要吸引人才,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议加大财政对生态保护的转移支付力度,建立保护生态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能源和排污总量削减的统计、监测、考核体系。严格限制污染产业的进入,制定关停高污染企业的政策措施,推动产业链中发挥重要配套作用的污染企业转移到环保产业基地,加强对重点污染企业的监管,减轻资源环境压力。积极推进全省发展循环经济试点城市试点工作,鼓励企业开展节能技改和清洁生产,加快发展环保节能减排产业,加大对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定废物污染的治理力度,争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5.3.6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研发创新能力
建立产学研有机结合的研究与开发机制是很多发达国家产业转型过程中的中药成功经验,例如根据X的产业升级转型经验,在X的创新体系中,将企业、科研机构、大学(教育部门)、中介机构和支持机构组建成为一个有机的创新体系。[26]这一点在东莞现有的科技创新体系中已经实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科研机构数量不断增加,企业与大学,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等都具有密切的联系,这样不但使得科研机构和大学的研究成果及时地为XX、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和建议,同时企业和XX的资金支持可以促进科研成果的生成,两者之间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有利于东莞在产业内部形成科研创新环境,提高研发能力,提升产业附加值,促进产业升级转型。
5.3.7加大人才招引力度
东莞过去30多年主要是把全球相对富有的人吸引到东莞投资,把普通劳动者吸引来东莞打工。现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是要把有头脑的人吸引到东莞。人才是产业优化升级的高级生产要素之一,高素质人才能够为产业发展提供知识资本和技术创新,是产业升级转型的关键。但能不能为产业升级提供人才支撑,主要是三个问题:有无好政策,有无载体,能否对现有人才提供有效培训提升。XX将遵循这三个原则,制定一系列引进人才的政策。东莞人才战略其实就是让蓝领比例逐渐下降,白领逐渐增多。而对市民来说,首先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对市民提供素质要求高的岗位的需求量会增加,对有一定素质的市民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而对现有产业工人,特别是新莞人,就要适应产业升级的要求进行自我升级,否则生存能力会受到影响。
5.3.8加强宣传,营造全民参与升级转型的社会氛围
东莞的产业升级并非只是东莞经济发展的经济问题,而是关系到每一个东莞人的社会性转变。东莞经济发展最初是以小作坊搞加工贸易起家,因此,民营经济和个体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参与度非常高,因此,要想产业升级转型顺利进行,需要全民的共同参与和理解。同时,东莞城市形象的建设和文化内涵的发展也需要全民的参与,因此,本文建议通过加强媒体宣传,来向全民普及关于产业升级转型的只是,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顺利进行。
6.结论和展望
本文结合东莞市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历程和产业转型的具体特点,借鉴了产业结构理论和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内容,对东莞市产业升级转型的现状、问题进行了分析,以发达国家产业升级转型的经验为借鉴,本文对东莞市产业升级转型的方向、路径和具体实施措施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东莞产业升级转型的方向是:第一,企业经营生产方式转变;第二,产业外资引入方向的转变;第三,三次产业比继续向一二三结构转变。
其次,产业升级转型的路径,从波特钻石模型理论的要素方向入手,应当注重高级生产要素的培育,包括技术和人才;需求条件改善,包括国内外市场营销渠道的开拓;相关与支持产业的发展,主要是产业下游服务产业以及科研合作方面;企业同业竞争环境的培养和龙头企业带动力提升方面;XX对转型整体方向的把握以及经济发展机会的把握。
具体的产业转型措施,本文从XX角度,结合产业转型路径,给出了八大建议,包括制定强有力的配套政策措施、注重资源优化整合、把加工贸易升级转型作为产业升级转型的核心、提升XX服务水平、大力提升城市综合环境、优化营商环境、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大人才招引力度和全民参与转型。
本文的研究是以理论为基础,国际经验为借鉴,东莞产业转型的现实为基础进行的分析,为我国其他城市经济转型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但是,东莞模式的发展有着其特殊的区位优势、人文历史因素,加上广泛的人力资本优势,使得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但是,其发展模式和产业升级转型的建议并不适合于所有的城市,但是通过东莞产业升级转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其他类型的城市,尤其是对于资源型城市以及内陆城市而言,选择合适的主导产业和产业升级转型方向,并根据此制定合适的转型路径进行发展是关键。
注释
[1]《国家竞争优势》,【美】迈克尔•波特,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1月版;P67页—P130页:在这一部分内容中,波特着重论述了钻石模型的四要素模型,以及以四要素模型为基础而演化出的六要素模型,波特并在书中指出,产业要想建立国际竞争优势,必须首先能善用四大要素,然后辅助以XX和机会两大要素,彼此互动。
[2]《国家竞争优势》,【美】迈克尔•波特,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1月版;P70页—P76页;
[3]《国家竞争优势》,【美】迈克尔•波特,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1月版;P116页;
[4]郝顺利.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路径研究——以华蓥市为例[D].重庆工商大学.2010.
[5]赵磊.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经济要素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
[6]戴景萌.产业转型、行业进入与企业战略联盟[J].现代企业.2008(8):5-6.
[7]张继良,胡荣华.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基于江苏产业转型升级背景[J].广东今年估计研究.2010(6):72-81.
[8]刘志彪.以城市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兼论“土地财政”在转型时期的历史作用[J].学术月刊.2010,42:65-75.
[9]何卫华.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人力资源问题研究[D].西藏大学.2010.
[10]李国璋,魏梅.国外产业结构转型理论述评[J].科技管理研究.2008(10):58-62.
[11]徐峰,杜红亮,任洪波,王立学.国外XX创新促进产业转型的经验与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0(16):38-42.
[12]钱勇.国外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实践、理论与启示[J].财经问题研究.2005(12):24-30.
[13]张冬冬.国外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资源与产业.2009,11:8-12.
[14]邓伟根.产业转型经验、问题与策略[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71-74.
[15]“绿基金”课题.绿色火车头论“绿基金”对若干战略问题的主张与设计[M].人民出版社.2008:143-150.
[16]“绿基金”课题.绿色火车头论“绿基金”对若干战略问题的主张与设计[M].人民出版社.2008.
[17]数据引用自东莞统计年鉴2010.
[18]杨伟燕.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东莞产业转型研究[D].湖南大学.2009.
[19]桂花.广东产业与劳动力双转移:现状、问题和趋势[J].现代企业.2010(03):39-40.
[20]王佳佳,侯艳艳,梁云,左小德.广东省双转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研究[J].价值工程.2010(08):215-217.
[21]东莞时间网.东莞产业转型升级路径选择.2011.http://news.timedg.com/2011-05/10/content_4095178.htm
[22]王思煜,龙家玘.思考力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研究2009[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
[23]邢孟军.民营经济发展与地方XX关系的研究综述[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0,11(5):157-161.
[24]东莞市建设全国现代文化产业名城实施意见(2011-2020)年)
[25]东莞日版.东莞提升美誉度要避免犯开普敦错误[N].2012.01.21.
[26]扈林华,《国际竞争力新论》,中国经济出版社,P186—P193。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4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