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1世纪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海洋资源的开发对人类的意义越来越大,但是海洋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人类海洋环境与资源保护问题日益突出,当前普遍存在着海洋环境污染、海洋资源掠夺性开发以及海洋技术负面效应对海洋生态平衡产生不良影响的现象,亟须树立当代人与后代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资源共享与机会平等的意识;提倡全世界人民共同维护海洋生态系统平衡,可持续地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
关键词:国际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

一、国际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
对国际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主要集中在海水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底矿产资源和海洋能上,其具体表现在:
(一)海水资源
国际海洋资源已进入商业化生产阶段。海水逐渐的被淡化,其淡化水已成为一些国家主要的或惟一的淡水来源。另外国际海水资源被直接利用,很多国家用海水直接代替淡水,并且作为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用水,以此来缓解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用水紧张状况,比如将海水可用于生活(消防用水、公厕冲洗)、工业(沿海工业冷却水)、农业(将低盐度海水直接用来灌溉某些农作物如:白菜、西红柿、苜蓿、甜菜等)。
(二)海洋化学资源
首先是由于海水中含大量的海盐,从而加大了人们对海盐的开发利用,在所有的海水中的化学资源中,海盐占的比例最大,而且大部分的沿海国家均利用开采海盐资源。我国海盐产量世界中居首位,在河北、天津境内的长芦盐场目前是我国最大盐场,拥有平坦的海滩,并且环境事宜,适合资源的开发。江苏淮北盐场为淤泥质海岸。有利于提高产量.滩涂平坦广阔,春季蒸发大。台西平原地势平坦.有利于晒盐。X布袋盐场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副热带高压控制,加之位于X山脉的背风坡.故降水少,多晴天,气温高,有利于蒸发;海南岛莺歌海盐场位于热带、背风坡,蒸发旺盛。
其次由于在海水中单纯的提取某一元素往往会消耗过高的成本,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实行海水综合开发:海水淡化、制盐、提取卤水及生产盐化工产品相结合的大规模联合生产和经营模式。有利于海水资源及海洋化学资源的合理开发及高效可持续利用。
(三)海底矿产资源
国际海底矿产资源在国际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经调查研究大部分矿产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大陆架上,其资源主要是油气资源和深海锰结核。其中海底油气资源最为丰富,大约占世界油气资源的48%,在开采量上来说,约占了全球开采量的30%。油气田的开发正由浅海大陆架慢慢的向大陆坡、大陆隆等地延伸。而深海锰结核资源,主要分布在北太平洋东部北纬5-l5度等地区,是发展潜力最大的金属矿产资源,国际加大了对其开采力度。
(四)海洋能
目前海洋能主要分为和潮汐能,具有可再生和规模大的特点,其中主要有:
(1)波浪能:波浪能是海洋独特的自然资源,其中大部分集中分布在西风带海区。目前由于开发困难,大功率开发比较难,根据现有的技术只能采用一些小型波浪能发电装置(如航标灯供电)在发电。
(2)潮汐能:人们利用潮汐能来发电,建造了很多大型潮汐电站,其主要集中在封闭性好、潮差大的海湾、河口及峡湾处。在各种海洋能中.潮汐能由于站址离海岸近、密度相对较大,是目前最具较大规模开发利用。在当前中国最大的是浙江江厦潮汐电站,世界上最大的潮汐电站是法国朗斯电站。
除此之外还有对海洋生物资源(鱼、虾、贝、藻等)、海洋空间资源(海洋交通与通讯、围海填海造陆)、海洋旅游资源的开发。
二、国际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船舶航行产生海洋垃圾与石油污染
船舶航行产生的海洋垃圾与石油污染使海洋遭受了致命的侵害。一位科学家曾经做过一项统计:在海上航行的商船约9000艘,每名船员每天产生0.8千克垃圾,一年共11万吨;有12万艘渔船,每年产生垃圾30多万吨;并且,全世界有300万艘游艇,每年产生垃圾十几万吨;各国的军舰每年也产生垃圾7.4万吨;世界上每天约有1700万名旅客在海上航行,每年产生垃圾2.8万吨。如果把从船上扔进海里的残羹剩饭和由于事故导致的沉没船体都包括在内,那么全世界由于海上航行每年产生的固体废物总计高达600万吨。由于大量废物进入美丽的海底世界,工业倾废、石油污染甚至给海洋生物带来了灭顶之灾,而且严重妨碍了渔业捕捞和航行。油船如果在航行途中由于会发生搁浅、触礁、着火等意外海难事故,就会使油船内大量石油进入海洋,即“海上船舶溢油”。因此,世界各海洋国家正在把合理开发海洋作为21世纪的战略重点来抓。从某种意义上说保护海洋资源就是保护我们的财富和未来积在海底,使绚丽的海底世界狼藉不堪,不仅毁坏
(二)海再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
在2010年4月20日,X石油公司租赁的“深水地平线”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在路易斯安那州附近的墨西哥湾水域发生爆炸并沉没,造成了这场X历史上最严重的漏油事故。海上原油漂浮带长200公里,宽100公里,排污行动持续数月。若以每日漏油量最高达400万加仑计算,已漏油近3个月,就相当于漏出约3.78亿加仑,成为和平时期全球最严重的漏油灾难。有关方面花几个月时间封闭油井,油污的清理工作将耗时近1O年。墨西哥湾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将成为一片废海,造成的经济损失将以数千亿美元计。XXX将其定为“国家灾害”,墨西哥湾沿岸渔业、旅游业和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三)渔业资源过度捕捞
由于对渔业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捕捞,使得传统经济鱼类资源不断衰竭,国际海洋渔业资源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呈急剧下降的趋势,主要表现在:
(1)海洋渔业资源密度降低。根据最近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国际海洋渔业资源不断衰竭,渔获量逐年减少,单位渔获量下降,而且渔获种类也不断的减少,现存的渔业资源密度呈下降趋势。
(2)海洋渔业捕捞组成小型化。其特点有两方面:一是由于渔业人员在捕捞过程中,许多被捕获的海鱼大部分是幼鱼,而且没有及时的放生,或者拿去就卖了;二是渔业捕捞质量越来越差,低营养且经济价值小的海洋鱼类比例大幅上升,优质鱼比例大幅下降。
(3)渔业资源呈现出严重衰退的趋势。其衰退的主要原因是国际海洋渔业迅速发展,捕捞量大大增加,远远超过海洋渔业所能承受的捕捞作业量,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传统的海洋捕捞主要选择近海的种类,后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捕捞鱼的的种类、质量、数量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致使优质渔业资源数量大幅度下降。
(四)过度的围垦和填海造陆
过度的围垦和填海造陆是海岸线资源缩减,其直接后果就是岸线经截弯取直后长度大幅度减少,而人工海岸线的增加,使海岸动态平衡遭到破坏;由于大规模开发,近海海岛陆地化,破坏了海岛固有的生态环境;大规模的填海工程,改变了水系的特征,破坏了鱼类的栖息环境,影响了鱼类的洄游规律,使渔业资源锐减。;围海工程破坏了原来潮流系统,,导致湾内水域面积不断减少,使纳潮量受到一定的影响,水的交换能力变差,使海水净化能力变弱,同时围海工程附近往往是工业发达、人口密集的区域,大量工业、生活污水的排入,加剧了海域污染;大规模的围填海活动是致使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严重退化。
三、建立健全国际海洋环境保护相关法律制度
(一)建立国际海洋污染预防基金制度
现在世界上已经建立起国家污染预防基金制度的主要有X油污法(简称OPA90)和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然而,法的从严制定必定有一方受损,从X油污法施行以来,加重了其它国家石化业及航运业的经济负担,因其基金收入主要来自石油税收、污染罚款及清污费用等,而其提升的费用又可能转嫁至消费者,在利益冲突及经济发展下,各国国内法是否愿意制定基金制度,仍有待国际海洋环境保护立法趋势的改变。海洋环境保护攸关全人类生命延续,基金制度的设立,可能会造成航运成本及消费者费用,但却让后代子孙免于环境污染的疾苦。因此,X成为国际环境保护污染预防基金立法先驱,虽仅对油污染成立基金制度,但已开启国内立法先例。笔者认为未来国际立法仍会陆续走向对各项污染源设置基金制度,以便能更有效解决海洋环境污染问题。
(二)完善海洋建设项目管理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环境影响评价活动的法律化、制度化,是国家通过立法对环境影响评价的主体、对象、范围、内容、程序等进行规定而形成的有关环境影响评价活动的一套规则。是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机制。诸如深海底资源之类的海洋开发一旦发生大面积污染,治理和恢复相当困难。因此必须实行海洋建设项目管理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进行勘探海底矿物资源时,应对海底区域的矿址做详尽的环境影响评价与研究,科学确定水系统的走向,开采区周围的海洋动植物的分布和生长、生命周期和活动循环、繁殖和新陈代谢情况。评价开采区会给生物造成的不利影响,以及可能利用的污染水的净化和管理,特别要评价矿区开始工作会带来对水系统的质量的变化和由此引起水的蚀度,化学物质和有毒有害物质会在水中遗留的时伺、破坏力和危害。
另外,国际海洋立法应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规制各国在深海区域从事的资源开发活动,必须坚持先评估后开采的原则。不允许开采有毒性、放射性矿藏,特别在防范措施不健全的情况下,应禁止开采。凡发现对海洋环境及海洋生物带来严重损害的资源开采活动,必须立即禁止,并负责承担国家责任和进行适当赔偿。只有实行严格的建设项目管理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才能规范深海底资源开发行为。开发海洋是造福人类,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决不能允许有任何掠夺式行为发生。
(三)设立港口国管制安全制度
港口国管制制度即在本国港口检查外国籍船舶的措施可以追溯至英国1894年的商船法案(1894MerchantShippingAct)。更具体的说,国际公约方面,在1929年的《海上人身安全公约》(SOLAS1929)及在1930年的《载重线公约》(1930ConventiononLoadLine)就已经建立了这种机制。《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25条沿海国的保护权规定:“沿海国可在其领海内采取必要的步骤,防止非无害的通过。在船舶驶往内水或停靠内水外的港口设备的情形下,沿海国也有权采取必要的步骤,以防止对准许这种船舶驶往内水或停靠港口条件的任何破坏。”以上公约都赋予了港口国对外国籍船舶查验的权力。这也是国际海洋环境保护针对船舶污染管制的重要立法趋势。
(四)完善海洋、海岸环境保护区制度
由于船舶污染、破坏性渔业、旅游业、陆源污染及来自于填海造陆的海岸开发恶化等因素,使得珊瑚礁、红树林,湿地等重要栖地受到破坏,由于珊瑚礁区为海洋中高生产力区域,是多种鱼类繁殖后代的场所,应加强保护,以维护珊瑚礁生态环境及资源。面对日益严重的海洋环境污染、过度开发造成的海洋资源枯竭与海洋环境破坏,大多数沿海国家通过立法建立了各类海洋保护区,有效防止人为活动对海洋生态的危害与冲击,为自然提供一个复育、发展、繁殖、保存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的空间,以完整还原或保留海洋资源的原本面貌。
海岸地区经济开发频繁,如果缺乏适度的整合管理,将有损于海洋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使用的长期利益。部分国际性方案已强调在开发及强化整合性海岸及海域政策上,应尽快提供给各经济体以技术性协助,并通过国际组织及各种方案做出努力。整合性海洋保护政策除了考虑海域环境之外,还应兼顾如泻湖、沼泽、河口、潮汐滩地等滨海陆地及靠近海岸线的沿海地区。这些生态环境与海洋环境保护是紧密相连的,近岸陆地的污染排放到海中影响海洋生态的健康;海洋污染如船舶漏油,会随着潮水扩散至海岸地区冲击海岸生物的生存。因此在未来的国际海洋环境保护立法中,会突破海与陆的界限,以“生态环境的完整性”作为主要原则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等海洋、海岸环境保护区制度。
总结
辽阔的海洋孕育了难以计数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是地球生物物种多样性、遗传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最大资源宝库,也是人类药物和食物的重要资源所在,是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海洋还给予人类以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以及舟楫之利。虽然人类社会经济的得到了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人类正在面临陆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量的逐渐减少这一残酷现实,海洋环境及其资源必将代替陆地资源,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由于国际海洋环境保护组织对海洋环境管理还不是很完善,其管理是一项复杂、涉及多学科的系统工程,层次渐深。因此必须对海洋环境管理机制进行研究分析,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各种有效管理措施,实施全方位的监督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才能较快的发挥海洋环境综合管理的更大威力,才能使我国海洋环境得到根本好转。
参考文献:
[l]郭佩芳.海洋功能区划的矛盾和变革.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26(5):26-30.
[2]刘容子,吴姗姗.环渤海地区海洋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承载力研究.2009(6)
[3]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实施方案.2008.
[4」狄乾斌,韩增林,孙才志.海域承载力理论与海洋可持续发展研究.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01):52-55.
[5]张林波,李文华,刘孝富,王维.承载力理论的起源、发展与展望.生态学报,2009.(29):878-887.
[6]冯尚友,刘国全.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框架.水科学进展,1997.(04):301-307.
[7]曹建廷,李原园,周智伟,水资源承载力的内涵与计算思路.中国水利,2006.(18):19-21.
[8]吴静和.浙江省森林资源的承载能力.浙江林学院,1990.(03).
[9]徐德成,森林资源环境人口承载能力初探.农业经济,1993.(4):p.102-106.
[10]方国华,于凤存,曹永潇.中国水环境容量研究概述.安徽农业科学,2007.(27):76-79.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5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