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攀枝花是一个以工业制造为主的资源型城市,钢铁、煤炭矿业为攀枝花的支柱产业。资源型城市在经济发展的后期,由于自然资源趋于枯竭,经济发展滞后,民生问题突出,生态环境压力大,被列为衰退型城市,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和难点地区,可见问题的严重性。因此攀枝花经济形势十分严峻。本文运用区域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等理论研究成果,在将攀枝花定义为资源城市基础上,针对其煤矿产业,通过比较和实证分析、多视角论证等方式和手段,从攀枝花的历史背景、煤矿发展现状等方面入手,研究其现阶段经济社会存在的问题,以及下一步的在其产业结构优化、向城市低碳发展转型方向。
关键词:产业优化转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科学可持续发展;攀枝花市
1绪论
1.1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资源型城市[1],是依靠当地自然资源,通过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来发展经济,且资源型产业在城市经济中占绝对主导地位的一类城市的总称[1]。在2013年,xxxx办公厅发布了《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规划中明确指出我国资源型城市要在产业结构优化、向城市低碳发展方向转型,并且明确将69个城市定位资源枯竭型城市,这些城市由于自然资源趋于枯竭,经济发展滞后,民生问题突出,生态环境压力大,被列为衰退型城市,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和难点地区,可见问题的严重性,攀枝花为其中之一。攀枝花是一个以工业制造为主的资源型城市,钢铁,矿业煤炭为攀枝花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国际经济持续低迷,国内经济也受到影响,房地产市场受到冲击,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使钢材需求大幅减少,钢铁、矿业、煤炭等传统产业深受市场冲击。高房价对制造业也造成巨大的冲击,资金大量流入房地产产业,制约了制造业的发展,攀枝花机械制造产业在2014年逆势增长12.9%。因此攀枝花经济形势十分严峻。
1.2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本文对攀枝花市煤矿产业转型的研究,主要涉及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资源环境经济学,通过比较和实证分析、多视角论证、多学科综合研究法等方式和手段,从攀枝花的历史背景、煤矿产业发展现状等方面入手,研究其现阶段经济社会存在的问题,以及下一步的在煤矿产业结构优化、向城市低碳发展转型的方向。
1.3结构安排
论文的研究内容共分为五部分:
第一章,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对相关理论和国内外资源型城市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提出将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理论依据,以及可持续发展与产业转型的关系。
第三章,回顾攀枝花开发建设历程,对攀枝花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阐述,指出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及攀枝花进行产业转型的必要性,其所面临的现实基础和制约条件。
第四章,对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成功案例进行了借鉴,并提出攀枝花实施产业转型的总体战略思路和规划,以及政策建议。
最后,描述了攀枝花实施产业转型的路径选择,就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科学评估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分析。
1.4创新点
一是选取了攀枝花这样一个因矿而生的,同时是国家重点要求转型的资源型城市作为样本进行研究,提出了产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办法,将使得研究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二是采取多角度进行研究,跨域单一领域研究的局限,融合经济、人力资源管理、城市建设等多学科知识,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角度入手,抓住多学科知识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交叉点来解析攀枝花未来的发展方向,使得本文的研究更具系统性和合理性。
2现状分析及文献综述
2.1现状分析
2.1.1我国煤炭产业结构现状
近年来,国际经济持续低迷,国内经济也受到影响,房地产市场受到冲击,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使钢材需求大幅减少,钢铁、矿业、煤炭等传统产业深受市场冲击。高房价对制造业也造成巨大的冲击,资金大量流入房地产产业,制约了制造业的发展。
高度分散的产业结构导致过度竞争。我国现有煤矿1.08万处,煤炭企业6000多家,前十大企业煤炭产量占煤炭总产量的比例仅20%左右。高度分散的产业结构导致了煤炭企业的过度竞争和煤炭产业与相关产业的不公平竞争,一些煤炭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低价倾销、竞相赊销,甚至一些煤炭产品低于成本价销售。这也是导致我国2014年以来多项煤炭脱困政策措施难以奏效的重要原因。
不健全的交易方式扭曲了煤炭价格。煤炭供需双方交易以现货和一年内短期合同为主,几乎没有执行超过10年的长期合同,以致于产能不足时(2012年以前的10年),煤炭价格快速上涨,价格畸高;产能过剩时(2013年以来),煤炭价格快速下降,甚至低于成本价销售,煤炭价格大幅度波动,不能完全反映煤炭资源稀缺程度、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和市场长期供需关系。
过度的行政干预弱化了煤炭市场的功能我国煤炭企业中国企占据主导地位,XX对煤炭行业调控以行政指令、考核指标等直接干预方式为主。非市场化的宏观调控方式,弱化了煤炭市场的反馈调节功能和资源优化配置作用,以致于煤炭行业发展过多地依赖国家政策,煤炭企业市场化意识不足,常出现“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现象。
2.1.2攀枝花煤炭产业结构现状
攀枝花市区位于川西南、滇西北结合部,金沙江、雅砻江交汇处,北距成都749km,南至昆明351km,西连丽江,东接昭通。是四川通往华南、东南亚沿边、沿海口岸的最近点,为“南方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物资集散地。地处云贵高原北部的横断山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脉走向近南北向。攀枝花市属南亚热带气候到北温带气候,气候垂直分带明显。具有夏季长、气温日变化大、干热、日照强、降雨集中等特点,降雨多集中于5—9月,多大暴雨。区内河流均属金沙江水系,主要河流包括金沙江及其一级支流雅砻江、二级支流安宁河等,水能资源丰富。
资源型城市,是依靠当地自然资源,通过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来发展经济,且资源型产业在城市经济中占绝对主导地位的一类城市的总称[7]。而攀枝花是一个以工业制造为主的资源型城市,钢铁,矿业煤炭为攀枝花的支柱产业,因此攀枝花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在2013年,xxxx办公厅发布了《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规划中明确指出我国资源型城市要在产业结构优化、向城市低碳发展方向转型,并且明确将69个城市定位资源枯竭型城市。攀枝花为其中之一。
攀枝花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矿区煤炭的储量、品种、质量等方面,足以保证攀煤基地近期与远期煤炭工业所需的洗精煤、动力用煤和无烟煤。但是攀煤在西南区域市场内与竞争对手相比,无论是企业规模,矿产资源,还是装备和技术,乃至于营销和管理都不具有显著优势,从而在区域市场无法形成相当的市场竞争力。
但在目前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攀煤的地理位置置企业于竞争不利地位。一是远离市场,造成产品输出成本高,较大地降低了攀煤产品与沿海企业竞争力水平;二是偏远的地缘增加了企业生产经营的难度;三是城市依托条件差,周边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缺乏大企业大集团高效运作的经济环境和人文环境。不仅使应由社会支撑、协作的条件薄弱,投资及经营的社会成本偏高,而且还限制了对企业经营发展至关重要的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的获取。攀煤所处地理位置与经济发达地区的煤矿集团相比相对闭塞,交通运输条件差,信息不灵捷,销售成本高;矿石储量大但品位低,生产成本高;社会发展水平低,企业负担严重,非煤炭产业发展缓慢;人才吸引力小,企业减人增效困难,这些都成为影响攀煤发展和企业竞争力提高的不利因素。
由于历史原因,国有企业劳动生产率低,人工成本高的劣势比较普遍,但攀煤更为突出,无论和民营企业比,还是和山西煤业比,差距非常显著。人工成本高,从深层次也折射出企业组织不够优化,产品结构调整缓慢,改革滞后,社会负担重。与此同时,随着人力资源配置日益市场化、流动性增强,攀枝花与东部及西部都市工作生活环境差距拉大,攀煤人力资源危机已经显现并将日益显著。轮换工政策影响了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尚需改进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加剧了人工成本过高和人力资源危机。
资源紧张局面对攀煤竞争力提高带来严重影响。近些年,资源成为制约攀钢持续发展的瓶颈,对攀煤竞争力提高带来严重影响。煤矿方面,私企较多,企业分散规模小,攀煤随着自身规模的扩大及周边地方小煤厂的扩张崛起,原燃料资源紧张局面愈加严峻。同时西南地区钢铁规模的迅速增加,将加剧对攀西煤矿资源的争夺,进一步加剧攀煤矿石资源紧张局面。
第二部分结构与目录所列不符。按照目录中我给你列的内容重新调整顺序。由于现在没有按要求的文献综述,可以先将你所列的文献综述放在那里,回头再按要求整理。
2.2文献综述
在矿区环境问题治理方面,张琪在《馍矿废弃地景观再造规划研究》中,对煤矿废弃地的景观再造发展,以煤矿废弃地的改造再利用以生态修复为核心,建议综合全面的研究范围,融合优秀的景观设计,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
潘仁飞在《论可持续发展观下的我国煤矿城市及衰老矿区产业转型》中认为XX在政策上,应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发挥XX宏观调控的作用,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矿山企业反哺机制,正确处理煤炭主业与延长产业链、发展接续产业的关系,加强煤炭产业的旁向联系、培育发展中小型企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寇晓蓉在《煤矿区产业转型的机制、模式研究与实证分析》中以平朔矿区为例,通过对矿区产业结构框架组成关系、矿区传统土地复垦模式以及产业结构特征与演替规律分析,研究了矿区复垦土地与产业转型的机制与模式。研究表明:我国矿区复垦土地可持续利用与产业转型目标导向机制应从“二元主导机制”过渡到“多元并存主导机制”,最终实现“多方合作主导机制”;平朔矿区产业框架应由粗放型、外延式向精益型、内涵式转变;依产业链不同,将平朔矿区产业转型模式分为两类,一是黑色工业产业链:煤炭开采-煤矸石-电-硅铝-建材工业,可实现矿区资源、能源和废弃物的高效利用,减缓产业转型的环境压力;二是绿色生态产业链:农-林-牧-药-农产品加工-生态旅游,是依托田园综合体的经济技术原理重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促使复垦土地功能提升的必然途径。
3攀枝花煤炭产业结构转型的必要性
攀枝花煤炭产业现存结构的弊端:
对环境及生态的破坏严重:随着矿产资源的不断开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存在和积累了一些问题,面临着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抉择。城市在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培育和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任务十分繁重,面临“资源丰富、经济贫困”的境地,城市经济市场面临着国内、国际经济一体化和资源枯竭的严峻挑战,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城市经济的主体,也是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国有大中型企业暴露出来的矛盾与问题自然成为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随着矿产资源的不断开采,攀枝花市出现一系列矿山环境问题,包括地面变形问题、矿山“三废”问题、水土流失问题和地下水均衡破坏问题等。
矿山地面变形问题分布广泛,无论露天开采矿山或是地下开采矿山往往都伴随有不同形式的地面变形问题,尤其是当表现为滑坡、崩塌、地面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问题时,可能对矿山本身及矿区附近一定范围内人居、设施、植被等等造成严重的威胁,危害严重。
矿山“三废”问题包括固体废弃物、废水排放、废气或粉尘排放等对环境带来的污染,其中固体废弃物的堆放普遍,除对地面形态产生改变并可能带来地质灾害隐患外,还可能对堆放场地周围水土构成污染,矿山废水排放污染较严重的主要为煤矿,大气污染主要来自井下开采抽出排入大气的有害气体、露天采矿爆破产生的废气和粉尘、矿石运输过程中产生粉尘污染、固体废弃物堆放产生的扬尘、矿石冶炼排放的废气等。
攀枝花市大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面积4247.61km,占全市面积的57.13%,年土壤流失总量1322×10^4t,属四川省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和重点治理区。采矿活动是加剧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采矿活动的产生的开挖、扰动、地形再塑、压占、植被破坏等效应是加剧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地下开采破坏地下水补进排条件,露天开采至最低侵蚀基准面以下,大规模疏排地下水使地下水均衡遭到破坏。
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攀枝花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下建设形成的,是作为我国西部重要的工业、制造业基地的标准进行建造的,城市自身的选择能力极弱,很难根据自身发展的要求适时地做出有效的战略决策和战略调整。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是要按市场导向配置资源、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需要多少就生产多少,要随着市场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和改革。而攀枝花长期形成的超重型、单一化、低效益旳的经济结构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矛盾越来越突出。
攀枝花作为资源型城市,其主导产业是围绕钢铁、煤炭资源开发而建立的釆掘业和初级加工业,深加工水平低且产品较少,经过多年的高强度幵发,资源储备逐年减少,幵采成本大幅上升。特别是最近几年,随着国际国内钢铁、煤炭市场的持续低迷,使得攀枝花支柱产业竞争力受到严重削弱,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与产能过剩、要素制约、煤矿整顿关闭等阶段性困难叠加交织,富余下岗人员大幅增加,主导产业的衰退已严重影响到攀枝花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2014年以来,攀枝花债务违约风险显现、下岗失业人员群访情况增多等经济和社会矛盾逐步暴露出来。
在“九五”计划期内,攀枝花GDP年均增长6.7%,低于全省经济发展的平均水平。2005年,攀枝花GDP占全省比重为4.5%,四川占全国比重3.99%;2012年攀枝花GDP占全省3.0%,四川占全国比重4.59%,可以看出攀枝花的发展速度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预计2015年,攀枝花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全省第一也将被成都取代。
从居民收入来看,2012年,攀枝花、成都、四川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分别为60391元、57624元、29617元,而同年的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2808元、27194元、20307元;2014年,攀枝花、成都、四川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分别为70611元、70337元、35203元,而同年的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7322元、32665元、24388元。
从地方财政收入来看,2012年攀枝花、成都、四川的人均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分别为5113元、6656元、2998元,2014年则为5623元、8468元、3757元。可以看出单位GDP所带来的个人和地方财政收入攀枝花都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更不用说成都这样的省内发达地区。高人均GDP并未给攀枝花带来相对应的经济高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在当前总体经济下行,产业结构走向优化,工业向高端化转型演变的这样一个经济形势下,攀枝花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势在必行。
4攀枝花煤炭产业结构转型的政策建议
攀枝花作为资源型城市,推进资源综合利用的关键技术尚未攻克解决,缺乏支撑改造传统产业换代升级的自主知识产权和先进适用技术,导致生产技术水平低,许多技术都还需要攻关,资源无法很好的转化为财富。如何跟进国际前沿的研发接轨,以及实现新技术的产业化都任重道远。提高技术,突破瓶颈,延长产业,改造升级传统产业。通过技改和提高管理水平,提高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从而延伸资源型产业的生命周期。延伸产业链。通过发展资源型产品深加工来改变过于依赖资源幵发为主的产业结构。
积极幵展钢铁科研开发,加速推进对原有钢铁生产工艺及设备的新技术改造,实现煤炭品种优化升级。煤炭产业要与市场需要及环境承载力相匹配,在做到控制产业规模的同时,实施精品战略。突破技术瓶颈,实现煤矿的综合利用,在实现煤炭生产的同时,提高矿的分离、提取及深加工规模化、产业化水平。对煤炭生产流程实施升级改造,实现先进技术和新装备的全面运用,进一步做好产品应用研发,丰富品种门类、扩大应用范围、实现产品优化、提高经济价值。
加大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利用攀枝花丰富的水能资源,推动“两江一河"(金沙江、雅砻江及安宁河)水电资源的科学开发利用,加快银江电站的建设步伐。利用攀枝花河流高差大的特点,合理发展引水式中小型水电站。积极发展煤矸石发电,冶金、炼焦等余热、余能发电等方式,优化火电原料结构。提高煤炭资源储备和资源开采利用率,实现可持续开釆。利用"緬气入攀”的有利条件,改善能源结构,实现天然气在日常居民燃气消费、天然气作为汽车能源、天然气发电等方面的应有。建成以水利、煤炭、天然气为主的、多渠道的,安全、稳定、环保的能源战略体系,为攀枝花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提供足够能源保障。
5结论
规范管理,扩大规模,集中力量。攀枝花以资源立市,在现阶段面对宏观经济持续下行、国际矿价接连冲击、产品市场长期低迷、企业效益整体下滑等严峻形势下,要成功实现产业转型,必须牢牢把握国家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省委实施“三大发展战略”等重大机遇,大胆破除阻碍经济转型的观念和体制机制束缚,大胆探索试验有利于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做法,彻底改变原有过度依赖投资拉动、低端产业规模扩张、XX高负债推动的经济增长方式。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把促进和吸引就业作为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大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实现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居民收入得到提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走上“富民强市”的发展道路,让市民享受到更多地经济发展成果,实现攀枝花从一个资源型城市到一个充满着生机与活力,文明、富庶、发达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成功转型。同时,让攀枝花的核心效用辐射到周边地区,真正实现攀枝花在经济、社会、环境几方面效益达到协调。
发展第三产业:途径——区域规划,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推动。主动承接东部沿海省份产业转移,在延伸传统产业链的同时,大力培育新兴支柱产业,从现有产业一枝独大,向钢铁、机械加工、银钛、新能源、环保、航空材料、特色农业、新兴先导性服务业多元主导产业齐头并进转变,通过“体制转轨、资源转化、城市转型”,推进城乡统筹和两化互动进程,平衡三次产业发展,大力推动绿色产业和循环产业的发展,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实现资源的再利用,走出一条高科技、低能耗、污染小的科学发展道路,增强产业竞争新优势。
以建设地区性铁矿石供应基地为目标,加大勘探力度,提高铁矿石资源储备。妥善处理资源经济规模效益与开发强度之间的关系,实现科学开采,提高资源开采利用率,做到适度开釆。通过技术创新,重点开发尾矿和废弃物综合利用,实现表外矿、风化矿、排土围岩等低品位矿、极低品位矿利用价值的提高。做大矿业产业集群,切实加强资源科学开发利用和保护,提高资源开发利用集约化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攀枝花作为全国石墨储量第三的地区,探明储量达4亿吨,做到对石墨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提高中高端石墨的采选规模,形成聚集和福射效应明显的石墨产业集群。把攀枝花建成我国重要的石墨产品生产基地和石墨功能材料、高科技应用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基地。
参考文献
[1]攀枝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规划纲要[Z].1996:288-31
[2]攀枝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攀枝花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1年计划草案的报告[Z].2011
[2]攀枝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攀枝花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1年计划草案的报告[Z].2011
[3]攀枝花市统计局.攀枝花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2015
[4]攀枝花市“十二五”时期城乡居民收入翻番的财政研究[R].攀枝花科技与信息,2011
[5]罗怀良.攀枝花市资源开发与经济持续发展研究[J].资源幵发与市场,2003(6)
[6]2014年攀枝花市XX工作报告[Z].2014
[7]鲍寿柏.1999.工矿专业性城市的变革及其出路——我国跨世纪发展战略中应予重视的一个特殊问题[J].经济学报,(4):11-13.
[8].毕军,袁增伟.2012.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发展,12(6):1-5.
[9].陈学章.2007.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经验与启示[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7(3):47-49.
[10]樊杰.1993.我国煤矿城市产业结构转换问题研究[J]地理学报,48(3):218-226.
[11]郭存芝,罗琳琳,叶明.2014.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4(8):81-90.
[12]侯玉英.2010.山西省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
[13]蒋昭侠.2005.产业结构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4]刘法宪.对我国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考[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7,(2):18-19.
[15]石秀华.国外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的案例分析与比较[J].科技创业月刊,2006,(12):105-106.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5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