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目的:了解父母教养方式对师范生挫折承受力的影响。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心理耐挫力问卷对师范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各人口学变量差异显著;心理耐挫力与父亲/母亲情感温暖理解维度相关不显著,与母亲偏爱维度相关不显著。心理耐挫力与母亲惩罚严厉,父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分干涉 ,母亲过分干涉,母亲拒绝否认,父亲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父亲偏爱呈显著负相关。父亲过度保护显著负向影响心理耐挫能力;母亲严厉惩罚显著负向影响心理耐挫能力。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师范生挫折承受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师范生 挫折承受力 父母教养方式
引言
近几年来,大学生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因挫折承受力差、自我调控能力不足而导致的事件屡有发生。这使得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状况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国外理论界对大学挫折承受力的研究起步较早,且研究体系较为完备。相对而言,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实证研究在近几年来才逐渐得以发展。现阶段,有关提高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方式都规定得较为浅显,是否能够在实践中得以见效也并没有实例加以证明。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学者逐渐对挫折承受力的研究热情有所加强,并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但具体到培养师范生的挫折承受力方面,及在师范生的成长发展过程中有哪些因素会影响他们的挫折承受力的提高的研究有待深入。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终其一生用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为孩子奉献。知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父母在实现孩子全面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父母的日常行为给孩子留下的深刻印象,是父母带孩子认识世界、接触社会,因此父母需要发挥榜样的作用,对孩子言传身教、悉心培养。从很多实际案例当中可以发现,家庭因素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儿童未来发展的好坏深受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同时,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孩子的挫折承受力。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也加剧了人们的竞争压力,心理健康问题和身体健康问题一样亟需被人们所重视,特别是师范学生们要承受的压力更大,提高挫折承受力能够帮助师范学生更好地应对激烈的竞争环境,师范学生的父母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有效提高师范学生的挫折承受力。因此,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师范生挫折承受力的影响,进而以提高师范生的挫折承受力,是理论和实践的迫切需要。
影响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因素有很多,父母教养方式是其中的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大部分学者都是研究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和挫折承受力的关系,没有细化到师范学生层面。本文的切入点为父母教养方式,通过探究父母教育方式对师范生挫折承受力的影响,试图为提高师范生的挫折承受力提供新思路,希望能够丰富当前的教育理论及有关挫折承受力的实证研究。
一、文献综述
(一)研究方向动态
(1)父母教养方式
不同学者对教养方式的定义有所不同,有学者采用“抚养方式”、“教育方式”等词汇,而本文运用“教养方式”,因为“教养方式”包含着教育和扶养两层不同的意思。Nancy Darling 等指出,家庭教养方式是在父母的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态度的综合作用下,为儿童营造的家庭情感氛围,即教养方式包含教养行为及教养行为产生的情感两方面内容。尹志红(2016)对家庭教养方式的定义如下: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作出的教养行为及表现出来的教育观念。家庭教养方式能够决定孩子的成长质量和发展方向[ 尹志红.高职学生抗挫折能力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6. ]。韩苏杨(2017)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的固定方式及行为倾向[ 韩苏扬.父母教养方式、自我接纳和初中生抗挫折能力的关系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7.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能够在其教养方式中有所体现,同时父母的教养方式也表现其教育观念。教养行为并不等同于教养方式,教养行为包括日常的鼓励、引导及责备等,并不具有稳定性,而教养方式较为固定,从父母的教养行为中可以看出其教养方式如何。
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对于父母教养方式会对影响孩子的发展这一观点早已被古人所认同。自古时起,孩子做错事就必须受到父母的责备。我国的家庭教养方式存在良久,本文将学者们关于此方面的研究总结为以下三方面:
第一,各年龄段孩子的发展都会受到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包括婴幼儿、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如李蓉蓉(2019)针对幼儿攻击性与其父母教养方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在其研究成果中强调,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的社会化发展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应选择合适的教养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从而减少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刘丹霓(2017)将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加以研究,发现采用专制型和纵容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其子女更容易对网络产生依赖;而采用权威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其子女不易产生网络成瘾的问题。李真(2018)研究了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成人依恋的关系,指出北京高校大学生中不安全依恋类型居多,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成人依恋有一定影响,父母情感温暖有助于子女形成安全型依恋;韩苏杨(2017)研究了父母教养方式、自我接纳与初中生抗挫折能力的关系,指出采用专制型、忽视型家庭教养方式的父母更容易培养出抗挫折能力弱的初中生,并且父母越是溺爱孩子,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就越弱;父母采用信任型、情感温暖型家庭教养方式,其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就越强。
第二,影响家庭教养方式形式的因素非常多,有学者研究发现,父母的教养方式深受其学历、职业、性格、性别、家庭背景、家庭收入水平及婚姻幸福度所影响。
第三,关于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儿童青少年社会化方面的研究逐渐出现全面化、系统化的发展趋势。如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青少年抑郁情绪、早恋行为之间的关系;父母教育方式对儿童青少年学校适应、社会适应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青少年自我认同方面的影响等。
(2)挫折承受力
X知名心理学家罗森茨威格于上世纪40年代第一次公开提出了挫折承受力的有关概念,罗森茨威格指出能够消解挫折对自己造成的影响,进而抵抗挫折的能力被称为挫折承受力,包含适应挫折、应对挫折及抵抗挫折三方面的能力。此外,布鲁克斯(Brooks)和戈德斯坦(Goldstein)也对挫折承受力作出了定义:一个人能够不断克服困难、解决困难,适应挫折并在挫折中进步的能力。他们认为挫折承受力都每个人的人生发展而言都极其重要,挫折承受力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能够为人们应对学习、生活及工作中的挑战提供支撑力量。在学者克利福德(Clifford)的观点中,他认为因为人的忍耐程度不同,在面对工作具有挑战性的时候,遇到困难和失败的反映程度。
王波(2014)认为挫折承受力,是指个体在遭遇挫折情境时能够避免自身出现异常行为和异常心理的能力,即个体经得起磨炼或者能够应对挫折的能力。挫折承受力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父母的言传身教及后天的学习、锻炼[ 王波.中专护生挫折承受力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4.]。尹志红(2016)指出,挫折承受力也被成为抗挫折力和挫折容忍力,具备一定挫折承受力的个体能够在遇到挫折时及时调整心态,积极勇敢地应对困难,并能够有效解决问题[ 尹志红.高职学生抗挫折能力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6. ]。韩苏扬(2017)认为挫折承受力是一种在遇到困境时如何去面对处理的能力,能够改善个体在遭遇到挫折时的心态,积极应对困境并解决问题,避免自身出现心理和行为异常[ 韩苏扬.父母教养方式、自我接纳和初中生抗挫折能力的关系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7.].
在我国古代关于挫折的思想就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体现,孟子曾说过,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就要经历很多磨练,例说身体上受到折磨,吃不饱穿不暖,或者是精神上受到折磨等,只有经历苦难,才能锻炼坚强意志,才能走向成功。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提高了挫折承受力。我国关于挫折承受力的论文并不多,研究对象大多数针对的是青少年群体,而对于师范生这个特殊群体,更是缺少系统性地实证研究。
(3)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耐挫力的关系研究概况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终其一生用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为孩子奉献。家庭与学校都是儿童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不可忽视家庭、学生对孩子的培养作用。知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父母在实现孩子全面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父母的日常行为给孩子留下的深刻印象,是父母带孩子认识世界、接触社会,因此父母需要发挥榜样的作用,对孩子言传身教、悉心培养。从很多实际案例当中可以发现,家庭因素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儿童未来发展的好坏深受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
国内诸多学者都在其研究中强调,儿童的心理健康离不开父母的情感温暖型教养方式,在温暖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在将来不易患心理疾病。穆苗苗(2011)的研究指出,父母的情感温暖可以增强孩子的心理耐挫力;而总是严厉惩罚、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孩子的父母更容易培养出缺乏心理耐挫力的孩子。尹志红(2016)针对父母亲控制因子、父亲关爱因子对高职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在其研究结果中表明父亲控制因子是预测高职学生挫折承受力的关键指标。韩苏扬(2017)指出采用溺爱型家庭教育方式的父母培养出来的初中生缺乏一定的挫折承受力,采用专制型、忽视型家庭教养方式的父母同样容易培养出抗挫折能力弱的初中生;而父母采用信任型、情感温暖型家庭教养方式,其孩子的抗挫折力就更强。
综上所述,孩子的挫折承受力如何,离不开父母的教养方式的引导。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也加剧了人们的竞争压力,心理健康问题和身体健康问题一样亟需被人们所重视,特别是师范学生们要承受的压力更大,提高挫折承受力能够帮助师范学生更好地应对激烈的竞争环境,师范学生的父母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有效提高师范学生的挫折承受力。现阶段,大部分学者都是研究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和挫折承受力的关系,没有细化到师范学生层面。本文将首次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师范生挫折承受力的影响,试图为提高师范生的挫折承受力提供新思路。
(二)已有研究的不足及本文创新点
(1)已有研究的不足
现阶段,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和挫折承受力之间的关系,而细化到师范学生挫折承受力方面的研究较少。以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较多,对大学生乃至大学师范生的研究较少。但是师范学生与大学生和中小学生在各方面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师范生是未来的教师,如果他们没有较好的挫折承受力,就会影响到下一代的挫折教育。因此,有必要将研究对象进行细化,针对师范生的挫折承受力进行具体研究。
从研究内容来看,当前理论界对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师范生挫折承受力方面的研究有所缺失。而师范生的心理素质离不开父母日常教养方式的熏陶,本文针对理论缺失加以补充,深入探讨师范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其挫折承受力之间的关系,为改善师范生心理状态、提高师范生挫折承受力提供理论依据,进而倡导父母形成情感温暖型教养方式。
从研究方法来看,当前理论界关于学生挫折承受力方面的研究仍拘泥于理论层面。师范生的挫折承受力不仅关系到其个人的未来,也会影响其未来工作中教授的孩子是否能够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定量研究是准确掌握师范生挫折承受力现状的前提,找出影响师范生挫折承受力的因素,才能发现阻碍师范生提升挫折承受力的具体问题,进而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意见。
(2)本文创新点
在研究内容上,本文将首次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师范生挫折承受力的影响,试图丰富相关理论研究,为提高师范生的挫折承受力提供新思路,帮助师范生在将来能够成为合格的教师。
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坚持运用统计学相关知识,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的理论探讨。
在研究对象上,本文细化研究对象,针对师范学生的挫折承受力进行具体研究。
(三)提出问题与研究假设
(1)提出问题:近年来,大学生的挫折承受力状况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担忧。一个个令人痛心不已的案例,发人深省:身为大学生的师范生的挫折承受力具体是什么情况?不同的师范生在遭遇挫折时,父母会采取怎样的引导方式?父母教养方式在哪些方面影响到师范生的挫折承受力?
(2)研究假设:师范生挫折承受力的总体水平存在一定的性别、专业、生源地、年级、是否独生子女的差异。师范生父母教养方式深受父母的性格、学历、收入水平等方面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能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并预测师范学生的挫折承受力。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山西省师范生信息,共发放问卷221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有效问卷95.5%,本研究人口学变量描述性统计如下表:
(二)研究工具
问卷调查
(1)个人基本信息
表1 人口统计学变量描述统计表
(2)父母教养方式调查问卷(EMBU)
父母教养方式调查问卷(EMBU):目前,表1(人口统计学变量描述统计表)多为国内外诸多学者所使用,为调查父母教养方式被学生所感知情况,Perris 等人(瑞典,1980 年)编制了兼具客观性和稳定性的问卷,我国岳冬梅等人在此基础上予以修正。根据学生对父亲和母亲抚养方式的感知制作4点量表,选“总是”、“经常”、“偶尔”或从不”进行作答。其中,第 20题、第50题及第56题是反向计分题目。父亲抚养方式由52个项目、6个因子所组成,分别是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情感温暖理解和过分保护。母亲抚养方式由53个项目、5个因子与父亲抚养方式的6个因高度类似。最终得分越低,即代表父母在某个维度上的行为表现有所缺失,各分量表的同质性系数处于 0.46至0.88之间;分半信度处于0.50至0.91之间;重测信度处于0.58至0.82之间。本研究中的信度如下表所示,量表总分及各个维度的信度均符合标准,具体信度如下表所示:
表2 父母教养方式信度表
(3)心理耐挫力问卷
心理耐挫力问卷是由谢炳清、伍自强等人在2004年编写的,被收藏于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一书中。心理耐挫力问卷适用各年龄段的学生,被国内外很多学者的调查研究所采用,具有一定的信效度。心理耐挫力问卷总计30个题目,答案为“是”或“否”,针对“是”“否”采用“1”或“0”进行计分,最后计算出最终得分。心理耐挫力较强的学生通常分值在21至30分之间;获得13至20分的学生耐挫力适中;获得0至12分的学生欠缺心理耐挫力。本研究中,心理耐挫力的信度为0.70。
(三)统计处理
本研究使用SPSS24.0,对收回数据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探究父母教养方式。
三、数据分析结果
(一)父母教养方式及心理耐挫力得分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研究获得有效问卷200份,按照《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和《心理耐挫力问卷》评分计分方式获得问卷的总分及因子分的描述统计见下表:
表3 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耐挫力描述统计分析表
(二)父母教养方式及心理耐挫力人口学差异分析
(1)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的年级差异分析
本文为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在年级上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式进行检验,最终得出了父母教养方式各个维度在年级上均无显著差异的结论。具体结果见表4。
表4 各变量年级得分及方差分析表
(2)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的生源地差异分析
本研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在生源地上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父亲偏爱在生源地上的差异显著(p<0.05),母亲偏爱在生源地上的差异显著(p<0.05)。经过LSD事后检验得出:父母偏爱得分:城市>农村;母亲偏爱得分:城市>农村。具体结果见表5,图1,图2.
表5 各变量生源地得分及方差分析表
图1 父母偏爱的生源地折线图
(3)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的父亲文化程度差异分析
本研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在父亲文化程度上的差异。结果显示,父亲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偏爱在父亲文化程度上的差异显著(p<0.05)。经过LSD事后检验得到: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小学以下<小学<中学中专/大学大专;父亲过分干涉: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学大专<小学以下;父亲偏爱:高中,中专<小学以下,具体结果见表6,图3,图4,图5。
表6 各变量父亲文化程度得分及方差分析表
图2 父亲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偏爱的父亲文化程度折线图
(4)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的母亲文化程度差异分析
本研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在父亲文化程度上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母亲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偏爱、在母亲文化程度上的差异显著(p<0.05)。经过LSD事后检验得出: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小学以下<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学大专;母亲过分干涉: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学大专>小学以下;母亲偏爱:高中,中专>小学以下具体结果见表7,图6,图7,图8。
表7 各变量母亲文化程度得分及方差分析表
图3 母亲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偏爱的母亲文化程度折线图
(5)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的是否是独生子女差异分析
本研究采用t检验考察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在是否独生上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
父亲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和偏爱在是否独生上的差异显著(p<0.05),独生子女的父亲情感温暖、过分干涉和偏爱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
母亲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和偏爱在是否独生上的差异显著(p<0.05),独生子女的母亲情感温暖、过分干涉和偏爱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
具体结果见表8。
表8 各变量的是否独生子女t检验分析表
(三)挫折承受力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
通过分析学生心理耐挫力与父母教养方式各个维度的关系发现,学生的挫折承受力与父亲母亲情感温暖理解维度相关不显著,与母亲偏爱维度相关不显著。挫折承受力与母亲惩罚严厉,父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分干涉 ,母亲过分干涉,母亲拒绝否认,父亲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父亲偏爱呈显著负相关。
表9 心理耐挫力与父母教养方式相关分析表
(四)挫折承受力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回归分析
本研究将表10的六种因素作为自变量,以挫折承受力为因变量,构建回归方程。结果显示,回归方程构建合理(F= 4.914,p<0.001)父亲各因子共解释心理耐力13.3%的变异。
由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可知,父亲过度保护显著负向影响心理耐挫能力(B=-0.246,p=0.083,边缘显著),其余父亲维度的变量均不能影响心理耐挫力。
回归方程为:Y心理耐挫能力=-0.246X父亲过度保护+19.417
表10 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表
本研究以挫折承受力为因变量,以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惩罚严厉,母亲过分干涉,母亲偏爱和母亲拒绝否认为自变量构建回复方程。结果显示,回归方程构建合理(F=5.230,p<0.001)母亲各因子共解释心理耐力11.9%的变异。
表11 回归方程方差分析表
由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可知,母亲严厉惩罚显著负向影响心理耐挫能力(B=-0.196,p=0.092,边缘显著),其余母亲维度的变量均不能影响心理耐挫力。
回归方程为:Y心理耐挫能力=-0.196X母亲处罚严厉+18.283
四、讨论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挫折承受力与父母亲情感温暖理解维度、母亲偏爱维度相关不显著,与父母亲过分干涉、拒绝否认、惩罚严厉以及父亲过度保护和偏爱呈显著负相关。本研究结果与其他研究结果部分一致的原因为:
(一)父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对挫折承受力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挫折承受力与父亲、母亲情感温暖理解维度相关不显著,即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关爱温暖和理解对被试者的挫折承受力无太明显的影响。这与穆苗苗(2011)研究表明心理耐挫力总分与父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存在显著正相关不同。原因可能与研究对象有关。本次调查对象都为成年的师范生。他们离家上大学、成年较独立,离家读书且在学习期间没有重大事情发生,日常事务大都自己决定,因此研究结果显示父母情感温暖理解与挫折承受力相关不显著。
或因在问卷调查时因问卷题目较多,出现了不认真对待的情况,导致了此研究结果与其他研究结果的不一致。
(二)父母亲惩罚严厉对挫折承受力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表明,挫折承受力与母亲/父亲惩罚严厉呈显著负相关。这与韩苏扬(2017)等其他的研究结果保持一致。即父母教养方式越严厉,对子女要求越严格,师范生的挫折承受力越低。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父母亲认为孩子“分数决定命运”,从小就严格对待孩子的学习及生活,这样做固然有一定的好处,但长此以往,会给学生心理留下阴影甚至会出现自卑、害怕和焦虑等负面情绪,而且出现问题时也会表现出退缩、懦弱等现象,挫折承受力较低。所谓惩罚严厉的教育方式,就是以简单粗暴方式对子女进行教育,认为子女必须完全无条件服从自己的决定。用俗话说就是“棍棒底下出孝子”,用暴力或惩罚的方式处理问题,缺乏和子女的沟通交流与理解。
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并非是虎妈、狼爸式非打即骂的暴力以待,而应该严慈相济,遇到问题,晓之以理且动之以情,教会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以便他们在日后生活中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合理解决。
(三)父母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对挫折承受力的影响
本研究表明,父亲/母亲过分干涉,母亲/父亲拒绝否认与挫折承受力呈显著负相关。这与尹志红(2016)、韩苏扬(2017)等的研究结果保持一致。即父母过分干涉孩子、经常拒绝否认孩子,孩子的挫折承受力越低。
父母对子女进行过分干涉,是“爱子心切”的表现,但是这种行为会造成子女过度依赖父母,缺乏独立行事能力,遇到困难时缺乏思考,会表现出退缩、焦虑等行为。父母拒绝否认是父母经常以否认态度对待子女,对子女的行为表示否认或采取打击,经常拒绝子女的合理要求,这种教育方式会导致子女以抵触的情绪处理问题,或以同样消极的方式对待他人。
父母不想让孩子走弯路的思想可以理解,但是父母毕竟不能陪孩子一辈子,因此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最关键的。对于孩子的事情,父母应该给予关心理解,但是不能过分干涉,要适度。对于孩子的表现,父母也应以鼓励和积极引导为主,不应该“一棒子打死”,也不能完全拒绝否认。
(四)父亲过度保护和偏爱对挫折承受力的影响
本研究表明,挫折承受力与父亲过度保护和父亲偏爱呈显著负相关。这与其他研究结果保持一致。即父亲越过度保护子女,对子女进行溺爱,子女的挫折承受力越弱。
父亲和母亲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父亲是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通常情况下,父亲的教育更容易让子女信服,因为父亲的教育方式更加的理性,更富有哲理。因此,父亲的教育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现在每个家庭的孩子独生子女数量较多,家长对孩子有种“捧在手中怕摔着,含在嘴里怕化了”的溺爱,从小的过度保护使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没经历过挫折,当他们长大后,遇到挫折,自然会有挫败感,自信心会受到严重打击,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父亲应该扮演引导者启发者的角色,采用积极合理的教育方式,用温暖理解关爱的教育方式,使子女学会面对挫折的处理方式,提高子女的抗挫折能力。
(五)其他因素与挫折承受力的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表明,师范生生源地与挫折承受力有显著差异。父亲偏爱和母亲偏爱在生源地上差异显著。城市父母偏爱程度高于农村。原因可能为城市中父母更有时间和精力去照顾孩子,独生子女较多,父母偏爱程度则较高,因此子女挫折承受力较低。农村相对城市来说不注重孩子的教育,大部分父母选择外出打工,没有太多时间可以花费在孩子身上,因此偏爱程度较低,挫折承受力较强。
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和偏爱在父母文化程度上的差异显著。父母的文化程度越高,教养子女方式越正确,子女挫折承受力越强。这是因为上过大学的父母文化程度高,知识水平较高,看问题的较全面,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更加科学有效,在合理有效的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挫折承受力也会较高。
父母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和偏爱在是否独生上的差异显著,非独生子女在父母情感温暖、过分干涉和偏爱方面的得分明显低于独生子女。在独生子女家中经常会出现“小皇帝、小公主”现象,因家中就一个孩子,父母将所有的关注和爱都给予了这个孩子,也把自身的希望全都寄予给这个孩子,不免会出现过分干涉和偏爱的现象,因此独生子女的挫折承受力往往低于非独生子女。这与其他研究结果保持一致。
五、研究结论
(一)人口学变量差异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各个维度在年级上均无显著差异。父亲偏爱和母亲偏爱在生源地上的差异显著;父亲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偏爱在父亲文化程度及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显著,母亲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偏爱在母亲文化程度及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显著。
(二)相关分析结论
挫折承受力与父母亲情感温暖理解维度、母亲偏爱维度相关不显著,心理耐挫力与母亲/父亲惩罚严厉,父亲/母亲过分干涉,母亲/父亲拒绝否认,父亲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和父亲偏爱呈显著负相关。
(三)回归分析结论
父亲过度保护显著负向影响挫折承受力;母亲严厉惩罚显著负向影响挫折承受力。
参考文献
[1]程利娜.父母教养方式和社会支持对中学生挫折承受力的影响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13 (1).
[2]李真等.大学生成人依恋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基于北京高校横断面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8(5).
[3]张家甄等.大学生挫折心理抵抗能力与自杀意念的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3).
[4]李永占.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中生学习投入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8(5).
[5]詹启生,王晗.大学生自杀态度对父母教养方式和自杀意念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8(12).
[6]候芬等.父母教养投入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亲子依恋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8(4).
[7] 董爱民.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抗挫折能力[J].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14(7).
[8]欧何生,黄泽娇,张旭东.大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对自杀意念影响的研究[J].心理学探新,2013(3).
[9]方鸿志等.大学生抗挫折能力问卷的编制与检验[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7).
[10] Chris Fradkin.Pre-Cloak Comic Superheroes: Tools for the Empowerment of Children[J].The Comics Grid:Journal of Comics Scholarship,2016(6).
[11]Harrower M.J Pers Assess.The Stress Tolerance Test.1986,50(3).
[12] Preeti Singh.Garima Choudhary.Understanding frustration level among adolescents in relation to their socio-economic status – an analytical study[J].Zenit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2015 (3).
[13]尹志红.高职学生抗挫折能力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6.
[14]韩苏扬.父母教养方式、自我接纳和初中生抗挫折能力的关系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7.
[15]穆苗苗.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心理耐挫力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学,2011.
[16]王波.中专护生挫折承受力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4.
[17] 孙敏.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对心理韧性、自尊的影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
[18]古叶.大学生挫折承受力调查与挫折教育的研究[D]. 山西医科大学,2014.
[19]黄秋霞.积极心理视域下初中生抗挫折能力研究[D].渤海大学,2018.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32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