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具体运用及其存在的问题研究

摘要

会计谨慎性原则是会计工作需要遵守的重要原则之一。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会计人员面临的内外环境越来越复杂。企业要在竞争激烈而又复杂的环境更好地生存,就要求会计核算保持谨慎性,遵循谨慎性原则。对于未来可能出现的负债和费用进行合理核算,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以使得企业的会计风险最小化。在本文中,首先阐释了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内涵,通过内涵可以知道会计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工作中的重要性。然后介绍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工作中的具体应用,从中得出会计谨慎性原则在具体应用中的利弊。最后,就谨慎性原则在具体应用中的弊端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为经营者的决策提供更准确的数据,使企业利益最大化,最终让整个市场经济良性循环。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会计核算;改进措施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会计系统的形成源远流长,谨慎性原则就是在会计系统不断完善的历史中一步步地形成。谨慎性原则被广泛地应用在会计核算中,可防止高估资产和收益,低估负债和费用,为决策者提供更准确的数据,并起到预警作用。当代企业竞争激烈,有些企业对账务的处理缺乏谨慎性,导致财务数据出现偏差;有些企业为了得到更多的投资,有粉饰报表的情况,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此时,谨慎性原则起到了它的作用。但在实际运用中,谨慎性原则更像一把“双刃剑”,如何采取必要措施趋利弊害,成为了现代会计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分析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入手,深入探究其重大意义和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其解决的方法和措施,以求得对实际工作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

本文从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内涵作为全文的切入点,得出会计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工作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介绍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工作中的具体应用项目,深入探讨谨慎性原则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与效果,研究谨慎性原则在应用中的利与弊。最后,就谨慎性原则在应用中出现的弊端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使得会计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工作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阅读大量关于会计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工作中的具体运用的相关文献,总结文献中提到的主要观点,研究会计谨慎性原则在具体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最后结合真实情况提出改革措施与建议。

(2)个别探究法。通过查阅大量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工作中应用的经典例子,从中挑选个别案例,探究谨慎性原则在里面发挥的作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总结出谨慎性原则在实际应用中的益处和坏处。

二、会计谨慎性原则概述

(一)内涵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指在会计工作中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是指某些经济业务有几种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选择时,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应当尽可能选用对所有者权益产生影响最小的方法和程序进行会计处理,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如计提坏账准备、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和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等。遵循这一原则可使会计人员进行会计核算时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谨慎性原则能把财务风险降到安全范围,具有重要意义。

(二)会计准则的要求

遵循会计准则的要求,谨慎性才能在核算过程中发挥更好的作用。第一,细致入微、把控全局。谨慎性原则贯穿整个会计工作流程,无论是项目的金额大还是小,是否是重要事项,都应该遵循谨慎性原则。第二,具有可操作性。谨慎性原则的使用,不能仅仅依靠财务人员个人的知识储备和以往的经验去做判断,这样容易出现判断失误。因此,要实行谨慎性原则,就要先完善相关会计准则和相关条例,让会计人员有标准可依。第三,与财务报告相结合。在会计信息的披露中,全面描述财务报告中使用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内容。在此之后,决策者在阅读会计信息时,能更好地做出决策,提高决策的正确性。第四,掌握应用的合理性。谨慎性原则在财务中运用结果的好坏与运用的程度有关,掌握应用的合理性至关重要。滥用谨慎性原则,会导致财务信息失真。谨慎性原则略用,则不能发挥其为企业避开风险的作用。因此要用科学的方式合理运用谨慎性原则,切勿片面化。第五,会计人员的素质过关。运用谨慎性原则,会计人员是谨慎性原则的实施者,要求会计人员的自身素质过关,才可在会计工作中做出准确的判断。因此,要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相关工作知识。

(三)会计准则的重大意义

会计谨慎性原则是会计工作的必由之路。会计谨慎性原则直接影响了运营的结果和财务状况,所以我们在运用时就得谨小慎微。谨慎性原则可使企业在不稳定和复杂的经济环境中,预知财务风险和做出相关的预防措施。谨慎性原则可以得出更准确、更贴近现实结果的财务数据,这样债权人、投资者和决策者才能做出更正确的判断。另外,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实施,会计人员的能力是其基础。久而久之,随着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会计人员的自身能力也在逐步提高。会计谨慎性的重大意义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提高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水平

随着经济的发展,存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对财务数据进行粉饰,让企业的会计数据看起来更有价值。这种行为的结果会导致投资者的失误和损害经济发展的质量。为了保护投资者和确保经济发展的质量,要求企业在会计工作中运用谨慎性原则,在市场不确定的情况下,以客观的态度处理会计数据,提高财务信息的真实性,让会计数据更贴合实际情况,对不确定流入企业的资产可以适当地少计,对于不确定的负债可以适当地多计。

2.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

企业在会计核算上运用了会计谨慎性原则,可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会计谨慎性原则要求不可多计资产,不可少计负债。在此原则下,企业得到的财务处理结果可能变成负债多计,资产少计,在资产负债表日,当期的利润则会降低。因此,企业在当期所交的税费则会减少,减轻了税收负担,使得企业拥有更多的流动资金进行周转,提高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

3.规避风险

企业在会计上运用了谨慎性原则后,有可能会少计利润,但相比于企业的财务信息虚假繁荣,少计利润对于企业的损害是九牛一毛。企业的财务信息如果出现了虚假繁荣,决策者在假信息上面做出决策,会导致决策失误。例如,决策者觉得企业的流动资金足够,资产和负债的比例处于合理水平,有可能增加投资项目。此后,企业的负债水平升高,企业面对负债水平的升高无能为力时,容易出现财务状况。根据谨慎性原则处理财务数据,能减少财务数据失真,让决策者做出更好的决策,合理规划企业的投资项目,做好预防方案。从而,达到帮助企业规避风险的作用,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存活率。

三、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中的应用

在会计中,谨慎性原则被会计人员应用广泛,而且在会计核算中处于不可缺少的部分。现代企业大部分都是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在这种情况下,谨慎性原则对两者都有不可或缺的好处,谨慎性原则能更好地让经营者做出决策,让所有者对自己的公司运营情况一目了然。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公司的经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受经营者的主观影响,谨慎性原则能让经营者深入了解数据,根据严谨的数据做出更好的决策。经营者与所有者在经营目标上会有所偏差,经营者更偏向于在较短的时间内用最低的成本取得最高的营业利润,所有者则会立足于眼前,放眼未来,用适合长远发展的经营方式。这就出现了经营者和所有者经营观念的矛盾。这时候,谨慎性原则就充当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润滑剂,牵引经营权。当经营者想要虚增营业收入,夸大企业利润时,谨慎性原则就能防止财务数据失真。另一方面,当出现企业有可能要负担的支出或成本,就可以抑制经营者对其他投资的冲动,对投资项目的取舍进行深思熟虑。

(一)制定坏账准备金政策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会和其他实体企业有经济往来。当其他企业提出先收货,约定时间付款时则会产生应收账款。应收账款是根据两家企业的互相信任而形成的,没有合同或其他实质物品作为保证。因此,有可能产生收不回款项的风险,从而发生坏账。为了尽可能避免这种情况,企业应当制定坏账准备金政策。在对项目进行核算时,财务人员应根据以往的经验并结合债务单位的信用情况,先对款项进行风险评估,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按比例计提坏账准备。如果款项数目大的,应当单独计提坏账准备。若没有制定坏账准备金政策,但应收账款并不能全额收回,并且剩下的部分极大可能无法收回时,就会虚增企业资产,导致财务数据失真。因此,应当制定坏账准备金政策,这样得出来的数据会更加切合实际情况。

(二)固定资产的折旧与减值准备

企业基本上会以不同的方式获得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是企业资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多种类型的资产使用期限在税法上有着严格的规定。企业在获得固定资产进行入账时,就应结合资产的预测寿命和税法来确定好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根据固定资产用途等实际情况确定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折旧方法。常用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有多种,每种方法各有优缺点,企业在选择时应当考虑哪种方法能使核算结果更加准确,不能只考虑核算过程中产生的成本高低。固定资产在资产负债核算日应进行资产减值测试。由于受到外界的影响和不同固定资产的损坏率不一,固定资产减值测试的目的是让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余额更贴近于现实价值。测试固定资产的实时价值,当账面价值高于资产减值测试的价值时,应调减,当账面价值低于资产减值测试的价值时,应调增。客观地使用科学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和减值准备方式,来控制公司固定资产的核算质量。

(三)合理测算存货价值

企业为了能够稳定经营,通常会有很多存货,存货通常用历史成本计价。面临着千变万化的经济环境,更新换代加速的时代,存货的实用性往往跟不上节奏,这是就很有可能出现跌价的情况。此时,存货继续以历史成本计价就会导致财务信息失真,有虚增存货价值的可能。对此,企业应根据会计谨慎性原则,考虑计算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在负债表日,应当按照历史成本和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例如,企业自主生产一件存货的成本是100元,从生产到售出之间存在着时间的间隔,随着时间的推移,存货的可变现净值有可能高于100元,也可能低于100元。假设经过测算,存货的可变现净值高于100元时,则历史成本计价高于可变现净值,企业不存在亏损的情况,但也不能确定未来一定得到高于历史成本价的收益,此时,应按照历史成本计价。假设经过测算,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100元时,则历史成本价低于可变现净值,企业可能存在亏损的情况。在此情况下,应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后,才能把企业存货的真实情况在财务上表示出来。

(四)收入的确认与计量

谨慎性原则也被大量地应用于收入的确认与计量当中。在会计上,要作为收入入账,首先要符合收入的入账条件。其次,入账的金额大小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判定。例如,某企业承接一项安装项目,需要两年时间才可以完工,购买方在签订合同时,一次性交付完款项,企业对于这个安装项目采用完工百分比法进行核算。这时,当年的收入计量并不能以签订合同时的收入作为收入金额,应当按照每年的完工比例对收入总额进行瓜分,完工比例对应的收入才是当年的收入金额。若不根据谨慎性原则,采用完工百分比法对收入进行计量,则会增加当年利润,减小了下一年度的利润,导致财务信息失实。有时,完工程度不能清晰地判定或收到的收益与合同上的金额不一致时,企业应根据不同期间产生的成本比例去计量不同期间的收益作为当期收益。此时,当期收入可能高于当期成本。收入的确认与计量也是谨慎性原则的应用之一。

(五)或有事项的会计处理

企业经营时,会遇到具有不确定性的事项这叫做或有事项。处理或有事项的过程中,真实体现谨慎性原则。虽然在处理的时点,不能够确定资产是企业所有或负债由企业承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能推测出有一部分是属于企业或要企业承担的。对或有事项进行处理时,谨慎性原则一般要求最高限度估计负债,最低限度估计资产。根据谨慎性原则,需要对这两项或有事项进行披露,向决策者传达这部分信息。

四、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滥用会计谨慎性原则

会计实务中,运用会计谨慎性原则要适度运用,把握好运用的程度,切勿运用过度,造成适得其反。但在会计实务中,往往会出现滥用会计谨慎性原则的现象,不能基于当前的会计实务进行实施。在没有足够的会计证据判断该事项的价值时,往往会根据会计人员的个人观点进行判断,得出的结果就极具个人主义,很难反映出真实确切的财务信息。会计人员过于严格遵循“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以保守的态度看待数据,就会使财务信息失去客观性,导致年末利润表的数据出现较大的偏差,很有可能使决策者做出了错误的判断。这就是滥用会计谨慎性原则的结果。

(二)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局限性

实际进行会计核算时,谨慎性并不能不受任何束缚地运用。对于不同类型的事项会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在这些核算方法下,就会出现误差,而这些误差是难以避免的。例如,存货的发出计价方法有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月末一次加权平均分和移动加权平均法。四种方法里各有优缺点,其中移动加权平均分是最为客观的,但这种方法计算工作量较大,所以有部分企业出于降低工作成本的考虑,会选择其他方法。这样就会导致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有较大的误差,进而影响谨慎性原则。大部分企业为了降低核算成本,简化核算工作,进行固定资产折旧时,往往会选用年限平均法。使用年限平均法进行固定折旧方法虽然工作量小,但是对于某些类型的固定资产并不能准确地核算,核算结果与实际情况有较大的出入。在选择折旧方法时往往取决于管理层,这就使谨慎性原则有了局限性。

(三)财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会计谨慎性原则贯穿于整个会计流程,财务人员根据具体业务进行核算时,把会计谨慎性原则融入其中,所以谨慎性原则的实施者是财务人员。谨慎性原则运用得恰当与否和财务人员的素质高低息息相关。会计的行业标准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财务人员要紧跟变化的脚步,提升业务能力处理经济业务。然而在实际中,财务人员每天面对着财务工作,自身对财务工作感到厌烦和疲惫,即使自身明白要自我提高工作素质,也感到疲惫和无能为力。同时,社会对会计从业人员的需求较大,往往有供不应求的情况,很多企业就会放宽招聘条件,招聘的新员工不具备独立处理账务的能力,并且企业也没有要求员工提高自身素质的意识。财务人员往往满足目前的知识储备,不主动去学习新规章新制度。导致财务人员的素质跟不上会计环境的变化,处理业务的能力下降,最终使得会计信息有偏差,甚至失实。

(四)与其他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冲突

在会计上,对于会计实务的处理有很多不同的标准,不同的标准对会计核算的要求不一样,作出相应的约束。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存在着冲突,是谨慎性原则在运用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在会计的重要原则里,有一项客观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在客观性原则下,尚未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事项不能进行核算。而谨慎性原则要求把未来可能发生的业务进行计量,以起到防范风险的作用,这与客观性原则相违背。这两项原则有一定的冲突,财务人员在面对这两项原则的时候,会难以抉择。

五、完善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把握好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尺度

在会计实务中,要严格把握好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尺度,可以把它分“基本确定”“很可能”“可能”和“极小可能”四个层次,在真实有效的基础上,在附注进行披露,让报表使用者对该事项的情况一目了然,供决策者使用。谨慎性原则可以在整个会计流程中融合贯通,不过度使用,也不能使用不到位,发挥它最大的作用。谨慎性原则是依靠财务人员的核算体现出来,就意味着财务人员有使用谨慎性原则的空间,这也是导致谨慎性原则被滥用的原则之一。因此,为了减少谨慎性原则被滥用的情况,需要对相关制度进行整合规范,让会计人员进行工作时能有章可依。严格把控好会计人员运用谨慎性原则的操作空间。此外,还应注意限定不同层次的会计人员在不同的范围使用谨慎性原则,尽量避免会计人员依靠个人臆断导致财务信息失真的情况,使财务信息准确反映出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让企业健康发展。

(二)提升谨慎性原则的明晰性和可操作性

会计信息在会计实务中更贴近实际是谨慎性原则的作用之一,更准确地披露出来。企业是否使用了谨慎性原则直接与财务管理的有效性有直接的关系,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运用情况。因此,为了使会计工作更好地有序开展,明晰性和可操作性是企业在运用谨慎性原则需要重视和提高的。提高谨慎性原则的明晰性时,企业应当把谨慎性原则的运用环节进行明确说明,会计人员应当熟悉各种业务流程,再根据相关规定将谨慎性原则融入到相关环节中。在企业会计实务中,财务报表审计、内部审计及经济责任审计等工作中,谨慎性原则的可操作性差,因此有必要在企业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完善的标准来满足企业的需求。在合法合规的情况下,制度符合企业需求的标准尽可能避免外界对谨慎性原则的干扰,尽可能剔除对谨慎性原则的个人臆断。同时平衡好各方利益,使谨慎性原则具有可操作性,但又不会出现谨慎性原则操作不当或过当的情况。在会计实务中,谨慎性原则把其作用充分发挥,从而发挥财务管理的有效作用。

(三)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

会计谨慎性原则是会计重要原则之一,在运用会计谨慎性原则时往往存在着主观性和随意性。会计人员专业素养的高低决定着会计核算的质量水平,会计谨慎性原则的正确运用与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要正确充分地运用会计谨慎性原则,要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对于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应用,企业可制定适合自身应用的核算方法,让会计人员可以有规可循,有法可依。例如,固定资产的类型为电子设备,其折旧方法使用平均年限法。对于在职的会计人员,可以通过外部培训、内部培训、会计知识比赛等方式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库,紧跟会计行业准则迅速变化的脚步。企业应当鼓励在职的会计人员考取相关证书,不断提升自我。对于求职的会计人员,企业在招聘时,应当注重会计人员是否具有相关证书,会计水平是否达到从业标准,确保企业注入的新血液是高质量、高水平的。在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应当双管齐下。企业严格管理会计人员,会计人员重视自我提升。在专业知识水平提升的同时,企业应当重视会计人员的素质和道德水平管理,使会计人员做到自觉遵守原则,客观、正确地使用会计谨慎性原则。不断构建内部和外部监督机制,对会计财务状况和企业经营状况的表现力求客观与公正,推动企业经营实现健康良性发展。

(四)加强基础建设,创设良好的条件

在会计工作中更好地使用会计谨慎性原则,既要加强基础建设,又要创设良好的条件。首先,在实施会计谨慎性之前,要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为实施会计谨慎性原则提供基础。如果会计信息本来就是虚假的,即使运用了谨慎性原则,也意味着应用无效。其次,跟随市场潮流,剔除传统陈旧的思想观念。会计核算既要遵循法律,也要符合市场规律。最后,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在应用会计谨慎性原则后,企业的审计部门应严格审理会计谨慎性原则在相关项目的运用是否正确、合理,加大审计力度,发挥审计为企业化解风险的作用。

(五)加强内外部监督,查找财务漏洞

会计人员在运用会计谨慎性原则时,容易出现滥用谨慎性原则的现象,导致财务信息失真。这时,可以通过加强内外部监督,查找财务漏洞。企业内部,会计人员可以进行轮岗制度,使会计人员互相监督,缩小财务漏洞的可操作空间。严格遵守回避制度,存在利益关系的岗位不能同时由亲属担任。实行外部监督,企业可定期或不定期聘请外部的专业审计人员对财务进行查看与监督,找出可能存在的财务漏洞。在重大事项要实施谨慎性原则时,也可咨询外部专业人员,把控谨慎性原则的运用程度。

六、结语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的存活注定是优胜劣汰,企业必须提高对自身的要求。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要想能够在此环境下平稳健康地发展,则要求企业能够跟随市场的动态变化,不断锻炼对市场变化的敏感度和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谨慎性能帮助企业规避一定地风险,让决策者得到的数据更加准确,使公司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健康发展。本文通过介绍谨慎性的涵义,说明谨慎性原则在核算当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另外,本文重点介绍了谨慎性原则在核算中不同项目的应用,描述了谨慎性原则的作用。但谨慎性原则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把握好运用谨慎性原则的尺度,才能更好地作用于企业。对于谨慎性原则在实操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建议和措施,以更好地发挥谨慎性原则的作用,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为了保障事业单位能够健康稳定地发展,则要求事业单位能够结合市场的动态变化,不断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如何更好地运用会计谨慎性原则和其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还得继续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蔡代娇.浅谈我国企业会计中谨慎性原则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22):4-5.

[2]刘楚妤.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核算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19(17):181-182.

[3]嵇艳秋.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工作中应用的相关思索[J].现代经济信息,2019(17):258.

[4]高灿.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J].云南水力发电,2019,35(04):154-156.

[5]杨晗露.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J].财会学习,2019(21):119-120.

[6]卢闽兆.略论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工作中的运用[J].会计师,2018(16):63-64.

[7]江九超.谨慎性原则需谨慎操作[J].财会学习,2018(12):143.

[8]曾瑛.企业会计谨慎性原则应用问题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7(10):87-88.

[9]丁烨.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实务的应用[J].财经界,2020(04):128-129.

[10]InvestigatingtheRelationshipbetweenCorporateGovernancePrinciplesandAccountingConservatismforCompaniesListedOnSaudiStockExchange.2017,5(9):10-31.

 

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具体运用及其存在的问题研究

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具体运用及其存在的问题研究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2年9月16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55384.html,

Like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9月16日
Next 2022年9月16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