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的突然降临,使得原本被认为是颇具先进性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被指责为是加剧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X金融界有关人士极力反对运用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X财务会计准则委员虽然仍然坚持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但是先后修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公允价值会计准则错了吗?它是此次金融危机的加剧的祸源吗?本文就公允价值的内涵及意义、产生因素、理论基础、应用中的问题等进行相关论述,并对公允价值对此次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提出有用的建议。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估价技术;金融危机
1引言
会计理论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是因为经济变化的需要而产生。金融危机爆发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就处于风口浪尖上。一些银行家、金融业人士和X国会议员将矛头指向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认为会计准则要求金融产品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在市场大跌和市场定价功能缺失的情况下,导致金融机构过分对资产按市价减计,造成亏损和资本充足率下降,进而促使金融机构加大资产抛售力度,从而使市场陷入交易价格下跌——资产减计——核减资本金——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之中,对加重金融危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简言之,他们认为失灵的市场常常意味着没有什么价格可以让金融机构作为基准来盯住,如果金融机构不必按市值给其资产定价的话,金融危机就会消退。
重压之下,全球主要准则制定机构纷纷对此做出反应。2008年10月3日,X国会通过了《2008年紧急稳定经济法》,赋予了X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暂停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权利,并要求SEC在90天内完成关于是否取消或暂停公允价值的研究,认为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与金融危机有关,由此引起X乃至国际社会对公允价值会计的轩然大波。
2008年9月30日,SEC和FASB针对不活跃市场下如何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发布了指导意见,并于10月10日正式发布了《工作人员立场公告》(X《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3号——非活跃市场条件下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指导意见有三层含义:一是允许企业在没有市场数据作参考的情况下,可运用内部模型或假定条件来估算公允价值;二是要求企业在确定金融资产是否出现非暂时性减值时,需要运用合理的判断;三是指出在市场不活跃或交易没有秩序时,经纪商的报价及定价服务不能反映市场交易价格,因此,交易价格在衡量金融资产公允价值时可以作为一种考虑因素,但可能并不具有决定性,应降低对其依赖程度。
2008年12月30日,SEC按照国会的要求完成了研究报告,结论是不取消X《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
2009年4月2日,FASB决定放宽按市价计算的会计准则,允许金融机构在资产计价方面拥有更大的灵活性。新的会计准则修改主要包括:(1)加入了首先对持有资产进行交易流动性的评估后再按不同情况进行估价的条款。如果该资产被认定为并非有序交易的资产,则可以按照模型而非市场价格来定价。然后每季度公布这部分资产值的变化情况,将变动归入“非暂时性减计”;(2)放松了对非暂时性减计的要求,首先金融机构可以自由决定是否将资产归入“持有到期类”,而且除了确实损失需计入损益表外,其他损益可以多年摊销入“其他综合收入”进行减计;(3)将公允价值变动的披露周期从每年改为每季度。
2008年10月13日,IASB修改了《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允许在罕见情况下对非衍生金融资产进行重分类,并且允许将执行日期追溯至2008年7月1日。
德国的新会计规则可以将金融资产重新分类及其区别定价,以避免计提跌价准备,从而在账面上可以实现利润。
2008年10月16日,日本宣布将审查市值计价准则,允许企业根据买价重新估价证券。
2008年10月21日,新加坡官方称将改革会计准则,重点为资产的定价模式改变。新加坡新准则允许公司按到期价值为资产估值,也是避免公允价值计价带来的减值损失。
2008年12月22日,韩国金融服务委员会表声明,针对货币贬值产生的外债风险,将考虑修改会计准则,放松会计规定。允许大型企业与上市公司将外币资产等列为避险工具,产生汇兑损失不列入当年盈利。小型企业可以按照年中的汇率来评估资产。
我国财政部表示,会计准则反映客观事实,公允价值计量不是金融危机的原因。因此,中国的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和金融资产重分类规定均不作调整。
金融机构按修改后的准则,业绩大幅度提升。以X主要金融机构2009年第一季度为例,富国银行公布高达30亿美元的盈利预计;高盛宣布盈利18.1亿美元;JP摩根报告21亿美元的盈利;花旗银行宣布盈利16亿美元;X银行则盈利42亿美元。而2008年第四季度的财务报表却是另一番光景,富国银行亏损27.3亿美元;高盛亏损21.2亿美元;花旗集团亏损额达82.9亿美元;X银行净损失17.9亿美元;仅JP摩根实现利润7.02亿美元。
如此巨大的差异,不禁让人疑问,究竟是哪个才是最真实的情况?公允价值是不是真如质疑者所提出的危机中的甩卖价格无法客观反映资产价值,以此为基础计算价值和减值准备,将给公司报表火上浇油,进一步影响业绩表现和投资者信心?或是如支持者所言,公允价值才是最能体现真实财务状况的计量方法,在危机中,公允价值计量方式不仅没有火上浇油,反而将市场波动的动态影响一览无遗地捕获,让投资者及时看到了最真实的情况?
市场经济最核心的要素是信任,投资者对财务报告的信任程度足以决定市场的有效与否。而编制一份真实、可靠、相关的财务报告的关键之一在于选择一个恰当的计量方式。因此,在金融危机下,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从介绍公允价值的概念及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基础出发,回顾公允价值计量在国内外应用的历史,分析推动公允价值不断实践的因素,提出公允价值计量应用中的问题,并试图对公用价值应用的发展提出有用的建议和对策。
2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基础
2.1公允价值的定义
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不一样,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表述也不完全一致。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公允价值所下的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结算的金额。
X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2006年9月15日正式发布的《X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对公允价值所下的定义为: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收到的或转让负债支付的价格。
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财务报告准则第7号《购买会计中的公允价值》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公允价值,指熟悉情况的自愿双方在一项公平而非强迫或清算销售中,交换一项资产或负债的金额。
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AC)在CIAC手册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公允价值指没有受到强制的、熟悉情况的自愿双方,在一项公平交易中商定的对价的金额。
我国在2006年新出台的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基本采用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定义,即: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
从上述定义综观公允价值,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
(1)公允价值是一种估计价格,它基于非真实的交易,要参照市场或运用一定的估价技术;
(2)公允价值计量发生在非强制、非关联的市场交易中;
(3)公允价值计量发生在熟悉业务、没有关联关系并且完全出于自愿的交易双方。
X著名的会计学家WilliamPaton在《会计中的成本和价值》一文中指出,“成本和价值并不是相抵触和相排斥的概念。在购买日,至少对于大多数交易而言,成本和价值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就支付媒介是非现金财产而言,购入资产的成本应按所转出财产的公允市场价值确定。事实上,成本是重要的,因为其大致等于购买日的公允价值。”
FASB(2000)第7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7)中对公允价值有如下说明:第一,在初始确认计量时,若无反证,历史成本也可以是公允价值。因为它可以是过去那个时点的公允价值;第二,除历史成本外,公允价值还可以是现行成本、现行市价、短期的可变现净值和以公允价值为计量目的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现在的主流观点认为,公允价值是一种复合计量属性,它包括符合公允价值定义的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短期的可变现净值和以公允价值为计量目的的现值。显然,它不是与历史成本相对立的概念。
2.2会计计量理论
会计计量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务中都是会计的核心,会计及其理论的发展总体上一直受制于计量理论和方法的发展。正如著名会计学家井尻雄士所言:“会计计量是会计系统的核心职能。”可以说,会计理论发展史在相当程度上也就是会计计量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史。
会计计量是履行会计基本职能的一种确定价值运动量值的技术手段,一般由计量属性和计量单位构成。计量属性一般可归结为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五种。计量单位则只有名义货币单位和一般购买力单位两种。计量单位与计量属性组合成几种不同的计量模式。从表现形式上看,会计计量主要包括资产计价和收益决定两个方面。从历史成本会计发展到今天的公允价值会计,它至少同对资产的认识(资产的定义)、资产计价目的和收益确定方法的变迁紧密联系。
2.2.1资产计价理论与公允价值计量
资产计价理论的研究重点在于如何根据明确的资产定义确定最合理的会计计量模式。就是说一个项目要作为资产加以确认和计量,首先必须符合资产的定义,这样,资产定义就成为资产计价的前提。早期的资产定义强调资产的存量特征。例如,X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在第四号报告中则将资产定义为:“资产是企业按公认会计准则所确认和计量的经济资源”。但是企业拥有资产的基本目的是运用,运用的结果是要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因此,要全面阐述资产的经济内涵,不仅要指出资产的存量特征,而且还要表明资产的流量特征。资产的流量特征就是它能为企业带来预期的经济利益。那些不能给企业创造效益的项目,即使它们表现为一定的存量特征,也不能确认为资产。
现在,资产被广泛认为是一种资源,即资产能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例如,FASB将资产定义为“特定的主体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拥有或控制的可能的未来的经济利益”;IASC对资产的定义是“由企业控制的预期导致未来经济流入的企业资源”;我国会计准则指出资产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可见,当前的资产定义完全摒弃了原有的重视历史成本的倾向,强调资产的实质是未来的经济利益,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流入,从而为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提供了理论依据。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的市场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和债务清偿的金额,这一金额通常能够很好的体现交易双方对该项资产所能产生的经济利益的预期。
2.2.2收益决定理论与公允价值计量
收益决定理论主要围绕着经济学收益与会计学收益概念展开。传统的会计学收益是以权责发生制作为确认的基础,以历史成本原则作为计量基础,并按照配比原则计算和分配,即“利润=收入-成本”。与会计学收益相比,经济学收益强调现行价格重新购置实物资产所需要支付的金额;以实物保持为基础,将资本视为是一种生产能力,要求各要素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所具有的生产能力应得到完整保持;经济学收益不仅包括实际交易所产生的收益,也包括价值变动等非交易因素所带来的收益;会计学收益是收入和成本配比的结果,而经济学收益则是期末与期初两个时间点上净资产的差额,具体公式是“收益=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本期资本投入+本期资本收回”。从理论上讲,如果物价绝对稳定,两种收益决定模式所得出的收益应当是相等的,但是在现实的环境中,这种假设是不存在的。这就引发了人们关于怎么样的收益才更真实的争论,并产生了一些使会计学收益向经济学收益改良的方法,全面收益的观念开始进入会计学收益的研究领域。全面收益的确定,离不开对资产负债项目的现行价值进行计量,而现行价值更多的体现为公平市场交易中自愿交易双方所确定的一项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因此,以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的基础,不仅符合经济学收益概念的要求,而且有助于全面收益计量模式的实现。
2.3决策有用观
决策有用观主要是向投资者和债权人等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为了实现有用性,会计信息必须具备相关性和可靠性这两项质量特征。提供决策相关的信息是成熟资本市场对财务会计的客观要求。投资者和债权人最关心的是其投资和信贷能够带来现金资源的增加,因此提供有助于他们评估来自企业的现金流入和流出前景的信息是财务报表最核心的目标。这客观上要求财务报表能够跟踪反映企业与其所处社会、经济环境相互作用的情况及结果。当然信息要有用,还必须可靠。信息可能会具有相关性,而在性质或反映上却不可靠,致使确认这种信息有可能使人发生误解。当其没有重要差错或偏向,并能如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情况而能供使用者作依据时,信息就具备了可靠性。
当前的经济环境下,资产和负债的价格随时间和市场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变化的幅度也越来越大。这种变动是客观存在的,财务报表应该反映这些变动,这样报表使用者才能获得相关的信息。最根本的做法就是推行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会计信息是最能反映当前的实际交易价格的信息,不仅有助于正确评价企业当前的财务状况,也有助于正确预测企业目前以及未来一定时期的现金流量,从而引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另一方面,在经济活动日趋复杂的今天,单纯追求数据的精确性而忽视会计信息预测的价值以及信息的及时性的话,显然是不可取的。一项会计信息如果严重背离了资产或负债的真实价值,即使有合法的凭证支持,我们也不能说这项会计信息是真实可靠的。公允价值计量能够充分考虑不确定性和风险环境下的资产和负债的现时市场价值,同时能够准确地进行预测企业的盈利能力,提高收益报告的及时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公允价值同样具有可靠性。
2.4信息观与计量观
信息观是建立在有效市场假设基础上的。在这种假设下,证券市场是足够灵敏的,它能够对不同来源的各种公开信息及时做出反应。因此传统的以历史成本为基础,以表外披露为补充的财务报告模式被认为是有效的。信息观强调增加信息含量,将预测未来公司业绩的责任推给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显而易见,在信息观的指导下,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提出和采用是没有必要的。
计量观认为,只有通过改进财务报告的计量属性,才能做到真正公允地表达,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计量观的理论基础是奥尔森的净盈余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市场不那么有效,投资者不那么熟练搜寻和分析信息的情况下,会计信息可用于计量企业的价值。在费尔萨和奥尔森的盈余模型中,企业权益的公允价值等于权益当期账面价值与未来非正常盈余的预期现值之和。按照此模型,企业的市场价值可以通过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的变量计算得出。此时,会计人员应尽可能多地、可靠地按照市场价值来计量企业某个时点的资产和负债,以减少投资者从其它信息来源估计企业价值的需要。可见,净盈余理论直接导向计量观。20世纪80年代以后,列夫(Lev,1989)和柯林斯(Collins,1997)等人的实证研究发现,证券市场存在“噪音”现象,如延迟反应、市场对非盈余信息的反应等。这意味着证券市场并没有人们所预想的那样充分有效,投资者在评价企业未来盈利的可能性时需要更多的信息,而不仅仅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
计量观意味着,财务报告的表内部分将大量使用公允价值,会计人员有责任把公允价值体现在财务报表本身中,以提高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这显然与信息观不改变计量属性、只是增加披露的做法截然不同。计量观主张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报告企业资源的价值时,能够发挥更基本的作用,同时能及时反映环境的变化,提供与经济决策最为相关的会计信息。
3公允价值计量的历史演进
3.1公允价值应用的历史回顾
X最初应用公允价值是满足公共事业企业商品定价需要。1898年,在“SmythV•Ames”判例中,X高等法院要求估计该案中涉及的公共事业企业不动产的公允价值,根据该价值确定投资资本的收益率,并拒绝将历史成本作为公允价值估价的唯一参照。自那以后,公允价值就成了确定公共事业企业投资资本权利的公认基础。
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早期,X公允价值应用主要体现在资产重估实务上,通过增记或减记的方法在资产负债表或附注中反映资产的现行价值。但是,脱离会计记账凭证、审计和监管的估价实务给企业利润操纵提供了巨大空间。这种利润操纵现象在公共事业企业中最早被发现,使得公允价值的初期应用遭遇严重的阻力。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期间公允价值被禁止应用于资产重估实务。
20世纪70年代通货膨胀严重期间,人们发现应用公允价值可以防止企业报告虚假利润。SEC对公允价值应用的态度发生了转变,解除了资产重估增值的禁令。这期间,X公允价值计量应用主要针对非货币性交易、债务重组和租赁涉及的资产。在这些交易中,获得资产所有权或使用权一方一般不愿接受按照转让方或出租方的账面金额记录所得的资产,而倾向于以这些资产交易时的估计市场价值(即公允价值)作为确认时的计量依据。此外,X也尝试对价值受市场影响较大的资产和计量可能不合理的负债项目应用公允价值计量。
20世纪80年代X公允价值应用也主要针对资产项目,但范围较以前大。除股票投资、票据、租赁资产、偿债资产和非货币性交易资产外,又要求或允许对养老金计划资产、抵押担保索赔和产权保险索赔中获得的不动产、为销售而持有的抵押贷款、与研究开发安排有关的认股证或类似工具等项目进行公允价值计量。
纪90年代以来,X公允价值应用主要针对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具体来说,FASB要求或允许对金融资产转移中承担的债务或获得的衍生工具、企业合并(收购)、单独购买或与其他资产一并购买的无形资产、资产退出使用后义务、长期资产减值、与退出或处置活动有关的负债、强制性可赎回金融工具和回购权益股票的远期合同等资产项目应用公允价值计量。
2000年2月,FASB推出第7号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公告“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UsingCashFlowInformationinAccountingMeasurements),探讨通过现值技术计量公允价值的有效途径。2006年9月,FASB正式推出第157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公允价值计量”(FairValueMeasurement)。
我国对公允价值的使用历来持谨慎态度并经历了一些反复,从1998、1999年在《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企业会计准则——投资》和《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中开始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到2001年修订会计准则规避公允价值的计量,再到2006年颁布的准则中对以前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加以重新审定和调整,在39项准则中其中涉及公允价值的有22个,具体来说分别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生物资产、基于股权支付的报酬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新会计准则体系对公允价值运用比较谨慎,强调企业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只有在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时才能采用非历史成本计量属性。
3.2公允价值计量产生及实践因素
3.2.1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
会计是应一定时期的商业需要而发展的,并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不稳定的经济环境一方面导致市场价格的波动,另一方面使得会计需要确认和计量的对象发生变化,而会计的本职是要反映现实。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会计实践的转变,由此导致公允价值会计的产生。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这一切使企业经营面临更多不确定性因素。企业必须面向未来、面向市场才能做出合适于现在的正确的经济决策。而本质上与稳定的经济环境相适应、不考虑物价变动及风险的历史成本会计已难当此任,因为它不确认和计量企业外部发生的许多对企业价值及其变化有重要影响的事项和情况,如衍生金融工具、自创商誉、人力资源、资产的涨价及生物资产的生长增值等等,它常使企业在无预警的情况下破产。典型的例子是80年代,X2000多家金融机构因从事金融工具交易而陷入财务困境,但建立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上的财务报告在这些金融机构陷入财务危机之前,往往还显示“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健康”的财务状况。
3.2.2对经济学收益计量的追求
对计量经济学收益的追求是公允价值会计实践的内在动力。经济学收益是建立在面向现在和未来、强调和经济决策相关的经济学价值概念上,强调收益是企业所有财富的增加,是在实物资本得到保持的前提下,企业本期可以消费的最大金额。经济学收益既考虑到实际交易对收益的影响,也考虑非交易对收益的影响,反对币值稳定的假设;既包括营业所得,也包括意外收获和其他活动所得;既包括己实现收益,也包括未实现收益。经济学家希望将资产价值的变动反映在财务报告中。会计学界对经济学收益的追求促使全面收益概念的提出,即某一时间内非业主来源的交易和其他事项或情况所引起的主体所有者权益的变动。相较于传统的净收益而言,全面收益注重反映资产或负债现时市场价值,更接近于经济学收益。
3.2.3金融创新
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层出不穷,有多种金融资产(或负债)的期货、期权、套期对冲、互换调剂等等。这些衍生金融工具,企业一般无需付出初始净投资或者初始净投资很小,与金融工具有关的标的资产和负债的转移也通常要到合约到期或者履行时才能实现。因此,如果严格按照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与这些金融工具有关的资产和负债在合约取得乃至履约过程中都将难以得到确认,资产负债表将无法反映这些交易信息(包括相关的风险信息)。而事实上衍生金融工具价格瞬息万变,这显然将企业暴露在巨大的风险之下,对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是十分不利的。
始于华尔街的金融危机就是最好的例子。信贷危机爆发以来,持有不良金融资产的金融机构纷纷受到重挫,如X五大老牌投行中,贝尔斯登、美林被收购,雷曼兄弟破产,仅存的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双双宣布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之一X国际集团严重依赖XX援助。冰岛国家在全球金融震荡中面临破产。这仅仅是衍生金融工具造成的影响的冰山一角,事实上信贷危机造成的影响早已由金融业蔓延到实体经济,引发百年来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事实表明如果不将衍生金融工具的价格变化纳入表内核算,就无法如实地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历史成本显然无法完成这种使命,这也导致了公允价值的产生。
3.2.4财务会计目标的转变
财务会计目标的转变也是促使公允价值产生的因素之一。受托责任观立足于存在明确的、可辨认的委托方的社会经济环境之下,认为会计目标就是以恰当的形式有效地反映和报告资源代理人经管责任及其履行情况。然而,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成熟及其在资源配置中主导地位的确立,在大多数公司、尤其是股票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十分分散。这些分散的股东基于成本效益的约束,不愿意履行委托方的权利,他们更多的是通过股票市场以“用脚投票”的方式来实现他们的决策。这样,原本明确的委托代理关系逐渐模糊,投资者迫切需要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来帮助他们进行相关的投资决策、借以降低决策过程中的风险与不确定性,由此产生了决策有用观。
决策有用观下,财务报告应特别关注信息使用者特别是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与债权人做出投资、信贷和类似资源配置决策有用的信息;这类信息应有助于使用者评估主体未来信息流入和流出的数量、时间和不确定性;这类信息主要是关于主体的经济资源、对这些资源的要求权及其要求权变动的信息。决策有用观对会计信息的这种要求,促使会计计量中对有利于反映现实和预测未来的计量属性尤其是公允价值的关注。
4公允价值计量应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上述对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回顾,不难发现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阻碍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
4.1欠发达的资本市场和不完善的监管体系
此次金融危机下众多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指责强调一个事实,那就是不活跃的资本市场和监管的缺失对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影响是致命的。不活跃的资本市场常常意味着没有什么价格可以让金融机构作为基准来盯住,原来可作为公允价值的市场价格不再公允。而监管的缺失,如对整个金融体系来说都十分重要的对冲基金、信用评级机构、资产评估机构、银行系统中的资金质量及数量等监管的缺失,导致公允价值在形成、获取过程中的透明度、可靠性、相关性等受到严重影响。
4.2社会公众对会计的理解未与时俱进
在会计界普遍应用公允价值,确定预测在会计中运用。社会公众对会计的理解却仍然停留在历史成本中,认为会计如同数豆子,根本就是一项很简单的工作。社会公众对现行财务报表中包含了许多预测,而且这些预测的重要性正在日益增加的关注远远不够。尽管财务报表附注中通常会含有“财务报表的编制使用了估计”的声明。但遗憾的是,人们并没有意识去了解这些估计是对过去事项的估计或是现在数量的近似值,还是对未来的预测,也没有弄清楚报表中具体哪些是估计的、估计到什么程度。
4.3与公允价值计量相对应的法律的缺失
与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法律并未同步发展,也是阻碍公允价值会计发展的因素之一。现阶段,公允价值计量应用过程中还甚少考虑到与经济法、税法等相关法律的协调问题。本文将以我国经济法及税法中的有关内容为例,对这个问题进行描述。如我国《破产法》规定,破产原因是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这个规定涉及资不抵债这个概念,但是破产法中并未明确规定如何计量资产、负债,是用历史成本计量或是公允价值计量还是其它计量属性,采用不同的计量属性能够产生足够大的影响,很有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证券法》主要对股票、公司债券的发行做出规定,涉及众多方面,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要满足一定的财务指标,如净利润及现金流量的最低值、无形资产占净资产的比例等。但是《证券法》并未说明净利润、资产、负债是否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又如,按我国的情况来说,在会计中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生物资产、基于股权支付的报酬等方面已经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然而税法上并未针对新情况做出是否需要改变以及如何变动的说明。再如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下,对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应如何保证所提供的报告信息真实、可靠、充分以及若违反而相对应的惩罚并未做出明确的法律规定。
4.4利用公允价值计量进行利润操作
从企业层面上来说,利用公允价值进行利润操作是公允价值计量在运用中一直存在的问题。公允价值应用初期,缺乏成熟的交易市场和完善的监管体系,真正的公平、公正、公认的市场价格很难形成,公允价值难以取得,企业管理层有强烈的动机按其需要随意预测资产的价格而不考虑预测的依据或者选择对其有利的依据,创造出幻想中的利润。而当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和相对完善的监管体系时,不诚信的企业管理层也会为了自身利益,利用公允价值计量随意进行资产重估,确认收益,编制出完全扭曲事实的利润。由于这种现象的存在,公允价值应用始终与“滥用”、“任意”、“操纵”和“主观”等表达人们各种担忧的描述结伴而行。
利用公允价值进行利润操纵这种现象屡禁不止,也从侧面说明公允价值计量下审计难度的增大。针对前一种情况,由于成熟交易市场的缺失以及信息不对称,注册会计师获取公允价值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对于后一种情况,注册会计师也许能够从市场上获取或计算出一个公允价值,但是这个公允价值与企业的认定之间的差异,由于受到外部客观因素、内部折现率等主观因素的影响,注册会计师很难判断这个差异的性质及重要性,意味着对是否属于故意误差、是否是重大误差难以断定。
4.5估价技术问题
由于市场的发展、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人们对于能从活跃市场获得的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相对比较满意。但是,对于不存在活跃市场,利用诸如现值法、期权定价模型、矩阵定价模型等各种估价技术计算出来的公允价值存在诸多疑问。以现值法为例,在应用预测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折现的技术来估计公允价值时,现金流量是不确定的,利率、年限也存在多种选择,在对这些因素进行预测时,要考虑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行业的发展前景以及各种偶发事项等等。同时,现值技术的诸多不确定因素也导致审计难度的提高。即便是具备专业胜任能力的注册会计师在利用现值技术对进行资产计价,产生的结果可能与企业的相关认定有差异,也许还是重大差异,但是注册会计师却很难将差异确认为错报,因为类似于折现率即便是小数点后几位的数字上的微小差异也足以引起最终结果的巨大不一致。
估价技术对新兴资本市场来说更是不可忽视的。一方面,新兴资本市场由于估价技术的缺乏或者运用的不到位,一些没有活跃交易市场的资产、负债就无法利用估价技术进行计价或者估计的价格本身就有失公允,也就很难形成基于估价技术的有效资产评估市场、信用评级市场及金融市场等。另一方面,对于投资者来说,也由于较难掌握估价技术,对获取的以估价技术计价的资产、负债的价值难以进行验证、判断,也难以利用估价技术获取其他有用的信息,进而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对估价技术下的公允价值信息的质量,即使不考虑故意误差,投资者还是会担心由于不可能做到完全客观,估计通常会伴有误差,有时候还是重大的误差。
关于估价技术应用问题,安然公司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安然公司于2001年12月的破产有很多原因,但是有足够的理由相信第三级公允价值估计的使用及持续使用在安然的消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安然公司首先在能源合同上使用第三级公允价值估计,然后在交易活动中以及企业指定的商业投资上广泛使用。同时,高级管理人员的业绩评价和薪酬也用上了公允价值。逐渐地,当安然的营运业绩不如他们的管理人员向股票市场预测的好时,就会利用公允价值估计进行资产重估来增值,夸大净收入。当安然管理人员的薪酬与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商业投资项目的业绩挂钩时,这种趋势加剧了。这使得这些管理人员有强烈的动机去过度投资,结果是往往成本高、设计不到位、管理不善的项目可以产生一个高的“公允”价值。期初,一些合同和商业投资产生的价值可能会超过其成本。但是,也有可能是相反方向。这时公允价值会计也应当被应用。然而价值的减少很少确认和记录,因为它们要么被忽视或认为是暂时的。
4.6公允价值计量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问题
公允价值计量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由于流动性匮乏的市场,按市值计价的确有可能无法体现资产的真实价值,优质资产被低估。FASB决定放宽按市值计价的会计准则,准许金融机构在资产定价方面拥有更大的灵活性,比如可以按照将来可能实现的合理价值来计价。这种将价值的判断权留给拥有这些资产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做法在短期内有助于金融机构平滑当期业绩,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账面数据将得到加强,降低破产风险,但是长期来看导致的问题会更严重。不仅出现问题资产被普遍高估,人为提高资产账面价值的情况,更有可能因金融机构的会计透明度降低,从而进一步削弱投资者信心。事实也如此,尽管根据修改后的会计准则编制的金融机构财务报告显示其财务业绩大幅好转,但其股价却不升反跌,X银行、花旗银行、富国银行和摩根士丹利的股价当天分别下挫24.3%、9.0%、3.4%和9.0%,而仅JP摩根和高盛的股价当天上升2.1%和4.7%。另外,因会计准则调整无需大量减计将导致银行当期出售垃圾资产的意愿降低,银行可能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去消化账面上并不存在的不良资产,放贷意愿大减,重现当年日本的僵尸银行。
公允价值会计的特点之一是它并非基于真实的交易,资产、负债的计价及收益的确定并不完全来自于已实现的交易。可以说,公允价值会计实质上是一种以预测为基础的会计,资产、负债公允价值的确定是一个预测、估计的过程。正常情况下,由于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可以通过活跃的交易市场取得并得到验证,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得到保证。但是在危机中,由于活跃的交易市场不再存在,使得公允价值的可靠性问题立刻尖锐起来。此次金融危机下,金融机构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指责之一就是在不活跃市场下采用公允价值对金融产品进行计量,确认了巨额的未实现且未涉及现金流量的损失,由此造成了投资者的信息不足,开始恐慌性地抛售金融机构的股票。虽然金融机构这番指责有暗示会计不应预测的嫌疑,但也指出在市场不活跃或者交易没有秩序时,交易价格在衡量金融资产公允价值时可能并不具有决定性的事实。为了解决这一难题,IASB、FASB等准则制定机构都针对不活跃市场中公允价值的应用提出了新的指导意见,提出对于不具备市场计价条件的企业来说,可以采用自己的模型和假设参数来估算公允价值。但是模型和假设参数的合理性难以确定。公众质疑的焦点并非公允价值计量本身,而在于产生公允价值的过程,如何在不存在活跃交易市场的情况下认定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并保证其可靠性成为当前金融危机下的关键问题。
5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建议及对策
5.1不断发展资本市场和完善监管体系
公允价值计量离不开相对发达的资本市场和相对完善的监管体系。因此,不断发展、完善公允价值应用的资本市场和监管体系必不可少。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资本市场逐渐形成和成熟,除了在各国国内推行强有力的监管系统,更有必要建立更加具有一致性和系统性的跨国合作,创立全球金融系统所需的、通过国际社会一致认可的高标准监管框架。同时,强调扩大监管措施的适用范围,将所有对整个金融系统来说都十分重要的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涵盖在内,比如涵盖对整个金融系统来说都十分重要的对冲基金、信用评级机构等。
5.2提高公允价值会计在社会公众中的受知度
这方面旨在提高社会公众尤其是投资者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关注度,使他们清楚地意识到现在的会计早已今非昔比,资产计价往往包含着预测,收益表中确认的利润可能并非完全基于已实现交易,有必要仔细阅读财务报表附注,解读报表中的种种含义,而不是简单接受单纯的一些数字。为实现这个目标,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可以要求财务报告明确披露有关资产的公允价值、其计算方法和主要假设。这就可以让投资者清楚了解估值如何得来,哪怕它并非是成交市价,而是公司根据估值模型所得。另一方面,可以计划定期开展一些会计讲座,普及有关公允价值会计的基本概念、理论内涵等,使公允价值会计得到广泛的认可。
5.3完善公允价值运用的法律环境
法律与会计一样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服务,活跃在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因此,加快、加强与公允价值计量相对应的法制建设,使其与现今主流会计理念相协调,是刻不容缓的。跨出这一步可以从协调公允价值会计与经济活动关系最密切的两大类法律——经济法及税法在有关概念上的一致性开始,逐渐地对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各种行为及其后果做出明确规定。通过严刑峻法对公允价值计量应用涉及的各个领域进行规范,旨在提高财务报表的可信赖程度,降低交易成本,维护市场有序活动,保护公众投资者及相关利益者的合法利益。
5.4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及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高质量公允价值的获取,不仅需要会计师具有丰富的会计理论与实践经验,还需要会计师掌握评估、金融、资本市场等相关知识。因此,会计师除进一步提升专业能力外,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广泛的知识面以及增强信息处理能力和分析能力,以便能够从众多错综复杂的信息中识别出有价值的信息,也是迫在眉睫。同时,企业要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对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制定详细的规定,并要求对公允价值的获取、形成过程做成书面记录备案。尤其要注重控制环境的建设,营造并保持诚实守信和合乎道德的企业文化,对诚信和道德观念的沟通与落实,建立防止或发现并纠正舞弊和错误的恰当控制。
5.5改进估价技术以提高非活跃交易市场下公允价值的可靠性
通过前文对估价技术问题及公允价值计量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问题分析,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其实影响公允价值可靠性的关键不是存在活跃交易市场的有报价的资产和负债公允价值的确定,而是不存在活跃交易市场,需要通过特定方法确定的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因此,针对此次金融危机而言,当务之急是改进各种计量金融资产、金融负债的估价模型以提高非活跃交易市场下公允价值的可靠性。这种改进不单要在各金融机构层面上进行,使其在非活跃交易市场下计算获取的公允价值能够真实反映资产价值,更要在如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信用评级等中介机构内开展,使他们能够更独立更有效地获取资产公允价值,对公允价值的可靠性进行验证,从而增强投资者的信心。
结论
引发当前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市场参与者过度追逐高收益,缺乏风险评估和履行相应责任,绝不是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市场本身就有周期性、波动性,会计是要反映波动,而不是抚平市场的波动性,反映现实的结果不应被混淆为制造了波动。不偏不倚地显现市场的现实,向投资者提供透明化的信息是会计准则制定的出发点,公允价值计量正是承担了这一使命。公允价值计量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可能存在由于流动性匮乏的市场,按市值计价的确有可能无法体现资产的真实价值,优质资产被低估的问题。但是因此而废除公允价值计量,重新使用历史成本计量,不反映市场波动情况,不考虑风险因素,埋没企业的真正价值,除了是会计上的巨大倒退并会造成社会经济难以想象的严重后果外,别无他用。公允价值计量从理论和实践上来说,都是当前仍不可替代的资产计量方法。本文通过理论研究和现状分析认为,影响公允价值可靠性的关键不是存在活跃交易市场的有报价的资产和负债公允价值的确定,而是在于不存在活跃交易市场,需要通过特定方法确定的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因此,在金融危机下,当务之急是改进估价技术以提高非活跃交易市场下资产、负债公允价值的可靠性。这种改进还必须在如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信用评级等中介机构内开展,使他们能够更独立更有效地对公允价值的可靠性进行验证,从而增强投资者的信心。长远考虑,公允价值计量更好地应用还在于完善市场环境、加强监管、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强化企业内部控制、提高社会公众对公允价值的理解以及完善公允价值运用的法律环境等诸多方面。
参考文献
[1]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面向21世纪的计量模式[J].会计研究,1997(12):1~4.
[2]常勋.公允价值计量研究[J].财会月刊,2004(3):3~4.
[3]夏成才,邵天营.公允价值会计实践理论透视[J].会计研究,2007(2):24~30.
[4]于永生.IASB与FASB公允价值计量项目研究[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13~30.
[5]谢诗芬,戴子礼.现值和公允价值会计:21世纪财务变革的重要前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9):12~17.
[6]谢诗芬,戴子礼.会计理论研究的百年回顾——会计计量视角[J].财会通讯,2003(9):11~14.
[7]李明辉.试论公允价值会计的理论基础[J].首都经贸大学学报,2002(2):61~64.
[8]井尻雄士.X会计准则及其环境:75年发展历史的二元研究[J].财会通讯,2005(10):16~19.
[9]石本仁,赖红宁.公允价值会计——理论基础与现实选择[J].暨南学报,2001(7):54~61.
[10]陈敏.公允价值的本质及其理论缺陷浅探[J].财会月刊,2005(10):5~6.
[11]王海.反思公允价值[J].首席财务官,2009(3):72~75.
[12]苏延春.金融危机下的公允价值[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3):74~75.
[13]高铭.公允价值概念及其运用-过去与未来[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14]梁文.基于会计目标的会计计量属性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8.
[15]高建忠.公允价值计量历史演进研究[D].南京:南京财经大学,2008.
[16]丁黄嫣.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及其运用的研究[D].南京:东北师范大学,2008.
[17]吴欢.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我国的应用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8.
[18]刘灿辉.公允价值概念体系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7.
[19]王珊瑚.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研究——基于新会计准则的视角[D].广州:中山大学,2008.
[20]王海.会计拯救X金融业?[N/OL].南方周末,2009-05-13.http://www.infzm.com/content/28364.
[21]谭新木.X会计新规恐造就股市泡沫[N/OL].华尔街日报,2009-04-03.http://chinese.wsj.com/gb/20090403/CWS173258.asp?source=NewSearch.
[22]GeorgeJ.Benston.Fair-valueaccounting:AcautionarytalefromEnron[J].JournalofAccountingandPublicPolicy,2006(5):465~484.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5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