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生》高加林的悲剧

  摘要

路遥的《人生》重点刻画了高加林这样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他想要实现自身理想,想拥有美好的爱情,却均以失败告终,其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充分表明了他个人的悲剧结局。高加林的悲剧体现在事业与爱情两个方面。他是复杂性与矛盾性的结合体。高加林人生悲剧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时代、社会大环境的局限,一方面是高加林自身的缺陷。《人生》中高加林悲剧的描写,对青年一代具有启发性。

  关键词:路遥;《人生》;高加林;悲剧

  一、引言

路遥是我国当代文学界里非常知名的作家,他所著写的《人生》得到了广大民众的喜爱。基于1978年以后的陕北地区小城市里生活的实况,他的这一著作小说完美的刻画出乡村里文化素养较高的男性青年高加林,文中描绘出的高加林是一个饱含文化素养,胸怀伟大抱负,期待着前往大的城市拼搏奋斗,然而由于现实的不断打压,想要一展抱负的梦想没能实现,最后只落得孤身回乡的结局的青年。高加林对他的职业生涯拥有着很大的期望,非常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去为这个社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高加林通过自己的努力也有过得意的时候,只不过这种得意的时间并不长,遗憾的是最后他落得一个一无所有的境地,所以,该小说里这样的经历是能够警醒世人的。小说通过对高加林凄凉的人生进行叙述,为我们揭示了人物背后时代环境的不合理,激发了读者对于高加林悲剧命运的探究,以及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共鸣。

起初,文学领域的读者们大多是对小说里主人公的性格和城乡边缘地带等问话题产生了很强烈的争论。基于读者的争议最终他们觉得主人公是作者刻画的一类个性十分丰满的人物形象。那个时候,文学领域的学者更多的将问题大多聚集在小说的主人公是怎样的人:首先他算不算是“新人”。曾经著名的学者梁永安就其《可喜的农村新人——也谈高加林》里表示他属于一种“可喜的农村新人形象”。其次《人生》里的主人公算不算是独自拼搏的人,还有他是否存在着个人主义等争议,我国著名学者曹锦清曾表示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独自拼搏的人;但是国内学者蔡翔却表示主人公的尊严于小说情节中进行挑粪时受到了侮辱和打压,使得他对于人生奋斗的方向转变到成为希望自己能够出人头地,从而在心中逐渐滋生出盲目的报复心理。

在20世纪90年代路遥逝世之后,关于他的研究一时间非常的多,就在那时文学领域涌现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和专著。比如高歌的《困难的日子记事——上大学前的路遥》、晓雷的《男儿有泪——路遥与谷溪》等。这些作品是围绕着“丰富宏大的小说世界”和“路遥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以及“路遥的意识世界”几个部分来探讨的。而前者通常依从人物和审美不同的世界、作者写作的现实主义风格以及对于传统现实主义的革新等视角进行剖析的。后者基于小说中的意识世界、作者内在观点和文学背景等不同方面进行探究的。

当前针对路遥先生文学领域的探究逐渐发展为各大高校文学类专业学生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也有不少研究生发表了该方向有价值的论文报告。如:陕西师范大学冯宗仁2007年的硕士论文《断裂地带的精神流亡——试论路遥文学创作的道德意识》主要论述道德意识在路遥文学创作中是如何影响作家创作的等等。

不难看出,文学界对《人生》的研究越来越重视,但是对于其研究的层面比较单一,这就给本论文选题的研究留下了一定的空间。本文希望通过对《人生》故事中高加林形象的分析,力求探究高加林形象体现的艺术手法和思想底蕴,深入分析高加林的悲剧性命运。

进一步而言,本人希望通过对高加林悲剧性命运形成原因的探究,深入解读作品,从而分析推断那个时期的社会背景,揭示出高加林悲剧命运与复杂社会背景的必然联系,推进对路遥作品的研究。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路遥的《人生》并说明主人公高加林这一人物形象的悲剧性命运。第二部分从事业悲剧与爱情悲剧两个部分简要叙述了高加林的悲剧命运。第三部分分析了高加林形象的多面性,高加林是新旧思想的结合体,也是内在矛盾性与外在矛盾性的结合体。第四部分分析了高加林悲剧命运的成因,高加林最终落得这个结局有其时代原因、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第五部分是结语部分,路遥用高加林这样一个虽然性格复杂,但是却很真实的一个人物,结合以小见大的手法,展现了陕北农村的村民们生活中的磨练与成长以及乡土思想与城市现代思想冲撞下产生的矛盾与冲突。高加林的人生悲剧是事业悲剧与爱情悲剧的结合,他内在的矛盾性,与自身和社会的外在矛盾性,以及社会原因、时代原因还有他自身的原因的结合酿造了这样的悲剧。《人生》为那些在困境中奋斗的年轻人指明了方向,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高加林的悲剧命运

高加林是路遥笔下的经典人物,他知识渊博、热爱学习、拥有一腔热情满怀抱负,然而他的伟大的理想同残酷的现实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高加林也遇到过很好的机会和令人向往的爱情,然而相比这些而言更多的是现实的摧残和遗憾。高加林他曾经享受过事业与爱情双双实现的幸福滋味,但最终却都以悲剧收尾,令人唏嘘。

  (一)事业悲剧

高加林高中毕业,虽然没考上大学,但是在高家村也算是个少有的知识青年。起初,他在马店当一名民办教师,虽然这份工作满足不了高加林的内心更美好的向往,但是他勤勤恳恳地工作,用空闲的时间学习,对他喜爱的文科深入钻研,也收获了一些成绩,他期待着能够通过考试转为正式的国家教师。然而这样顺心的日子总是特别的短暂,后来村里党支部XX家的孩子三星将民办教师的工作取代了,这使得高加林的非常的气愤,终日以泪洗面,甚至想冲去与党支部XX对峙,但最终却又无可奈何,只好向命运低头,回乡务农。不过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他怀揣着满腔的热情,依然对城市的生活充满幻想。机缘巧合,高加林的叔叔成为了当地劳动局的一把手,马占胜想着去巴结高加林的叔叔,就借机为其于县委单位某求了一份宣传干事的工作。他的才华终于有用武之地,他平常的积累让他工作起来得心应手,获得了很多人的夸奖,因此信心满满,期待未来。与高亚萍在一起后,他满心向往着到大城市工作,本以为他这次能够实现梦想,但好景不长,他走关系找工作的事情被情敌的母亲告发,因为事情重大,只能将他送回农村继续务农,他的梦想破灭。经过一波三折后,他的事业终是以悲剧收尾。“他的人生道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充满苦难与艰辛。”①

  (二)爱情悲剧

《人生》其实并不是单纯的爱情故事,但是小说中的爱情这一线索却耐人寻味。高加林在从民办教师岗位回到农村的失意之时,遇到了温柔、善解人意的巧珍。在高加林的一时冲动下他们在一起了,巧珍真心实意地给予高加林爱与关怀,点亮他灰暗的生活。高加林在农村能够重新振作起来,其实很大程度上少不了巧珍的帮助。而后来他终于如愿以偿来到了城里发展,恰巧遇到了他曾经地老同学黄亚萍。这个女孩子在高加林心里一直是文化水平高、富有才华的城里的姑娘,同时能够懂得自己心中的理想抱负。高加林认为自己和黄亚萍有共同语言,而如果有黄亚萍父亲的帮助,自己的前途将会更加的光明。再次见到巧珍时,与黄亚萍重新接触后的高加林觉得自己与巧珍已经没有了之前的感觉。经过几番纠结,高加林选择抛弃深爱着他但是却没有共同语言的巧珍,并和黄亚萍展开新的恋爱生活。因为被情敌克南的母亲举报,高加林再次变回农民,他深知自己与黄亚萍不再处于一个思想阶级,但是高加林总是会不断的思考到如果当初同她一起去了南京发展,“是不是此生真的能够毫无遗憾了?是不是就能像他理想中的实现自己的满怀抱负?那她又真的可以一直爱他?然而南京比他优秀的男孩子数不胜数,他也不敢肯定黄亚萍会不会喜欢其他的男孩子,如同丢下张克南一般的抛弃了他”②,他认为两个人继续下去是没有未来的,于是便选择了分手。在这个时候,高加林内心非常清楚,在他心里最想携手白头的人只有巧珍,若是高加林与巧珍能够在一起,他完全不会担心巧珍会抛弃或者丢下他,他开始忍不住怀念以前与巧珍在一起时的点点滴滴。但是,他从三星那里听说巧珍已经同别人结婚了,只留给高加林深深的懊悔。小说中,高加林经历了两段爱情,但他选择的矛盾性让两段爱情最后都失去了,以悲剧收尾。我们能够看出,在路遥的笔下,其实这已经不仅仅只是一个爱情故事了,它反映了多数人在爱情中的利己与自私,是真实生活的缩影。

  三、高加林形象的多面性

在路遥的笔下,高加林其实是一个矛盾、复杂的个体,是一个具有争议性的人物,他的争议性源于不同人对他的看法和评价,他的矛盾性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了他的悲剧人生,在这部小说中,高加林的矛盾性不仅是表现在自身的性格中,也表现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

  (一)高加林:新旧思想的结合体

高加林是个复杂的人物。他本来是可喜的农村社会主义新人。但是高加林个性独特,不想像他的祖辈一般通过苦力去耕种田地为生,一辈子依靠面前的土地养活自己,用耕种去创造自己的生活。与农民相比,他向往更好更大的城市,有着更强烈的为了美好理想未来努力奋斗的进取精神,他一次又一次地希望能够通过知识实现理想。

他也能够成为典型的利己主义的人,不停地进行孤独的奋斗事业。他在选择自己的事业理想时,身为独子却从来没有考虑过抚养自己长大的父母,没有想过如果自己到了大城市父母会如何,他只是一味地想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对农村与家庭没有一丝留恋。他在选择爱情时,没有考虑过他人会受到什么伤害,就连父亲与德顺老汉到单位劝说他时,他也只是固执己见,只是因为他的一时冲动,并且有利于自己的前途,他就放弃巧珍选择了黄亚萍。我们不难看出,他虽然怀揣着理想,但是他的大多数决定都只是为了自己。成功时意气风发,忘乎所以,甚至到了有点飘飘然的地步;遇到挫折的时候,又显得十分沮丧绝望,仿佛不堪一击,甚至把别人眼中美好的爱情当成了自己往上爬的阶梯。所以,虽然他的人生充满了悲剧,但实际上并不值得同情,“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他本身就是处于人生十字路口的乡村有文化的年轻人,又具备着较为复杂的个性,因而高加林并不是“新人”,亦非是“奋斗者”。所以并不可以由于高加林在现代文明方面的追寻,而认定他是新农村中的新人代表,同样不可以由于高加林具备着个人主义的情节来断定他属于个人主义者。就其具体情况而言,当下高加林的思维意识还未没有全部的定型,他是属于新和旧思想的结合体,是出身农村向往大城市的代表。因此他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处于人生岔道口的农村知识青年。

他又是社会主义新时期时代里充满悲剧的人。而导致主人公凄惨一生的因素非常的多。基于主观角度而言,他确实非常的上进,也想着努力破除传统规矩,追寻现代文明生活,但是大多数时候我认为他是一个脱离群众的独立体,他时常自命清高,不能与身边的人物和环境融合在一起。他的脱离与不融入,也是产生高加林悲剧人生的主观原因。一方面,高加林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他的人生起起伏伏,遭受各种外力的潜在控制。

我认为这些观点和看法虽然各不一致,但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只是不够完整和全面。高加林是一个具有争议的、极其复杂而矛盾的人物,他的悲剧命运其实也是多种因素所综合的结果。

  (二)高加林自身的矛盾

一方面,《人生》这部小说里的主人公他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乡村青年,其成长的氛围对他性格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影响了他的成长历程。他渴望离开农村,到大城市去实现他的理想与抱负。在他的心中,他排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他认为要靠文化改变未来,从来没有准备成为一个农民。高加林接受过现代教育,他渴望通过知识改变知识,在小说中他不顾村民的排斥用漂白水来净化村民用水。虽然高家村是他土生土长的村庄,但是他渴望离开脚下那片贫瘠的土地,到外面更广阔的大城市去施展自己的才华,他的目标不仅仅只是县城,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到越来越大的城市中去。高加林期盼着通过自身的文化水平,进而获得想要的生活和前途。路遥在文中是描绘他时,表示他非常渴望在都市里工作生活,他非常渴望能够进入城市生活,又特别痛恨非农村户籍的人;他爱惜乡村里的人们,却想着赶紧离开田野。由此可见高加林的内心确实是非常矛盾的。

另一方面,他于人生低谷时期与非城镇户籍的女孩子巧珍相爱,当然高加林心里确实也爱这个女孩。但是在黄亚萍提起她的父亲能够帮助高加林调动时,他为了出人头地,为了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他狠心地抛弃了巧珍,选择了黄亚萍。无论是放在那个时候还是现在,都很难让人接受。在高加林再次失意后,他与黄亚萍分手,这时他才认清对巧珍的爱,开始怀念起与巧珍的点点滴滴。他内心矛盾、挣扎,在这两个女人之间周旋,最后却什么都没有得到。我们不难看出,在面临爱情选择的时候,高加林也是一个矛盾的个体。

在小说的开始,高加林是一个嫉恶如仇的人,对于社会中的不正之风恨之入骨。由于党支部XX通过个人的权力,使得自己的儿子取代了高加林的职位,导致他没有了民办教师的这份事业。其实在小说的最开始,他是十分鄙夷那些公权私用的领导和干部的。甚至在父母让自己去县上卖馍时,都要故意走到占胜面前让他难堪。我们不难感受出,高加林对这些权力之上的“领导”们的厌恶之情。但是在自己遇到不公时,他也想到要写信给叔父向他求救,并且一旦遇到仰仗权势可以发迹的机会,他丝毫没有犹豫,绝不放过,并坦然地加以利用,并且享受着其带来的幸福感与满足感。

高加林从始至终都有着理想与抱负,从小说中的好几个片段都可以看出,他不愿意一辈子待在乡村,他不想平平庸庸地活着,他的内心燃烧着攒动的小火苗,他极想大有作为,其实也从不愿意对任何人使坏。但是他一次次地步入人生的岔路口,面临着一次次的选择,高加林终究变为了背井离乡的孤独奋斗的人,他只顾及自身的权益,导致了于人于己都不利的局面发生。到头来高加林一无所有,事业失败了,爱情也失败了,还是只能回到农村,认命做一个辛勤劳作的普通农民。

因此,高加林就农村与城市、爱情和梦想、机遇和抉择等各个方面出现了各种矛盾。也从这些方面发现高加林所具有的现代光芒和旧时代的影子,在他本身复杂的性格中,可以发现那个时代的社会的原貌,也能感受到作者笔下人性的复杂性以及命运的残酷性。生活并不是时时刻刻都是圆满的,它时而美好,时而残酷。

  (三)高加林与社会现实的矛盾冲突

高加林受过现代教育,教书后他用一切空余的时间进行学习,知识灌输使他有思想、有文化,其实他极力想要挣脱眼前仍然有些封闭落后的陕北穷山沟、向往着大城市的生活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高加林出身农村,父母只是农民,没有什么条件与背景,因此在他实现理想的道路上,一定不会顺风顺水,他必然会遭遇种种客观因素的阻力,会遇到一些没有办法解决的困难险阻。他与当时客观现实社会的矛盾冲突,其实是很难调和或者解决的。在他与客观现实社会矛盾冲突时,我们会看到他总是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高加林进入县委大院的时候,虽然他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得到了大家的夸奖,在县城里顺风顺水,让许多人开始尊敬,但说到底,他是通过关系才获得这一个工作机会的,他其实并不是采取公平公正的手段得到了他所享受的名誉,这个时候高加林处于正剧的位置,而现实环境却成了悲剧。我们把二者的位置进行调换,当环境处在正剧这个位置时,为了保证公平,高加林被纪委合法除名,他只能再次做回农民,这个时候高加林就成了悲剧。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现实与高加林之间,是不可能同时处在正剧或者悲剧的位置上的。高加林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说到底根本无法妥善被解决。而这种矛盾冲突,也是导致高加林悲剧人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之一。

  四、高加林悲剧命运的成因

在小说中,高加林的性格较为复杂多样,值得人深思,他的身上既蕴含着丰富的人性内涵,同时也聚集了时代背景下的种种社会矛盾。他的结局之所以悲惨,并不仅仅是他个人性格的原因,应该是个人原因、时代原因、社会原因的结合,发人深思,值得揣摩。

  (一)时代原因

路遥笔下所描写的,其实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那个时代我国“城乡交叉地带”中青年们的理想与追求,那个时代给青年们增添了一部分的热情,同时也给青年们增添了一部分的负担。正如文中所写一样,在农村,家庭合作的主要形式是联产责任制,高家村的农民们都是靠自己的劳动获取工分,积少成多。但是,在这片“城乡交叉地带”,改革的影响还只是刚刚才开始,农村的年轻知识分子也趁着这个时候“改革”了一把。离开学校,重返农村,其实是高加林一次无奈的选择。为了生计,他在父母的要求下进城卖过馍,从来没有下地劳动过的他用双手赚取工分,他也进城担过大粪,还因此和其他人吵了起来,没有教师工作的他只能用略带毁灭性的劳动来发泄心中的愤懑不平。在高加林的身上能够看到,他自身的理想在现实条件与当时的环境前是不合适的,是有冲突的,形成了矛盾的局面。他非常的期待能够脱离乡村,在更大的地方一展抱负,然而就其实现自身价值和理想时出现了很多不可控的因素。他一心想着进入大的城里生活,从普通的苦力劳作奔往用自己的知识与文化创造个人价值的生活。

由于当时社会在发展方面存在着很多的局限性,使得很多同高加林饱含理想和才华青年难以施展才会,造成其性格和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矛盾,使得他性格中的一些缺陷逐渐暴露,也使得他逐渐焦虑。高加林的身上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矛盾。“在那样的年代,高加林正是在农村向城市流动,即由传统向现代的追求中,遭到失败。”③

  (二)社会原因

当时的社会处于一个转型期,制度在那个时候并不完善,因此社会原因也是造成高加林悲剧的重要原因之一。当时的人口众多,经济的发展也比较落后,城乡之间的差别较大,城市是没有办法容纳太多的乡村人进城的,就如同小说中一样,县城和农村之间存在着一条无形的界限。“农民”和“市民”之间的身份界定是与生俱来的,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高家村和县城完全就是两个世界,在高加林失去教师岗位后上县城卖馍时,他自己都能感觉出来与县城人的差别和不同。“农民”这样的身份想要有所变化,唯一的出路就是读书和当官,除了这两种方式,那个年代而言没有更好的办法。事实上在农村里也有着界限与差别,就像巧珍在与高加林谈恋爱后刷牙被村民嘲笑一样,在他们的心中觉得这是只有读过书的文化人才能干的事情。但是主人公身上没有一个条件符合的,若是高加林想着逃离以前农村人的生活方式,奔向城里开始新的生活,最重要的是先打破城乡的差距。通过他局长叔叔的私权来帮助他实现。但是此种手段,并不公平的方式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他后来被重新抛回农村这样的命运。

《人生》一文中的其他的人物的一些事宜对主人公的悲惨一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比如村里的党支部XX,用自己的私权将高加林的民办教师的职位偷偷的给了自己的儿子,使得高加林只能离开城市回乡种地;而马占胜年纪虽轻,但是在官场已经十分圆滑老练,这让高明楼都非常佩服。在高加林的叔父当上劳动局的局长之后,就算高加林的叔父为了公平而不帮侄子找工作,他私底下却为了讨高玉智的欢心偷偷替高加林安排了工作。在小说中,他们能“爬上”所处的职位,其实是靠自己在官场上的“摸爬滚打”,但是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利用手中的权利让身边的亲人“走捷径”,这种不公平的行为其实一定程度上给那些满心抱负却没有条件的青年们当头一棒。这些传统的落后观念和较为腐朽的社会风气其实也是造成高加林悲剧命运的原因之一。

再看,从根源上来说农村和城市的鸿沟一直都存在着。当高加林是一个农民的时候,虽然黄亚萍曾经喜欢过高加林,但是却从来没有向他表露过爱意。但是当他进城做了通讯干事,工作有了起色之后,黄亚萍在有男朋友的情况,依旧迫不及待地向他吐露情怀。乡下人其实真的非常向往城市生活。社会环境其实不知不觉中在影响着高加林。在高加林被剥夺教师权利后,他的内心愤愤不平,甚至还想要去告发高明楼这样滥用私权的行为。但是当他通过自己叔父的关系找到了工作之后,他却默默享受着不劳而获得来的权利,似乎早已经忘记这种行为是他当初最不喜欢的。这些社会转型期普遍存在的诸多矛盾,直接或间接地造成高加林的悲剧命运。

  (三)个人原因

1.对于自我实现追求的失败

首先,我认为高加林并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是那个时代很多同他一样想追求自我价值却又无能为力的人的代表。他的悲剧命运,其实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的个人原因。在村子里,高加林与其他农民相比,是一个有知识有思想的青年人,因此他的眼界比其他人放得更好,不甘于一辈子做一个农民,他的心中时常燃起对“未来生活的幻想之火”,他其实有聪明才智,在多方面也都有能力,这让他充满了信心。与其他人相比,高加林是幸运的,在学校接受教育丰富了他的精神生活,而城市让他的人生迈上了新的台阶,为他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窗户;高加林又是不幸的,因为只是一个没有强大家庭背景的农村孩子,在他的梦想和实际情况间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就其个人的梦想而言慢慢的被社会上负能量的影响而最终难以实现。当他的身份由体面的教师成为普通的乡村农民之后,其内心十分愤慨,且还存在着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但是却不肯脚踏实地,他虽是农民家庭出身,但是他身上却少了朴实,与一种韧劲。印象深刻的是,当他的家人让他将家里的馍拿出去贩卖时,“他感到就像要在大庭广众面前学一声狗叫一样受辱”④,不难看出,于他的内心而言自己要高于农民一等的,这体现了高加林思想存在狭隘性。他所谓的实现个人价值,其实就是在城市中升官发财,这是肤浅的同时也是片面的。再者,他没有拥有自己想要的人生更重要的是因为他逐渐迷失了自己和失去了道德底线。高加林是经历过因为别人利用公职而下岗的,按理来说他应该更加排斥这样的行为。然后当他换了个位置,有机会利用权力找到工作时,他立马又丢弃了自己原本的原则。他性格里的一些东西,让他在得到一些成就后就过于飘飘然,这也让他跌了个大跤。总而言之,他的理智与意志在日趋膨胀的欲望中消失了,心中没有了公平正义,没有了是非曲直,人生的路也是走不通的。

2.对于完美爱情追求的失败

刚开始高加林并没有过多的注意过巧珍这个女孩,通过对他的了解,不难知道他理想的另一半的标准是受过教育,能够和他谈天说地。他之所以能够接受巧珍,一方面是因为那个时候他一定程度上认了一辈子都要待在农村这个命,一方面是因为失意落魄的他那个时候处于一个低谷,需要一种情感的填充。因为冲动答应了和巧珍在一起后,高加林的内心十分矛盾,甚至好几天都不愿意见到巧珍,由此可以看出,在他心中挣脱乡土这样一个愿望一直没有消失,他向往一个现代且理想的生活方式。他对巧珍的爱情,其实是人在失意时为了得到安慰自私又无奈的选择,据此能够看得出他时常处于一种被动和犹豫的位置。他获得县委的新工作后,他与巧珍的分别十分地坚决,由此看出他因为终于可以实现理想而觉得分外轻松。与依依不舍的巧珍相比,“他用手指头抹去眼角的泪水,坚决地转过身,向县城走去”。⑤城市中的工作进展顺利后,他就没有怎么想起过巧珍,而另一个人的再次出现,也改变了他的爱情生活。在爱情的追求上,高加林缺少坚定的信念,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摇摆不定,反复纠结的人。再重逢城市女孩黄亚萍后,他欣赏的不仅仅只是她的才华横溢,也不只是他们能够有共同语言、侃侃而谈,他还看中了她能够帮助他实现人生的梦想——到大城市去。虽然在相处的过程中,黄亚萍的一些做法也让高加林不喜欢,但是他还是毅然与巧珍分手,和黄亚萍开始“罗曼蒂克式恋爱”。巧珍陪高加林走过低谷,带给他很多力量,如今随随便便将她抛弃,因此让他成为了别人眼中的负心汉。他的这一个举动让很多人都失望。当高加林遭遇事业悲剧后,他的第一个反应便是与黄亚萍分手,这个举动反映出高加林实质上还是一个自卑的人,他们之间其实一直都存在着一道看不见的界限。

高加林最终落得此下场,有时代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推动,也有他选择的影响。在爱情和事业面前,他丝毫没有犹豫地选择了事业。这本没有对错,不仅在那个时代,其实放在任何一个时代,如果没有物质条件作为基础的话,精神也无从谈起,毕竟精神不能代替食粮。但是他对于事业的欲望越来越膨胀,这使他逐渐迷失了自己,人性中的缺陷让他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迷了路。在我的理解中,高加林他有的只是一个个理想,但是这些理想并没有转化成为他奋斗的动力,而他的成长环境,家庭状况也不能为他实现理想创造什么条件。从表面看高加林他拥有较强的能力,看似有不懈奋斗的决心,但说到底他少了一颗强大的内心,实际上他是一个软弱不稳定的人。这为他的事业悲剧与爱情悲剧都埋下了一颗不利的种子。

  五、结语

路遥是一位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笔下的《人生》,描写的就是真真实实的“人生”。他从高加林这样一个虽然性格复杂,但是却很真实的一个人物,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展现了陕北农村的村民们生活中的磨练与成长以及乡土思想与城市现代思想冲撞下产生的矛盾与冲突。综上所述,高加林的人生悲剧是事业悲剧与爱情悲剧的结合,他内在的矛盾性,与自身和社会的外在矛盾性,以及社会原因、时代原因还有他自身的原因的结合酿造了这样的悲剧。《人生》具有启发性,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人生》为那些在困境中奋斗的年轻人指明了方向,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注文

①侯晓艳.路遥小说《人生》的精神主题[J].文学界,2011,(11):25.

②路遥.人生[M].北京:北京文艺十月出版社,2011:242.

③张喜田.论路遥的农村文化意识的表现[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5):15-21.

④路遥.人生[M].北京:北京文艺十月出版社,2011:25.

⑤路遥.人生[M].北京:北京文艺十月出版社,2011:138.

  参考文献

[1]路遥.人生[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

[2]闫慧玲.路遥的小说世界[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

[3]李建军.路遥评论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

[4]宗元.魂断人生[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5]赵学勇.生命从中午消失——路遥的小说世界[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6]高歌.困难的日子记事——上大学前的路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61.

[7]晓雷.男儿有泪——路遥与谷溪[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8]雷达.路遥研究资料[C].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9]冯宗仁.断裂地带的精神流亡——试论路遥文学创作的道德意识[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

[10]焦仕刚.乡村•土地•母亲•恋人——路遥小说爱情叙事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5.

[11]李维凯.矛盾交叉:路遥文化心理的复杂构成[J].文艺争鸣,1992(3):31-35.

[12]代柯洋.苦难生存中的悲剧人生[J].2017(3):29-31.

[13]杜刚秀.路遥《人生》中高加林人生悲剧的分析[J].文学艺术,2013(12):30-32.

[14]李佳桐.对路遥《人生》中高加林人生悲剧的分析[J].2018(35):14-16.

[15]陈为民.论高加林悲剧形成的诸种原因[J].安徽文学,2008(7):20-21.

  致谢

大学四年的生活结束了,这一篇论文算是我的大学最后一课,在不断修改的过程中,我收获良多。诚挚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叶蔚春老师。她的耐心细心、严谨治学、精益求精深深感染着我。从论文的选题、开题到论文的框架构建到最后的润色修改,叶老师不辞辛劳,解答我各种各样的问题,使我的论文最终能够顺利完成。

同时,感谢四年来给予我指导的各位老师,以及共同学习的同学们,我将带着这四年学到的所有知识与道理继续前行。

论《人生》高加林的悲剧

论《人生》高加林的悲剧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2年8月30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49574.html,

Like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8月30日
Next 2022年8月30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