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选择所实习的幼儿园为研究场所,以所实习园内四个大班幼儿参与区角环境的创设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观察法和个案法,以代班的班级大三班为主要观察和观察对象,对大班幼儿参与区角环境创设的现状分析和实践探究发现,当前区角环境的创设现状只是简单的美化、装饰班级,班级活动区角环境创设实际上存在“形式化”,教师为主导,幼儿主体性不够,幼儿主动参与的机会不均衡;对此存在现状提出以下策略:给予幼儿参与的话语权,拓宽材料选择与收集的思路,给予时间让幼儿主动参与,赋予幼儿制定规则的权利,关注幼儿对环境的评价,丰富幼儿参与形式。
关键词:幼儿参与;区角环境创设;幼儿环境创设
一、幼儿园区角环境创设
(一)幼儿园区角环境的概念界定
1.区角环境
在唐琳编著的《幼儿园环境创设与利用》中[1]提出:“区角是区角教育活动的具体简称,区角活动又叫区域活动、小组活动,是当前幼儿园除集体教育活动外,广泛采用的一种教育形式。幼儿园有目的的为区角教育活动开展而创设的环境叫做区角环境。区角活动诠释了杜威的“在玩中学”指导思想,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自主学习,让幼儿通过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利用各种感官、感知材料,自由选择、探索、发现,从而达到帮助幼儿自我完善、成长,收获知识和经验,及更好地获得身体、情感、认知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自我发展。吴晓嫣在研究中指出[2]:区角环境是根据幼儿发展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需求和兴趣为主要依据,考虑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和目标,将活动区域划分为艺术美工区、表演区、建构设计区、语言区、自然角等,各活动区域投放所需活动材斜,制定活动规则,进行布置,合理构建区间之间的横向联系和区角持续发展的纵向维度。
2.幼儿园班级活动区角环境的创设
唐琳指出[3]:“区角环境的规划和创设,并非是对现实环境的肤浅模仿,也绝不是简单的环境装饰与美化,它是教师有目的的教育行为,是实现因材施教,完善个别化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由此表明,幼儿园班级活动区角环境的创设是指,有目的、有计划、科学的设计规划生活区、语言区、美工区、科学区等区角环境的创设,具体内容应包括对区角的内容与数量(根据教室面积的大小确定,设置重点考虑区角的实用性)、区角的规划与布置(规划要随机应变,布局合理,遵循动静分开、大小有别的原则,区角之间有联系又有区别)、区角活动的规则制定(区角规则少而精,民主协商制定,有人数限制及进区卡)、区角材料的选择与投放(材料具有操作性、目的性、启发性,比例适度)、区角的管理(宽严有度有民主性,启发引导,有章可循),结合不同的主题内容,将主题融入到区角环境的布置和创设。
3.幼儿参与区角环境创设
“儿童参与”[4]这一特殊概念从二十世纪九时年代以来,就已在一系列的国际政策指导计划和世界各国儿童教育实践研讨中得到了广泛认可和高度重视。因此,作为幼儿园班级的参与者群体,作为有自主探究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有参与权身心健康发展的适龄儿童,可直接参与班级区角环境的规划和创设的权利。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里,大班幼儿愿意和他人分享、交流自己喜欢的艺术作品和美感体验,能够自发的对区角环境进行创造和艺术表现,能用自己精心制作的美术作品布置区角环境、美化环境。因此,幼儿参与区角环境创设的内涵界定为,通过教师制定区角环境创设目标,赋予幼儿参与班级区角环境创设的权利,引导幼儿与环境互动,将幼儿参与区角环境主题内容的设计、区角的布置、命名,收集区域主题所需材料、制作相关教具的过程作为幼儿的参与和学习过程。
(二)大班幼儿的发展目标与区角环境
表1-1大班幼儿的发展目标与区角环境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综合组织五大领域的内容,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手段的整合和相互作用,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教育活动中。五大领域不是彼此独立,而是相互渗透,以当前新型冠状病毒为例,整个活动都由大班幼儿去参与设计,收集材料,进行布置,如下图图1-1:
图1-2新型冠状病毒与区角环境创设
二、大班幼儿参与区角环境创设现状的分析
(一)大班幼儿参与区角环境创设的现状分析
1.区角环境创设只是摆设、简单的装饰
如今,幼儿园环境创设以符合成人的主观标准、眼光和喜好进行创设,幼儿园环境创设多是简单的美化、装饰。娜贺雅、蔡淑兰在《幼儿园环境创设的误区与解决策略》中[5]指出如今区角环境创设总是一次性的投入,幼儿老师在开学前加班加点熬出来的环境创设,缺少幼儿的参与,缺乏生命力,幼儿的潜能未被开发,未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区角环境对幼儿的隐性教育。通过大学四年的见习和实习,对所去的幼儿园各个班级参观和学习中发现,班级老师对区角环境的创设真正达到的目的其实是“环境装饰”,占到80%以上,而区角环境创设目的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占到16%,为“达到上级要求”和“达到家长要求"占4%,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幼儿园教师对区角环境创设只是简单的摆设、美化班级。如下图2-1:
图2-1班级老师对区角环境创设的真正目的
如:在聚道幼儿园,大班区角环境创设简略,投放的材料大多是以装饰性为主,不具延伸性和操作性,大多材料都是网购,让幼儿可以操作的甚少;当幼儿老师引导幼儿积极地参与区角环境创设时,教师会提前告知幼儿做什么,画什么,让所有幼儿按照老师设定的时间和框架顺序进行操作,教师会询问幼儿喜欢什么,或者喜欢画什么,只是强制的规定幼儿要完成自己的内容和的任务,幼儿在这个过程中没有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的自由性和权利,只能按照教师安排的操作流程和活动进行。如在中秋节时,教师教幼儿画月饼,活动开始后导入节日,教师教学画第一个月饼,教师教学画的第一个月饼是应该是圆形的,要求涂色要在圆形月饼之内,当有幼儿画成汽车或者花朵形状,且添加了许多装饰,结果教师就说:“谁让你这么画月饼的,这样我怎么给你放在区域里展示,你给我重新画一张”,于是这几名幼儿又按照老师的展示图和重新画了一幅。
2.班级活动区角环境创设“形式化”
在大学见习不同幼儿园里,各个年龄班班级活动区角环境创设形式大同小异,各所幼儿园的区角活动虽都涵盖了五大活动领域,但与五大领域所对应的建构设计区、艺术美工区、角色表演区、娃娃家、图书角、植物角等区域的环境都是教师加班加时精心创设的,各区的材料多是网购的成品,材料不具太大的灵活性,区角的创设没有延续性,且现今区角环境的创设的重点主要在材料的投放[6]。
如我所在实习园所在八月中旬教师都需天天上班对教室环境进行创设,大中小班都对主题进行确定对其教室进行布置,我所在实习的大三班确定以北欧海洋风格为主题,围绕其进行展开,相对应的区角进行创设,在角色游戏区中提供了与主题相符的服装、饰品和材料,当饰品丢失或损坏时,幼儿便难以进行角色扮演或者游戏。
3.教师为主导,忽视幼儿的主体性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布,幼儿园与幼儿教师对环境创设有了较科学的理解,但多数幼儿园与幼儿教师还缺少理论探索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多数幼儿园班级的区角环境创设成人化[7],缺乏幼儿的活动主体思维与语言表达;
如在问及“班上哪些班级物质环境创设是由幼儿主要参与的?”时,教师的回答主要是:“比较小的环境,装饰性的,大多数都是老师自己做,有时候会把孩子们的作品展示出来,作为环境创设的一部分。”
“就是装饰一下班级区角环境,放一些花花绿绿的东西,改挂挂起来,该贴贴起来,或者有幼儿搜集的东西。"
幼儿与环境互动性或对话性不强,大多幼儿园区角环境创设多是饰性功能强,没有呈现出幼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大多幼儿园区角环境创设都是固定的柜子隔出单独区域,各区域内的材料都是硬性化;如下图2-22-3
图2-2区域材料硬性化图2-3区域材料硬性化
4.幼儿参与机会不均衡,忽视幼儿对环境创设的评价
在教室里留白的展示部分不是所有幼儿作品都可得到展示,幼儿参与率低,展示的作品选择标准取决于是否合乎教师的审美爱好,教师在精挑细选过程中,排除了一大部分充满天真灿烂童趣的幼儿作品,使得大部分孩子失去了展示、交流、表达自己的空间和机会,在本质上剥夺了大部分幼儿作品参与机会的主体性;且班级中多张贴的规则都有文字内容,投放的图书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区角环境创设评价[8],评审的主体为幼儿园和幼儿教师,区角环境创设的评审多角度地注重环境的美化保护功能、使用功能和环境教育功能,而往往忽略了幼儿参与区域环境创设的积极性和意愿、参与态度、参与程度和参与区角环境过程的兴趣和受益度等情况。
(二)大班幼儿参与区角环境创设的实践探究与分析
本次实习里,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大三班代班将近两周,这两周时间里,每天认真备教案,不断实践反思,努力给予与幼儿共同的互动。其中一篇艺术页拓印教案《奇妙的叶拓印画》,活动目标让幼儿初步学会使用树叶进行艺术拓印,掌握动手用颜料制作的能力和组合造型的操作能力,在活动中感受树叶的艺术感,九月刚好是落叶纷飞的秋季,事先让幼儿见幼儿园内,公园中的树叶,在开展过程中,幼儿十分感兴趣,好奇用颜料拓印的操作过程,在此过程里,尽量营造宽松、自由的氛围,鼓励幼儿敢于大胆创作组合不同造型,给予孩子们适时的指导和鼓励,促使幼儿有耐心的完成作品,活动结束后,大三班孩子对树叶拓印画仍是十分感兴趣,在后面的几天里,总是能看到大三班的孩子用各种各样物体进行拓印;在这一次活动中,通过活动引导大三班幼儿感受树叶和大自然的艺术美,利用大自然中的事物联想其他的活动(如用树叶制作各种动物形状、花草树木形状等),在引导大三班幼儿用树叶拓印、拼贴的操作过程中,表现出她们的审美和发挥创意的能力;而在引导动手制作过程中大三班幼儿的操作能力得到锻炼,在此又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这就体现了各领域的内容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在大三班幼儿作品完成后,我们一起共同商议将作品贴在展示墙上,看到孩子们脸上洋溢着满满的自豪感和喜悦。可见,给予幼儿话语权、自主权,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幼儿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尊重,获得了满足。
三、大班幼儿参与区角环境创设的策略
幼儿园班级活动区角环境具有重要的隐形教育功能,是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必不可少的,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给予幼儿参与的话语权
赋予大班幼儿的话语权,让大班幼儿有自主探讨、表现自我的机会,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自主参与、自发交流,从而促进大班幼儿自主创造力及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和发展,让幼儿置身自己参与的环境中收获自信、收获满足、收获快乐、收获成长,真正成为环境创设的设计者、参与者[9]。
如开学初,各班教室得到调整,班级设施齐全、焕然一新,如何策划新班级的区域环境,可将创设区角环境的主动权交给孩子,不再是教师进行包办,大班幼儿已经在小中班对区角设置、区域命名有所了解,让幼儿自己讨论决定各个区域的位置,给各个区角命名。幼儿分组进行讨论时,教师需参与各个小组之中,启发幼儿或提问等方式与幼儿进行互动。在此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富有童趣的区域名称,如美工区被命名为彩虹工作室,图书区被命名为幻彩妙妙屋等。
(二)给予时间让幼儿主动参与
教师根据主题活动的内容,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利用一日活动零散时间,通过和幼儿游戏、提问等途径了解幼儿对环境的兴趣点和需求,为幼儿制造惊喜感,引导幼儿共同设计环境创设的主题及具体呈现的内容。在区角环境创设的过程中,根据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和能力让幼儿承担相应的任务,在过程中让幼儿体会到参与感和责任感,且让幼儿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分子,应该为集体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如创设角色表演区的环境,根据幼儿的兴趣,确定主题,例“小小甜品屋”为主题,请幼儿充当设计师,共同讨论甜品屋中有什么(厨师帽、甜甜圈、蛋糕、座椅、胸卡等),共同准备材料,布置“小小甜品屋”的主题场景,设计场景海报,完成环境创设,邀请幼儿设计自己心仪的蛋糕的味道、造型,制作后进行作品展示、讲解式,让幼儿积极主动参与到整个活动之中。
(三)以全班幼儿为活动主体,赋予幼儿拟定和制定规则的权利
环境创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幼儿参与区域规则的拟定和制定[10],每个活动区在创设时其中容纳的幼儿数量、活动的方式等各方面都应该有固有的规则,由全班幼儿自身作为主体来制定和完成这些规则,益于教师引导大班幼儿的接纳和遵守规则。教师引导大班幼儿进一步了解应该接纳和遵守的规则,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在此基础上,可指导幼儿自己制作一些较为生动有趣的标志代替文字和词语作为教师的提示语言,这样既为幼儿所理解和喜欢,也可让幼儿对规则的内容和意义一目了然。
如在阅读区通过幼儿共同参与制定规则,幼儿便会明白在阅读区应轻声细语,不打扰他人,懂得遵守班级约定和规则。规则即是约定,国外大多规则都由幼儿自己制定,如图书角规则为一个卡通人物端坐垫子上,形象指出每一部位应该做的事,眼睛看(eyeswatch),双手拿着书(bookinbothhands),保持安静(mouthskeepquite)。
(四)让区角环境创设会“说话”
区角环境的意义和作用在于它是潜移默化的,并不断重复的[11],让幼儿成为环境创设的参与者,这种教学更真实,比教师的言传身教更有意义和效果。因此,教师对区角环境具体内容的设计和选择要有一定的选择性,应让幼儿更多的去理解,更多的考虑内容隐含的特殊教育意义和价值,而不能一味追求精致、美观。
学了儿歌《七个阿姨摘秋果》后,孩子们建议将阿姨和秋果贴成秋天的果园,可是秋果不多,大家一起用彩纸撕贴了苹果、梨、香蕉、橘子等,一棵棵果树跃然墙上,秋天真是收获的季节。可除了秋果外,还有哪些收获呢?孩子们自己区收集了稻穗,有金黄的,有暗红色的,教师可悄悄贴在墙上,这露出的冰山一角使大家热闹非凡:稻穗还有红的?于是,科学活动稻穗是金黄的还是红色的?生成了,大家争论着、探索着红色稻穗里的秘密,终于明白,那红色的米粒是家乡常熟的特产鸭血糯。
(五)丰富幼儿参与形式
当前,幼儿参与物质环境创设的方式比较单一,不管是墙面还是区域活动的环境,仅限幼儿的作品,如我所在实习的园内教师与幼儿共同设计区角环境时,幼儿只能画画或者剪纸,且参与形式主要通过选择幼儿的作品展示。让幼儿高度参与区角环境创设,教师应该提供多种渠道丰富幼儿的参与形式,班级活动区角环境的创设可以明确区域,将区域以幼儿感兴趣的方式进行分组。
如实现有效的师幼互动,一般通过对幼儿已有生活情景的重现,一般会放在阅读区。例如,每年的法定节日收假后,让幼儿带些旅游的照片,然后幼儿互相介绍,但是发现幼儿并不喜欢这种集体练习讲述的方式,效果也未达到预期。于是,改变以往的幼儿参与教育活动形式,将幼儿讲述活动地点放在图书区,通过照片的投放和展示促进师幼互动,可通过个别幼儿讲述,教师引导倾听,用各种回答问题方法帮助幼儿回忆,提高幼儿的讲述活动效果。
结语
本研究通过对所实习的幼儿园中园内四个大班幼儿参与班级区角环境创设的研究发现,该所大班幼儿参与区角环境创设以教师为主导,幼儿主体性不够,幼儿参与机会不均衡,班级区角环境的创设现状只是简单的美化、装饰班级,班级活动区角环境创设存在“形式化”的问题。对此存在现状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相关策略。希望更多幼儿教育实践者能够继续关注和实践幼儿参与区角环境的设计和创设。
致谢
在本论文的写作中,我的导师霍媛媛老师循循善诱,给予了我许多帮助。从选题到开题报告、论文初稿提纲的拟定及之后每一次修改,老师都细心指导,使我明确写作的思路,引导我明确我写作的切入点和重点,使我受益匪浅。为在此,我向霍媛媛老师表达我最真挚的谢意!同时也非常感谢我所实习幼儿园中我的指导老师和给予我帮助的老师们!最后,感谢同学们对我的关心、帮助和支持。
参考文献
[1][3]唐琳.幼儿园环境创设与利用[M].华东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3
[2]吴晓嫣.小班区角活动环境的创设[J].教育科研论坛,2009(08):54.
[4][5]李璐、徐发秀.高宽课程中主动参与式学习对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启示[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2.12
[6]娜贺雅,蔡淑兰.幼儿园环境创设存在的误区与解决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31(08):24-27
[7]李青青.浅析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对幼儿教育的影响[J].现代交际,2019(17):205+204.
[8]陈秀云、柯小卫.陈鹤琴教育思想读本·活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9]王美.让幼儿成为环境创设的参与者[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7,33(04):66-67.
[10]高腊梅.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策略[J].学周刊,2019(34):170.
[11]庄圆.关于幼儿园区角创设的几点思考[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33(02):41-42.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50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